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02:28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

背景技术

草原是我国的重要资源,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草原畜产品的消费需求形成了不断增长的态势,为急于满足市场和赚取更多利益,出现了过度加大载畜量等破坏草原植被的行为,长期以来,草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致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产力下降,草原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退化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的30%,已严重影响了我国草原生态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草地资源,恢复草原生态与草地生产力,国家不断强化“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适度放牧制度,甚至在生态脆弱区推行“禁牧和休牧”政策。同时,国家鼓励农牧交错带及农区建植人工放牧草地,以满足人们对草原畜产品的需求,降低草原畜产品生产压力。因此,农牧交错带及农区人工放牧草地建植将是今后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国内外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方法主要为:选取不同种类优质牧草品种,通过优化配比、混合播种等技术,建成具有生物多样、载畜量高等理想状态的仿天然草地。目前,人工混播草地研究成功案例的报道较多,如陈积山等分析了不同混播比例下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牧草产量,认为无芒雀麦20%+苜蓿80%混播组合牧草产量最高。刘敏等研究表明,无芒雀麦和垂穗披碱草与紫花苜蓿以播种比例2:1的混播模式下,提高了牧草的产量,避免了种间竞争。姚泽英等开展了豆-禾牧草混播效果研究得出,采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3:7的混播处理较好。霍雅媛等的研究表明,以红豆草与无芒雀麦比为4:6的混播方式最好。姜哲浩等采用鸭茅、无芒雀麦、白三叶、苜蓿为材料,开展不同混播比例下的产量和营养价值研究,结果表明,以处理30%鸭茅+70%苜蓿的干物质最大,以处理90%鸭茅+10%苜蓿的鸭茅粗蛋白含量最高。

但是,在黄淮海旱作雨养区实际生产推广中发现,草地建植过程中,竞争力差的牧草逐渐消退,草种之间难以共生,最后仅有一种或少数草种占据优势的现象,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差,并不能成功建植出优良人工放牧草地。原因可能是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所采用的草种为人工栽培种,居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的生态气候特点,牧草单一种植条件下均能表现出优良的特性,但在混播种植条件下,物种之间存在着对资源的竞争,竞争力强的牧草往往排挤竞争力差的牧草,使得草地群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最后导致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失败。至目前也尚未见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目前的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方法所有草种完全采用人工栽培草种进行,黄淮海旱作雨养区草种混播种植条件下,物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草地群落处于不稳定状态,草种间难以共生,草地生物多样性差,不能成功建植优良人工放牧草地的问题。以当地野生牧草资源为基础通过充分利用野生牧草资源的共生特性,人工条播豆科牧草与其行间自然生草的种植方式,提供一种草地生物多样性丰富,草地组成结构合理,群落稳定的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方法。既实现了草地生物的多样性,也优化了草地的生物群落组成结构,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及营养品质,提高草地的载畜量,此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在稳定草畜平衡,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使人工放牧草地建植向科学、优质、便捷方向发展。本方法适用范围较广,适用于我国黄淮海旱作雨养区及与此区域气候条件类似的其他区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其方法为:

第一步:适种区域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可于4月上旬至5月下旬条播豆科牧草,可适期直接播种;行间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并以自然生草的方式构建人工放牧草地。

第二步:豆科牧草播种采用20cm以上行距,最大不超过1m。

第三步:待牧草生长高度达20cm-25cm,开始放牧;放牧采食高度降至5cm-8cm时禁止采食,进行“休牧”,待牧草生长高度再次达20cm-25cm后,再次放牧,依此方式重复放牧。推行合理轮牧,保护草地资源,提高使用价值。

