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插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25


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插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插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以TYPE-C母座连接器为例,其通常包括有母座连接器芯体和包覆于所述母座连接器芯体外部的金属壳体,制作所述母座连接器芯体时,常见的方式有:

方式1、针对上排端子组、下排端子组分别进行注塑成型,获得上端子注塑成型件模块、下端子注塑成型件模块,然后将上端子注塑成型件模块、中夹片、下端子注塑成型件模块三者叠设装配,再进行二次注塑成型。

方式2、将中夹片与上排端子组或者下排端子组一起注塑成型,而另一下排端子组或者上排端子组则单独注塑成型,然后再将两个模块叠设装配,再进行二次注塑成型。

方式3、将上排端子组、下排端子组以及中夹片,三者一起一次注塑成型。例如CN114156675 A中公开了一种Type-C数据接口结构,其包括上端子组件、下端子组件、中隔片,上端子组件下方设有下端子组件,上端子组件与所述下端子组件之间设有中隔片,上端子组件、下端子组件与所述中隔片之间采用物理方式内外嵌合固定在一起,然后一次注塑成型获得注塑壳体。

以上,不管是哪种方式制作所述母座连接器芯体,在上排端子组、下排端子组的各端子前端的胶位,依赖模具的局部结构设计进行封胶成型,但是,上排端子组、下排端子组的各端子前端各自连接于料带上,通常,上排的端子的前端稍向下倾斜设置,下排的端子的前端稍向上倾斜设置,导致上、下排端子的前端的上下间隙小,上、下料带之间的上下间隙小,模具上针对此处需要设置精细的部件对应位于上、下料带之间,模具结构复杂,在实际成型作业时,模具可控性受限,仍然存在该部件与上、下料带的相对位置出现偏差的问题,容易影响上、下排端子的位置精度尤其是接触部露于注塑成型件表面的高度,对后续连接器插接使用时的可靠性存在不良影响,也不利于对此处的胶位表面尺寸及外观的更高要求的控制。即使采用二次注塑成型,其可以使得舌板部的头部获得较理想的尺寸及外观,但是,其在一次注塑成型时,对端子的位置精度尤其是接触部的露出高度的负面影响,局限了母座连接器产品上端子位置精度,难以满足对母座连接器产品的更高的产品质量要求及加工良率要求。

因此,需要研究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插座连接器及电子设备,其对上、下排端子定位精准可靠,巧妙形成的封胶空间,解决了传统技术中上、下料带之间依赖模具上针对此处需要设置精细的部件所造成的种种问题,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尤其是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及加工良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包括有

步骤1、准备带料带的上排端子组、中夹片及下排端子组;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连接有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连接有下排端子连料带,所述中夹片的前端设置有夹片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连接于所述中夹片的侧边,所述夹片连料带的后端具有与中夹片保持前后间距的封胶面;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均具有若干左右间距布置的端子,且所述端子上自前往后依次设置有接触部、固定部及连接部;

步骤2、将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三者依次上下叠设定位以形成端子夹片叠设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上下间距设置以形成端子头部间隙,所述封胶面止挡于所述端子头部间隙的前侧,以形成封胶空间;

步骤3、在端子夹片叠设组件上注塑成型获得注塑成型件,所述注塑成型件将所述端子夹片叠合组件成型固定;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的接触部露于所述注塑成型件的上、下侧,所述注塑成型件填充所述封胶空间形成隔离部,所述隔离部隔设于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步骤1中,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后端连接有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后端连接有下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后连料带连接于相应的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的连接部的后端;步骤2中,所述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后连料带叠设定位。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上均设置有定位孔且彼此上下正对贯通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后连料带上均设置有后定位孔且彼此上下正对贯通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的端子逐一上下正对设置,上、下侧的端子的前端均设置有端子前预折线,上、下侧的端子的前端保持第一上下间隙,且所述第一上下间隙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中夹片的前侧的夹片连料带的厚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有步骤4,将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从所述注塑成型件下料之后,在所述注塑成型件的外部包覆有金属壳。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步骤3为一次注塑成型步骤,将步骤3获得的注塑成型件定义为一次注塑成型件,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填充所述封胶空间以形成隔离部,所述接触部露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的第一舌板部的上、下侧;

