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新能源线缆的连接制备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18


新能源线缆的连接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充电线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能源线缆的连接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充电线缆是指用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辆等新能源汽车进行充电的电缆。这种线缆通常需要具备高电压、大电流传输能力,同时要保证安全可靠的充电过程。典型的新能源充电线缆包括充电枪、连接线和插头等组成部分。新能源充电线缆需要能够承受高压高电流的传输,以满足电动汽车充电时的大功率需求。现有的新能源充电线缆与接头连接部分都是直接通过焊线或铆接的接线方式,没有中间的转接结构。由于充电接头在使用时容易出现碰撞现象,如果结构损坏后后续更换整个接头成本较高。单个损坏的配件更换则难度很高。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充电接头与线缆连接的结构做进一步改进。尤其是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增加结构使用的方便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通过中间连接件内部设置了中间转接的端子,在线缆连接时更加方便,安装后再与插头部分连接,解决了现有新能源充电接头的插头处因为跌落等损坏更换需要重新接线,难度高的问题。还在新能源接头的连接处设置了散热功能,对接电进行散热的新能源线缆的连接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能源线缆的连接制备方法,包括线缆本体、接头外壳、中间连接件以及插接头,所述线缆本体包括至少两股的电源内芯以及至少一股的信号内芯,所述接头外壳包括接线腔和尾部连接端,所述线缆本体的一端由尾部连接端插入至接线腔内;所述中间连接件设置在接线腔内,所述中间连接件包括金属散热件、绝缘件、电源端子以及信号端子,所述绝缘件设置在金属散热件内,所述金属散热件安装在接线腔内,所述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均设置在绝缘件内,所述信号内芯与信号端子连接,所述电源内芯与电源端子连接,所述信号端子远离信号内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端,所述电源端子远离电源内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插接端;所述插接头安装在接头外壳的一端,并将接线腔覆盖,所述插接头内设置有电源接电元件以及信号接电元件,所述插接头安装在接头外壳的一端时,电源接电元件与第二插接端连接,信号接电元件与第一插接端连接;

所述接头外壳位于接线腔的外部设置柔性连接部,所述柔性连接部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用于将第一端与第二端连接的柔性橡胶件,所述柔性橡胶件通过包胶将第一端与第二端连接,所述中间连接件设置在第二端内,所述插接头设置在第一端的一侧;

连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中间连接件组装:将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插设在绝缘件内,然后将绝缘件通过铆压方式压合在金属散热件上,形成中间连接件;

步骤S2,端子连接:将线缆本体的电源内芯和信号内芯分筛,分筛后将电源内芯与电源端子铆接,信号内芯与信号端子铆接;

步骤S3,接头外壳组装:线缆本体的一端由第二端穿入,并从尾部连接端引出;

步骤S4,中间连接件紧配:将第二端固定,同时将金属散热件由第二端朝向尾部连接端压入,第二端内部设置紧配斜面,金属散热件设置有与紧配斜面配合的配合斜面,装配使得紧配斜面与配合斜面接触;

步骤S5,接头外壳包胶:将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固定,通过包胶模具将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合,然后在包胶模具上进行注入橡胶原料,以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包胶以形成柔性橡胶件;

