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49:09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因具有自发光、高对比、广色域、低功耗等优点已经逐渐获得市场的认可。但红色子像素、绿色子像素以及蓝色子像素所发出的红光、绿光和蓝光随着视角的增大具有不同的亮度衰减曲线,从而导致白光随视角变化而出现色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随视角变化而出现色偏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阵列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子单元和第二发光子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包括第一发光电极,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包括第二发光电极;所述第一发光电极上设置有电极平坦层,所述第二发光电极设置在所述电极平坦层上。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发出的光为蓝光,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发出的光为红光或绿光。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单元还包括:薄膜晶体管膜层组,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薄膜晶体管膜层组包括有源层、栅极绝缘层、第一金属层、层间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晶体管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在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中,所述晶体管平坦层对应所述第二金属层开设有第一电极连接通道,所述第一发光电极设置在所述晶体管平坦层上,所述第一发光电极通过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单元还包括:薄膜晶体管膜层组,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薄膜晶体管膜层组包括有源层、栅极绝缘层、第一金属层、层间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在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中,所述电极平坦层对应所述第二金属层开设有第二电极连接通道,所述第二发光电极通过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金属层电连接;所述电极平坦层包括第一子平坦层和第二子平坦层;所述第一子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发光电极上,所述第二子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上;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金属层对应的第一过孔,所述第二子平坦层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过孔对应的第二过孔;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通道包括所述第一过孔和所述第二过孔。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源极和漏极,所述晶体管平坦层包括第三子平坦层和第四子平坦层;所述第三子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所述第三子平坦层上开设有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相对应的第三过孔;所述第四子平坦层设置在所述第三子平坦层上,所述第四子平坦层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过孔相对应的第四过孔;所述第一电极连接通道包括所述第三过孔和所述第四过孔,所述第一发光电极通过所述第三过孔和所述第四过孔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通道还包括所述第三过孔和所述第四过孔,所述第二发光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所述第三过孔和所述第四过孔与所述源极或所述漏极电连接。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电极与所述第二发光电极之间的距离在1μm至3μm之间。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下方设置有摄像头,所述第一显示区上设置有所述像素单元。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显示区上设置有所述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在所述第一显示区和所述第二显示区上均匀分布。

可选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发光电极上设置有第三平坦层,所述像素单元还包括第三发光子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子单元包括第三发光电极,所述第三发光电极设置在所述第三平坦层上;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发出的光随视角增大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发出的光随视角增大的亮度衰减速度,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发出的光随视角增大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子单元发出的光随视角增大的亮度衰减速度。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B1、提供一基板,在所述基板上设置缓冲层和薄膜晶体管膜层组,所述薄膜晶体管膜层组包括有源层、栅极绝缘层、第一金属层、层间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阵列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子单元和第二发光子单元;

B2、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设置第三子平坦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源极或漏极,对所述第三子平坦层进行图案化工艺形成与所述漏极相对应的第三过孔;在所述第三子平坦层上设置第三辅助电极,所述第三辅助电极通过所述第三过孔与所述漏极连接;

B3、在所述第三辅助电极的上方设置第四子平坦层,对所述第四子平坦层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与所述第三过孔相对应的第四过孔,在所述第四子平坦层上设置第一发光电极和第二辅助电极,所述晶体管平坦层包括所述第三子平坦层和所述第四子平坦层;在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中,所述第一发光电极通过第一电极连接通道与所述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发光电极通道包括所述第三过孔和所述第四过孔;

B4、在所述第一发光电极和所述第二辅助电极上设置第一子平坦层,对所述第一子平坦层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第一过孔和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极相对应,所述第一过孔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子平坦层延伸至所述第二辅助电极的表面;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发光电极相对应,所述第一通孔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一子平坦层延伸至所述第一发光电极的表面并裸露出所述第一发光电极;

在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一子平坦层上设置第一辅助电极,所述第一辅助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二辅助电极连接;