还包括有步骤4,将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下料之后,进行二次注塑成型;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的第一舌板部上,以包裹所述第一舌板部的前端,进而与所述第一舌板部共同形成第二舌板部;然后,再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的外部包覆有金属壳,以形成插座连接器,所述金属壳围绕所述第二舌板部形成插接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端子的前端对应所述接触部的前侧延伸设置有料带连接部,所述料带连接部的前端设置有端子前预折线;

在步骤1中,通过调整上端子组的预折线位置,进而使得步骤4中,所述端子前预折线隐藏于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的内部或者露于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的所述第二舌板部的前端面。

一种插座连接器,其采用前面中任一项所述的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制作而成。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有电路板和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插座连接器为前面所述的插座连接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将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三者依次上下叠设,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上下间距设置以形成端子头部间隙,所述夹片连料带的后端具有封胶面,所述封胶面止挡于所述端子头部间隙的前侧,以形成封胶空间。如此,一方面,三个连料带叠设定位,对上、下排端子定位精准可靠,另一方面,巧妙形成的封胶空间,解决了传统技术中上、下料带之间依赖模具上针对此处需要设置精细的部件所造成的种种问题,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尤其是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及加工良率。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上排端子组、中夹片及下排端子组的分解示图;

图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上排端子组、中夹片及下排端子组的叠设状态的立体示图;

图3是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上排端子组、中夹片及下排端子组的叠设状态的截面示图;

图5是图4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母座连接器芯体的立体示图;

图7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母座连接器芯体的截面示图;

图8是图7中C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一的母座连接器的立体示图;

图10是图9中D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易于共模切换成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一分解示图(含料带);

图12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易于共模切换成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第二分解示图(含料带);

图13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上排端子组、中夹片及下排端子组的叠设状态的截面示图;

图14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一次注塑成型件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端子夹片叠设组件上的截面示图;

图15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一次注塑成型件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端子夹片叠设组件上后且去除头端料带的截面示图;

图16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一次注塑成型件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端子夹片叠设组件上后且去除头端料带的立体示图;

图17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二次注塑成型件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一舌板部上的截面示图;

图18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二次注塑成型件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一舌板部上的立体示图;

图19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易于共模切换成型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示图;

图20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易于共模切换成型的插座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1是本发明之实施例二的端子夹片叠设组件的立体示图(主要展示端子前预折线和夹片连料带的后侧的封胶面的位置);

图22是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的易于共模切换成型的插座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23是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的端子夹片叠设组件的立体示图(主要展示端子前预折线和夹片连料带的后侧的封胶面的位置)。

其中,图1至图10的附图标识说明:

上排端子组10’、中夹片20’、下排端子组30’、上排端子连料带40’、下排端子连料带50’、夹片连料带60、封胶面61、料带分支62、定位孔70、后端料带80、端子头部间隙90、端子预折线1’、第一夹片21、第二夹片22、辅助定位孔201’、中夹片预折线2’、注塑成型件100、隔离部101、端子夹片叠合组件200、金属外壳300;

图11至图23的附图标识说明:

端子夹片叠设组件10、一次注塑成型件20、二次注塑成型件30、金属壳40、上排端子组11、中夹片12、下排端子组13、料带连接部14、端子前预折线15、第一夹片121、第二夹片122、辅助定位孔123、横向延伸部124、隔离部201、第一舌板部202、第二舌板部203、凹槽204、夹片连料带1、封胶面2、封胶空间3、第一上下间隙4、第二上下间隙5、左右间隙6、上排端子前连料带7、下排端子前连料8、上排端子后连料带9。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2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发明之多种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10所示,其以一次注塑成型的插座连接器为例作说明。

