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集成动力电池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2:40


一种集成动力电池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到一种集成动力电池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动力电池不仅被应用于水力、火力、风力和太阳能电站等储能电源系统,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电动汽车等电动交通工具,以及军事装备和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相关技术中,现有动力电池系统包括电芯模组、液冷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电子控制单元)与电芯模组电连接,用于控制电芯模组;液冷系统固定于电芯模组上,用于冷却电芯模组。但是,由于ECU(电子控制单元)并非与电芯模组和液冷系统集成一起,导致动力电池系统的集成度低,从而导致动力电池系统的空间利用率低,且该液冷系统无法有效对ECU(电子控制单元)进行冷却,降低了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效率;此外,由于电芯模组通常安装在电池箱内,电池箱包括箱体和箱盖,箱盖密封盖设于箱体,电芯模组虽有液冷系统冷却,但电芯模组工作产生的热量还是会导致电池箱内的气压改变,无法维持电池箱内部气压环境稳定,导致电池系统安全性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集成动力电池系统,其不仅能够将电芯模组、液冷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集成在同一箱体上,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空间利用率,还可通过液冷系统同时对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进行冷却,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效率,还起到平衡电池箱内部与外界气压的作用,维持电池箱内部气压环境稳定,从而有效提升电池系统安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成动力电池系统,包括上箱体和下箱体,所述上箱体与所述下箱体密封盖合形成有电池箱,所述上箱体内设置有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有接插端口,所述接插端口通过开设于所述上箱体上的窗口延伸出所述上箱体外,所述接插端口用于为所述电池箱外的设备提供电路接口,所述下箱体内设置有受控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电芯模组,所述上箱体和/或下箱体上开设有与所述电池箱内相通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安装有防水透气膜,所述安装孔上盖设有保护盖,所述保护盖上开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通过所述防水透气膜与所述电池箱的内腔相通,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与电芯模组之间设置有固定于所述电芯模组和/或电子控制单元上的液冷系统,所述液冷系统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电池箱外的进水管和出水管连通,所述液冷系统用于同时冷却所述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系统包括液冷板,所述液冷板贴合固定于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上,所述液冷板内设置有冷却流道,所述液冷板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冷却流道的进液端和出液端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板的相对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在水平方向上,自所述第一侧沿所述第二侧延伸的方向为水平X方向,与所述水平X方向水平垂直的方向为水平Y方向;其中,所述冷却流道包括设于所述液冷板内的进水道、出水道和多条分流道,所述进水道和各条分流道均沿所述水平Y方向设置,多条分流道自所述进水道一端沿所述水平X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出水道沿所述水平X方向设置,所述进水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通,所述进水道的另一端与各所述分流道的一端连通,各所述分流道的另一端均与所述出水道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水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和出水口同侧且均靠近液冷板的第一侧,所述液冷板内还设置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沿所述水平X方向设置,所述导流通道位于各分流道的出液端与出水道之间,所述导流通道与出水道之间通过所述导流通道与最靠近所述液冷板的所述第二侧的分流道连通的位置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液冷板包括第一堵板、第二堵板和中空的型材液冷板本体,所述型材液冷板本体在水平Y方向上的两端为敞口结构,所述第一堵板和第二堵板分别密封堵设于两所述敞口结构,所述型材液冷板本体内一体成型有第一隔离板和多条第二隔离板,所述第一隔离板和多条第二隔离板沿所述水平X方向依次间隔排列,所述第一隔离板与所述型材液冷板本体的第一侧的内壁形成有所述进水道,所述第一隔离板与最靠近其的第二隔离板之间的间隔、任意相邻两第二隔离板之间的间隔、最靠近型材液冷板本体第二侧的第二隔离板与该型材液冷板本体的第二侧内壁之间的间隔均形成一所述分流道。