B5、在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中的所述第一辅助电极上设置第二子平坦层,对所述第二子平坦层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与第二过孔,在对所述第二子平坦层进行图案化制程的过程中沿朝向所述第二子平坦层的方向延展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一过孔相对应,所述第二过孔沿厚度方向贯穿所述第二子平坦层延伸至所述第一辅助电极的表面;

所述电极平坦层包括所述第一子平坦层和所述第二子平坦层;在所述第二子平坦层上设置所述第二发光电极,所述第二发光电极通过第二电极连接通道与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中的所述漏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极连接通道包括第一过孔、第二过孔、第三过孔以及第四过孔;

B6、在所述第二发光电极上设置像素定义层,对所述像素定义层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第二通孔,在对所述像素定义层进行图案化制程的过程中沿朝向所述像素定义层的方向延展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以及所述电极平坦层延伸至所述第一发光电极的表面;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发光电极相对应,所述第二通孔贯穿所述像素定义层以裸露出所述第二发光电极。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利用第一显示区的多层平坦层结构,将第一发光子单元中的第一发光电极和第二发光子单元中的第二发光电极设置在不同的平坦层上,通过缩减不同颜色光线的出射角度来缓解因视角增大而带来的亮度衰减差异,从而缓解白光随视角变化而出现色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第一实施例的显示区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像素单元A沿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3A至3F是图1中的显示面板在制备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基板和阵列设置在基板上的像素单元。像素单元包括第一发光子单元和第二发光子单元。第一发光子单元包括第一发光电极。第二发光子单元包括第二发光电极。第一发光电极上设置有电极平坦层。第二发光电极设置在电极平坦层上。

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实施例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具有显示区S。显示区S上设置有阵列分布的多个像素单元A。像素单元A包括第一发光子单元A1、第二发光子单元A2和第三发光子单元A3。第一发光子单元A1为蓝色子像素单元。第一发光子单元A1发出的光为蓝光。第二发光子单元A2为红色子像素单元。第二发光子单元A2发出的光为红光。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为绿色子像素单元。第三发光子单元A3发出的光为绿光。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具有屏下摄像头(图中未示出)。显示区S包括第一显示区S1和第二显示区S2。第一显示区S1与屏下摄像头相对应。第一显示区S1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以确保屏下摄像头能正常拍摄。第二显示区S2为显示区S内除第一显示区S1以外的区域。第一显示区S1和第二显示区S2上均设置有像素单元A。像素单元A在第一显示区S1和第二显示区S2上均匀的阵列分布。

像素单元A包括基板1。结合图2,像素单元A还包括依次设置在基板1上的缓冲层2、有源层3、第一栅极绝缘层4、第一金属层5、第二栅极绝缘层6、辅助栅极层7、层间绝缘层8、第二金属层9、晶体管平坦层10、第一发光电极11、电极平坦层12、第二发光电极13、第三发光电极14以及像素定义层15。

基板1是柔性基板。柔性的基板1可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聚酰亚胺(Polyimide,PI)和/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有机绝缘材料制得。可以理解的是,基板1也可以是刚性基板。刚性的基板1可采用玻璃制得,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缓冲层2设置在基板1上。缓冲层2一般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SiNx、SiOx、Al2O3等常见的无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沉积或溅射形成。通常情况下单层的缓冲层即可满足显示面板的良率要求,但在采用多晶硅或金属氧化物作为有源层的显示面板中,为提升良率,也会采用多层缓冲层重叠设置的结构来确保对水、氧的有效隔离,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有源层3设置在缓冲层2上。有源层3可以采用金属氧化物和多晶硅等常见半导体材料。在本实施例中,有源层3采用多晶硅半导体材料制成。

第一栅极绝缘层4设置在有源层3上。第一栅极绝缘层4多采用SiNx和/或SiOx等常见的无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沉积或溅射形成。

第一金属层5设置在第一栅极绝缘层4上。第一金属层5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栅极51。第一栅极51与有源层3的中间区域对应设置。第一金属层5可采用Mo、Al、Ti以及Cu等常见导电金属或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制得。第一金属层5可以是单一金属构成的单层导电层结构,也可以是多种金属构成的多层导电层结构,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栅极绝缘层6设置在第一金属层5上。第二栅极绝缘层6覆盖栅极51。第二栅极绝缘层6多采用SiNx和/或SiOx等常见的无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沉积或溅射形成。

