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和施工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和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加装电梯井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和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老式多层楼房加装电梯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关技术中,后加装电梯井常采用柱通梁穿体系,需要将钢构件运至现场进行层层焊接及螺栓连接,焊接质量不易保证且施工周期较长,增加了安装人员的劳动强度,也使得电梯井道安装较为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该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采用梁通柱穿结构体系,将电梯井道框架沿高度方向设计为由多组独立式框架依次对接形成,其中独立式框架在工厂预制完成,运至电梯安装现场后仅需要进行层接,既使得电梯井道的结构整体性提高,又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安装人员的劳动强度,也简化方便了电梯井道的安装过程。

本发明另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的施工方法。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包括基础底座和井道本体。

其中,所述基础底座设于基坑内;

其中,所述井道本体包括自下至上依次对接的电梯坑层框架、地上首层框架和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所述电梯坑层框架连接于所述基础底座内,所述电梯坑层框架、所述地上首层框架和所述地上普通层框架均包括上下相对应间隔布置的上梁框和下梁框、以及连接于所述上梁框和所述下梁框之间的支撑柱,所述上梁框、所述下梁框和所述支撑柱之间形成立体框,所述上梁框和所述下梁框均为由四组水平梁首尾依次相连构成的矩形封闭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将井道本体沿高度方向依次划分为电梯坑层框架、地上首层框架和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且各层框架均是由上梁框、下梁框和支撑柱相配合形成的独立立体框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柱通梁穿体系往往以支撑柱为基础,通过衔接件及焊接相配合,层层连接水平梁来完成井道本体的安装施工的方式,本申请的独立立体框结构,可在工厂预制完成,保证了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且运输方便,同时,立体框运至电梯安装现场后,仅需要进行层接,既使得电梯井道的结构整体性提高,又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安装人员的劳动强度,也简化方便了电梯井道的安装过程,另外,将电梯坑层框架通过基础底座连接于基坑内,确保了井道本体于基坑内的安装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组相邻的所述立体框间的所述上梁框和所述下梁框抵接,抵接的所述上梁框和所述下梁框之间由紧固件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包括第一螺纹件和第二螺纹件,所述矩形封闭框具有四组框角,所述第一螺纹件设于形成所述框角的两组所述水平梁的接缝处的旁侧,所述第二螺纹件设于所述支撑柱的旁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螺纹件和所述第二螺纹件均包括长螺栓、螺母和垫块,所述长螺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所述上梁框和所述下梁框,所述垫块套设于所述长螺栓穿出所述下梁框的部分上并可压抵所述下梁框的上表面,所述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长螺栓上并可压抵所述垫块的上表面;

所述第二螺纹件的所述垫块的一侧壁还压抵靠近所述垫块的所述支撑柱的侧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有八组,八组所述支撑柱两两相对应形成四对,每对中的两组所述支撑柱分设于形成同一组所述框角的两组所述水平梁上,所有所述支撑柱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外轮廓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为方钢管,所述水平梁为槽钢,所述水平梁包括上下相对应间隔布置的上翼和下翼、以及支撑连接于所述上翼和所述下翼之间的腹板;

所述上翼、所述下翼和所述腹板三者之间还衔接肋板,所述肋板与所述支撑柱的管壁沿所述支撑柱的延伸方向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肋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腹板的厚度,所述肋板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支撑柱的壁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柱的下端面与所述下梁框的所述上翼的上表面抵接,所述支撑柱的上端面与所述上梁框的所述下翼的下表面抵接,所述支撑柱的下端面外边缘通过坡口焊焊接于所述上翼,所述支撑柱的上端面外边缘通过坡口焊焊接于所述下翼。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梯坑层框架还包括连接于所述下梁框的底部的多组柱脚,多组所述柱脚分别相对应所述支撑柱设置;

所述柱脚底部还设有抗剪栓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础底座包括基板和侧板,所述基板和所述侧板均为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结构件,所述基板位于所述基坑的坑底,所述侧板成型于所述基板上并沿所述基板的周线方向布设;