进一步地,所述进水口上连接有位于所述液冷板外的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密封贯穿于所述电池箱,且所述进水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电池箱外的六角结构;所述出水口上连接有位于所述液冷板外的出水管,所述出水管密封贯穿于所述电池箱,所述出水管的外壁上设置有位于箱体外的六角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朝向所述液冷板的平面为工作面,所述工作面上开设有安装口,所述液冷板置于所述安装口内,所述工作面上设置有用于将所述液冷板固定于所述安装口内的弹性扣。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面上还设置有用于限位所述液冷板的限位块。

进一步地,所述电芯模组包括多个电芯单元,各电芯单元堆叠串接在一起而形成电芯模块,电芯单元包括铝翅片、电芯和泡棉,所述电芯位于所述铝翅片与所述泡棉之间;在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中,一所述电芯单元的泡棉与另一所述电芯单元的铝翅片贴合。

进一步地,所述上箱体与所述下箱体之间的密封盖合位置采用凹凸结构紧密配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下箱体上的至少一外侧壁上设置有蜂窝状的加强筋部。

进一步地,所述透气孔设置于所述保护盖的侧壁底部。

进一步地,所述接插端口集成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上,所述接插端口包括有常压接口、快充接口和信号采集接口。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集成动力电池系统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集成动力电池系统在使用时,由电子控制单元控制电芯模组,并通过与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的接插端口为电池箱外的设备提供电路接口,如此该动力电池系统即可为电池箱外的设备提供电动力,同时因液冷系统位于电子控制单元与电芯模组之间,也即电芯模组-液冷系统-电子控制单元采用“三明治”式结构,因此当需要同时冷却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时,使冷却液从进水管进入液冷系统内后从出水管排出,以此循环,即可使在液冷系统内流动的冷却液同时与电子控制单元和电芯模组进行热交换而达到同时冷却电子控制单元和电芯模组的效果,无需额外增加冷却系统对电子控制单元单独冷却,从而在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效率的同时降低动力电池系统的生产成本;此外,本发明通过将电芯模组、液冷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均设置在电池箱的内腔内,从而将电芯模组、液冷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集成在同一箱体上,达到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空间利用率,减小动力电池系统体积的效果。

2、本发明的集成动力电池系统在使用时,当PACK(电池系统)内部热失控时,通过防水透气膜和透气孔对电池箱内部进行泄压,同时透气孔通过防水透气膜与电池箱的内腔相通可以保持电池箱内部与外部环境相通,维持电池箱内部气压环境稳定,达到平衡气压的作用,从而提高电池系统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集成动力电池系统的爆炸图;

图2为本发明的集成动力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芯模组-液冷系统-ECU结构之间的爆炸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控制单元与液冷系统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子控制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上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液冷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液冷系统的正视图;

图9为图8中A-A处的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B-B处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芯模组的爆炸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下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各附图中标号:

