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可穿戴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6:29


可穿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能够装戴于人体等的可穿戴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装戴于人体的头部、颈部等的可穿戴装置正在被大量开发。这样的可穿戴装置的一个例子构成为具有拍摄功能,能够对可穿戴装置的装戴者的周围进行拍摄。进而,上述可穿戴装置构成为具有通信功能,能够在与外部的装置之间进行拍摄数据等数据的收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授权实用新案第320965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另一方面,在通信基础设施完备的环境下,通信技术的进步不断加速,拍摄技术的多样性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在附加有通信功能、拍摄功能的可穿戴装置中,对于能够跟随通信技术、拍摄技术的变动的灵活性存在新的要求。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对于技术的变动能够灵活地应对的可穿戴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可穿戴装置,具备具有U字形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具备弯曲部、从所述弯曲部的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延伸的第一侧部、以及从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个端部延伸的第二侧部,并构成为能够以所述弯曲部挂于利用者的后颈部并且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从所述利用者的肩部垂下的方式装戴,所述主体部具有作为所述第一侧部的端部的第一端、以及作为所述第二侧部的端部的第二端,并且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安装具有拍摄功能和通信功能的终端。

根据上述构成,与可穿戴装置自身具有拍摄功能和发送功能的情况相比,能够根据安装终端的选择而实现功能提高等技术的变更,因此对于技术的变动能够进行灵活地应对。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具备连接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中的至少一端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以能够对所述终端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的位置以及朝向中的至少一方进行变更的方式支承所述终端。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利用支承部来调整终端的位置、朝向,从而能够调整终端的拍摄区域,因此提高了利用者的便利性。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具备支承所述终端的支承部,所述支承部构成为能够实现相对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各自的装卸。

根据上述构成,可穿戴装置的利用者能够根据情况选择将终端安装于相对于正面的右侧或左侧中的哪一方的端部,因此提高了便利性。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在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中的、不具有供所述终端安装的端部的侧部,具备用于收容向所述终端供给电力的电池的收容部。

根据上述构成,在终端和电池安装于可穿戴装置的状态下,抑制了重心向左右的任一方偏移。因此,装戴时的可穿戴装置的位置变得容易稳定。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具备声音输出部以及声音输入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声音输出部基于来自所述终端的信号而输出声音,所述声音输入部将所输入的声音转换为信号而向所述终端输出。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使用了终端的声音信息的收发,可穿戴装置的利用者能够通过声音与外部进行交流。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的每单位体积的重量在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处最大。

根据上述构成,在终端与电池安装于可穿戴装置的状态下,抑制了重心向利用者的前方偏移。因而,装戴时的可穿戴装置的位置变得容易稳定,并且能够减少施加于利用者的后颈部的负担。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的每单位体积的重量从所述中央部朝向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分别变小。

根据上述构成,在终端与电池安装于可穿戴装置的状态下,更加确切地抑制了重心向利用者的前方偏移。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所述主体部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及两端部的重量比所述主体部的其他部分重。

根据上述构成,主体部在中央部与两端部这3点容易紧贴利用者,因此可穿戴装置相对于利用者的位置容易稳定。此外,主体部中较重的部分配置于利用者的前方和后方,因此抑制了可穿戴装置的重心向利用者的前方与后方的一方偏移。因此,可穿戴装置的位置稳定,并且抑制了可穿戴装置的负荷集中施加于利用者的前、后,因此也能够减轻可穿戴装置的装戴时的利用者的负担。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所述弯曲部具有包含该弯曲部的中央部在内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比该突出部的周围向下方突出。

根据上述构成,在利用者的后颈部的下部附近,容易较大地确保弯曲部与利用者相接的区域。因而,可穿戴装置的位置容易稳定。

在上述构成中,也可以是在将所述可穿戴装置静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从所述可穿戴装置的正上方观察所述可穿戴装置的俯视时,在以所述第一侧部以及所述第二侧部的延伸方向为基准方向,以所述基准方向上的所述主体部的两端中的、所述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端所在的一方的端部为前端,以所述弯曲部所在的一方的端部为后端,并且以所述可穿戴装置的重心的位置为重心位置时,所述基准方向上的从所述前端至所述重心位置的距离比所述基准方向上的从所述前端至所述后端的距离的0.5倍大并且小于0.8倍。

根据上述构成,抑制了可穿戴装置的重心向利用者的前和后的一方偏移,因此可穿戴装置的位置容易稳定。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可穿戴装置对于技术的变动能够进行灵活地应对。