步骤S6,插接头安装:待柔性橡胶件冷却定型后,将插接头安装在接头外壳上,同时电源接电元件与第二插接端插接,信号接电元件与第一插接端插接。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线缆本体内部设置有柔性支架,以对线缆本体的内部形成至少两个的腔体,所述电源内芯设置在腔体内,所述柔性支架位于线缆本体的轴心处设置有信号腔,所述信号内芯设置在信号腔内。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线缆本体设置有绝缘外套,所述绝缘外套将柔性支架和腔体包覆,所述绝缘外套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注塑包覆层、信号屏蔽层、纤维网层以及绝缘外被层;所述注塑包覆层通过挤塑将柔性支架包覆,所述信号屏蔽层为铝箔层并通过缠绕包覆在注塑包覆层的外部,所述纤维网层通过缠绕在铝箔层的外部,所述绝缘外被通过挤塑将纤维网层包覆。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信号屏蔽层为铝箔层,并均布有通孔,所述通孔的两端分别连通注塑包覆层和纤维网层。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线缆本体制备过程中,将电源内芯和信号内芯放卷,并送入到柔性支架的模具内部,经过后直接成型柔性支架,随后进入挤塑机,成型注塑包覆层,将电源内芯和信号内芯包覆在柔性支架内,然后依次的缠绕上信号屏蔽层和纤维网层,随后再次进入挤塑机,挤塑成型绝缘外被层,最后进行冷却定型。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线缆本体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套盖,所述固定套盖设置有分隔架,所述分隔架上设置有通槽和穿孔,所述固定套盖用于盖合在线缆本体的一端,所述通槽用于穿过电源内芯,所述穿孔用于穿过信号内芯。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步骤S2中,电源内芯和信号内芯分筛通过分隔架进行分筛,电源内芯通槽固定,信号内芯穿过穿孔固定。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接头外壳的外部设置有散热环,所述接头外壳通过散热环与金属散热件连接,以将金属散热件的热量带出,所述散热环的外部均布有滚花槽;所述第二端与尾部连接端通过金属材料一体压铸形成,所述散热环通过一体成型在金属材料的外部。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散热环设置在第二端的一侧、并与金属散热件连接,所述金属散热件为铜质散热件或铝制散热件,所述绝缘件嵌设在金属散热件内,所述金属散热件用于将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接电时的热量导出至散热环进行散热。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包胶台阶,所述第一包胶台阶设置有第一包胶槽,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包胶台阶,所述第二包胶台阶设置有第二包胶槽,所述第一包胶台阶与第二包胶台阶相对设置,所述柔性连接部设置有间隔部,所述间隔部用于将第一包胶台阶与第二包胶台阶分隔,所述柔性橡胶件通过注塑包胶将第一包胶槽和第二包胶槽填充。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一插接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的端口处设置有第一张合槽和第一扩张部,所述第一扩张部用于信号接电元件插入时朝向第一插接口导向,所述第一张合槽用于插接时起到张合夹紧作用。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第二插接端设置有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口的端口处设置有第二张合槽和第二扩张部,所述第二扩张部用于电源接电元件插入时朝向第二插接口导向,所述第二张合槽用于插接时起到张合夹紧作用。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还包括尾部固定件,所述尾部固定件设置在尾部连接端,以将线缆本体固定在尾部连接端。

对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为,所述尾部连接端设置有螺纹端和夹紧端,所述夹紧端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尾部固定件安装在螺纹端上,并通过锁紧螺纹端对夹紧端施加压力,以通过密封圈将线缆本体夹紧密封。

本发明有益效果是:

相比现有的新能源线缆接头组装,本发明用于连接具有电源内芯和信号内芯的线缆本体,并在接头外壳内设置了中间连接件和插接头,实现了电源和信号的连接及传输功能。中间连接件包括金属散热件和绝缘件,金属散热件安装在接线腔内,绝缘件设置在金属散热件内,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连接件的绝缘性能,又提高了散热效果,有利于长时间稳定工作。通过信号端子与信号内芯、电源端子与电源内芯的连接,以及插接头内的电源接电元件与第二插接端的连接、信号接电元件与第一插接端的连接,实现了信号和电源的可靠连接,确保数据和电力的有效传输。插接头安装在接头外壳的一端,并覆盖接线腔,这种设计使得安装更加灵活便捷,且能够有效保护连接部件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通过金属散热件和绝缘件的设置,以及插接头内电源接电元件和信号接电元件的连接方式,提高了连接的耐用性和稳定性,适用于长期使用和各种工作环境。通过将线缆本体的一端插入至接线腔内,并在接头外壳内设置中间连接件和插接头,实现了整体设计的紧凑性,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场景。

