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51:02


一种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架设电缆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在电缆敷设工程中,一般是通过在电缆支架上使用塑料绑带和电缆抱箍来固定电缆,绑带的缺点在于塑料易老化,若不经常更换会造成安全隐患,维护成本过高。在近年的抢修过程中,发生过多次电缆击穿事故,分析后发现,其中有较大部分接地、避雷器良好,而电缆击穿的起因是电缆受力点受压过大,导致电缆受损。抢修过程中还会出现熔断器跌落,使得电杆带电,这给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目前,用电需求越来越大,电缆型号、自重随之加大;而所用电缆抱箍规格样式已沿用多年,电缆抱箍钢材较薄,构造简单,抱箍固定电缆方式是“夹”,电缆受力只有“夹”的两个点,非常容易发生电缆击穿事故;并且现有电缆抱箍在同时固定两组电缆时大多无法调节两组电缆之间的距离,当在密闭潮湿等环境中,基于用电安全考虑,电缆与电缆之间需要留有一定距离,以防发生电击穿等危险,此时就只能采用多个电缆抱箍分别固定两组电缆。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电缆抱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解决易发生电缆击穿事故并且电缆与电缆之间间距不可调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固定单元,包括底座和夹紧杆,所述底座包括设置于内部两侧的第一凹槽,所述夹紧杆与所述底座滑动配合,包括与所述第一凹槽配合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均为圆弧型凹槽,所述底座包括第一底座,以及与所述第一底座插接配合的第二底座,所述第一底座包括设置于连接端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二底座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一卡接槽,所述第一凸台上设置有福多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卡接槽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螺纹孔配合的第二螺纹孔;以及,推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底座中部,包括与所述夹紧杆配合的推动杆、带动所述推动杆沿所述底座长度方向移动的拉动件,以及与所述拉动件配合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壳体,所述推动杆为楔形块,两个所述推动杆的倾斜面接触,并且所述拉动件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推动杆的倾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底座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底座和第二底座配合的增距件,所述增距件包括与所述第一凸台配合的第二卡接槽,以及与所述第一卡接槽配合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纹孔配合的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二卡接槽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配合的第四螺纹孔。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拉动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推动杆大头侧的连接柱、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齿条杆、设置于两个所述齿条杆之间的第一齿轮、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上方的第二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齿轮涡轮蜗杆配合的蜗杆,以及与所述蜗杆连接并设置于所述壳体侧面的第一旋钮,所述齿条杆侧面设置于有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第二齿轮的齿数多于所述第一齿轮的齿数;所述夹紧杆包括设置于侧面的第一T形槽,所述推动杆包括与所述第一T形槽配合的第一T形块。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推动杆包括与所述夹紧杆配合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连接柱配合的卡合部,所述连接部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T形块,另一侧设置有第三卡接槽,所述卡合部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卡接槽配合的第三凸台,所述第三卡接槽上设置有多个第五螺纹孔,所述第三凸台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五螺纹孔配合的第六螺纹孔。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推动杆还包括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与所述第三卡接槽配合的第四凸台,以及与所述第三凸台配合的第四卡接槽,所述第四凸台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五螺纹孔配合的第七螺纹孔,所述第四卡接槽上设置有与所述第六螺纹孔配合的第八螺纹孔。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底座上设置有第一水平滑槽和第一竖直凹槽,所述第二底座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水平滑槽相对应的第二水平滑槽,以及与所述竖直凹槽相对应的第二竖直凹槽,所述增距件包括与所述第一水平滑槽相对应的第三水平滑槽、与所述第一竖直凹槽相对应的第三竖直凹槽,以及与所述第二竖直凹槽相对应的第四竖直凹槽。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齿条杆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推动杆侧面并与所述连接柱连接的第一部,以及设置于所述推动杆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部连接的第二部,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二部侧面。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部配合的第一孔,以及与所述第二部配合的第二孔,所述壳体左右两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推动杆侧面贴合的护边,所述蜗杆穿过所述护边。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拉动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两侧的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大小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同,并与所述齿条啮合。

作为本发明所述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壳体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紧固件,所述紧固件包括与所述壳体螺纹连接的螺纹杆、设置于所述壳体侧面并与所述螺纹杆连接的第二旋钮,以及与所述底座底板贴合并与所述螺纹杆连接的的圆台,所述壳体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三凹槽。

本发明有益效果为采用推动式夹紧结构,用较长的夹紧杆和底座配合将电缆夹紧,使电缆的受力点分散,有效防止了电缆击穿事故的发生;可以同时对两根或者两组电缆进行固定,使用方式更为灵活;两组电缆之间的距离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更加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结构图。

