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除湿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35:27


除湿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除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湿机。

背景技术

目前的除湿机中,一般会设有水箱来收集除湿过程中产生的除湿水。然而在除湿水滴落在水箱内时,因重力作用水滴会撞击水箱底部从而产生一定的噪音,即使水箱内部有水,水滴击打水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噪音,会对用户使用的舒适度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在卧室使用的时候会影响用户的睡眠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除湿机,旨在降低除湿过程中产生滴水噪音的可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除湿机,包括:

水箱;以及

机身,包括除湿装置;

所述机身与所述水箱之间设有位于所述除湿装置下方的接水机构;

所述接水机构设有接水槽和连通所述接水槽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用以将所述除湿装置产生的除湿水导流至所述水箱的内侧壁。

可选地,所述排水通道包括过水孔和导流槽体,所述过水孔贯穿所述接水槽的槽底壁,所述导流槽体位于所述过水孔的下方,并与所述过水孔连通,所述导流槽体的出水口朝向所述水箱的内侧壁。

可选地,所述机身还包括堵水机构,所述堵水机构可活动安装于所述接水槽,以打开或封堵所述过水孔。

可选地,所述堵水机构包括封堵件和弹性件,所述封堵件枢接于所述接水槽,所述弹性件具有将所述封堵件压向所述过水孔的弹力,以使所述封堵件封堵所述过水孔;

所述封堵件设有解锁部,所述水箱设有抵接凸部,所述水箱与所述机身装配时,所述抵接凸部抵接所述解锁部,以将所述封堵件顶起,以打开所述过水孔。

可选地,所述接水槽的槽侧壁设有避让缺口,所述解锁部自所述避让缺口伸出,以供所述抵接凸部抵接。

可选地,所述封堵件包括压板和设于所述压板上的水塞,所述压板与所述接水槽枢接,并设有所述解锁部,所述水塞用以封堵或打开所述过水孔。

可选地,所述接水槽的槽底壁设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自由端设有限位件,所述封堵件设有让位孔,所述固定柱穿设于所述让位孔,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固定柱,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封堵件背离所述过水孔的表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限位件。

可选地,所述过水孔和所述固定柱的排布方向与所述封堵件的枢接轴线相并行。

可选地,所述水箱的内壁面设有承接部,所述导流槽体的出水口位于所述承接部的上侧。

可选地,所述导流槽体的出水口处设有导流缺口,所述导流缺口位于所述导流槽体的下槽壁。

可选地,所述机身具有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于工作状态,所述机身位于所述水箱的上端,于所述非工作状态,所述机身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水箱内。

可选地,所述接水机构包括底盘和设于底盘上方的接水盘,所述底盘设有所述接水槽和所述排水通道,所述接水盘设有集水凹槽,所述集水凹槽与所述接水槽连通。

可选地,所述集水凹槽内设有第一隔离筋,所述第一隔离筋将所述集水凹槽分隔为第一集水槽和第二集水槽,所述第一隔离筋低于所述集水凹槽的槽口,所述接水盘上还设有导流筋,所述导流筋用于将所述除湿装置产生的除湿水导向所述第一集水槽,所述第一集水槽设有永久排水位,所述第二集水槽设有第一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连通所述接水槽。

可选地,所述集水凹槽内还设有第二隔离筋,所述第二隔离筋将所述集水凹槽分隔出第三集水槽,所述第二隔离筋高于所述第一隔离筋,并低于所述集水凹槽的槽口,所述第三集水槽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接水盘朝向所述底盘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第二排水孔连通的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贯穿所述底盘而与所述水箱连通。

可选地,所述机身包括中隔板和压缩机,所述水箱和所述压缩机分设于所述中隔板的两侧,所述接水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中隔板上方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于所述水箱的上方设有所述接水槽;

所述接水槽远离所述中隔板的一侧设有永久排水位,所述永久排水位位于所述接水槽的最低位。

可选地,所述机身包括中隔板和压缩机,所述水箱和所述压缩机分设于所述中隔板的两侧,所述接水机构包括设于所述中隔板上方的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于所述压缩机的上方设有所述接水槽;