10、电池箱;101、上箱体;1011、窗口;102、下箱体;1020、环形凸起;1021、安装孔;1022、防水透气膜;1023、保护盖;10231、透气孔;1024、加强筋部;20、电芯模组;201、电芯单元;2011、铝翅片;2012、电芯;2013、泡棉;2014、极耳连接件;202、电气隔离板;203、柔性电路板;204、总负极铜排;205、总正极铜排;206、极耳固定架;30、电子控制单元;301、安装口;302、弹性扣;303、限位块;304、负铜排;305、正铜排;21、壳体;40、液冷系统;401、液冷板;4011、型材液冷板本体;40110、连接部;4012、第一堵板;4013、第二堵板;4014、第一隔离板;4015、第二隔离板;4016、导流板;402、进水口;4021、进水管;403、出水口;4031、出水管;404、进水道;405、分流道;406、导流通道;407、出水道;50、接插端口;501、常压接口;502、快充接口;503、信号采集接口;51、连接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宽度”、“上”、“下”、“前”、“后”、“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相关技术中,现有动力电池系统包括电芯模组、液冷系统和电子控制单元,ECU(电子控制单元)与电芯模组电连接,用于控制电芯模组;液冷系统固定于电芯模组上,用于冷却电芯模组。但是,由于ECU(电子控制单元)并非与电芯模组和液冷系统集成一起,导致动力电池系统的集成度低,从而导致动力电池系统的空间利用率低,此外,该液冷系统也无法有效对ECU(电子控制单元)进行冷却,从而降低了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效率,若通过额外的冷却系统对ECU进行冷却,则又会增加动力电池系统的生产成本。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动力电池系统,以解决现有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度低,导致动力电池系统的空间利用率低及用于冷却电芯模组的液冷系统无法冷却ECU而降低了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效率及增加生产成本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照图1-图12,本发明提出一种集成动力电池系统,包括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上箱体101与下箱体102密封盖合形成有电池箱10,上箱体101内设有电子控制单元30,电子控制单元30电连接有接插端口50,接插端口50通过开设于上箱体101上的窗口1011延伸出上箱体101外,接插端口50用于为电池箱10外的设备提供电路接口,下箱体102内设有受控于电子控制单元30的电芯模组20,上箱体101和/或下箱体102上开设有与电池箱10内相通的安装孔1021,安装孔1021内安装有防水透气膜1022,安装孔1021上盖设有保护盖1023,保护盖1023上开设有透气孔10231,透气孔通过防水透气膜1022与电池箱10的内腔相通,电子控制单元30与电芯模组20之间设置有固定于电芯模组20和/或电子控制单元30上的液冷系统40,液冷系统40的进水口402和出水口403分别与电池箱10外的进水管4021和出水管4031连通,液冷系统40用于同时冷却所述电芯模组20和电子控制单元30。

本发明的集成动力电池系统在使用时,由电子控制单元30控制电芯模组20,并通过与电子控制单元30电连接的接插端口50为电池箱10外的设备提供电路接口,如此该动力电池系统即可为电池箱10外的设备提供电动力,同时因液冷系统40位于电子控制单元30与电芯模组20之间,也即电芯模组20-液冷系统40-电子控制单元30采用“三明治”式结构,因此当需要同时冷却电芯模组20和电子控制单元30时,使冷却液从进水管4021进入液冷系统40内后从出水管4031排出,以此循环,即可使在液冷系统40内流动的冷却液同时与电子控制单元30和电芯模组20进行热交换而达到同时冷却电子控制单元30和电芯模组20的效果,无需额外增加冷却系统对电子控制单元30单独冷却,从而在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散热效率的同时降低动力电池系统的生产成本;此外,本发明通过将电芯模组20、液冷系统40和电子控制单元30均设置在电池箱10的内腔内,从而将电芯模组20、液冷系统40和电子控制单元30集成在同一电池箱10上,达到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空间利用率,减小动力电池系统体积的效果。此外,当PACK(电池系统)内部热失控时,通过防水透气膜1022和透气孔10231对电池箱内部进行泄压,同时透气孔10231通过防水透气膜1022与电池箱10的内腔相通可以保持电池箱10内部与外部环境相通,维持电池箱10内部气压环境稳定,达到平衡气压的作用,从而提高电池系统安全性能。

请参照图3,在一实施例中,液冷系统40包括液冷板401,液冷板401贴合固定于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30上,也即可以理解,液冷板401的相对表面分别与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30贴合;当然,液冷板401内设置有冷却流道,液冷板401上设置有进水口402和出水口403,进水口402与冷却流道的进液端连通,出水口403与冷却流道的出液端连通,如此在冷却流道内流动的冷却液体通过与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30热交换即可同时冷却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30。

