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8:37:28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有机发光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显示面板以具有宽视角、优异的对比度以及快速响应速度而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OLED显示面板已经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以及电视等领域得到的广泛应用。通常,OLED的显示面板通过使用掩模、光刻法等的图案化工艺顺序地堆叠各种材料层而形成。相关技术中,驱动电路到发光像素的走线会降低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能够增加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包括基底、驱动晶体管、换线金属层和像素电极。基底上层叠设置有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位于基底上方,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一绝缘层上方。驱动晶体管设置于第一绝缘层与基底之间。换线金属层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与第一绝缘层之间。像素电极设置于第二绝缘层上方。其中,第一绝缘层设有第一接触孔,换线金属层通过第一接触孔与驱动晶体管连接;第二绝缘层设置有第二接触孔,像素电极通过第二接触孔与换线金属层连接。像素电极在基底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换线金属层在基底的投影。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通过在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分别设置第一接触孔和第二接触孔,能够将驱动晶体管与换线金属层连接,以及将换线金属层与像素电极连接。如此能够将驱动晶体管的驱动信号传递至像素电极。区别于现有技术设置有一个接触孔的情况。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以及第一接触孔和第二接触孔,从而将驱动晶体管到像素电极的走线通过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的换线金属层实现。如此设置能够减少驱动晶体管到像素电极的走线与像素电极的排布彼此之间的影响。换线金属层能够在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之间以甚少的限制走线。从而能够减少走线对像素排布的影响,原本用于走线的空间能够供像素电极排布,使像素电极的排布密度能够增加,从而增大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像素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中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不同颜色启亮电压的曲线图;

图5是图1所示像素组的多层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像素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发明人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设置在平坦化绝缘层的下方,像素电极设置在平坦化绝缘层的上方,驱动电路与像素电极之间的连接通过平坦化绝缘层设置的接触孔实现。通常,接触孔投影的位置设置在像素电极投影的外侧,驱动电路与像素的电极的连接需要在平坦化绝缘层上方的接触孔与像素电极之间进行走线。但是在平坦化绝缘层上方走线,会占用该层的空间,影响像素电极的排布,使像素电极的排布密度降低,导致显示面板开口率降低。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可以提供以下实施例。

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下称显示面板)实施例描述有机发光显示面板的一示例性结构。显示面板包括基底20、驱动晶体管T1、换线金属层113和像素电极114。具体而言,显示面板包括设置于基底20之上的像素组10,每个像素组10包括至少三个用于显示不同颜色的像素单元11。每个像素单元11可以包括上述的驱动晶体管T1、换线金属层113和像素电极114。三种不同的颜色为红色(R)、绿色(G)和蓝色(B),也即光的三原色。显示三种颜色的像素单元11可以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像素单元11的发光也可以组合,从而使像素组10能够呈现多种不同的颜色。多个像素组10可以通过排列组合形成显示面板,每个像素组10可以显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颜色组合后能够使显示面板能够显示相应的预设画面。驱动晶体管T1能够通过换线金属层113将驱动信号传递至像素电极114。每个像素单元11还包括发光层(图未示),发光层设置于像素电极114上方,像素电极114上可以通过蒸镀等方式沉积有机发光材料形成发光层,也即构成OLED。在驱动信号的作用下OLED能够发光。

参阅图2,基底20上层叠设置有第一绝缘层30和第二绝缘层40,第一绝缘层30位于基底20上方,第二绝缘层40位于第一绝缘层30上方。

参阅图3,驱动晶体管T1设置于基底20与第一绝缘层30之间。具体地,显示面板包括设置于基底20之上的驱动电路,驱动电路能够根据输入的数据信号输出相应的驱动信号。上述的驱动晶体管T1是驱动电路的一部分。驱动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可以以图3的形式构造。驱动电路可以包括驱动晶体管T1和开关晶体管T2。驱动晶体管T1的漏极与高电位电源连接,驱动晶体管T1的栅极与电容的第一极板连接,所述驱动晶体管T1的源极用于与换线金属层113连接,像素电极114能够与低电位电源连接。所述开关晶体管T2的漏极与数据信号线DATA连接,所述开关晶体管T2的栅极与扫描控制线SCAN连接,所述开关晶体管T2的源极与所述驱动晶体管T1的栅极连接,所述电容Cs的第二极板与高电位电源连接。

