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医疗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7:35


医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处置体内的目标组织的医疗设备(更详细而言是结扎装置,再详细而言是夹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对形成于组织的开口、血管等进行结扎,使用经由内窥镜的通道导入到患者体内的医疗设备。作为这样的医疗设备,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具有夹具单元和处置器具主体。

夹具单元具有夹具主体、压管以及螺旋弹簧。夹具主体具有由第一臂和第二臂构成的臂构件。臂构件在自然状态下在第一臂的顶端和第二臂的顶端之间隔开距离地分开。

处置器具主体具有外套管、插入部以及操作构件。插入部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外套管内,其具有护套、操作线以及连结构件。连结构件是为了连结夹具主体和操作线而设置的。操作构件安装在插入部的基端侧,其具有操作部主体、滑动件以及断裂机构。滑动件通过接合于操作部主体的狭缝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前进和后退。断裂机构内置于操作部。在对断裂机构作用的拉伸力量达到预定的拉伸强度以上时,断裂机构断裂。

采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通过操作者向顶端侧推入滑动件,臂构件朝向目标组织前进,目标组织位于第一臂与第二臂之间的间隙。而且,操作者通过一边使用内窥镜观察目标组织的周边一边向基端侧拉动滑动件,能够使第一臂和第二臂闭合,从而把持目标组织。操作者在进一步向基端侧继续牵引操作线时,夹具主体和压管接合,成为把持着目标组织地一体化的结构。在该状态下,在通过操作者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动滑动件而使对断裂机构作用的力量达到预定的拉伸强度以上时,断裂机构断裂。其结果,能够在向操作者告知目标组织被夹具单元把持的状况的同时将夹具单元留置于体内。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57506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中,需要将断裂机构的预定的拉伸强度设定在为了使臂构件闭合而拉回操作线的力量以上。然而,由于在处置较硬的目标组织时把持目标组织时的回弹力变大,因此为了使臂构件闭合所需要的力量也增大。因此,需要将断裂机构的预定的拉伸强度设定得更大。其结果,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操作性下降。

此外,在将夹具单元经由以曲折的状态插入到体内的内窥镜的通道插入到体内时,由于操作线的力量传递性下降,操作者拉回操作线所需要的力量进一步增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中,断裂机构的预定的拉伸强度存在显著增大的可能性。其结果,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操作性存在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

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中,在把持不同的物理属性(硬度)的目标组织进行处置的情况下,难以维持较高的把持力和操作性这两者。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疗设备,该医疗设备对于不同的物理属性(硬度)的目标组织能够在维持较高的把持力和操作性这两者的同时进行处置。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包括:夹具单元,其由一对臂构成,能转变为所述一对臂分开了的打开形态和所述一对臂闭合了的闭合形态;动力传递构件,其用于操作所述夹具单元;连接构件,其用于使所述夹具单元和所述动力传递构件接合;以及释放机构,其用于使所述夹具单元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的接合解除,在所述夹具单元处于所述打开形态时,所述连接构件配置于第一位置,在所述夹具单元处于所述闭合形态时,所述连接构件配置于第二位置,通过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的操作,所述连接构件能够从所述第一位置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通过利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使所述连接构件移动到所述第二位置而与所述释放机构抵接,解除利用所述连接构件进行的所述动力传递构件与所述夹具单元的接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夹具单元处于所述打开形态时,所述连接构件配置于与所述释放机构分开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二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夹具单元还包括锁定机构,该锁定机构用于限制该夹具单元从所述闭合形态向所述打开形态的转变,在利用所述锁定机构限制了所述夹具单元从所述闭合形态向所述打开形态的所述转变的状态下,利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使所述连接构件进行移动而与所述释放机构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一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释放机构具备护套,该护套具有能够供所述连接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插入的内径,所述连接构件包括:变形部,其形成为沿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的长度方向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腿,其形成为从所述变形部朝向所述夹具单元侧延伸;以及尾,其形成为从所述变形部朝向所述动力传递构件侧延伸,所述夹具单元和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具有相互接合的接合形态和相互的接合被解除而分开的分开形态,

所述连接构件通过所述尾与所述护套的内周面接触,使所述夹具单元和所述动力传递构件从所述接合形态向所述分开形态转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技术方案,在上述第四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构件通过所述尾与所述护套的所述内周面接触,使所述腿向远离所述长度方向轴线的方向进行移动而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技术方案,在上述第五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护套的所述内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锥形形状,所述连接构件通过与锥形形状的所述内周面接触,使所述腿向远离所述长度方向轴线的方向进行移动而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技术方案,在上述第四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变形部具有比所述腿和所述尾的刚度低的刚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技术方案,在上述第四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构件还包括:第二变形部,其形成为在与所述动力传递构件的所述长度方向轴线交叉的方向上向与所述变形部相反的一侧延伸;第二腿,其形成为从所述第二变形部朝向所述夹具单元侧延伸;以及第二尾,其形成为从所述第二变形部朝向所述动力传递构件侧延伸,所述连接构件通过所述尾和所述第二尾与所述护套的所述内周面接触,使所述腿和所述第二腿向相互分开的方向进行移动而变形,使所述夹具单元和所述动力传递构件从所述接合形态向所述分开形态转变。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技术方案,在上述第八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构件还包括引导构件,该引导构件形成为筒状,具有与所述护套的形成为锥形形状的所述内周面的最小内径大致相同的外径,

通过所述引导构件配置于所述护套内,所述尾和所述第二尾大致同时与所述护套的所述内周面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技术方案,在上述第四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夹具单元还包括:中空的压管,其形成为筒状,供所述一对臂插入;以及弹性构件,其用于使所述一对臂和所述压管接合,在利用所述锁定机构限制了所述夹具单元从所述闭合形态向所述打开形态的所述转变的状态下,所述弹性构件能够进一步弹性变形,在所述夹具单元和所述动力传递构件从所述接合形态向所述分开形态转变时,利用所述弹性构件的弹性力使所述夹具单元沿着所述长度方向轴线自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分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技术方案,在上述第四技术方案的医疗设备中,也可以是,所述连接构件具有形成为与所述护套的锥形形状的所述内周面相对的外周面,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外周面与所述长度方向轴线所成的角度和所述护套的锥形形状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长度方向轴线所成的角度是不同的值。

