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低噪音的配电变压器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一种低噪音的配电变压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低噪音的配电变压器装置。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升高或降低交流电压,但不改变电源频率的电能转换器,变压器主要构件包含两组或以上的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用途是升降交流电的电压、改变阻抗及分隔电路。

现有变压器为了改变输出电压,会在变压器的内部提前放置圈数不同的初级线圈、次级线圈等,由于线圈本身的体积大,为了控制变压器的体积和成本,仅会在变压器的内部安装二个或三个圈数不同的次级线圈,且为了避免磁力的流失,会在线圈的中部设有约束磁场的大质量铁芯,导致变压器在转换线圈时,需要使用大功率电机克服大质量铁芯转换线圈,导致电机运转时产出巨大的噪音,同时大质量的铁芯在移动时,铁芯会与变压器外壳产生剧烈的摩擦,同样也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此外由于线圈的数量有限,导致变压器在变压时,变压范围有限,且变压值在变压器生产后就保持不变,导致在实际使用时,当需要的变压值位于变压器预先设定的值外,就只能更换变压器,导致使用成本变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低噪音的配电变压器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配电变压器运转时产出巨大噪音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噪音的配电变压器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前面等距开设有多组侧孔,所述壳体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侧面环绕有电磁圈,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顶端与壳体内腔顶面固定连接的顶板;

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与底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底板上表面与顶板下表面;

其中,所述立柱包括方柱,所述方柱的一侧与另一侧的中部均等距开设有多组安装槽,所述方柱的前面与后面均称开设有进流槽;

多组限位机构,多组限位机构分别设置在安装槽的中部;

多组线圈机构,多组所述线圈机构均滑动套接在方柱的外侧面;

电位机构,所述电位机构与方柱的内侧面滑动接触;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壳体的后侧面;

多个冷却机构,多个冷却机构分别固定安装在侧孔的中部;

第一变压油,所述第一变压油设置在壳体内腔下部和驱动机构内腔的一侧;

第二变压油,所述第二变压油设置在壳体的中部;

第三变压油,所述第三变压油设置在壳体内腔上部和驱动机构内腔的另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变压油、第二变压油和第三变压油采用表面张力大的液体;

其中,第一变压油、第二变压油、第三变压油、线圈机构整体密度、电位机构整体密度的密度比值为2:8:6:4:7。

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弹性圈,所述弹性圈固定安装在安装槽的中部,所述弹性圈的两端对称固定安装有与安装槽滑动套接的限块,两个所述限块的中部螺纹连接有双向丝杆。

优选的,所述线圈机构包括线壳,所述线壳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导线板,所述线壳下表面开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触块,所述触块与所述导线板固定连接,所述线壳上表面开口的另一侧开设有插口,所述插口与上方所述触块滑动套接,所述线壳内侧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触板,所述触板与所述导线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位机构包括触环,所述触环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绝缘垫。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液压壳,所述液压壳固定安装在壳体后面的中部所述液压壳一侧的中部固定安装第一导管,所述第一导管贯穿壳体的底端与底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壳另一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管,所述第二导管贯穿壳体的顶端与顶板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液压壳上表面的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侧轨,所述第一导管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中轨,所述第一导管与所述中轨的中部滑动套接有滑盖,两个所述滑盖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连块,所述连块的中部螺纹连接的有螺纹杆,所述液压壳一侧的上部固定安装有驱动座,所述驱动座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输出轴与所述螺纹杆固定连接的驱动件,所述滑盖下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与所述液压壳内腔滑动套接的塞板。

优选的,所述第一变压油设置在液压壳内腔的一侧、第一导管的内部和壳体内腔的底部,所述第三变压油设置在液压壳内腔的另一侧、第二导管的内部和壳体内腔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冷却机构包括支撑框,所述支撑框的上部和下部均开设有引流孔,所述支撑框的中部活动套接有散热腔,所述散热腔轴转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与转向板,所述转向板的侧面开设有导流槽。

优选的,所述双向丝杆的一侧螺纹与另一侧螺纹的旋转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散热腔有导热性能良好的铜制成。