所述接水槽远离所述中隔板的一侧设有永久排水位,所述永久排水位位于所述接水槽的最低位。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采用机身与水箱之间设有位于除湿装置下方的接水机构,并在接水机构设有接水槽和连通接水槽的排水通道,通过排水通道将除湿装置产生的除湿水导流至水箱的内侧壁。从而使得除湿水能够沿着水箱的内侧壁向下流动,避免了除湿水直接从接水槽滴落至水箱内的情况,降低了除湿过程中产生滴水噪音的可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除湿机一实施例中水箱与部分机身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接水盘和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为图3中底盘和堵水机构的爆炸图;

图6为图5中C处的放大图;

图7为图1中机身与水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机身处于工作状态;

图8为图7中机身处于非工作状态时与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1中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D处的放大图;

图11为图9中接水盘与底盘的剖切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E处的放大图;

图13为图9中接水盘与机身底盘另一位置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F处的放大图;

图15为发明除湿机另一实施例中接水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G处的放大图;

图17为图15中接水盘与底盘的剖切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H处的放大图;

图19为图15中接水盘与底盘另一位置处的剖切示意图

图20为图19中K处的放大图;

图21为本发明除湿机又一实施例中接水盘、水箱和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图21中L处的放大图;

图23为图21中接水盘、水箱和中隔板的剖切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除湿机再一实施例中接水盘、水箱和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图24中M处的放大图;

图26为图24中接水盘、水箱和中隔板的剖切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N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除湿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至图6,该除湿机包括水箱200以及机身100,机身100包括除湿装置,机身100与水箱200之间设有位于除湿装置下方的接水机构,接水机构设有接水槽150和连通接水槽150的排水通道160,排水通道160用以将除湿装置产生的除湿水导流至水箱200的内侧壁。

本实施例中,机身100包括壳体,除湿装置和接水机构设于壳体内,在工作状态下,除湿装置所产生的除湿水能够落在接水槽150,并经由排水通道160流向水箱200的内侧壁。可选地,除湿装置包括蒸发器和冷凝器,先通过蒸发器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呈水滴,除去空气中的水蒸气,再通过冷凝器对除去水蒸气后的空气进行加热干燥,以使吹出的风回复常温。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除湿装置还可采用吸附式等除湿方式。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采用机身100与水箱200之间设有位于除湿装置下方的接水机构,并在接水机构设有接水槽150和连通接水槽150的排水通道160,通过排水通道160将除湿装置产生的除湿水导流至水箱200的内侧壁。从而使得除湿水能够沿着水箱200的内侧壁向下流动,避免了除湿水直接从接水槽150滴落至水箱200内的情况,降低了除湿过程中产生滴水噪音的可能。

一实施例中,排水通道160包括过水孔161和导流槽体162,过水孔161贯穿接水槽150的槽底壁,导流槽体162位于过水孔161的下方,并与过水孔161连通,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朝向水箱200的内侧壁。具体而言,水箱200具有开口,以供除湿水从开口流入水箱200内,水箱200的底壁与开口相对,水箱200的内侧壁位于底壁和开口之间。通常地,除湿机在工作时,开口朝上,即水箱200的内侧壁沿上下方向延伸。过水孔161贯穿导流槽体162的上槽壁,而导流槽体162自过水孔161处沿横向方向(水平方向)朝水箱200的内侧壁延伸,如此能将除湿水较好地导向水箱200内侧壁,也能使得导流槽体162的结构简单,便于成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过水孔161设于接水槽150的槽侧壁,导流槽体162设于接水槽150的侧部。

一实施例中,机身100还包括堵水机构,堵水机构可活动安装于接水槽150,以打开或封堵过水孔161。即堵水机构能相对过水孔161运动,以在不需要除湿水从排水通道160流出时,例如在将机身100和水箱200分开时,可以将堵水机构封堵过水孔161,以避免除湿水滴落在地上或机身100内。而在需要将除湿水排向水箱200时,则可以使堵水机构打开过水孔161,以保证机身100正常排水。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堵水机构。