根据医疗设备的上述各技术方案,对于不同的物理属性(硬度)的目标组织能够在维持较高的把持力和操作性这两者的同时进行处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1B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俯视剖视图。

图2A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2B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俯视剖视图。

图3A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3B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俯视剖视图。

图4A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4B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俯视剖视图。

图4C是图4A中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5A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5B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俯视剖视图。

图5C是图5A中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6A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6B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俯视剖视图。

图7A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7B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俯视剖视图。

图8A是示意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一变形例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局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8B是示意地表示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的顶端部的局部的侧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医疗设备与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比较结果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夹具单元的一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的夹具单元的一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A~图7B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结扎装置、夹具装置)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穿过形成于未图示的内窥镜的通道插入到患者的体内进行使用。在本说明书中,将用于供操作者操作内窥镜的内窥镜操作部所处的一侧定义为基端侧,将内窥镜插入部的插入到体内的顶端部所处的一侧定义为顶端侧。

如图1A和图1B所示,医疗设备1构成为具有夹具单元(以下简称为“夹具”)10和处置器具主体(供给器)40。夹具10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连结于处置器具主体40的顶端部,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也可以预先与处置器具主体40连结,构成为能够自处置器具主体40的顶端部脱离。

图1A和图1B是由通过夹具10的轴线(中心轴线)C1的平面构成的剖视图。如图1A所示,定义夹具10的后述的臂构件11的一对臂相对的相对方向X、与夹具10的轴线C1平行的轴线方向Y、以及与相对方向X和轴线方向Y分别正交的正交方向Z。

(夹具10的结构)

如图1A和图1B所示,夹具10构成为包括臂构件11、压管31以及弹性构件(螺旋弹簧、弹簧)36。

压管31形成为筒状(优选为圆筒状),具有能够供臂构件11的基端部进入的内径。即,在压管31形成有管腔,该管腔能够供具有后述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臂构件11进入。弹性构件36配置于压管31的管腔内部。

臂构件11具有第一臂12、第二臂13以及中央部14。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延伸,并且彼此相对地配置。中央部14位于第一臂12的基端部和第二臂13之基端部之间。如图1B所示,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形成在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的位置。

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在自然状态下相互分开,而且沿着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的方向相互之间的距离变大。在本说明书中,“自然状态”是指不对臂构件11作用外力的状态。例如,不对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作用由压管31的内壁产生的力的状态是自然状态。在第一臂12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第二臂13侧延伸的爪。在第二臂13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第一臂12侧延伸的爪。

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顶端侧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成为圆弧状,形成为带有圆度的形状。更详细而言,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外表面中的后述的正交方向Z的中央部形成为朝向外侧成为凸部的曲面状。

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通过这样构成,提高了相对于弯曲而言的强度,并且减少相对于后述的外套管50而言的摩擦阻力,能够顺畅地进退。

如图1A所示,在第一臂12的基端部设有两个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一被卡定部16、17设为在与轴线C1平行的基准面上自第一臂12的侧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第一被卡定部16、17向彼此相反的方向突出。如图1所示,第一被卡定部16和第一被卡定部17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

如图1A所示,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远离第一臂12(中心轴线C1)地倾斜。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与轴线方向Y正交。第一被卡定部17的基端面和第一被卡定部16的基端面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第一被卡定部17的顶端面和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面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第一臂12中的比第一被卡定部16、17靠顶端侧的位置设有两个突部18、19。如图1A所示,突部18、19自第一臂12的侧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突部18和突部19在俯视图中相对于轴线C1线对称。突部18、19自第一臂12突出的长度也可以比第一被卡定部16、17自第一臂12沿正交方向Z突出的长度长。

如图1B所示,在第二臂13设有与第一臂12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突部18、19形成为同样的第二被卡定部21、22、突部23、24(第二被卡定部22和突部24未图示)。即,第二被卡定部21、22自第二臂13的侧面沿远离第一臂12的方向即正交方向Z突出。突部23、24在第二臂13中的比第二被卡定部21、22靠顶端侧的位置自第二臂13的侧面沿正交方向Z突出。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分别在相对方向X上排列地配置,突部23、24与突部18、19分别在相对方向X上排列地配置。如图1A所示,第二被卡定部21、22分别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重叠,突部23、24分别与突部18、19重叠。

包含臂构件11在内构成夹具10的这些构件例如由钴铬合金、钛、不锈钢等材料形成。夹具10能够在MRI(核磁共振成像法)透视下进行观察。

臂构件11例如通过如下这样形成:将由钴铬合金等形成的板材冲裁为将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中央部14、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突部18、19、23、24展开为平面状而成的形状。如图1B所示,就臂构件11而言,将该冲裁后的构件在第一臂12与中央部14的连接部和第二臂13与中央部14的连接部处弯折,从而在侧视时成为C字状,一体地形成。

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具有向各自的顶端相互分开的方向、即臂构件11打开的方向进行移动的弹性恢复力。

如图1A和图1B所示,卡定部32在压管31的基端部的内壁的整周范围内突出。第一臂12中的比突部18、19靠基端侧的部分、第二臂13中的比突部23、24靠基端侧的部分、以及中央部14能够贯穿于卡定部32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臂构件11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以及压管31的卡定部32是限制夹具10从闭合形态向打开形态转变的锁定机构。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压管31的顶端部的内壁的整周范围内形成有锥形面31a。锥形面31a随着朝向顶端侧去而扩径。

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的臂部11具有使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各自的顶端向相互分开的方向进行移动的弹性恢复力。因此,虽未图示,但在外套管50向基端侧进行移动、解除夹具10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抵接于外套管50的内壁的状态时,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在抵接于在压管31的顶端部的内壁设置的锥形面31a的同时打开宽度增大,成为打开的状态。其结果,利用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对臂部11向自压管31突出的方向施力。即,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的弹性恢复力具有使臂部11向顶端侧进行移动的作用。

