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30:30


一种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

背景技术

胆红素是血红素代谢降解的产物,是一种内源性毒素,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血清蛋白与胆红素结合,帮助胆红素转移至肝脏后得以排泄。当肝功能失常时,胆红素代谢出现障碍,致使其在血液中积累,血液中过高浓度的胆红素会导致梗阻性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体内胆红素水平的高低,一般与肝细胞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同样地,胆汁酸也与肝细胞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对于重型肝炎或肝衰竭患者来说,其自身已基本失去了代谢胆红素和胆汁酸的能力,一般采用血液净化的方式除去致病物质,血液灌流和血浆吸附可以有效地清除病患体内高浓度的胆红素和胆汁酸,制备血液相容性好、吸附性能强和高特异性的吸附材料则发展成血液灌流和血浆吸附技术的关键所在。目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molecular absorb system,DPMAS)是在血浆胆红素吸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可以吸附中大分子毒素的广谱树脂吸附剂,血液从患者体内引出后,经血浆分离器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回输体内,血浆依次流经阴离子交换树脂和中性大孔吸附树脂两种吸附柱后输回体内,DPMAS联合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器两种吸附器,其将两种吸附器联合应用,协同增效,不仅能清除炎性介质,还能清除血浆中的胆红素和胆汁酸,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对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效果进行预评估,能够对DPMAS的后期应用提供参考价值,但是目前,现有技术中尚没有一种能够对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效果进行预评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没有对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效果进行预评估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构建第一吸附装置,所述第一吸附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

根据预设比例值,将所述第一吸附装置进行等比缩小处理,获得第二吸附装置;

获取模拟血浆,所述模拟血浆包含了预设浓度的待测品,所述待测品包括胆红素和/或胆汁酸;

根据预设循环参数,将所述模拟血浆注入所述第二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所述模拟血浆中所述待测品的第一浓度;

根据所述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所述待测品的第一浓度,确定所述待测品的第一模拟吸附率;

获取校准因子,根据所述校准因子对所述待测品的第一模拟吸附率进行校准,确定所述待测品的吸附率。

本发明提供的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构建了两套吸附装置,第一吸附装置可以为DPMAS的等比例装置,第二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分别由第一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进行等比例缩小后得到,其中,第二吸附装置可以测得在模拟条件下吸附剂吸附待测品(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吸附率,且通过第一吸附装置、第二吸附装置和不同的血浆可以获得校准因子,根据校准因子建立第一模拟吸附率和待测品的吸附率之间的关系,根据第一模拟吸附率和校准因子便可确定待测品的吸附率,从而能够更便捷、准确地确定待测品的吸附率,并且使最终测得的吸附剂吸附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吸附率能反映真实条件下的吸附率,从而可以更真实准确地评估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效果;此外,该检测方法在后续检测时,当血浆中待测品的浓度在预设浓度范围内,所得到的校准因子均适用,无需再重新确定校准因子,不仅使该检测方法更简单、快捷,也减少了血浆的耗费,并且采用等比例缩小的第二吸附装置进行吸附处理,能够减少对装置耗材的使用,有利于节省检测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能够检测DPMAS中的吸附剂吸附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吸附率,从而能够对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效果进行预评估,为DPMAS的后期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术语“包含”、“包括”、“含有”、“具有”的含义是非限制性的,即可加入不影响结果的其它步骤和其它成分。如无特殊说明的,材料、设备、试剂均为市售。

此外,本发明虽然对制备中的各步骤进行了如步骤S100、步骤S200、步骤S300等形式的描述,但此描述方式仅为了便于理解,如步骤S100、步骤S200、步骤S300等形式并不表示对各步骤先后顺序的限定。

图1为本实施例中第一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简图。结合图1所示,第一吸附装置包括血液池1、血液输入管路2、血液泵3、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连接管5、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6和血液回输管路7,其中,血液输入管路2的一端连接血液池1的输出端,血液输入管路2的另一端连接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的输入端,血液泵3设置于第一血液输入管路2上,且血液泵3位于血液池1和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之间,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6串联连接,且连接管5连接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6,血液回输管路7的一端连接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6的输出端,血液回输管路7的另一端连接血液池1的输入端,由此,血液池1中的血液依次经过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6,血液中的胆红素和胆汁酸被上述两个吸附器中的吸附剂吸收,从而可以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然后再将净化之后的血液回输至血液池1内,形成循环的回路。