一实施例中,堵水机构包括封堵件191和弹性件198,封堵件191可活动安装接水槽150,例如封堵件191枢接于接水槽150。弹性件198具有将封堵件191压向过水孔161的弹力,以使封堵件191封堵过水孔161。封堵件191设有解锁部194,水箱200设有抵接凸部210,水箱200与机身100装配时,抵接凸部210抵接解锁部194,以将封堵件191顶起,以打开过水孔161。具体而言,封堵件191位于过水孔161的上方,且封堵件191能够相对过水孔161沿上下方向运动,以能够打开或封堵过水孔161。而在封堵件191打开和封堵过水孔161的过程中,弹性件198均具有将封堵件191压向过水孔161的弹力。

水箱200与机身100装配时,指的是水箱200与机身100安装到位,且水箱200能够正常接水的状态。此时,水箱200上的抵接凸部210位于解锁部194的下方,并克服弹性件198的弹力而将解锁部194朝上顶起,从而使封堵件191打开过水孔161。而在将机身100和水箱200分开时,解锁部194失去了抵接凸部210的限制,在弹性件198的弹力作用下,能够使封堵件191朝过水孔161运动而封堵过水孔161。如此设置,在机身100和水箱200分开时,封堵件191能够自动封堵过水孔161,而在机身100与水箱200装配时,封堵件191能自动打开过水孔161,避免了需要用户手动打开或封堵过水孔161的情况,极大方便用户使用,而且结构简单,有利于降低成本。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堵水机构也可以包括封堵件191和电机,通过电机驱动封堵件191打开或封堵过水孔161等。另外,封堵件191也可以在接水槽150的槽底壁滑动,以打开或封堵过水孔161。另外,也可以在接水槽150的槽底壁设有导柱,使封堵件191滑动安装于导柱,以能够沿上下方向运动而打开或封堵过水孔161。

一实施例中,接水槽150的槽侧壁设有避让缺口151,解锁部194自避让缺口151伸出,以供抵接凸部210抵接。具体而言,避让缺口151高于接水槽150的槽底壁,以保证解锁部194能够伸出的同时,避免接水槽150中的除湿水从避让缺口151溢出。如此设置时,相当于解锁部194靠近水箱200的侧壁设置,从而能够便于将解锁部194与抵接凸部210的配合,而不需要将抵接凸部210过多伸入水箱200内部来配合解锁部194,有利减小抵接凸部210的尺寸和提升抵接凸部210的结构强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接水槽150的槽底设有让位口,以供抵接凸部210伸入而抵接解锁部194。

一实施例中,封堵件191包括压板192和设于压板192上的水塞193,压板192与接水槽150枢接,并设有解锁部194,水塞193用以封堵或打开过水孔161。具体而言,在将压板192压向过水孔161时,水塞193至少部分伸入过水孔161内,以使水塞193与过水孔161孔壁的接触面积较大,提升封堵效果。其中,水塞193可以为弹性体,例如硅胶或橡胶等,以提升水塞193封堵过水孔161的效果。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水塞193,而将压板192盖合在过水孔161而实现封堵过水孔161。

一实施例中,水塞193与压板192可拆卸连接,以在水塞193因老化等原因大致密封性降低后便于更换。其中,水塞193与压板192可以为卡接或通过螺钉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水塞193与压板192也可以为不可拆卸连接。

一实施例中,水塞193呈锥型,即水塞193的直径在朝向过水孔161的方向逐渐减小,过水孔161的孔径在远离接水槽150的方向逐渐减小,即过水孔161呈倒锥型孔,如此提升水塞193与过水孔161的配合紧密性,提升封堵效果。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过水孔161也可以呈圆柱形孔,或者水塞193呈圆柱形。

一实施例中,接水槽150的槽底壁设有固定柱152,固定柱152的自由端设有限位件157,封堵件191(压板192)设有让位孔195,固定柱152穿设于让位孔195,弹性件198套设于固定柱152,弹性件198的一端抵接于封堵件191背离过水孔161的表面,另一端抵接于限位件157。具体而言,弹性件198为压缩弹簧,在封堵件191打开和封堵过水孔161的过程中,弹性件198均处于压缩状态。让位孔195的孔径大于固定柱152的直径,以固定柱152不干涉封堵件191的运动为准,而压缩弹簧的直径大于让位孔195的直径,以防止压缩弹簧穿过让位孔195。如此结构简单,而且弹性件198能通过限位件157和固定柱152的限位,能保证堵水机构的可靠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弹性件198也可以为橡胶垫等。另外,弹性件198也可以为拉伸弹簧,拉伸弹簧的一端连接接水槽150的槽底壁,另一端连接封堵件191,且在封堵件191打开和封堵过水孔161的过程中,拉伸弹簧均处于拉伸状态。

