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及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3:27:45


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环境问题形式依然严峻,不仅室外PM2.5、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等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室内的各种空气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较好的改善措施之一是引进室外经净化后的新风。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分体式新风空调也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但此类产品普遍存在新风量较小且无法主动排出室内污浊空气的问题;对于技术较成熟的新风换气机则需要提前设计预留安装空间,对空间受限的地方施工难度较大且均为固定式安装,对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了一般新风空调不能同时兼顾空调的一般制冷、制热功能与换气机主动引进新风排出污浊空气的能力,从而提供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及控制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包括:换气流道,换气流道包括新风流道;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用于调整从换气流道排出至待调温区域的空气的温度;新风控制装置,新风控制装置设置在新风流道处,新风控制装置用于开启或关闭新风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控制装置开启新风流道时,换气流道将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当新风控制装置关闭新风流道时,换气流道使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或在内循环的同时将部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隔板组件、全热交换芯体,全热交换芯体通过固定装置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隔板组件与全热交换芯体交叉设置,并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回风流道、新风流道、排风流道以及送风流道,换气流道还包括回风流道、排风流道以及送风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芯体内置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回风流道和排风流道与第一换热通道相连通,新风流道和送风流道与第二换热通道相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流道与新风流道之间的隔板组件上设置有开口,新风控制装置的第一端可转动的设置在开口的一个端面上,当新风控制装置开启新风流道时,新风控制装置关闭开口,当新风控制装置关闭新风流道的时,新风控制装置打开开口,排风流道与第二换热通道导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控制装置包括电机、转轴、切换板,切换板通过转轴与隔板组件可转动连接,电机能够驱动转轴转动至关闭隔板组件上的开口的位置,或转动至关闭新风流道的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控制装置还包括固定架和半圆环支撑座,电机通过固定架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外壁上,电机的驱动轴穿透壳体与转轴的一端连接,隔板组件上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半圆环支撑座,转轴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半圆环支撑座内,切换板固定安装在转轴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控制装置关闭开口时,切换板朝向排风流道的一侧设置有防凝露层;和/或,切换板朝向新风流道的一侧设置有保温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板与隔板组件的开口侧壁相配合的侧面设置有密封层;和/或,转轴与半圆环支撑座之间设置有密封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双轴风机,双轴风机固定设置在隔板组件上,双轴风机包括:设置在回风流道内的回风侧风机以及设置在送风流道内的送风侧风机,回风侧风机的出风口朝向全热交换芯体,送风侧风机的出风口远离全热交换芯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风流道内设置有排风风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上与回风流道相对应位置开设有回风口,在壳体上与新风流道相对应位置开设有新风风口,在壳体上与排风流道相对应位置开设有排风风口,在壳体上与送风流道的相对应位置开设有送风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回风口内置有回风控制装置和回风滤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风口内置有高效滤网、粗效滤网。

在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口上设置有导风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装置包括:压缩机、换向装置、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压缩机通过两条冷媒流路依次与换向装置、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相连通形成回路,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的冷媒流路上设置有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设置在排风流道内,第二换热器设置在靠近送风侧风机的出风口处,送风侧风机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均流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的下方均设置有接水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空气质量传感器,回风流道和送风流道内均设置有空气质量传感器;控制及显示装置,控制及显示装置设置在壳体的侧面,控制及显示装置与空气质量传感器、双轴风机、排风风机、新风控制装置、回风控制装置、导风装置、压缩机、换向装置分别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底部的四个角均设置有滑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室内的空气适度值;

将空气适度值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当空气适度值未超出阈值时,

新风控制装置关闭新风流道,新风控制装置打开开口,排风流道与第二换热通道导通,双轴风机和压缩机打开或者双轴风机、压缩机和排风风机同时打开,使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或在内循环的同时将部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

当空气适度值超出阈值时,新风控制装置开启新风流道,新风控制装置关闭开口,双轴风机、压缩机和排风风机同时打开,使室内外空气进行循环流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空气适度值超出阈值时,新风控制装置开启新风流道,新风控制装置关闭开口,双轴风机打开,压缩机关闭,使室内外空气进行循环流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获取空气适度值包括获取空气的温度值、湿度值、CO2溶度值、PM2.5溶度值中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阈值设置有高、中、低基准数值。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公开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通过设将换气流道和换热装置集中为一体,减小了本公开的新风空调的体积,使可移动新风空调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不需要提前设计预留安装空间。

在换气流道内置有新风流道;并在新风流道设置开启或关闭新风流道的新风控制装置,对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因此实现对室内进行主动换气以及温度的调节。提高空调用户体验的舒适性。

