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血液取样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7:35


血液取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类型的血液取样装置,该类型的血液取样装置采用尖锐端头或针来获得用于测试目的的较小/少的血液样本。特别地,尽管不是必须的,本发明涉及适于单次使用后丢弃的血液取样装置。

背景技术

血液取样对一些人来说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在许多情况下,甚至可以在家中使用,其中用户可以自行施用和/或可能不是训练有素的医学专业人员。因此,刺血装置通常用于提供简单、可靠且可重复的收集血液样本的方法。刺血装置用于在皮肤上的样本位点(典型地,例如指尖)处制作小的切口,以抽取血液样本。这种装置也可以称为毛细血管取样装置。一次性刺血装置(SULD)是打算在单次使用后被丢弃的刺血装置。使用它们是为了方便,并且以便降低感染和/或使用之间的交叉污染的风险。

已知的刺血装置(尤其是SULD)(诸如欧文曼福德unistik(RTM)系列装置)通常包括外壳,容纳刺血针和击发机构。击发机构通常采用弹簧或其它偏置构件,该弹簧或其它偏置构件被布置成在使用中当装置被击发(通过触发机构)时向前推动刺血针,使得皮肤穿刺刺血针端头延伸到外壳的端部的外部。当被击发时,刺血针的尖锐端头通过孔口从外壳向前伸出以足够的力刺穿使用者的皮肤,以便抽取血液获得样本。应当理解的是,皮肤穿刺刺血针端头可以是任何合适的切口构件,例如,大致圆柱形的针、锋利的锐边或刀片元件。典型地,刺血针端头将是金属的,并且刺血针还将包括注射成型的塑料刺血针本体。

一些一次性刺血装置要求刺血针在被释放之前准备击发或待击发,而其他一次性刺血装置以准备击发的状态组装和销售、从而准备好击发。在任一种情况下,期望的是一次性装置简单且相对便宜,使得它们提供在单次使用后能够被丢弃的便利性和卫生性。众所周知,这种一次性刺血装置提供有针帽,该针帽在使用该装置之前是可移除的。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用户没有遵循书面和可见的指示,他们可能会以导致装置故障(例如,意外触发)的方式强行取下帽。因此,期望提高这种装置的安全性,以降低故障和意外触发的风险。

现有技术装置中意外触发的常见原因是“帽弹起指示器”。这种情况是这样,在开始移除安全帽时,例如在扭转安全帽时,帽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连接部被部分切断,从而导致帽向前弹起/突开。这向使用者指示,即使当安全帽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连接部没有完全切断时,帽也准备好拉脱。这向使用者建议,他们可以向前拉动帽以将其从装置上移除,使得刺血针准备好击发。如果帽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连接部没有完全切断,并且使用者向前拉动帽,则这在使用者将装置压靠在他们的皮肤上之前击发刺血针。

刺血针的过早激活是严重的问题,因为这意味着很大比例的装置在被压靠到使用者的皮肤上之前会发射并被浪费掉。另外,这种过早激活还可能导致用户试图重新设置装置并再次击发该装置。

更有经验的用户可能会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并且因此最终会多次旋转帽以确保帽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连接在拉动之前被完全断开。这可能是耗时的,并且需要额外的精力,从而对于用户降低了便利性。

另外,由于装置的许多相互连接的内部特征,已知的穿刺装置组装起来通常相对复杂。例如,刺血装置上的击发机构通常是驱动弹簧,其必须被配合在刺血针的尾部和外壳的后端上。这会增加装置组装的时间和复杂性,从而最终增加成本。

此外常见的是,这种现有技术的装置在击发后发生故障,使得驱动弹簧保持延伸,并且刺血针端头继续从装置的前向孔口突出。这可能导致利用被潜在污染的针头进行的针头刺伤,从而在装置被丢弃前将接触该装置的任何人置于危险之下。

因此,期望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了与现有技术装置相关的问题中的至少一些的一次性刺血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血液取样装置,包括:

(i)外壳,该外壳在其前向端具有孔口,并限定具有纵向轴线的通路;

(ii)刺血针,该刺血针包括在其前向端处支撑刺血针端头的刺血针本体,刺血针可移动地安装在外壳内;

(iii)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被构造成在使用中在外壳中从待击发位置向前推动刺血针到刺血位置,在待击发位置,该刺血针端头位于通路内,在该刺血位置,刺血针端头通过外壳的前向端中的孔口突出;

(iv)可移除的安全帽,该可移除的安全帽被构造成在初始组装配置中至少部分地覆盖通路中的刺血针端头;

其中外壳和安全帽包括配合的抵靠表面和配合的止动表面,

其中安全帽可相对于所述通路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阻挡位置旋转到第二通路位置,在该第一阻挡位置,配合抵靠表面处于抵靠对齐以阻止所述安全帽从所述外壳的移除,在该第二通路位置中,配合的抵靠表面不处于抵靠对齐,使得安全帽可以从所述外壳被移除;以及

其中当安全帽处于第二通路位置时,止动表面配合以限制安全帽相对于通路在第一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

这得到一种血液取样装置,其中,防止了刺血针的过早激活,并且安全帽不能从外壳上被移除,直到它已经旋转了预定的角度。这需要由用户在使用中有意扭转安全帽。止动表面限制了安全帽和通路(以及外壳)之间的相对旋转移动。这阻止了用户多次旋转帽,从而提供了具有提高的可用性更直观的装置。

优选地,外壳和安全帽可以各自包括第二配合止动表面,并且安全帽可以相对于通路在第二方向上从第一阻挡位置旋转到第三通路位置,在该第三通路位置,抵靠表面不处于抵靠对齐,使得安全帽可以从外壳被移除,其中当安全帽处于第三通路位置时,第二止动表面配合以阻止安全帽相对于通路在第二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这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任一方向上旋转安全帽,在安全帽和外壳/通路之间具有有限的相对旋转移动。这提高了装置的可用性,这意味着左撇子和右撇子用户可以舒适地地移除安全帽。

优选地,血液取样装置是一次性刺血装置。优选地,该装置是侧击发式一次性刺血装置。

优选地,安全帽从第一阻挡位置到第三通路位置的移动需要在第二方向上的预定旋转移动度数在30°到70°之间,优选地在30°到60°之间,更优选地大约60°。

优选地,安全帽从第一阻挡位置到第二通路位置的移动需要在第一方向上的预定旋转移动度数在30°到70°之间,优选地在30°到60°之间,更优选地大约60°。

替代性地,第一和/或第二方向上的预定旋转移动度数可以在160°和200°之间、优选地在170°和190°之间、更优选地大约180°、或在70°和110°之间、优选地在80°和100°之间、优选地大约90°。如上所讨论那样,提供预定旋转度数提高了装置的可用性,并防止用户因由于过度旋转帽而不必要地花费时间和精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止动表面由外壳和安全帽上的突起形成。

优选地,在安全帽从第一阻挡位置到第二通路位置和/或第三通路位置的旋转期间,抵靠表面配合以阻止安全帽向前移动。这确保了帽不会向前弹起,直到配合的止动表面彼此接合并且安全帽处于移除的通路位置。

在某些实施例中,配合的抵靠表面由外壳和安全帽中的一个上的抵靠突出部和外壳和安全帽中的另一个上的横档形成。优选地,配合的抵靠表面由外壳上的抵靠突出部和安全帽上的横档形成。以这样的方式,当横档位于抵靠突出部的后方时,安全帽不能从外壳向前拉动,从而防止装置的意外致动。

在有利的实施例中,安全帽包括在径向上在横档和该止动表面或每个止动表面之间的至少一个纵向通道,当安全帽处于第二通路位置或第三通路位置时抵靠突出部可以穿过该至少一个纵向通道,使得安全帽可以从外壳移除。

优选地,安全帽在其中限定弧形狭槽,该弧形狭槽被构造成接纳通路上的抵靠突出部,狭槽的后向表面形成安全帽上的横档。弧形狭槽的提供不仅在安全帽上提供了阻止安全帽在通路内向前移动的后向突出部,而且还提供了阻止安全帽在通路内向后移动的向前横档,这种向后移动可能影响外壳中部件的相对位置。

优选地,外壳上的抵靠突出部形成止动表面中的一个,并且至少一个止动突出部设置在安全帽的弧形狭槽中,以形成止动表面或彼此形成止动表面。安全帽可以在其中限定基本纵向的通道,该通道直接径向邻近该止动突出部或每个止动突出部并连接到弧形狭槽,其中基本纵向的通道被构造成当安全帽处于第二位置时能够使抵靠突出部通过,使得安全帽可以从外壳移除。因此,为抵靠突出部提供了限定的通路,用于自初始组装位置的移动,以从外壳移除安全帽。这意味着,存在限定的且可重复的移动用于安全帽的移除,用户可以确信,对于他们使用的每个一次性刺血装置,该移动将使该装置待击发而不会过早激活刺血针。

