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一种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矿避险硐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

背景技术

对于井工煤矿,向井下运输人员和物质的辅助运输方式有多种,其又分为有轨运输和无轨运输。近年来随着无轨胶轮车装备技术水平的发展,其越来越多的井工煤矿选择该种辅助运输方式,但无轨胶轮车运输受其爬坡角度的限制,使得从井口至井下水平的运输距离较长,加之部分矿井受煤层赋存条件的限制,使得无轨胶轮车井筒会出现转弯现象,这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车辆在井筒中行驶的风险,为此在相关法规中明确要求,无轨胶轮车运输的斜井井筒,凡连续运行长度超过800m,均应设置避险硐室或避险设施,从而保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后能够保护车内人员安全。

新型避险硐室通过巷道充填手段,前端又设有减速沙堆,从而使车辆在失速后可以直接冲入避险硐室,保证车辆和人员安全,后端采用的缓冲气囊,缓冲气囊为阻燃、防静电材料制作而成,使无轨胶轮车在失速后可以直接冲入避险硐室,经过减速沙堆减速后再由缓冲气囊进行缓冲防护,保证车辆和人员安全,但缓冲气囊内气体体积一定,无轨胶轮车经过减速后仍然具有较大的冲击力,当缓冲气囊被剧烈撞击后会产生气体反弹效果,会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害,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

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其技术要点是, 包括硐室本体以及四周组装有安装板的缓冲气囊,缓冲气囊通过安装板安装在硐室本体内,安装板、硐室本体及缓冲气囊贯穿开设有排气通孔;组装在调节电机输出轴上的主动辊与分别组装在缓冲气囊上下两侧的两螺纹调节杆上的从动辊通过驱动带传动连接,两螺纹调节杆上螺接沿螺纹调节杆长度方向移动的内螺纹调节柱, 与螺纹调节杆连接的活塞随螺纹调节杆移动使缓冲气囊排气通孔封闭或打开。

上述方案中,组装在驱动电机输出轴的第一传动辊与组装在硐室本体一侧收卷杆上的第二传动辊通过驱动带传动连接,收卷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牵引绳连接拉力感应器,所述拉力感应器远离牵引绳的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缓冲气囊相连接用于拉到缓冲气囊使缓冲气囊两侧回缩,避免缓冲气囊将无轨胶轮车两侧的缝隙完全填充。

上述方案中,在所述硐室本体的一侧装配有监测机构,所述监测机构主要由拉绳、挡板、滑块、导向柱以及安装在硐室本体槽口内的温湿度感应器、粉尘浓度感应器、氧气监测器、信号收发器组成,所述拉绳一端与牵引绳相连接,拉绳的另一端与设置在硐室槽口上下两侧的滑块配合的用于封闭硐室本体槽口的滑动板相连接,所述拉绳通过与固定在硐室内壁的导向柱抵接来限位方向。

上述方案中,在温湿度感应器与挡板之间设置有滤网。

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对称设置在硐室本体内壁的辅助防护机构,所述辅助防护机构由第一阻尼杆、第一阻尼辅助杆、第二阻尼辅助杆、防护板、缓冲层和复位弹簧组成,其中,第一阻尼杆一端安装在硐室本体槽道内,另一端与外设有缓冲层的防护板连接;对第一阻尼杆提供辅助支撑的第一阻尼辅助杆和第二阻尼辅助杆分别连接在第一阻尼杆两侧,靠近第一阻尼辅助杆的硐室槽道内设有配合第一阻尼辅助杆打开的凸起,在防护板与硐室内壁之间连接多个使防护板复位的复位弹簧。

上述方案中,所述缓冲气囊远离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减速沙堆,所述减速沙堆上侧堆放有防撞轮胎。

上述方案中,在硐室本体内设有气体压强感应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解决了缓冲气囊被剧烈撞击后会产生气体反弹效果,会对车内人员造成二次伤害的问题;保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后能够保护车内人员安全,为防止缓冲气囊发生回弹,对无轨胶轮车造成二次撞击,缓冲气囊内部气体被压缩时,产生较大的气体压强,内部的气体压强感应器将监测到的压强信号传输至控制箱处,控制箱控制启动调节电机,调节电机通过输出轴带动主动辊、驱动带、从动辊和螺纹调节杆旋转,与内螺纹调节柱螺纹作用,打开排气通孔排出缓冲气囊内的部分气体,减少缓冲气囊内部压强,使之无法回弹,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缓冲气囊内部设置有气体压强感应器,外侧设置有拉力感应器,可及时调整缓冲气囊内部压力状态,更好的进行缓冲防撞击工作;

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机动灵活,修筑方便,为便于内部的行驶人员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处环境,进而选择正确等待救援或自救方式,当牵引绳带动拉力感应器和缓冲气囊回缩的过程中,会带动与牵引绳进行连接的拉绳拉动挡板,打开槽口,露出内部的温湿度感应器、粉尘浓度感应器、氧气监测器和信号收发器,工作人员通过温湿度感应器、粉尘浓度感应器和氧气监测器对周边环境作出判断,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设置有监测机构,可以对发生撞击后的硐室本体内部情况进行监测,便于救援工作的快速进行;

