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约束夹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29 00:47:01


约束夹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约束夹具。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蓄电模块,具备层叠体和电解液,所述层叠体构成为包含:多个电极,其在一个方向上层叠;密封部,其将电极间的各空间密封;以及开口部,其形成于密封部并且将空间的内外连通,所述电解液收纳于各空间。在这样的蓄电模块中,需要在制造工序中向电极间的空间供应电解液,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通过将供应电解液的流路部按压到层叠体的侧面而连接到开口部,在确保连接部的液密的状态下进行从流路部向层叠体的内部的空间供应电解液。

为了用这样的方法向层叠体的内部的空间供应电解液,不仅需要将流路部按压到层叠体来确保流路部与层叠体的连接部的液密,还需要进行层叠体的定位和预先固定层叠体以使得在流路部被按压到层叠体时层叠体不移动。在专利文献1中,准备了用于约束层叠体的移动而将流路部按压到层叠体的第一夹具和在层叠方向上约束层叠体的第二夹具,以在由第二夹具进行层叠体的定位并且由第一夹具将流路部按压到层叠体时,使得层叠体在该按压方向上不会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068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由两个夹具来约束层叠体的方法中,在将第二夹具的流路部连接到被第一夹具约束的层叠体的开口部时,需要将流路部相对于层叠体合适地对位,该对位花费工夫,作业性差。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的约束夹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是在蓄电模块的制造时使用的约束夹具,蓄电模块具备:层叠体,其构成为包含:多个电极,其在第一方向上层叠;密封部,其将电极间的空间密封;以及开口部,其形成于密封部并且将空间的内外连通,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开口;以及电解液,其收纳于空间,约束夹具具备:第一单元,其经由配置到第一方向上的层叠体的两端的一对约束部对层叠体施加第一方向的约束载荷;以及第二单元,其具有通过连接到开口部而与空间连通的流路部和支撑流路部的基座部,第二单元装卸自如地设置于第一单元,在基座部通过限制并固定第二单元相对于第一单元向第二方向的移动的固定部被固定到一对约束部中的至少一方时,流路部液密地连接到开口部。

通过该构成,仅以经由固定部将第二单元装配到约束层叠体的状态的第一单元的简单的作业,第二单元的流路部就被液密地连接到层叠体的开口部。由此,将流路部连接到层叠体的开口部时的对位作业变得容易,如果使用本构成的约束夹具,则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固定部由设置于约束部和基座部中的一方的第一凹部、以及设置于约束部和基座部中的另一方的第一凸部形成,通过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的嵌合来限制并固定第二单元相对于第一单元向第二方向的移动。通过该构成,仅以使第一凹部与第一凸部嵌合的简单的作业,就能够将第二单元固定到第一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固定部构成为包含:第一孔,其形成于约束部;第二孔,其形成于基座部;以及插通构件,其插通到以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的第一孔和第二孔。通过该构成,仅以使插通构件插通于第一孔和第二孔的简单的作业,就能够将第二单元固定到第一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固定部构成为包含:形成于约束部的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中的一方;形成于基座部的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中的一方;以及连接构件,其嵌合到形成于约束部的第二凹部或第二凸部以及形成于基座部的第二凹部或第二凸部。通过该构成,仅以使形成有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中的另一方的连接构件嵌合到形成于基座部和约束部的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中的一方的简单的作业,就能够将第二单元固定到第一单元。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第二单元具有:按压部,其设置于流路部,以包围开口部的方式被按压到层叠体;以及施力部,其将按压部按压到层叠体。通过该构成,能够将流路部与开口部更液密地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流路部具有供被连接部从竖直上方能连通地连结的连接部。通过该构成,被连接部相对于连接部的连接作业变得容易。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被连接部是供应电解液的配管,电解液经由流路部被供应到空间。通过该构成,能够容易地向空间的内部供应电解液。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基座部具有第一基座部和第二基座部,第一基座部和第二基座部在第一方向上夹持并支撑流路部,第一基座部通过固定部被固定到一对约束部中的一方,第二基座部通过固定部被固定到一对约束部中的另一方。通过该构成,能够更稳定地支撑流路部。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基座部是在第一方向上从下方支撑流路部的构件,基座部通过固定部被固定到作为一对约束部中的一方的在第一方向上配置在下方的约束部。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一对所述约束部中的一方与一对约束部中的另一方相比在第二方向上较长,以从层叠体向第二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基座部被固定到一对约束部中的一方。通过该构成,基座部被固定到突出的约束部中的一方,因此约束部中的另一方不会与流路部干扰,能容易地进行第二单元相对于第一单元的装卸。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在基座部,形成有能够视觉识别流路部与开口部的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贯通窗。通过该构成,能够容易地确认流路部与开口部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发生由连接不良引起的缺陷。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也可以是,在一对约束部中的一方,形成有能够视觉识别流路部与开口部的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贯通窗。通过该构成,能够容易地确认流路部与开口部的连接状态,因此能够避免发生由连接不良引起的缺陷。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也可以具有:第一夹持部,其夹持构成层叠体的多个电极;以及第二夹持部,其夹持构成层叠体的密封部,第一夹持部包含通过与电极接触而使层叠体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电源连接部,第一夹持部是作为一对约束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第二夹持部是作为一对约束部的一部分或一对基座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第二夹持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比第一夹持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小。

由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约束的层叠体有时在层叠体中的层叠有多个电极的层叠区域与层叠体中的形成密封部的第二区域之间,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是不同的。更详细地说,有时第二区域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比层叠区域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大。在此,在上述第一夹持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与上述第二夹持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相同的构成的情况下,有时会由于对第二区域(特别是形成有被形成开口部的密封部的区域)施加过度的约束载荷或者无法对层叠区域施加足够的约束载荷,而无法在对整个层叠体施加均等的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约束。在该情况下,电源连接部也有可能不与电极接触,有时无法在制造阶段中稳定地对层叠体供应电力。

在本发明的一方面的约束夹具中,第二夹持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形成为比第一夹持部的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小,因此,即使在对层叠体中的形成密封部的第二区域在第一方向上比层叠体中的层叠有多个电极的层叠区域突出的层叠体进行约束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也会以合适的状态与层叠区域接触,第二夹持部以合适的状态与第二区域接触。其结果是,能在对整个层叠体施加均等的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约束,并且能在制造阶段中向层叠体进行稳定的电力供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的概略性截面图。

图2是从X轴方向观看的电极层叠体的侧视图。

图3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将一对限制构件拆下后的状态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从X轴方向观看的将被夹持体夹持的状态的第一单元的侧视图。

图7的(A)是从Z轴方向观看约束构件和限制构件的俯视图,图7的(B)是从X轴方向观看约束构件和限制构件的侧视图。

图8是从Y轴方向观看在第一单元装配有第二单元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9的(A)是从Z轴方向观看第一连接部和喷嘴的俯视图,图9的(B)是从X轴方向观看第一连接部的主视图,图9的(C)是从Y轴方向观看第一连接部和喷嘴的侧视图。

图10的(A)是从Y轴方向观看连接构件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图10的(B)是从Y轴方向观看连接构件的另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1是示出将一对限制构件拆下后的状态的变形例1的第一单元和变形例1的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12的(A)是从Y轴方向观看将一对限制构件拆下后的状态的变形例2的第一单元和变形例2的第二单元的侧视图,图12的(B)是从Z轴方向观看供变形例2的连接片嵌合的凹部的俯视图。

图13的(A)是示出变形例2的连接片的立体图,图13的(B)是从Y轴方向观看装配有一对限制构件和连接片的状态的变形例2的第一单元和变形例2的第二单元的侧视图。

图14的(A)是从Y轴方向观看将一对限制构件拆下后的状态的变形例3的第一单元和变形例3的第二单元的侧视图,图14的(B)是示出变形例3的连接片的立体图,图14的(C)是示出向一对限制构件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变形例3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装配变形例3的连接片的方法的图。

图15的(A)是从Z轴方向观看变形例4的第一连接部和喷嘴的俯视图,图15的(B)是从X轴方向观看变形例4的第一连接部的主视图,图15的(C)是从Y轴方向观看变形例4的第一连接部和喷嘴的侧视图。

图16的(A)~图16的(E)中的每个图是示出了变形例4的第一连接部的突出部的形状的一个例子的截面图。

图17的(A)是从Z轴方向观看变形例5的第一连接部和喷嘴的俯视图,图17的(B)是从X轴方向观看变形例5的第一连接部的主视图,图17的(C)是从Y轴方向观看变形例5的第一连接部和喷嘴的侧视图。