在某些实施例中,通路和安全帽中的一个包括两个在径向上相对的止动表面。在第二通路位置,在径向上相对的止动表面中的第一止动表面可以限定安全帽相对于通路的旋转位置,并且在第一阻挡位置,在径向上相对的止动表面中的第二止动表面可以限定安全帽相对于通路的旋转位置。更具体地,在径向上相对的止动表面中的第一止动表面可以限制或阻止安全帽相对于通路在第一方向上的旋转,并且在径向上相对的止动表面中的第二止动表面可以限制或阻止安全帽相对于通路在第二相反方向上的旋转。

优选地,该止动表面或每个止动表面由通路和/或安全帽上的突起形成。优选地,安全帽包括突起,并且突起的前向表面形成安全帽上的横档。

可选地,外壳和/或安全帽的止动表面包括成角度部分。止动表面可以被构造成充当凸轮。在这种构型中,促进了帽的移除,因为其由于在帽的旋转期间施加了将帽与刺血针上分离所需的力而减少了使用者直接拉动帽的量。进一步,通过在旋转期间促进帽的移除,降低了由于拉动帽脱离与刺血针的对齐而导致的过早击发的可能性。

优选地,外壳包括用于将刺血针保持地接合在向后待击发位置的固定制动器,该固定制动器用于接合/抵靠刺血针的表面,以阻止刺血针从向后待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向前刺血位置。通过使用外壳上的固定制动器来将刺血针保持在向后待击发位置,与需要触发器构件(其通常可移动地安装到外壳上)来保持刺血针的现有技术装置相比,可以提供刺血针的更稳定且安全的锁定。这在帽移除期间抵抗刺血针的任何无意移动/释放方面尤其有利。

有利的是,刺血针可以包括被构造成接合固定制动器使得刺血针保持地接合在待击发位置的凸台。

优选地,该装置还包括触发器,该触发器可从静止位置移动到击发位置,以释放刺血针以便向前移动,其中触发器使刺血针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在大致横向于外壳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偏转,使得刺血针本体可以向前移动经过制动器。

触发器从静止位置到击发位置的移动可以是相对于外壳的纵向轴线的大致横向移动。该装置可以是侧击发式一次性刺血装置。触发器从静止位置到击发位置的移动可以将触发器的一部分推入到外壳的通路中。在移除之前,安全帽可以将刺血针本体支撑在装置内,使得它不能横向偏转经过制动器。

在优选实施例中,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安全帽将刺血针保持在向后的预击发的位置,使得它不接合或抵靠制动器,其中在移除安全帽时,刺血针可以从预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预击发位置,在该预击发位置,制动器保持地接合刺血针,即制动器接合/抵靠刺血针的表面,以阻止其从后向预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向前的刺血位置。这可以向用户提供装置何时待击发并准备好击发的指示。

优选地,外壳包括止动特征,该止动特征被构造成当刺血针处于预击发位置时,阻止刺血针在通路中横向偏转。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包括止动特征,该止动特征被构造成阻止刺血针横向偏转经过抵靠部,直到刺血针从预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待击发位置。这进一步防止了装置的过早激活。止动特征可以包括外壳上的突出到通路中的突起。止动特征可以包括外壳上的突出到通路中的基本纵向的肋。止动特征可以与触发器构件沿径向相对。这可以通过提供通路的具有减小的直径的一部分来阻止刺血针本体在通路中的横向移动,并且进而可以阻止触发器构件的按压。止动特征是阻止刺血针在通路中的横向移动的物理抵靠部。

优选地,止动特征可以包括从外壳的后部突出的腿部。当触发器被按压时,止动特征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摩擦可以阻止刺血针本体从预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待击发位置。这意味着,即使使用者在移除安全帽时无意中按压触发器,由于触发器的基部和刺血针本体的上表面之间的摩擦以及刺血针本体的下表面和止动特征之间的摩擦,刺血针也不会在外壳中向前移动并意外击发。需要从触发器上移除压力,以使刺血针本体能够向前移动,此时刺血针会在外壳中向上移动,并向前移动到待击发位置,在该待击发位置刺血针被外壳中的制动器保持。

有利地,外壳可以由前向外壳本体和后向外壳端帽形成,前向外壳本体包括纵向狭槽,并且后向外壳端帽包括纵向触发器,该纵向触发器被构造成当装置被组装时配合在纵向狭槽中。这种布置是有益的,因为它简化了装置的组装。该装置的内部部件中的每一个可以沿着该装置的纵向轴线配合在外壳本体中,并且然后外壳端帽可以配合在其上。前向外壳本体和后向外壳端帽可以包括用于将它们联结在一起的卡合布置。优选地,前向外壳本体和后向外壳端帽通过卡合布置联结在一起。优选地,它们可以在组装期间搭扣配合在一起。止动特征可以包括从端帽突出的腿部(如上所讨论那样)(即触发器和止动特征两者形成在端帽上)。

在优选实施例中,外壳可以包括刺血针本体从预击发位置到待击发位置的移动的外部可见的指示器。外壳可以包括(即限定)开口或窗口,该开口或窗口被构造成使得用户能够看到刺血针本体何时已经从预击发位置移动到待击发位置。这为用户提供了装置何时待击发并准备好击发的的可视指示器。这再次降低了装置的过早激活的可能性。

优选地,外壳包括触发器构件和限定在触发器构件的前向端和外壳之间的开口,该开口被构造成使得使用者能够看到刺血针本体何时已经从预击发位置移动到待击发位置。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装置可以是侧击发式一次性刺血装置。可选地,刺血针本体在击发后在开口或窗口中可能不可见。这为用户提供了装置已被使用和应被丢弃的可视指示,并减少了用户试图重复使用的机会。

优选地,安全帽易断地连接到刺血针本体。优选地,安全帽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旋转足以切断安全帽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易断连接件。因此,使用者可以将安全帽从其中安全帽不能从外壳移除的第一位置拧到其中安全帽可以从外壳移除的第二位置,并且确信在第二位置,安全帽不再连接到刺血针本体上。因此,刺血针本体将不与安全帽一起被向前拉,这否则会导致装置的过早激活。

在某些实施例中,安全帽和刺血针本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防偏转特征,该防偏转特征被构造为与刺血针本体和安全帽中的另一个相互作用,以限制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安全帽和刺血针本体相对于纵向轴线未对准的程度。纵向轴线可以指外壳的纵向轴线。在没有这个特征的情况下,由于当帽处于适当的位置时刺血针在其前端和后端两者处受到约束,如果帽有角度地移动到外壳外部,则可能发生未对准。在外壳包括用于将刺血针保持地结合(即物理保持)在向后待击发位置的固定制动器的实施例中,未对准可以被限制在一定距离以下,使得刺血针不能在横向于装置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移动足够远,以变得与外壳上的制动器脱离。因此,这阻止了装置在移除安全帽之前和移除安全帽期间击发(也就是说,在装置能够被击发之前必须移除安全帽)。

在某些实施例中,安全帽和刺血针本体包括通过其间的变窄部而易断地连接的相邻表面,并且防偏转特征是在相邻表面中的至少一个相邻表面上的突起,该突起被构造为与相邻表面中另一个相互作用以阻止其间的角移动。相邻表面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是相对于纵向轴线成角度的表面,例如,该表面可以是圆锥形形状,以提供其间的变窄部。防止未对准避免了刺血针帽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塑料连接被破坏的情况,这将破坏刺血针的无菌性,而用户不会意识到无菌性已经被破坏。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装置还包括用于阻止刺血针本体从刺血位置向后移动到待击发位置的装置。用于阻止刺血针本体从刺血位置向后移动到待击发位置的装置可以包括多边形壁,该多边形壁从外壳的后壁延伸到通路中,并且被成形和被构造成使通路中的刺血针本体偏转,以阻止刺血针本体的重新待击发。阻止重新待击发是有益的,因为一旦已经使用装置,它阻止装置重新击发。因此,这防止了被污染的针头被重复使用,从而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优选地,该装置还包括复位弹簧,该复位弹簧被构造成将刺血针推入安全位置,在该安全位置,刺血针端头在击发后位于外壳中。这确保了刺血针在使用后不会停留在刺血位置,同时刺血针端头在外壳的外部。因此,这防止了意外针刺伤害,并提高了装置的安全性。