压管31和卡定部32例如由64钛合金(Ti-6AL-4V)、钴铬合金等材料一体地形成。

如图3A所示,在弹性构件36的顶端部设有座圈部36b。座圈部36b的内径形成得比弹性构件36的其他部分的内径小。

弹性构件36在收纳于压管31内的状态下,其顶端部卡定于突部18、19、23、24,并且其基端部卡定于卡定部32。弹性构件36的基端部和卡定部32也可以通过熔接等而固定。

第一臂12中的比突部18、19靠基端侧的部分、第二臂13中的比突部23、24靠基端侧的部分、以及中央部14能够贯穿于弹性构件36内。在突部18、19、23、24向基端侧进行了移动时,突部18、19、23、24卡定于弹性构件36的座圈部36b。另一方面,在突部18、19、23、24向基端侧进行了移动时,弹性构件36在轴线方向Y上被突部18、19、23、24压缩。在弹性构件36被压缩时,在轴线方向Y上产生从压管31内推出臂构件11的弹性力。

即使在弹性构件36不具备座圈部36b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在弹性构件36的顶端安装垫圈等其他构件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处置器具主体40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处置器具主体40的结构。

如图1A和图1B所示,处置器具主体40具有外套管50、插入部60以及操作部100。插入部60能够在外套管50内进退。操作部100安装在插入部60的基端部。

外套管50可以例如由PTFE(聚四氟乙烯)这样的氟树脂、HDPE(高密度聚乙烯)等树脂材料形成。

处置器具主体40的插入部60包括护套部61(护套)、动力传递构件(操作线、线)62、连接构件63以及引导构件64。动力传递构件62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护套部61内。连接构件63连接于动力传递构件62的顶端部。

护套部61具有线圈护套66和固定于线圈护套66的顶端部的顶端构件67。线圈护套66例如由抗压缩强度较高的SUS301等不锈钢形成。线圈护套66可以使用将线材36a沿轴线方向Y紧密地卷绕而形成的线圈。线圈护套66具有挠性,并且针对轴线方向Y的压缩力较强。线圈护套66的内径与弹性构件36的内径大致相等。

顶端构件67例如由不锈钢等形成为筒状(优选为圆筒状)。顶端构件67由顶端部67a、斜面部67b、基端部67c以及支承部67d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顶端部67a的外径也可以大于压管31的外径。此外,基端部67c的外径也可以小于线圈护套66的内径。斜面部67b连结顶端部67a和基端部67c,而且形成为其内径从顶端侧向基端侧而依次缩径。即,在斜面部67b形成有锥形形状的内周面(斜面)67e,该内周面67e从顶端侧向基端侧倾斜,其与轴线C1之间的距离变小。即,形成于斜面部67b的内部的管腔的内径从顶端侧朝向基端侧而逐渐减少。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于顶端构件67的顶端部67a的内部的管腔至少具有能够供连接构件63的一部分插入的内径。如后所述,通过顶端构件67的形成有锥形形状的内周面67e的斜面部67b抵接于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能够解除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闭合的状态。即,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是解除(释放)连接构件63与夹具10的接合的释放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端部67c形成为位于比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靠基端侧的位置。形成于基端部67c的内部的管腔的内径也可以与形成于斜面部67b的内部的管腔的基端的内径、即形成于斜面部67的内部的管腔的最小内径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线圈护套66的顶端接合于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的外周面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等将顶端构件67和线圈护套66固定起来。

顶端构件67的顶端部67a的内径也可以大到在如后所述夹具10成为卡定状态时顶端构件67不会与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啮合的程度。此外,如后所述,顶端构件67a的内径也可以具有在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打开的状态下一对腿63a各自的外周面不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内周面的程度的大小。

在顶端构件67的顶端侧的内周面的整周范围内形成有阶。该台阶中的朝向顶端侧的面是顶端支承面(顶端面)。此外,位于比顶端支承面靠顶端侧的位置的是支承部67d。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67d的内径比压管31的外径稍大。因此,顶端构件67的支承部67d的内径能够接纳(承纳)压管31的基端。此时,顶端构件67的顶端支承面能够抵接于压管31的基端面。支承部67d能够支承抵接于顶端支承面的压管31的外周面。

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极力抑制夹具10相对于支承部67d的晃动。此外,即使在发生了夹具10相对于支承部67d的一定程度的倾斜的情况下,通过夹具10与支承部67d接触,也能利用支承部67d将夹具10以不进一步倾斜的方式支承。即,夹具10能够相对于支承部67d微小地倾斜。因此,相对于内窥镜的通道等的弯曲形状而言也能够顺畅地插入医疗设备1。

在本实施方式中,动力传递构件62例如也可以是由金属制的单线、捻线形成的操作线。不过,动力传递构件62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动力传递构件62也可以具有刚度而形成为杆状。动力传递构件62的顶端连接于扩径部72的基端部。在扩径部72的顶端部连接有连接构件72a。

扩径部72例如由金属等形成为圆筒状。扩径部72的外径小于线圈护套66的内径,且大于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的内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72a是为了连接扩径部72和连接构件63而设置的。连接构件72a例如也可以具有与动力传递构件62相同的结构。例如在利用一根线形成连接构件72a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硬钎焊、电阻焊接等将其顶端和基端分别固定于连接构件63的基端和扩径部72的顶端。

如图1A和图1B所示,连接构件63形成为具有处于顶端侧且能够开闭的一对腿63a、形成为沿与轴线C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变形部(支点部)63b、以及处于基端侧且形成有倾斜面的一对尾63c。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63也可以由金属材料、例如不锈钢一体地形成。

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形成为从变形部63b朝向顶端侧、即夹具10侧延伸。在连接构件63是自然状态、即不对连接构件63作用外力的状态下,成为一对腿63a的顶端相互接触或接近的状态。此外,一对腿63a的基端侧的部分相互隔开一定的距离地分开,形成有内部空间。在该状态下,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位于一对腿63a的内部空间,而且形成于一对腿63a的顶端侧的折回部63e接合于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由此,如图1A和图1B所示,能够连结夹具10和插入部60的连接构件63。