其中,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中的吸附剂为阴离子交换树脂,阴离子交换树脂中含有功能基团(例如:季胺基团),其带正电荷,而胆红素和胆汁酸分子中具有羧基阴离子,带负电荷,二者通过离子键结合,从而可以达到清除胆红素、胆汁酸的目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可以采用胆红素吸附器,具体地,阴离子树脂吸附器4可以采用由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BS胆红素吸附器,例如BS330血浆胆红素吸附器,此类吸附器内部具有BS离子交换树脂-针对胆红素的特异性吸附剂,依靠静电作用力及亲脂结合性特异性吸附胆红素、胆汁酸等毒素。

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6中的吸附剂为中性大孔吸附树脂,中性大孔吸附树脂由苯乙烯和二乙烯苯聚合而成,其主要通过三维网状的分子筛和分子间范德华力来清除胆红素、胆汁酸等。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6可以采用血液灌流器,具体地,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6可采用由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A血液灌流器,类如HA330-II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此类血液灌流器内部具有HA中性大孔树脂-广谱性吸附剂,具有大孔结构和极大表面积,依靠范德华作用力及骨架分子筛作用吸附中大分子毒素。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吸附装置为DPMAS的简化装置,但其工作原理与DPMAS的工作原理相同,DPMAS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原理均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构建第一吸附装置,第一吸附装置包括串联连接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根据预设比例值,将第一吸附装置进行等比缩小处理,获得第二吸附装置。

其中,第一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中的吸附剂的种类也与第二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中的吸附剂的种类相同,但是第二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分别由第一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进行等比例缩小n倍后得到,相应地,第二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中的吸附剂的量也等比例减少n倍。具体地,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对第一吸附装置中的各个部件进行等比例缩小n倍,获得第二吸附装置。

本实施例中,预设比例值为n,15≤n≤25,由此,在减少血液用量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构建了两套吸附装置,第一吸附装置可以为DPMAS的等比例装置,且第一吸附装置根据DPMAS可以设置血浆分离器,以获得真实准确的吸附率,第二吸附装置为第一吸附装置的等比例缩小装置,其中,第二吸附装置可以测得在模拟条件下吸附剂吸附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吸附率,而第一吸附装置可以用于校准模拟条件下的吸附率,使最终测得的吸附剂吸附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吸附率更能反映真实条件下的吸附率,从而可以更真实准确地评估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效果。并且,采用等比例缩小的第二吸附装置,也能够减少血浆的用量,有利于节省检测成本。

步骤S200、获取模拟血浆,模拟血浆包含了预设浓度的待测品,待测品包括胆红素和/或胆汁酸,根据预设循环参数,将模拟血浆注入第二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第一浓度。

本实施例中,模拟血浆可以通过配制得到,具体地,模拟血浆可以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得到:配制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的浓度为0.01mol/L~0.25mol/L,将碳酸钠溶液在常温下静置;配制胆红素溶液和胆汁酸溶液,其中,胆红素溶液的浓度为100μmol/L~1000μmol/L,胆汁酸溶液的浓度为100μmol/L~1000μmol/L,将胆红素溶液和胆汁酸溶液在常温下静置;取健康人体的离体血浆,在离体血浆中加入胆红素溶液和胆汁酸溶液,震荡混合均匀,得到模拟血浆,也即,模拟血浆中胆红素的预设浓度为100μmol/L~1000μmol/L,胆汁酸的预设浓度为100μmol/L~1000μmol/L。

