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子产品在办公、科研、医疗、车载及航天等各个领域越来越普及,其中笔记本电脑(Notebook,NB)、显示器(Monitor,MNT)、电视(Television,TV)及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Tablet PC)等家用电子产品更是现代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对于NB、MNT等中小尺寸电子产品大多采用侧入式背光源,其优点是机身轻薄且成本低,但画面不均匀,特别是易出现暗影不良(Hot spot)现象。其中,Hot spot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侧入式背光源的一种现象,LED为点光源,其发光状态为扇状发射,具有一定的出光角度,每颗LED光源发出的光线会在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LGP)入光侧呈现亮区,LED的间隙处呈现暗区,亮暗区间隔进行混光形成亮度不同的发光区域,明暗交替。

针对此问题,行业内多采用改变A/P值(A表示光源与显示区域边缘的距离,P表示相邻两个光源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及导光板网点排列来克服,然而光源利用率低,能耗高,且Hot spot现象未得到充分有效的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具有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出光面用于出射光线;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第二出光面,所述入光面邻近于所述第一出光面设置,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出光面出射的光线,所述第二出光面与所述入光面弯折相连,所述第二出光面用于出射光线;及

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第二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反射板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用于将自所述第一出光面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

背板,所述背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第二出光面的一侧,所述背板用于收容所述发光单元、所述导光板及所述反射板,且所述背板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收容固定所述反射板。

其中,所述反射板包括:

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朝向所述导光板,所述第一表面用于透过光线;及

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设置,用于反射自所述第一表面入射至所述反射板的光线至所述导光板;所述反射板还部分对应所述导光板设置。

其中,所述反射板包括:

反射本体,所述反射本体具有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包括沿背离所述发光单元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子表面、第二子表面及第三子表面,所述第一子表面与所述发光单元至少部分正对,所述第三子表面与所述导光板至少部分正对;及

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所述遮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子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子表面及所述第三子表面均显露于所述背板,所述第一子表面与所述背板设置所述凹槽的表面平齐或者所述第一子表面凹陷于所述背板设置所述凹槽的表面,所述第三子表面与所述背板设置所述凹槽的表面平齐或者所述第三子表面凹陷于所述背板设置所述凹槽的表面。

其中,所述反射板还包括:

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端面贴合所述背板形成所述凹槽的内壁设置;及

第二端面,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端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均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端面贴合所述背板形成所述凹槽的内壁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出光面具有分布区,且所述分布区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反射板在所述导光板上的投影范围;所述导光板包括:

导光板本体;及

多个网点,所述多个网点设置于所述分布区。

其中,所述发光单元为多个,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分布区包括多个第一子分布区及多个第二子分布区,所述第一子分布区对应所述发光单元设置,所述第二子分布区对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之间的间隙设置;

位于所述第一子分布区的网点的密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子分布区的网点的密度。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边框,所述边框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第二出光面上的正投影部分覆盖于所述导光板的第二出光面;

所述导光板具有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发光单元指向所述导光板的方向,所述边框在所述第二出光面上的正投影覆盖于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范围为L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及所述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提供面光源。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及所述显示装置,所述壳体用于收容所述显示装置。

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发光单元、导光板、反射板及背板,所述反射板设置于所述导光板背离所述第二出光面的一侧,且所述反射板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设置,用于将自所述第一出光面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所述背板具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收容固定所述反射板。所述发光单元未入射至所述导光板的光线可以透过所述反射板反射到导光板内,达到了光的再次利用,提高了光线的利用效率。所述反射板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将光线经多次反射补强到所述背光模组的暗影处,从而有效解决暗影不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沿A-A线的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沿A-A线的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沿A-A线的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对比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沿A-A线的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对比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子设备,10-显示装置,20-壳体,11-背光模组,12-显示面板,111-发光单元,112-导光板,113-反射板,114-背板,115-边框,116-反射纸,1111-第一出光面,1121-入光面,1122-第二出光面,1123-分布区,1124-导光板本体,1125-网点,112a-第一子分布区,112b-第二子分布区,1131-第一表面,1132-第二表面,1133-反射本体,1134-遮光层,1135-第一端面,1136-第二端面,113a-第一子表面,113b-第二子表面,113c-第二子表面,1141-凹槽,D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提供的背光模组沿A-A线的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组11,包括发光单元111、导光板112、反射板113及背板114。所述发光单元111具有第一出光面1111,所述第一出光面1111用于出射光线。所述导光板112具有入光面1121及第二出光面1122,所述入光面1121邻近于所述第一出光面1111设置,并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出光面1111出射的光线。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与所述入光面1121弯折相连,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用于出射光线。所述反射板113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2背离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的一侧,且所述反射板113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111设置,用于将自所述第一出光面1111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112。所述背板114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2背离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的一侧,所述背板114用于收容所述发光单元111、所述导光板112及所述反射板113,且所述背板114具有凹槽1141,所述凹槽1141用于收容固定所述反射板113。

所述背光模组11可以应用于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用于在液晶显示器中提供面光源。所述背光模组11包括发光单元111、导光板112(Light GuidePlate,LGP)、反射板113及背板114,所述背光模组11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电路板等,可以理解地,所述背光模组11的其他部件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的限定。

所述背光模组11依照光源入射位置的不同可以分成侧入式背光模组11及直下式背光模组11。直下式背光模组11是将发光光源(例如阴极萤光灯管(Cold CathodeFluorescent Lamp,CCFL)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设置在液晶面板后方,直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而侧入式背光模组11是将背光源设置于液晶面板侧后方的背板114边缘处,背光源发出的光线从导光板112一侧的入光面1121进入导光板112,经反射和扩散后从导光板112出光面射出,再经由光学膜片组,以形成面光源提供给液晶面板。在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背光模组11为侧入式背光模组11为例进行示意,侧入式背光模组11在节省成本的同时能够打造比较轻薄的液晶显示器机身。