附图说明

图1是对于可穿戴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表示可穿戴装置的立体构造的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的支承部附近的侧面构造的图。

图3是表示在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安装有拍摄终端的状态下的支承部附近的构造的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的正面构造的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的主体部的密度分布的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以及拍摄终端的电构成的图。

图7是表示在一实施方式可穿戴装置被装戴于利用者的状态下的图。

图8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的利用环境的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变形例的可穿戴装置的立体构造的图。

图10是将变形例的可穿戴装置的主体部的立体构造分解而表示的图。

图11是表示变形例的可穿戴装置的立体构造的图。

图12是表示变形例的可穿戴装置的剖面构造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对可穿戴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中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是在可穿戴装置被装戴于利用者的状态下的方向。

[整体构成]

如图1所示的,可穿戴装置10具备装戴于利用者的颈部的周围的主体部20和构成为能够支承拍摄终端的支承部30。

主体部20是U字形状的构造体,作为其延伸的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而具有第一端20a和第二端20b。主体部20具有如下构造,即:作为收容电子部件等的壳体而发挥功能的部分从第一端20a向第二端20b呈拱形状延伸。

支承部30连接于主体部20的第一端20a。通过使支承部30支承拍摄终端,在第一端20a经由支承部30安装有拍摄终端。拍摄终端是具有拍摄功能以及通信功能的终端,例如是智能手机。

[支承部]

对支承部30的详细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支承部30具备用于保持拍摄终端的保持部31、以及从保持部31延伸而连接于主体部20并且具有保持部31的位置以及朝向的调整功能的连接部32。

保持部31构成为例如通过夹持拍摄终端,从而能够保持拍摄终端。连接部32构成为能够调整保持部31相对于第一端20a的位置以及朝向。具体而言,连接部32构成为例如包含滑动机构,并且能够变更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即从第一端20a朝向保持部31的方向上的连接部32自身的长度。另外,用于变更连接部32的长度的构造并不限于滑动机构,例如连接部3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弯折多次的构造,通过伸展其弯曲,从而能够伸展从第一端20a朝向保持部31的方向上的连接部32的长度。通过变更连接部32的长度,来变更从第一端20a至保持部31的距离,由此,变更保持部31相对于第一端20a的位置。

此外,连接部32构成为包含旋转机构,以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为轴向,保持部31能够相对于第一端20a旋转。而且,也可以设为保持部31相对于与上述轴向正交的平面的角度能够变更。根据这些构成,保持部31相对于第一端20的朝向被设为能够调整。

图3表示拍摄终端50安装于支承部30的状态。拍摄终端50以构成拍摄部的相机相对于支承部30而朝向与主体部20相反侧的方式安装。通过变更保持部31相对于第一端20a的位置以及朝向,从而变更拍摄终端50相对于第一端20a的位置以及朝向。

[主体部]

对主体部20以及主体部20所收容的各部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主体部20具有包含第一端20a并从第一端20a延伸的第一侧部21、包含第二端20b并从第二端20b延伸的第二侧部22、以及将第一侧部21与第二侧部22相连的以弧状延伸的弯曲部23。即,弯曲部23是U字形状的主体部20中的弯曲的部分,第一侧部21从弯曲部23的两端中的一端以大致直线状延伸,第二侧部22从上述两端中的另一端以大致直线状延伸。在从与主体部20的上表面对置的位置观察主体部20时,安装有拍摄终端50的第一侧部21可以从弯曲部23的右侧的端部延伸,也可以从左侧的端部延伸。

主体部20的材质不作特别地限定,主体部20的一部分或全部例如由树脂、金属、皮革、木材、玻璃、以及纸箱等的纸等构成。此外,为了装饰、触感的提高,主体部20的表面也可以被布、橡胶等覆盖。弯曲部23的延伸方向的中央区域优选构成为能够使弯曲部23的形状以弯曲的曲率半径变大的方式展开。例如,上述中央区域可以由弹性部件构成,也可以具有能够伸缩的蛇腹状的构造。利用者在装戴可穿戴装置10时,在展开弯曲部23后将主体部20配置于颈部的周围,之后,通过缩窄弯曲部23而使其恢复至原有的形状,从而装戴变得容易。