图18是从Y轴方向观看变形例5的第一连接部和喷嘴的侧视图。

图19的(A)是从Z轴方向观看形成有确认窗的变形例6的第一基座部的俯视图,图19的(B)是将从Z轴方向观看的确认窗放大示出的图。

图20的(A)~图20的(C)是将从Z轴方向观看的确认窗放大示出的图。

图21是示出变形例7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22是示出与变形例7类似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与变形例7类似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24的(A)是示出电极层叠体的立体图,图24的(B)是从Z轴方向观看变形例8的约束构件的俯视图。

图25是从Y轴方向观看变形例8的第一单元的截面图。

图26的(A)是从Y轴方向观看变形例9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截面图,图26的(B)是从Y轴方向观看变形例9的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以及第三单元的截面图。

图27是从Y轴方向观看变形例的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侧视图。

图28是示出变形例的蓄电模块的概略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实施方式。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或同等的要素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所示的蓄电模块1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的制造方法制造的蓄电模块的一个例子。蓄电模块1例如用于叉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各种车辆的电池。蓄电模块1例如是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镍氢二次电池等二次电池。蓄电模块1也可以是双电层电容器。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蓄电模块1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情况。本实施方式的蓄电模块1例如是沿着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1边的宽度为1000mm以上、并且沿着Z轴方向的厚度为100mm以下的扁平的大型电池。

蓄电模块1具备电极层叠体10、密封部20以及电解液19。电极层叠体10具有多个双极电极(电极)11、负极终端电极(电极)12、正极终端电极(电极)13以及多个隔离物14。

各双极电极11具有集电体15、正极活性物质层16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17。集电体15例如形成为片状。集电体15在从Z轴方向观看时例如形成为矩形状。正极活性物质层16设置在集电体15的第一面15a。正极活性物质层16在从Z轴方向观看时例如形成为矩形状。负极活性物质层17设置在集电体15的第二面15b。负极活性物质层17在从Z轴方向观看时例如形成为矩形状。集电体15的第一面15a是朝向Z轴方向的一侧的面,在图1的例子中朝向Z轴方向正侧。集电体15的第二面15b是朝向Z轴方向的另一侧的面,在图1的例子中朝向Z轴方向负侧。

负极活性物质层17在从Z轴方向观看时比正极活性物质层16大一圈。也就是说,在从Z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整个形成区域位于负极活性物质层17的形成区域内。多个双极电极11以使得正极活性物质层16与负极活性物质层17彼此相对的方式沿着Z轴方向层叠。即,多个双极电极11以使得层叠方向D沿着Z轴方向的方式层叠。

负极终端电极12具有集电体15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7。负极终端电极12不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6。也就是说,在负极终端电极12的集电体15的第一面15a,未设置有活性物质层。负极终端电极12的集电体15的第一面15a是露出的。负极终端电极12配置在电极层叠体10的Z轴方向上的第一端。负极终端电极12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7是与位于电极层叠体10的Z轴方向上的偏靠第一端的位置的双极电极11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6相对的。电极层叠体10的Z轴方向上的第一端在图1的例子中是Z轴方向的正侧的端部。

正极终端电极13具有集电体15和正极活性物质层16。正极终端电极13不具有负极活性物质层17。也就是说,在正极终端电极13的集电体15的第二面15b,未设置有活性物质层。正极终端电极13的集电体15的第二面15b是露出的。正极终端电极13配置在电极层叠体10的Z轴方向上的第二端。正极终端电极13的正极活性物质层16是与位于电极层叠体10的Z轴方向上的偏靠第二端的位置的双极电极11的负极活性物质层17相对的。电极层叠体10的Z轴方向上的第二端在图1的例子中是Z轴方向的负侧的端部。

隔离物14配置在相邻的双极电极11、11之间、负极终端电极12与双极电极11之间、以及正极终端电极13与双极电极11之间。隔离物14介于正极活性物质层16与负极活性物质层17之间。隔离物14通过将正极活性物质层16与负极活性物质层17隔离,防止由相邻的电极的接触引起的短路,并且使锂离子等电荷载体通过。

集电体15是用于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放电或充电的期间使电流持续流过正极活性物质层16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7的化学惰性的电导体。集电体15的材料例如是金属材料、导电性树脂材料或导电性无机材料等。导电性树脂材料的例子包含根据需要在导电性高分子材料或非导电性高分子材料中添加了导电性填料的树脂等。集电体15也可以具备多个层。在该情况下,集电体15的各层也可以包含上述的金属材料或导电性树脂材料。

在集电体15的表面,也可以形成有包覆层。该包覆层例如可以通过镀敷处理或喷涂等公知的方法形成。集电体15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板状、箔状(例如金属箔)、膜状或网状等。金属箔的例子包含铝箔、铜箔、镍箔、钛箔或不锈钢箔等。不锈钢箔的例子例如包含由JIS G4305:2015规定的SUS304、SUS316或SUS301等。集电体15也可以是上述的金属的合金箔或将多个上述金属的箔一体化而成的箔。在集电体15形成为箔状的情况下,集电体15的厚度例如可以是1μm~100μm。

正极活性物质层16包含能吸纳和放出锂离子等电荷载体的正极活性物质。正极活性物质的例子包含具有层状岩盐结构的锂复合金属氧化物、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金属氧化物、聚阴离子系化合物等。正极活性物质只要是能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即可。正极活性物质层16也可以包含多种正极活性物质。在本实施方式中,正极活性物质层16包含作为复合氧化物的橄榄石型磷酸铁锂(LiFePO

负极活性物质层17包含能吸纳和放出锂离子等电荷载体的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单质、合金或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负极活性物质的例子包含锂、碳、金属化合物等。负极活性物质也可以是能与锂合金化的元素或其化合物等。碳的例子包含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硬碳(难石墨化性碳)或软碳(易石墨化性碳)等。人造石墨的例子包含高取向性石墨、中间相碳微球等。能与锂合金化的元素的例子包含硅(silicon)或锡等。在本实施方式中,负极活性物质层17包含作为碳系材料的石墨。

正极活性物质层16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7中的每个活性物质层(以下简称为“活性物质层”)根据需要还能包含用于提高电传导性的导电助剂、粘结剂、电解质(聚合物基体、离子传导性聚合物、电解液19等)、用于提高离子传导性的电解质支持盐(锂盐)等。导电助剂是为了提高各电极11、12、13的导电性而添加的。导电助剂例如是乙炔黑、炭黑或石墨等。

活性物质层所包含的成分或该成分的配混比和活性物质层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能适当参照关于锂离子二次电池的以往公知的见解。活性物质层的厚度例如为2~150μm。活性物质层也可以通过辊涂法等公知的方法形成在集电体15的表面。在集电体15的表面(单面或两面)或活性物质层的表面,为了提高各电极11、12、13的热稳定性,也可以设置有耐热层。耐热层例如包含无机粒子和粘结剂,除此以外也可以包含增稠剂等添加剂。

粘结剂的例子包含聚偏氟乙烯、聚四氟乙烯、氟橡胶等含氟树脂、聚丙烯、聚乙烯等热塑性树脂、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等酰亚胺系树脂、含有烷氧基甲硅烷基的树脂、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等丙烯酸系树脂、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海藻酸铵等海藻酸盐、水溶性纤维素酯交联物、淀粉-丙烯酸接枝聚合物等。这些粘结剂能单独使用或使用多个。溶剂的例子包含水、N-甲基-2-吡咯烷酮(NMP)等。

隔离物14例如可以是包含吸收保持电解质的聚合物的多孔性片或无纺布。隔离物14的材料的例子例如包含聚丙烯、聚乙烯、聚烯烃、聚酯等。隔离物14可以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多层结构例如可以具有粘接层或作为耐热层的陶瓷层等。在隔离物14中也可以浸渍有电解质。作为浸渍到隔离物14的电解质的例子,可举出包含非水溶剂和溶解在非水溶剂中的电解质盐的液体电解质(电解液19)。

在电解液19浸渍到隔离物14的情况下,作为其电解质盐,可以使用LiClO

密封部20以包围电极层叠体10的方式形成在电极层叠体10的周缘部。密封部20在各集电体15的周缘部处接合于各集电体15的第一面15a和第二面15b中的每个面。此外,密封部20只要接合于各集电体15的第一面15a和第二面15b中的至少一个面即可。密封部20将相邻的双极电极11、11的集电体15、15之间、负极终端电极12的集电体15与双极电极11的集电体15之间、以及正极终端电极13的集电体15与双极电极11的集电体15之间的空间S分别密封。以下,将相邻的双极电极11、11的集电体15、15之间、负极终端电极12的集电体15与双极电极11的集电体15之间、以及正极终端电极13的集电体15与双极电极11的集电体15之间简称为“相邻的各电极11、12、13之间”。