连接制备方法,通过步骤S2中电源内芯和信号内芯与电源端子和信号端子的铆接,实现了线缆内部与连接件的可靠连接,确保了电源和信号的传输质量。步骤S4中的紧配设计,即将金属散热件通过配合斜面与紧配斜面接触,实现了连接件的紧固,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耐用性。通过包胶模具将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对合,并在包胶模具上进行注入橡胶原料,在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形成柔性橡胶件,该件可以缓冲外部冲击力,保护连接部件。插接头安装在接头外壳上,并且电源接电元件与第二插接端、信号接电元件与第一插接端插接,这种设计使得插接头的安装更加简便,且连接稳固可靠。通过这些步骤,实现了从中间连接件组装到最终插接头安装的完整工艺流程,确保了每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本发明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结构设计具有优化的线缆布局和结构设计、高效的散热设计、可靠的电源与信号传输、稳固的固定设计、绝缘和安全保障以及易于安装和拆卸等多项技术效果,为充电线缆的安全、可靠、高效使用提供了重要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结构的线缆本体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结构另一实施例的线缆本体立体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结构的主视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8为图1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结构的中间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新能源充电线缆接头的制备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新能源充电线缆接头连接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线缆本体1、电源内芯11、信号内芯12、柔性支架13、腔体131、信号腔132、绝缘外套14、注塑包覆层141、信号屏蔽层142、通孔1421、纤维网层143、绝缘外被层144、固定套盖15、分隔架151、通槽1511、穿孔1512;

接头外壳2、接线腔21、尾部连接端22、螺纹端221、夹紧端222、密封圈223、散热环23、滚花槽231、柔性连接部24、第一端241、第一包胶台阶2411、第一包胶槽2412、第二端242、第二包胶台阶2421、第二包胶槽2422、柔性橡胶件243、隔部244;;

中间连接件3、金属散热件31、绝缘件32、电源端子33、第二插接端331、第二插接口3311、第二张合槽3312、第二扩张部3313、信号端子34、第一插接端341、第一插接口3411、第一张合槽3412、第一扩张部3413;

插接头4、电源接电元件41、信号接电元件42、尾部固定件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涉及了一种新能源线缆的连接制备方法,包括线缆本体1、接头外壳2、中间连接件3以及插接头4,所述线缆本体1包括至少两股的电源内芯11以及至少一股的信号内芯12,所述接头外壳2包括接线腔21和尾部连接端22,所述线缆本体1的一端由尾部连接端22插入至接线腔21内;所述中间连接件3设置在接线腔21内,所述中间连接件3包括金属散热件31、绝缘件32、电源端子33以及信号端子34,所述绝缘件32设置在金属散热件31内,所述金属散热件31安装在接线腔21内,所述信号端子34和电源端子33均设置在绝缘件32内,所述信号内芯12与信号端子34连接,所述电源内芯11与电源端子33连接,所述信号端子34远离信号内芯1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端341,所述电源端子33远离电源内芯1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插接端331;所述插接头4安装在接头外壳2的一端,并将接线腔21覆盖,所述插接头4内设置有电源接电元件41以及信号接电元件42,所述插接头4安装在接头外壳2的一端时,电源接电元件41与第二插接端331连接,信号接电元件42与第一插接端341连接;本实施例用于连接具有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的线缆本体1,并在接头外壳2内设置了中间连接件3和插接头4,实现了电源和信号的连接及传输功能。中间连接件3包括金属散热件31和绝缘件32,金属散热件31安装在接线腔21内,绝缘件32设置在金属散热件31内,这种设计既保证了连接件的绝缘性能,又提高了散热效果,有利于长时间稳定工作。通过信号端子34与信号内芯12、电源端子33与电源内芯11的连接,以及插接头4内的电源接电元件41与第二插接端331的连接、信号接电元件42与第一插接端341的连接,实现了信号和电源的可靠连接,确保数据和电力的有效传输。插接头4安装在接头外壳2的一端,并覆盖接线腔21,这种设计使得安装更加灵活便捷,且能够有效保护连接部件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通过金属散热件31和绝缘件32的设置,以及插接头4内电源接电元件41和信号接电元件42的连接方式,提高了连接的耐用性和稳定性,适用于长期使用和各种工作环境。通过将线缆本体1的一端插入至接线腔21内,并在接头外壳2内设置中间连接件3和插接头4,实现了整体设计的紧凑性,适用于空间有限的场景。

