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烘干设备及其送风管道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6:00


烘干设备及其送风管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烘干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烘干设备及其送风管道。

背景技术

洗干一体机的出现始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时至今日,洗干一体机的烘干效率仍旧为人所诟病。超长的烘干时间、多倍于以往洗涤时的用水用电量,而衣物褶皱及损坏的风险也始终存在。

公布号为CN107012671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烘干装置,其包括:机体和送风系统,机体内设有用于收纳待烘物的收纳腔,并匹配了相应的送风系统和导风装置,能够均匀且集中烘干衣物。但该发明的方案不仅需要重新配置一套烘干装置,增加了产品成本,而且严重限制了负载空间,从而使得洗涤的衣物需要分批次进行烘干,极大影响了用体验。

公布号为CN111041764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衣物处理装置和衣物处理装置的内筒组件,衣物处理装置具有进风风道,通过内筒组件对进风打散,可以提高吹入盛衣腔内的风的分散度,进而提高盛衣腔内温度的均匀度。但该发明的方案同样存在增加产品成本的缺点,与此同时,该组件虽然能够提高进风的分散度,但也会阻挡相当比例的风量,致使无法正常吹拂到衣物上,也会降低烘干衣物的进风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扩大进风量,提高进风速度,从而提升烘干效率的烘干设备的送风管道。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送风管道的烘干设备。

为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烘干设备的送风管道,包括相互连接的进风段和增压段;增压段包括沿着送风管道的径向布置的外罩板和内壁板,外罩板和内壁板之间围成环形风道,外罩板上设有与环形风道连通的吸风口;内壁板包括沿着送风管道的轴向布置的进风圈和出风圈,进风圈和出风圈内围成增压风道,进风圈的固定端和外罩板的第一端均与进风段连接,出风圈的固定端与外罩板的第二端连接;自进风圈的固定端至进风圈的自由端,进风圈呈渐缩状;进风圈的自由端伸入出风圈内,进风圈的自由端与出风圈的自由端之间形成进风缝,环形风道与增压风道通过进风缝连通。

由上述方案可见,由进风圈和出风圈围成的增压风道沿着出风方向先收缩后扩大,气流由粗变细再变粗,空气的压强减小,流速变大,同时由于增压风道通过环形风道及吸风口与外部连通,出风圈内高速流动的气体会使得进风缝附近形成负压区,在压差的作用下,负压区抽吸吸风口附近的空气至增压风道内,从而增大了送风量,通过仿真测算得本发明的出风量可提升100%至300%。同时,由于进风缝的设置,会使得从环形风道经过进风缝进入增压风道的气流得以加速。

该送风管道能够在不增加烘干设备的风机转速和功耗的情况下,有效扩大内筒的进风量和进风速度,从而缩短烘干时间,提升烘干效率。同时,外罩板和内壁板之间形成夹空层,双层结构的出风结构不容易散失热量。另外,由于外部的空气温度低能够适当对从进风段进入的热风进行降温,以避免衣物被高温损伤。因此,本发明提供的送风管道能够在不增加设备成本,保持原设备结构、不增加产品尺寸、不影响整机可靠性效果的情况下,有效提升进风速度,从而达到减少烘干时间,降低衣物褶皱和高温损伤的情况。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外罩板包括沿着送风管道的轴向布置的弧形部和斜壁部,弧形部与斜壁部光滑过渡连接,弧形部与进风圈的固定端光滑过渡连接,斜壁部与出风圈的固定端连接。

由此可见,外罩板与内壁板围成一横截面呈翼型的环形风道,根据科恩达效应,弧形部的设置能够使得环形风道内的气流紧贴弧面流动,可以起到引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增强结构强度。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自出风圈的固定端至出风圈的自由端,出风圈的周壁逐渐向远离送风管道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

进一步的方案是,出风圈的周壁倾斜的角度在0度至45度范围内。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出风圈的周壁倾斜的角度在5度至20度范围内。

由此可见,由于科恩达效应,外部气体从吸风口进入环形风道后沿着外罩板的弧形部向进风缝流动,气流从进风缝进入增压风道后向远离进风段一侧高速喷射,喷射出的高速气流通过倾斜设置的出风圈形成附壁射流,射流脱离出风圈后,形成环形自由剪切淹没射流,继续卷吸并抽吸外部空气使得外部的空气不断向送风管道内流动,环形缝隙射流的剪切层不断沿流向增厚,出风量不断增加,从而达到了空气倍增的吹风效果,实现节能高效的烘干效果。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自进风圈的固定端至进风圈的自由端,进风圈的周壁逐渐向靠近送风管道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