可穿戴装置10在第二侧部22的内部具有用于收容向拍摄终端50供给电力的电池的收容部24。收容部24划分收容电池的空间,并且具有连接电池的USB等端子的端子连接部。从端子连接部延伸的配线在弯曲部23的内部通过,并从第一端20a的附近出去到主体部20的外部,连接于拍摄终端50。或者,在第一端20a的附近设有连接上述配线的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与拍摄终端50通过任意的线缆等配线连接,从而收容于收容部24的电池与拍摄终端50电连接。

收容部24也可以构成为为了能够收容多个大小的电池,而能够安装用于调整收容电池的空间的大小的附属部。另外,收容部24也可以取代在第二侧部22的内部收容电池而构成为能够在第二侧部22的表面收容电池。例如收容部24也可以具有设于第二侧部22的表面的凹部,通过电池嵌入该凹部,从而电池收容于收容部24。

可穿戴装置10具备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声音输出部25包含扬声器单元,基于来自拍摄终端50的信号而输出声音。声音输入部26包含麦克风单元,将从外部输入的声音转换为信号而向拍摄终端50输出。

声音输出部25优选为在主体部20中,配置于在可穿戴装置10的装戴时位于利用者的耳部附近的部分。例如,声音输出部25位于第一侧部21与弯曲部23的边界的附近以及第二侧部22与弯曲部23的边界的附近的至少一方而收容于主体部20。

声音输入部26可以在主体部20中,配置于在可穿戴装置10的装戴时位于利用者的口部附近的部分,也可以以在使用时拉出至利用者的口部附近的方式收容于主体部20的内部。例如声音输入部26配置于第二侧部22的第二端20b的附近。

用于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与拍摄终端50的信号的收发的配线,在主体部20的内部通过,从第一端20a的附近出去到主体部20的外部,连接于拍摄终端50的耳机插孔(earphone jack)等。或者,在第一端20a的附近设有连接上述配线的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与拍摄终端50通过任意的线缆等配线连接,从而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与拍摄终端50电连接。用于连接声音输出部25与拍摄终端50的配线以及端子连接部和用于连接声音输入部26与拍摄终端50的配线以及端子连接部可以是共用的也可以是单独的。

另外,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也可以分别通过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等近距离的无线通信与拍摄终端50进行信号的收发。在这种情况下,可穿戴装置10具备通过上述无线通信将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与拍摄终端50连接并进行通信以及其控制的无线通信部(无线通信电路)、以及向无线通信部供给电力的电力供给部。无线通信部以及电力供给部收容于主体部20。电力供给部是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电容器等即可。

可穿戴装置10除上述各部之外,还可以具备使主体部20产生振动的振动产生部、从主体部20朝向利用者产生风的风产生部以及产生香味的香味产生部中的至少一个。振动产生部包含根据来自拍摄终端50的信号而振动的振动体。风产生部包含根据来自拍摄终端50的信号而旋转的风扇,香味产生部保持香料。例如,通过香味产生部位于来自风产生部的风的通路,从而能够根据来自拍摄终端50的信号而产生带有香味的风。如此,通过可穿戴装置10产生振动、风、香味,从而利用者在通过拍摄终端50进行信息的收发时,能够提高临场感和兴趣。

此外,可穿戴装置10也可以具备包含太阳能电池的电力生成部。太阳能电池例如配置于主体部20的上表面。电力生成部所生成的电力通过配线而供给至拍摄终端50、上述电力供给部。

在主体部20的内部,用于上述各部的收容的空间以外的部分可以是空洞,也可以被任意的材料填充。这里,主体部20优选构成为,不包含收容的各种电子部件的仅主体部20的每单位体积的重量,即密度在主体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变为最大。进而,主体部20优选构成为,上述密度从上述中央部朝向第一端20a以及第二端20b各自而变小。

例如如图5所示,主体部20具有上述密度不同的4个种类的区域,即重区域R1、中区域R2、低区域R3、以及轻区域R4。重区域R1的密度最大,按重区域R1、中区域R2、低区域R3、轻区域R4的顺序,密度变小。

重区域R1位于主体部20延伸的方向上的包含弯曲部23的中央在内的区域。中区域R2、低区域R3、轻区域R4依次位于从重区域R1至第一端20a的位置,中区域R2、低区域R3、轻区域R4也依次位于从重区域R1至第二端20b的位置。

各区域R1~R4的密度的不同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例如将主体部20的内部以蜂窝构造构成,使蜂窝构造的眼即构成蜂窝构造的单位区域的截面面积在重区域R1处最小,并按重区域R1、中区域R2、低区域R3的顺序变大。此外,优选轻区域R4被设为中空,并且在轻区域R4配置有收容部24。