变形部63b在连接构件63中形成于腿63a和尾63c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部63b例如也可以形成为沿与动力传递构件62的长度方向轴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在连接构件63中,变形部63b的刚度形成得比腿63a和尾63c的刚度低。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是在连接构件63中,变形部63b的壁厚形成得最薄。如后所述,通过这样形成变形部63b,在一对尾63c接合(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状态下对连接构件63施加向基端侧拉拽的力量时,在连接构件63的变形部63b中发生弹性变形。即,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分别以变形部63b为支点地自轴线C1向外侧转动,由此成为打开的状态。

一对尾63c形成为在连接构件63的基端侧朝向基端侧、即动力传递构件62侧突出。一对尾63c的基端面63d随着朝向基端侧去而接近轴线C1地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63的宽度是处于自然状态的连接构件63的与轴线C1正交的方向的外径。连接构件63的宽度小于弹性构件36的内径、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内径、以及顶端构件67的顶端部67a的内径。另一方面,连接构件63的宽度也可以大于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的内径。

引导构件64构成为连结动力传递构件62的顶端部和连接构件63的基端部。由于引导构件64的外径形成得小于压管31的卡定部32的内径,因此该引导构件64不会勾挂于压管31的卡定部32而能够穿过。此外,由于引导构件64的外径形成得略小于后述的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的内径,因此能够极力抑制该引导构件64在穿过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时相对于基端部67c的内周面晃动。引导构件64例如也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管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通过焊接等方法连结连接构件63和引导构件64使它们一体化的结构。

如图1B所示,操作部100具有操作部主体(手柄)101和滑动件102。

操作部主体101安装于线圈护套66的基端部。操作部主体101形成为沿轴线方向Y延伸的棒状,在其基端部设有勾指部101a。在操作部主体101形成有沿轴线方向Y延伸的狭缝101b。

滑动件102设为贯穿于操作部主体101。滑动件102能够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沿轴线方向Y进行滑动(前进移动和后退移动)。在滑动件102连接有动力传递构件62的基端。在本实施方式的夹具10中,通过对滑动件102在轴线方向Y上进行前进操作或后退操作,使动力传递构件62前进或后退。通过动力传递构件62的前进或后退,在动力传递构件62的顶端侧设置的扩径部72、连接构件63以及夹具10的臂构件11前进或后退。其结果,臂构件11的一对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能够打开或者闭合。

滑动件102形成为圆筒状。在滑动件102的外周面的整周范围内形成有凹部102a。在滑动件102中按照从轴线方向Y上的顶端侧向基端侧的顺序依次形成有凸缘部102b、凹部102a以及凸缘部102c。一对凸缘部102b、102c在沿轴线方向Y观察时成为椭圆形状。由此,滑动件102变得易于握住,在对医疗设备1的操作部100进行捆包时能谋求省空间化。通过滑动件102接合于操作部主体101的狭缝101b,限制了滑动件102相对于操作部主体101的轴线方向Y上的移动范围。

接下来,对使用具有以上的结构的医疗设备1对目标组织T进行结扎的手术进行说明。具体而言,以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将夹具10留置于体内的操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医疗设备1的初始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操作者例如能够将医疗设备1经由插入到体内的内窥镜的通道导入到目标组织T的附近,使夹具10的臂构件11自内窥镜的顶端突出。然后,通过操作者将臂构件11以打开的状态朝向目标组织T推入,能够使目标组织T位于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目标组织T位于处于打开形态的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之间的状态称为医疗设备1的初始状态。

在图1A和图1B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夹具10的臂构件11以最大打开宽度打开的初始状态。在该初始状态下,由于连结于动力传递构件62的顶端的扩径部72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因此该扩径部72不能进一步向顶端侧进行移动。此时,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成为大体上自压管31突出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由于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不会被压管31的顶端侧的锥形面31a约束,因此臂构件11成为打开宽度最大的打开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打开形态的一例说明臂构件11的打开宽度最大的状态,但打开形态并不限定于此。为了恰当地处置预定的目标组织T,夹具10的臂构件11与目标组织T的尺寸相应地以适当的宽度打开的状态包含在本实施方式的“打开形态”中。

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以闭合的状态配置在压管31内。因此,通过由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夹入臂构件11的基端侧的中央部14,使臂构件11和连接构件63连结起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夹具10的臂构件11成为打开形态时、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闭合的状态下连接构件63所处的位置定义为连接构件63的第一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臂构件10和连接构件63连结(接合)起来的状态称为夹具10和动力传递构件62相互接合的接合形态。与此相对应,如后所述,将解除臂构件10与连接构件63的接合的状态称为解除夹具10与动力传递构件62的接合使它们相互分开的分开形态。

在连接构件63处于第一位置时,连接构件63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隔开一定的距离地分开。在压管31内,弹性构件36例如也可以是在轴线方向Y上相邻的线材36a相互分开、大体上未被压缩的状态。即,弹性构件36也可以是大致自然长度。此时,臂构件11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未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接触。

在夹具10的臂构件11成为打开形态时,操作者能够使用夹具10把持目标组织T。而且,操作者在拉回设于基端侧的操作部100的滑动件102时,如图2A和图2B所示借助动力传递构件62将把持着目标组织T的状态的臂构件11相对于压管31向基端侧拉动。

(医疗设备1的接触状态)

在图2A和图2B中示出了在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动滑动件102(使其后退)的操作过程中臂构件11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接触、欲越过卡定部32时的状态。

如图2A所示,在该状态下,连接构件63正在越过压管31的卡定部32向顶端构件67的内部移动。另外,维持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与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的接合。即,维持夹具10和动力传递构件62相互接合的接合形态。此时,连结于连接构件63的基端侧的引导构件64也可以处于位于顶端构件67的内部,欲从顶端侧进入到基端部67c内的状态。

