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空调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3:14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压缩机压缩低压气态制冷剂为高压气态制冷剂;冷凝器对高压气态制冷剂冷却成低压液态制冷剂;蒸发器对低压液态制冷剂蒸发,吸收热量,对经过其的介质降温。冷气流通过风机吹入室内,对室内环境进行制冷,且可通过调整设定温度调节吹入室内的冷气流的温度。即,设定温度越低,吹入室内的气流的温度相对较低,房间就越清爽。提高设定温度,则会提升吹入室内的气流的温度,房间温度会升高,用户的舒适性变差。

如今,空调器已经成为夏季不可缺少的避暑工具,且人们往往为了追求凉爽,将空调设定温度设置的较低,导致空调的出风温度较低。当空调较低温度的冷气流吹到身体,会导致关节、颈部等部位受凉,引发不适,俗称空调病。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空调器的冷气流直吹人体引起的不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不降低空调器制冷能力而改善冷气流的问题亟待解决。

现有四出风口空调器包括位于四周的四个出风口及位于四个出风口中部的进风格栅;在进风格栅与出风口之间设置风道;蒸发器、风机设置在风道内,使室内空气由进风格栅进入风道且经蒸发器换热后由出风口流出,冷却室内环境。

各出风口分别设置有导风板,其可以摆动及设置角度。当导风板摆动或设置不同角度时,改变冷气流吹出的角度,从而调整冷气流落点区域,避免冷气流吹到身上。

但是,往往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人员分布比较密集,导风板角度调整无法照顾到每个人,所以导风板角度调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本背景技术所公开的上述信息仅仅用于增加对本申请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其可能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发明的空调器为多出风口分别设置补风口及补风风道,提高冷气流的出风温度的同时不影响制冷效果,提升用户体验。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壳体,其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形盒体,包括第一开口;

面板组件,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开口上,使所述壳体内形成封闭容腔;所述面板组件上形成有进风口和位于所述进风口四周的多个出风口,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出风口对应设置有补风口及补风风道;所述补风口与室内环境连通;所述补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补风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通;

换热组件,其包括筒型的换热器,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组件的一端的四周边缘与所述面板组件连接且位于所述进风口与各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换热组件用于与穿过其的气流换热使穿过其的气流升温或者降温;

风机,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驱使室内空气由所述进风口进入所述换热组件的内侧,经所述换热组件换热后由各所述出风口流出;且换热后的室内空气流出时带动部分室内空气经所述补风口进入所述补风风道,然后从所述出风口一起流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具备: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下端,包括四个第一侧边,其分别位于方形的四边上;

所述面板组件包括四个第二侧边,其分别位于方形的四边上,分别与各所述第一侧边对应设置;各所述出风口分别对应各所述第二侧边设置,位于各所述第二侧边的内侧;

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四个第一侧壁,其竖向依次连接且一体设置;各所述第一侧壁分别对应各所述第一侧边、各所述第二侧边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进风口设置为格栅式中央进风口结构;

各所述出风口为分别沿所述面板组件的四个所述第二侧边设置的长型通孔结构;分别在各所述出风口内设置有导风板,用于改变出风方向;

还包括出风风道,其一端与所述出风口连接并连通;各所述补风口为分别位于所述进风口与各所述出风口之间沿各所述出风口长度方向设置的长型通孔结构;所述补风风道的一端与所述出风风道连接并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补风风道包括进风腔、出风腔;

所述进风腔为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延伸且分别与所述补风口连接并连通的腔体;所述出风腔包括多个间隔设置且沿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的引风风道,其为孔状通道,一端与所述进风腔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风道连接并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各所述出风腔的各所述引风风道为沿由所述进风腔到所述出风风道的方向渐缩的孔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各所述出风腔的各所述引风风道均包括第一孔径段、第二孔径段;

所述第一孔径段的孔径截面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孔径段的孔径截面尺寸;所述第一孔径段的一端与所述进风腔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孔径段的一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孔径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风道连接并连通;

所述出风腔的各所述引风风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端位于所述进风腔的上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各所述出风腔的各所述引风风道为沿由所述进风腔到所述出风风道的方向渐缩的圆柱形孔道。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各所述出风腔的各所述引风风道均包括第一孔径段、第二孔径段;

所述第一孔径段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径段的直径;所述第一孔径段的一端与所述进风腔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孔径段的一端连接并连通;所述第二孔径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出风风道连接并连通;

所述出风腔的各所述引风风道靠近所述进风腔的一端位于所述进风腔的上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引风风道包括出风段,其为所述第一孔径段和所述第二孔径段或整个所述第二孔径段或所述第二孔径段靠近所述出风风道的一端的部分段;