优选的,所述底板、支撑柱、顶板、和方柱均由铁制成。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先在壳体内腔的底部、第一导管内部和液压壳靠近第一导管一侧的内腔之间填满第一变压油,接着在壳体内腔的中部填充第二液压油,最后在壳体内腔的上部、第二导管内部和液压壳靠近第二导管一侧的内腔之间填满第三变压油,接着通过启动驱动座,驱动座通过螺纹杆、连块和滑盖推动塞板一侧或另一侧移动,塞板挤压液压壳内部的第一变压油或第三变压油,第一变压油或第三变压通过第一导管或第二导管改变液压壳内部第一变压油、第二变压油和第三变压油的位置,第一变压油、第二变压油和第三变压油通过与线圈机构之间的密度差控制线圈机构上浮或下沉,从而改变立柱上部参与工作的线圈机构数量,从而避免了使用大功率电机克服大质量铁芯转换线圈,解决了电机在运转时会产出巨大噪音的问题,同时避免了移动铁芯时,铁芯会与变压器外壳产生剧烈的摩擦,产生大量噪音的问题。

2、本发明当需要增加立柱上方线圈机构的数量时,正向启动驱动机构,使壳体内腔底部的第一变压油和第二变压油的位置向下移动,直到第二变压油浸没立柱下部最上方的线圈机构,此时由于线圈机构的密度小于第二变压油与第三变压油的密度,浸没在第二变压油内部的线圈机构沿着立柱的外侧面向上浮起,直到与立柱上部的最下方的线圈机构接触,同时向上浮起电线圈机构挤压与其接触的限块收缩到安装槽的内腔,电位机构向下移动一格,从而增加立柱上部参与工作的线圈机构数量,当需要减小立柱上方线圈机构的数量时,反向启动驱动机构,使壳体内腔底部的第一变压油和第二变压油的位置向上移动,第一变压油浸没立柱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由于电位机构的整体密度小于第二变压油的密度,电位机构上浮,同时由于线圈机构密度大于第一变压油密度,立柱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向下方移动,与立柱下部的线圈机构合并在一起,接着正向启动驱动座,使第二变压油回到立柱上部线圈机构组与立柱下部线圈机构组的中部,此时由于电位机构密度大于第三变压油的密度,电位机构回落,电位机构与立柱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与限位机构接触,立柱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下一格的限位机构上的限块的上表面与电位机构的下表面接触,限制电位机构下落,此时立柱上部的电线圈机构、与其接触的限位机构和电位机构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落,从而减小立柱上部参与工作的线圈机构数量,从而实现通过直接改变立柱上线圈的数量,进而提高了变压器的变压范围,避免了使用多个线圈。解决了现有变压器变压值固定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壳体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电磁圈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结构立柱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线圈机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电位机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限位机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驱动机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结构壳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支撑框示意图。

图中:1、壳体;101、侧孔;2、底板;3、支撑柱;301、电磁圈;4、顶板;5、立柱;501、方柱;502、安装槽;503、进流槽;6、限位机构;601、弹性圈;602、限块;603、双向丝杆;7、线圈机构;701、线壳;702、导线板;703、触块;704、插口;705、触板;8、电位机构;801、触环;802、绝缘垫;9、驱动机构;901、液压壳;902、第一导管;903、第二导管;904、侧轨;905、中轨;906、滑盖;907、连块;908、螺纹杆;909、驱动座;910、驱动件;911、塞板;10、冷却机构;1001、支撑框;1002、引流孔;1003、散热腔;1004、转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低噪音的配电变压器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的前面等距开设有多组侧孔101,壳体1内腔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板2,底板2上表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支撑柱3,支撑柱3的侧面环绕有电磁圈301,支撑柱3的顶端固定安装有顶端与壳体1内腔顶面固定连接的顶板4;

立柱5,立柱5的顶端与底端分别固定安装在底板2上表面与顶板4下表面;

其中,立柱5包括方柱501,方柱501一组相对侧面的中部均等距开设有多组安装槽502,方柱501另一组相对侧面均对称开设有进流槽503;

多组限位机构6,多组限位机构6分别设置在安装槽502的中部;

多组线圈机构7,多组线圈机构7均滑动套接在方柱501的外侧面;

电位机构8,电位机构8与方柱501的内侧面滑动接触;

驱动机构9,驱动机构9设置在壳体1的后侧面;

多个冷却机构10,多个冷却机构10分别固定安装相邻在侧孔101的中部;

第一变压油,第一变压油设置在壳体1内腔下部和驱动机构9内腔的一侧;