进一步的方案是,进风圈的周壁倾斜的角度在5度至15度范围内。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进风缝的宽度为0.1毫米至2毫米。

进一步的方案是,进风缝的宽度为0.7毫米至1.4毫米。

由此可见,从进风圈的自由端出来的热风能够直接进入出风圈内,从而避免热风外泄。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吸风口相对于环形风道的轴向呈倾斜设置,吸风口自外罩板的外表面朝向远离进风段一侧延伸。

由此可见,吸风口倾斜并朝向远离进风段一侧延伸,外部空气进入吸风口后,通过外罩板的弧形部倒流后从进风缝进入增压风道内,从而避免风道中热风泄露。

进一步的方案是,吸风口与环形风道的轴向的夹角在20度至75度范围内。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送风管道还包括出风段,出风段连接在增压段上与进风段相对的一端,进风段与出风段通过增压风道连通。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送风管道的径向截面呈矩形环状。

为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烘干设备,包括上述的送风管道。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烘干设备还包括门封和烘干风道部件,进风段与烘干风道部件的出风口连接,增压段与门封的进风口连接。

由此可见,通过在门封的进风口加入具有辅助进风增压功能的送风管道,能够在不增加风机转速和功耗的情况下,成倍增加烘干设备的内筒进风量和进风速度,有效提升烘干效率,解决衣物烘干不均匀、褶皱和高温损伤等问题。

进一步的方案是,送风管道与门封一体成型。

由此可见,保证送风管道与门封连接的稳定性,同时避免热气从连接位置泄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烘干设备实施例隐藏外壳后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烘干设备实施例隐藏外壳和内筒后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送风管道实施例中门封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送风管道实施例中门封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送风管道实施例的局部视图。

图7是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C-C处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送风管道实施例内气流速度云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烘干设备为洗干一体机,洗干一体机包括控制器、外筒11、内筒12、门封13、烘干装置14和送风管道15。内筒12可旋转地安装在外筒11内,门封13设置在外筒11的前侧,内筒12具有用于容纳待处理衣物的收纳腔121,烘干装置14包括烘干风道部件141、离子风机142和电加热器143,烘干风道部件141包括相互连通的前风道部件1411和后风道部件1412,前风道部件1411设置在外筒11的顶部,后风道部件1412设置在外筒11的后侧,离子风机142位于前风道部件1411和后风道部件1412之间。

电加热器143设置在前风道部件1411内,用于加热烘干风道部件141内的气流,前风道部件1411内还设置有前风道温度传感器16,前风道温度传感器16用于检测前风道部件1411内部的烘干温度,从而使得控制器能够根据前风道部件1411内部的温度差来判定是否烘干,做到精准判干,衣干即停。后风道部件1412内还设置有后风道温度传感器17,后风道温度传感器17用于检测后风道部件1412内部的温度,从而判断离子风机142和电加热器143是否正常运行。

在烘干过程中,通过离子风机142将风引入烘干风道部件141内,经过电加热器143加热后经过前风道部件1411和送风管道15后,从门封13的进风口131进入内筒12,伴随内筒12的转动对衣物进行打散,在这个过程中干热空气变为湿热水蒸气,从内筒出风口排出后,进入到后风道部件1412中,一部分湿热水蒸气通过后风道部件1412冷凝成水排出,未冷凝成水的湿热空气经由后风道部件1412引导朝向离子风机142流动,继续循环,直至衣物烘干。

参见图2至图4,送风管道15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段21、增压段3和出风段22。进风段21与前风道部件1411的出风口1413连接,出风段22与门封13的进风口131连接,且送风管道15与门封13一体成型,前风道部件1411和送风管道15的径向截面均呈矩形。

参见图5至图8,增压段3包括沿着送风管道15的径向布置的外罩板4和内壁板5。外罩板4包括沿着送风管道15的轴向布置的弧形部41和斜壁部42,弧形部41和斜壁部42光滑过渡连接,弧形部41与进风段21连接,斜壁部42与出风段22连接。