若主体部20的密度均等,则在第一端20a安装有拍摄终端50,并在收容部24收容有电池的状态下,可穿戴装置10的重心容易位于第一端20a、第二端20所在的主体部20的端部附近。其结果,在可穿戴装置10的装戴时,可穿戴装置10容易向前方下沉,施加于利用者的后颈部的负荷容易变大而利用者的负担容易变大。与此相对,若密度从配置于颈部的后方的弯曲部23的中央区域朝向第一端20a以及第二端20b各自而变小,则抑制了装戴时的可穿戴装置10的重心向端部靠近。因而,可穿戴装置10的位置容易稳定,并且施加于利用者的后颈部的负担也减少。

各区域R1~R4的比例、密度的差,根据安装的拍摄终端50以及电池的重量等来设定即可。

此外,通过在与安装有拍摄终端50的端部即第一端20a为相反侧的端部的第二端20b的附近收容电池,抑制了可穿戴装置10的重心向左右的任一方偏移。由此,装戴时的可穿戴装置10的位置容易稳定。另外,在拍摄终端50与电池的重量之差大,仅通过在与拍摄终端50为相反侧的端部收容电池,左右的重量无法得到平衡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一侧部21以及第二侧部22的一方的内部附加用于形成与另一方的重量之差的重物(日文:重り)。此外,对于前后的重量的平衡,也可以取代上述那样改变主体部20的密度,或者除改变密度以外,通过改变弯曲部23和侧部21、22的粗细、或对弯曲部23附加重物,来调整主体部20的重量,以使弯曲部23的中央区域变重。

[电构成]

对可穿戴装置10以及拍摄终端50的电构成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拍摄终端50连接于网络,例如通过网络而与作为服务器60的外部装置进行相互的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上述网络可以是因特网等通用通信线路,也可以是用于拍摄终端50的通信的专用通信线路。

拍摄终端50具备通信部51、拍摄部52、显示部53、控制部54以及存储部55。

通信部51通过网络来执行拍摄终端50与服务器60的连接处理,并进行拍摄终端50与服务器60之间的数据的发送以及接收。

拍摄部52包含相机,对拍摄终端50的周围进行拍摄,生成作为静止图像或者动态图像的数据的拍摄数据。拍摄数据经由通信部51向服务器60发送。

显示部53包含液晶面板等显示面板,显示图像。例如显示部53对拍摄部52正在进行拍摄的图像以及通信部51从服务器60接收到的图像中的至少一个图像进行显示。

控制部54具有包含CPU、RAM等易失性存储器的构成,基于存储于存储部55的程序、数据来进行通信部51、拍摄部52、以及显示部53的处理的控制以及对于可穿戴装置10的信号的输出的控制。

存储部55具有包含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构成,对控制部54所执行的处理所必要的程序、数据进行存储。

拍摄终端50与可穿戴装置10所具备的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如上述那样,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连接。在拍摄终端50与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的信号收发通过无线通信进行的情况下,拍摄终端50具备通过无线通信将拍摄终端50与可穿戴装置10连接而进行信号的收发的无线通信部。

可穿戴装置10的声音输出部25基于来自拍摄终端50的控制部54的信号而输出声音,声音输入部26将从外部输入的声音转换为信号而向控制部54输出。

服务器60针对从拍摄终端50接收到的拍摄数据进行规定的处理。例如,服务器60将拍摄数据向大型的显示器等显示装置发送,并使显示装置显示基于拍摄数据的图像。此外,例如也可以是服务器60将上述显示装置的周边的图像等数据向拍摄终端50发送,并且基于该数据的图像被显示于拍摄终端50的显示部53。

另外,拍摄终端50发送拍摄数据的外部装置并不限定于服务器60,也可以是显示装置、个人计算机等。

[利用方式]

对可穿戴装置10的利用方式进行说明。图7表示使用智能手机作为拍摄终端50的情况下装戴了安装有拍摄终端50的可穿戴装置10的状态下的利用者Ur。主体部20架于利用者Ur的肩部,包围颈部的周围。弯曲部23挂于后颈部,第一侧部21与第二侧部22从肩部向胸部的前方垂下。主体部20的下表面优选具有沿着肩部的形状的曲面形状。根据这样的构成,主体部20容易沿着肩部,因此装戴时可穿戴装置10的位置容易稳定。