其中,第一变压油设置在液压壳901内腔的一侧、第一导管902的内部和壳体1内腔的底部;

第二变压油,第二变压油设置在壳体1的中部;

第三变压油,第三变压油设置在壳体1内腔上部和驱动机构9内腔的另一侧;

其中,第三变压油设置在液压壳901内腔的另一侧、第二导管903的内部和壳体1内腔的底部。

其中,第一变压油、第二变压油和第三变压油采用表面张力大的液体,从而利用液体之间的表面张力抵消浮动作用,使第一变压油可以设置在第二变压油的下方。

其中,第一变压油、第二变压油、第三变压油、线圈机构7整体密度、电位机构8整体密度的密度比值为2:8:6:4:7,从而使第一变压油、第二变压油和第三变压油形成明显的密度分离层,避免三种变压油发生混合。

如图1、图2、图4、图5所示,限位机构6包括弹性圈601,弹性圈601固定安装在安装槽502的中部,弹性圈601的两端对称固定安装有与安装槽502滑动套接的限块602,两个限块602的中部螺纹连接有双向丝杆603,双向丝杆603的一侧螺纹与另一侧螺纹的旋转方向相反,从而实现当线壳701压迫外侧的限块602向弹性圈601的方向移动时,外侧的限块602通过双向丝杆603带动内侧的限块602向弹性圈601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电位机构8可以沿着方柱501的内腔上下滑动,使用时,当线圈机构7向上移动时,线圈机构7的内侧面压迫外侧的限块602向弹性圈601的方向移动,外侧的限块602推动双向丝杆603转动,双向丝杆603带动内侧的限块602向着弹性圈601的方向移动,两个限块602压迫弹性圈601收缩,两个限块602收缩到安装槽502的内腔,此时电位机构8可以穿过限块602沿着方柱501的内腔滑动,当线壳701通过限块602时,弹性圈601复位,弹性圈601推动限块602向远离弹性圈601的一侧移动,此时限块602伸出安装槽502内腔,限块602限制电位机构8移动。

如图1至图3、图5、图6所示,线圈机构7包括线壳701,线壳701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导线板702,线壳701下表面开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触块703,触块703与导线板702固定连接,线壳701上表面开口的另一侧开设有插口704,插口704与上方的触块703滑动套接,线壳701内侧面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触板705,触板705与导线板702固定连接,其中,线壳701采用轻质绝缘材料制成,从而使线壳701产生更大的浮力带动金属材质的导线板702、触块703和触板705上浮,绝缘材质的线壳701可以避免包裹在线壳701内部的导线板702与方柱501接触,造成漏电,使用时,电流先从最顶端的触块703流进,再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导线板702流入到相邻下方的触块703,相邻下方的触块703内部的电流通过其固定连接的导线板702流入到下一个触块703,直到将电流传递到最下方的导线板702,最下方的导线板702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触板705流入到与触板705接触的限块602的内部,流入到限块602内部的电流通过双向丝杆603流入到与触环801接触电限块602的内部,最终从触环801流出。

如图6所示,电位机构8包括触环801,触环80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绝缘垫802,其中,绝缘垫802有绝缘材料制成,从而避免触环801与相邻上方或下方的限块602接触,造成漏电。

如图1、图2、图8所示,驱动机构9包括液压壳901,液压壳901固定安装在壳体1后面的中部,液压壳901一侧的中部固定安装第一导管902,第一导管902贯穿壳体1的底端与底板2的中部固定连接,液压壳901另一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导管903,第二导管903贯穿壳体1的顶端与顶板4中部固定连接,液压壳901上表面的两侧对称固定安装有侧轨904,第一导管902上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中轨905,第一导管902与中轨905的中部滑动套接有滑盖906,两个滑盖906的中部固定安装有连块907,连块907的中部螺纹连接的有螺纹杆908,液压壳901一侧的上部固定安装有驱动座909,驱动座909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输出轴与螺纹杆908固定连接的驱动件910,滑盖906下表面的中部固定安装有与液压壳901内腔滑动套接的塞板911,其中,两个滑盖906位于第二导管903中部的两侧,从而避免滑盖906向第二导管903一侧移动时,滑盖906与第二导管903发生碰撞。