参阅图1~图10所示,连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中间连接件3组装:将电源端子33和信号端子34插设在绝缘件32内,然后将绝缘件32通过铆压方式压合在金属散热件31上,形成中间连接件3;

步骤S2,端子连接:将线缆本体1的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分筛,分筛后将电源内芯11与电源端子33铆接,信号内芯12与信号端子34铆接;

步骤S3,接头外壳2组装:线缆本体1的一端由第二端242穿入,并从尾部连接端22引出;

步骤S4,中间连接件3紧配:将第二端242固定,同时将金属散热件31由第二端242朝向尾部连接端22压入,第二端242内部设置紧配斜面,金属散热件31设置有与紧配斜面配合的配合斜面,装配使得紧配斜面与配合斜面接触;

步骤S5,接头外壳2包胶:将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相对固定,通过包胶模具将相对的第一端241和第二端242对合,然后在包胶模具上进行注入橡胶原料,以在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包胶以形成柔性橡胶件;

步骤S6,插接头4安装:待柔性橡胶件冷却定型后,将插接头4安装在接头外壳2上,同时电源接电元件41与第二插接端331插接,信号接电元件42与第一插接端341插接。

通过步骤S2中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与电源端子33和信号端子34的铆接,实现了线缆内部与连接件的可靠连接,确保了电源和信号的传输质量。步骤S4中的紧配设计,即将金属散热件31通过配合斜面与紧配斜面接触,实现了连接件的紧固,提高了连接的稳定性和耐用性。通过包胶模具将相对的第一端241和第二端242对合,并在包胶模具上进行注入橡胶原料,在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之间形成柔性橡胶件,该件可以缓冲外部冲击力,保护连接部件。插接头4安装在接头外壳2上,并且电源接电元件41与第二插接端331、信号接电元件42与第一插接端341插接,这种设计使得插接头4的安装更加简便,且连接稳固可靠。通过这些步骤,实现了从中间连接件3组装到最终插接头4安装的完整工艺流程,确保了每个环节的有效实施,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步骤S2中,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分筛通过分隔架进行分筛,电源内芯11通槽固定,信号内芯12穿过穿孔固定。

参阅图4所示,线缆本体1设置有绝缘外套14,所述绝缘外套14将柔性支架13和腔体131包覆,所述绝缘外套14包括由内至外依次设置的注塑包覆层141、信号屏蔽层142、纤维网层143以及绝缘外被层144;所述注塑包覆层141通过挤塑将柔性支架13包覆,所述信号屏蔽层142为铝箔层并通过缠绕包覆在注塑包覆层141的外部,所述纤维网层143通过缠绕在铝箔层的外部,所述绝缘外被通过挤塑将纤维网层143包覆。本实施例中,通过注塑包覆层141、信号屏蔽层142、纤维网层143和绝缘外被层144的设置,形成了由内至外依次的绝缘结构,有效地提高了线缆本体1的绝缘性能,降低了信号干扰和电气故障的风险,保障了充电线缆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信号屏蔽层142的设置,采用铝箔层进行屏蔽,有效地抵御外界电磁干扰,保证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了线缆的抗干扰能力。通过纤维网层143的设置,形成了一层坚固的纤维结构,增强了线缆本体1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性,延长了线缆的使用寿命。