如图2B所示,与连接构件63接合的臂构件11成为利用突部18、19使弹性构件36局部压缩的状态。此外,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抵接于锥形面31a,该锥形面31a形成于压管31的顶端侧的内周面。在该状态下,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在抵接于锥形面31a的同时被向基端侧拉回时,在锥形面31a的作用下相互之间的距离变近。即,臂构件11的打开宽度减小,更强地紧缚目标组织T的根部。此时,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也可以是相互接触的状态或者相互之间的距离约为零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相互接触的状态或者相互之间的距离约为零的状态定义为臂构件11的闭合形态。

在该状态下,在压管31内,弹性构件36是沿着轴线Y方向被压缩、但相邻的线材36a隔开一定的距离地分开的状态。

在将滑动件102拉回至臂构件11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压管31的卡定部32接触、欲越过卡定部32时的状态的过程中,在操作者再次向顶端侧推入滑动件102时,被压缩的弹性构件36伸长。因此,在顶端构件的支承部67d和压管31抵接的状态下,臂构件11相对于压管31向顶端侧进行移动。

其结果,操作者能够使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再次恢复为打开形态。即,在将滑动件102拉回至上述的接触状态的过程中,通过操作者操作内窥镜,能够使用夹具10重新抓住目标组织T。

(医疗设备1的越过状态)

在操作者从上述的医疗设备1的接触状态进一步拉回滑动件102时,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进一步向基端侧进行移动。此时,如图3A和图3B所示,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插入到卡定部32内。具体而言,第一臂12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以弹性变形的状态插入到卡定部32内。

其结果,如图3A所示,在第一臂12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穿过卡定部32时,第一被卡定部16的顶端部和第一被卡定部17的顶端部这两者均抵接于卡定部32。臂构件11成为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越过了卡定部32的越过状态。此时,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维持着闭合形态。此外,维持夹具10和动力传递构件62相互接合的接合形态。

(医疗设备1的卡定状态)

在解除欲使臂构件11向压管31的基端侧进行移动的力量、即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的力量时,利用弹性构件36的弹性力使臂构件11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相对于卡定部32被在顶端侧卡定,医疗设备1成为卡定状态。

在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使其到达臂构件11的卡定状态之前的过程中,操作者与前述同样在向顶端侧推入滑动件102时能够使臂构件11向顶端侧进行移动。因此,能够使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从闭合形态变为打开形态。即,在臂构件11到达越过状态之前,能够重新抓住目标组织T。

在医疗设备1的卡定状态下,如图3A所示,连接构件63位于顶端构件67的内部。不过,此时,连接构件63尚未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接触。维持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与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的接合。连结于连接构件63的基端侧的引导构件64例如也可以是其一部分进入到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

像前述那样,引导构件64的外径形成得略小于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的内径。因此,引导构件64在进入到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时以几乎不会相对于基端部67c晃动的状态沿着轴线Y方向进行移动。其结果,在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时,连结于引导构件64的顶端侧的连接构件63也能够在顶端构件67内以几乎不会晃动的状态沿着轴线Y方向向基端侧进行移动。

此时,在压管31内,弹性构件36是沿着轴线Y方向被压缩、但相邻的线材36a隔开一定的距离地分开的状态。即,弹性构件36能够进一步被压缩。

在医疗设备1成为卡定状态时,操作者不能通过推入滑动件102而使臂构件11相对于压管31向顶端侧进行移动。即,操作者不能使用夹具10重新抓住目标组织T。因此,在该状态下,维持由夹具10紧缚目标组织T的根部的状态。此外,维持夹具10和动力传递构件62相互接合的接合形态。

之后,通过操作者按照以下的步骤操作滑动件102,能够解除连接构件63与夹具10的接合,从而留置夹具10。

(夹具10的释放操作)

操作者在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时,解除夹具10的臂构件11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卡定于卡定部32的状态,使臂构件11进一步向基端侧进行移动。换言之,随着臂构件11向基端侧的移动,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同样向基端侧进行移动,自卡定部32分开。另外,在压管31内,弹性构件36进一步被压缩。

此时,如图4A所示,连接构件63在顶端构件67内向基端侧进行移动直到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另外,像前述那样,利用引导构件64防止连接构件63在顶端构件67内进行移动时的晃动。因此,连接构件63在顶端构件67内能够大致沿着轴线Y方向向基端侧进行移动。其结果,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大致同时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在该过程中,维持夹具10和动力传递构件62相互接合的接合形态。

在图4C中示出了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各自的基端面63d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对应的内周面67e交叉。即,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的基端面63d与相对的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内周面67e不平行。换言之,尾63c的基端面63d与轴线C1所成的角度和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内周面67e与轴线C1所成的角度也可以是不同的值。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具有上述的结构,因此在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抵接于斜面部67b时,基端面63d和内周面67e这两个面不会完全接触。如图4C所示,例如也可以仅是基端面63d的顶端的一点与内周面67e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仅是基端面63d的顶端的一点与内周面67e接触为例进行说明,但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和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抵接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一对尾63c与顶端构件67相对的部分,仅在其中任一者形成有斜面,在另一者形成有突起等。

接下来,在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状态下,在操作者进一步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时,尾63c的基端面63d的顶端在抵接于内周面67e的同时沿着内周面67e向基端侧进行移动。

在该过程中,在尾63c与内周面67e的接触部分,尾63c和斜面部67b相互推压。因此,向基端侧拉回的力量和在尾63c与内周面67e的接触部分尾63c自斜面部67b承受的推压力这两个力量作用于连接构件63。另外,由于这两个力量的作用线不一致,因此对连接构件63作用这两个力量产生的力矩。