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安全便捷,为防止无轨胶轮车与缓冲气囊进行撞击的过程中饭由于受力不均发生侧翻,硐室本体两侧设置辅助防护机构进行辅助防护,无轨胶轮车进入减速沙堆上侧后向两侧挤压防护板,挤压防护板向后侧挤压第一阻尼杆、第一阻尼辅助杆和第二阻尼辅助杆,同时第一阻尼杆、第一阻尼辅助杆和第二阻尼辅助杆以及复位弹簧为防护板提供缓冲支撑,为无轨胶轮车的撞击状态进行调整,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设置有辅助防护机构,可以对无轨胶轮车的状态进行调整,减少撞击损害,便于操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硐室本体俯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缓冲气囊俯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硐室本体主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气通孔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排气通孔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硐室本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说明如下:1、硐室本体;2、缓冲气囊;3、减速沙堆;4、排气通孔;31、防撞轮胎;21、橡胶垫板;22、气体压强感应器;23、安装板;41、活塞;42、内螺纹调节柱;43、螺纹调节杆;5、从动辊;51、驱动带;52、主动辊;53、调节电机;6、驱动电机;61、传动辊;62、传动带;63、收卷杆;64、牵引绳;65、拉力感应器;11、备用电源;7、监测机构;71、拉绳;72、挡板;721、滑块;73、滤网;74、温湿度感应器;75、粉尘浓度感应器;76、氧气监测器;77、信号收发器;78、导向柱;8、辅助防护机构;81、第一阻尼杆;82、第一阻尼辅助杆;83、第二阻尼辅助杆;84、防护板;85、缓冲层;86、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1-7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请参阅图1-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包括硐室本体1、缓冲气囊2和减速沙堆3,

硐室本体1内部通过安装板23安装有缓冲气囊2,缓冲气囊2远离安装板23的一侧设置有减速沙堆3,减速沙堆3上侧堆放有防撞轮胎31,安装板23和硐室本体1内部贯穿开设有排气通孔4,缓冲气囊2内部安装有橡胶垫板21和气体压强感应器22,橡胶垫板21与硐室本体1内部均开设有排气通孔4,排气通孔4内部与活塞41相插接,活塞41远离缓冲气囊2的一侧与内螺纹调节柱42相连接,内螺纹调节柱42内部与螺纹调节杆43的一端螺纹连接,螺纹调节杆43的另一端安装有从动辊5,从动辊5外侧通过驱动带51与主动辊52旋转连接,主动辊52中部通过输出轴与调节电机53相连接。

气体压强感应器22、排气通孔4、活塞41、内螺纹调节柱42、螺纹调节杆43、从动辊5和驱动带51共设置有两组,橡胶垫板21为内凹设置,调节电机53的一侧安装有驱动电机6,螺纹调节杆43远离内螺纹调节柱42的一侧与硐室本体1旋转连接,驱动电机6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轴,螺纹调节杆43底部设置有收卷杆63,收卷杆63两端与硐室本体1旋转安装,收卷杆63外侧和驱动轴外侧均安装有传动辊61,两个传动辊61外侧旋转连接有传动带62,收卷杆63两侧分别通过牵引绳64连接有拉力感应器65,拉力感应器65远离牵引绳64的一端通过连接绳与缓冲气囊2相连接,调节电机53和驱动电机6底部设置有备用电源11。

具体实施时,为防止缓冲气囊2发生回弹,对无轨胶轮车造成二次撞击,无轨胶轮车对缓冲气囊2造成撞击时,缓冲气囊2内部气体被压缩,产生较大的气体压强,此时缓冲气囊2内部的气体压强感应器22将监测到的压强信号传输至备用电源11上侧的控制箱处进行分析处理,缓冲气囊2内部压强过大时,控制箱控制启动调节电机53和驱动电机6,调节电机53通过输出轴带动主动辊52旋转,主动辊52外侧通过驱动带51带动从动辊5旋转,从而带动与从动辊5中部进行安装的两根螺纹调节杆43旋转与安装有活塞41的内螺纹调节柱42螺纹作用,带动内螺纹调节柱42向调节电机53所在的一侧移动,打开排气通孔4排出缓冲气囊2内的部分气体,减少缓冲气囊2内部压强,使之无法回弹。

驱动电机6通过驱动轴带动传动辊61、传动带62和收卷杆63旋转,收卷杆63旋转过程中对牵引绳64进行收卷,从而通过拖动拉力感应器65和连接绳对缓冲气囊2两侧进行调整,防止缓冲气囊2两侧将无轨胶轮车两侧的缝隙完全填充,影响车内人员获取氧气,同时拉力感应器65可对缓冲气囊2内部的压强进行二次监测,提高对缓冲气囊2内部压强监测的准确性,安装板23用于安装缓冲气囊2,缓冲气囊2内部橡胶垫板21可为无轨胶轮车提供缓冲防撞击效果,同时缓冲气囊2释放气体减小体积,可以为无轨胶轮车提供足够的空间,便于内部工作人员施展救援工作,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保障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出现故障后能够保护车内人员安全,缓冲气囊2内部设置有气体压强感应器22,外侧设置有拉力感应器65,可及时调整缓冲气囊2内部压力状态,更好的进行缓冲防撞击工作。