辅助栅极层7设置在第二栅极绝缘层6上。辅助栅极层7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二栅极71。第二栅极71与第一栅极51相对设置。辅助栅极层7可采用Mo、Al、Ti以及Cu等常见导电金属、ITO或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制得。辅助栅极层7可以是单一金属构成的单层导电层结构,也可以是多种金属构成的多层导电层结构,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层间绝缘层8设置在辅助栅极层7上。层间绝缘层8覆盖第二栅极71。层间绝缘层8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与有源层3相对应的第一过孔81。第一过孔81沿厚度方向依次贯穿层间绝缘层8、第二栅极绝缘层6和第一栅极绝缘层4延伸至有源层3的表面。第一过孔81裸露出有源层3。层间绝缘层8多采用SiNx和/或SiOx等常见的无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沉积或溅射形成。

第二金属层9设置在层间绝缘层8上。第二金属层9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源极91、漏极92和数据信号线(图中未示出)。源极91和漏极92通过第一过孔81与有源层3连接。第二金属层9可采用Mo、Al、Ti以及Cu等常见导电金属或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制得。第二金属层9可以是单一金属构成的单层导电层结构,也可以是多种金属构成的多层导电层结构,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驱动像素单元A的薄膜晶体管为双栅极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膜层组包括有源层3、第一栅极绝缘层4、第一金属层5、第二栅极绝缘层6、辅助栅极层7、层间绝缘层8以及第二金属层9。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还可以是常规单栅极结构,对应的薄膜晶体管膜层组包括有源层、栅极绝缘层、第一金属层、层间绝缘层和第二金属层。

晶体管平坦层10设置在第二金属层9上。晶体管平坦层10可采用有机绝缘光阻材料制成。具体的,晶体管平坦层10可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PI系材料或亚克力系等有机光阻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晶体管平坦层10具有较大的厚度以平坦化前述结构造成的高度差。在第一发光子单元A1中,晶体管平坦层10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与第二金属层9中的漏极92相对应。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贯穿晶体管平坦层10延伸至第二金属层9的表面以裸露出漏极92。

第一发光电极11设置在晶体管平坦层10上。第一发光电极11通过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与漏极92连接。第一发光电极11为阳极。第一发光电极11可以采用ITO/Ag/ITO三层导电结构,也可以选择Ag/ITO、Al/WOx或Ag/IZO中的一种双层导电结构,这里不作具体限定。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可以对应源极91开设,第一发光电极11通过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与源极91对应连接。

电极平坦层12设置在第一发光电极11上。电极平坦层12可采用有机绝缘光阻材料制成。具体的,电极平坦层12可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PI系材料或亚克力系等有机光阻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制成。电极平坦层12具有较大的厚度以平坦化前述结构造成的高度差。在第二发光子单元A2中,电极平坦层12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二电极连接通道123。第二电极连接通道123与第二发光子单元A2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漏极92相对应。第二电极连接通道123贯穿电极平坦层12和晶体管平坦层10延伸至第二金属层9的表面以裸露出漏极92。在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电极平坦层12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三电极连接通道124。第三电极连接通道124与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漏极92相对应。第三电极连接通道124贯穿电极平坦层12和晶体管平坦层10延伸至第二金属层9的表面以裸露出漏极92。

第二发光电极13和第三发光电极14设置在电极平坦层12上。第二发光电极13为阳极。第三发光电极14为阳极。第二发光电极13和第三发光电极14可以采用ITO/Ag/ITO三层导电结构,也可以选择Ag/ITO、Al/WOx或Ag/IZO中的一种双层导电结构,这里不作具体限定。第二发光电极13通过第二电极连接通道123与第二金属层9中的漏极92相对应。第三发光电极14通过第三电极连接通道124与第二金属层9中的漏极92相对应。

