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裸眼3D的实现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7:31


一种裸眼3D的实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裸眼3D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裸眼3D的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3D显示也称为三维显示或立体显示,利用了双目视差的原理。所谓双目视差,是指人两眼间有一定瞳距,在观看物体时左眼和右眼所接收到的视觉图像略有差异。基于双目视差原理的3D显示技术为观看者的左右眼提供同一场景的立体图像时,采用光学等手段让观看者的左眼只看到对应的左眼图像,右眼只看到对应的右眼图像,这样使观看者感知到立体图像。3D显示技术主要分为两部分:眼镜式3D显示技术(利用辅助工具来实现3D显示)和裸眼式3D显示技术(不利用辅助工具而直接实现3D显示)。

传统的裸眼3D技术是用物理的方法让屏幕发光的状态模拟接近实际物体发光的状态,让人样眼看到屏幕就像看到真实物体那样的发光来实现立体效果的。就目前技术发展的情况来看,眼镜式3D显示技术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其主要包括分时式、分光式、分色式和头盔式四种。而裸眼式3D显示技术正处于技术发展的上升期,其主要包括光壁障式、柱透镜式、指向光源式和多层显示等。

但是目前的裸眼3D技术具备如下缺点:一、内容需要特定3D版片源,即左右视差版,和原有2D片源不兼容,内容行业升级成本高昂。二、都需要对2D显示屏进行改进,改进后的2D显示屏分辨率减低一半,效果减半。三、用户体验不舒适,观看位置有限。缺乏一种一举解决上述缺点的裸眼式3D实现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裸眼3D显示效果较好的裸眼3D的实现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裸眼3D的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遮挡显示部件,所述遮挡显示部件具有遮挡框,所述遮挡框内形成显示区,所述遮挡框环绕所述显示区周侧;

S2、将所述遮挡显示部件与显示主体配合,使显示主体有一部分被所述遮挡框遮挡,所述显示主体还有一部分可通过所述显示区观察到,所述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0。

优选地,所述遮挡框靠近显示区的一侧具有用户可看见的内边缘线,所述内边缘线围成所述显示区,所述内边缘线至少有一段与显示区的横向轴线之间具有边缘夹角。

优选地,所述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与所述边缘夹角满足如下公式:

atan([k1/k2·sinθ·D1]/(k1+k2))×206265″>10″;

其中,k1为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k2为显示主体最大距离值的至少1倍,D1为55mm-75mm,θ为边缘夹角。

优选地,当所述显示主体为显示屏时,所述k2为显示屏的屏幕最大距离的至少1倍,当所述显示主体为图片时,k2为画面边缘的最大距离的至少1倍;

所述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与所述边缘夹角满足如下公式:

atan([k1/k2·sinθ·D1]/(k1+k2))×206265″>60″。

优选地,所述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满足如下公式:

(k1/k2)·sinθ·D1>S,

其中,k1为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k2为显示主体最大距离值的至少1倍,D1为55mm-75mm,θ为边缘夹角,S为显示主体的屏幕像素值,所述屏幕像素值为相邻像素中心点之间的间距值,或是S=d/R,其中d为显示主体的屏幕长度或屏幕宽度,当d为长度时,R为屏幕长度对应的分辨率;当d为宽度时,R为屏幕宽度对应的分辨率。

优选地,所述遮挡框靠近显示区的一侧具有用户可看见的内边缘线所述显示区上方和下方的内边缘线中至少有部分线段为齿状;和/或,所述显示区左侧方和右侧的内边缘线中,至少有部分线段为齿状。

优选地,遮挡框靠近显示区的一侧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线、第二边缘线、第三边缘线和第四边缘线,所述第一边缘线、第二边缘线、第三边缘线和第四边缘线围成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边缘线和第三边缘线分别位于显示区的上方和下方,所述第二边缘线和第四边缘线分别位于显示区的左侧和右侧,所述第一边缘线、第二边缘线、第三边缘线和第四边缘线中任意一条或几条边缘线具有齿状。

优选地,所述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满足如下公式:

atan([k1/k2·sin6°·D1]/(k1+k2))×206265″>10″。

优选地,所述显示主体中部具有可显示内容的画面区,所述遮挡框遮挡用于遮挡所述画面区四周的边线,所述画面区的中部可通过所述显示区观察到。

优选地,所述遮挡框靠近显示区的一侧具有用户可看见的内边缘线,所述显示区上方或下方的内边缘线至少有一部分与显示区的横向轴线之间具有边缘夹角;所述显示区为透明或贯穿的区域。