一种上下排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带料带的上排端子组、中夹片及下排端子组;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连接有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连接有下排端子连料带,所述中夹片的前端设置有夹片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连接于所述中夹片的侧边,所述夹片连料带的后端具有与中夹片保持前后间距的封胶面;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均具有若干左右间距布置的端子,且所述端子上自前往后依次设置有接触部、固定部及连接部;

步骤2、将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三者依次上下叠设定位以形成端子夹片叠设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上下间距设置以形成端子头部间隙,所述封胶面止挡于所述端子头部间隙的前侧,以形成封胶空间;

步骤3、在端子夹片叠设组件上注塑成型获得注塑成型件,所述注塑成型件将所述端子夹片叠合组件成型固定;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的接触部露于所述注塑成型件的上、下侧,所述注塑成型件填充所述封胶空间形成隔离部,所述隔离部隔设于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之间。

还包括有步骤4,将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从所述注塑成型件下料之后,在所述注塑成型件的外部包覆有金属壳,以形成插座连接器。此情形下,端子折料后,端子前端露出于注塑成型件的舌板前端。

具体地:

所述上排端子组10’的前端连接有上排端子连料带40’,所述下排端子组30’的前端连接有下排端子连料带50’,所述中夹片20’的前端设置有夹片连料带60;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40’、所述夹片连料带60、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50’三者依次上下叠设,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40’、所述夹片连料带60、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50’上均设置有定位孔70且彼此下下正对贯通设置,如此,将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40’、所述夹片连料带60、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50’形成一致定位,三者叠设定位稳固可靠。通常,在所述上排端子组10’的后端、所述下排端子组30’的后端也各自连接有后端料带80,即: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后端连接有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后端连接有下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后连料带连接于相应的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的连接部的后端;步骤2中,所述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后连料带叠设定位;同样地,后端料带80上设置有后端定位孔且彼此下下正对贯通设置。在包覆金属壳时,所述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后连料带可以是保留状态,起到辅助定位作用,完成金属壳包覆后,再将所述上排端子后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后连料带作下料处理,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考虑在步骤3之后,先将所有料带下料,再包覆金属壳。

所述上排端子组10’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30’的前端上下间距设置以形成端子头部间隙90,所述夹片连料带60的后端具有封胶面61,所述封胶面61止挡于所述端子头部间隙90的前侧,以形成封胶空间。通常,在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40’和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50’的后端与相应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之间设置有端子预折线1’。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40’和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50’的后端均往后超出所述夹片连料带60的后端面,所述端子预折线1’位于所述夹片连料带60的封胶面61的后方,如图4和图5所示。或者,所述夹片连料带60的封胶面61与所述端子预折线1’上下正对设置,如图11和图12所示。

所述中夹片20’包括有左右布置的第一夹片21和第二夹片22,所述第一夹片21和所述第二夹片22两者的前端均设置有辅助定位孔201’,所述第一夹片21和所述第二夹片22两者的后端外侧均往前延伸有料带分支62,所述料带分支62的前端连接于所述夹片连料带60。所述料带分支62的后端与相应的所述第一夹片21、所述第二夹片22的后端外侧之间形成有中夹片预折线2’。因此,所述夹片连料带60下料时,是在中夹片预折线2’处折断,这样,所述夹片连料带60随同所述料带分支62一起下料。所述夹片连料带60的封胶面61与所述第一夹片21和所述第二夹片22两者的前端面间距设置。

图11至图23所示,其以二次注塑成型的插座连接器为例作说明。

提供的二次注塑成型方案,其着重考虑到适用于两类产品的共模切换。

一种上下排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步骤1、准备带料带的上排端子组、中夹片及下排端子组;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连接有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连接有下排端子连料带,所述中夹片的前端设置有夹片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连接于所述中夹片的侧边,所述夹片连料带的后端具有与中夹片保持前后间距的封胶面;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均具有若干左右间距布置的端子,且所述端子上自前往后依次设置有接触部、固定部及连接部;所述端子的前端对应所述接触部的前侧延伸设置有料带连接部,所述料带连接部的前端设置有端子前预折线;