其中,在配制胆红素溶液时需要加入二甲基亚砜和碳酸钠溶液,在配制胆汁酸溶液时需要加入二甲基亚砜,以增加胆红素溶液和胆汁酸溶液的溶解度。模拟血浆在需要使用之前再配制,即现配现用,以避免存放了一段时间的模拟血浆发生变性或者污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且在配制好胆红素溶液和模拟血浆之后,需要用锡纸包裹胆红素溶液和模拟血浆,并避光在阴凉处保存,以避免胆红素的结构不稳定,发生变形,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预设循环参数包括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和第二预设循环参数,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和第二预设循环参数均包括血浆流速、血浆体积和循环时间,第一预设循环参数中的血浆流速和血浆体积为第二预设循环参数中血浆流速与血浆体积的n倍,第一预设循环参数中的循环时间与第二预设循环参数中循环时间相同,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可以根据DPMAS的循环参数进行设置,且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可以与DPMAS的循环参数保持一致,第二预设循环参数可以根据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和预设比例值n确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预设循环参数中的血浆流速v1为20ml/L~50ml/L,血浆体积V1为3600ml~5400ml,循环时间t1为120min~180min,则第二预设循环参数中的血浆流速v2=v1/n,血浆体积V2=V1/n,循环时间t2=t1。

本实施例中,根据第一预设循环参数确定第一吸附装置中的待测样品的模拟吸附率,根据第二预设循环参数确定第二吸附装置中的待测样品的模拟吸附率,根据两个吸附装置的体积设置好与两个装置的体积相适配的预设循环参数,真实准确地评估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吸附装置和第二吸附装置中注入血浆(包括模拟血浆、离体血浆和血浆)之前,需要使用预冲液(如氯化钠注射液)对第一吸附装置和第二吸附装置进行预冲,预冲结束后,排空第一吸附装置和第二吸附装置内的预冲液,其中,第二吸附装置的预冲液的体积为第一吸附装置预冲液的体积的1/n,第二吸附装置的预冲时间和第一吸附装置预冲时间相同,第二吸附装置的预冲液的流速为第一吸附装置预冲液的流速的1/n。由此,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配制好模拟血浆和设定好预设循环参数之后,根据第二预设循环参数,将模拟血浆注入第二吸附装置中,模拟血浆依次经过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和胆汁酸被上述两个吸附器中的吸附剂吸收,检测经过第二吸附装置吸附处理之后模拟血浆中的待测品的第一浓度。

步骤S300、根据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待测品的第一浓度,确定待测品的第一模拟吸附率。

模拟血浆经过第二吸附装置吸附处理之后,获得待测品的第一浓度,可以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待测品的第一模拟吸附率:

第一模拟吸附率η1=【(C1-C2)/C1】×100%

其中,C1为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即模拟血浆中胆红素和/或胆汁酸在吸附之前的浓度;

C2为待测品的第一浓度,即模拟血浆中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经过第二吸附装置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

步骤S400、获取校准因子,根据校准因子对待测品的第一模拟吸附率进行校准,确定待测品的吸附率。

由于获得第一模拟吸附率时,使用的是模拟血浆以及使用的是等比例缩小后的第二吸附装置,因此第一模拟吸附率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DPMAS中的吸附剂吸附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吸附率,因此需要根据校准因子对待测品的第一模拟吸附率进行校准,获得待测品的吸附率,使最终获得的待测品的吸附率更能反映真实条件下的吸附率,从而可以更真实准确地评估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效果。

其中,校准因子包括第一校准因子F1,第二校准因子F2和第三校准因子F3,其中,第一校准因子F1表示用模拟血浆代表肝病血浆的基质效应,第二校准因子F2表示用等比例缩小的第二吸附装置代表实际灌流的动力学效应,第三校准因子F3代表个体差异和毒素产生与再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在待测品的浓度相同以及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装置在不同的基质中的动态循环吸附差异,确定第一校准因子F1。其中,不同的基质指分别向第一吸附装置中注入模拟血浆和离体血浆进行吸附处理,离体血浆代表从肝病患者的体内取出至体外的血浆,离体血浆中含有待测品,且为了保证第一校准因子F1的准确性,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离体血浆中待测品的浓度相同,即可以根据离体血浆中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浓度配制模拟血浆中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浓度。

具体地,确定第一校准因子包括:

根据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模拟血浆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第二浓度,根据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待测品的第二浓度,确定待测品的第二模拟吸附率η2;

在吸附处理之前,获取离体血浆中待测品的第三浓度,根据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离体血浆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离体血浆中待测品的第四浓度,根据待测品的第三浓度和待测品的第四浓度,确定待测品的第三模拟吸附率η3;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第一校准因子F1:第一校准因子F1=η2/η3。