请参照图2、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冷却流道包括设于液冷板401内的进水道404、出水道407和多条分流道405。液冷板401的相对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在水平方向上,自液冷板401的第一侧沿液冷板401的第二侧延伸的方向为水平X方向,与水平X方向水平垂直的方向为水平Y方向。基于此,进水道404和各分流道405均沿水平Y方向设置,多条分流道405自进水道404一端沿水平X方向间隔排列,出水道407沿水平X方向设置,进水道404的一端与进水口402连通,进水道404的另一端与各分流道405的一端连通,各分流道405的另一端均与出水道407的一端连通,出水道407的另一端与出水口403连通。由此可知,当冷却液从进水口402进入进水道404内后,分流到各分流道405内,最后各分流道405内的冷却液进入出水道407后出水口403排出,以此循环。如此,冷却液通过在此种冷却流道内的流动路径可以延长冷却液与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30的热交换时间,进一步提升液冷系统40同时冷却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30的冷却效果。

请参照2、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液冷板内还设置有导流通道406,导流通道406沿水平X方向设置,导流通道406位于各分流道的出液端与出水道之间,导流通道406与出水道之间通过导流通道与最靠近液冷板的第二侧的分流道连通的位置连通。当冷却液从进水口402进入进水道404内后,分流到各分流道405内,各分流道405内的冷却液汇集于导流通道406内,再进入出水道407,最后从出水口403排出。如此,可以进一步地延长冷却液在冷却流道内的流动时间,从而延长冷却液与电芯模组和电子控制单元30的热交换时间,提升冷却效果。具体可以参照图9,冷却液在冷却流道内的流动路径如图9所示。

请继续参照图2、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液冷板401内设置有沿水平Y方向延伸的第一隔离板4014,第一隔离板4014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于液冷板401内的相对内表面上,第一隔离板4014与液冷板401内靠近该液冷板401的第一侧的内壁形成上述的进水道404。如此,第一方面:因使用了液冷板401的第一侧的内壁相当于一个第一隔离板4014,从而可以节省第一隔离板4014的数量,降低液冷系统40的生产成本;第二方面:因进水道404内的冷却液在电芯模组与电子控制单元30之间只有液冷板401外的相对表面隔离,因此可以提升进水道404内的冷却液与电芯模组、电子控制单元30的热交换效率。

请继续参照图2、图8和图9,在一实施例中,液冷板401内设置有多个第二隔离板4015,多个第二隔离板4015沿水平X方向间隔排列,且第二隔离板4015与第一隔离板4014平行,第二隔离板4015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固定于液冷板401内的相对内表面上,任意相邻两第二隔离板4015之间的间隔形成一上述的分流道405。由此可知,因分流道405内的冷却液在电芯模组与电子控制单元30之间只有液冷板401外的相对表面隔离,因此进一步可以提升分流道405内的冷却液与电芯模组、电子控制单元30的热交换效率。此外,最靠近液冷板401的第二侧的第二隔离板4015与液冷板401的第二侧的内壁也形成一上述的分流道405,如此可以增加分流道405的数量,进一步提升分流道405内的冷却液与电芯模组、电子控制单元30的热交换效率。

请参照图9和图10,在一实施例中,液冷板401包括型材液冷板本体4011、第一堵板4012和第二堵板4013,型材液冷板本体401在水平Y方向上的两端为敞口结构,第一堵板4012和第二堵板4013分别密封堵设于型材液冷板本体401的两敞口结构,第一隔离板4014和第二隔离板4015均位于型材液冷板本体4011内,且第一隔离板4014和第二隔离板4015与型材液冷板本体4011挤压一体成型,提升液冷板401的整体强度,使得第一隔离板4014和第二隔离板4015可以作为支撑件,避免液冷板401在电子控制单元30的压力作用下减少使用寿命。当然,第一堵板4012和第二堵板4013分别密封堵设于型材液冷板本体4011的两敞开端,使得液冷板401的内腔形成密闭的空腔。

请参照图9,在一实施例中,型材液冷板本体4011内还设置有与第一隔离板4014连接的导流板4016,导流板4016沿水平X方向延伸至最靠近液冷板401的第二侧的第二隔离板4015的位置,导流板4016在竖直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液冷板401内的相对内表面连接固定,导流板4016与各分流道405上背向与进水道404连通的一端之间形成上述的导流通道406,导流板4016与第一堵板4012之间形成有上述的出水道407,导流通道406与出水道407通过导流通道406与最靠近液冷板401的第二侧的分流道405连通的位置连通。

