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5:49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显示屏产业的成熟以及应用持续创新,新的终端结构对传统整机组装流程影响较大。例如,在使用曲面屏的终端产品上,超大的屏占比占用了部分后盖和中框的面积,使得天线的可布局空间越来越少。并且,随着5G的推广,新产品对天线的数量有了更高的需求,这给整机组装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天线布置方案,以解决显示终端整机组装的难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和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低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和盖板、以及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盖板之间的天线,所述天线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且位于像素之间。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将天线集成在屏幕的显示区域内,具体将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降低,将天线布置在第一显示区的像素之间。这样,去除了终端产品组装天线的过程以及减小了传统天线布置对终端空间的占用,一方面可以减少整机构件,减薄减轻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整机组装流程,并有效提高组装良率。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能有效解决新的终端产品的天线布置困难的问题。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盖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

所述天线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一导电层同层设置并避让所述第一导电层的图案;所述第二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电层同层设置并避让所述第二导电层的图案;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通过贯穿所述绝缘层的过孔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为栅极层,包括栅线的图案;

所述第一导线沿所述栅线的延伸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层为源漏电极层,包括数据线的图案;

所述第二导线沿所述数据线的延伸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层为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的图案;

所述第一导线沿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第二导电层为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二触控电极的图案;

所述第二导线沿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延伸。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天线与所述盖板之间的阴极层;

所述阴极层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被配置为暴露至少部分所述天线。

可选的,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与所述天线的形状相同,且所述天线在所述阴极层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可选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天线与所述盖板之间的触控电极层;

在所述第一显示区,所述触控电极层的电极图案被配置为避开所述天线的图案。

可选的,所述天线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为矩形螺旋状。

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密度为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密度的3/10-7/10。

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为曲面显示区,所述第二显示区为平面显示区。

可选的,所述第一显示区包括两部分,所述两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显示区包括两部分,所述两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相对的两侧且平行设置。

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区域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e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整体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第一显示区A和第二显示区B,第一显示区A的像素2密度低于第二显示区B的像素2密度;

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3和盖板(图中未示出)、以及位于衬底基板3与盖板之间的天线1,天线1位于第一显示区A,且位于像素2之间。

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将天线1集成在屏幕的显示区域内,具体将第一显示区A的像素2密度降低,将天线1布置在第一显示区A的像素2之间。这样,去除了终端产品组装天线的过程以及减小了传统天线布置对终端空间的占用,一方面可以减少整机构件,减薄减轻产品结构,另一方面,可以简化整机组装流程,并有效提高组装良率。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能有效解决新的终端产品的天线布置困难的问题。

具体的,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的‘像素’,至少包括像素的开口部分,也可以包括像素电路部分。‘像素之间’则是指相邻像素的开口之间的区域。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与盖板之间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以及位于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的绝缘层。

具体的,天线1可以包括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第一导线11与第一导电层同层设置并避让第一导电层的图案;第二导线12与第二导电层同层设置并避让第二导电层的图案;第一导线11与第二导线12之间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天线1线圈分为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两部分,并将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分开设置在不同导电层中,可以有效增加天线1的可布局空间,避免天线1集中于一层导电层中对导电层图案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可以减小天线1对于第一显示区A像素2密度的要求。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b所示,第一导电层可以为栅极层(Gate层),具体包括栅线41的图案,还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TFT)的栅极42的图案。

示例性的,第一导线11与第一导电层同层,具体沿栅线41的延伸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避开第一导电层的图案,并且很容易避开像素开口,以设置在像素行之间。

进一步的,如图2和图3e所示,第二导电层为源漏电极层(SD层)S4,包括数据线51的图案,还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TFT)的源极52和漏极53的图案。

示例性的,第二导线12与第二导电层同层,具体沿数据线51的延伸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避开第二导电层的图案,并且很容易避开像素开口,以设置在像素列之间。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栅极层可以包括靠近衬底基板3的第一栅极层S2(包括TFT的栅极42和存储电容的下电极43)以及位于第一栅极层远离衬底基板3一侧的第二栅极层S3(包括存储电容的上电极44),第一导线11可以与其中任意一层同层设置;例如,第一导线11可与第一栅极层S2同层。

进一步的,第一导电层与第二导电层之间设有第二栅极绝缘层61和层间绝缘层62;通过在第二栅极绝缘层61和层间绝缘层62上打孔(CNT打孔)将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相连,以在像素点之间形成天线1图案。

具体的,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与栅极层和源漏电极层同层设置,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的TFT工艺,在Gate层布置第一导线的图案,在SD层布置第二导线的图案,并通过CNT打孔工艺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相连。工艺简单,且并可以简化显示面板制备流程。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以7T1C电路为例,TFT工艺阶段的具体流程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参考图3a,在TFT基底(Buffer)上通过构图工艺形成有源层S1的图形;有源层可以采用P-Si结构。

步骤102,参考图3b,在有源层上进行第一栅极绝缘层镀膜,在第一栅极绝缘层上涂布第一金属层,并通过构图工艺形成第一栅极层S2的图形(包括栅线41和TFT栅极42等结构)以及第一导线11的图形,然后在第一栅极层S2上进行第二栅极绝缘层的镀膜。