一实施例中,接水槽150的槽底壁设有枢接部153,枢接部153设有枢接孔154和连通枢接孔154的卡口155,卡口155位于枢接部153的侧部,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自卡口155卡入枢接孔154。即卡口155的尺寸小于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的直径,如此既能方便将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卡入枢接孔154,也能较好地限制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与枢接部153分离。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卡口155,而将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从枢接孔154的轴向插入。

一实施例中,封堵件191(压板192)背离接水槽150的槽底壁的表面设有第一容置槽197,让位孔195穿设于第一容置槽197的槽底壁,弹性件198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容置槽197内,并抵接于第一容置槽197的槽底壁。如此使得弹性件198和封堵件191在定位柱的高度方向上具有重合部分,有利于堵水机构在定位柱高度方向上的尺寸,提升堵水机构的结构紧凑性。一实施例中,接水槽150的槽底壁设有第二容置槽156,定位柱设于第二容置槽156的槽底壁,封堵件191朝向接水槽150槽底壁的一侧对应第一容置槽197的部分呈隆起设置,且该隆起部分能够伸入第二容置槽156,如此能够利用接水槽150的槽底壁的空间提升堵水机构的结构紧凑性。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第一容置槽197,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容置槽156。

一实施例中,过水孔161和固定柱152的排布方向与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线相并行。即过水孔161与固定柱152的连线与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线相并行,也即,让位孔195与水塞193的连线与压板192的枢接轴196线相并行。相较于过水孔161和固定柱152的排布方向与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线相垂直的方式(即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过水孔161和固定柱152沿同一方向排布),如此能够减小封堵件191在其枢接轴196线的垂线方向的尺寸,使得封堵件191的结构更加紧凑。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过水孔161和固定柱152的排布方向与封堵件191的枢接轴196线相垂直。

一实施例中,水箱200的内壁面设有承接部220,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位于承接部220的上侧。具体而言,承接部220为凸设于水箱200内侧壁的凸起结构,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搭接于承接部220的上侧,以使自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流出的除湿水先流向承接部220,在从承接部220沿水箱200内侧壁向下流动,进一步降低了自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流出的除湿水朝水箱200底部滴落的可能。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设置承接部220,而在水箱200内侧壁设有凹槽,使自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流出的除湿水流向凹槽,在从凹槽沿沿水箱200内侧壁向下流动。

一实施例中,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处设有导流缺口163,导流缺口163位于导流槽体162的下槽壁。如此在除湿水流至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边缘时,导流缺口163的设置有利于破坏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能更容易自导流槽体162的出水口边缘流出,提升了排水效果。

除湿机机的结构具有多种,例如,请参照图7和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机身100具有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于工作状态,机身100位于水箱200的上端,于非工作状态,机身100至少部分收容于水箱200内。相当于水箱200设置在机身100外,当机身100需要工作时,可以将机身100提起,以使机身100相对水箱200伸出,且机身100底部与水箱200底部间隔设置,如此机身100工作时产生的水能够排至水箱200内。而当机身100结束工作,并将水箱200内的水排出后,将机身100放入水箱200,以使机身100处于非工作状态。即在一实施例中,机身100处于工作状态时,抵接凸部210抵接于解锁部194。其中,机身100可以呈圆柱形、椭圆柱形或棱柱形,水箱200的形状与机身100的形状适配。机身100呈棱柱形时,可以呈方形、正五边形或者正六边形等等。

相较于将水箱200设置在机身100内的除湿机,如此使得水箱200的容积更大,增大了水箱200的储水量,减少用户倒水次数,还减小了机身100的重量,从而能够便于用户搬运机身100。而且在非工作状态时,通过将机身100收容于水箱200内,能够降低除湿机的重心,使得除湿机的放置较为稳定,不易偏倒,还减小了除湿机的整体占用空间,能够方便用户放置除湿机。此外,在工作状态时,机身100处于较高的位置,相当于提高了除湿机上出风孔的高度,使得除湿后的空气能够吹向更远的位置,有利于提高室内空气流动范围。