所述柱脚和所述抗剪栓钉均预埋于所述基板中,所述电梯坑层框架的所述下梁框压抵所述基板的上表面,所述电梯坑层框架的所述支撑柱压抵所述侧板的内表面;

所述柱脚为方钢管,所述方钢管的内腔中设有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层,所述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层的强度等级与所述基板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地上普通层框架还包括两组廊道侧梁,两组所述廊道侧梁相平行水平对接于所述下梁框的相邻两组所述框角上,所述廊道侧梁的延伸方向与所述下梁框的长度方向正交或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所述地上普通层框架的所述立体框具有第一电梯门侧,所述立体框上对接所述廊道侧梁的侧面为所述第一电梯门侧;

所述地上首层框架的所述立体框具有第二电梯门侧,所述第二电梯门侧和所述第一电梯门侧同平面;

同一所述水平梁上连接的所述支撑柱之间通过至少一组水平杆相连,所述水平杆为方钢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梯门侧和所述第二电梯门侧均成型电梯门框,所述电梯门框包括一对门柱和门梁,一对所述门柱为所述立体框的同一所述水平梁上连接的相邻两组所述立柱,所述门梁为连接相邻两组所述立柱的所述水平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电梯安装位置处的地面上挖设基坑;

于所述基坑内设置基础底座,同时将电梯坑层框架连接于所述基础底座内;

依次吊装地上首层框架和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自下至上依次将所述地上首层框架对接于所述电梯坑层框架上方、所述地上普通层框架对接于所述地上首层框架的上方、以及多级所述地上普通层框架间的逐层对接,完成电梯井道的装配式后加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的施工方法的技术优势与上述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于所述基坑内设置基础底座,同时将电梯坑层框架连接于所述基础底座内的具体步骤为:

在所述基坑内绑扎基板的钢筋笼,并放置侧板的竖向插筋及施工缝止水钢板;

将所述电梯坑层框架放置于所述基板的钢筋笼上;

对所述基板的钢筋笼浇筑钢筋混凝土,使得所述电梯坑层框架的柱脚和抗剪栓钉埋入所述基板的钢筋混凝土中;

绑扎所述侧板的钢筋网,并对所述侧板的竖向插筋、施工缝止水钢板和钢筋网构成的结构中浇筑钢筋混凝土,完成所述基础底座在所述基坑内、以及所述电梯坑层框架在所述基础底座内的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自下至上依次将所述地上首层框架对接于所述电梯坑层框架上方、所述地上普通层框架对接于所述地上首层框架的上方、以及多级所述地上普通层框架间的逐层对接的具体方法相同,其中将所述地上首层框架对接于所述电梯坑层框架上方的具体步骤为:

将所述地上首层框架吊放于所述电梯坑层框架上方后,采用长螺栓由下至上依次穿过两者间相压抵的梁框,并将垫块套设于所述长螺栓穿出所述下梁框的部分上,将螺母螺纹连接于所述长螺栓上,以在所述电梯坑层框架上预紧所述地上首层框架;

调整所述地上首层框架和所述电梯坑层框架间的对接位置,在调整到位后,继续旋拧所述螺母,以将所述地上首层框架固定于所述电梯坑层框架;

将所述螺母点焊固定于所述垫块上。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梯坑层框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对柱脚部分进行了剖切)。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上下两组水平梁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基础底座,11、基板,12、侧板,2、井道本体,21、电梯坑层框架,211、上梁框,2111、水平梁,212、下梁框,213、支撑柱,22、地上首层框架,23、地上普通层框架,3、第一螺纹件,4、第二螺纹件,41、长螺栓,42、螺母,43、垫块,5、肋板,6、柱脚,7、廊道侧梁,8、水平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包括基础底座1和井道本体2。