优选地,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大于所述显示区宽度的1/8,所述遮挡框的深度大于所述显示区宽度的1/10,所述遮挡框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为非平面结构,和/或,所述遮挡框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具有吸光涂层。

优选地,所述遮挡框朝向显示区一侧的反射率小于40%,和/或,所述遮挡框朝向显示区一侧的反射率小于所述遮挡显示部件外侧面的反射率。

优选地,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大于所述显示区宽度的1/4,所述遮挡框的深度大于所述显示区宽度的1/6,所述遮挡框包括多层挡板,所述多层挡板由外至内依次排列;所述多层挡板间隔设置,所述多层挡板靠近所述显示区的侧面凹凸不平;所述挡板的厚度小于6mm;所述多层挡板中,最靠近外侧的挡板的宽度大于最靠近内侧的挡板的宽度;

所述遮挡框具有最靠近所述显示区的多个端点,所述多个端点外至内的连线至少有一段为弧线,或,所述多个端点外至内的连线整体为弧线。

优选地,所述遮挡框上固定有透明层,所述透明层使所述显示区由外至内贯穿的区域被阻挡,所述透明层与所述遮挡框最内侧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显示区宽度的1/10,所述显示主体可通过所述透明层观察到;所述显示主体外表面贴有防窥膜;所述显示主体为曲面屏。

本发明提供的裸眼3D的实现方法具有较好的裸眼3D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通过附图中所示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发明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清晰。在全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相同的部分,且并未刻意按实际尺寸等比例缩放绘制附图,重点在于示出本发明的主旨。

图1为发明提供的遮挡显示部件和显示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遮挡显示部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俯视方向下遮挡显示部件和显示主体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遮挡显示部件、左眼看到的图像线条和右眼看到的线条之间的原理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左眼看到的图像线条和右眼看到的线条在显示主体上原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左眼看到的图像线条和右眼看到的线条间距示意图;

图7为双眼之间的连线与内边缘线形成夹角原理示意图;

图8为真实人眼的瞳距和得等效人眼瞳距之间的原理关系示意图;

图9为得等效人眼瞳距和差异值之间的原理关系示意图;

图10为等效人眼瞳距、差异值、人眼与遮挡框之间的距离原理关系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遮挡显示部件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差异值G1投影到眼球视网形成的角度示意图;

图13为遮挡显示部件1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多层挡板排布示意图;

图15为俯视方向下,遮挡框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在本实施例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并与之结合为一体,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术语“安装”、“一端”、“另一端”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如图1-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裸眼3D的实现方法,其特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遮挡显示部件1和显示主体3,所述遮挡显示部件具有遮挡框11,所述遮挡框11内形成显示区12,所述遮挡框环绕所述显示区周侧。显示主体可以是液晶显示屏、电泳显示屏、背投影显示屏、胶片、照片印刷品或是绘制的图片,例如电脑显示屏、手机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广告屏幕显示屏、电影屏幕显示屏等。

S2、将所述遮挡显示部件与显示主体3配合,使显示主体3有一部分被所述遮挡框11遮挡,所述显示主体3还有一部分可通过所述显示区12观察到,所述显示主体3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d>0(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指的遮挡,是指遮挡框11垂直投影在显示主体3上时,会对显示主体造成的遮挡。

本实施例中提供的裸眼3D的实现方法,使得用户透过遮挡框11观看显示主体3的内容时,因为显示主体3的显示面与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d>0,并且遮挡框11对显示主体3具有一个遮挡的作用,当遮挡框11遮挡画面的侧边线后,使得投影到左右人眼视网膜图像的边缘不重合,大脑不会对图像边缘部分进行深度求解,最终激活饱满的立体状的感知神经元,最后人脑获得饱满立体状画面感知,画面有一个纵向延伸的效果,实现人眼观察到画面具有裸眼3D显示的效果。

参考图1,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靠近显示区12的一侧具有用户可看见的内边缘线13,内边缘线围成显示区12,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段与显示区12的横向轴线a之间具有边缘夹角θ,θ不等于0,θ不等于180°,其中可以是0<θ<180°,或是180<θ。例如图1中,显示区12左右侧的内边缘线13与横向轴线a之间形成90°的边缘夹角θ,例如显示区12上方的内边缘线13具有部分线段与横向轴线a之间形成边缘夹角θ。本实施例中当内边缘线13中与横向轴线a之间具有边缘夹角θ的部分的线段为弧线,则取弧线上任意两点的连线形成的直线与横向轴线a之间的夹角,来计算边缘夹角θ的数值。