请参照图4、图9至图14,一实施例中,接水机构包括底盘140和设于底盘140上方的接水盘110,底盘140设有接水槽150和排水通道160,接水盘110设有集水凹槽111,集水凹槽111与接水槽150连通。即除湿装置设于接水盘110的上方,接水盘110用于收集除湿装置产生的除湿水,且除湿水能够流向集水凹槽111,并通过集水凹槽111流向接水槽150,最后再经排水通道160流向水箱200内侧壁。由于底盘140位于接水盘110的下方,故而在工作状态时,底盘140相较于接水盘110更接近水箱200,即底盘140上的接水槽150相当于除湿水的中转结构,更有利于将除湿水导向水箱200的内侧壁。

一实施例中,集水凹槽111内设有第一隔离筋112,第一隔离筋112将集水凹槽111分隔为第一集水槽114和第二集水槽116,第一隔离筋112低于集水凹槽111的槽口,接水盘110上还设有导流筋121,导流筋121用于将除湿装置产生的除湿水导向第一集水槽114,第一集水槽114设有永久排水位115,第二集水槽116设有第一排水孔117,第一排水孔117连通接水槽150。

具体而言,导流筋121至少部分设于集水凹槽111对应第二集水槽116的边缘,以阻止除湿水流向第二集水槽116,而使除湿水流向第一集水槽114。永久排水位115供外部连接管连接进行排水,即在除湿机的排水时,可以通过永久排水为优先排水,例如在用户不想或不方便用水箱200接水时,可以通过永久排水位115进行排水。而在封住永久排水位115后,当第一集水槽114中的水量达到第一隔离筋112上侧时,第一集水槽114中的除湿水能够漫过第一隔离筋112而流向第二集水槽116,并从第一排水孔117排向接水槽150。如此设置,能便于用户选择排水模式,提升了除湿机的适用场景。其中,永久排水位115可以仅包括贯穿第一集水槽114的通孔结构,也可以包括贯穿第一集水槽114的通孔和连通通孔的排水接头等等。

一实施例中,集水凹槽111内还设有第二隔离筋113,第二隔离筋113将集水凹槽111分隔出第三集水槽118,第二隔离筋113高于第一隔离筋112,并低于集水凹槽111的槽口,第三集水槽118设有第二排水孔119,接水盘110朝向底盘140的一侧设有与第二排水孔119连通的排水管,排水管贯穿底盘140而与水箱200连通。具体而言,第二隔离筋113设于第二集水槽116内,以将第二集水槽116的部分隔离出第三集水槽118,且第一排水孔117和第二排水孔119分设于第二隔离筋113的两侧。底盘140设有让位通孔,排水管伸入让位通孔内而与水箱200连通。由于第二隔离筋113高于第一隔离筋112,故而当集水凹槽111内的水量达到第二隔离筋113上侧时,集水凹槽111中的除湿水才能够漫过第二隔离筋113而流向第三集水槽118,并从第二排水孔119和排水管直接流向水箱200内,如此设置,即使第一排水孔117堵塞时,也能保证除湿水能够流向水箱200,从而能避免除湿水从接水盘110上溢出的情况。其中,第一隔离筋112与第二隔离筋113可以相互独立,也可以相交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隔离筋113也可以设于第一集水槽114内,以将第一集水槽114的部分隔离出第三集水槽118,且永久排水位115和第二排水孔119分设于第二隔离筋113的两侧。

一实施例中,第一隔离筋112与永久排水位115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即第一隔离筋112的上侧与永久排水位115最低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使用永久排水位115排水时除湿水漫过第一隔离筋112而进入第二集水槽116。一实施例中,第一隔离筋112与第二隔离筋113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即第一隔离筋112的上侧与第二隔离筋113的上侧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使用第一排水孔117排水时除湿水漫过第二隔离筋113而进入第三集水槽118。