其中,基础底座1设于基坑内。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井道本体2包括自下至上依次对接的电梯坑层框架21、地上首层框架22和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23,电梯坑层框架21连接于基础底座1内,电梯坑层框架21、地上首层框架22和地上普通层框架23均包括上下相对应间隔布置的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以及连接于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之间的支撑柱213,上梁框211、下梁框212和支撑柱213之间形成立体框,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均为由四组水平梁2111首尾依次相连构成的矩形封闭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将井道本体2沿高度方向依次划分为电梯坑层框架21、地上首层框架22和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23,且各层框架均是由上梁框211、下梁框212和支撑柱213相配合形成的独立立体框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的柱通梁穿体系往往以支撑柱213为基础,通过衔接件及焊接相配合,层层连接水平梁2111来完成井道本体2的安装施工的方式,本申请的独立立体框结构,可在工厂预制完成,保证了焊接质量和生产效率,且运输方便,同时,立体框运至电梯安装现场后,仅需要进行层接,既使得电梯井道的结构整体性提高,又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安装人员的劳动强度,也简化方便了电梯井道的安装过程,另外,将电梯坑层框架21通过基础底座1连接于基坑内,确保了井道本体2于基坑内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地,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23中包括顶层和电梯机房层,两者为井道本体2的最上方两层,其中,顶层的设计需考虑冲顶高度,电梯机房层需考虑设备安装,但两者的构造布置与地上普通层框架23的结构相同,故不再重复列出,另外,支撑柱213与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之间的连接、以及四组水平梁2111之间的连接,均可为但不限于以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均为由四组水平梁2111首尾依次相连构成的矩形封闭框,其中,每组水平梁2111可以由同一根水平梁2111单独形成,也可以是两根或两根以上水平梁2111依次首尾串联形成,因此,前述两种方式下的水平梁2111结构,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中的每组水平梁2111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下。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两组相邻的立体框间的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抵接,抵接的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之间由紧固件固定。

由于上下相邻立体框间的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相对接,故井道本体2中相对接位置处均由上下两组水平梁2111形成水平向支撑,提高了井道本体2的结构强度,同时,由紧固件固定相邻立体框间的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使得上下立体框间被固定成一个整体,装配便捷。

在一些实施例中,紧固件包括第一螺纹件3和第二螺纹件4,矩形封闭框具有四组框角,第一螺纹件3设于形成框角的两组水平梁2111的接缝处的旁侧,第二螺纹件4设于支撑柱213的旁侧。

具体地,第一螺纹件3可为但不限于两组,两组第一螺纹件3相对应分设于接触处的两侧,第二螺纹件4可为但不限于四组,四组第二螺纹件4两两相配合构成一对,每对第二螺纹件4间相邻且均紧靠支撑柱213布设。

将第一螺纹件3连接于形成框角的两组水平梁2111的接缝处的旁侧的设计,既可实现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在框角位置处的连接固定,又因规避接缝位置布设,故避免了对两组水平梁2111连接处的破坏,可确保两组水平梁2111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由于支撑柱213设置于上梁框211与下梁框212之间,上下相邻立体框中的支撑柱213间不贯通,故第二螺纹件4布设于支撑柱213的旁侧,有利于竖向力的传递,也进一步保证了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间的固定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螺纹件3和第二螺纹件4均包括长螺栓41、螺母42和垫块43,长螺栓41由下至上依次穿过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垫块43套设于长螺栓41穿出下梁框212的部分上并可压抵下梁框212的上表面,螺母42螺纹连接于长螺栓41上并可压抵垫块43的上表面。

第二螺纹件4的垫块43的一侧壁还压抵靠近垫块43的支撑柱213的侧壁。

具体地,采用垫块43结构,可增大螺母42与水平梁2111间的接触面积,确保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间的紧固效果,同时,垫块43压抵在支撑柱213的侧壁上,也沟通了上下相邻立体框中支撑柱213间的竖向力的传递,使得受力明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柱213有八组,八组支撑柱213两两相对应形成四对,每对中的两组支撑柱213分设于形成同一组框角的两组水平梁2111上,所有支撑柱213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外轮廓间隔开。