拍摄终端50安装于与第一端20a连接的支承部30。构成拍摄终端50的拍摄部52的相机朝向利用者Ur的前方,显示部53朝向利用者Ur。即,显示部53配置于利用者Ur能够视觉识别的位置。拍摄终端50还可以安装有用于调整拍摄部52的视场角的镜头。

本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10构成为能够安装具有拍摄功能和通信功能的拍摄终端50,并且利用拍摄终端50的功能进行拍摄以及拍摄数据的发送。即,可穿戴装置10本身不具有拍摄功能和拍摄数据的发送功能。根据这样的构成,例如通过安装新的技术所对应拍摄终端50,能够提高拍摄功能和通信功能。因此,相对于技术的变动能够灵活地应对。作为拍摄终端50,使用了如智能手机那样的普及度高、与技术变动相对应的机种容易入手的终端,因此与重新购买可穿戴装置10自身相比,利用者的负担小。

参照图8,对可穿戴装置10的利用环境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可穿戴装置10例如用于远程的交流。作为具体例,可列举有会议等工作、诊疗、观光等。

如图8所示,基于拍摄终端50对周围进行拍摄而生成的拍摄数据经由服务器60向位于第二空间S2的显示装置70发送,所述第二空间S2远离利用者Ur所在的第一空间S1。接着,基于接收到的拍摄数据的图像被显示于显示装置70。显示装置70的视听者Pr通过观看显示装置70,从而能够得知第一空间S1的状况。

特别是,拍摄终端50的拍摄区域是以利用者Ur的胸部的前方附近为中心的区域,伴随着利用者Ur的移动而移动。因而,视听者Pr通过观看显示装置70,能够从与利用者Ur的视点接近的位置掌握第一空间S1的状况,并能够得到像视听者Pr处于第一空间S1那样的体验。

此外,利用者Ur所发出的声音被输入到可穿戴装置10的声音输入部26,经由服务器60通过位于第二空间S2的扬声器而传达给视听者Pr。另一方面,视听者Pr所发出的声音被输入到位于第二空间S2的麦克风,经由服务器60从可穿戴装置10的声音输出部25输出并被传达给利用者Ur。由此,位于远离的空间的利用者Ur与视听者Pr能够通过声音进行交流。例如视听者Pr能够对于利用者Ur进行基于拍摄终端50的拍摄区域的指示。

此外,在可穿戴装置10具备振动产生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振动体的振动来进行针对利用者Ur的指示。例如在第一侧部21的内部与第二侧部22的内部各自配置有振动体。接着,在视听者Pr希望将拍摄终端50的拍摄区域向右移动的情况下,基于视听者Pr对位于第二空间S2的操作器进行操作等,向拍摄终端50发送信号,以使第一侧部21与第二侧部22中位于右方的侧部的振动体振动的方式从拍摄终端50向可穿戴装置10发送信号。拍摄终端50与可穿戴装置10的信号的收发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方式进行即可。由此,主体部20中的右方部分振动,该振动被传达给利用者Ur。通过利用者Ur向感受到振动的方向移动,从而拍摄终端50的拍摄区域按照视听者Pr的意图而移动。根据这样的构成,针对利用者Ur的指示容易直观地传达给利用者Ur。

此外,只要是位于第二空间S2的拍摄装置在第二空间S2拍摄到的数据经由服务器60被发送到拍摄终端5并被显示于显示部53的方式,由于利用者Ur能够得知第二空间S2的状况,因此就能够与视听者Pr进行更加顺畅的交流。此外,只要是拍摄终端50正在进行拍摄的图像被显示于显示部53的方式,利用者Ur就能够确认拍摄终端50的拍摄状况。因而,拍摄终端50的拍摄区域的调整时,便利性高。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可穿戴装置10,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可穿戴装置10构成为能够在端部安装拍摄终端50。因而,通过拍摄终端50的交换能够使拍摄功能与通信功能变动,因此相对于技术的变动能够灵活地应对。

(2)支承部30以能够变更拍摄终端50相对于主体部20的位置以及朝向的方式支承拍摄终端50。根据这样的构成,利用支承部30来调整拍摄终端50的位置以及朝向,从而能够调整拍摄终端50的拍摄区域,因此提高了利用者的便利性。

(3)主体部20在第二侧部22具备用于收容电池的收容部24,所述第二侧部22从与安装有拍摄终端50的端部为相反侧的端部延伸。根据这样的构成,在拍摄终端50与电池安装于可穿戴装置10时,即在可穿戴装置10的使用时,抑制了重心向左右的任一方偏移。因而,装戴时的可穿戴装置10的位置变得容易稳定。