参考图11,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靠近显示区12的一侧具有用户可看见的内边缘线13,所述显示区12上方或下方的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部分与显示区的横向轴线a之间具有边缘夹角。一般而言,显示区12的左侧或右侧的内边缘线13与横向轴线a之间是具有90°的夹角的。除了显示区12的左侧或右侧的内边缘线13外,显示区12上方或下方的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部分与显示区的横向轴线a之间是要具有边缘夹角的。这些形成边缘夹角的线段都为人脑的3d感知提供一份贡献,使得用户透过遮挡显示部件1后,左眼和右眼看到的边缘线条是不重合的,形成3D的视觉效果。参考图4-6所示,左眼看到的边缘线条f1和右眼看到的边缘线条f2二者不重合,裸眼3D显示效果较好。

在优选实施例中,显示主体3的显示面与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满足如下公式:

atan([k1/k2·sinθ·D1]/(k1+k2))×206265″>10″;

其中,k1为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大于零的间距,参考图3中的k,单位为mm,k2为显示主体最大距离值的至少1倍,单位为mm,当显示主体为矩形时,k2为对角线长度,单位为mm,D1为55mm-75mm,θ为边缘夹角,参考图1。当满足如上关系式时,用户观看显示主体的显示内容可具有3d效果。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当所述显示主体为显示屏,所述k2为显示屏屏幕最大距离的至少1倍。当显示主体为图片(例如照片、胶片、印刷品、绘制的图片),k2为画面边缘的最大距离的至少1倍。

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显示主体3的显示面与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满足如下公式:

atan([k1/k2·sinθ·D1]/(k1+k2))×206265″>60″。

在优选实施例中,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满足如下公式:

(k1/k2)·sinθ·D1>S,

其中,k1为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k2为显示主体最大距离值的至少1倍,D1为55mm-75mm,θ为边缘夹角,S为显示主体的屏幕像素值,屏幕像素值为相邻像素中心点之间的间距值,或是满足S=d/R,其中d为显示主体的屏幕长度或屏幕宽度,当d为长度时,R为屏幕长度对应的分辨率;当d为宽度时,R为屏幕宽度对应的分辨率。例如手机屏幕分辨率为2340×1080,手机屏幕长度为155mm,屏幕宽度为71mm,则S=屏幕长度值(mm)/屏幕长度的分辨率=155/1080,或,S=屏幕宽度值(mm)/屏幕宽度的分辨率

=71/1080。

参考图9-10,假设D1为真实人眼瞳距线,当显示主体3的显示面与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d>0,并且遮挡框11对显示主体3具有一个遮挡的作用,左眼和右眼看到的边缘线段不重合,存在差异值,假设差异值为G1,当差异值G1满足一定条件要求时,可实现3D显示效果。

根据图9,假设G2和G1为全等三角形的底边,则G1=G2,参考图10,根据相似三角形原理,G2/D1=k1/k3,

因为G1=G2,则G1/D1=k1/k3,

k3为人眼与遮挡框11之间的距离,人眼一般观看的距离也可采用显示主体最大距离值的至少1倍k2来计算,因此可得G1/D1=k1/k2,

进一步,可得G1=(k1/k2)·D1。

参考图9,假设人眼观看时,真实人眼瞳距线D1与横向轴线a平行,以显示区12上方的内边缘线13为例,内边缘线13可分为两部分的线段,一部分线段与横向轴线a垂直,另一部分线段与横向轴线a不垂直。内边缘线13与横向轴线a垂直部分的线段与与横向轴线a之间形成的夹角θ为90°,可采用真实人眼瞳距线D1计算G1,也就是G1=(k1/k2)·D1。

内边缘线13与横向轴线a不垂直部分的线段,可采用等效瞳距线D2来计算G1。参考图7-8,内边缘线13与横向轴线a不垂直部分的线段其延长线D3与横向轴线a之间形成有夹角θ,此时夹角θ不垂直,设置一条等效瞳距线D2,使其与延长线D3垂直,然后做一条两端分别连接真实人眼瞳距线D1和等效瞳距线D2的线段D4。线段D4与延长线D3平行,此时可计算出等效瞳距线D2=sinθ·D1。那么采用等效瞳距线D2来计算G1的公式为G1=(k1/k2)·sinθ·D1。