具体地,支撑柱213的中轴线距离框角的间距可为但不限于500毫米,根据设计实际,在该间距位置布设支撑柱213,立体框的整体结构刚性较好。

将支撑柱213避开框角连接于上梁框211与下梁框212之间,既可确保由三者形成立体框结构,又提高了水平梁2111的受力性能,使其不易弯曲,从而增强了立体框的整体结构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柱213为方钢管,水平梁2111为槽钢,水平梁2111包括上下相对应间隔布置的上翼和下翼、以及支撑连接于上翼和下翼之间的腹板。

上翼、下翼和腹板三者之间还衔接肋板5,肋板5与支撑柱213的管壁沿支撑柱213的延伸方向排列。

具体地,上翼和下翼的宽度相等、长度相等,即两者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完全重合,框角处的上翼、下翼和腹板之间也可设置肋板5,另外,水平梁2111中的其他位置根据连接及结构强度、挠曲度等计算需要设置肋板5,肋板5可为但不限于焊接的方式固定于上翼、下翼和腹板三者之间,且肋板5不延伸出上翼的边缘和下翼的边缘。

相对应支撑柱213的管壁设置于水平梁2111中的肋板5,既增强了水平梁2111的结构强度,又与第二螺纹件4相配合,使得上下相邻立体框中的支撑柱213间的竖向力的传递相沟通,确保受力明确。

在一些实施例中,肋板5的厚度大于或等于腹板的厚度,肋板5的厚度大于或等于支撑柱213的壁厚。

具体地,为保证支撑柱213间竖向力的传递,相较于现有一般将水平梁2111内的肋板5设计为厚度不小于腹板的厚度的方案,本申请中的肋板5的厚度既不小于腹板的厚度,又不小于支撑柱213的壁厚,通过双控措施,来确保支撑柱213间的力的传递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柱213的下端面与下梁框212的上翼的上表面抵接,支撑柱213的上端面与上梁框211的下翼的下表面抵接,支撑柱213的下端面外边缘通过坡口焊焊接于上翼,支撑柱213的上端面外边缘通过坡口焊焊接于下翼。

具体地,沿支撑柱213的上端面外边缘和下端面外边缘,分别与下翼和上翼全周坡口焊焊接固定,保证了支撑柱213与上梁框211和下梁框212间的可靠连接。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梯坑层框架21还包括连接于下梁框212的底部的多组柱脚6,多组柱脚6分别相对应支撑柱213设置。

柱脚6底部还设有抗剪栓钉。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底座1包括基板11和侧板12,基板11和侧板12均为由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结构件,基板11位于基坑的坑底,侧板12成型于基板11上并沿基板11的周线方向布设。

柱脚6和抗剪栓钉均预埋于基板11中,电梯坑层框架21的下梁框212压抵基板11的上表面,电梯坑层框架21的支撑柱213压抵侧板12的内表面。

柱脚6为方钢管,方钢管的内腔中设有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层,微膨胀细石混凝土层的强度等级与基板11的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相等。

具体地,柱脚6可不限于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下梁框212的底部,抗剪栓钉可为圆柱头抗剪栓钉,抗剪栓钉的数量和布置,应按计算及构造要求确定,其具体计算方法为本领域现有技术,在此不再展开,另外,在电梯坑层框架21于工厂预制时,抗剪栓钉即被焊接到柱脚6上,以保证焊接质量。其中,为保证连接稳定性,柱脚6预埋入基板11中的深度可为300-500毫米,优选为500毫米。

柱脚6和抗剪栓钉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电梯坑层框架21在基坑内的稳定可靠连接,而将基础底座1设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则确保了基础底座1的结构强度,同时,柱脚6内灌注同基础强度等级的微膨胀细石混凝土,保证了电梯坑层框架21与基础底座1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地上普通层框架23还包括两组廊道侧梁7,两组廊道侧梁7相平行水平对接于下梁框212的相邻两组框角上,廊道侧梁7的延伸方向与下梁框212的长度方向正交或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形成地上普通层框架23的立体框具有第一电梯门侧,立体框上对接廊道侧梁7的侧面为第一电梯门侧。