所述出风段为倾斜向下通道结构,使经由所述出风段流出的室内空气的风流方向与由所述出风风道流向所述出风口的换热后的室内空气的风流的方向的夹角为锐角。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所述面板组件包括进风格栅、面板、衬垫;

所述进风格栅为方形板结构;所述进风口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的中部;所述补风口分别设置在沿所述进风格栅四周边沿的内侧;在所述进风格栅的上侧各所述补风口的内侧设置有竖向向上的第一隔离部,用于隔离所述进风口与各所述补风口;

所述面板为方形板结构,中部设置有与所述进风格栅安装适配的第二开口;所述进风格栅安装在所述第二开口上;在所述面板的上侧沿所述第二开口设置有竖向向上的第二隔离部;在所述第二隔离部的上端设置有向所述第二开口的中部延伸的横向承托部,用于承托所述换热组件;所述第一隔离部与所述承托部连接;所述第一隔离部与所述承托部、所述第二隔离部形成所述进风腔;

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所述面板的四周边缘的内侧;在所述面板的四周边缘设置有竖向向上的安装部;所述衬垫安装在所述安装部与所述第二隔离部之间,形成所述出风风道;所述出风腔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部、所述衬垫内。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与所述出风口对应的补风口包括多个首尾间隔相连的长方形的通孔,各所述通孔等长设置,且沿对应的所述出风口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在所述面板的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边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挂接部、至少一个第一卡接部;

所述第一挂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隔离部上;

在所述进风格栅的相对的边的内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挂接部挂接适配且对应的第二挂接部、与所述第一卡接部卡接适配且对应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二挂接部、所述第二卡接部设置在所述进风格栅的上侧;

所述第一挂接部与所述第二挂接部挂接安装、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安装,使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面板可拆卸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的空调器设置独立的两端分别与室内环境、出风口连通的补风通道,引导室内空气进入出风口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进行混风流出;由补风风道引入的室内空气不参与换热,不改变参与换热的有效风量,实现提升出风口出风温度的同时不降低制冷效率,且不影响机组能力和能效。

另外,由补风风道引入的室内空气的气流由于不经过风扇,而是通过出风口引流造成的补风风道出口附近低压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引风,不仅不增加额外的驱动风机,减少控制部件,提高控制效率及更加节能,且避免由补风风道引入的室内空气气流从侧面进入风机时引起的风扇抖动产生的噪音问题;且减少增加额外的风机设备产生的噪音,降低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再者,由于参与换热的风量不变,其与由补风风道引入的室内空气气流一起由出风口吹入室内,增加出风风量,使用户体感更明显,提升用户体验。另外,由补风风道进入的混风风量由出风口的风速决定;当风量档位高时,出风口风速相对较高,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由补风风道带入的用于混风的室内空气风量相应增加;当风量档位低时,出风口风速相对较低,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由补风风道带入的用于混风的室内空气风量相应减少;即,风量档位高及风量档位低时,本发明的空调器补风结构均可以增强用户风量需求,且使混风温度不产生明显的改变,提升用户体验。

结合附图阅读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发明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实施例的本发明的空调器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实施例的本发明的空调器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空调器根据实施例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的进风格栅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实施例的进风格栅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根据实施例的面板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根据实施例的面板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根据实施例的衬垫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根据实施例的衬垫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面板组件;11、进风口;12、出风口;13、补风口;14、进风格栅;141、第一隔离部;142、第二挂接部;143、第二卡接部;15、面板;151、第二隔离部;152、安装部;153、承托部;154、第二侧边;155、第二开口;156、第一挂接部;157、第一卡接部;158、挡板;159、安装孔;16、衬垫;161、安装座;162、第二侧壁;163、第三侧壁;17、补风风道;171、进风腔;172、引风风道;173、第一孔径段;174、第二孔径段;18、导风板;181、步进电机;19、出风风道;2、换热组件;21、换热器;211、第一侧壁;3、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对室内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低温低压制冷剂进入压缩机,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形成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参照图1、图2、图3、图4,本申请中的空调器包括室内单元;室内单元包括壳体(附图中未示出)、面板组件1、换热组件2、风机3,实现通过风机3驱动使室内空气进入壳体内,并在壳体内与换热组件2进行热交换升温或者降温后由壳体内排出到壳体外,实现对室内环境温度的循环调节。

壳体为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的筒型盒体,包括第一开口。面板组件1固定安装在第一开口上,使壳体内形成封闭容腔,用于安装风机3及换热组件2。