密封部20在从各电极11、12、13的层叠方向D观看时为矩形框状。密封部20具有位于相邻的各电极11、12、13之间的部分和位于比集电体15的缘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在相邻的各电极11、12、13之间,密封部20包围正极活性物质层16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7的周围,由相邻的集电体15、15和密封部20形成有空间S。

在空间S收纳有电解液19。密封部20将电解液19密封于空间S。密封部20能防止水分从蓄电模块1的外部向空间S内的侵入。另外,密封部20例如防止由于充放电反应等而从各电极11、12、13产生的气体漏出到蓄电模块1的外部。密封部20的一部分被配置到相邻的集电体15、15之间,从而也作为保持一对集电体15、15之间的间隔的间隔件发挥功能。密封部20在从层叠方向D观看时是与正极活性物质层16和负极活性物质层17分开的。在从层叠方向D观看时,其位于比集电体15的缘部靠外侧的位置的部分在层叠方向D上从配置在电极层叠体10的层叠方向D的一端的负极终端电极12延伸至配置在层叠方向D的另一端的正极终端电极13,将位于相邻的各电极11、12、13的集电体15、15之间的各个部分连结起来。

密封部20包含绝缘材料,通过将相邻的集电体15、15之间绝缘来防止相邻的集电体15、15之间的短路。构成密封部20的材料的例子例如包含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以及AS树脂等树脂材料、以及使这些树脂材料改性后的材料。

密封部20包含覆盖电极层叠体10的侧方(电极层叠体10的X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和电极层叠体10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分)的主体部21、以及在Z轴方向上从主体部21突出的一对突出部22。突出部22设置在主体部21中的形成开口部20b的部分的上端和下端。如图1和图2所示,在密封部20形成有用于在蓄电模块1的制造工序中向各空间S供应电解液19的多个开口部20b。开口部20b将各空间S的内外连通,在与层叠方向D正交的方向(第二方向)上开口。具体来说,多个开口部20b在密封部20的沿着层叠方向D延伸的侧面20a开口。与各空间S连通的开口部20b以形成于在层叠方向D上相互相邻的空间S的开口部20b、20b彼此在层叠方向D上不重叠的方式在与层叠方向D和X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Y轴方向)上分开配置。

另一方面,与在层叠方向D上不相邻的各空间S连通的一些开口部20b以相互在层叠方向D上重叠的方式配置为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模块1中形成有六个空间S,与从层叠方向D的一端数起配置为第奇数个的三个空间S分别连通的三个开口部20b以相互在层叠方向D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并且,在Y轴方向上与该三个开口部20b分开并与从层叠方向D的一端数起配置为第偶数个的三个空间S分别连通的三个开口部20b以相互在层叠方向D上重叠的方式配置。

在设置有开口部20b的密封部20的侧面20a,以包围各开口部20b的方式形成有从侧面20a突出的框部20c。多个框部20c中的将以在层叠方向D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的开口部20b包围的框部20c彼此相互连结而构成了框部连结体20d。在本实施方式的密封部20中,构成有将从层叠方向D的一端数起为第奇数个的三个开口部20b分别包围的三个框部20c彼此连结而成的框部连结体20d、以及将从层叠方向D的一端数起为第偶数个的三个开口部20b分别包围的三个框部20c彼此连结而成的框部连结体20d。此外,在图2中由交叉影线强调示出了框部20c和框部连结体20d。

在各框部20c(框部连结体20d)的突出方向(X轴方向)上的顶端设置有密封片25。密封片25通过接合到各框部20c的顶端的整周,将被各框部20c分别包围的开口部20b覆盖并密封。此外,在图2中,示出的是省略了密封片25的状态的蓄电模块1。

接下来,主要参照图3来说明蓄电模块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首先,通过层叠各电极11、12、13,准备图1所示的蓄电模块1的各开口部20b被密封前的电极层叠体10(层叠体)(层叠工序S1)。在该时间点,在各框部20c的顶端未设置有密封片25,各开口部20b是在侧面20a开口而露出的。此外,在以下的记载中为了方便,有时将各开口部20b被密封前的电极层叠体10简称为电极层叠体10。

接着,以使得电极的层叠方向D沿着Z轴方向(竖直方向)的方式,将电极层叠体10载置到构成在后面的段落详述的第一单元100(参照图4~图7)的一对约束构件(约束部)30、30中的一方约束构件30(在此为配置在Z轴方向下方的约束构件30)(载置工序S2)。特别在是如前述这样的在电极的层叠方向D上扁平且大型的蓄电模块1的情况下,为了稳定,希望以使得电极的层叠方向D沿着Z轴方向的方式载置电极层叠体10。以下,将沿着竖直方向的方向作为Z轴方向(第一方向),将与Z轴方向正交并且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作为X轴方向(第二方向),将与Z轴方向和X轴方向双方正交并且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进行说明。

接着,将在Z轴方向上以规定压力约束电极层叠体10的第一单元100装配到电极层叠体10(约束工序S3)。更详细地说,首先,在载置于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一方约束构件30的电极层叠体10之上,载置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另一方约束构件30,形成电极层叠体10由一对约束构件30、30夹持的被夹持体HB。接着,将被夹持体HB在Z轴方向上压缩,由一对限制构件40、40夹持压缩后的被夹持体HB。此外,一对限制构件40、40相对于被夹持体HB的装配方法在后面的段落详述。

压缩后的被夹持体HB试图在Z轴方向上伸展,由一对限制构件40、40限制其伸展。即,被夹持体HB由一对限制构件40、40约束为在层叠方向D上被压缩的状态。另外,在约束工序S3中,以使得一对约束构件30、30的一个侧面30e、30e与在电极层叠体10中形成有开口部20b的侧面20a齐平的方式,对电极层叠体10装配一对约束构件30、30。

接着,准备如图8所示这样的具有第一连接部63、第二连接部72、以及将第一连接部63与第二连接部72连通的流路61a、62a、63a、71的第二单元(流路单元)200。并且,以使得第二连接部72中的针对被连接部110的连接部分位于比第一连接部63中的与开口部20b的连接部分靠Z轴方向的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将流路部60连接到在载置工序S2中载置的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连接工序S4)。在连接工序S4中,通过将第一连接部63相对于电极层叠体10进行按压,第一连接部63被连接到开口部20b。在连接工序S4中,通过在第一单元100装配第二单元200,流路部60(第一连接部63)被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此外,第二单元200相对于第一单元100的装配顺序在后面的段落详述。

接着,将电解液19的供应配管120的顶端部113(被连接部110)连接到第二连接部72,经由第二单元200向电极层叠体10的空间S供应电解液19(供应工序S5)。当电解液19向空间S的供应结束时,将供应配管120的顶端部113从第二连接部72拆下。接下来,将以使得层叠方向D沿着Z轴方向的方式载置于一方约束构件30的电极层叠体10搬运至实施下一工序的场所(搬运工序S6)。电极层叠体10在装配有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的状态下,即在第二单元200的第一连接部63连接于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的状态下被搬运。

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是在第二连接部72设置有对外部与流路71的连通进行开闭的阀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将供应配管120的顶端部113从第二连接部72拆下时,关闭该阀。作为这样的阀,能使用在连接了被连接部110时成为打开状态、在拆下了被连接部110时成为关闭状态的单触式联接器(one-touch coupling)。另外,第二连接部72也可以设置有止回阀。通过这些构成,能够可靠地防止电解液19从第二连接部72漏出,并且防止异物等从第二连接部72侵入到流路71乃至电极层叠体10。

接着,在搬运工序S6中所搬运到的规定的场所,装配有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的状态的电极层叠体10被收纳到充放电装置。收纳于充放电装置的电极层叠体10经由约束构件30、30(电源连接部34、34)由外部电源实施充电而被活性化(活性化工序S7)。在活性化工序S7中,伴随着活性化而在电极层叠体10的空间S产生的气体经由第二连接部72被排出。即,从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排出的气体经由第一连接部63和流路61a、62a、63a、71从第二连接部72被排出。在本实施方式的活性化工序S7中,捕集气体的气囊的连接部(被连接部110)连接到第二连接部72。气囊例如使用树脂制的袋。

接着,在以使得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朝向竖直上方的方式改变电极层叠体10的姿势后,第二单元200被从第一单元100拆下。即,从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拆下第一连接部63。由此,密封部20的侧面20a和开口部20b露出。接着,开口部20b被密封(密封工序S8)。开口部20b的密封例如通过将密封片25热熔接到包围各开口部20b的框部20c的顶端来实施。接着,约束电极层叠体10的第一单元100被从电极层叠体10拆下(解除工序S9)。

接下来,详细说明在上述的蓄电模块1的制造方法的一系列工序中使用的约束夹具J。如图4所示,约束夹具J具备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第二单元200装卸自如地设置于第一单元100。