步骤103,参考图3c,在第二栅极绝缘层上通过构图工艺形成第二栅极层S3,然后在第二栅极层S3上进行层间绝缘层镀膜。

步骤104,参考图3d,通过曝光显影以及干法刻蚀形成贯穿第二栅极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的过孔O。

步骤105,参考图3e,在层间绝缘层上通过构图工艺形成源漏电极层S4的图形(包括数据线51、TFT的源漏电极等结构)以及第二导线12的图形,使各导电膜层连通,以形成7T1C电路以及天线。

步骤106,最后在源漏电极层S4上涂布平坦层,以保护TFT器件。

另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为第一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一触控电极的图案。具体地,第一触控电极可以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电极块,多个第一电极块之间依次相连。

示例性的,第一导线沿第一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即多个第一电极块的排列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避开第一触控电极的图案。

进一步地,第二导电层为第二触控电极层,包括第二触控电极的图案。具体地,第二触控电极可以包括沿第二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电极块,多个第二电极块之间依次相连。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以使得两个触控电极层之间可以对触控操作进行定位。

示例性的,第二导线沿第二触控电极的延伸方向(即多个第二电极块的排列方向)延伸,从而可以尽可能地避开第二触控电极的图案。

示例性的,第一触控电极层可以为发射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接收电极;或者,第一触控电极层可以为接收电极,第二触控电极为发射电极。

示例性的,第一显示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的密度低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的密度;第一显示区的第二触控电极的密度低于第二显示区的第二触控电极的密度。

具体的,通过降低第一显示区的部分触控功能或者损失第一显示区的触控精度等方案,可以为天线提供更多的布局空间,并且,可以避免天线与触控电极电容的耦合,防止天线与触控电极之间产生干扰。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天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可以为矩形螺旋状。如图1和图4所示,第一导线11与第二导线12依次交替相连,即可以形成螺旋状的矩形天线1。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天线并不限于上述类型,也不限于上述布局方案,具体的,也可以采用其它层结构布置天线,也可以根据可布局空间的大小选择布置不同类型的天线;例如,可以在OLED封装层之上单独增加一层导电层以用于布置天线。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天线1与盖板之间的阴极层7;阴极层7设有第一开口70,第一开口70位于第一显示区,被配置为暴露至少部分天线1。

示例性的,第一开口70的形状与天线1的形状相同,且天线1在阴极层7所在平面上的投影位于第一开口70内。换句话说,第一开口70被配置为将天线1全部暴露。

具体的,在阴极层上设置开口,可以防止阴极对天线信号的影响,降低潜在风险。

具体的,可以利用阴极图案化工艺将像素点之间的区域镂空形成第一开口,以暴露出天线图案,这样,可以防止阴极对天线信号的影响,且不会影响像素点的发光显示。

进一步的,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位于天线与盖板之间的触控电极层;具体的,在第一显示区内,触控电极层的电极图案被配置为避开天线的图案。

示例性的,触控电极层可以包括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以天线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与栅极层和源漏电极层同层为例,发射电极与第一导线延伸方向相同,且发射电极和第一导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无交叠;接收电极与第二导线延伸方向相同,且接收电极和第二导线在衬底基板上的投影无交叠。这样,可以使触控电极层的电极图案尽可能避开天线的图案,减小触控电极层对天线信号的影响。

当然,若显示面板中还包括其它导电层,也可以将这些导电层的图案设置为尽量避开天线的图形布局区域,以减少各导电层对天线信号的影响。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A的像素2密度为第二显示区B的像素2密度的3/10-7/10。

示例性的,第一显示区A的像素2密度可以为第二显示区B的像素2密度的1/2。

具体的,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天线线宽与形状的要求,适当降低显示面板部分显示区的分辨率,以作为第一显示区。

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显示区A可以为曲面显示区,第二显示区B为平面显示区。具体的,可以根据终端产品曲面尺寸的大小,选择在显示面板中可布置的天线类型。

对于用户而言,一般显示功能以平面为主,显示屏的固定曲面部分利用较少,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显示屏的固定曲面部分设计为低分辨率区域,在该区域的像素点间设计天线走线,可以有效利用显示屏的固定曲面部分,增加天线的可布局空间,解决目前超大屏占比带来的天线布置困难的难题。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第一显示区A包括两部分,该两部分分别位于第二显示区B相对的两侧。该显示面板可以用于中间为平面显示区域,两侧边框为固定曲面显示区域的瀑布式显示屏。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第二显示区B包括两部分,该两部分分别位于第一显示区A相对的两侧且平行设置。该显示面板可以用于两面为平面显示,一侧边框为固定曲面显示的环绕式显示屏。

当然,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显示区也可以为平面显示区,即天线也可以位于低像素分辨率的平面显示区域,这样,天线可布置的区域较大。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项的显示面板。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将天线集成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内,可以减少整机构件,减薄减轻产品结构,并提高组装良率,具体可以应用于手机、PAD、穿戴显示设备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其他的结构,这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而定,本公开的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另外,本公开各实施例仅是对于具体实施方案的举例,本申请的发明方案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相关技术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298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