换热组件2包括筒型换热器21,固定设置在壳体与面板组件1形成的封闭容腔内,两端分别与壳体的两端对应。风机3固定设置在换热器21的筒体内侧。

在面板组件1的中部形成有进风口11;在面板组件1上位于进风口四周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多个出风口12;至少其中一个出风口12对应设置有补风口13及补风风道17;补风风道17的一端连通补风口13,另一端连通对应的出风口12。进风口11、各出风口12、各补风口13分别与室内环境连通。

换热器21的一端的四周边缘与面板组件1连接,且位于进风口11与各出风口12之间;则风机3位于换热器21的筒体内,与进风口11对应。当风机3启动时,室内空气的气流由进风口11进入壳体内的换热器21的筒体内,并通过风机3的离心作用穿过换热器21向壳体的四周流动;经过换热器21的室内空气的气流和换热器21换热升温或者降温;升温或者降温后的室内空气的气流由出风口12流出,用于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

补风风道17的一端通过补风口13与室内环境连通,另一端与出风口12连通。当风机3启动时,升温或者降温后的室内空气的气流由出风口12流出,带动部分室内空气由补风口13进入补风风道17,并带动与出风口12连通的补风风道17内的室内空气一起流出,且在流出前由补风风道17流出的部分室内空气与升温或者降温后的室内空气混合后由出风口12流出。

当然,风机3也可以为贯流风机,设置在出风口12的内侧、换热器21的筒体外,通过风机3的驱动使室内空气由进风口11进入换热器21的筒体内,然后经换热器21换热后由风机3吹出出风口12。

本发明的空调器设置独立的两端分别与室内环境、出风口12连通的补风通道,引导室内空气进入出风口12与换热后的室内空气进行混风流出;由补风风道17引入的室内空气不参与换热,不改变参与换热的有效风量,实现提升出风口12出风温度的同时不降低制冷效率,且不影响机组能力和能效。

另外,由补风风道17引入的室内空气的气流由于不经过风扇,而是通过出风口12引流造成的补风风道17出口附近低压的空气动力学原理进行引风,不仅不增加额外的驱动风机,减少控制部件,提高控制效率及更加节能,且避免由补风风道17引入的室内空气气流从侧面进入风机3时引起的风扇抖动产生的噪音问题;且减少增加额外的驱动风机设备产生的噪音,降低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再者,由于参与换热的风量不变,其与由补风风道17引入的室内空气气流一起由出风口12吹入室内,增加出风风量,使用户体感更明显,提升用户体验。另外,由补风风道17进入的混风风量由出风口12的风速决定;当风量档位高时,出风口12风速相对较高,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由补风风道17带入的用于混风的室内空气风量相应增加;当风量档位低时,出风口12风速相对较低,通过空气动力学原理由补风风道17带入的用于混风的室内空气风量相应减少;即,风量档位高及风量档位低时,本发明的空调器补风结构均可以增强用户风量需求,且使混风温度不产生明显的改变,提升用户体验。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空调器的具体结构及原理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壳体为类方形筒形;安装状态时竖向设置,第一开口位于壳体的下端;第一开口包括四个第一侧边,其分别位于方形的四边上。

即,壳体包括四个第一侧板,其竖向设置,且依次排列,分别位于方形筒的四个侧板所在的平面上;相邻的第一侧板的相邻侧边通过圆角或倒角或及其他不规则侧板连接方式固定连接。

面板组件1的四周边缘包括四个第二侧边154,其分别位于方形的四边上,分别与各第一侧边对应设置;各出风口12分别对应各第二侧边154设置,位于对应的第二侧边154的内侧。即,各第一侧边分别与对应的第二侧边154趋于平行设置。

换热组件2包括换热器21及设置在换热器21下方的接水盘(附图中未示出);换热器21包括四个第一侧壁211,其分别位于方形筒的四个侧壁所在的平面上;各第一侧壁211竖向设置并依次连接;各第一侧壁211为一体件;各第一侧壁211分别对应各第一侧边、第一侧板、各第二侧边154设置。即,各第一侧壁211分别与对应的第一侧边、第一侧板、第二侧边154趋于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室内单元为四出风口12吊装型,四出风口使出风范围广,适用于空间较大的场所,比如大型会议室、会客厅等;本发明的空调器通过在四个出风口12处分别设置补风口13及补风风道17为出风口的调温气流补入室内常温气流,调节出风温度,提高出风舒适度,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进风口11设置为格栅式中央进风口11结构;即,进风口11设置在面板组件1中部,对应换热器21的筒体的横截面,最大限度的增加进风口11的面积,降低进风阻力,增大进风风量。