步骤2、将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三者依次上下叠设定位以形成端子夹片叠设组件;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上下间距设置以形成端子头部间隙,所述封胶面止挡于所述端子头部间隙的前侧,以形成封胶空间;

步骤3、在端子夹片叠设组件上注塑成型获得注塑成型件,所述注塑成型件将所述端子夹片叠合组件成型固定;所述上排端子组、所述下排端子组的接触部露于所述注塑成型件的上、下侧,所述注塑成型件填充所述封胶空间形成隔离部,所述隔离部隔设于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之间。

步骤3为一次注塑成型步骤,将步骤3获得的注塑成型件定义为一次注塑成型件,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填充所述封胶空间以形成隔离部,所述接触部露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的第一舌板部的上、下侧;

还包括有步骤4,将所述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下料之后,进行二次注塑成型;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的第一舌板部上,以包裹所述第一舌板部的前端,进而与所述第一舌板部共同形成第二舌板部;然后,再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的外部包覆有金属壳,以形成插座连接器,所述金属壳围绕所述第二舌板部形成插接腔,以形成插座连接器。

在步骤1中,通过调整上端子组的预折线位置,进而使得步骤4中,所述端子前预折线隐藏于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的内部或者露于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的所述第二舌板部的前端面。

具体地:

该种易于共模切换成型的插座连接器,其包括有端子夹片叠设组件10、一次注塑成型件20、二次注塑成型件30以及金属壳40。

所述端子夹片叠设组件10包括有上下布置的上排端子组11、中夹片12及下排端子组13,所述上排端子组11、所述下排端子组13均具有若干左右间距布置的端子,所述端子上自前往后依次设置有接触部、固定部及连接部,所述端子的前端对应所述接触部的前侧延伸设置有料带连接部14,所述料带连接部14的前端设置有端子前预折线15;上、下侧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之间形成有由所述中夹片12的前侧的夹片连料带1的后侧的封胶面2封胶而成的封胶空间3。所述上排端子组11、所述下排端子组13的端子逐一上下正对设置,上、下侧的端子的所述料带连接部14之间保持第一上下间隙4,且所述第一上下间隙4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所述中夹片12的前侧的夹片连料带1的厚度。上、下侧的端子的所述接触部保持第二上下间隙5,所述第二上下间隙5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上下间隙4,所述中夹片12对应侧边的所述第二上下间隙5设置,且所述中夹片12与上、下侧的所述接触部保持间隙。所述中夹片12包括有左右布置的第一夹片121和第二夹片122,所述第一夹片121和所述第二夹片122两者的前端均设置有辅助定位孔123。所述第一夹片121和所述第二夹片122两者的前端相向延伸有横向延伸部124,所述横向延伸部124对应所述上排端子组11、所述下排端子组13的两个左右间距设置的端子之间的左右间隙6而布置,例如:最左侧的两个端子的左右间隙、最右侧的两个端子的左右间隙,且所述辅助定位孔123全部或者部分对应所述左右间隙6而设置,一方面,横向延伸部124的设置,可以加强舌板部的结构强度,使得中夹片12与舌板部的结合更加稳固,另一方面,由于TYPE-C连接器母座,其靠左、右侧的相邻两端子的左右间隙6相对较大,利用横向延伸部124延伸至该间隙所在区域,避免舌板部此处的塑胶局部较大面积内无金属部分的内置,使得舌板部内的金属部分可以更为平衡地布置,尤其是舌板部的头端在插接使用时受力,不易折损变形。