图2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底座爆炸图。

图3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增距件结构图。

图4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底座、夹紧件和推动件爆炸图。

图5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推动单元示意图。

图6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拉动件示意图。

图7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紧固件结构图。

图8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剖视图。

图9为实例1中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的推动件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参照图1~9,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包括固定单元100和推动单元200,推动单元200设置于所述底座101中部。电缆放置在固定单元100上,推动单元200推动夹紧杆102,使其将电缆夹紧在底座101上。

具体的,固定单元100,包括底座101和夹紧杆102,所述底座101包括设置于内部两侧的第一凹槽101a,所述夹紧杆102与所述底座101滑动配合,包括与所述第一凹槽101a配合的第二凹槽102a,所述第一凹槽101a和所述第二凹槽102a均为圆弧型凹槽,底座101为中空结构,其上部没有顶盖,内部两侧设置有两个圆弧型凹槽,夹紧杆102设置有两个,每一个夹紧杆102也都设置有圆弧型凹槽,圆弧型的第一凹槽101a和第二凹槽102a是为了便于夹紧电缆。所述底座101包括第一底座101d,以及与所述第一底座101d插接配合的第二底座101e,所述第一底座101d包括设置于连接端的第一凸台101d-1,所述第二底座101e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凸台101d-1配合的第一卡接槽101e-1,所述第一凸台101d-1上设置有福多个第一螺纹孔101d-11,所述第一卡接槽101e-1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一螺纹孔101d-11配合的第二螺纹孔101e-11,底座101对称分为两部分,并且采用螺纹固定的方式将这两部分连接在一起,这样设置有两个优点,一是便于运输,将整体的底座101拆分为两个散件,占用空间更小;二是给予增加增距件101f的可能性,增加增距件101f,可以调节两组电缆之间的距离,保障用电安全。增距件101f是插接在第一底座101d和第二底座101e之间的连接板,其包括与所述第一凸台101d-1配合的第二卡接槽101f-1,以及与所述第一卡接槽101e-1配合的第二凸台101f-2,所述第二凸台101f-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纹孔101e-11配合的第三螺纹孔101f-21,所述第二卡接槽101f-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纹孔101d-11配合的第四螺纹孔101f-11,增距件101f可以设置有多个,多个增距件101f依次插接后用螺丝进行固定即可,装配非常方便。

推动单元200设置于所述底座101中部,包括与所述夹紧杆102配合的推动杆201、带动所述推动杆201沿所述底座101长度方向移动的拉动件203,以及与所述拉动件203配合并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底座101上的壳体204,推动杆201有两个,每一个推动杆都与一个夹紧杆102贴合,推动杆201为楔形块,即推动杆201的一头较大,一头较小,两个所述推动杆201的倾斜面接触,并且所述拉动件203的运动方向与所述推动杆201的倾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同。这样在挤压推动杆201时,推动杆201就会推动夹紧杆102向两侧移动。其中,所述拉动件203包括设置于所述推动杆201a大头侧的连接柱203a、与所述连接柱203a连接的齿条杆203b、设置于两个所述齿条杆203b之间的第一齿轮203c、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203c上方的第二齿轮203d、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03c和所述第二齿轮203d的第一转轴203e、与所述第二齿轮203d涡轮蜗杆配合的蜗杆203f,以及与所述蜗杆203f连接并设置于所述壳体204侧面的第一旋钮203g,所述齿条杆203b侧面设置于有与所述第一齿轮203c啮合的齿条203b-1,所述第二齿轮203d的齿数多于所述第一齿轮203c的齿数。所述夹紧杆102包括设置于侧面的第一T形槽102b,所述推动杆201a包括与所述第一T形槽102b配合的第一T形块201a-1,所述第一底座101d上设置有第一水平滑槽101d-2和第一竖直凹槽101d-3,所述第二底座101e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水平滑槽101d-2相对应的第二水平滑槽101e-2,以及与所述竖直凹槽101d-3相对应的第二竖直凹槽101e-3,所述增距件101f包括与所述第一水平滑槽101d-2相对应的第三水平滑槽101f-3、与所述第一竖直凹槽101d-3相对应的第三竖直凹槽101f-4,以及与所述第二竖直凹槽101e-3相对应的第四竖直凹槽101f-5。第一水平滑槽101d-2、第二水平滑槽101e-2和第三水平滑槽101f-3构成供所述第二T形块102c滑动的槽道,第一竖直凹槽101d-3和第二竖直凹槽101e-3或者第三竖直凹槽101f-4构成供第二T形块102c进出的进出口,当底座101不设置增距件101f件时,第二T形块102c的进出口仅设置有1个,并且这1个进出口设置在底座101的中线位置,这样设置的好处是只设置1个进出口,夹紧杆102就不会轻易掉出来,夹紧杆102与底座101连接的会更紧密一点,当设置一个或多个增距件101f时,这样进出口就有多个,第二T形块102c可从任一一个进出口进入槽道,装配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推动杆201包括与所述夹紧杆102配合的连接部201b,以及与所述连接柱203a配合的卡合部201c,所述连接部201b一侧设置有所述第一T形块201a-1,另一侧设置有第三卡接槽201b-1,所述卡合部201c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三卡接槽201b-1配合的第三凸台201c-1,所述第三卡接槽201b-1上设置有多个第五螺纹孔201b-11,所述第三凸台201c-1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五螺纹孔201b-11配合的第六螺纹孔201c-11,将推动杆201设置为两部分是为了增加插接件201d。插接件201d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电缆抱箍回用于固定不同直径的电缆,当电缆直径较小,并且推动杆201本身也较小时,两个推动杆201就算大头侧移动到底座101中间位置可能也无法起到很好地夹紧效果,这时候只需要在推动杆201的连接部201b和卡合部201c之间插接上插接件201d即可;二是当底座101使用一个或多个增距件101f时,推动杆201必须对应使用一个或多个插接件201d,这样才能保证给予电缆最好的紧固力。优选的,插接件201d根据其宽度设置多个型号,可根据需要进行选着。更优的,插接件201d的其中一个型号的宽度为增距件101f宽度的一半,这样当增加一个增距件101f时,只需要在两个推动杆201上各增加一个插接件201d就可以了。