第一单元100对多个电极在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电极层叠体10以施加了Z轴方向的约束载荷的状态进行约束。如图4~图6所示,第一单元100具备一对约束构件30、30、一对限制构件40、40、以及插通构件36。一对约束构件30、30配置到电极层叠体10的Z轴方向(层叠方向)上的两端。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例如由不锈钢、铝或铁等材料形成。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具有主体部31、弹性体33以及电源连接部34。

主体部31具有电极层叠体10侧的内侧面31a、以及与内侧面31a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31b。主体部31具有从外侧面31b朝向电极层叠体10的外侧突出的突出肋32。突出肋32是为了实现约束构件30的强度的提高而设置的。当被夹持体HB由在后面的段落详述的限制构件40夹持时,突出肋32在Z轴方向上以与限制构件40的接触部41成为相同高度或比接触部41高的方式从外侧面31b突出。被夹持体HB是指由电极层叠体10和配置到Z轴方向上的两端的一对约束构件30、30组成的层叠体。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肋32与接触部41形成为齐平。由此,能够将夹持有被夹持体HB的状态的第一单元100以稳定的状态载置到平面部位。

弹性体33固接于主体部31的内侧面31a。弹性体33的例子包含具有绝缘性的橡胶构件或碟形弹簧。在固接橡胶构件的情况下,将其从Z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的尺寸形成为与主体部31的俯视时的尺寸相等。在碟形弹簧具有导电性的情况下,在碟形弹簧与主体部31之间配置绝缘性的片构件,或者用绝缘性材料对主体部31的内侧面31a进行涂敷。另外,在弹性体33也可以固接有活性化工序S7中的充放电所使用的导电性的电源连接部34。即,电源连接部34固接于弹性体33的与主体部31相反的一侧的面。在约束构件30对被夹持体HB进行夹持时,弹性体33和电源连接部34在Z轴方向上设置到主体部31与电极层叠体10之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在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设置弹性体3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弹性体33也可以仅配置在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一方。

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形成为矩形形状,在其四个角,形成有供插通构件36插通的插通孔31c。在约束构件30的Y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两边中的每个边,形成有供在后面的段落详述的限制构件40的加强肋43插入的切口部37。即,切口部37是与设置到限制构件40的加强肋43的数量、形成位置对应地设置的。

在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形成有使第一单元100与第二单元200装卸自如的固定部35。固定部35构成为包含:伸出部35a、35a,其在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向作为装卸方向的X轴方向突出;以及插通孔(第一孔)35b、35b,其形成于伸出部35a、35a中的每个伸出部。此外,第一单元100与第二单元200经由固定部35的装卸顺序在后面的段落详述。

一对限制构件40、40分别夹持在Z轴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的被夹持体HB的与Z轴方向正交(交叉)的Y轴方向上的两端。一对限制构件40、40中的每个限制构件例如由与约束构件30相同的材料形成。一对限制构件40、40中的每个限制构件具有一对接触部41、41、连接部42、以及加强肋43。

一对接触部41、41从Z轴方向的外侧与被夹持体HB的一对主体部31、31中的每个主体部接触并且形成为与Z轴方向正交的板状。X轴方向上的接触部41的尺寸与X轴方向上的电极层叠体10的尺寸相同或者比电极层叠体10的尺寸长。另外,X轴方向上的接触部41的尺寸与X轴方向上的被夹持体HB的约束构件30的尺寸相同。接触部41具有与主体部31的外侧面31b接触的接触部41的内侧面41a、以及与内侧面41a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41b。另外,一对接触部41、41形成有供插通构件36插通的插通孔41c。插通孔41c在X轴方向上的接触部41的端部附近形成有两个。

连接部42将一对接触部41、41连接并且形成为与Y轴方向正交的板状。X轴方向上的连接部42的尺寸与X轴方向上的电极层叠体10的尺寸相同或者比电极层叠体10的尺寸长。另外,X轴方向上的连接部42的尺寸与X轴方向上的被夹持体HB的约束构件30及接触部41的尺寸相同。由一对接触部41、41和连接部42构成的限制构件40的形状在从X轴方向观看时为コ字型(U字型)。

加强肋43是将接触部41与连接部42连接并在从X轴方向观看时形成为三角形状的板状的部位。加强肋43是为了加强限制构件40的强度而设置的。加强肋43在由限制构件40夹持被夹持体HB时配置(插入)到形成于约束构件30的切口部37。

插通构件36是插通到约束构件30的插通孔31c和限制构件40的插通孔41c的棒状构件。更详细地说,在一对接触部41、41和一对约束构件30、30,在从Z轴方向观看的俯视时形成有四处(多个)在一对限制构件40、40将被夹持体HB夹持的状态下在Z轴方向上贯通一对接触部41、41和一对约束构件30、30双方的进行贯通的贯通孔(即,插通孔31c和插通孔41c)。插通构件36在一对限制构件40、40将被夹持体HB夹持的状态下插通到多个贯通孔中的每个贯通孔。

插通构件36例如由聚缩醛、聚醚醚酮、聚酰胺等工程塑料形成。在一对限制构件40、40将被夹持体HB夹持的状态下,如果将插通构件36插通到多个贯通孔(即,插通孔31c和插通孔41c)中的每个贯通孔,则一对限制构件40、40相对于一对约束构件30、30的相对位置会被固定。换句话说,在由一对限制构件40、40将包含约束构件30的被夹持体HB夹持的状态下,如果将插通构件36插通到约束构件30的插通孔31c和限制构件40的插通孔41c,则限制构件40相对于约束构件30会被定位。

在此,说明在约束工序S3中使用第一单元100约束电极层叠体10的顺序。上述的电极层叠体10经由配置到Z轴方向上的两端的一对约束构件30、30被压缩,而形成被夹持体HB。此外,压缩前的被夹持体HB的Z轴方向的高度(厚度)的尺寸比Z轴方向上的限制构件40的一对接触部41、41间的距离长。另外,压缩后的被夹持体HB的Z轴方向的高度的尺寸比Z轴方向上的限制构件40的一对接触部41、41间的距离短。接下来,准备上述的一对限制构件40、40。

接下来,被压缩的状态的被夹持体HB由上述的一对限制构件40夹持。更详细地说,以将一对限制构件40的加强肋43分别插入到一对约束构件30、30的切口部37的方式,使在Z轴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的被夹持体HB插入到一对限制构件40的一对接触部41、41之间。并且,将被夹持体HB的压缩解除。由此,压缩被释放时的被夹持体HB向Z轴方向的伸展由一对限制构件40限制。被夹持体HB由一对限制构件40牢固地夹持而维持在Z轴方向上被约束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元100的形状尺寸形成为,一对限制构件40、40中的每个限制构件的接触部41、41相对于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的缘部以沿着X轴方向的线为对称轴呈线对称,以使得对整个被夹持体HB均等地施加载荷。另外,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的整体形状例如也形成为外形尺寸、厚度、肋配置以及肋形状等相互相同。由此,能够使载荷均等地作用于整个电极层叠体10。

接下来,详细说明第二单元200。如图4、图5、图8所示,第二单元200通过被压靠到形成于电极层叠体10的框部连结体20d并连接到各个开口部20b,将形成于电极层叠体10的各空间S与被连接部110连通。被连接部110的例子包含:在供应工序S5中被连接的电解液19的供应配管120的顶端部113、在活性化工序S7中被连接的在空间S中产生的气体的排气管的连接部(未图示)或者捕集气体的气囊的连接部等。第二单元200具有基座部51和流路部60。

基座部51支撑流路部60。流路部60通过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而与空间S连通。流路部60与形成于电极层叠体10的框部连结体20d的数量对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在第二单元200设置有两个流路部60的例子进行说明。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4、图5、图6、图11、图14的(A)、图21、图22、图23中,省略了具体的框部连结体20d的数量、开口部20b的数量的图示,在图21、图22、图23中,省略了流路部60的数量的图示。

基座部51具有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夹持流路部60并且装卸自如地支撑流路部60。流路部60具有主体管61、喷嘴62、第一连接部63、弹性部(施力部)67、装配部68以连接构件70。

主体管61是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管构件,具有在连接于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时使在电极层叠体10的空间S与被连接部110之间交换的介质(例如电解液19)流通的多个流路61a。喷嘴62装配于主体管61的顶端,形成有与主体管61的各流路61a连通的多个流路62a。在喷嘴62的顶端(在X轴方向上与装配主体管6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固接有将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与流路部60(流路61a、62a、63a、71)液密地连接的第一连接部63。