地上首层框架22的立体框具有第二电梯门侧,第二电梯门侧和第一电梯门侧同平面。

同一水平梁2111上连接的支撑柱213之间通过至少一组水平杆8相连,水平杆8为方钢管。

具体地,水平杆8设置在地上普通层框架23的非第一电梯门侧、和地上首层框架22的非第二电梯门侧,相对于第一电梯门侧和第二电梯门侧,地上普通层框架23和地上首层框架22的其他侧面为非电梯门侧,连接在支撑柱213间的水平杆8,与支撑柱213相配合形成了空腹桁架结构,同时,这些水平杆8可作为电梯导轨支架的支座或外挂围护结构的支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梯门侧和第二电梯门侧均成型电梯门框,电梯门框包括一对门柱和门梁,一对门柱为立体框的同一水平梁2111上连接的相邻两组立柱,门梁为连接相邻两组立柱的水平梁2111。

具体地,直接以立体框中的支撑柱213作为电梯门框的门柱、上梁框211的水平梁2111和下梁框212的水平梁2111作为电梯门框的门梁,既省去了单独再于第一电梯门侧和第二电梯门侧安装电梯门框的施工工序,降低了安装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了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又因无需再另外配置电梯门框结构,故使得井道本体2的整体性更好。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电梯安装位置处的地面上挖设基坑;

于基坑内设置基础底座1,同时将电梯坑层框架21连接于基础底座1内;

依次吊装地上首层框架22和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23,自下至上依次将地上首层框架22对接于电梯坑层框架21上方、地上普通层框架23对接于地上首层框架22的上方、以及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23间的逐层对接,完成电梯井道的装配式后加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的施工方法的技术优势与上述装配式后加装电梯井道的技术优势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于基坑内设置基础底座1,同时将电梯坑层框架21连接于基础底座1内的具体步骤为:

在基坑内绑扎基板11的钢筋笼,并放置侧板12的竖向插筋及施工缝止水钢板;

将电梯坑层框架21放置于基板11的钢筋笼上;

对基板11的钢筋笼浇筑钢筋混凝土,使得电梯坑层框架21的柱脚6和抗剪栓钉埋入基板11的钢筋混凝土中;

绑扎侧板12的钢筋网,并对侧板12的竖向插筋、施工缝止水钢板和钢筋网构成的结构中浇筑钢筋混凝土,完成基础底座1在基坑内、以及电梯坑层框架21在基础底座1内的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自下至上依次将地上首层框架22对接于电梯坑层框架21上方、地上普通层框架23对接于地上首层框架22的上方、以及多级地上普通层框架23间的逐层对接的具体方法相同,其中将地上首层框架22对接于电梯坑层框架21上方的具体步骤为:

将地上首层框架22吊放于电梯坑层框架21上方后,采用长螺栓41由下至上依次穿过两者间相压抵的梁框,并将垫块43套设于长螺栓41穿出下梁框212的部分上,将螺母42螺纹连接于长螺栓41上,以在电梯坑层框架21上预紧地上首层框架22;

调整地上首层框架22和电梯坑层框架21间的对接位置,在调整到位后,继续旋拧螺母42,以将地上首层框架22固定于电梯坑层框架21;

将螺母42点焊固定于垫块43上。

具体地,利用紧固件,先将位于上方的立体框预定位于下方的立体框上,再在完成两者间的对接调整后,对两者进行锁紧的方式,既方便了两者间的装配,降低了操作要求,又确保了两者间的可靠安装,另外,在完成螺母42于立体框上的锁紧后,又对其进行点焊固定的方式,则进一步保证了立体框间的良好固定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寒冷地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预制装配式井道及其施工方法
  • 既有多层建筑整体装配式加装电梯的成品井道及施工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9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