优选地,复位弹簧自由安装在外壳中(即,它不与任何其他部件互连)。优选地,驱动弹簧自由安装在外壳中(即,它不与任何其他部件互连)。这减少了互连零件的数量,从而简化了装置的组装。这也意味着不需要在刺血针中模制能够在刺血针和驱动弹簧之间(例如在外壳、驱动弹簧和刺血针本体之间)实现可靠连接的特征,从而简化了制造,并且不需要具有用于将复位弹簧自动连接到刺血针本体的装置。

优选地,刺血针本体和外壳包括被构造成限制刺血针本体相对于外壳旋转的配合特征。刺血针本体可以包括一对翼,并且通路可以包括一对相对应的轨道,该对相对应的轨道被构造成在通路内引导刺血针本体。

优选地,通路包括肩部,该肩部被构造成当刺血针本体处于刺血位置时限制刺血针本体在外壳中的向前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血液取样装置,包括:

(i)外壳,该外壳在其前向端具有孔口,并限定具有纵向轴线的通路;

(ii)刺血针,该刺血针包括在其前向端处支撑刺血针端头的刺血针本体,刺血针可移动地安装在外壳内;

(iii)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被构造成在使用中在外壳中从待击发位置向前推动刺血针到刺血位置,在待击发位置,该刺血针端头位于通路内,在该刺血位置,刺血针端头通过外壳的前向端中的孔口突出;

(iv)可移除的安全帽,该可移除的安全帽被构造成在初始组装配置中至少部分地覆盖刺血针端头;

其中安全帽和刺血针本体包括通过其间的变窄部而易断地连接的相邻表面,相邻表面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其上的突起,该突起被构造为与相邻表面中的另一个相互作用,以限制刺血针本体和安全帽之间背离外壳的纵向轴线的相对角移动。

防止未对准避免了刺血针帽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塑料连接被破坏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将破坏刺血针的无菌性,而用户不会意识到无菌性已经被破坏。

在某些实施例中,安全帽和刺血针本体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防偏转特征,该防偏转特征被构造为与刺血针本体和安全帽中的另一个相互作用,以限制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安全帽和刺血针本体相对于纵向轴线不对准的程度。

相邻表面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是相对于纵向轴线的成角度的表面,例如,该表面可以是圆锥形形状,以提供其间的变窄部。在没有这个特征的情况下,由于当帽处于适当的位置时刺血针在其前端和后端两者处受到约束,如果帽有角度地移动到外壳外部,则可能发生不对准。

在外壳包括用于将刺血针保持地结合(即物理保持)在向后待击发位置的固定制动器的实施例中,未对准可以被限制在一定距离以下,使得刺血针不能在横向于装置纵向轴线的方向上移动足够远,以变得与外壳上的制动器脱离。因此,这防止了装置在移除安全帽之前和移除安全帽期间击发(也就是说,在装置能够被击发之前必须移除安全帽)。

优选地,突起设置在安全帽上,更优选地设置在安全帽的靠近外壳上的触发器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血液取样装置,包括:

(i)刺血针,该刺血针包括刺血针本体和在其前向端的刺血针端头;

(ii)推动构件;

(iii)外壳,该外壳被构造成容纳刺血针和推动构件,

其中外壳包括:

(a)第一外壳构件,该第一外壳构件包括纵向容器,该纵向容器具有限定孔口的前向端和基本敞开的后向端,刺血针端头在使用中穿过该孔口突出;以及

(b)第二外壳构件,该第二外壳构件包括用于封闭第一外壳构件后向端的帽构件,

其中第一外壳构件在其中限定从其后向端向前延伸的纵向狭槽,并且第二外壳构件包括被构造成配合在狭槽中的纵向触发器构件,触发器构件可从静止位置移动到击发位置以致动刺血针,使得在使用中推动构件在外壳中向前推动刺血针,

其中第一和第二外壳构件包括用于将第二外壳构件固定到第一外壳构件的配合接合特征。

可以提供一种血液取样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在其前向端具有孔口并限定具有纵向轴线的通路;刺血针,该刺血针包括在其前向端处支撑刺血针端头的刺血针本体,所述刺血针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被构造为在使用中在所述外壳中将所述刺血针从待击发位置向前推动到刺血位置,在该待击发位置,所述刺血针端头位于所述通路内,在该刺血位置,所述刺血针端头突出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前向端中的所述孔口;以及用于阻止所述刺血针本体从所述刺血位置向后移动到所述待击发位置的装置。阻止刺血针本体向后移动意味着该装置不能重新待击发以供再次使用。

用于阻止所述刺血针本体向后移动的装置可以包括从刺血针本体突出的后向突出部和从所述外壳的后部突出的腿部。后向突出部和所述腿部可以在刺血位置对齐。后向突出部和/或所述腿部包括成角度的面,使得当刺血针向后移动并且后向突出部和腿部因为他们对齐而接触时,后向突出部背离待击发位置转向。优选地,后向突出部在腿部下方转向,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侧向转向或在将刺血针置于待击发位置的方向上的任何其他方向上的转向可能是足够的。

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刺血针可以被保持在后向预击发位置,腿部被构造成阻止刺血针被横向偏转经过制动器,直到刺血针从预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待击发位置。

用于阻止向后移动的装置还可以包括从所述外壳的后部突出的一个或多个肋。

可以提供一种血液取样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在其前向端具有孔口并限定具有纵向轴线的通路;刺血针,该刺血针包括在其前向端处支撑刺血针端头的刺血针本体,所述刺血针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被构造为在使用中在所述外壳中将所述刺血针从待击发位置向前推动到刺血位置,在该待击发位置,所述刺血针端头位于所述通路内,在该刺血位置,所述刺血针端头突出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前向端中的所述孔口;并且其中所述刺血针本体包括至少一个外向突出部,并且所述通路设置有至少一个轨道以支撑所述外向突出部。

该至少一个轨道可以包括在通路的长度的至少一部分上纵向延伸的表面。

外壳可以包括触发器构件,并且轨道可以包括两个部分,后向部分比前向部分更靠近外壳的触发器构件设置在其中的侧部。这允许在装置处于预击发位置时轨道支撑外向突出部,使得触发器对刺血针的压力不会导致装置的击发。

外壳可以由前向外壳本体(20)和后向外壳端帽(30)形成,轨道的后向部分设置在后向外壳端帽上,并且轨道的前向部分设置在前向外壳本体(20)上。

在初始组装配置中,所述安全帽可以将刺血针保持在轨道后向部分上的后向预击发位置,其中在移除所述安全帽时,所述刺血针可以向前移动离开轨道的后向部分。移除所述安全帽可以导致所述刺血针向前移动到轨道的前向部分上。

当所述刺血针移动到所述刺血位置时,刺血针可以向前移动到轨道的前向部分上。

外向突出部包括在其前向端处的弧形表面。这使得刺血针到轨道上的移动平滑。这具有的优点是,例如,它减少了在外向突出部和轨道之间接触时向后的力施加在刺血针上的可能性。

可以提供一种血液取样装置,包括:外壳,该外壳在其前向端具有孔口并限定具有纵向轴线的通路;刺血针,该刺血针包括在其前向端处支撑刺血针端头的刺血针本体,所述刺血针可移动地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推动构件,该推动构件被构造为在使用中在所述外壳中将所述刺血针从待击发位置向前推动到刺血位置,在该待击发位置,所述刺血针端头位于所述通路内,在该刺血位置,所述刺血针端头突出通过所述外壳的所述前向端中的所述孔口;其中外壳包括触发器构件,并且在初始组装配置中,所述刺血针被保持在后向预击发位置,在该后向预击发位置触发器构件不能释放推动构件。这降低了装置意外激活的可能性。

在初始组装配置中,所述安全帽可以将所述刺血针保持在后向预击发位置。

外壳可以包括用于将刺血针保持地结合在待击发位置的固定制动器。刺血针可以包括被构造成接合固定制动器使得刺血针保持地结合在待击发位置的凸台。

触发器构件可以从静止位置移动到击发位置,以释放刺血针以便向前移动,其中触发器使刺血针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在大致横向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偏转,使得刺血针本体可以向前移动经过制动器。触发器从静止位置到击发位置的移动可以是相对于纵向轴线的大致横向移动。