像前述那样,在连接构件63中,形成为沿与轴线C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变形部(支点部)63b是壁厚最薄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力矩作用于连接构件63时,与连接构件63的其他的部分相比,在变形部63b中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在变形部63b弹性变形时,如图5C所示,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分别以弹性变形的变形部63b为支点地向远离轴线C1的方向、即从连接构件63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向外侧进行旋转。另一方面,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在其顶端抵接于斜面部67b的内周面67e的同时沿着内周面67e向基端侧进行移动。也就是说,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向接近轴线C1的方向、即连接构件63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的内侧进行旋转。其结果,连接构件63以一对腿63a自其长度方向轴线方向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引导构件64的外径略小于顶端构件67的基端部67c的内径,因此连结于引导构件64的顶端侧的连接构件63以几乎不会晃动的状态沿着轴线Y方向向基端侧进行移动。因此,一对尾63c在大致相同的时机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内周面67e。此外,由于一对尾63c在大致相同的时机抵接于内周面67e的同时向基端侧进行移动,因此对一对变形部63b作用的力矩也大致相同。因此,一对腿63a能够大致同时向连接构件63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的外侧进行旋转。其结果,通过防止力矩仅集中于一对腿63a中的某一者,能够顺畅地解除连接构件63与臂构件11的接合。

如图5A和图5B所示,在解除连接构件63与臂构件11的接合时,在压管31内弹性构件36成为进一步被压缩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例如也可以是,弹性构件36以在轴线方向Y上相邻的线材36a相互贴紧的状态被压缩。

此外,如图5B所示,在将目标组织T把持于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之间的状态下维持臂构件11的闭合形态。夹具10和动力传递构件62从接合形态转变为分开形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利用处于闭合形态的臂构件11把持目标组织T的状态下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一对腿63a打开的状态下连接构件63所处的位置定义为连接构件63的第二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动力传递构件62使连接构件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夹具10和动力传递构件62从接合形态转变为分开形态。

在解除连接构件63与臂构件11的接合时,利用被压缩的弹性构件36的弹性力使臂构件11向顶端侧进行移动。因此,如图6A和图6B所示,臂构件11返回到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相对于卡定部32被在顶端侧卡定的卡定状态。即,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沿着轴线Y方向从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之间向顶端侧进行移动。在该状态下,即使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再次闭合,也不能夹入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

在夹具10和动力传递构件62转变为分开形态时,由于没有与被压缩的弹性构件36的弹性力抗衡的力量,因此如图7A和图7B所示解除压管31与顶端构件67的支承部67d的接合。因此,在利用臂构件11把持目标组织T的状态下,包含压管31的夹具10整体向顶端侧进行移动。换言之,夹具10自处置器具主体40脱离。

其结果,能够在把持目标组织T的状态下将夹具10留置于体内。

之后,在通过操作者稍稍向顶端侧推入滑动件102而解除连接构件63的一对尾63c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接合时,一对腿63a会再次闭合。在该状态下,操作者能够从体内拔出医疗设备1,并再次安装夹具10进行处置。

以上,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对目标组织T进行结扎的手术结束。

(医疗设备1的作用)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若通过拉回操作部100的滑动件102而使连接构件63和臂构件11一起从夹具10的臂构件11成为打开形态时的连接构件63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夹具10的臂构件11成为闭合形态时的连接构件63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第二位置,则能够解除连接构件63与臂构件11的接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63的第一位置也可以是在作为处置对象的目标组织T处于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之间时连接构件63所配置的位置。连接构件63的第二位置也可以是连接构件63和顶端构件67抵接的位置。因此,在操作者操作滑动件102拉回动力传递构件62的过程中,操作者拉回操作部100的滑动件102的操作所需要的最大力量是用于使臂构件11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越过卡定部32的力量。

即,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仅是确保连接构件63的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行程、控制操作滑动件102向基端侧拉回动力传递构件62的量,就能够更容易地留置夹具10。

以上,说明了连接构件63具备一对腿63a的例子,但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医疗设备1例如也可以是连接构件63仅具备一对腿63a中的任一者的结构。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中,连接构件63也可以构成为仅具有一组一体地形成的腿63a、变形部63b以及尾63c。

在该情况下,在医疗设备1中,连接构件63的折回部63e具有钩等形状,通过该折回部63e勾挂于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使臂构件11和连接构件63相互接合。此外,在连接构件63中,通过与腿63a一体地形成的尾63c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67e,变形部63b同样能够较大程度地弹性变形。其结果,连接构件63的腿63a向远离轴线C1的方向、即从连接构件63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向外侧进行旋转。此时,通过解除连接构件63的折回部63e与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的接合,解除连接构件63与臂构件11的接合。

连接构件63仅具备一个腿63a的医疗设备1也可以具备一对尾63c。在该医疗设备1中,利用引导构件64沿着轴线C1向基端侧拉回夹具10,一对尾63c能够大致同时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67e。然而,一对尾63c中的、仅是与腿63a一体地形成的尾63c能够通过变形部63b的弹性变形而进行旋转,另一个尾63c维持抵接于斜面67e的状态。其结果,在医疗设备1中,腿63a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在远离轴线C1的方向上稳定地进行旋转。

此外,说明了臂构件11的中央部14被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夹持、即臂构件11和连接构件63直接接合的例子,但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臂构件11和连接构件63之间还配置其他的构件。

(医疗设备1的变形例)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一变形例。以下,省略与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相同的结构的说明,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点为中心地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结扎装置、夹具装置)构成为具有连接构件73而替代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63。

如图8A和图8B所示,连接构件73形成为具有处于顶端侧且能够开闭的一对腿73a、一对变形部(支点部)73b、以及处于基端侧且形成有倾斜面的一对尾73c。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构件73例如也可以由不锈钢这样的金属材料一体化地形成。

本变形例的连接构件73的变形部73b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63的变形部相比,由不同的形状形成。具体而言,如图8A和图8B所示,例如本变形例的连接构件73的变形部73b也可以形成于与轴线C1大致平行且连结于引导构件64的部分。变形部73b的与轴线C1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没有特别的限制,但例如变形部73b也可以具有能够反复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宽度。

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的其他的结构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结构相同。