像素定义层15设置在第二发光电极13和第三发光电极14上。像素定义层15覆盖电极平坦层12、第二发光电极13和第三发光电极14。像素定义层15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通孔151、第二通孔152以及第三通孔153。第一通孔151与第一发光电极11相对应。第一通孔151贯穿像素定义层15以及电极平坦层12延伸至第一发光电极11的表面。第一通孔151裸露出第一发光电极11。第二通孔152与第二发光电极13相对应。第二通孔152贯穿像素定义层15以裸露出第二发光电极13。第三通孔153与第三发光电极14相对应。第三通孔153贯穿像素定义层15以裸露出第三发光电极14。

像素定义层15可采用添加了疏水添加剂或表面进行了疏水处理的有机光阻材料制成。比如对PI系光阻材料或亚克力系光阻材料添加含氟添加剂或进行表面氟化处理以增强光阻材料表面的疏水性能等。通过上述处理,可以获得具有较好疏水性的像素定义层15。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平坦层12和晶体管平坦层10均为多层结构,以适应显示面板显示区的复杂电路设计。尤其在针对本实施例中具有屏下摄像头的显示面板,由于与摄像头对应的第一显示区S1上电路设计复杂,需要多层布线协同实现显示功能。所以,电极平坦层12和晶体管平坦层10需要采用多层结构。

具体的,电极平坦层12包括第一子平坦层121和第二子平坦层122。第一子平坦层121设置在第一发光电极11上。第二子平坦层122设置在第一子平坦层121上。在第二发光子单元A2和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第一子平坦层121上开设有与薄膜晶体管的漏极92相对应的第一过孔125。第二子平坦层122上开设有与第一过孔125对应的第二过孔126。第二电极连接通道123和第三电极连接通道124均包括第一过孔125和第二过孔126。

在第二发光子单元A2和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第一子平坦层121和第二子平坦层122之间还设置有第一辅助电极18。第一子平坦层121和晶体管平坦层1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辅助电极19。

晶体管平坦层10包括第三子平坦层101和第四子平坦层102。第三子平坦层101设置在第二金属层9上。第三子平坦层101上开设有与源极91或漏极92相对应的第三过孔103。第四子平坦层102设置在第三子平坦层101上。第四子平坦层102上开设有与第三过孔103相对应的第四过孔104。第三子平坦层101和第四子平坦层10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辅助电极20。第三辅助电极20通过第三过孔103与漏极92连接。第一发光电极11通过第四过孔104与第三辅助电极20连接。第三辅助电极20通过第三过孔103与源极91或漏极92连接。

在第一发光子单元A1中,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包括第三过孔103和第四过孔104。第一发光电极11通过第四过孔104、第三辅助电极20、第三过孔103与漏极92电连接。

在第二发光子单元A2中,第二电极连接通道123包括第二过孔126、第一过孔125、第四过孔104以及第三过孔103。第二发光电极13通过第二过孔126与第一辅助电极18连接。第一辅助电极18通过第一过孔125与第二辅助电极19连接。第二辅助电极19通过第四过孔104与第三辅助电极20连接。第三辅助电极20通过第三过孔103与源极91或漏极92连接。

在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第三电极连接通道124包括第二过孔126、第一过孔125、第四过孔104以及第三过孔103。第三发光电极14通过第二过孔126与第一辅助电极18连接。第一辅助电极18通过第一过孔125与第二辅助电极19连接。第二辅助电极19通过第四过孔104与第三辅助电极20连接。