第一连接部63由乙烯-丙烯橡胶、氟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如图9的(C)所示,第一连接部63通过把持部62E装配于喷嘴62。第一连接部63形成为能通过把持部62E装配到喷嘴62的形状。具体来说,第一连接部63具有从喷嘴62的顶端探出并且在X轴方向上朝向喷嘴62的基端(主体管61侧)延伸出的部分63e。把持部62E通过螺纹固定或夹住等方式来把持第一连接部63的上述延伸出的部分63e。通过采用这样的构成的把持部62E,能够将在X轴方向上比较薄的第一连接部63装配到喷嘴62。在X轴方向上比较薄的第一连接部63向电极层叠体10进行了按压时仅少量变形即可,能够提高第一连接部63的耐久性。把持部62E形成于喷嘴62的在X轴方向上离开顶端的位置。通过该构成,在将第一连接部63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时,能够防止把持部62E干扰电极层叠体10。

如图9的(A)、图9的(B)、图9的(C)以及图10的(A)所示,第一连接部63形成有与各流路62a连通的多个流路63a。多个流路61a、62a、63a分别与被框部连结体20d的各框部20c包围的开口部20b的数量对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流路部60中,对一个框部连结体20d分别各设置3个流路61a、62a、63a。多个流路61a、62a、63a以与框部连结体20d内的开口部20b的位置对应的方式沿着Z轴方向排列。

返回到图4、图5、图8,装配部68支撑主体管61。更详细地说,主体管61插通到装配部68的贯通孔,并且装配部68能在主体管61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地对主体管61进行支撑。装配部68是四棱柱状的构件,装卸自如地装配到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在X轴方向上的装配部68的与电极层叠体10相对的侧面,具有设置为从该侧面至喷嘴62的弹簧状的弹性部67。弹性部67在第一连接部63未被按压于电极层叠体10的状态下,以使得从Z轴方向观看时第一连接部63在X轴方向上从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突出的方式对第一连接部63(喷嘴62)在施力的状态下进行支撑。并且,在第一连接部63被按压于电极层叠体10时,主体管61和喷嘴62在X轴方向(主体管61的延伸方向)上向装配部68侧移动。此时,弹性部67在喷嘴62与装配部68之间被压缩,向喷嘴62和第一连接部63相对于电极层叠体10进行施力。在第一基座部52形成有插通孔52a,在第二基座部53形成有插通孔53a,在装配部68形成有一对插通孔68a、68a。

通过将插通于第一基座部52的插通孔52a中的插通构件69插入到装配部68的一方插通孔68a,第一基座部52与装配部68被固定。通过将插通于第一基座部52的插通孔52a中的插通构件69从装配部68的一方插通孔68a拔出,第一基座部52与装配部68分离。同样地,通过将插通于第二基座部53的插通孔53a中的插通构件69插入到装配部68的另一方插通孔68a,第二基座部53与装配部68被固定。通过将插通于第二基座部53的插通孔53a中的插通构件69从装配部68的另一方插通孔68a拔出,第二基座部53与装配部68分离。

在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形成有使第一单元100与第二单元200装卸自如的固定部55。固定部55构成为包含:伸出部55a、55a,其在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中向作为装卸方向的X轴方向突出;以及插通孔(第二孔)55b、55b,其形成于伸出部55a、55a中的每个伸出部。

在此,说明对第一单元100装配第二单元200的顺序。在将第一基座部52的伸出部55a与一方约束构件30的伸出部35a重叠的状态下,当插通构件56被插通到第一基座部52的插通孔55b和一方约束构件30的插通孔35b中时,第一基座部52与一方约束构件30被固定。在将第二基座部53的伸出部55a与另一方约束构件30的伸出部35a重叠的状态下,通过将插通构件56插通到第二基座部53的插通孔55b和另一方约束构件30的插通孔35b中,第二基座部53与另一方约束构件30被固定。由此,第二单元200被装配到第一单元100。

当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经由上述的固定部55被固定于一对约束构件30、30时,流路部60液密地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单元200被装配到第一单元100时,会由弹性部67将第一连接部63相对于电极层叠体10进行按压,从而第一连接部63的各流路63a与各开口部20b被液密地连接,电极层叠体10的各开口部20b与形成于流路部60的各流路61a、62a、63a被连通。

此外,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构成为能使第二单元200相对移动到第一单元100的装配位置(是能够将插通构件56插通到第一基座部52的插通孔55b和一方约束构件30的插通孔35b双方中的位置,并且是能够将插通构件56插通到第二基座部53的插通孔55b和另一方约束构件30的插通孔35b双方中的位置)。

具体来说,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构成为,在第二单元200被装配于第一单元100时,形成于一方约束构件30的固定部35和形成于另一方约束构件30的固定部35在Z轴方向上配置到形成于第一基座部52的固定部55与形成于第二基座部53的固定部55之间。第二单元200设置为能在Y轴方向上滑动移动到向第一单元100的装配位置。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设置为也能在X轴方向上滑动移动。

接下来,说明将第二单元200从第一单元100拆下的顺序。当插通构件56被从第一基座部52的插通孔55b和一方约束构件30的插通孔35b拔出,从第二基座部53的插通孔55b和另一方约束构件30的插通孔35b拔出插通构件56时,第一基座部52与一方约束构件30分离,第二基座部53与另一方约束构件30分离。由此,第二单元200从第一单元100分离。

返回到第二单元200的说明,如图8所示,连接构件70是供被连接部110从竖直上方连结的部分。连接构件70在主体管61的延伸方向上设置在主体管61的与装配喷嘴62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在连接构件70,形成有与主体管61的各流路61a连通而供介质流通的多个流路71。流路71在与流路61a连通的一端和与该一端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之间,具有从流路61a的延伸方向(X轴方向)朝向竖直上方(Z轴方向的正侧)弯曲的弯曲部71a。

流路71中的从弯曲部71a至另一端之间的部分沿着竖直上方延伸。在各流路71的另一端,设置有形成于连接构件70的凸状的多个第二连接部72。多个第二连接部72沿着X轴方向配设。第二连接部72与被连接部110的连接部分各自位于比经由流路61a、62a、63a、71连通的各开口部20b靠竖直上方的位置。另外,第二连接部72各自位于比经由流路61a、62a、63a、71和开口部20b连通的各空间S靠竖直上方的位置。

被连接部110的一个例子是供应电解液19的供应配管120的顶端部113。例如,在供应工序S5中,供应配管120连结到连接构件70。连接构件70与供应配管120的连结通过使形成于供应配管120的顶端部113的凹部112嵌合到第二连接部72来进行。在顶端部113,形成有用于使第二连接部72与顶端部113的连结变得容易的引导部114。引导部114将第二连接部72引导到顶端部113的凹部112。

用于使顶端部113与第二连接部72的连结变得容易的构成不限于上述的构成,例如,如图10的(B)所示,也可以是由形成于顶端部113A的引导部114A对形成于连接构件70的棒状的被引导部73进行引导的构成。即使是该构成,通过将被引导部73引导到引导部114A也能够间接地将第二连接部72引导到顶端部113A的凹部112。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元100通过装配到电极层叠体10,能够对电极层叠体10在Z轴方向上以附加了规定的载荷的状态进行约束。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单元200通过装配到第一单元100,能够将流路部60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

以下,说明约束夹具J的作用效果。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约束夹具J中,仅以经由固定部35、55将第二单元200装配到约束电极层叠体10的状态的第一单元100的简单的作业,第二单元200的流路部60就被液密地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由此,将流路部60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时的对位作业变得容易,如果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约束夹具J,则能够提高制造时的作业性。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约束夹具J中,仅以使插通构件56插通于插通孔35b和插通孔55b的简单的作业,就能够将第二单元200固定到第一单元100。另外,在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的固定时,与使用螺栓、螺母等通过紧固来固定的情况相比滑动部位变少,因此能够抑制产生由固定部35、55引起的异物。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约束夹具J中,第二单元的200的流路部60具有以包围开口部20b的方式被按压到电极层叠体10的突出部(按压部)63b和将突出部63b按压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弹性部67,因此能够将流路部60与开口部20b更液密地连接。

以上,说明了一个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的一方面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更。

(变形例1)

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元100的固定部35的构成,设为图11所示的固定部135的构成,并且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单元200的固定部55的构成,设为图11所示的固定部155的构成。具体来说,第一单元100的固定部135构成为包含:伸出部35a、35a,其在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向作为装卸方向的X轴方向突出;插通孔35b、35b,其形成于伸出部35a、35a中的每个伸出部;以及凹部(第一凹部)35c、35c,其形成于伸出部35a、35a中的每个伸出部。第二单元200的固定部155构成为包含:伸出部55a、55a,其在一对基座部51、51中向作为装卸方向的X轴方向突出;插通孔55b、55b,其形成于伸出部55a、55a中的每个伸出部;凸部(第一凸部)55c、55c,其形成于伸出部55a、55a中的每个伸出部。凹部35c、35c和凸部55c、55c分别沿着Y轴方向延伸。凹部35c、35c形成为从伸出部35a、35a的Y轴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凸部55c、55c形成为从伸出部55a、55a的Y轴方向的一端至另一端。