血液取样装置可以包括安全帽,并且在移除之前,所述安全帽将所述刺血针本体支撑在预击发位置,使得其不能被横向偏转经过所述制动器。

外壳可以包括止动特征,该止动特征被构造成阻止刺血针被横向偏转经过制动器,直到刺血针从预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待击发位置。止动特征可以是从所述外壳的后部伸出的腿部。当所述触发器被按压时,所述止动特征和所述刺血针本体之间的摩擦可以阻止刺血针本体从所述预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所述待击发位置。

止动特征可以包括从凸台突出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包括抵靠表面,该抵靠表面被构造成当刺血针处于预击发位置时与外壳接合。止动特征可以附加地包括外壳的抵靠表面,该抵靠表面被构造成当刺血针处于预击发位置时与凸台的抵靠表面接合,并且当刺血针处于待击发位置时不与凸台的抵靠表面接合。

止动特征包括刺血针本体上的至少一个外向突出部和在通路中支撑所述外向突出部的轨道,其中轨道的至少一部分被设置成使得当装置处于预击发位置时,外向突出部和轨道的至少一部分接触,使得触发器构件不能释放推动构件。

外壳包括所述刺血针本体从预击发位置到待击发位置的移动的外部可见的指示器,例如,开口或窗口(18),被构造为使得用户能够看到所述刺血针本体何时已经从预击发位置移动到待击发位置。外壳可以包括触发器构件和在所述触发器构件的前向端和所述外壳之间的开口(18),该开口被构造成使得用户能够看到刺血针本体何时已经从预击发位置移动到待击发位置。击发后,刺血针本体在所述开口或窗口(18)中可能不可见。

这简化了装置的组装,因为装置的所有内部部件可以在第一外壳构件内部沿着装置的纵向轴线组装。

优选地,第一外壳构件包括用于将刺血针保持地结合在向后待击发位置的固定制动器,该固定制动器用于接合/抵靠刺血针的表面,以阻止刺血针从向后待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向前刺血位置。

优选地,触发器构件从静止位置到击发位置的移动使刺血针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在大致横向于外壳的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偏转,使得刺血针本体可以向前移动经过制动器。

在某些实施例中,配合的接合特征是配合的卡合特征。第一外壳构件可以包括固定的抵靠表面,用于将刺血针本体保持地结合(即物理保持)在后向待击发位置。这可以防止装置的意外致动。触发器构件从静止位置到击发位置的移动可以使刺血针本体的至少一部分在大致横向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上偏转,使得刺血针本体可以向前移动经过固定的抵靠表面。触发器从静止位置到击发位置的移动可以是相对于纵向轴线的大致横向移动。

除非上下文另有规定,否则本发明不同方面的可选特征同等地适用于彼此。

附图说明

从下面的具体描述中,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仅通过示例的方式并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血液取样装置处于初始组装配置的示意性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侧视图,其中帽被移除并且刺血针处于待击发位置;

图3是图1的血液取样装置在触发器构件的致动后的纵向截面侧视图;

图4是图1的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侧视图,其中刺血针处于刺血位置;以及

图5是图1的血液取样装置在击发完成后的纵向截面侧视图,其中刺血针处于安全位置;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处于初始组装配置的血液取样装置的刺血针和安全帽示意性侧视图;

图6A是图6被旋转180度以示出反面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7A和图7B示出了安全帽和外壳的替代性实施方式;

图8是外壳的截面图,示出了刺血针在击发期间的位置;

图9是击发后的该装置的纵向截面图,示出了端帽中存在的肋;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处于初始组装配置同时刺血针处于预击发位置的血液采样装置的示意性纵向截面侧视图;以及

图11是处于初始组装配置的图10的血液取样装置的刺血针本体和端帽腿部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12是图10的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侧视图,其中帽被移除并且刺血针处于待击发位置;

图13是图10的血液取样装置的刺血针本体和端帽腿的示意性侧视图,此时帽被移除并且刺血针处于待击发配置;

图14是图10的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侧视图,其中刺血针处于刺血位置;

图15是图10的血液取样装置在击发完成后的纵向截面侧视图,其中刺血针处于安全位置;

图16是图10的血液取样装置的外壳的后向端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0的血液取样装置的安全帽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了将安全帽从A)阻塞位置顺序移动到B)通路位置、移动到C)安全帽正在被移除的通路位置;

图18是图10的处于预击发位置的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19是图10的处于待击发位置的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处于初始组装配置同时刺血针处于预击发位置的血液采样装置的示意性纵向截面侧视图;以及

图21是图20的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侧视图,其中帽被移除并且刺血针处于待击发位置;

图22是处于待击发位置的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图23是击发后血液取样装置的纵向截面图。

在具体实施例的末尾给出了本文使用的附图标记的列表。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重复使用参考符号是旨在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或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使用的方向描述符,诸如“上部”、“下部”、“顶部”、“底部”、“前部”、“后部”等,涉及本发明在处于优选取向时。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该装置可以处于任何取向,并且因此方向性描述符将相应地改变。

如本文所用的“前部”和“前向端”是指刺血装置(或其部件)在使用中最靠近装置的样本部位端部的端部(即指向皮肤处的端部)。本文所用的“后部”和“后向端”是指在使用中距装置的样本端最远的刺血装置(或其部件)的端部(即指向远离皮肤的端部)。“前向”和“后向”同样地是指被取向为朝向装置的前部和后部的方向。

术语“轴向”、“径向”和“周向”在本文中用于方便地指相对于装置(或其部件)的纵向方向的一般方向。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这些术语不希望被狭义地解释(并且例如,该装置可以具有非圆形和/或不规则形式)。典型地,不管刺血装置的具体和美学设计如何,该装置通常将是细长的,并且具有通常与刺血的针以及刺血针在使用中的前向/后向行进方向对齐的纵向轴线,因此,该装置的纵向轴线将实质上与刺血针的轴向方向一致(或平行)。

参照图1至图6,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1包括塑料外壳10,该塑料外壳包含刺血针50、驱动弹簧70和复位弹簧80。驱动弹簧70和复位弹簧80两者是压缩弹簧。

外壳10由两个主要部件形成;作为外壳本体20的第一外壳构件,以及作为外壳端帽30的第二外壳构件。外壳本体20是形成纵向圆柱形容器的注塑成型的塑料部件,该纵向的圆柱形容器在其前向端21a处具有平坦的前部面21a,前部面21a中限定圆孔口22。围绕孔口22以环形阵列从前部面21a突出的是多个突出部23,这些突出部23被设计成刺激皮肤以“混淆”神经末梢,并减轻当刺血针端头53刺入皮肤以形成切口时经历的所感受的疼痛。外壳本体20的后端24是敞开的、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以在组装期间接纳血液取样装置1的内部部件。周向凹口25与后端24的周向边缘向前地间隔开,并且在外壳本体20的内表面16上。从敞开的后端24向前延伸并在周向凹口25中形成间隙的是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细长切口26。切口26的最前边缘是曲面,并形成制动器27。

外壳本体20的内表面16限定了通路19,该通路具有一对在径向上相对的轨道14,用于在使用中引导刺血针50。外壳本体20的内表面16包括第一纵向肋28,该第一纵向肋突出到通路19中,并从外壳本体20的前部21向后延伸。外壳本体20的内表面16还包括位于孔口22正后方的径向抵靠突出部(齿部)29,该突出部突出到孔口22的孔中以提供其变窄的部分。

外壳端帽30是注射成型的塑料部件,该注射成型的塑料部件包括基部32,基部32具有曲面中央缺口。外壳端帽30具有围绕基部32的周边垂直于基部32延伸的周向壁37,该周向壁中具有纵向间隙(未示出)。具有纹理(肋状)外表面38的细长触发器构件35从基部32基本垂直延伸、穿过端帽30的壁37中的间隙。向外突出的接合肋36围绕外壳端帽30的壁37的圆周前边缘37’延伸。接合肋36的形状和尺寸被形成为在外壳本体20的凹口25中形成卡合。由于壁37与外壳本体20的内表面16平齐配合,并且接合肋36与外壳本体20的凹口25形成卡合,它们有助于在组装期间将外壳端帽30引导到外壳本体20的敞开端24中,并且在组装之后将外壳端帽30稳定在外壳本体20中。椭圆形壁部33从基部32基本上垂直地突出,并与其圆周边缘径向向内地间隔开,以限定凹部,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刺血针尾部62的后端位于该凹部内。

刺血针50包括围绕针52模制的刺血针本体60,针52的尖锐的端头53从刺血针本体60的前向表面63a突出。刺血针本体60包括一对在径向上相对的径向翼66,该径向翼66从刺血针本体60的紧邻表面以大约90°的角度在装置中水平地突出。径向翼66被构造成与外壳本体20的通路19上的在径向上相对的轨道(14)相互作用,以在使用过程中引导刺血针50。刺血针本体60还包括从其上表面突出的凸台64。刺血针本体60的后表面65具有从其突出的细长向后延伸的尾部62。