此外,不同于上述通过设置第一隔离筋112将集水凹槽111分隔为第一集水槽114和第二集水槽116的实施例,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5至图20,集水凹槽111内设有永久排水位115和第一溢流管122,第一溢流管122的上管口高于永久排水位115,并低于集水凹槽111的槽口,第一溢流管122连通接水槽150。由于第一溢流管122的上管口高于永久排水位115,故而集水凹槽111内的水会优先从永久排水位115排出,而在封住永久排水位115后,当集水凹槽111中的水量达到第一溢流管122的上管口时,集水凹槽111中的除湿水能够从第一溢流管122排向接水槽150。如此能便于用户选择排水模式,提升了除湿机的适用场景。

一实施例中,第一溢流管122的下管口朝接水槽150延伸,以使第一溢流管122的下管口与接水槽150的槽底壁之间的间距较小,如此使得除湿水能够沿着第一溢流管122的内管壁朝接水槽150流动,能够减弱除湿水从接水盘110滴落至接水槽150时产生的滴水噪音。

一实施例中,集水凹槽111内还设有第二溢流管123,第二溢流管123的上管口高于第一溢流管122的上管口,并低于集水凹槽111的槽口,第二溢流管123的下端贯穿底盘140而与水箱200连通。具体而言,底盘140设有让位通孔,第二溢流管123的下端伸入让位通孔内而与水箱200连通,以使自第二溢流管123流下的除湿水能够直接流入水箱200内。由于第二溢流管123的上管口高于第一溢流管122的上管口,故而当集水凹槽111内的水量达到第二溢流管123的上管口时,集水凹槽111中的除湿水才能够从第二溢流管123流向水箱200内。如此设置,即使第一溢流管122堵塞时,也能保证除湿水能够流向水箱200,从而能避免除湿水从接水盘110溢出的情况。

一实施例中,第一溢流管122与永久排水位115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即第一溢流管122的上管口与永久排水位115最低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使用永久排水位115排水时除湿水从第一溢流管122流向接水槽150。一实施例中,第一溢流管122与第二溢流管123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即第一溢流管122的上管口与第二溢流管123的上管口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使用第一溢流管122时除湿水从第二溢流管123直接流向水箱200。

不同于机身100能够收入水箱200内的实施例,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1至图23,机身100包括中隔板170和压缩机180,水箱200和压缩机180分设于中隔板170的两侧,接水机构包括设于中隔板170上方的接水盘110,接水盘110于水箱200的上方设有接水槽150。接水槽150远离中隔板170的一侧设有永久排水位115,永久排水位115位于接水槽150的最低位。即水箱200至少部分设于机身100的壳体内,接水槽150、永久排水位115和水箱200均位于中隔板170背离压缩机180的一侧,且接水槽150位于水箱200的上方,而除湿装置位于接水槽150的上方。即可以将压缩机180所在的一侧为除湿机前侧,而将接水槽150、永久排水位115和水箱200所在的一侧为除湿机的背侧。如此使得用户可以选择永久排水位115进行排水,也可以将储除湿水排向水箱200,能便于用户选择排水模式,提升了除湿机的适用场景。而且将接水槽150、永久排水位115和水箱200设于除湿机的背侧,能够保证除湿机前侧面板的完整性,提升外观效果。其中,排水通道160可以设于接水盘110,也可以设于水箱200。

一实施例中,接水槽150的槽底壁设有第三溢流管124和第四溢流管125,第三溢流管124和第四溢流管125均连通水箱200,第三溢流管124的上管口高于永久排水位115,并低于第四溢流管125的上管口。由于第三溢流管124的上管口高于永久排水位115,故而接水槽150内的水会优先从永久排水位115排出,而在封住永久排水位115后,当接水槽150中的水量达到第三溢流管124的上管口时,接水槽150中的除湿水能够从第三溢流管124排向水箱200。而在第三溢流管124被堵塞时,还能保证除湿水从第四溢流管125排向水箱200,能够降低除湿水从接水盘110上溢出的可能。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设置第三溢流管124。

一实施例中,第三溢流管124与永久排水位115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即第三溢流管124的上管口与永久排水位115最低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使用永久排水位115排水时除湿水从第三溢流管124流向水箱200。一实施例中,第三溢流管124与第四溢流管125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即第三溢流管124的上管口与第四溢流管125的上管口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使用第三溢流管124时除湿水从第四溢流管125流向水箱200。