进一步的,所述齿条杆203b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推动杆201侧面并与所述连接柱203a连接的第一部203b-2,以及设置于所述推动杆201上方并与所述第一部203b-2连接的第二部203b-3,所述齿条203b-1设置于所述第二部203b-3侧面,所述壳体204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部203b-2配合的第一孔204a,以及与所述第二部203b-3配合的第二孔204b,第一孔204a和第二孔204b的设置是为了便于装卸推动杆201。所述壳体204左右两侧面设置有与所述推动杆201侧面贴合的护边204c,所述蜗杆203f穿过所述护边204c,设置护边204c是为了保证两个推动杆201上的齿条203b-1与第一齿轮203c啮合。

进一步的,所述拉动件203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齿轮203c两侧的第三齿轮203h和第四齿轮203j,所述第三齿轮203h和所述第四齿轮203j大小与所述第一齿轮203c相同,并与所述齿条203b-1啮合。所述壳体204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紧固件204d,所述紧固件包括与所述壳体204螺纹连接的螺纹杆204d-1、设置于所述壳体204侧面并与所述螺纹杆204d-1连接的第二旋钮204d-2,以及与所述底座101底板贴合并与所述螺纹杆204d-1连接的的圆台204d-3。所述壳体204前后两侧均设置有第三凹槽204e,第三凹槽204e的设置是为了便于电缆穿过。

综上,两个夹紧杆102通过第二T形块102c和第二T形槽101b的配合固定在底座101上,电缆放置在夹紧杆102和底座101侧面的第一凹槽101a和第二凹槽102a中,两个推动杆201分别通过第一T形块201a-1和第一T形槽102b的配合固定在夹紧杆102上,壳体204通过紧固件204d固定在底座101上,第一转轴203e和连接第三齿轮203h和第四齿轮203j的转轴均固定在壳体204上。

在装配时,根据需要将增距件101f和插接件201d分别接入到相对应的位置,用螺丝进行固定,后分别将两个夹紧杆102的第二T形块102c通过进出口101c放入第二T形槽101b中,并推动两个夹紧杆102反向移动一定距离,将壳体204放置在底座101上,通过第二旋钮204d-2将壳体204预紧,先将一个推动杆201的第一T形块201a-1插入第一T形槽102b,并使第二部203b-3穿过第二孔204b,直至无法继续插入,此时齿条203b-1处于刚与第一齿轮203c接触的状态,从壳体204的另一侧插入另一个推动杆201,直至无法继续插入,然后拧动第二旋钮204d-2,将壳体204固定住,再转动第一旋钮203g,使两个推动杆201继续相对移动。

在使用时,通过转动第一旋钮203g,控制底座101侧面与夹紧杆102之间的距离,将电缆放入相应位置后,转动第一旋钮203g将电缆夹紧即可。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相关技术
  • 一种基于可调节间距的电缆抱箍
  • 一种间距可调节多电缆抱箍
技术分类

06120112327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