(4)可穿戴装置10具备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因此通过使用了拍摄终端50的声音信息的收发,能够进行基于声音的交流。

(5)主体部20的密度只要在主体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处最大,在拍摄终端50与电池安装于可穿戴装置10时,即在可穿戴装置10的使用时,就抑制了重心向利用者的前方偏移。因而,装戴时的可穿戴装置10的位置变得容易稳定,并且施加于利用者的后颈部的负担也能够减少。而且,只要主体部20的密度从上述中央部朝向第一端20a以及第二端20b各自而变小,就更加确切地抑制了重心向利用者的前方偏移,因此进一步地提高了上述效果。

[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能够以以下的方式进行变更而实施。

(变形例1)

如图9所示,支承部30也可以具备手柄部33。手柄部33在可穿戴装置使用时由利用者抓握。通过利用者抓握手柄部33,支承部30以及拍摄终端50的位置稳定,拍摄终端50的拍摄顺畅地进行。此外,在对支承部30的朝向、长度进行变更的情况下,通过在支承手柄部33的同时进行用于变更的操作,也使得该变更变得容易。手柄部33只要设于利用者能够抓握的位置即可。例如手柄部33从连接部32向下方延伸。

此外,主体部20也可以具有在框架安装有外包装的构造。例如如图10所示,主体部20具备上部外包装部40、框架部41、以及下部外包装部4。并且,这些部件以在上部外包装部40与下部外包装部42所包围的空间内收容有框架部41的方式被安装,从而构成主体部20。上部外包装部40与下部外包装部42例如为树脂制,框架部41例如为金属制。下部外包装部42具有收容框架部41的凹部,通过上部外包装部40堵塞该凹部,从而划分出包围框架部41的空间。

框架部41具有与主体部20的形状相对应的U字形状。框架部41具有配置于主体部20中的弯曲部23的中央部的配重部(日文:錘部)43。通过配重部43配置于弯曲部23的中央部,即主体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从而在该中央部处,主体部20的每单位体积的重量变得比其他部分大。另外,主体部也可以构成为,例如通过框架部41的延伸方向上的框架部41的粗细变化,从而主体部20的每单位体积的重量在主体部20的延伸方向上变化。

如以上那样,主体部20具有在框架安装有外包装的构造,所述框架在主体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重量被调整,因此与通过沿着主体部20的延伸的方向连接有多个部件而形成主体部20的情况相比,主体部20的形成容易。此外,由于分别制造框架与外包装并通过将它们进行安装来形成主体部20,因此可穿戴装置的量产也容易。

此外,主体部20的重量也可以在主体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与端部,即弯曲部23的中央部、第一侧部21的第一端20a附近、第二侧部22的第二端20b附近这3点,变得比其他部分重。例如,在主体部20中,也可以在弯曲部23的中央部、第一侧部21的第一端20a附近、以及第二侧部22的第二端20b附近附加重物。

根据这样的构成,可穿戴装置中,利用者的后侧的与后颈部的下部附近相接的部分、以及在利用者的前侧的与利用者的胸相接的部分的端部,难以从利用者的身体翘起。即,主体部20在主体部20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与两端部这3点,换言之在前后方向的两端容易紧贴于利用者,因此可穿戴装置相对于利用者的位置容易稳定。此外,主体部20中较重的部分配置于利用者的前方和后方,因此抑制了可穿戴装置的重心向利用者的前与后的一方偏移。因而,可穿戴装置的位置稳定,并且抑制可穿戴装置的负荷向利用者的前、后的一点集中地施加,因此也能够减少可穿戴装置的装戴时的利用者的负担。这样的构成在拍摄终端50以及电池的重量相对于可穿戴装置的重量较小,拍摄终端50以及电池的重量的影响小时是特别有益的。

在上述构成中,主体部20的重心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主体部20的中央部的附近,即弯曲部23与第一侧部21的边界部分以及弯曲部23与第二侧部22的边界部分的附近。换言之,主体部20的重心配置于主体部20中与利用者的肩部附近相接的部分。另一方面,主体部20中的较重部分与上述重心的位置不同而位于前后方向上的主体部20的端部。如此,在将重心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主体部20的中央部的同时,将主体部20中的较重部分配置于前后方向上的主体部20的端部,从而如上述那样,可穿戴装置的位置稳定,并且能够减少可穿戴装置的装戴时的利用者的负担。