参照图9,在一实施例中,进水口402开设于第一堵板4012上并与出水口403同侧,如此可方便外部与进水口402和出水口403连接管道的布局。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进水口402也可以开设于第二堵板4013上,在此处不做限定。

参照图1,在一实施例中,上箱体101与下箱体102之间的密封盖合位置采用凹凸结构紧密配合连接。也即可以理解,上箱体101的敞口端与下箱体102的敞口端之间采用凹凸结构紧密配合,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中其一的敞口边缘具有环形凸起1020,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中另一的敞口边缘具有与环形凸起1020适配的环形凹陷部,上箱体101的敞口和下箱体102的敞口之间的连接通过环形凸起1020与环形台阶紧密配合即可确保上箱体101和下箱体102之间连接的气密性,保证电池系统的气密性。

参照图2,在一实施例中,进水口402上连接有位于液冷板401外的进水管4021,进水管4021密封贯穿于上箱体101,且进水管4021的外壁上设置有位于上箱体101外的六角结构,该进水管4021上的六角结构主要便于进水管4021与进水口402的连接,当然,进水管4021与进水口402的连接位置密封,避免漏水。同理,出水口403上连接有位于液冷板401外的出水管4031,出水管4031密封贯穿于上箱体101,且出水管4031的外壁上设置有位于上箱体101外的六角结构,该出水管4031上的六角结构主要便于出水管4031与出水口403的连接,当然,出水管4031与出水口403的连接位置密封,避免漏水。

参照图4和图7,在一实施例中,电子控制单元30上朝向液冷板401的平面为工作面,工作面上开设有安装口301,液冷板401置于安装口301内。工作面上设置有用于将液冷板401固定于安装口301内的弹性扣。具体地,液冷板401上的相对两端设置有连接部40110,连接部40110位于安装口301外,该连接部40110与液冷板401一体连接;工作面上的相对两侧均设置有弹性扣302,弹性扣302位于安装口301外,弹性扣302沿竖直Z方向延伸,且弹性扣302位于水平X方向的相对两侧,在水平X方向的每一侧均具有两个弹性扣302但限定于两个,弹性扣302扣住该连接部40110而将电子控制单元30固定于安装口301内,如此即可便于液冷板401的拆装;当需要将液冷板401从电子控制单元30上卸下时,通过掰开弹性扣302即可使液冷板401脱离电子控制单元30而将液冷板401从安装口301内取出。

参照图4,在一实施例中,在工作面上还设置有用于限位液冷板401的限位块303,限位块303位于水平Y方向上的相对两侧,如此通过限位块303限制液冷板401在水平Y方向上的自由度即可达到限位液冷板401的目的,进一步将液冷板401固定于安装口301内。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液冷板401也可以固定于电芯模组20上朝向电子控制单元30的表面上,在此处不做限定。

参照图11,在一实施例中,电芯模组20包括多个电芯单元201,各电芯单元201堆叠串接在一起而形成电芯模块,以提高动力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体地,电芯单元201包括铝翅片2011、电芯2012和泡棉2013,电芯2012位于铝翅片2011与泡棉2013之间;在相邻的两个电芯单元中,一电芯单元的泡棉2013与另一电芯单元的铝翅片2011贴合。其中,相邻两电芯单元201之间的串接采用如下方式实现:相邻两电芯单元201中其一电芯2012的正极耳与相邻两电芯单元201中另一电芯2012的负极耳通过极耳连接件2014连接而实现相邻两电芯单元201之间的串接。本领域技术人员由此可以理解的是,极耳连接件2014的作用是将相邻两片电芯2012进行电连接,而铝翅片2011的在此处起到的作用为:提高电芯2012散热效率同时可以防止热失控扩散到邻边电芯2012;泡棉2013的作用为:吸收电芯2012膨胀同时泡棉2013的预压可以为电芯2012提供预紧力,减小电芯2012在电池系统内偏移。