采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如图8B所示,通过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连接构件73的一对尾73c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此时,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同样,一对腿73a分别以连接构件73的变形部73b为支点地向远离轴线C1的方向、即从连接构件73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向外侧进行旋转。另一方面,连接构件73的一对尾73c在抵接于斜面部67b的内周面67e的同时沿着内周面67e向基端侧进行移动。也就是说,连接构件73的一对尾73c向接近轴线C1的方向、即连接构件63的长度方向轴线方向的内侧进行旋转。其结果,连接构件73以一对腿73a从其长度方向轴线方向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

其结果,连接构件73与臂构件11的接合状态被解除,利用设于压管31内的弹性构件36的弹性力使包含臂构件11的夹具10向顶端侧进行移动。这样,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同样,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的夹具10能够留置于体内。

采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具有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相同的效果。此外,采用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由于连接构件73的变形部73b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构件63的变形部63b相比承受力量的范围变大,因此能够防止力量的集中。因此,本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具有更高的耐久性,能够反复进行处置。

(医疗设备1的作用)

以下,从在使用本发明的夹具装置进行将夹具留置于体内的操作时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的量与拉回滑动件102所需要的操作力量之间的关系的观点出发,再次说明本发明的夹具装置的作用。

在图9中示出了分别使用本发明的医疗设备1或医疗设备1A和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例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内窥镜处置器具)将夹具10留置于体内时的各阶段的操作力量的变化。

在图9中,横轴表示由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的量,纵轴表示拉回滑动件102时所需要的力量。此外,在图9中,实线表示本发明的医疗设备1或医疗设备1A,虚线表示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例子,但上述变形例的医疗设备1A具有相同的效果。

在图9所示的区域R1中示出了从上述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初始状态(臂构件11处于打开形态)使臂构件11转变为闭合形态的操作。图9所示的区域R1相当于通过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而使医疗设备1的臂构件11从打开形态(参照图1B)转变为闭合形态(参照图2B)的操作。在该区域R1中,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和第二臂13克服位于它们之间的目标组织T的阻力而紧缚目标组织T的根部。由于臂构件11的第一臂12与第二臂12之间的距离越小,目标组织T的阻力越大,因此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所需要的力量也逐渐变大。

在区域R1中,由于在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情况下进行相同的操作,因此随着操作者拉回滑动件的量增大,所需要的力量增大。

在图9所示的区域R2中示出了通过在维持医疗设备1的臂构件11的闭合形态的同时拉回滑动件102的操作而经由医疗设备1的接触状态转变至医疗设备1的卡定状态的操作。

在区域R2中,在到医疗设备1的接触状态为止的操作中,由于仅是在维持臂构件11的闭合形态的同时向基端侧拉回臂构件11的操作,因此随着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的量增加,所需要的力量暂时减小。在从医疗设备1的接触状态到医疗设备1的卡定状态的操作中,由于臂构件11在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卡定部32接触的同时被向基端侧拉回,因此随着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的量增加,所需要的力量增大。图9所示的使夹具10成为越过状态所需要的力量F1例如是20N~50N(牛顿)左右。

在区域R2中,由于在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情况下进行相同的操作,因此操作者拉回滑动件的量与所需要的力量之间的关系与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相同。

在图9所示的区域R3中示出了留置(释放)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的夹具10的操作。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通过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如图4A和图4B所示解除医疗设备1的卡定状态,向基端侧拉回连接构件63和臂构件11。此时,由于设于压管31内的弹性构件36被进一步压缩至成为紧密卷绕状态为止,因此随着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的量增加,所需要的力量增大。之后,如图5A和图5B所示,通过医疗设备1的连接构件63在接合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的同时被向基端侧拉回,解除连接构件63与臂构件11的接合,因此随着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的量增加,所需要的力量增大。

不过,如图9所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为了解除连接构件63与夹具10的接合所需要的力量、即为了留置夹具10所需要的力量小于使夹具10成为越过状态所需要的力量F1。

此外,在区域R3中,与区域R2相比,拉回滑动件102的每单位移动量的拉回滑动件102所需要的力量的增加率变小。换言之,相对于在区域R3中示出梯度比较平缓的陡峭的力量特性的变化,在第一被卡定部16、17、第二被卡定部21、22与卡定部32接触的区域R2中示出梯度比较陡峭的力量特性的变化。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情况下,由于在成为卡定状态时设于压管内的螺旋弹簧大致被压缩为紧密卷绕状态,因此不会进一步被压缩。即,在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成为卡定状态时,夹具不能相对于压管向基端侧进行移动。不过,通过操作者拉回滑动件102,对断裂机构、动力传递构件作用的张力逐渐增大。

像前述那样,在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中,根据处置对象的组织的物理属性(硬度),需要将为了使断裂机构断裂所需要的力量设定得较大。因此,在图9所示的区域R3’中,为了解除夹具与动力传递构件的接合所需要的力量、即为了留置夹具所需要的力量达到使夹具10成为越过状态所需要的力量F1以上。之后,在操作者拉回滑动件的力量达到为了使断裂机构断裂所需要的力量时,断裂机构断裂,能够解除夹具与动力传递构件的接合。

如上所述,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或医疗设备1A,在从医疗设备1的臂构件11处于打开形态的状态将夹具10留置于体内的操作中,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所需要的力量在为了使夹具10转变为越过状态所需要的力量F1以下。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内窥镜处置器具的情况下,在将夹具留置于体内的操作中,操作者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所需要的力量大于使夹具转变为越过状态所需要的力量F1。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通过使连接构件63从在夹具10的臂构件11是打开形态时配置的第一位置移动至在夹具10的臂构件11是闭合形态时配置的第二位置,能够解除连接构件63与夹具10的接合。在该处置过程中,操作者为了将夹具10留置于体内而向基端侧拉回滑动件102的操作所需要的力量在使夹具10转变为越过状态所需要的力量F1以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根据为了使臂构件11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第二被卡定部21、22越过卡定部32所需要的力量来确定使夹具10转变为越过状态所需要的力量F1。

因此,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即使处置不同的物理属性(硬度)的目标组织T,也能够将为了将夹具10留置于体内所需要的力量控制在预定的值以下,能够谋求操作性的提升。