开关晶体管T2连接到的扫描线和数据线,并且响应于通过扫描线输入的扫描信号将通过数据线输入的数据信号传输到驱动晶体管T1。电容器连接到开关晶体管T2和驱动电压线,并且存储电压。驱动晶体管T1连接到驱动电压线和电容器,并且可以响应于存储在电容器中的电压来控制从驱动电压线流过OLED的驱动电流(也即驱动信号)。OLED可以通过驱动电流发射具有预定亮度的光。

进一步地,驱动晶体管T1在基底20上的投影与像素电极114在基底20上的投影交叠设置,并具有交叠区域,交叠区域面积占驱动晶体管T1在基底20上投影面积的比例小于20%。其中,由于驱动晶体管T1的设置会使第一绝缘层30向上凸起,会导致显示面板出现不平坦的现象。通过控制显示交叠区域的面积小于20%,能够减少驱动晶体管T1的凸起对像素电极114的影响,从而保证像素电极114的平坦度,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结合图2,换线金属层113设置于第二绝缘层40与第一绝缘层30之间。第一绝缘层30设有第一接触孔111,换线金属层113通过第一接触孔111与驱动晶体管T1连接。像素电极114在基底20的投影至少部分覆盖换线金属层113在基底20的投影。如此能够使原本在第二绝缘层40上方用于走线的空间能够供像素电极114排布,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换线金属层113在基底20上的投影与驱动晶体管T1在基底20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并形成有第一重叠区域,第一接触孔111在基底20的投影位于第一重叠区域。如此设置,能够使驱动晶体管T1直接通过第一接触孔111与换线金属层113连接,能够减少额外的走线,减少对空间的占用。

像素电极114设置于第二绝缘层40上方。第二绝缘层40设置有第二接触孔112,像素电极114通过第二接触孔112与换线金属层113连接。像素电极114在基底20上的投影与换线金属层113在基底20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并形成有第二重叠区域,第二接触孔112在基底20上的投影位于第二重叠区域。如此设置,能够使换线金属层113直接通过第二接触孔112与像素电极114连接,能够减少额外的走线,减少对空间的占用。

第二绝缘层40上方设有像素限定层50,像素电极114位于像素限定层50与第二绝缘层40之间,像素限定层50具有与像素电极114对应的开口区51,OLED的发光能够通过开口区51射出。

综上,每个像素单元11均包括上述的驱动晶体管T1、换线金属层113、像素电极114、第一接触孔111和第二接触孔112。区别于现有技术设置有一个接触孔的情况。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层30和第二绝缘层40以及第一接触孔111和第二接触孔112,从而将驱动晶体管T1到像素电极114的走线通过第一绝缘层30和第二绝缘层40之间的换线金属层113实现。如此设置能够减少驱动晶体管T1到像素电极114的走线与像素电极114的排布彼此之间的影响。换线金属层113能够在第一绝缘层30和第二绝缘层40之间以甚少的限制走线,原本用于走线的空间能够供像素电极排布,能够减少走线对像素排布的影响,使像素电极114的排布密度能够增加,从而增大了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进一步地,驱动晶体管T1、换线金属层113、第一接触孔111和第二接触孔112均会对显示面板的平坦度造成影响。本申请能够通过设置第一绝缘层30和第二绝缘层40多层堆叠,并将上述影响平坦度的部件和结构特征布置在不同层之间,每一层绝缘层在堆叠时会进行找平,如此能够减少上述部件和结构特征所造成的不平坦的叠加,从而增加了显示面板的平坦度,有利于显示面板显示质量的提高。