信号屏蔽层142为铝箔层,并均布有通孔1421,所述通孔1421的两端分别连通注塑包覆层141和纤维网层143。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铝箔层上均布通孔1421并连通注塑包覆层141和纤维网层143,使得信号屏蔽层142更加柔韧和灵活,有助于线缆的弯曲和伸缩,提高了线缆的使用灵活性和可靠性。通孔1421的设置有助于增加信号屏蔽层142的灵活性和透气性,同时保持了一定的屏蔽效果,有效地阻隔了外界干扰信号,提高了线缆的抗干扰能力。通孔1421的设置也有助于改善信号屏蔽层142的散热性能,促进了线缆内部热量的散发,有利于保持线缆的稳定工作温度,提高了线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线缆本体1制备过程中,将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放卷,并送入到柔性支架13的模具内部,经过后直接成型柔性支架13,随后进入挤塑机,成型注塑包覆层141,将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包覆在柔性支架13内,然后依次的缠绕上信号屏蔽层142和纤维网层143,随后再次进入挤塑机,挤塑成型绝缘外被层144,最后进行冷却定型。本实施例中,将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放卷并送入柔性支架13的模具内部,经过后直接成型柔性支架13。这一步骤实现了对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的固定和保护,使其能够在后续的加工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位置和形状。通过挤塑机对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进行包覆,形成包覆层。这一步骤增加了线缆的耐磨性和绝缘性能,保护内部导线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包覆层上依次缠绕上信号屏蔽层142和纤维网层143。这些层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减小信号干扰和外界干扰,提高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再次进入挤塑机,对线缆进行挤塑成型绝缘外被层144。这一层的形成提高了线缆的绝缘性能,保护内部结构免受外界影响,确保了线缆的安全可靠运行。

线缆本体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套盖15,所述固定套盖15设置有分隔架151,所述分隔架151上设置有通槽1511和穿孔1512,所述固定套盖15用于盖合在线缆本体1的一端,所述通槽1511用于穿过电源内芯11,所述穿孔1512用于穿过信号内芯12。本实施例中,固定套盖15通过盖合在线缆本体1的一端,能够有效地固定线缆内部的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防止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松动或脱落,从而提高了线缆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分隔架151的设置能够有效地分隔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避免它们相互干扰或发生短路等问题,保证了电源和信号的独立传输和使用。

参阅图6~图7所示,接头外壳2位于接线腔21的外部设置柔性连接部24,所述柔性连接部24包括第一端241、第二端242以及用于将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连接的柔性橡胶件243,所述柔性橡胶件243通过包胶将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连接,所述中间连接件3设置在第二端242内,所述插接头4设置在第一端241的一侧。本实施例中,柔性连接部24采用柔性橡胶件243通过包胶将第一端241与第二端242连接,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连接部分的机械磨损,提高了连接部分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柔性连接部24的设置能够吸收线缆与连接接头之间的振动和冲击,减少了这些外部因素对线缆内部结构和连接部分的影响,降低了故障发生的可能性。由于柔性橡胶件243的包胶连接,能够有效提高接头外壳2的密封性,增强了线缆与连接接头的防水性能,保护线缆内部结构免受水分侵害。

第一端241设置有第一包胶台阶2411,所述第一包胶台阶2411设置有第一包胶槽2412,所述第二端242设置有第二包胶台阶2421,所述第二包胶台阶2421设置有第二包胶槽2422,所述第一包胶台阶2411与第二包胶台阶2421相对设置,所述柔性连接部24设置有间隔部244,所述间隔部244用于将第一包胶台阶2411与第二包胶台阶2421分隔,所述柔性连接部24通过注塑包胶将第一包胶槽2412和第二包胶槽2422填充。本实施例中,第一包胶台阶2411和第二包胶台阶2421相对设置,并通过注塑包胶将第一包胶槽2412和第二包胶槽2422填充,这种设计能够有效地提高柔性连接部24的密封性能,防止外部湿气和灰尘侵入,从而保护线缆内部结构。通过柔性连接部24的间隔部244将第一包胶台阶2411与第二包胶台阶2421分隔,使得连接更加牢固,能够有效地增强柔性连接部24的机械连接性能,降低了断裂的风险。

散热环23设置在第二端242的一侧、并与金属散热件31连接,所述金属散热件31为铜质散热件或铝制散热件,所述绝缘件32嵌设在金属散热件31内,所述金属散热件31用于将电源端子33和信号端子34接电时的热量导出至散热环23进行散热。本实施例中,金属散热件31(铜质散热件或铝制散热件)能够有效地导出电源端子33和信号端子34接电时产生的热量,而散热环23则有助于将这部分热量散发至周围环境,从而有效降低连接接头的工作温度,保持连接接头的稳定性。