各出风口12为分别沿面板组件1的四个第二侧边154设置的长型通孔结构;在各出风口12内设置有导风板18,用于改变出风口12内吹出的风流的出风方向。

各补风口13为分别位于进风口11与各出风口12之间,并沿各出风口12长度方向设置的长型通孔结构。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的补风口13长度方向与出风口12长度方向相同且对应,使补风口13适应出风口12的长度,提高补风效率。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在面板组件1的四周分别设置有出风风道19,其一端与出风口12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壳体内的换热器21的筒体的外空间连通。

补风风道17的一端与补风口13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出风风道19连通。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设置出风风道19使空调运转出风时出风风道19的内壁附近由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形成相对出风风道19中部的低气压区域,增加低气压区域的面积;补风风道17与出风风道19连接并连通,保证补风风量,进而保证补风效果,提高制冷时出风温度,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补风风道17包括进风腔171、出风腔。

进风腔171为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且分别与对应的补风口13连通的腔体;增加由补风口13进入补风风道17的室内空气的风量。

出风腔包括多个沿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均匀排列的引风风道172,其为孔状通道,一端与进风腔171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出风风道19连接并连通。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设置连通腔体的进风腔171增加进入补风风道17的用于补风混风的室内空气的风量;通过包括多个引风风道172的出风腔分别与进风腔171、出风风道19连通,将进风腔171内的室内空气通过各引风风道172引入出风风道19,使室内空气通过各引风风道172形成多道气流汇入出风风道19,对出风风道19内的升温或者降温的室内空气的气流充分扰动,使出风口12吹出的气流更容易发散,降低直吹效果,提升舒适性,进而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各出风腔的各引风风道172为沿由进风腔171到出风风道19的方向的渐缩的孔道。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渐缩式孔状通道的引风风道172,形成喷嘴式结构,在无额外的辅助设备驱动的情况下提高用于补风的室内空气的喷出速度,使补风风道17内的室内空气的气流与出风风道19的室内空气的气流混合更加充分。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出风腔的各引风风道172均包括第一孔径段173、第二孔径段174。

第一孔径段173的横向截面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孔径段174的横向截面的截面尺寸;即,第一孔径段173的孔道截面尺寸大于第二孔径段174的孔道截面尺寸。第一孔径段173的一端与进风腔171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孔径段174的一端连接并连通;第二孔径段174的另一端与出风风道19连接并连通。

出风腔靠近进风腔171的一端位于进风腔171的上端,减少补风风道17内的室内空气的气流在进风腔171内的旋流,从而减少补风气流流动能量损耗,提高补风风量及补风效率。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两段孔径尺寸不等的引风风道17在不影响喷嘴结构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加工难度,进而提高加工效率及降低加工成本。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各出风腔的各引风风道172为沿由进风腔171到出风风道19方向的渐缩的圆柱形孔道。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出风腔的各引风风道172均包括第一孔径段173、第二孔径段174。

第一孔径段173的直径大于第二孔径段174的直径。第一孔径段173的一端与进风腔171连接并连通,另一端与第二孔径段174的一端连接并连通;第二孔径段174的另一端与出风风道19连接并连通。

出风腔靠近进风腔171的一端位于进风腔171的上端,减少补风风道17内的室内空气的气流在进风腔171内的旋流,减少补风气流流动能量损耗,提高补风风量及补风效率。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两段不同直径的引风风道172在不影响喷嘴结构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加工难度,进而提高加工效率及降低加工成本。

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3、图4,出风腔包括出风段,其为第一孔径段173和第二孔径段174或整个第二孔径段174或第二孔径段174靠近出风风道19一端的部分段。

出风段为倾斜向下通道结构,使经由出风段流出的用于补风的室内空气的气流方向与出风风道19内流动的升温或降温的室内空气的气流的流动方向的夹角为锐角,降低补风风道17内流出的补风气流对出风风道19内流动的升温或者降温的室内空气的气流的动能或势能的抵消和损耗,提高出风效率及出风风速,提升用户体验及节省能源。

弯曲向下结构的出风段,出风方向与出风风道19内的调温送风方向形成锐角夹角,提高了伯努利效应,提高了补风风道17出口处的补风出口速度,提高混风效果。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面板组件1包括进风格栅14、面板15、衬垫16。