第三辅助电极20通过第三过孔103与源极91或漏极92连接。

第二发光电极13和第三发光电极14通过第二过孔126、第一辅助电极18、第一过孔125、第二辅助电极19、第四过孔104、第三辅助电极20以及第三过孔103与漏极92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发光电极11、第二发光电极13以及第三发光电极14还可以是阴极,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发光电极13和第三发光电极14可以在显示面板厚度方向位于不同高度位置,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缩减不同颜色光线的出射角度来缓解因视角增大而带来的亮度衰减差异。具体的,第二发光电极13上设置有第三平坦层(图中未示出)。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的第三发光电极14设置在第三平坦层上。第一发光子单元A1发出的光随视角增大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第二发光子单元A2发出的光随视角增大的亮度衰减速度。第二发光子单元A2发出的光随视角增大的亮度衰减速度大于第三发光子单元A3发出的光随视角增大的亮度衰减速度。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像素单元A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一显示区S1或第二显示区S2上,以改善显示面板局部区域的色偏状况。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基板1下方的辅助缓冲层16和辅助基板17。辅助缓冲层16一般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SiNx、SiOx、Al2O3等常见的无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沉积或溅射形成。辅助基板17可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聚酰亚胺(Polyimide,PI)和/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有机绝缘材料制得。可以理解的是,辅助基板17也可以是刚性基板。刚性的辅助基板17可采用玻璃制得,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具有屏下摄像头的显示面板在第一显示区S1中设有多层平坦层,以实现复杂的电路设计。利用第一显示区S1的多层平坦层结构,将蓝色子像素单元与红色子像素单元和绿色子像素单元设置在不同的平坦层上,通过缩减不同颜色光线的出射角度来缓解因视角增大而带来的亮度衰减差异,从而缓解白光随视角变化而出现色偏。具体的,通过将所发出的光线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较快的蓝色子像素设置在较低的位置,将所发出的光线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较慢的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设置在较高的位置,相对于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减小了蓝色子像素的视角,使得不同颜色在同一观察位置时实际的观察视角不一样,从而缓解因视角增大而带来的亮度衰减差异。

本申请的附图3A至3F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B1、如图3A所示,在基板1上设置缓冲层2和薄膜晶体管膜层组。薄膜晶体管膜层组包括有源层3、第一栅极绝缘层4、第一金属层5、第二栅极绝缘层6、辅助栅极层7、层间绝缘层8以及第二金属层9。对第一金属层5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一栅极51。对辅助栅极层7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第二栅极71。对第二金属层9通过图案化工艺形成源极91、漏极92和数据信号线(图中未示出)。

基板1可采用柔性基板,也可采用刚性基板。在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在基板1下方的辅助缓冲层16和辅助基板17。辅助缓冲层16一般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SiNx、SiOx、Al2O3等常见的无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沉积或溅射形成。辅助基板17可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聚酰亚胺(Polyimide,PI)和/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有机绝缘材料制得。可以理解的是,辅助基板17也可以是刚性基板。刚性的辅助基板17可采用玻璃制得,这里不作具体限定。

缓冲层2一般采用能隔离水汽和氧气的SiNx、SiOx、Al2O3等常见的无机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沉积或溅射形成。有源层3采用多晶硅或IGZO等半导体材料制成。

第一金属层5、辅助栅极层7以及第二金属层9可采用Mo、Al、Ti以及Cu等常见导电金属或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制得。

B2、如图3B所示,在第二金属层9上设置第三子平坦层101。对第三子平坦层101进行图案化工艺形成与源极91或漏极92相对应的第三过孔103。在第三子平坦层101上设置第三辅助电极20。第三辅助电极20通过第三过孔103与漏极92连接。

第三辅助电极20可采用Mo、Al、Ti以及Cu等常见导电金属或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制得。

B3、如图3C所示,在第三辅助电极20的上方设置第四子平坦层102。对第四子平坦层102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与第三过孔103相对应的第四过孔104。在第四子平坦层102上设置第一发光电极11和第二辅助电极19。晶体管平坦层10包括第三子平坦层101和第四子平坦层102。

在第一发光子单元A1中,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包括第三过孔103和第四过孔104。第一发光电极11通过第一电极连接通道105与漏极92电连接。具体的,第一发光电极11通过第四过孔104与第三辅助电极20连接。第三辅助电极20通过第三过孔103与漏极92连接。

第一发光电极11可采用ITO/Ag/ITO三层导电结构,也可以选择Ag/ITO、Al/WOx或Ag/IZO中的一种双层导电结构,这里不作具体限定。第二辅助电极19为透明电极。第二辅助电极19可采用ITO等材料制成。