参照图6,细长的安全帽90与刺血针本体60的前表面63a一体模制,使得刺血针针头52最初被隐藏在安全帽90内,以在使用前维持针头52的无菌性。安全帽90在其第一前向端具有可抓握部分91,该可抓握部分连接到在其第二后向端处的柄93。安全帽90的柄93包括锥形部分99,该锥形部分朝向连接点94变窄,该连接点将安全帽90连接到刺血针本体60的前表面63a,使得两个部件被易断地连接。当安全帽90相对于刺血针50在连接点94上扭转时,锥形部分99集中扭转,使得更容易打断易断连接件94,使得可以移除安全帽90。锥形部分99上设置了一体形成的突起98。突起98朝向刺血针本体60的前表面63a突出,减小了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使得限制了安全帽90和刺血针50之间的相对角移动。

安全帽90包括环形狭槽95,该环形狭槽的形状和尺寸被形成为当装置1处于初始组装配置时接纳外壳本体20的通路19上的抵靠突出部(齿部)29。环形狭槽95比安全帽90的柄93的紧邻后向部分窄,使得在安全帽90的柄93上形成横档95’。环形狭槽95具有单个纵向止动件96,该单个纵向止动件跨过环形狭槽95的宽度,并沿柄93的外表面93’向后延伸。止动件96与抵靠突出部(齿部)29间隔约120至160°。止动件96在刺血针帽90的柄93的第一侧上彼此间隔约120至160°,以形成环形狭槽95的第一弧形段95a。如图6A所示,在刺血针帽90的柄93的相对侧上,存在狭槽93a,其通过允许抵靠突出部(齿部)29穿过它来允许刺血针组装到本体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移除安全帽90之前,可以根据安全帽90的期望旋转度数来修改这个间隔。一对细长的纵向通道97从每个止动件96的两侧的环形狭槽95向后延伸。每对纵向通道97与环形狭槽95相连,并在止动件97的最后端92处汇合,以形成单个通道97’,该单个通道向后延伸到柄93的锥形变窄部分99的中点99’。

在组装过程中,外壳本体20被定向成后向非穿刺端24面向向上。

首先,复位弹簧80通过外壳本体20的后向端24被推入外壳本体20中。由于复位弹簧80是压缩弹簧,所以复位弹簧80在外壳本体20中的旋转取向无关紧要,也就是说,复位弹簧80可以以任何旋转取向定位在外壳本体20中。复位弹簧80不与外壳本体20中的任何部件物理互连。

其次,安全帽90和易断连接的刺血针50经由外壳本体20的后向端24被推入外壳本体20中。安全帽90的可抓握部分91的尺寸被形成为使得它能够穿过外壳本体20的前部面21a中的圆孔口22,使得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它位于外壳本体10的外部。刺血针50旋转对准,使得刺血针本体60上的凸台64位于外壳本体20中的细长切口24内,其中凸台64的前表面接触制动器27。在这个旋转方向上,安全帽90处于阻挡位置,其中安全帽90的环形狭槽95的后部横档95’抵靠该抵靠突出部(齿部)29,该抵靠突出部突出到外壳本体20的通路19的孔中。这阻止了安全帽90和易断连接的刺血针50在外壳中向前移动。因此,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安全帽的柄93位于通路19中。

止动件96可以具有如参照图6所示和所述的纵向表面。替代性地,如图7所示,止动件96可以设置有斜面的或曲面表面。例如,止动件96’可以具有倒置三角形的形式。通过具有成角度或曲面的表面,帽接纳离开刺血针本体60的向外的力,以帮助从刺血针本体60移除帽91。可选地,齿29’可以设有曲面或成角度的表面,以进一步帮助从刺血针本体60移除帽91。在另外的布置中,齿部29’和止动件96’两者可以设有成角度的和/或曲面表面,以便形成凸轮布置来帮助从刺血针本体60移除帽91。

第三,驱动弹簧70经由外壳本体20的后向端24被推入外壳本体20中,使得它围绕刺血针本体60的后向尾部62。由于驱动弹簧70是压缩弹簧,所以驱动弹簧70在外壳本体20中的旋转取向无关紧要,也就是说,驱动弹簧70可以以任何旋转取向定位在外壳本体20中。驱动弹簧70不与外壳本体20中的任何部件物理互连。

最后,外壳端帽30与外壳本体20旋转对齐,使得触发器构件35与外壳本体20中的细长切口26对齐(其径向位于细长切口26和刺血针本体60上的凸台64上方)。端帽30被放置在刺血针尾部62上,使得刺血针尾部62的后端位于由端帽30的基部32上的椭圆形壁部分33形成的凹部中。由此,外壳端帽30在外壳本体20之前与刺血针50相互作用,从而确保端帽30相对于刺血针50组装在正确的位置。

外壳端帽30然后被推入到外壳本体20的后端24中,使得端帽30的接合肋36在外壳本体20的凹口25中形成卡合。在触发器构件35的最前边缘和制动器27之间存在间隙或窗口18,使得使用者可以看到刺血针本体60上的凸台64抵靠在外壳本体20上的制动器27上。

现在参考图1,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如果使用者试图在刺破方向P上拉动安全帽90的可抓握部分91,则在安全帽90处于阻挡位置时,安全帽90和刺血针本体50两者将不会在刺破方向P上向前移动。更具体地,外壳本体20上的抵靠突出部29位于安全帽90上的环形狭槽95中。当环形狭槽95比安全帽90的柄93的紧邻后向部分窄,横档95’被形成在安全帽90的柄93上。抵靠突出部29抵靠这个横档95’(见图6)阻止刺血针帽90相对于外壳本体20向前移动,并且因此防止从外壳本体20上移除安全帽90。这防止使用者在安全帽90和刺血针本体20之间的易断连接件94被切断之前将安全帽90从外壳本体20中拉出,从而防止装置的过早激活。如果触发器构件35被按压,这也阻止刺血针50和安全帽90相对于外壳本体20向前移动,从而防止处于初始组装配置的血液取样装置1的意外致动。

可以通过保持可抓握部分91并围绕穿刺方向P(即,围绕装置1的纵向轴线)相对于外壳本体20扭转该可抓握部分91,来移除安全帽90。刺血针50通过刺血针本体60上的凸台64位于外壳本体20中的细长切口24内的位置而被限制相对于外壳本体20旋转。由此,围绕穿刺方向P相对于外壳本体20扭转安全帽90也相对于刺血针50旋转安全帽90。在抵靠突出部29位于安全帽90的环形狭槽95中时,实现了安全帽90相对于外壳本体20的旋转。然而,仅能够实现安全帽90相对于外壳本体20旋转某一预定度数。当抵靠突出部29接触环形狭槽95中的止动件96中的一个时,安全帽90相对于外壳20在这个方向上的进一步旋转移动被阻止。在初始组装配置中,预定旋转度数由外壳本体20上的抵靠突出部29和环形狭槽95中的止动件96的相对位置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帽90可以从安全帽90处于阻挡位置的初始组装配置在任一方向上旋转达160°,直到抵接突出部29接触止动件96。这阻止用户在给定方向上进一步旋转安全帽90,并向用户指示安全帽90处于通过位置。然而,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改变前述部件的相对位置和两个纵向止动件96之间的间距,这个预定旋转度数可以设定为另一角度,例如90°或180°。实际上,对于达到360°的旋转,旋转是在一个方向上。

这种160°的扭转动作断开了安全帽90和刺血针本体60的前表面60之间的易断连接件94。安全帽90现在处于通过位置,因为抵靠突出部29可以在从环形狭槽95分支出来的纵向通道97中纵向行进(也就是说,在由纵向通道97形成的横档95’中存在间隙,通过在刺破方向P上拉动安全帽90的可抓握部分91抵靠突出部可以穿过该纵向通道)。因此,帽90可以从外壳本体20的通路19中释放。沿刺破方向P撤卸帽90暴露了外壳10内部的尖锐端头53。直到此时,针52被封装在密封塑料中,以确保其在使用前的无菌性,并且在安全帽90和刺血针50之间的易断连接件94被断开之前,安全帽90的移除被阻止。