当然,电芯模组20还包括有壳体21和柔性电路板203(FPC),柔性电路板203固定于电芯模块上,且柔性电路板203通过镍片焊接于极耳连接件2014上,使得整个电芯模块受控于柔性电路板203而使电芯模块的电信号传输到ECU处理;壳体21的相对两端为敞口结构,壳体21套设于电芯模块上,壳体21为铝壳,也即是电芯2012成组后通过铝壳进行边界约束,如此可以对电芯模块提供紧固作用,同时铝壳的散热性能较佳,可以大面积接触电芯模块促进电芯模块散热。

此外,壳体21的敞口端盖设有电气隔离板202,电芯模块通过电气隔离板202实现电气隔离;极耳连接件2014通过设置于壳体21内的极耳固定架206固定;电芯模组20还包括有总负极铜排204和总正极铜排205,电子控制单元30上具有负铜排304和正铜排305,总负极铜排204的一端与电芯模块的负极电连接,总负极铜排204的另一端延伸出电气隔离板202的外部与负铜排304电连接,总正极铜排205的一端与电芯模块的正极电连接,总正极铜排205的另一端延伸出电气隔离板202的外部与正铜排305电连接。由此可以理解的是,总正铜排305和总负铜排304将电芯模块的电压信号传输到下一结构,在保证电芯模组20的功能完整,将电芯模组20设计紧凑优化,可以将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提高,优化电池PACK(电池系统)结构和提高电池系统能量密度。

需要说明的是,电芯2012的正极耳和负极耳可以位于电芯2012的同一侧,也可以位于电芯2012上的相对两侧,在此处不做限定。当然,电芯模组20可以为方壳或圆柱等电芯模组结构,在此处不做限定。

参照图1或图2,在一实施例中,下箱体102上的至少一外侧壁上设置有蜂窝状的加强筋部1024,该实施例中,下箱体102上相对两外侧壁上均设置有蜂窝状的加强筋部1024,通过该加强筋部1024可以提高PACK的整体强度。蜂窝状的加强筋部1024包括开设于下箱体102上的多个正六边形,且相邻两正六边形邻接。当然,正六边形也可以替换为五边形或或者八变形,在此处不做限定。

参照图12,在一实施例中,保护盖1023与安装孔1021螺纹连接,保护盖1023起到保护防水透气膜1022的作用,防止因手误碰到防水透气膜1022而导致防水透气膜1022破损。此外,透气孔10231设于保护盖1023的侧壁底部,如此可以避免外界气体对冲防水透气膜1022,造成防水透气膜1022破损,同时也起到避免冷凝水蓄积的作用。

参照图5和图6,在一实施例中,接插端口50集成于连接平台51上,接插端口沿竖直Z方向延伸,而连接平台51集成于电子控制单元30上,连接平台51的外侧壁与上箱体101上窗口1011的内侧壁之间密封,从而确保电池系统的气密性。由此可知,接插端口集成于电子控制单元30上,如此可以缩减ECU与接插端口的距离以减少线束使用,提高集成度;若接插端口不是集成于电子控制单元30上,而是通过线束与电子控制单元30连接,那么就会增加线束使用。其中,接插端口50包括有常压接口501、快充接口502和信号采集接口503,如此可以为箱体10外部设备提供不同的电路接口,同时增设了快充接口502为电池系统增加快充功能。综上可知,电池系统拥有快充功能的同时还提高了该电池系统的集成度,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一种弱电磁干扰的动力电池系统及一种车辆
  • 一种多支路区域式动力电池系统加热方法及系统
  • 一种动力电池的综合工况测试系统、方法及电池测试系统
  • 动力电池液冷分流集成装置及其动力电池系统
  • 一种动力电池绿色优化设计集成系统及其集成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88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