另外,不同于接水盘110于水箱200的上方设有接水槽150的实施例,另一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4至图27,机身100包括中隔板170和压缩机180,水箱200和压缩机180分设于中隔板170的两侧,接水机构包括设于中隔板170上方的接水盘110,接水盘110于压缩机180的上方设有接水槽150。接水槽150远离中隔板170的一侧设有永久排水位115,永久排水位115位于接水槽150的最低位。即水箱200至少部分设于机身100的壳体内,接水槽150、永久排水位115和压缩机180均位于中隔板170背离水箱200的一侧,且接水槽150位于压缩机180的上方,而除湿装置位于接水槽150的上方。即可以将水箱200所在的一侧为除湿机前侧,而将接水槽150、永久排水位115和压缩机180所在的一侧为除湿机的背侧。如此使得用户可以选择永久排水位115进行排水,也可以将储除湿水排向水箱200,能便于用户选择排水模式,提升了除湿机的适用场景。而且将永久排水位115设于除湿机的背侧,能够保证除湿机前侧面板的完整性,提升外观效果。

一实施例中,接水盘110于水箱200的上方设有第一溢流槽129,第一溢流槽129与接水槽150之间设有溢流筋126,溢流筋126高于永久排水位115,并低于第一溢流槽129的槽口边缘,第一溢流槽129的槽底壁设有第一通孔132,第一通孔132与水箱200连通。具体而言,溢流筋126为第一溢流槽129与接水槽150之间的分隔壁,溢流筋126的上侧高于永久排水位115,并低于接水盘110的上边缘,以在封住永久排水位115后,接水盘110中的除湿水能够从漫过溢流筋126流向第一溢流槽129,并从第一溢流槽129内的第一通孔132流向水箱200。即用户可以选择使用或不使用永久排水孔,便于用户选择排水模式,提升了除湿机的适用场景。

一实施例中,接水盘110于水箱200的上方设有第一挡水筋127和间隔设于第一挡水筋127外周的第二挡水筋128,第一挡水筋127与接水槽150的槽侧壁围合形成第一溢流槽129,第一挡水筋127的上端高于溢流筋126,第二挡水筋128与第一挡水筋127之间围合形成第二溢流槽131,第二溢流槽131的槽底壁设有第二通孔133,第二通孔133与水箱200连通。具体而言,第一挡水筋127的两端均连接接水槽150的槽侧壁,且第一挡水筋127的上侧缘低于接水盘110的上边缘。第二挡水筋128的两端也均连接接水槽150的槽侧壁,使得第二挡水筋128、第一挡水筋127和接水槽150的槽侧壁共同围合形成第二溢流槽131。如此在封住永久排水位115后,接水盘110中的除湿水先流向第一溢流槽129,并从第一通孔132流向水箱200。即使第一通孔132被堵塞时,第一溢流槽129中的除湿水也会溢流至第二溢流槽131,能避免除湿水从接水盘110上溢出的情况。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挡水筋128与第一挡水筋127也可以相交接,第一挡水筋127设有连通第二溢流槽131的溢流口。

一实施例中,溢流筋126与永久排水位115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即溢流筋126的上边缘与永久排水位115最低处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使用永久排水位115排水时除湿水漫过溢流筋126而流向水箱200。一实施例中,溢流筋126与第一溢流槽129的槽口边缘(即第一挡水筋127的上边缘)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即溢流筋126的上边缘与第一溢流槽129的槽口边缘在上下方向上的高度差大于或等于5mm,以避免通过第一通孔132排水时除湿水漫过第一溢流槽129的槽口边缘。

一实施例中,水箱200设有排水通道160,排水通道160位于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的下方。具体而言,水箱200设有排水槽体,排水槽体的一端朝水箱200内侧壁延伸,排水槽体上形成排水通道160,且排水槽体的槽口位于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的下方,以能够接收自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流下的除湿水,并将除湿水导向水箱200的内侧壁,避免了自第一通孔132和第二通孔133流下的除湿水之间滴落自水箱200内的情况,能够减小滴水噪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除湿机水箱盖、除湿机水箱及除湿机
  • 除湿机水箱的盖体、除湿机水箱和除湿机
技术分类

06120112226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