第四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休牧”期间于降雨前进行撒播施肥。

第五步:如发现草地中有少量有毒杂草时,可人工及时去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为专门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针对此生态气候类型区采用人工栽培种进行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播种复杂,田间机械化作业不便,因播种方式及物种间的竞争关系,草种之间难以共生,草地群落不稳定,最后仅有一种或少数草种占据优势的现象,导致草地生物多样性差,投入大产出小,建植效果差,成功率低。基于此,对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中播种方式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重新定义,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及其自然配比的基础上,发挥了野生牧草资源的共生特性,人工条播豆科牧草与其行间自然生草的种植方式,使建植方法更具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实用性更强。同时,既节约了成本,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达到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多产品的目的,也合理的利用了光热资源,又实现了草地生物的多样性,极大地提高了人工放牧草地建植的成功率,优化了草地的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增强了群落的稳定性,使人工放牧草地的草产量和营养品质稳步提升,进而提高了草地的载畜量,解决草畜供求,保障了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本发明是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是解决草畜供求,推动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使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建植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采用豆科牧草播种机,可于4月上旬至5月下旬播种豆科牧草,单行条播,播种深度3-4cm左右,可适期直接播种。行间充分利用当地野生牧草资源并以自然生草的方式构建人工放牧草地。

第二步:豆科牧草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清选,宜选用新种子,发芽率达到95%以上,以保证出苗。

第三步:播种豆科牧草可采用20cm-100cm的行距进行。

第四步:待牧草生长高度达20cm-25cm,开始放牧;放牧采食高度降至5cm-8cm时禁止采食,进行“休牧”,待牧草生长高度再次达20cm-25cm后,再次放牧,依此方式重复放牧。推行合理轮牧,保护草地资源,提高使用价值。

第五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在“休牧”期间于降雨前进行撒播施肥。

第六步:在豆科牧草及行间野生牧草生长前期若发现草地中有少量有毒杂草时,可人工及时去除。

采用本发明方法的具体试验方案及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中豆科牧草以毛叶苕子为例。毛叶苕子由河南郑州开元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位于黄骅市中科村的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沧州综合试验站(N 38°29′46.9″,E 117°33′16.9″)进行,海拔2.3 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临渤海而略具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平均降水量567 mm,且65%的降水集中在7~8月。年平均蒸发量1 980.7 mm,年平均气温12.5℃,年平均日照时数2 700 h,无霜期210 d。试验地土壤为潮土,20 cm耕层土壤基础养分含量为有机质15.75 g·kg

1.2.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0年4月15日播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5m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草产量:每小区均在牧草生长高度达25cm左右时收获,收获时选取小区一半面积,去掉50cm行头,对剩余面积全部刈割进行测产,之后折算成亩产量,并通过鲜干比折算干草产量。依次重复刈割,统计全年草产量。

营养成分指标测定:测定草产量的同时取样测定粗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毛叶苕子行距处理下的产草量及其相关农艺性状指标、粗蛋白含量的比较

试验结果表明(表1),全年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以0cm(野生牧草)的最低,不同行距下的产草量随着毛叶苕子种植行距的增大呈递减趋势,100cm种植行距下产草量虽然较0cm(野生牧草)的处理偏高,但方差分析不显著。种植毛叶苕子能显著提高牧草的粗蛋白含量,0cm(野生牧草)粗蛋白含量最低,毛叶苕子随着种植行距的增大,混合草的粗蛋白含量递减,但100cm种植行距粗蛋白含量也显著高于0cm(野生牧草)。因此,试验所设置的20cm-100cm毛叶苕子播种行距均能有效提高野生牧草的草产量和粗蛋白含量,在改善饲草品质的同时还能提高草地的载畜量。

表1 不同毛叶苕子行距处理下全年产草量及粗蛋白含量比较

3 试验结论

野生牧草间作毛叶苕子等豆科牧草的种植方式解决了野生牧草草产量低、品质差,毛叶苕子等豆科牧草匍匐生长下部叶片发黄影响品质的问题。对于放牧草地而言,该种方法是一种省工、省时、省力、节约成本,能显著提高草地生产力和种植效益,进而促进经济效益增加的良好建植模式。

相关技术
  • 一种适用于黄淮海旱作雨养区人工放牧草地的建植方法
  • 一种沙化草地旱作条件下混播人工草地建植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14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