本实施例中,确定第一校准因子F1时,在确定待测品的第二模拟吸附率η2和待测品的第三模拟吸附率η3时,除了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的基质不同外,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并且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离体血浆中待测品的第三浓度相同。

根据模拟血浆、第一吸附装置和第二吸附装置,确定第二校准因子F2,在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浓度相同以及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装置和第二吸附装置的动态循环吸附差异,确定第二校准因子F2。

具体地,确定第二校准因子包括:

根据第二预设循环参数,将模拟血浆注入第二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第五浓度,根据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待测品的第五浓度,确定待测品的第四模拟吸附率η4;

根据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模拟血浆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第六浓度,根据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待测品的第六浓度,确定待测品的第五模拟吸附率η5;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二校准因子F2:第二校准因子F2=η4/η5。

本实施例中,确定第二校准因子F2时,在确定待测品的第四模拟吸附率η4和待测品的第五模拟吸附率η5时,除了第一吸附装置和第二吸附装置不同,以及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和第二预设循环参数不同外,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

在待测品的浓度相同以及实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吸附系统在模拟条件和真实条件下的动态循环吸附差异,确定第三校准因子F3。其中,模拟条件下是指第一吸附装置在实验室条件下注入模拟血浆进行吸附处理,真实条件下是指第一吸附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对肝病患者的血浆进行吸附处理,肝病患者的血浆(简称血浆)中含有待测品,且为了保证第三校准因子F3的准确性,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血浆中待测品的浓度相同,即可以根据血浆中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浓度配制模拟血浆中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浓度。

具体地,确定第三校准因子包括:

根据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模拟血浆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第七浓度,根据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待测品的第七浓度,确定待测品的第六模拟吸附率η6;

在吸附处理之前,获取血浆中待测品的第八浓度,根据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血浆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血浆中所述待测品的第九浓度,根据待测品的第八浓度和所述待测品的第九浓度,确定所述待测品的第七模拟吸附率η7;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所述第三校准因子F3:第三校准因子F3=η6/η7。

本实施例中,确定第三校准因子F3时,在确定待测品的第六模拟吸附率η6和待测品的第七模拟吸附率η7时,除了第一吸附装置使用场景不同外,其它实验条件均相同,并且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和血浆中待测品的第八浓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确定第三校准因子F3时,通过第一吸附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对肝病患者的血浆进行吸附处理,以避免第一吸附装置在实验室条件下注入模拟血浆进行吸附处理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DPMAS中的吸附剂在实际使用状态下的吸附性能,因此,通过第一吸附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对肝病患者的血浆进行吸附处理,以校准在模拟条件下的吸附率,从而有利于真实、准确地评估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预设浓度可以根据离体血浆中待测品的浓度或血浆中待测品的浓度进行调整,例如:可对模拟血浆进行稀释,使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预设浓度与离体血浆中待测品的浓度保持一致,以及使模拟血浆中待测品的预设浓度与血浆中待测品的浓度保持一致。

确定第一校准因子F1、第二校准因子F2和第三校准因子F3之后,根据如下公式计算校准因子F:校准因子F=F1×F2×F3。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待测品的吸附率:

待测品的吸附率=第一模拟吸附率η1/校准因子F。

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当血浆(包括模拟血浆、离体血浆和血浆)中的待测品的浓度在预设浓度范围内,所得到的校准因子F均适用,得到的校准因子F可直接使用,无需再重新进行确定,减少了血浆的耗费;本实施例在确定肝病患者血液中的待测品(胆红素和/或胆汁酸)的浓度之后,再配制包含相同浓度待测品的模拟血浆,并将该模拟血浆注入第二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模拟血浆中待测品在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根据模拟血浆中待测品在吸附处理之前的浓度和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便可确定待测品的第一模拟吸附率,根据第一模拟吸附率和校准因子便可确定待测品的吸附率,建立第一模拟吸附率和待测品的吸附率之间的关系,能够更便捷、准确地确定待测品的吸附率,从而对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效果进行预判,为DPMAS的后期应用提供参考价值;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采用等比例缩小的第二吸附装置进行吸附处理,既能降低对血浆的耗费,也能够减少对装置耗材的使用,有利于节省检测成本。