参阅图3和图4可知,备用电源11顶部安装有控制箱,硐室本体1的一侧设置有监测机构7,监测机构7由拉绳71、挡板72、滑块721、滤网73、温湿度感应器74、粉尘浓度感应器75、氧气监测器76、信号收发器77和导向柱78组成,拉绳71的一端与牵引绳64相连接,拉绳71的另一端与挡板72相连接,挡板72的上侧和下侧分别通过滑块721与硐室本体1内部开设的槽口滑动连接,硐室本体1内部开设的槽口内安装有滤网73、温湿度感应器74、粉尘浓度感应器75、氧气监测器76和信号收发器77,滤网73位于温湿度感应器74与挡板72之间,拉绳71外侧与导向柱78相抵接。

具体实施时,无轨胶轮车发生撞击后,为便于内部的行驶人员更好的了解自己所处环境,进而选择正确等待救援或自救方式,当牵引绳64带动拉力感应器65和缓冲气囊2回缩的过程中,会带动与牵引绳64进行连接的拉绳71拉动挡板72,打开槽口,露出内部的温湿度感应器74、粉尘浓度感应器75、氧气监测器76和信号收发器77,工作人员通过温湿度感应器74、粉尘浓度感应器75和氧气监测器76对周边环境作出判断,信号收发器77将硐室本体1内部环境传输至总控制台处便于外界了解和作出正确救援决定,可以有效提高救援效率,挡板72两侧采用滑块721与槽口进行滑动连接,易与拉动,滤网73用于对槽口内部感应器进行防护,导向柱78用于为拉绳71提供导向限位效果,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机动灵活,修筑方便,设置有监测机构7,可以对发生撞击后的硐室本体1内部情况进行监测,便于救援工作的快速进行。

参阅图3、图4和图5可知,橡胶垫板21上侧设置有辅助防护机构8,辅助防护机构8由第一阻尼杆81、第一阻尼辅助杆82、第二阻尼辅助杆83、防护板84、缓冲层85和复位弹簧86组成,辅助防护机构8共设置有两组,且关于硐室本体1内部对称设置,硐室本体1内部开设的槽道内旋转安装有第一阻尼杆81,第一阻尼杆81远离槽道的一侧与防护板84旋转连接,第一阻尼杆81的两侧分别旋转连接有第一阻尼辅助杆82和第二阻尼辅助杆83,防护板84与硐室本体1相邻的一侧的等距安装有复位弹簧86,第一阻尼辅助杆82远离第一阻尼杆81的一侧与槽道旋转安装,第二阻尼辅助杆83远离第一阻尼杆81的一侧与防护板84旋转安装,防护板84外侧连接有缓冲层85,硐室本体1内部开设的槽道内均设置有凸起。

具体实施时,为防止无轨胶轮车与缓冲气囊2进行撞击的过程中饭由于受力不均发生侧翻,硐室本体1两侧设置辅助防护机构8进行辅助防护,无轨胶轮车进入减速沙堆3上侧后向两侧挤压防护板84,挤压防护板84向后侧挤压第一阻尼杆81、第一阻尼辅助杆82和第二阻尼辅助杆83,同时第一阻尼杆81、第一阻尼辅助杆82和第二阻尼辅助杆83以及复位弹簧86为防护板84提供缓冲支撑,为无轨胶轮车的撞击状态进行调整,使得其尽量与缓冲气囊2正中部进行撞击,已达到最大的缓冲防护效果,第一阻尼辅助杆82和第二阻尼辅助杆83用于对第一阻尼杆81提供辅助支撑,便于第一阻尼杆81的顺利打开,凹槽内部的凸起便于第一阻尼辅助杆82的打开,防护板84外侧的缓冲层85可以对无轨胶轮车外侧进行防护,防止额外损伤的发生,提供硐室本体1的安全性,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安全便捷,设置有辅助防护机构8,可以对无轨胶轮车的状态进行调整,减少撞击损害,便于操作。

综上所述,使用该具有缓冲防撞击结构的无轨胶轮车井筒避险硐室时,无轨胶轮车经过减速沙堆3和防撞轮胎31与缓冲气囊2发生撞击的过程中,缓冲气囊2内部的气体压强感应器22将监测到的压强信号传输至备用电源11上侧的控制箱处进行分析处理,缓冲气囊2内部压强过大,控制箱控制启动调节电机53通过输出轴带动主动辊52、驱动带51、从动辊5和螺纹调节杆43旋转,与内螺纹调节柱42螺纹作用,打开排气通孔4部分气体,及时调整缓冲气囊2内部压力状态即可,本说明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内物体识别方法、系统、终端和存储介质
  • 电动汽车的车辆模式架构设计方法及系统、存储介质及终端
  • 一种无人驾驶车辆的远程监控方法、系统、终端和存储介质
  • 一种视频播放界面图片存储方法、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 移动终端的操作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打开车辆功能操作界面的系统及方法、存储介质、终端
  • 一种功能按钮界面打开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657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