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医疗设备1,由于连接构件63构成为具有能够反复弹性变形的刚度,因此能够反复将多个夹具10留置于体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夹具装置插入到具有挠性的内窥镜的通道中的例子,但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夹具装置也能够应用于医疗用主从机械手系统(master slave manipulator)的从动机械手。此时,动力传递构件例如也可以是安装于从动机械手的杆。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用于对目标组织T进行结扎的夹具留置于体内的例子,但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夹具装置的结构应用于用于将支架、圈套器等留置于体内的医疗设备(更详细而言是结扎装置)。

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10和图11所示构成用于将具有圈套环81的处置器具10A留置于体内的医疗设备(结扎装置)2。如图10所示,处置器具10A利用弹性构件36连结压管31的卡定部32和设于压管31内且形成为筒状的固定构件80。圈套环81连结于固定构件80的顶端侧。此外,在固定构件80的基端侧连结有具有第一被卡定部16、17和中央部14的一对臂构件。与上述同样,第一被卡定部16、17能够越过压管31的卡定部32卡定于卡定部32。如图10所示,在连接构件63和处置器具10A接合的状态下,通过动力传递构件62的前进和后退,圈套环81和固定构件80能够一体地前进和后退。更具体而言,在圈套环81前进时,能够增大自身形成的环形状的面积,在圈套环81后退时,能够减小自身形成的环形状的面积。

如图10所示,在医疗设备2中,将圈套环81形成的环形状的面积成为最大的状态、或者圈套环81形成的环形状的面积在目标组织T的范围以上的状态定义为圈套环81的打开形态。并且,将圈套环81成为打开形态时、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闭合的状态下连接构件63所处的位置定义为连接构件63的第一位置。如图10所示,通过由形成于连接构件63的一对腿63a的顶端侧的折回部63e夹入处置器具10A的中央部14,使连接构件63和处置器具10A相互接合。即,如图10所示,在连接构件63处于第一位置时,可以说连接构件63和具有处于打开形态的圈套环81的处置器具10A处于接合形态。

如图11所示,在医疗设备2中,在动力传递构件62被向基端侧拉回时,圈套环81形成的环形状的面积减小,利用圈套环81紧缚目标组织T的根部。将圈套环81形成的环形状的面积减小、紧缚目标组织T的根部的状态定义为圈套环81的闭合形态。此外,在与被向基端侧拉回的动力传递构件62一起进行移动的连接构件63抵接于顶端构件67时、更具体而言是在一对尾63c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时,与上述的医疗设备1和医疗设备1A同样,在变形部63b中产生较大的弹性变形。在此,将一对尾63c抵接于斜面部67b时连接构件63所处的位置定义为连接构件63的第二位置。如图11所示,在连接构件63处于第二位置时,连接构件63以一对腿63a从轴线C1(连接构件63的中心轴线)向外侧打开的方式变形。其结果,形成于一对腿63a的顶端侧的折回部63e与处置器具10A的中央部的接合被解除。另外,此时,处置器具10A的第一被卡定部16、17穿过卡定部32,卡定于卡定部32。即,如图11所示,在连接构件63处于第二位置时,在圈套环81维持闭合形态的状态下解除连接构件63与处置器具10A的接合。其结果,具有紧缚了目标组织T的根部的圈套环81的处置器具10A留置于预定的部位。如图11所示,在连接构件63在第二位置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释放机构)时,连接构件63与具有处于闭合形态的圈套环81的处置器具10A的接合形态被解除,从接合形态转变为分开形态。

根据以上内容,在医疗设备2中,在利用动力传递构件62使连接构件63从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通过连接构件63抵接于顶端构件67的斜面部67b(释放机构),能够使动力传递构件62和处置器具10A从接合形态转变为分开形态。

以上,在医疗设备2中,说明了连接构件63具有一对腿63a的结构的例子,但在该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连接构件63也可以仅具有一个腿63a。此外,在医疗设备2中,连接构件63和处置器具10A也可以借助其他的构件进行连结。并且,在医疗设备2中,圈套环81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圈套环81既可以形成为六边形状,也可以形成为半月形状。这样构成的医疗设备2具有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固定于线圈护套的顶端侧的顶端构件形成斜面部(夹具释放机构)、通过连接构件抵接于顶端构件的斜面部而解除夹具与连接构件的接合的例子,但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结构:在线圈护套的内周面形成夹具释放机构,该夹具释放机构具有能够供连接构件抵接的台阶,通过连接构件抵接于夹具释放机构而解除夹具与连接构件的接合。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改变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构成要素的组合、或者对各构成要素施加或删除各种变更。本发明并不被前述的说明所限定,仅被权利要求书所限定。

根据本发明的各样态,能够提供一种医疗设备,该医疗设备对于不同的物理属性的目标组织能够在维持较高的把持力和操作性这两者的同时进行处置。

1、1A、医疗设备(结扎装置、夹具装置);2、医疗设备(结扎装置);10、夹具单元(夹具);10A、处置器具;11、臂构件;12、第一臂;13、第二臂;16、17、第一被卡定部;18、19、23、24、突部;21、22、第二被卡定部;31、压管;32、卡定部;36、弹性构件(螺旋弹簧、弹簧);36a、线材;40、处置器具主体;50、外套管;60、插入部;61、护套部(护套);62、动力传递构件(操作线、线);63、73、连接构件;63a、73a、腿;63b、73b、变形部;63c、73c、尾;63d、73d、基端面;63e、73e、折回部;64、引导构件;67、顶端构件;67a、顶端部;67b、斜面部;67c、基端部;67d、支承部;67e、内周面(斜面);72、扩径部;72a、连接构件;80、固定构件;100、操作部;101、操作部主体(手柄);102、滑动件;T、目标组织。

相关技术
  • 医疗设备用弹性体成型体、医疗设备用弹性体成型体的制造方法和医疗设备
  • 医疗设备系统和用于定位医疗设备系统的医疗设备和移动控制单元的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311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