在变形例1的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的构成中,通过使形成于第二单元200的固定部155的凸部55c嵌合到形成于第一单元100的固定部135的凹部35c的简易的作业,能够限制第二单元200相对于第一单元100向X轴方向的移动。变形例1的第二单元20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单元200不同,通过沿着Y轴方向滑动移动到向第一单元100的装配位置来装卸。在将变形例1的第二单元200安装到第一单元100和从第一单元100卸下变形例1的第二单元200时,在以使得从Z轴方向观看时第一连接部63不从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在X轴方向上突出的方式将第一连接部63(喷嘴62)在X轴方向上进行了压缩的状态下,使第二单元200沿着Y轴方向滑动移动。当插通构件56插通到插通孔35b、55b时,第二单元200相对于第一单元100向Y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在上述变形例1的约束夹具J中,仅以使凹部35c与凸部55c嵌合的简单的作业,就能够将第二单元200固定到第一单元100。

(变形例2)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举出第一单元100与第二单元200经由形成于第一单元100的固定部35和形成于第二单元200的固定部55被相互固定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经由如图13的(A)所示这样的连接片80被相互固定。连接片(连接构件)80具有:彼此相对的一对板状的第一部分81、81;将第一部分81、81彼此连接的板状的第二部分82;以及从第一部分81、81朝向第一部分81、81的相对方向(Z轴方向)突出的一对突出部83、83。以下,说明使用这样的连接片80连接的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的特有的构成。

在图12的(A)所示的第一单元100中,为了便于说明而省略限制构件40的记载。在构成第一单元100的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形成有能供连接片80的突出部83嵌合的凹部(第二凹部)31d。更详细地说,凹部31d形成在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的主体部31的外侧面31b。另外,在构成第二单元200的一对基座部51、51中的每个基座部形成有能供连接片80的突出部83嵌合的凹部(第二凹部)51d。更详细地说,凹部51d形成在一对基座部51、51中的每个基座部的外侧面51a。如图12的(B)所示,凹部31d、51d的Y轴方向上的尺寸L1形成为与图13的(A)所示的突出部83的Y轴方向上的尺寸L1大致相等。

如图13的(B)所示,第二单元200相对于第一单元100的装配是在将形成有凹部31d、51d的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在X轴方向上排列后,以使得突出部83、83被插入到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的凹部31d、51d的方式,从Y轴方向装配连接片80。此外,在变形例2的第一单元100中,限制构件40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形成得较短。因此,通过上述的方法装配的连接片80与限制构件40不会相互干扰地在X轴方向上横向排列配置。此时,优选连接片80的第二部分82与限制构件40的连接部42在Y轴方向上齐平(无台阶的状态)。

在变形例2的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1同样地,也可以在固定部35、55设置插通孔35b、55b,将插通构件56插通于该插通孔35b、55b,还可以在固定部35、55不设置插通孔35b、55b。另外,也可以代替形成于约束构件30的凹部31d而形成凸部(第二凸部),代替形成于基座部51的凹部51d而形成凸部(第二凸部),使用形成有能与这样的凸部嵌合的凹部的连接片80,将第二单元200固定到第一单元100。

在变形例2的约束夹具J中,仅以使形成有突出部83、83的连接片80嵌合到形成于约束构件30的凹部31d和形成于基座部51的凹部51d的简单的作业,就能够将第二单元200固定到第一单元100。

(变形例3)

与上述变形例2同样地,第二单元200也可以使用如图14的(B)所示这样的连接片(连接构件)80A装配到第一单元100。连接片80A与变形例2的连接片80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板状的主体板85和从主体板85突出的一对突出部86、86。

另外,如图14的(A)和图14的(C)所示,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除了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以外,还在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的主体部31的外侧面31b形成有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凹部(第二凹部)31e,在一对基座部51、51中的每个基座部的外侧面51a形成有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凹部(第二凹部)51e。这些凹部31e、51e形成为能供连接片80A的突出部86嵌合。更详细地说,凹部31e的相对于外侧面31b的深度和凹部51e的相对于外侧面51a的深度形成为与突出部86的Z轴方向上的高度大致相等。

如图14的(C)所示,第二单元200相对于第一单元100的装配是在将形成有凹部31e、51e的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在X轴方向上排列后,以使得突出部86、86被插入到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的凹部31e、51e的方式,从Z轴方向装配连接片80A。此外,在变形例3中,在将连接片80A装配到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时,适当地调整限制构件40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和连接片80A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以使得连接片80A与限制构件40不会相互干扰。此外,也可以代替形成于约束构件30的凹部31e而形成凸部(第二凸部),代替形成于基座部51的凹部51e而形成凸部(第二凸部),使用形成有能与这样的凸部嵌合的凹部的连接片80A,将第二单元200固定到第一单元100。

在变形例3的约束夹具J中,仅以使形成有突出部86、86的连接片80A嵌合到形成于约束构件30的凹部31e和形成于基座部51的凹部51e的简单的作业,就能够将第二单元200固定到第一单元100。

(变形例4)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第二单元200中,举出第一连接部63的顶端面63c如图9所示平坦地形成、在电极层叠体10的侧面20a形成有框部20c(框部连结体20d)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如图15的(A)、图15的(B)、图15的(C)以及图16的(A)所示,例如,也可以是在第一连接部63的顶端面63c形成有以包围流路63a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63b,在电极层叠体10的侧面20a未形成有框部20c(框部连结体20d)。例如,突出部63b的顶端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半圆状。这样,如果是在第一连接部63形成突出部63b的构成,则即使在电极层叠体10的侧面20a未形成有框部20c(框部连结体20d),也能够提高第一连接部63与电极层叠体10的紧贴性。

另外,突出部63b的顶端的截面形状不仅可以是如图16的(A)所示这样的半圆状,也可以形成为如图16的(B)所示这样的方形、如图16的(C)和图16的(D)所示这样的锥状、如图16的(E)所示这样的M字型。

(变形例5)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第二单元200中,举出第一连接部63通过把持部62E装配到喷嘴62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7的(A)~图17的(C)所示,通过采用在Y轴方向上的两端部附近埋入有带状的磁铁63M、63M的第一连接部63来固接到具有磁性的不锈钢制的喷嘴62。通过该构成,由于不需要在喷嘴62的外周面设置把持部62E,因此,能够减小流路部60的尺寸。由此,即使在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的数量增加且与其数量匹配地增加流路部6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流路部60彼此相互干扰。

另外,如图18所示,即使在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第一连接部63的把持部62E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其从喷嘴62的顶端向配置电极层叠体10的一侧突出,把持第一连接部63的Z轴方向上的两端。在该情况下,以使得一对约束构件30、30的X轴方向上的第二单元200侧的侧面30e与在电极层叠体10中形成开口部20b的侧面20a相比向后方分开的方式在电极层叠体10装配第一单元100。即,在第一单元100,形成第一连接部63被按压到电极层叠体10的侧面20a时的把持部62E的避让部分。通过该构成,由于不需要将第一连接部63制作为能通过把持部62E装配到喷嘴62的形状而能够设为简单的形状,因此能够削减第一连接部63的加工费用。

(变形例6)

也可以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第二单元200的第一基座部52的构成的基础上,形成如图19的(A)所示这样的确认窗(贯通窗)52W。确认窗52W是为了从Z轴方向视觉识别在第一单元100装配有第二单元200的电极层叠体10的第一连接部63与框部连结体20d(开口部20b)的连接状态而设置的开口部分。因此,确认窗52W是与框部连结体20d的数量对应地形成的。作业者通过从Z轴方向观看确认窗52W,能够视觉识别第一连接部63与框部连结体20d的连接部分。

形成确认窗52W的位置是与第一单元100(一对约束构件30、30)如何夹持电极层叠体10匹配地形成。更详细地说,确认窗52W的形成位置基于X轴方向上的电极层叠体10的侧面20a(形成有开口部20b的侧面20a)与X轴方向上的约束构件30的侧面30e的位置关系来设定。图19的(B)所示的确认窗52W的位置示出了与将第一单元100以使得电极层叠体10的框部连结体20d在X轴方向上从约束构件30的侧面30e突出的方式夹持电极层叠体10作为前提的情况对应的一个例子。

在图20的(A)中,在一方约束构件30形成有切口状的确认窗(贯通窗)30W,在第一基座部52形成有切口状的确认窗(贯通窗)52W。确认窗30W和确认窗52W通过相互组合而形成一个开口的确认窗。图20的(A)所示的确认窗30W和确认窗52W的位置示出了与将第一单元100以使得电极层叠体10的框部连结体20d在X轴方向上从约束构件30的侧面30e稍微突出的方式夹持电极层叠体10、或者第一单元100以使得电极层叠体10的框部连结体20d与约束构件30的侧面30e在X轴方向上齐平的方式夹持电极层叠体10作为前提的情况对应的一个例子。