另一方面,本公开提供的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基于上述可移动新风空调设计的,其有益效果参见上述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及全新风模式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换气流道结构以及循环风模式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换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双轴风机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双轴风机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新风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新风控制装置的电机与转轴之间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新风控制装置的电机、固定架及切换板之间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新风控制装置的半圆环支撑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的新风控制装置的切换板、海绵及固定架之间的位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00.换气流道、110.新风流道、111.新风风口、112.高效滤网、113.粗效滤网、120.回风流道、121.回风口、122.回风侧风机、123.回风滤网、124.回风控制装置、130.排风流道、131.排风风口、132.排风风机、140.送风流道、141.送风口、142.送风侧风机、143.均流装置、144.导风装置、200.换热装置、201.压缩机、202.换向装置、203.第一换热器、204.节流装置、205.第二换热器、206.冷媒流路、207.接水盘、300.新风控制装置、301.电机、302.转轴、303.切换板、305.固定架、306.半圆环支撑座、400.壳体、401.隔板组件、402.全热交换芯体、403.固定装置、404.滑轮、5.空气质量传感器、6.控制及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公开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包括:换气流道100,换气流道100包括新风流道110;换热装置200,换热装置200用于调整从换气流道100排出至待调温区域的空气的温度;新风控制装置300,新风控制装置300设置在新风流道110处,新风控制装置300用于开启或关闭新风流道110。

本可移动新风空调通过在其换气流道100内置新风流道110,并在新风流道110设置开启或关闭新风流道110的新风控制装置300,实现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通过换热装置200调整从换气流道100排出至待调温区域的空气的温度,可以实现对室内进行主动换气以及温度调节。同时将换气流道100与换热装置200相结合,使可移动新风空调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不需要提前设计预留安装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当新风控制装置300开启新风流道110时,换气流道100将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当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新风流道110时,换气流道100使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或在内循环的同时将部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开启新风流道110时换气流道100将室内外空气循环流通,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即全新风送风、全新风制冷/制热模。在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新风流道110时,换气流道100使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或在内循环的同时将部分室内污浊空气空气排出至室外。即循环风制冷/制热模。实现主动排风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2所示,还包括:壳体400,壳体400内设置有隔板组件401、全热交换芯体402,全热交换芯体402通过固定装置403固定设置在壳体400的内壁上,隔板组件401与全热交换芯体402交叉设置,并将壳体400的内部空间分割成回风流道120、新风流道110、排风流道130以及送风流道140,换气流道100还包括回风流道120、排风流道130以及送风流道140。

在本实施例中,换气流道100具体为隔板组件401和全热交换芯体402将壳体400的内部空间分割所形成的回风流道120、新风流道110、排风流道130以及送风流道140,该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不需要提前设计预留安装空间,同时用固定装置403将全热交换芯体402固定设置在壳体400的内壁上便于全热交换芯体402的安装调试,以及后续的维修更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热交换芯体402内置有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回风流道120和排风流道130与第一换热通道相连通,新风流道110和送风流道140与第二换热通道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室内空气通过回风流道120流入到全热交换芯体402的第一换热通道内与全热交换芯体402进行冷/热量交换后从排风流道130排出,室外新风通过新风流道110流入到全热交换芯体402第二换热通道与全热交换芯体402进行冷/热量交换后通过送风流道140送入到室内,在此过程中通过全热交换芯402有效回收室内冷/热量,减小能源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排风流道130与新风流道110之间的隔板组件401上设置有开口,新风控制装置300的第一端可转动的设置在开口的一个端面上,当新风控制装置300开启新风流道110时,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开口,当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新风流道110的时,新风控制装置300打开开口,排风流道130与第二换热通道导通。

在本实施例中,排风流道130与新风流道110之间的隔板组件401上设置有开口,在新风控制装置300开启新风流道110时,同时也关闭了新风控制装置300的开口,此时空气流通方向和上一实施例相同;当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新风流道110的时,新风控制装置300同时也打开了开口,导通排风流道130与第二换热通道,此时,室内空气通过回风流道120流入到全热交换芯体402的第一换热通道内与全热交换芯体402进行冷/热量交换后一部分从排风流道130排出,一部通过开口流入到全热交换芯体402第二换热通道与全热交换芯体402进行冷/热量交换后通过送风流道140送入到室内;本实施例通过新风控制装置300的切换实现了本实施例的室内空气内循环,以及室内外空气之间的循环;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室内质量相互调节,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控制装置300包括电机301、转轴302、切换板303,切换板303通过转轴302与隔板组件401可转动连接,电机301能够驱动转轴302转动至关闭隔板组件401上的开口的位置,或转动至关闭新风流道110的位置。因此工作时由电机301驱动转轴302,转轴302带动切换板303执行相应动作。