参考图2,一旦帽90已经从外壳本体20移除,血液取样装置1待击发,并且刺血针50准备好被击发。刺血针本体60上的凸台64抵靠外壳本体20上的制动器27,从而阻止刺血针本体60在通路19中向前移动。使用者在窗口18中可见刺血针本体60上的凸台64。因此,使用者可以看到刺血针50处于待击发位置,其中凸台64的前表面抵靠制动器27。因此,用户可以看到装置1待击发并准备好被击发。

帽90不再阻止刺血针50在外壳本体20的通路19内偏转。在使用中,使用者将保持血液取样装置1的前部面21a抵靠皮肤,将他们的拇指或手指定位在手指垫38上,并沿致动方向A(横向于通路19的纵向轴线)将触发器构件35从静止位置按压到击发位置。实现这一点是因为帽90不再阻止刺血针50的偏转。触发器构件35的初始按压使其向内挠曲进入外壳本体20的通路19,使得触发器构件35的下表面接触刺血针本体60的凸台64。触发器构件35的进一步压下迫使凸台64(并且因此刺血针本体60的整个前向部分)在通路19内向下。

参照图3,当触发器构件35被压入击发位置时,凸台64的前表面被移动脱离与制动器27的接合,使得它不再抵靠制动器27(即,凸台64的前表面和制动器27没有径向对齐)。虽然图3中未示出,但是刺血针本体60上的凸台64围绕刺血针本体60的尾部62和外壳端帽30上的椭圆形壁33之间的接触点枢转。因此,刺血针本体60相对于外壳10的纵向轴线成角度地定位,并且刺血针本体60不再被制动器27阻挡。

参照图4,一旦刺血针本体60的前向部分已经在外壳内径向偏转脱离与制动器27的后表面的抵靠,就没有阻挡刺血针本体60在通路19内的向前移动的障碍(即,刺血针本体60处于通路位置)。因此,驱动弹簧70沿穿刺方向P上向前推动刺血针本体60。这种向前的移动抵抗复位弹簧80的力,使得复位弹簧80被压缩。实现这一点是因为驱动弹簧70比复位弹簧80更强。

刺血针本体60在通路19内的对齐是通过刺血针本体60的径向翼66接触外壳壁的轨道或内部突出部14来实现的,如图8所示。轨道的前向部分沿着外壳的前向部分延伸,以在刺血运动期间获得刺血针本体的对齐。

刺血针本体60在弹簧70的偏置下继续在通路19内向前行进,直到凸台64接触通路肋28的后表面,从而阻止刺血针本体60进一步向前移动。尖锐端头53从外壳10的前部面21a突出到孔口22之外,以刺穿使用者的皮肤,从而从使用者抽取血液的样本。

当刺血针本体60处于刺入位置时(图4),驱动弹簧70完全伸展。由于驱动弹簧70自由地安装在外壳本体20中(驱动弹簧70的两端没有固定到刺血针本体60或端帽30),即使在驱动弹簧70已经停止作用在刺血针50上之后,驱动弹簧70也在其自身的动量作用下继续在通路19中向前移动。由此,驱动弹簧70的前向端不再在通路19中向前推动刺血针本体60的后表面65,并且驱动弹簧70的后向端不再被推动为抵靠或接触外壳端帽30。

参照图5,刺血针50在通路19中的向前移动已经压缩了复位弹簧80。一旦凸台64接触通路肋28的后表面,刺血针50的向前移动被阻止。然后,刺血针50在通路19中沿箭头R示出的复位方向被复位弹簧80向后推动。这使得尖锐的端头53安全复位在外壳10内,以防止意外伤害,但是同时刺血针50良好地位于初始待击发位置的前方。刺血针50在复位方向R上被向后驱动的程度由复位弹簧80和驱动弹簧70的相对强度决定。相对强度使得复位弹簧80将刺血针50向后移动足够远,使得驱动弹簧70和复位弹簧80两者在外壳通路19内不会松动(也就是说,它们不会来回颤动)。如果血液取样装置1被倾斜以便前向端面向向下,复位弹簧80还阻止尖锐的端头53从孔口22向前突出。这还保护使用者在血液取样装置1已经使用后免受针刺伤害的影响。

在击发后,刺血针本体60的凸台64不再能通过窗口18看见。窗口18中刺血针本体60的缺失向使用者指示血液取样装置1已经被击发并且应该被丢弃。

刺血完成后,使用者将血液取样装置1从皮肤的表面移除。如上所述,尖锐的端头53将被安全地定位在外壳本体20的通路19内。然而,使用者可以尝试使血液取样装置1重新待击发,使得其可以通过将帽90再次插入外壳本体20中并在向后方向R上对帽90施加力以在通路19中向后推动刺血针本体60而被重新使用。这被许多分离的特征阻止。首先,很难通过孔口22将安全帽90重新插入到通路19中。这是因为安全帽90必须相对于外壳本体20处于给定的旋转取向,以便能够重新插入安全帽90。更具体地说,只有在安全帽90处于通路位置的情况下同时安全帽90上的细长纵向通道97与通路19上的抵靠突出部(齿部)29径向对齐,安全帽90的重新插入才是可能的。

如果使用者能够将刺血针帽90向后重新插入到通路19中,从端帽30的基部32基本垂直突出的椭圆形壁33接触尾部62的后部面61。由于两个部件的接触角,椭圆形壁33使刺血针50在通路19中向下偏转。这阻止刺血针50在通路19中向后移动足够远,以使刺血针本体60上的凸台64与外壳本体20上的制动器27重新接合。

驱动弹簧70也可以从其原始位置侧向偏移,使得它阻止刺血针本体60向后移动,以防止装置1的重新待击发。

附加地,如图9所示,端帽可以设有从端帽30突出到外壳中的一个或多个肋34。这些肋被定位成进一步限制刺血针本体60的尾部62必须配合到其中以便装置1重新待击发的区域。优选地,它们被定位成使得即使尾部62在椭圆形壁33上方被偏转,尾部62也将与肋中的一个接触。

参照图10至图17,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201包括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1相同的特征,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工作。因此,除非另有说明,第一实施例的描述同样适用于第二实施例。由此,相同的特征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但是从200开始。

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201包括塑料外壳210,该塑料外壳210包含刺血针250、驱动弹簧270和复位弹簧280。驱动弹簧270和复位弹簧280两者是压缩弹簧。

外壳210由两个主要部件形成;作为外壳本体220的第一外壳构件,以及作为外壳端帽230的第二外壳构件。外壳本体220是注塑成型的塑料部件,形成纵向的圆柱形容器,该纵向的圆柱形容器具有平坦的前部面221,该前部面221在其中限定圆孔口222。围绕孔口222以环形阵列从前部面221突出的是多个突出部223,这些突出部223被设计成刺激皮肤以“混淆”神经末梢,并减轻当刺血针端头253刺入皮肤以形成切口时经历的所感受的疼痛。外壳本体220的后端224是敞开的、具有椭圆形的横截面以在组装期间接纳血液取样装置201的内部部件。周向凹口225与后端224的周向边缘向前间隔开,并且在外壳本体20的内表面16上。从敞开的后端224向前延伸并在周向凹口225中形成间隙的是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细长切口226。切口26的最前边缘是弯曲的,并形成制动器227。

具体参照图16,外壳本体220还包括围绕其后向端224延伸的外部周向肋225A,该外部周向肋具有由细长切口226形成的间隙。

外壳本体220的内表面216限定了通路219。外壳本体220的内表面216包括纵向肋228,该纵向肋突出到通路219中,并从外壳本体220的前部221向后延伸。外壳本体220的前表面221中的孔口222还包括一对在径向上相对的抵靠突出部(齿部)229,抵靠突出部(齿部)229突出到孔口222的孔中,以提供孔口222的具有减小的直径的变窄部分。

外壳端帽230是注射成型的塑料部件,该注射成型的塑料部件包括基部232,基部232具有曲面中央缺口。外壳端帽230具有围绕基部232的周边、垂直于基部232延伸的周向壁237,该周向壁中具有纵向间隙(未示出)。具有纹理(肋状)外表面238的细长触发器构件235从基部232基本垂直地延伸、穿过端帽230的壁237中的间隙。触发器构件235还包括从细长触发器构件235径向向外延伸的一对翼夹持部235a和235b。翼夹持部235a、235b的最外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细长切口226的宽度。

向外突出的接合肋236围绕外壳端帽230的壁237的圆周前边缘237’延伸。接合肋236的形状和尺寸被形成为在外壳本体220的凹口225中形成卡合。由于壁237与外壳本体220的内表面216平齐配合,并且接合肋236与外壳本体220的凹口225形成卡合,它们有助于在组装期间将外壳端帽230引导到外壳本体220的敞开端224中,并且在组装之后将外壳端帽230稳定在外壳本体220中。椭圆形壁部233从基部232基本垂直地突出,并与其圆周边缘径向向内间隔开,以限定凹部,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刺血针尾部262的后端位于该凹部内。