B4、如图3D所示,在第一发光电极11和第二辅助电极19上设置第一子平坦层121。对第一子平坦层121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第一过孔125和第一通孔151。第一过孔81与第二辅助电极19相对应。第一过孔81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子平坦层121延伸至第二辅助电极19的表面。第一通孔151与第一发光电极11相对应。第一通孔151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一子平坦层121延伸至第一发光电极11的表面并裸露出第一发光电极11。

在第二发光子单元A2和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的第一子平坦层121上设置第一辅助电极18。第一辅助电极18通过第一过孔125与第二辅助电极19连接。第一辅助电极18为透明电极。第一辅助电极18可采用ITO等材料制成。

B5、如图3E所示,在第二发光子单元A2和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的第一辅助电极18上设置第二子平坦层122。对第二子平坦层122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与第二过孔126。在对第二子平坦层122进行图案化制程的过程中沿朝向第二子平坦层122的方向延展第一通孔151。第二过孔126与第一过孔125相对应。第二过孔126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二子平坦层122延伸至第一辅助电极18的表面。电极平坦层12包括第一子平坦层121和第二子平坦层122。

在第二子平坦层122上设置第二发光电极13和第三发光电极14。第二发光电极13通过第二电极连接通道123与第二发光子单元A2中的源极91或漏极92电连接。第三发光电极14通过第三电极连接通道124与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的源极91或漏极92电连接。

具体的,在第二发光子单元A2中,第二电极连接通道123包括第二过孔126、第一过孔125、第四过孔104以及第三过孔103。第二发光电极13通过第二过孔126与第一辅助电极18连接。第一辅助电极18通过第一过孔125与第二辅助电极19连接。第二辅助电极19通过第四过孔104与第三辅助电极20连接。第三辅助电极20通过第三过孔103与源极91或漏极92连接。

在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中,第三电极连接通道124包括第二过孔126、第一过孔125、第四过孔104以及第三过孔103。第三发光电极14通过第二过孔126与第一辅助电极18连接。第一辅助电极18通过第一过孔125与第二辅助电极19连接。第二辅助电极19通过第四过孔104与第三辅助电极20连接。第三辅助电极20通过第三过孔103与源极91或漏极92连接。

B6、如图3F所示,在第二发光电极13和第三发光电极14上设置像素定义层15。对像素定义层15进行图案化制程以形成第二通孔152和第三通孔153。在对像素定义层15进行图案化制程的过程中沿朝向像素定义层15的方向延展第一通孔151。第一通孔151贯穿像素定义层15以及电极平坦层12延伸至第一发光电极11的表面。第一通孔151裸露出第一发光电极11。第二通孔152与第二发光电极13相对应。第二通孔152贯穿像素定义层15以裸露出第二发光电极13。第三通孔153与第三发光电极14相对应。第三通孔153贯穿像素定义层15以裸露出第三发光电极14。

像素定义层15可采用添加了疏水添加剂或表面进行了疏水处理的有机光阻材料制成。比如对PI系光阻材料或亚克力系光阻材料添加含氟添加剂或进行表面氟化处理以增强光阻材料表面的疏水性能等。通过上述处理,可以获得具有较好疏水性的像素定义层15。

第一发光子单元A1为蓝色子像素单元。第一发光子单元A1发出的光为蓝光。第二发光子单元A2为红色子像素单元。第二发光子单元A2发出的光为红光。第三发光子单元A3为绿色子像素单元。第三发光子单元A3发出的光为绿光。

本申请提出利用第一显示区S1的多层平坦层结构,将蓝色子像素单元与红色子像素单元和绿色子像素单元设置在不同的平坦层上,通过缩减不同颜色光线的出射角度来缓解因视角增大而带来的亮度衰减差异,从而缓解白光随视角变化而出现色偏。具体的,通过将所发出的光线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较快的蓝色子像素设置在较低的位置,将所发出的光线随视角增大亮度衰减较慢的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设置在较高的位置,相对于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减小了蓝色子像素的视角,使得不同颜色在同一观察位置时实际的观察视角不一样,从而缓解因视角增大而带来的亮度衰减差异。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相关技术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成型模具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成型模具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064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