本实施例通过切换板303、电机301、转轴302的设置实现新风控制装置300开启或关闭新风流道110,进而实现全新风送风、全新风制冷/制热模式与循环风制冷/制热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新风控制装置300还包括固定架305和半圆环支撑座306,电机301通过固定架305固定设置在壳体400的外壁上,电机301的驱动轴穿透壳体400与转轴302的一端连接,隔板组件401上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半圆环支撑座306,转轴302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半圆环支撑座306内,切换板303固定安装在转轴302上。

本实施例通过在隔板组件401上设置有上端开口的半圆环支撑座306,转轴302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半圆环支撑座306内,为了更好和转轴302搭配,减小相连间隙,此结构能有效完成不同流道模式的切换,同时减小因风阀结构自身结构的漏风影响,用较简单的结构方式完成流道的控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开口时,切换板303朝向排风流道130的一侧设置有除凝露层;和/或,切换板303朝向新风流道110的一侧设置有保温层。

本实施例通过在切换板303朝向排风流道的一侧设置有除凝露层;和/或,切换板303朝向新风流道110的一侧设置有保温层,通过保温层减小能量的损耗,在防止隔板组件401两侧的温差导致的凝露问题,通过防凝露层防在凝露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切换板303与隔板组件401的开口侧壁相配合的侧面设置有密封层;和/或,转轴302与半圆环支撑座306之间设置有密封层。

本实施例通过在切换板303与隔板组件401的开口侧壁相配合的侧面设置有密封层;和/或,转轴302与半圆环支撑座306之间设置有密封层。减小新风控制装置300与隔板组件401相连位置及闭合位置的间隙,因此也减小风阀自身结构的漏风影响,减小能量的损耗。

当然防凝露层、保温层、密封层的材质可以是海绵等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5所示,还包括双轴风机,双轴风机固定设置在隔板组件401上,双轴风机包括:设置在回风流道120内的回风侧风机122以及设置在送风流道140内的送风侧风机142,回风侧风机122的出风口朝向全热交换芯体402,送风侧风机142的出风口远离全热交换芯体402。

本实施例的双轴风机同轴设置在隔板组件401上结构紧凑,回风侧与送风侧风机共轴,和排风风机均分为低、中、高三个风挡,可根据需求开启不同风挡。同时进一步减小了新风空调体积,减小新风空调的占用空间。同时加快回风流道120和送风流道140内的气体流速,与其他通道快速形成回流,可快速实现新风换气。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排风流道130内设置有排风风机132。通过设置排风风机132加快排风流道130内气体的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壳体400上与回风流道120相对应位置开设有回风口121,在壳体400上与新风流道110相对应位置开设有新风风口111,在壳体400上与排风流道130相对应位置开设有排风风口131,在壳体400上与送风流道140的相对应位置开设有送风口141。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回风口121内置有回风控制装置124和回风滤网123。

本实施例的回风控制装置124可电动或手动调节,回风控制装置结构可以是家用柜机导风板,可通过调节导风叶片角度控制流通面积及流量大小及送风风向。实现对流入回风口121的回风大小进行控制,回风滤网123可以对室内空气进行过滤净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新风风口111内置有高效滤网112、粗效滤网113。

本实施例的高效滤网112、粗效滤网113采用双层过滤网对流入室内的新风进行过滤,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送风口141上设置有导风装置144。

本实施例的导风装置144可以可电动或手动调节,导风装置144可以改变送风口141流出的气流方向,实现送风口141对室内不同方向进行送风。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换热装置200包括:压缩机201、换向装置202、第一换热器203、节流装置204、第二换热器205;压缩机201通过两条冷媒流路206依次与换向装置202、第一换热器203、第二换热器205相连通形成回路,第一换热器203与第二换热器205之间的冷媒流路206上设置有节流装置204,第一换热器203设置在排风流道130内,第二换热器205设置在靠近送风侧风机142的出风口处,送风侧风机142的出风口处设置有均流装置143。