在图20的(B)中,在第一基座部52形成有切口状的确认窗(贯通窗)52W。图20的(B)所示的确认窗52W的位置也示出了与将第一单元100以使得电极层叠体10的框部连结体20d在X轴方向上从约束构件30的侧面30e突出的方式夹持电极层叠体10作为前提的情况对应的一个例子。在图20的(C)中,在约束构件30形成有作为确认窗(贯通窗)30W的开口部。图20的(C)所示的确认窗30W的位置示出了与将第一单元100以使得电极层叠体10的框部连结体20d在X轴方向上从约束构件30的侧面30e缩进(退后)的方式夹持电极层叠体10作为前提的情况对应的一个例子。

此外,举出图19的(A)、图20的(A)、图20的(B)以及图20的(C)中的任何一个确认窗30W、52W都形成为在从Z轴方向观看时Y轴方向上的第一连接部63的整个范围能够被视觉识别的尺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例如也可以设置至少能够确认Y轴方向上的第一连接部63的两端部这样的尺寸的确认窗。如果设为这样的确认窗的构成,能够增加约束构件30和/或第一基座部52对电极层叠体10的约束面积。

(变形例7)

也可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而使用如图21所示这样的第一单元100A和第二单元(流路单元)200A。该变形例7的第一单元100A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第一单元100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1所示,上述一对约束构件30、30中的配置到Z轴方向下方的约束构件(约束部)131A与配置到Z轴方向上方的约束构件131B相比在X轴方向上较长。更详细地说,约束构件131A以与约束构件131B相比从电极层叠体10向X轴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另外,变形例7的第二单元200A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第二单元200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具有一对基座部51。即,在第二单元200中,具有主体管61、喷嘴62、第一连接部63、弹性部67以及连接构件70的流路部60经由装配部68装配到第一单元100的约束构件131A。

装配部68装卸自如地装配到约束构件131A。例如,装配部68通过使插通构件69、69插通到形成于装配部68的插通孔68a、68a和形成于约束构件131A的插通孔(未图示)中而被装配到约束构件131A。此时,流路部60液密地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另外,装配部68通过从插通孔68a、68a和形成于约束构件131A的插通孔拔出插通构件69、69而被从约束构件131A拆下。

此外,虽然基本上与变形例7的第一单元100A和第二单元200A的构成类似,但是也可以如图22所示,连接构件70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比装配部68靠电极层叠体10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弹性部67在X轴方向上对主体管61、喷嘴62、第一连接部63以及连接构件70施力。

另外,虽然基本上与变形例7的第一单元100A和第二单元200A的构成类似,但是也可以如图23所示,配置在Z轴方向上方的约束构件131C与配置在Z轴方向下方的约束构件131A的X轴方向上的尺寸相同。装配部68例如通过使插通构件69、69插通到形成于约束构件131C的插通孔131Ca、131Ca、形成于装配部68的插通孔68a、68a、以及形成于约束构件131A的插通孔(未图示)中而被装配到约束构件131C和约束构件131A。此时,流路部60液密地连接到电极层叠体10的开口部20b。另外,装配部68通过从插通孔131Ca、131Ca、插通孔68a、68a、以及形成于约束构件131A的插通孔拔出插通构件69、69而被从约束构件131A拆下。

在图21~图23中,省略了对一对约束构件30、30进行约束的限制构件40、40的图示,但是在夹持压缩后的状态的电极层叠体10、由限制构件40、40限制该电极层叠体10伸展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变形例8)

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元100和第二单元200的变形例。在进行变形例8的第一单元100A的说明之前,再次说明上述的电极层叠体10的构成。如图1和图24的(A)所示,电极层叠体10具备与各集电体15的周缘部接合并且将相邻的双极电极11、11的集电体15、15之间、负极终端电极12的集电体15与双极电极11的集电体15之间以及正极终端电极13的集电体15与双极电极11的集电体15之间的空间S分别密封的密封部20。

有时密封部20形成为从配置在层叠方向(Z轴方向)上的两端的集电体15突出。即,有时密封部20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比由多个双极电极11、负极终端电极12、正极终端电极13以及多个隔离物14组成的电极群10A在层叠方向上的厚度大。特别是,在密封部20形成有突出部22的情况下,形成有突出部22的部分的层叠方向的厚度(沿着形成开口部20b的一侧的侧面20a的厚度)比电极层叠体10的层叠方向的厚度大。

例如,当使用如图5所示这样的厚度(Z轴方向上的尺寸)形成为一样并在主体部31固接有弹性体33和电源连接部34的一对约束构件30、30来约束如图24的(A)所示这样的电极层叠体10时,电源连接部34会与沿着电极层叠体10的形成开口部20b的一侧的侧面20a形成的突出部22接触,对该部分施加过度的约束载荷,或者无法对电极层叠体10施加足够的约束载荷,从而无法在对整个电极层叠体10施加均等的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约束。另外,当使用如上述这样的厚度一样的一对约束构件30、30时,电源连接部34有可能不与负极终端电极12的集电体15和正极终端电极13的集电体15接触。在该情况下,电源连接部34有可能不与电极层叠体10电连接。

如图24的(B)和图25所示,在变形例8的第一单元100A中,Z轴方向下侧的约束构件(约束部)230在X轴方向上比上侧的约束构件(约束部)230长。流路单元60A经由第二单元200A的装配部268被固定到Z轴方向下侧的约束构件230,并且被朝向由第一单元100A约束的电极层叠体10施力。装配部268通过未图示的插通构件等固定到约束构件230。流路单元60A是向形成于电极层叠体10的空间S注入电解液19的单元。

变形例8的第一单元100A的一对约束构件230、230具有:板状的主体部231;第一夹持部280,其夹持构成电极层叠体10的电极群10A;以及第二夹持部290,其夹持电极层叠体10中的密封部20。此外,在变形例8的第一单元100A中,虽然省略了图示和说明,但是具备限制一对约束构件230、230的Z轴方向的移动而限制压缩后的状态的电极层叠体10伸展的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的限制构件40、40(参照图4)。

第一夹持部280构成为包含:弹性体233;以及通过与上述电极群10A接触而使电极层叠体10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导电性的电源连接部234。在电源连接部234,也可以形成有在俯视时引出到约束构件230的外侧,用于在上述的活性化工序S7中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接头(tab)234A。第二夹持部290构成为包含弹性体233、以及与密封部20接触的接触体235。接触体235是与电源连接部234分离的,不与电极层叠体10电连接。因此,接触体235可以具有导电性,也可以不具有导电性。此外,也可以不设置接触体235,第二夹持部290由弹性体233独自形成。第一夹持部280和第二夹持部290作为一对约束构件230、230的一部分来形成。第二夹持部290的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尺寸)t2比第一夹持部280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尺寸)t1小。

在变形例8的约束夹具J中,由于第二夹持部290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t2形成为比第一夹持部280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t1小,因此,即使在对电极层叠体10中的形成密封部20的第二区域在Z轴方向上比电极层叠体10中的形成电极群10A的层叠区域突出的电极层叠体10进行约束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280也会以合适的状态与层叠区域接触,第二夹持部290以合适的状态与第二区域接触。其结果是,能在对整个电极层叠体10施加均等的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约束,并且能在制造阶段中向电极层叠体10进行稳定的电力供应。

(变形例9)

如图26的(A)所示,在变形例9的第一单元100B中,Z轴方向下侧的约束构件(约束部)230与上侧的约束构件(约束部)230在X轴方向上形成为相同的长度。在变形例9的第二单元200B中,具备一对基座部251、251,下侧的基座部251与上侧的基座部251在X轴方向上形成为相同的长度。流路单元60A经由第二单元200B的装配部268固定到Z轴方向下侧的基座部251,并且被朝向由第一单元100B约束的电极层叠体10施力。装配部268在由下侧的基座部251与上侧的基座部251夹持的状态下通过未图示的插通构件等固定到下侧的基座部251和上侧的基座部251。流路单元60A是向形成于电极层叠体10的空间S注入电解液19的单元。

第一单元100B与第二单元200B的连接例如能够使用在变形例2中说明的图13的(A)所示的连接片80来进行。更详细地说,通过从Y轴方向将连接片80的突出部83插入并嵌合到形成于一对约束构件230、2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的凹部(第二凹部)231d、231d和形成于一对基座部251、251中的每个基座部的凹部(第二凹部)251d、251d,来将第一单元100B与第二单元200B连接。