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血液取样装置201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防偏转装置,该防偏转装置被构造成当刺血针250处于预击发位置时以及在从外壳本体220移除安全帽290期间,都阻止触发器构件235被致动以及阻止刺血针本体260被偏转离开通路219的纵向轴线。

具体参照图11和图13,外壳端帽230包括细长的纵向腿部238,纵向腿部238从基部232基本垂直地突出,与触发器构件235径向相对并与其基本平行。腿部238是弯曲的以适应刺血针本体260的曲率,该刺血针本体在初始组装配置中邻近该腿部。腿部238的前向端包括一对凹部239,一个位于弯曲的腿部238的每个纵向边缘的前面。每个凹部239具有以直角连接到后表面239a和向前倾斜的前表面239c的平坦基部239b。

刺血针本体260包括一对翼266,该对翼从刺血针本体260的紧邻表面以大约90°的角度在装置中水平地突出。每个翼266具有平坦的前部面266b和后表面266c,并且其下表面266a成角度以向后倾斜,以便与端帽230的腿部238上的每个凹部239的向前倾斜的前表面239c互补。

刺血针250包括围绕针252模制的刺血针本体260,针252的尖锐的端头253从刺血针本体260的前表面263突出。刺血针本体260还包括从其上表面突出的凸台264。刺血针本体260的后表面265具有从其突出的细长向后延伸的尾部262。

参照图10,细长的安全帽290与刺血针本体260的前表面263一体模制,使得刺血针针头252最初隐藏在安全帽290内,以在使用前保持针头252的无菌。

具体参照图17,安全帽290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安全帽。安全帽290在其第一前向端具有可抓握部分291,该可抓握部分具有平坦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该可抓握部分291连接到柄293,柄293在其第二后向端处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安全帽290的柄293包括锥形部分299,该锥形部分朝向连接点294变窄,该连接点将安全帽290连接到刺血针本体260的前表面263,使得两个部件易断地连接。当安全帽290相对于刺血针250在连接点294上扭转时,锥形部分299集中扭力,使得更容易断开易断连接件294,使得可以移除安全帽290。

安全帽290包括环形狭槽295,该环形狭槽的形状和尺寸被形成为当装置201处于初始组装配置,接纳外壳本体220的孔口222上的两个抵靠突出部(齿部)229。然而,在这个实施例中,安全帽的柄293具有与环形狭槽295相同的直径。一对在径向上相对的突起295A被形成在柄293上、邻近环形通道295的后边缘。突起295A中的每一个的前向表面在安全帽290的柄293上形成横档295’,该横档相对于环形狭槽295具有增加的直径。环形狭槽295具有两个纵向止动件296,该两个纵向止动件296跨过环形狭槽295的宽度,并沿柄293的外表面293’向后延伸。止动件296沿径向相对,在刺血针帽90的柄293的任一侧上在它们之间具有约120至160°的间隙。因此,环形狭槽295包括位于止动件296之间的柄293的第一侧上的第一弧形段295a和止动件之间的柄293的相对侧的第二弧形段295b。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在移除安全帽290之前可以通过取决于安全帽290的期望旋转度数来改变止动件296的宽度来修改这个间隔,并且第二弧形段不是必需的。一对细长的纵向通道297从每个止动件296的两侧的环形狭槽295向后延伸。

血液取样装置201以与第一实施例的血液取样装置1相似的方式组装。首先,复位弹簧280通过外壳本体220的后向端224被推入外壳本体220中。由于复位弹簧280是压缩弹簧,所以复位弹簧280在外壳本体220中的旋转取向无关紧要,也就是说,复位弹簧280可以以任何旋转取向定位在外壳本体220中。复位弹簧280不与外壳本体220中的任何部件物理互连。

其次,安全帽290和易断连接的刺血针250经由外壳本体220的后向端224被推入外壳本体220中。安全帽290的可抓握部分291的尺寸被形成成使得它能够穿过外壳本体220的前部面221中的圆孔口222,使得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它位于外壳本体210的外部。刺血针250旋转对准,使得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位于外壳本体220中的细长切口224内。然而,在本实施例中,凸台264的前表面位于制动器的后方。在这个旋转取向上,安全帽90处于阻挡位置,安全帽290的相对突出部295A抵靠相对的抵靠突出部(齿部)229,该相对的抵靠突出部(齿部)突出到外壳本体220的孔口222的孔中。这阻止了安全帽290和易断连接的刺血针250在外壳中向前移动。因此,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安全帽的柄293位于通路219中。

第三,驱动弹簧270经由外壳本体220的后向端224被推入外壳本体20中,使得它围绕刺血针本体260的后向尾部262。由于驱动弹簧270是压缩弹簧,所以驱动弹簧270在外壳本体220中的旋转取向无关紧要,也就是说,驱动弹簧270可以以任何旋转取向定位在外壳本体220中。驱动弹簧270不与外壳本体220中的任何部件物理互连。

最后,外壳端帽230与外壳本体220通过旋转被对齐,使得触发器构件235与外壳本体220中的细长切口226对齐(其径向位于细长切口226和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上方)。端帽230被放置在刺血针尾部262上,使得刺血针尾部262的后端位于由端帽230的基部232上的椭圆形壁部分233形成的凹部中。由此,外壳端帽230在外壳本体220之前与刺血针250相互作用,从而确保端帽230相对于刺血针250组装在正确的位置。

由于细长切口226,外壳的后向端224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变形性,使得细长切口226能够在外壳端帽230被推入到外壳本体220的后向端224中时围绕翼形壁235a、235b的最外边缘向外挠曲,并且当端帽230被完全插入时能够向后卡扣。由此,当外壳端帽230被推入到外壳本体220的后端224中时,端帽230的接合肋236在外壳本体220的凹口225中形成卡合(根据第一实施例),并且翼夹持部235a、235b在外壳本体220后部处也闩锁到周向肋225A上。这进一步防止了从外壳本体220移除端帽230,从而增加了从装置201移除端帽230并因此移除触发器构件235所需的力。这提高了装置201的安全性,从而防止用户访问装置201的内部部件。

然而,第二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201与第一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刺血针250不仅包括待击发位置还包括预击发位置,在该预击发位置刺血针本体260被定位成使得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在外壳本体220上的制动器227的后方(即,它不接触制动器227)。在这个预击发位置,在触发器构件235的最前表面和制动器227之间存在间隙或窗口218,使得使用者可以看到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离开外壳本体220上的制动器227向后(即,在它们之间存在间隙)。因此,用户可以标识刺血针250处于预击发位置。

一旦装置201已经组装好,纵向腿部238在其最后端处与和触发器构件235在径向上相对的通路219的壁接触,并在其前向端处突出到通路219中。由此,通路219的后向部分沿着纵向肋238在其中延伸的区段具有减小的直径。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细长纵向肋238可以替代性地是通路219的壁上一体形成而不影响其功能的突起。

当该装置处于初始组装配置时,刺血针250被保持不向前移动,因为外壳本体220上的抵靠突出部229位于安全帽290上的环形狭槽295中。两个抵靠突出部229与由安全帽290的柄293上的两个突出部295A形成的横档295’径向对齐,从而阻止刺血针帽290相对于外壳本体220向前移动,并且因此防止从外壳本体220移除安全帽290。刺血针本体260被定位成使得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在外壳本体220上的制动器227的后方(也就是说,它不接触制动器227)。这是预击发位置。在这个预击发位置,在触发器构件235的最前表面和制动器227之间存在间隙或窗口218,使得使用者可以看到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离开外壳本体220上的制动器227向后(即,在它们之间存在间隙)。因此,用户可以标识刺血针250处于预击发位置。

在预击发位置,刺血针本体260接触纵向腿部238,使得刺血针本体260不能在通路219中向下偏转。这又意味着触发器构件235不能在横向于通路219的纵向轴线的致动方向上从静止位置被按压到击发位置。更具体地,如果使用者试图按压触发器构件235,它将接触刺血针本体260,从而推动刺血针翼266中的每一个抵靠纵向腿部238中的相应凹部239中的每一个,从而阻止刺血针本体260在通路219中的进一步横向移动。因此,触发器构件235不能被完全按压以致动装置201,并且刺血针本体250不能横向于纵向轴线偏转。由此,当刺血针250处于预击发位置时或者直到安全帽290已经从通路219移除,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不能偏转经过制动器227。这也限制了安全帽290和刺血针250之间围绕易断连接件294的相对角移动,从而防止易断连接件294在安全帽290的有意旋转之前断裂。这又减少了针252在使用前弯曲或失去无菌性的机会。