本实施例通过冷媒流路206将压缩机201、换向装置202、第一换热器203、节流装置204、第二换热器205依次串通形成回路,压缩机201将冷媒通过冷媒流路206输送至第二换热器205与流出送风流道140的气体冷热交换后,冷媒通过冷媒流路206回流至第一换热器203与流出排风流道130内的空气进行冷热交换后回流至压缩机201,换向装置202可以切换冷媒在冷媒流路206内的流向。在此过程中第一换热器203将冷媒的冷/热量交换至排出的气体上,提高制冷/热系统能力,减小电量消耗,同时在送风侧风机142上方安装均流装置143提高换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换热器203与第二换热器205的下方均设置有接水盘207。安装接水盘207将第一换热器203与第二换热器205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水等接住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6所示,还包括:

空气质量传感器5,回风流道120和送风流道140内均设置有空气质量传感器5;

控制及显示装置6,控制及显示装置6设置在壳体400的侧面,控制及显示装置6与空气质量传感器5、双轴风机、排风风机132、新风控制装置300、回风控制装置124、导风装置144、压缩机201、换向装置202分别电连接。

本实施例的控制及显示装置6将空气质量传感器5的反馈信号,对空气质量传感器5、双轴风机、排风风机132、新风控制装置300、回风控制装置124、导风装置144、压缩机201、换向装置202发出执行型信号,空气质量传感器5、双轴风机、排风风机132、新风控制装置300、回风控制装置124、导风装置144、压缩机201、换向装置202等执行机构根据接收到的执行型信号执行相应动作。

本机组可执行全新风送风、全新风制冷/制热以及循环风制冷/制热多种模式,同时通过滤网及全热交换芯体的使用能对空气进行有效净化并回收余热,运行更加节能舒适。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壳体400底部的四个角均设置有滑轮404。方便人们对可移动新风空调进行移动。

结合图6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可移动新风空调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室内的空气适度值;

将空气适度值与预设的阈值进行比较,当空气适度值未超出阈值时,

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新风流道110,新风控制装置300打开开口,排风流道130与第二换热通道导通,双轴风机和压缩机201打开或者双轴风机、压缩机201和排风风机132同时打开,使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或在内循环的同时将部分室内空气排出至室外;即执行循环风制冷/制热模式。

当空气适度值超出阈值时,新风控制装置300开启新风流道110,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开口,双轴风机、压缩机201和排风风机132同时打开,使室内外空气进行循环流通;即执行全新风制冷/制热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空气适度值超出阈值时,新风控制装置300开启新风流道110,新风控制装置300关闭开口,双轴风机打开,压缩机201关闭,使室内外空气进行循环流通;即执行全新风送风模式。

其中,获取空气适度值包括获取空气的温度值、湿度值、CO2溶度值、PM2.5溶度值中至少一种。

本实施例在回风流道120和送风流道140内均设置空气质量传感器5(其中包括温度值,温湿度值、CO2溶度值、PM2.5溶度值检测等装置)检测室内空气的质量,当空气质量传感器5检测到室内温度值,温湿度值、CO2溶度值或PM2.5溶度高时,将信号反馈控制及显示装置6,控制及显示装置6对排风风机13与送风侧风机21发出执行信号,此时排风风机13与送风侧风机21均开启高风档。

空气质量传感器、双轴风机、排风风机、新风控制装置、压缩机以及换向装置等均可以通过接线端子与控制及显示装置相连,由控制及显示装置处理并发送信号,双轴风机、排风风机、新风控制装置、压缩机以及换向装置等执行机构接收到信号并执行相应动作。

空气质量传感器反馈信号给控制及显示装置,与程序设定的参数比较判断相应状态,由程序控制执行装置执行相应动作。

另外,根据室内环境需求可以手动执行全新风、循环风的开启状态,新风控制装置执行相应动作,同时根据反馈数值大小开启不同风挡。

在一些实施例中,阈值设置有高、中、低基准数值。

需要说明的是:阈值设置有高、中、低基准数值具体可以为温度值,温湿度值、CO2溶度值、PM2.5溶度值等设置为高、中、低基准数值。

自动模式下,CO

CO2与PM2.5两者或两者之一大于中基准值时,两台风机均开启中风挡;

CO2与PM2.5均小于或等于低基准值时,两台风机均开启低风挡,只有出现CO2或PM2.5大于或等于高基准值时强制执行全新风模式,其余执行默认模式。

在自动模式下,回风口处空气质量传感器检测的温度值不参与风机转速与新风控制装置的调节。

在手动模式下,当回风口检测的温度值与设置温度值差值大于某一数值,且CO2与PM2.5两者或两者之一小于高基准值时,执行循环风模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在不冲突的前提下,上述各方式的特征可以自由地组合、叠加。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368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