本申请显示面板实施例中,换线金属层113设置在第一绝缘层30和第二绝缘层40之间,而像素电极114在第二绝缘层40之上排布。所以换线金属层113的走线可以不受像素电极114排布的影响,在第一绝缘层30和第二绝缘层40之间具有较高的走线自由度。如此,可以通过将换线金属层113的走线相对像素电极114的中心线对称设置来使换线金属层113对像素电极114平坦度的影响均匀对称分布在像素电极114的不同的位置,有利于发光均匀性的提高。

本申请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用于显示不同颜色的像素单元11在接受驱动信号发光时,像素单元11的启亮电压大小是不同的,具体关系可以参阅图4中的曲线。其中,蓝色像素单元11所需要的电压最高,其次是红色像素单元11,再其次是绿色像素单元11。所以使用相同的驱动电路进行驱动时,不同颜色像素单元11所需要的电压不同,会使显示面板容易出现低灰阶发红或发绿。为了改善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进一步可以提供以下实施例。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像素单元11中第一接触孔111在基底20上投影与第二接触孔112在基底20上投影的距离相同。其中,第一接触孔111与第二接触孔112的距离相同,意味着连接第一接触孔111和第二接触孔112的换线金属层113的长度相同,也即供电流流过的换线金属层113的长度相同。在换线金属层113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影响换线金属层113电阻的因素即为换线金属层113的横截面积。通过将用于显示蓝色的像素单元11的换线金属层113在基底20上的投影的宽度大于其余像素单元11的换线金属层113在基底20上的投影的宽度,能够使用于显示蓝色的像素单元11换线金属层113电阻较小,从而能够降低驱动信号流经换线金属层113后电压降的幅度。相对于其他颜色的像素单元11,如此设置能够使驱动信号传递至蓝色像素单元11时具有较高的电压,从而实现了对蓝色像素单元11启亮电压的补偿,以减少低灰阶发红或发绿现象,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参阅图5,在另一实施例中,不同像素单元11中的换线金属层113在基底20上的投影的宽度相同。如此,影响换线金属层113电阻的因素即为长度。设用于显示红色的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一接触孔111在基底20上投影与第二接触孔112在基底20上投影的距离为L

进一步地,由于蓝色像素单元11所需要的电压最高,其次是红色像素单元11,再其次是绿色像素单元11。可以设置L

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中,换线金属层113设置在第一绝缘层30和第二绝缘层40之间,换线金属层113的长度设置可以不受像素排布的影响,以甚少的限制,较为自由地进行走线。所以,L

参阅图6,在一实施例中,开口区51呈环状设置,开口区51在基底20上投影的几何中心与像素电极114在基底20上投影的几何中心重合。如此能够使开口区51具有较大面积的同时,还能够对掩膜版提供足够的支撑。其中,像素电极114的形状为正多边形或圆形,开口区51的边界所构成的形状与像素电极114的形状相同。

以像素电极114的形状为圆形为例介绍。像素电极114的形状为圆形,则开口区51的边界也成圆形设置。开口区51的边界是指其环状的外环和内环。换言之,开口区51呈圆环状设置。如此能将开口区51的几何形状与像素电极114的几何形状匹配,从而便于显示面板的生产制造。像素电极114为正多边形时同理,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二接触孔112在基底20上投影的几何中心与像素电极114在基底20上投影的几何中心重合。如此设置,能够使换线金属层113和驱动晶体管T1二者在相对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靠近像素电极114设置,从而减少像素单元11整体所占用的空间,使像素单元11的结构排布更加紧凑,有利于显示面板的生产制造。并且环状设置的开口区51的几何中心位于像素限定层50的实体上,从而使像素限定层50能够对第二接触孔112造成的凹陷和发光不良现象进行遮挡,从而提高整体的发光均匀性。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5638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