当差异值G1大于显示主体的屏幕像素值S时,人眼能够观察到3D效果。因此要实现较好的3D显示效果,需满足(k1/k2)·sinθ·D1>S。

也可以按照差异值G1投影到眼球视网形成的角度β(弧度制)进行计算,参考图12,1弧度约为206265秒,当满足atan([k1/k2·sinθ·D1]/(k1+k2))×206265″>10″,也可观察到3D效果。当然,若是能够同时满足(k1/k2)·sinθ·D1>S和atan([k1/k2·sinθ·D1]/(k1+k2))×206265″>10″这两个公式,其能够更好的实现3D效果。

在其他实施例中,无论是否存在边缘夹角θ,或是边缘夹角θ为多大,当k1满足与其他关系时,也可实现3D效果。此时需要满足如下公式:

atan([k1/k2·sin6°·D1]/(k1+k2))×206265″>10″。

参考图2,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靠近显示区12的一侧具有用户可看见的内边缘线13,显示区12上方和下方的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部分与显示区中心点形成的横向轴线之间具有夹角,显示区12左侧和右侧的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部分与显示区中心点形成的竖向轴线之间具有夹角。保证较好的3D显示效果。

参考图1,遮挡框11靠近显示区12的一侧具有用户可看见的内边缘线13,显示区12上方和下方的内边缘线13中至少有部分线段为齿状;和/或,所述显示区12左侧方和右侧的内边缘线13中,至少有部分线段为齿状。本实施例中所指的齿状可以弧形齿状,锯齿状或是异形齿状。

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1、显示区12上方的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部分线段为齿状;

2、显示区12下方的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部分线段为齿状;

3、显示区12左侧的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部分线段为齿状;

4、显示区12右侧的内边缘线13至少有一部分线段为齿状;

可以是上述4中情况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是上述4中情况中任意多种组合。

参考图11,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靠近显示区12的一侧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缘线131、第二边缘线132、第三边缘线133和第四边缘线134,第一边缘线131、第二边缘线132、第三边缘线133和第四边缘线134围成显示区12,第一边缘线131和第三边缘线133分别位于显示区12的上方和下方,第二边缘线132和第四边缘线134分别位于显示区12的左侧和右侧,第一边缘线、第二边缘线、第三边缘线和第四边缘线中任意一条或几条边缘线的部分线段具有齿状。

在优选实施例中,显示主体3中部具有可显示内容的画面区31,遮挡框11用于遮挡画面区31四周的边线32,画面区31的中部可通过显示区12观察到。

参考图13,在优选实施例中,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大于所述显示区宽度的1/8,优选实施例为显示主体的显示面与所述遮挡框远离显示面一侧的间距大于所述显示区宽度的1/4。

参考图13,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的深度大于显示区宽度的1/10,优选为1/8,更优选为1/6.遮挡框11朝向显示区12的一侧为非平面结构,和/或,遮挡框11朝向显示区12的一侧具有吸光涂层。通过遮挡框11的深度来提供一个距离差,提供一个纵向延伸的视觉效果,通过挡板结构11侧边结构的消光设置,能够使得观察到的画面具有立体感,具有裸眼3D的效果。

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朝向显示区12一侧的反射率小于40%,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反射率为用反射率测定仪进行反射率测试得到的反射率。反射率越小,遮挡框11朝向显示区12一侧的反光较差,人眼不易聚焦到遮挡框11朝向显示区12的一侧,人眼通过一定深度的遮挡框11再去观察到最内侧配合的显示主体3,大脑不会进行深度求解,实现观察到的画面具有立体感,具有裸眼3D的技术效果。本实施例中遮挡框11朝向显示区2一侧的任一点的反射率越小越好,当反射率小于10%时,可实现的裸眼3D技术效果较好。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挡板结构朝向显示区一侧为黑色结构来降低反射率,可通过朝向所述显示区的一侧涂有吸光涂层来降低反射率,吸光涂层的涂布可参考专利申请号为201811547484.6,提供的吸光油墨涂布得到的涂层。

参考图13,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朝向显示区12一侧的反射率小于遮挡显示部件1外侧面的反射率。遮挡显示部件1外侧面的反射率相对较高,人眼容易观察到外侧面,而遮挡框11朝向显示区12一侧的反射率相对较低,人眼不易察觉到遮挡框11是具有一定深度,此时人眼透过遮挡框11看到的画面实际上与遮挡显示部件1外侧面具有一定的深度,人眼看到画面较为饱满,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具有裸眼3D的效果。