为了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本发明中的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场购买所得。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构建吸附装置:设置与DPMAS等比例的第一吸附装置,第一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与DPMAS中的相同,第一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串联连接,采用3D打印技术将第一吸附装置中的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均等比例缩小20倍,获得两个微型的吸附器,在两个微型吸附器中分别装入吸附剂,吸附剂的种类与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中的种类相同,且两个微型吸附器中吸附剂的量均分别为阴离子树脂吸附器和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器中吸附剂用量的1/20,采用一次性输液管将两个微型吸附器进行串联连接,得到第二吸附装置。

(2)模拟血浆的制备:

碳酸钠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0.53g无水碳酸钠于100mL容量瓶中,加注射用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振荡均匀,配制得到0.05mol/L的碳酸钠溶液,室温下静置,备用;

胆红素(M=584.7)溶液的配制:避光条件下,精密称取胆红素标准品约120mg,加入6mLDMSO(二甲基亚砜),振摇混匀,然后加入12mL0.05mol/L的碳酸钠水溶液,摇匀使完全溶解,室温下静置,用锡箔纸包裹避光备用;

胆汁酸(M=408.6)溶液的配制:精密称取胆酸标准品约60mg,加入5mLDMSO,振摇使完全溶解,室温下静置,备用;

模拟血浆溶液的配制:量取健康人血浆540mL,分别加入上述配制的胆红素溶液和胆酸溶液,用锡箔纸包裹避光,于恒温振荡器中80rpm/min下振荡20min,混合均匀,即得总胆红素浓度约为350μmol/L、总胆汁酸浓度为250μmol/L的模拟血浆,现配现用。

(3)设置预设循环参数:

设置循环过程参数,开启实验室循环实验,其中:

第一预设循环参数为:①血浆流速v:30mL/min;②血浆体积V:3600mL;③循环时间t:120min;

第二预设循环参数为:①血浆流速:1.5mL/min;②血浆体积:180mL;③循环时间:120min。

(4)确定第一模拟吸附率:根据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模拟血浆注入第二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获取经过吸附处理之后,模拟血浆中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浓度,根据模拟血浆中胆红素和胆汁酸在吸附处理之前的浓度以及模拟血浆中胆红素和胆汁酸在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确定胆红素的第一模拟吸附率和胆汁酸的第一模拟吸附率;

(5)确定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吸附率:确定校准因子,根据校准因子对胆红素的第一模拟吸附率进行校准,得到胆红素的吸附率,根据校准因子对胆汁酸的第一模拟吸附率进行校准,得到胆汁酸的吸附率。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一校准因子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胆红素的第一校准因子:取总胆红素浓度分别为350μmol/L、200μmol/L和400μmol/L的离体血浆,根据实施例1中的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三种胆红素浓度不同的离体血浆分别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并根据离体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前的浓度以及离体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确定胆红素的第三模拟吸附率η3;

将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模拟血浆分别配制成总胆红素浓度分别为350μmol/L、200μmol/L和400μmol/L的模拟血浆,根据实施例1中的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三种胆红素浓度不同的模拟血浆分别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并根据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前的浓度以及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确定胆红素的第二模拟吸附率η2,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第一校准因子F1:F1=η2/η3。

重复实验多次,得到最终确定的F1,不同浓度的胆红素下,得到的吸附剂的吸附率结果和第一校准因子F1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胆红素的第一校准因子结果表

最终得到胆红素的第一校准因子F1=(1.3+1.26+1.28)/3=1.28。

(2)采用步骤(1)中与确定胆红素的第一校准因子相同的方法确定胆汁酸的第一校准因子,重复实验多次,得到最终确定的F1,不同浓度的胆汁酸下,得到的吸附剂的吸附率结果和第一校准因子F1结果如表2所示。

表2胆汁素的第一校准因子结果表

最终得到胆汁酸的第一校准因子F1=(1.02+1.03+1.03)/3=1.03。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二校准因子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胆红素的第二校准因子:将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模拟血浆分别配制成总胆红素浓度分别为350μmol/L、200μmol/L和400μmol/L的模拟血浆,根据实施例1中的第二预设循环参数,将三种胆红素浓度不同的模拟血浆分别注入第二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并根据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前的浓度以及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确定胆红素的第四模拟吸附率η4;