如图1、图10所示,冷却机构10包括支撑框1001,支撑框1001的上部和下部均开设有引流孔1002,支撑框1001的中部活动套接有散热腔1003,散热腔1003由导热性能良好的铜制成,从而提高散热腔1003散热效率,散热腔1003轴转的顶端固定安装有与转向板1004,转向板1004的侧面开设有导流槽,从而风力可以沿着转向板1004的侧面水平流动,减小风能散失,实现在风力弱的情况下,风力仍能推的转向板1004转动,从而使风能沿着散热腔1003的侧面流动,提高散热腔1003电散热效率。

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使用前,先在壳体1内腔的底部、第一导管902内部和液压壳901靠近第一导管902一侧的内腔之间填满第一变压油,接着在壳体1内腔的中部填充第二液压油,最后在壳体1内腔的上部、第二导管903内部和液压壳901靠近第二导管903一侧的内腔之间填满第三变压油,此时由于第一变压油、第二变压油和第三变压油不同的密度和表面张力,使其在壳体1的内腔形成密度不同的分离层;

使用时,当需要增加立柱5上方线圈机构7的数量时,正向启动驱动座909,驱动座909的输出轴带动螺纹杆908正转,螺纹杆908带动连块907向第二导管903的一侧移动,连块907带动滑盖906向第二导管903点一侧移动,滑盖906带动塞板911向第二导管903一侧移动,塞板911挤压液压壳901内部靠近第二导管903一侧的第三变压油通过第二导管903流入到壳体1内腔的上部与顶板4的下方之间,同时壳体1内腔底部的第一变压油通过第一导管902流入到液压壳901内腔靠近第一导管902的一侧,此时壳体1内腔底部的第一变压油的高度下降,第二变压油的位置向下移动,直到第二变压油浸没立柱5下部最上方的线圈机构7,此时由于线圈机构7的整体密度小于第二变压油与第三变压油的密度,浸没在第二变压油内部的线圈机构7沿着立柱5的外侧面向上浮起,直到与立柱5上部的最下方的线圈机构7接触,此时立柱5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7上的触块703插入到向上浮起电线圈机构7上表面插口704的内部,与向上浮起电线圈机构7上的导线板702接触,同时向上浮起电线圈机构7挤压与其接触的限块602收缩到安装槽502的内腔,电位机构8向下移动一格,向上浮起电线圈机构7内侧面的触板705与相邻的限块602接触,此时最顶端电线圈机构7与原有的电线圈机构7、上浮的电线圈机构7、与上浮电线圈机构7接触的限位机构6和电位机构8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落,从而增加立柱5上部参与工作的线圈机构7数量;

当需要减小立柱5上方线圈机构7的数量时,反向启动驱动座909,驱动座909依次通过螺纹杆908、连块907和滑盖906带动塞板911向靠近第一导管902的一侧移动,塞板911挤压液压壳901内部靠近第一导管902一侧的第一变压油通过第一导管902流入到壳体1内腔的底部,同时壳体1内腔顶端的第三变压油通过第二导管903流入到液压壳901内腔靠近第二导管903的一侧,此时壳体1内腔底部的第一变压油的高度上升,第二变压油的位置向上移动,直到第一变压油浸没立柱5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7,此时由于电位机构8的整体密度小于第二变压油的密度,电位机构8向上浮动到第二变压油与第三变压油的中间位,同时由于线圈机构7的整体密度大于第一变压油的密度,立柱5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7向下方移动,与立柱5下部的线圈机构7合并在一起,接着正向启动驱动座909,使第二变压油回到立柱5上部线圈机构7组与立柱5下部线圈机构7组的中部,此时由于电位机构8密度大于第三变压油的密度,电位机构8回落,电位机构8与立柱5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7接触的限位机构6接触,立柱5上部最下方的线圈机构7下一格的限位机构6上的限块602上表面与电位机构8下表面接触,限制电位机构8下落,此时立柱5上部的电线圈机构7、与其接触的限位机构6和电位机构8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落,从而减小立柱5上部参与工作的线圈机构7数量,从而实现通过直接改变立柱上线圈的数量,提高了变压器的变压范围,避免了使用多个线圈。解决了现有变压器变压值固定的问题。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配电网变压器运行效率的评估方法、系统以及装置
  • 一种低噪音配电变压器装置
  • 一种低噪音配电变压器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483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