参考图14,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包括多层挡板111,多层挡板111由外至内依次排列;多层挡板111间隔设置,多层挡板111靠近显示区的侧面凹凸不平,例如齿状结构;挡板111的厚度小于6mm,最好是小于0.6mm,更好好是小于0.3mm。通过此结构可以实现较好的消光效果。

参考图15,在优选实施例中,多层挡板111中,最靠近外侧的挡板111的宽度大于最靠近内侧的挡板111的宽度。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外”为靠近人眼观察的一侧;“内”为靠近显示主体3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所指的宽度为朝向显示区12一侧延伸出的宽度。通过遮挡框11最靠近外侧的宽度相对较大,可实现对相对靠近内侧的部分具有遮挡的作用,使得用户不易观察到最内侧的遮挡框11。

参考图15,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具有最靠近显示区12的多个端点,多个端点外至内的连线至少有一段为弧线,或,多个端点外至内的连线整体为弧线。通过这种设置,使得当观看者的角度较偏时,因为弧线的阻挡,也不容易观察到最内侧11最内侧的结构。

参考图13,在优选实施例中,遮挡框11上固定有透明层4,透明层4使显示区12由外至内贯穿的区域被阻挡,透明层4与遮挡框11最内侧的垂直距离大于显示区12宽度的1/10,显示主体3可通过透明层4观察到。通过透明层4,可实现外部的光线较少的进入遮挡框11的腔体内,保证挡板结构的内腔较少的反光。

在优选实施例中,显示主体外表面贴有防窥膜,显示主体为曲面屏。防窥膜可以是专利号201920239300.3、201510885750.6中任一项所指的防窥膜结构,防窥膜为市场上成熟产品,说明书中不再赘述。贴有防窥膜的手机等显示器来配合本实施例的可实现裸眼3D效果结构,使得显示画面中照射的光线更少的向四周反射,保证挡板结构11朝向显示区2的一侧吸光性更好,反光较少,可实现较好的裸眼3D效果。曲面屏本身就有一定的立体效果,配合本实施例的可实现裸眼3D效果结构,可实现较好的裸眼3D效果。

现有技术中的裸眼3D技术是用物理的方法让屏幕发光的状态模拟接近实际物体发光的状态,让人样眼看到屏幕就像看到真实物体那样的发光来实现立体效果的。本发明提供的裸眼3D的实现方法是基于人眼看屏幕图像本来就有立体效果,只是因为屏幕的结构因素被耽误了的理论。通过阻断人眼立体感知被耽误的因素,最终实现了原有立体感知的保留来实现立体效果。现对于现有技术的裸眼3D技术而言,本发明提供的裸眼3D的实现方法,可不用对现有的2D显示屏进行改进,可实现较低成本的制备,推广革新较容易,并且可以在大屏幕上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裸眼3D的实现方法,有如下“三不特点”:

一、不改变原有内容拍摄和生产流程,不需要双机位拍摄,按照原有的2D内容拍摄制作流程。兼容现存的海量2D影视片源,用户可以瞬间获得海量3D视觉影视片源。整个内容产业瞬间进行3D内容升级,全部迈进3D时代。

二、不改变原有显示设备的生产工艺流程。显示设备厂商不需要额外投入考虑3D特性,按原有2D显示设备工艺指标进行研发、生产即可。视觉体验上继承原生显示设备显示指标,包括,颜色、亮度、分辨率、可视角、刷新率。用户的图像颜色对比度、饱和度的感观体验都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获得无与伦比的3D立体效果。

三、不改变原有用户观视习惯。不需要佩戴3D眼镜,支持任意机位。不需要斗鸡对眼,跟原来观看习惯一致,老人、小孩都合适,和原生2D屏幕一样的视觉消耗,长时间观看没有任何不适。不需要安装任何APP软件,兼容任何视频网站,用户瞬间获得海量3D影视片源。用户不需要额外购买显示设备,可以直接把原有显示设备升级成裸眼3D显示器。

在本说明书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优选实施例”、“再一实施例”、“其他实施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相关技术
  • 一种裸眼3D显示屏的测试方法及测试装置
  • 一种视景分离元件及其制作方法和裸眼3D显示装置
  • 一种裸眼3D沙盘显示系统及其方法
  • 一种裸眼3D显示装置及实现裸眼3D显示的方法
  • 一种可实现裸眼3D效果结构及裸眼3D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45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