由于由细长切口226中的凸台264的位置限制了刺血针本体260相对于通路219旋转,围绕穿刺方向P相对于外壳本体220扭转安全帽290使安全帽290相对于刺血针250旋转。在安全帽290旋转时,由于环形狭槽295容纳抵靠突出部229,实现了安全帽290相对于外壳本体220的旋转。然而,仅在某一预定程度上使得安全帽290能够相对于外壳本体220旋转,直到抵靠突出部229接触环形狭槽295中的止动件296为止,从而阻止进一步的相对旋转移动。在初始组装配置中,预定旋转度数由外壳本体220上的抵靠突出部229的相对位置和环形狭槽295中的止动件296的位置设定。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帽290可以从初始组装配置在任一方向上被旋转大约60°,在该初始组装配置中,该安全帽处于阻挡位置,直到抵靠突出部229接触相应的止动件296。

这种60°的扭转动作破坏了安全帽290和刺血针本体260之间的易断连接件294。安全帽290处于通道位置,因为抵靠突出部229可以在从环形狭槽295分支出来的各个纵向通道297中纵向行进(也就是说,在由纵向通道297形成的横档295’中存在间隙,抵靠突出部可以通过在刺破方向P上拉动安全帽290的可抓握部分291而穿过该纵向通道)。因此,帽290可以从外壳本体220中释放。在刺破方向P上撤卸帽290暴露了外壳210内部的尖锐端头253。直到此时,针头252在使用前被气密密封,并且在安全帽290和刺血针250之间的易断连接件294被破坏之前,防止了安全帽290的移除。

如果使用者在移除安全帽290的同时按压触发器235,触发器235的基部将接触刺血针本体260,从而推动刺血针翼266中的每一个抵靠纵向腿部238中的每个相应凹部239,从而阻止刺血针本体260在通路219中的进一步横向移动。刺血针翼266中的每一个的成角度的下表面266a接合端帽230的腿部238上的每个相应凹部239,从而防止在安全帽290被移除的时候刺血针本体260在通路219中向前移动。这种摩擦接合阻止刺血针本体260在驱动弹簧270的力作用下在通路219中被释放和向前推动,直到由使用者从触发器构件235上移除压力。当从触发器构件235移除压力时,刺血针翼266中的每一个的下表面266a和腿部238上的相应凹部239之间的摩擦接合也将被移除,使得刺血针翼266中的每一个的成角度的下表面266a能够在驱动弹簧270的力作用下越过凹部239的成角度的前表面239c。然后,刺血针本体260将向前移动到待击发位置(在该待击发位置,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抵靠外壳本体220上的制动器227),从而防止刺血针本体260在通路219中以如同在移除安全帽290期间触发器构件235没有被按压一样的方式向前移动,如下所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意识到,纵向腿部238中的凹部239有助于接合刺血针翼266中的每一个的成角度的下表面266a。然而,这个特征不是必需的,并且如图18所示的平坦表面将足以阻止刺血针本体260在通路219中向前移动,同时当触发器构件235被按压时,由于其间的摩擦接合,安全帽290被移除。

图18示出了处于预击发位置的刺血针。刺血针具有平坦轨道239。平坦轨道239可以作为外壳21内的模制件存在,或者存在于外壳端帽30上。翼266的至少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是后端)搁置在轨道239上,使得如果触发器构件235被按压,则刺血针不能被击发,因为由翼阻止了按压刺血针。当安全帽被移除时,刺血针移动到如图19所示的待击发位置,在该待击发位置,翼不再与轨道接触,并且因此触发器的按压不受抑制。平坦轨道239可以与参照实施例1描述的前向轨道分离。替代性地,可以提供具有两个区段(后向区段和前向区段)的单个轨道。

参考图12和图13,一旦已经从通路219移除安全帽290,并且如果在移除安全帽290期间已经按压触发器构件235,则从该触发器构件移除压力,刺血针250在驱动弹簧270的力作用下在通路219中从预击发位置被向前推动到待击发位置,在该待击发位置,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抵靠外壳本体220上的制动器227,从而阻止刺血针本体260在通路219中向前移动。刺血针250在通路219中的这种向前移动也意味着刺血针本体260已经向前移动经过纵向腿部238,使得它可以在通路219中被向下偏转。更具体地,刺血针翼266中的两个已经向前移动经过纵向腿部238的最前边缘。这又意味着触发器构件235能够在横向于通路219的纵向轴线的致动方向上从静止位置被按压到击发位置(即,该装置待击发并准备击发)。由于刺血针翼266被定位在纵向腿部238的前面,它们在触发器被按压时不接触纵向腿部238,并且没有横向移动的抑制。

刺血针本体260上的凸台264在窗口218中对使用者是可见的。因此,使用者可以看到刺血针250已经在通路219中从预击发位置向前移动到待击发位置,在该预击发位置凸台264的前表面在制动器227的后方,在该待击发位置凸台264的前表面抵靠制动器227。因此,使用者可以看到刺血针250待击发并且其准备击发。

帽290和纵向腿部238两者都不能阻止刺血针本体260在外壳本体220的通路219内偏转。在使用中,使用者将保持血液取样装置201的前部面221抵靠皮肤,将他们的拇指或手指放置在手指垫38上,并在致动方向A(横向于通路219的纵向轴线)上将触发器构件235从静止位置按压到击发位置。实现这一点是因为帽290和纵向腿部238两者不再阻止刺血针250的偏转。触发器构件235的初始按压使其向内挠曲进入外壳本体220的通路219,使得触发器构件235的下表面接触刺血针本体260的凸台264。触发器构件235的进一步按压迫使凸台264(并且因此刺血针本体260的整个前向部分)在通路219内向下。从这一点来看,第二实施例的血液取样装置201以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血液取样装置201相同的方式起作用。

参照图20和图21,根据本发明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301包括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1相同的特征,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工作。由此,相同的特征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但是从300开始。

第三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301与第一实施例的血液采样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触发器构件335延伸到外壳本体320中的细长切口326的端部。由此,在触发器构件335的最前表面和细长切口326的前向端之间没有间隙或窗口。因此,当血液取样装置301被组装时,使用者看不到刺血针本体360上的凸台364。

刺血针本体360上的凸台364没有搁置在由外壳本体320中的细长切口326的前向端提供的制动器上。替代地,通路319包括向后延伸的肋317,该肋317的最后端形成制动器327,在初始组装配置中刺血针本体360上的凸台364抵靠该制动器。

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方式移除帽。一旦帽390已经从外壳本体320被移除,血液取样装置301待击发,并且刺血针350准备被击发。刺血针本体360上的凸台364抵靠外壳本体320上的制动器327,从而阻止刺血针本体360在通路319中向前移动。当触发器构件335被压入击发位置时,凸台264的前表面被移动脱离与制动器327的接合,使得它不再抵靠制动器327(即,凸台364的前表面和制动器327没有竖直对齐)。从这一点来看,第三实施例的血液取样装置301以与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血液取样装置201相同的方式实现功能。

尽管第三实施例已经被描述为与第二实施例分离,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所描述的用于阻止刺血针过早击发的任何或全部特征可以被组合。

图22和图23示出了可以与实施例1至3中的任何一个或多个相结合的阻止刺血针的过早击发的另一选项。在这些图中,凸台464设有一个或多个水平突出部467。可以看到水平突出部467与外壳上的围绕窗口的唇缘417接合。凸台被保持在唇缘上方,并且因此当触发器未被按压时与制动器427接合。当触发器被按压时,接触凸台的突出部可以充分挠曲,使得凸台464被移动脱离与制动器427的接合,从而允许击发装置。通过设置水平突出部467,可以防止通过帽91使刺血针偏转而导致的刺血针的任何过早击发,因为唇缘的存在将阻止凸起部464移动脱离与制动器427的接合,除非触发器被按压。尽管在图22和图23中,凸台464包括通过臂连接到刺血针本体的水平细长构件,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允许凸台充分挠曲的任何其他构型将以这种方式起作用。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变化。特别地,在任何实施例中描述的任何机制可以在其他实施例中单独地或组合的方式组合。例如,安全帽可能只需要90°旋转以断开安全帽的柄和刺血针本体之间的易断连接件。

相关技术
  • 血液取样转移装置、血液取样系统及血液分离系统
  • 血液取样转移装置、血液取样系统及血液分离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311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