基于与变形例8的第一单元100A的一对约束构件230、230同样的技术思想,变形例9的第一单元100B的一对约束构件230、230具有:第一夹持部280,其夹持构成电极层叠体10的电极群10A;以及第二夹持部290,其夹持电极层叠体10中的密封部20。此外,在变形例9的第一单元100B中,虽然省略了图示和说明,但是具备限制一对约束构件230、230的Z轴方向的移动而限制压缩后的状态的电极层叠体10伸展的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的限制构件40、40(参照图4)。另外,第一夹持部280和第二夹持部290的构成与变形例8的约束构件230、230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在此,如图26的(A)所示,举出未设置接触体235的构成为例进行说明。

在上述变形例9的第一单元100B和第二单元200B的说明中,举出夹持电极层叠体10中的密封部20的第二夹持部290形成于第二单元200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该构成,也可以形成于第一单元100B。

而且,如图26的(B)所示,夹持电极层叠体10中的密封部20的第二夹持部290也可以作为能从第一单元100B分离的带状部300或能从第二单元200B分离的带状部300来形成。带状部300形成为包含一对约束构件(约束部)330、330和弹性体333、333。第一单元100B的一对约束构件230、230与带状部300的一对约束构件330、330的连接或者第二单元200B的一对基座部251、251与带状部300的一对约束构件330、330的连接例如能够使用在变形例2中说明的图13的(A)所示的连接片80来进行。更详细地说,通过从Y轴方向将连接片80的突出部83插入并嵌合到形成于一对约束构件230、230中的每个约束构件的凹部231d、231d、形成于一对约束构件330、330的凹部(第二凹部)331d、331d和凹部(第二凹部)332d、332d、以及形成于一对基座部251、251中的每个基座部的凹部251d、251d,来将第一单元100B与第二单元200B连接。

在变形例9的约束夹具J中,第二夹持部290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t2形成为比第一夹持部280的Z轴方向上的厚度t1小,因此,即使在对电极层叠体10中的形成密封部20的第二区域在Z轴方向上比电极层叠体10中的形成电极群10A的层叠区域突出的电极层叠体10进行约束的情况下,第一夹持部280也会以合适的状态与层叠区域接触,第二夹持部290以合适的状态与第二区域接触。其结果是,能在对整个电极层叠体10施加均等的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约束,并且能在制造阶段中向电极层叠体10进行稳定的电力供应。

(其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等所示,举出支撑流路部60的基座部51构成为包含在Z轴方向上夹持并支撑流路部60的第一基座部52和第二基座部53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27所示,第二单元200的基座部51仅由在Z轴方向上从下方支撑流路部60的构件(以下称为基座构件53)构成。更详细地说,流路部60被经由插通构件69装配到基座构件53的装配部68支撑。并且,基座构件53例如也可以通过包含螺栓156的固定部35、55固定到作为一对约束构件30、30的一方的配置在Z轴方向(第一方向)下方的约束构件30(以下称为“下约束构件30”)。

更详细地说,固定部35构成为包含:伸出部35a,其在下约束构件30中向作为装卸方向的X轴方向突出;以及插通孔35b,其形成于伸出部35a。在插通孔35b的内周面,形成有能供螺栓156螺合的螺旋槽。固定部55构成为包含:伸出部55a,其在基座构件53中向作为装卸方向的X轴方向突出;以及插通孔55b,其形成于伸出部55a。在插通孔55b的内周面,形成有能供螺栓156螺合的螺旋槽。并且,在将基座构件53中的伸出部55a的插通孔55b与下约束构件30中的伸出部35a的插通孔35b重叠的状态下,当螺栓156螺合到插通孔35b和插通孔55b时,基座构件53与下约束构件30会被固定。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举出多个流路部60中的每个流路部通过与多个流路部60中的每个流路部对应地设置的装配部68、268装卸自如地装配到基座部51或约束构件131A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通过装配多个流路部60的一个装配部装卸自如地装配到基座部51、251或约束构件131A。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如图1所示,举出在集电体15的第一面15a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6并在集电体15的第二面15b涂布有负极活性物质层17的双极电极11隔着隔离物14层叠的构成的蓄电模块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28所示,也可以是如下构成的蓄电模块1A:使在第一面15Aa涂布有正极活性物质层16的集电体115A的第二面15Ab与在第二面115Ba涂布有负极活性物质层17的集电体115B的第二面115Bb接触,以相互接触的集电体115A和集电体115B为一个集电体的伪双极电极11A隔着隔离物14层叠。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技术主题能如以下这样记载。

[1]一种约束夹具,是在蓄电模块的制造时使用的约束夹具,所述蓄电模块具备:

层叠体,其构成为包含:多个电极,其在第一方向上层叠;密封部,其将所述电极间的空间密封;以及开口部,其形成于所述密封部并且将所述空间的内外连通,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开口;以及

电解液,其收纳于所述空间,

所述约束夹具具备:

第一单元,其经由配置到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层叠体的两端的一对约束部对所述层叠体施加所述第一方向的约束载荷;以及

第二单元,其具有通过连接到所述开口部而与所述空间连通的流路部和支撑所述流路部的基座部,

所述第二单元装卸自如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单元,

在所述基座部通过限制并固定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的固定部被固定到一对所述约束部中的至少一方时,所述流路部液密地连接到所述开口部。

[2]根据[1]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所述固定部由设置于所述约束部和所述基座部中的一方的第一凹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约束部和所述基座部中的另一方的第一凸部形成,通过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一凸部的嵌合来限制并固定所述第二单元相对于所述第一单元向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

[3]根据[1]或[2]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所述固定部构成为包含:

第一孔,其形成于所述约束部;

第二孔,其形成于所述基座部;以及

插通构件,其插通到以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

[4]根据[1]或[2]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所述固定部构成为包含:

形成于所述约束部的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中的一方;

形成于所述基座部的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中的一方;以及

连接构件,其嵌合到形成于所述约束部的所述第二凹部或所述第二凸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凹部或所述第二凸部。

[5]根据[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所述第二单元具有:

按压部,其设置于所述流路部,以包围所述开口部的方式被按压到所述层叠体;以及

施力部,其将所述按压部按压到所述层叠体。

[6]根据[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所述流路部具有供被连接部从竖直上方能连通地连结的连接部。

[7]根据[6]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所述被连接部是供应所述电解液的配管,所述电解液经由所述流路部被供应到所述空间。

[8]根据[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所述基座部具有第一基座部和第二基座部,

所述第一基座部和所述第二基座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夹持并支撑所述流路部,

所述第一基座部通过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一对所述约束部中的一方,所述第二基座部通过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一对所述约束部中的另一方。

[9]根据[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所述基座部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从下方支撑所述流路部的构件,

所述基座部通过所述固定部被固定到作为所述一对约束部中的一方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在下方的所述约束部。

[10]根据[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一对所述约束部中的一方与一对所述约束部中的另一方相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较长,以从所述层叠体向所述第二方向突出的方式延伸,

所述基座部被固定到一对所述约束部中的一方。

[11]根据[1]至[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在所述基座部,形成有能够视觉识别所述流路部与所述开口部的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贯通窗。

[12]根据[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在一对所述约束部中的一方,形成有能够视觉识别所述流路部与所述开口部的连接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的贯通窗。

[13]根据[1]至[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约束夹具,其中,

具有:第一夹持部,其夹持构成所述层叠体的多个所述电极;以及

第二夹持部,其夹持构成所述层叠体的所述密封部,

所述第一夹持部包含通过与所述电极接触而使所述层叠体与外部电源电连接的电源连接部,

所述第一夹持部是作为一对所述约束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

所述第二夹持部是作为一对所述约束部的一部分或一对所述基座部的一部分而形成的,

所述第二夹持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比所述第一夹持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厚度小。

附图标记说明

1、1A…蓄电模块,10…电极层叠体(层叠体),10A…电极群,11、11A…双极电极(电极),12…负极终端电极(电极),13…正极终端电极(电极),19…电解液,20…密封部,20b…开口部,30、230、330…约束构件(约束部),31d、231d、331d、332d…凹部(第二凹部),31e…凹部(第二凹部),34、234…电源连接部,35、135…固定部,35b…插通孔(第一孔),35c…凹部(第一凹部),51、251…基座部,51d、251d…凹部(第二凹部),51e…凹部(第二凹部),55、155…固定部,55b…插通孔(第二孔),55c…凸部(第一凸部),56…插通构件,156…螺栓,60…流路部,63b…突出部(按压部),67…弹性部(施力部),80、80A…连接片(连接构件),100、100A,100B…第一单元,200、200A、200B…第二单元,280…第一夹持部,290…第二夹持部,300…带状部,J…约束夹具,S…空间。

相关技术
技术分类

0612011659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