进风格栅14为方形板结构;进风口11设置在进风格栅14的中部。各补风口13分别设置在进风格栅14的四周的至少一侧边缘的内侧。即,进风格栅14除四周边缘的位置外均用于设置进风口11,增大进风面积,减少进风阻力。

在进风格栅14上四周边缘的内侧设置有竖向向上的第一隔离部141,其在设置有补风口13的进风格栅14的边缘位于补风口13的内侧,用于隔离进风口11与各补风口13,防止补风口13与进风口11连通而产生的减少补风风量进而影响补风效果的问题出现,保证补风效果。

即,第一隔离部141竖向向上位于进风口11与补风口13之间,隔离进风口11内侧的换热进风通道及补风风道17的进风腔171,防止进风腔171与进风口11内侧的换热进风通道连通而产生的减少补风风量进而影响补风效果的问题出现,保证补风效果。

面板15为方形板结构,中部设置有与进风格栅14安装适配的第二开口155;进风格栅14安装在第二开口155上。

在面板15上沿第二开口155设置有竖向向上的第二隔离部151;在第二隔离部151的上端设置有向第二开口155的中部延伸的横向的承托部153,用于承托换热组件2。

第一隔离部141与承托部153连接;第二隔离部151位于补风口13的外侧;第一隔离部141与承托部153、第二隔离部151一起形成进风腔171,与补风口13连通。

各出风口12设置在面板15的四周边缘的内侧;位于各第二隔离部151的外侧。在面板15的四周边缘设置有竖向向上的安装部152,其位于各出风口12的外侧,用于与壳体的四个第一侧边连接。

衬垫16与第二隔离部151与安装部152安装适配,其固定安装在面板15上,位于安装部152与第二隔离部151之间,用于对出风口12周围的连接结构进行密封,减弱出风振动及减少漏风,进而降低出风噪音;衬垫16对应出风口12的位置形成有出风风道19。

衬垫16包括第二侧壁162、第三侧壁163,其分别位于出风风道19的两侧,组成出风风道19;第二侧壁162与第二隔离部151连接;第三侧壁163与安装部152连接;出风腔的各引风风道172设置在对应连接的第二隔离部151、第二侧壁162内,连通进风腔171与出风风道19。

导风板18设置在出风风道19的末端及出风口12内;导风板18通过步进电机181驱动;步进电机181设置在壳体内通过设置在衬垫16两端的安装座161与导风板18连接。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在面板15的上侧、出风口12的两端分别设置竖向向上的挡板158,其两侧分别与第二隔离部151、安装部152固定连接,形成安装槽;衬垫安装在安装槽内;挡板158设置有安装孔159,与安装座161对应,用于适应导风板18与步进电机181的连接。

本实施例空调器通过设置挡板158提高衬垫16安装的稳固性,进而提高补风结构的稳固性,提高补风的稳定性。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第一隔离部141为竖向设置的板结构;第二隔离部151为竖向设置的板结构;承托部153为横向设置的板结构;安装部152为竖向设置的板结构。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出风口12对应的补风口13包括多个首尾间隔相连的长方形通孔;各通孔等长设置,且沿对应的出风口12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首尾间隔相连的长方形通孔之间的间隔加强进风格栅14四周边缘与内部的连接,提高进风格栅14的强度。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在面板15上、第二开口155相对的边缘的内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挂接部156、至少一个卡接部。

在进风格栅14的相对的四周边缘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挂接部156挂接适配的第二挂接部142、与第一卡接部157卡接适配的第二卡接部143。

第一挂接部156、第一卡接部157分别与第二挂接部142、第二卡接部143对应,且各第一挂接部156分别与各第二挂接部142挂接,各第一卡接部157分别与各第二卡接部143卡接,使进风格栅14与面板15可拆卸固定连接。

具体为,第一挂接部156设置在第二隔离部151上;第一卡接部157设置在第二隔离部151的外侧;即,第一卡接部157设置在第二隔离部151朝向第二开口155的一侧。第二挂接部142设置在第一隔离部141的外侧、第二卡接设置在第一隔离部141的内侧。

当进风格栅14与面板15连接时,首先将第一挂接部156与第二挂接部142挂接,使进风格栅14的一侧与面板15的一侧实现准确定位,提高定位效率;则进风格栅14的另一侧与面板15的另一侧则通过对应的第一卡接部157与第二卡接部143卡接能快速定位及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本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进风格栅14与面板15之间设置挂接结构及卡接结构,提高定位效率及安装效率,方便拆卸,进而方便维修。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图10,第一挂接部156为设置在第二隔离部151上的方形通孔;第二挂接部142为与方形通孔挂接适配的挂钩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583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