将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模拟血浆分别配制成总胆红素浓度分别为350μmol/L、200μmol/L和400μmol/L的模拟血浆,根据实施例1中的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三种胆红素浓度不同的模拟血浆分别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并根据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前的浓度以及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确定胆红素的第五模拟吸附率η5,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第二校准因子F2:F2=η4/η5。

重复实验多次,得到最终确定的F2,不同浓度的胆红素下,得到的吸附剂的吸附率结果和第二校准因子F2结果如表3所示。

表3胆红素的第二校准因子结果表

最终得到胆红素的第二校准因子F2=(1.01+1.00+1.03)/3=1.01。

(2)采用步骤(1)中与确定胆红素的第二校准因子相同的方法确定胆汁酸的第二校准因子,重复实验多次,得到最终确定的F2,不同浓度的胆汁酸下,得到的吸附剂的吸附率结果和第二校准因子F2结果如表4所示。

表4胆汁素的第二校准因子结果表

最终得到胆汁酸的第二校准因子F2=(1.02+1.03+1.03)/3=1.03。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确定第三校准因子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胆红素的第三校准因子:根据实施例1中的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第一吸附装置对肝病患者的血浆进行吸附处理,并根据肝病患者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前的浓度以及肝病患者血浆中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确定真实环境下的吸附率η7;

将实施例1中制备得到模拟血浆分别配制成与肝病患者血浆中胆红素浓度相同的模拟血浆,确保在模拟条件下下和真实条件下胆红素的浓度相同,根据实施例1中的第一预设循环参数,将模拟血浆注入第一吸附装置中进行吸附处理,并根据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前的浓度以及模拟血浆中的胆红素在吸附处理之后的浓度,确定在模拟环境下的吸附率η6,根据如下公式计算第三校准因子F3:第三校准因子F3=η6/η7。

重复实验多次,得到最终确定的F3,不同样品得到的吸附剂的吸附率结果和第三校准因子F3结果如表5所示。

表5胆红素的第三校准因子结果表

最终得到胆红素的第三校准因子F3=(1.63+1.69+1.56+1.64+1.73)/5=1.65。

(2)采用步骤(1)中与确定胆红素的第三校准因子相同的方法确定胆汁酸的第三校准因子,重复实验多次,得到最终确定的F3,不同浓度的胆汁酸下,得到的吸附剂的吸附率结果和第三校准因子F3结果如表6所示。

表6胆汁素的第三校准因子结果表

最终得到胆汁酸的第三校准因子F3=(1.25+1.27+1.28+1.25+1.26)/5=1.26。

对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方法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获取DPMAS在实际应用时,DPMAS中的吸附剂对胆红素和胆汁酸的吸附率,并获得在相同的条件下,吸附剂对胆红素和胆汁酸在模拟条件下的吸附率,重复实验多次,不同样品得到的吸附率结果如表7和表8所示。

表7对胆红素吸附率的准确性评估结果表

/>

其中,胆红素的吸附率由如下公式计算得到:胆红素的吸附率=胆红素的第一模拟吸附率/(F1×F2×F3)=胆红素的第一模拟吸附率/(1.28×1.01×1.65)。

表8对胆汁酸吸附率的准确性评估结果表

其中,胆汁素的吸附率由如下公式计算得到:胆汁酸的吸附率=胆汁酸的第一模拟吸附率/(F1×F2×F3)=胆汁酸的第一模拟吸附率/(1.03×1.03×1.26)。

由表7可以看出,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吸附剂吸附性能方法检测得到的胆红素的吸附率和胆红素的实际吸附率比较接近,胆汁酸的吸附率和胆汁酸的实际吸附率比较接近,说明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检测方法的准确性较高,能够真实准确地评估DPMAS中的吸附剂清除胆红素和胆汁酸的效果。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生物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及采用生物吸附剂处理海水中铅离子的方法
  • 一种提高印花废液提取物所制备吸附剂吸附性能的方法
  • 一种提高印花废液提取物制备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制备方法
  • 一种甲醛吸附剂及甲醛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 推进剂固体吸附剂吸附性能检测装置及综合性能检测方法
  • 推进剂固体吸附剂吸附性能检测装置及综合性能检测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593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