第一插接端341设置有第一插接口3411,所述第一插接口3411的端口处设置有第一张合槽3412和第一扩张部3413,所述第一扩张部3413用于信号接电元件42插入时朝向第一插接口3411导向,所述第一张合槽3412用于插接时起到张合夹紧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一扩张部3413用于信号接电元件42插入时朝向第一插接口3411导向,这种设计能够确保信号接电元件42插入时的正确方向,减少误差和损坏的可能性。第一张合槽3412用于插接时起到张合夹紧作用,能够确保插接的稳固性,防止插接部分因外力而松动或脱落。通过导向和夹紧作用,能够提高插接的可靠性,降低了插接部分因误差或外力影响而引起的故障风险。

第二插接端331设置有第二插接口3311,所述第二插接口3311的端口处设置有第二张合槽3312和第二扩张部3313,所述第二扩张部3313用于电源接电元件41插入时朝向第二插接口3311导向,所述第二张合槽3312用于插接时起到张合夹紧作用。本实施例中,第二扩张部3313用于电源接电元件41插入时朝向第二插接口3311导向,能够确保电源接电元件41插入时的正确方向,减少误差和损坏的可能性。第二张合槽3312用于插接时起到张合夹紧作用,能够确保插接的稳固性,防止插接部分因外力而松动或脱落。通过导向和夹紧作用,能够提高插接的可靠性,降低了插接部分因误差或外力影响而引起的故障风险。

尾部连接端22设置有螺纹端221和夹紧端222,所述夹紧端222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圈223,所述尾部固定件5安装在螺纹端221上,并通过锁紧螺纹端221对夹紧端222施加压力,以通过密封圈223将线缆本体1夹紧密封。本实施例中,夹紧端222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圈223,通过锁紧螺纹端221对夹紧端222施加压力,能够有效地将线缆本体1夹紧密封,确保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夹紧端222的内部设置有密封圈223,通过锁紧螺纹端221对夹紧端222施加压力,能够有效地将线缆本体1夹紧密封,确保连接处的密封性能。密封圈223的设计以及夹紧端222施加的压力能够有效防止水和灰尘等外部物质进入连接处,提高了线缆连接部件的防水防尘性能。

一种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工艺,包括所述的新能源充电线缆的接头连接结构;连接工艺为,将线缆本体1通过尾部连接端22穿入至接线腔21内,将电源内芯11与电源端子33连接,信号内芯12与信号端子34连接,连接过程通过铆接将导体与端子铆接在一起;将信号端子34和电源端子33插入到绝缘件32内,此时绝缘件32处于金属散热件31内,将金属散热件31安装在接头外壳2内并与散热环23对应;然后通过尾部固定件5将线缆本体1固定,然后将插接头4安装在插头外壳上,将电源接电元件41与第二插接端331连接,信号接电元件42与第一插接端341连接。本实施例中,通过铆接将导体与端子铆接在一起,实现了电源内芯11和信号内芯12与电源端子33和信号端子34的牢固连接,确保了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了因连接不牢造成的接触不良或短路等问题。通过金属散热件31与散热环23的对应安装,实现了对金属散热件31的有效固定和散热环23的热量传递,提高了散热效率,降低了接头温度,从而保障了接头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通过将信号端子34和电源端子33插入绝缘件32内,使得电源部分和信号部分得到有效的隔离和绝缘,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短路和其他安全隐患,保障了连接的安全性。连接工艺设计合理,使得整个连接过程简单快捷,操作人员可以迅速完成线缆的连接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尾部固定件5将线缆本体1固定在尾部连接端22,保证了线缆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效避免了线缆的折断和损坏。通过电源接电元件41与第二插接端331连接,信号接电元件42与第一插接端341连接,实现了对电源和信号的可靠传输,确保了充电线缆的高效工作。

本发明中,通过中间连接件3内部设置了中间转接的端子,在线缆连接时更加方便,安装后再与插头部分连接,解决了现有新能源充电接头的插头处因为跌落等损坏更换需要重新接线,难度高的问题。还解决了现有新能源接头不具备连接处散热的功能。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分类

0612011658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