另外,可穿戴装置的重心优选位于以下的范围。该重心是由主体部20与支承部30构成的构造体的重心,是在没有安装拍摄终端50、电池的状态下的重心。

在将可穿戴装置静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在从可穿戴装置的正上方观察可穿戴装置的俯视时,以第一侧部21以及第二侧部22的延伸方向为基准方向,以基准方向上的主体部20的两端中的、第一端20a以及第二端20b所在的一方的端部为前端,以弯曲部23所在的一方的端部为后端。在以上述俯视的可穿戴装置的重心的位置为重心位置时,优选的是基准方向上的从前端到重心位置的距离比基准方向上的从前端到后端的距离的0.5倍大并且小于0.8倍,更优选的是在0.6倍以上并且在0.7倍以下。只要重心位于该范围,装戴时的可穿戴装置的位置就容易稳定。

(变形例2)

主体部20中,在可穿戴装置装戴于利用者的情况下,与利用者接触的部分也可以通过具有柔软性的原材料来构成。例如如图11所示,主体部20也可以具备缓冲部48。缓冲部48位于第一侧部21以及第二侧部22的下表面与弯曲部23的前表面。缓冲部48由聚氨酯(urethane)和/或网状(mesh)原材料形成,具有弹性。

图11所示的例子中,主体部20具备构成主体部20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46、连接于上表面部46的芯材部47、以及缓冲部48。芯材部47具有与第一侧部21、第二侧部22以及弯曲部23的外形对应的形状,芯材部47的表面安装有缓冲部48。上表面部46以及芯材部47例如为树脂制或者金属制。另外,缓冲部48并不限于与利用者接触的部分,也可以覆盖芯材部47的表面整体。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主体部20中与利用者接触的部分具有柔软性,从而容易沿着利用者的身体进行变形,因此在可穿戴装置的装戴时可穿戴装置相对于利用者的位置容易稳定。此外,与主体部20中与利用者接触的部分较硬的情况相比,抑制了利用者感觉到由可穿戴装置与身体碰撞引起的不适感。

此外,弯曲部23的包含中央部的部分优选为比其周围向下方突出。即,优选的是弯曲部23具有突出部45,所述突出部45是比其他部分向下方突出的部分,突出部45包含弯曲部23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例如,上下方向上的突出部45的长度优选为,是从第一侧部21以及第二侧部22的上表面到下表面的厚度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根据这样的构成,容易在利用者的后颈部的下部附近较大地确保弯曲部23与利用者相接的区域。因而,可穿戴装置的位置容易稳定。此外,弯曲部23的中央部的体积变大,因此也容易以使弯曲部23的中央部重的方式对主体部20附加重物。

而且,如图12所示,突出部45优选在其前表面具有阶梯49。即,阶梯49形成于与利用者相接的面。突出部45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在比阶梯49靠下方变得比阶梯49的上方薄。因而,突出部45的下部与利用者之间变得容易形成间隙。

利用者的后颈部的下部附近的形状,换言之,利用者的颈部附近的背部的形状,根据利用者而多种多样,在将突出部45的与利用者相接的面即前表面设为单纯的曲面或平面的情况下,难以将该前表面形成为容易紧贴于多个利用者的形状。作为其结果,突出部45与利用者之间的间隙的形成位置按每个利用者而不同,此外,突出部45中的与利用者相接的部分按每个利用者而变得不同,因此使主体部20的位置相对于多个利用者稳定存在界限。

与此相对,通过在突出部45设置阶梯49,无论各个利用者的体型的差异如何,阶梯49的角部等突出部45的特定的位置都变得容易与利用者相接,此外,突出部45的下部等突出部45的特定的位置与利用者之间变得容易形成间隙。即,抑制了突出部45中与利用者相接的部分按每个利用者而分布不均,由于容易预先规定该与利用者相接的部分,因此容易使主体部20的位置相对于多个利用者稳定。

此外,利用者的后颈部以及背部连通有脊柱,因此通过突出部45具有阶梯49,阶梯49被脊柱支承而主体部20的位置容易稳定。

另外,这样的突出部45的构成无论主体部20的材料、组装的方式如何都能够进行应用,也能够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1。

(其他变形例)