内壁板5围成增压风道50,进风段21与出风段22通过增压风道50连通,外罩板4和内壁板5之间围成轴向截面呈翼型的环形风道6,外罩板4上设有与环形风道6连通的吸风口421。吸风口421相对于环形风道6的轴向呈倾斜设置,优选地,吸风口421与环形风道6的轴向的夹角在20度至75度范围内,更优选地,吸风口421与环形风道6的轴向的夹角在20度至30度范围内,吸风口421自斜壁部42的外表面朝向出风段22一侧延伸。

内壁板5包括沿着送风管道15的轴向布置的进风圈51和出风圈52,进风圈51和出风圈52均大体呈环状的矩形,进风圈51和出风圈52内围成增压风道50,进风圈51的固定端511与进风段21连接,并且进风圈51的固定端与弧形部41光滑过渡连接,出风圈52的固定端521与出风段22连接,进风圈51的自由端512与出风圈52的自由端522之间形成进风缝7,环形风道6与增压风道50通过进风缝7连通。优选地,进风缝7的宽度为0.1毫米至2毫米,更优选地,进风缝7的宽度为0.7毫米至1.4毫米。进风缝7的具体宽度可根据所需进风量及烘干温度要求进行选择。进风圈51的自由端512伸入出风圈52内,这样,进风圈51的自由端512与出风圈52的自由端522在送风管道15的轴向上的投影会有重叠部分,由于进风圈51的自由端512对气流的导向,从进风圈51的自由端512出来的热风能够直接进入出风圈52内,从而避免热风外泄。

自进风圈51的固定端511至进风圈51的自由端512,进风圈51呈渐缩状且进风圈51的周壁逐渐向靠近送风管道15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且进风圈51的周壁倾斜的角度在5度至15度范围内,自出风圈52的固定端521至出风圈52的自由端522,出风圈52的周壁逐渐向远离送风管道15的中心轴的方向倾斜,且出风圈52的周壁倾斜的角度在0度至45度范围内,更优选地,出风圈52的周壁倾斜的角度在5度至20度范围内,从而使得增压风道50沿着送风管道15的轴向先收缩后扩大,形成类似文丘里管的结构。

烘干风道部件141中的气流经电加热器143加热后,沿着烘干风道部件141向前移动经过烘干风道部件141的出风口1413从进风段21进入送风管道15内,由于增压风道50先收缩后扩大,因此进入送风管道15的热气流的速度变大,同时,由于增压风道50通过环形风道6及吸风口421与外部连通,增压风道50内高速流动的气体会使得环形风道6形成负压区,在压差的作用下,负压区抽吸吸风口421附近的空气至增压风道50内,从而增大了送风量。图9为送风管道15内气流速度云图。由图可以看出,气流经过增压风道50后速度明显变大。另外,通过仿真测算得本发明的出风量可提升100%至300%。

另外,由于科恩达效应,外部气体从吸风口进入环形风道后沿着外罩板4的弧形部41向进风缝7流动,弧形部41的设置能够使得环形风道6内的气流紧贴弧面流动,气流从进风缝7进入增压风道50后向出风段22一侧高速喷射,喷射出的高速气流通过倾斜设置的出风圈52形成附壁射流,射流脱离出风圈52后,形成环形自由剪切淹没射流,继续卷吸并抽吸外部空气使得外部的空气不断向送风管道15内流动,环形缝隙射流的剪切层不断沿流向增厚,出风流量不断增加,从而达到了空气倍增的吹风效果,实现节能高效的烘干效果。

由上可见,该送风管道能够在不增加烘干设备的风机转速和功耗的情况下,有效扩大内筒的进风量和进风速度,从而缩短烘干时间,提升烘干效率。同时,外罩板和内壁板之间形成夹空层,双层结构的出风结构不容易散失热量。另外,由于外部的空气温度低能够适当对从进风段进入的热风进行降温,以避免衣物被高温损伤。因此,本发明提供的送风管道能够在不增加设备成本,保持原设备结构、不增加产品尺寸、不影响整机可靠性效果的情况下,成倍增加内筒进风量和进风速度,有效提升烘干效率,解决衣物烘干不均匀、褶皱和高温损伤等问题。

此外,进风圈的周壁和出风圈的周壁的倾斜角度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改变。烘干设备也可以为烘干机等。上述改变也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烘干设备及其送风管道
  • 送风管道及送风管道组
技术分类

06120112926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