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20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端子夹片叠设组件10上,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20填充所述封胶空间3以形成隔离部201,所述隔离部201位于上、下侧的所述端子的所述料带连接部14之间,所述上排端子组11、所述下排端子组13的相应所述接触部露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20的第一舌板部202的上、下侧。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30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一舌板部202上,以包裹所述第一舌板部202的前端(含前端的顶部、底部及前端),进而与所述第一舌板部202共同形成第二舌板部203。所述金属壳40包覆于所述一次注塑成型件20的外部,并围绕所述第二舌板部203以形成插接腔。

如图10和图11所示,所述端子前预折线15隐藏于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30的内部,且所述端子前预折线15位于所述第二舌板部203的前端面的后侧。所述隔离部201的前端面与所述端子前预折线15保持上下齐平设置,且所述二次注塑成型件30包裹于所述隔离部201的前侧,因此,在第二舌板部203的前端,无端子外露。

如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端子前预折线15露于所述第二舌板部203的前端面。所述隔离部201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端子前预折线15的前侧,以与所述端子前预折线15保持前后间距,如此,在一次注塑成型时,对端子的固定效果更好,在一次注塑成型后去除头部料带时,端子的头端也会受到隔离部201的定位作用,端子的头端位置保持稳定,不易变形,不会受去除头部料带时的外力影响,同时,相比端子的头端悬空设置的情形而言,由于隔离部201位于上、下侧的端子之间,有利于在端子前预折线15处快速可靠地下料。在第二舌板部203的前端,端子外露。第二舌板的前端可以是如图10所示的平整面仅端子前预折线15露出,也可以是如图12所示,在第二舌板部203的前端设置有上、下排间距布置的多个凹槽204,上排的凹槽204与下排的凹槽204逐一对应设置且被隔设于所述隔离部201的上、下侧,所述端子前预折线15位于相应的凹槽204内。上排的凹槽204向上贯通所述第二舌板部203的上侧及向前贯通所述第二舌板部203的前端面,下排的凹槽204向下贯通所述第二203舌板部的下侧及向前贯通所述第二舌板部203的前端面。

如此,通过将上排端子组11、中夹片12及下排端子组13设计成端子夹片叠设组件10,一次注塑成型件20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端子夹片叠设组件10上将三者一次固定,后续再由二次注塑成型件30注塑成型固定于所述第一舌板部202上以与所述第一舌板部202共同形成第二舌板部203,上、下侧的所述端子的前端之间形成有由所述中夹片12的前侧的夹片连料带1的后侧的封胶面2封胶而成的封胶空间3,其能够通过切换上下端子组的预折线位置可实现两类产品的共模切换,配合夹片连料带1的后侧的封胶面2的位置变化,相应可获得隔离部201的变化,一次注塑成型模具可共用,二次注塑成型模具可共用或者微调配件即可,结构简单,易于切换,有效降低模具开发费用与切换时间。而且,在一次注塑成型时将端子夹片叠设组件10一次固定,可以解决对端子及夹片需分别多次注塑成型导致公差叠加、平面度不良等问题。

本发明申请中,其上下排端子与中夹片叠合封胶成型方法所制得的插座连接器,广泛适用于多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其包括有电路板和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指移动电源、充电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PC)、手持计算机、对讲机、上网本、销售点机(也称POS机)、个人数字助理(简称PDA)、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具有插座连接器的移动或固定终端。

本发明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将上排端子连料带、所述夹片连料带、所述下排端子连料带三者依次上下叠设,所述上排端子组的前端和所述下排端子组的前端上下间距设置以形成端子头部间隙,所述夹片连料带的后端具有封胶面,所述封胶面止挡于所述端子头部间隙的前侧,以形成封胶空间。如此,一方面,三个连料带叠设定位,对上、下排端子定位精准可靠,另一方面,巧妙形成的封胶空间,解决了传统技术中上、下料带之间依赖模具上针对此处需要设置精细的部件所造成的种种问题,有利于简化模具结构,尤其是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及加工良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2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