也可以是在第一端20a与第二端20b双方都能够安装拍摄终端50,并能够由利用者选择在哪一方的端部安装拍摄终端5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支承部30能够在第一端20a与第二端20b的任一方装卸。或者,也可以是支承部30连接于第一端20a与第二端20b双方。根据这样的构成,利用者能够根据状况选择在可穿戴装置的右侧和左侧的哪一方的端部安装拍摄终端50,因此提高了便利性。

在拍摄终端50能够安装于第一端20a与第二端20b双方的情况下,可穿戴装置优选能够在第一侧部21与第二侧部22的任一方收容电池。即,可穿戴装置优选在第一侧部21与第二侧部22双方具备收容部24。并且,只要在第一侧部21与第二侧部22中的位于从与安装有拍摄终端50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延伸的部分的位置的收容部24中收容电池即可。由此,即使在任意地选择拍摄终端50所安装的端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拍摄终端50与电池配置于相互不同的端部附近,因此抑制了左右的重心的偏移。

另外,也可以在第一端20a与第二端20b双方同时安装拍摄终端50,并在第一侧部21与第二侧部22双方同时收容电池。

无论拍摄终端50能够安装于哪一方的端部,支承部30都可以相对于主体部20能够装卸,进而,连接于主体部20的支承部30也可以能够与具有拍摄终端50的机种等所对应的构造的保持部31的支承部30进行替换。此外,支承部30也可以包含用于调整连接部32的长度的能够装卸的附属部件,并根据可穿戴装置的用途、使用环境等装卸上述附属部件。总之,可穿戴装置构成为,经由被设为能够固定于主体部20或相对于主体部20装卸的支承部30,在第一端20a与第二端20b的至少一方能够安装拍摄终端50即可。

在支承部30中,连接部32也可以构成为仅能够调整保持部31的位置以及朝向的一方。而且,在支承部30中,保持部31的位置以及朝向也可以被固定。即,支承部30只要至少具有支承拍摄终端50并对拍摄终端50与主体部20的连接进行中继的功能即可。

也可以是根据利用者的体型,能够调整第一侧部21的长度、第二侧部22的长度以及弯曲部23的长度的至少一方。此外,也可以是能够调整第一侧部21以及第二侧部22的下表面相对于利用者的角度、弯曲部23的前表面相对于利用者的角度。

也可以是,主体部20中附加于弯曲部23等的重物能够装卸。

收容部24的位置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此外,也可以是可穿戴装置具备多个收容部24,相对于一个拍摄终端50能够收容多个电池。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是至少一方的收容部24位于弯曲部23。或者,也可以是根据可穿戴装置的用途等,例如在可穿戴装置的连续使用时间短的情况下等,在不需要电池对拍摄终端50的电力的供给的情况下,使可穿戴装置不具备收容部24。

在可穿戴装置具备振动产生部、无线通信部等的情况下,可穿戴装置也可以具备对可穿戴装置的电子构成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控制部例如可以具备CPU、RAM、以及ROM等计算机所使用的硬件要素以及软件。控制部并不限于将各种处理全部通过软件进行处理。例如,控制部也可以具备执行各种处理中的至少一部分处理的专用硬件即面向特殊用途集成电路(ASIC)。控制部也可以具备包含ASIC等一个以上的专用的硬件电路、按照计算机程序即软件而动作的一个以上的处理器即微计算机、或者这些的组合的电路。

根据可穿戴装置的用途、使用环境等,在不需要基于声音的信息的传达的情况下,在利用者能够利用拍摄终端50自身的声音的输入输出的情况下,可穿戴装置10也可以不具备声音输出部25以及声音输入部26的至少一方。

拍摄终端50只要至少具备拍摄功能和通信功能即可,其他功能不作特别限定。例如拍摄终端50可以不具备显示部53,也可以在拍摄终端50安装于可穿戴装置并被使用的期间不进行向显示部53的图像的显示。

可穿戴装置并不限于人体,也可以装戴于人型的机器人而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可穿戴装置,20…主体部,20a…第一端,20b…第二端,21…第一侧部,22…第二侧部,23…弯曲部,24…收容部,25…声音输出部,26…声音输入部,30…支承部,31…保持部,32…连接部,33…手柄部,40…上部外包装部,41…框架部,42…下部外包装部,43…配重部,45…突出部,46…上表面部,47…芯材部,48…缓冲部,49…阶梯,50…拍摄终端。

相关技术
  • 可穿戴保护装置、组装所述可穿戴保护装置的方法以及包括所述可穿戴保护装置的摩托车靴
  •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主单元、可穿戴设备的固定单元及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235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