所述发光单元11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灯珠。所述发光单元111用于出射光线,并在所述背光模组11中提供光源。所述发光单元111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示意图中,以所述发光单元111为多个为例进行示意。所述发光单元111的形状设计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方体、或圆柱体、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设计,可以理解地,所述发光单元111的形状设计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的限定。

所述导光板112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光学亚克力板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板材等,可以理解地,所述导光板112也可以为其他材质构成,所述导光板112的材质构成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的限定。所述导光板112用于在所述背光模组11中将发光单元111发出的点光源转化为均匀、稳定的面光源。所述导光板11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方形板状或其他形状设计。

所述导光板112的入光面1121邻近于所述发光单元111的第一出光面1111设置,所述导光板112的入光面112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行或大致平行于所述发光单元111的第一出光面1111设置。所述导光板112的入光面1121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出光面1111出射的光线,即所述发光单元111出射的光线经所述入光面1121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12。所述入光面112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曲面、或其他形状设计的面,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示意图中,以所述入光面1121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入光面1121也可以为其他形状设计的面,所述入光面1121的形状设计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的限定。

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出光面1122与所述入光面1121弯折相连,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出光面1122与所述入光面1121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或大致为90°。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曲面、或其他形状设计的面,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示意图中,以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出光面1122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提供均匀的面光源。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可以用于出射光线,即所述发光单元111的光线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12后,在导光板112内发生反射和散射,并经由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出射,将所述发光单元111的点光源转化为均匀的面光源。

所述背光模组11还包括反射板113。随着显示产品对超窄边框模组的需求,发光单元111到导光板112的入光面1121的距离只有4~5mm,所述背光模组11所应用的显示装置10(参阅图12)易产生即暗影不良(Hot spot)问题。传统的侧入式背光模组中,一般在所述导光板112背离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的一侧设置反射纸116,并用于将底面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12中,防止光的外漏,从而增加光的使用效率,但Hot spot现象就会充分暴露在背光模组11的有效发光区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背光模组11包括反射纸116和所述反射板113为例进行示意,所述反射纸116用于将所述导光板112底部的光反射回导光板112中,所述反射板113则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将导光板112外面的光入射至导光板112内,将发光单元111出射至非导光板112区域的光再次利用,避免了光源的浪费,且光源经多次反射补强到背光模组11的发光区的暗影处,从而有效解决了暗影不良问题。

所述反射板113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个、两个或多个。所述反射板113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2背离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的一侧,且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111设置,并用于将自所述第一出光面1111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112,从而更大程度上利用光源,且光源经多次反射补强到背光模组11的发光区的暗影处,从而有效解决了暗影不良问题。所述反射板113与所述发光单元111的正对部分的规格大小,可根据不同显示产品中的暗影现象的实际解决情况进行调整,即所述背光模组11中所述发光单元111的数量设置不同、或所述发光单元111的规格设置不同时、或所述导光板112与所述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不同时,暗影问题产生的实际影响区域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所述反射镜片的规格设计可根据实际产品应用情况中暗影问题产生进行调整,从而保障所述背光模组11的暗影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所述背板1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承载及收容固定所述发光单元111、所述导光板112及所述反射板113等。所述背板114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料、或金属、或合金等。所述背板1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贴合于所述导光板112及所述反射纸116设置的部分,并用于承载所述导光板112及所述反射纸116,所述背板1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还包括背离所述发光单元111凸起的结构部分,并用于收容所述灯光组件及所述反射板113。所述背板114具有凹槽1141,所述凹槽1141可以为用于收容固定所述反射板113。所述凹槽114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方体或大致为长方体的设计。所述凹槽1141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个、两个或多个。所述凹槽1141的数量与所述反射板113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为相等,可以理解地,所述凹槽1141的数量也可以不同于所述反射板113的数量,所述凹槽1141的数量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的限定。所述反射板113可以为设置于所述背板114的凹槽1141内。所述反射板1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卡扣、或焊锡、或粘结等方式固定于所述背板114的凹槽1141内。所述凹槽1141的尺寸大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贴合于所述反射板113的尺寸大小进行设计,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凹槽1141的尺寸与所述反射板113的尺寸为适中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将所述反射板113固定收容于所述背板114的凹槽1141内,且避免所述反射板113产生松动而对所述背光模组11的发光效果产生影响。所述反射板113固定于所述背板114的凹槽1141内,还可以防止光线自所述反射板113的左右端面出射而降低光线的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反射补强到背光模组11暗影处的光线的充足,进而使得窄边框模组产生的暗影不良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包括发光单元111、导光板112、反射板113及背板114,所述反射板113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2背离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的一侧,且所述反射板113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111设置,用于将自所述第一出光面1111出射的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112,所述背板114具有凹槽1141,所述凹槽1141用于收容固定所述反射板113。所述发光单元111未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12的光线可以透过所述反射板113反射到导光板112内,达到了光的再次利用,提高了光线的利用效率。所述反射板113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将光线经多次反射补强到所述背光模组11的暗影处,从而有效解决暗影不良问题。所述背光模组11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光线利用效率,因而可减少发光单元111的数量设置,从而降低了发光单元111组件的制造成本,且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中的发热量减少,进而降低所述背光模组11发热引起的不良,提高所述背光模组11的使用寿命,且因所述背光模组11中的背板114等部件可采用成本更低的材料进行加工,进而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在较低的工艺成本下实现对Hot spot暗影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在极窄边框的应用场景下具有优良的光学品味。

请再次参阅图4。所述反射板113包括第一表面1131及第二表面1132。所述第一表面1131朝向所述导光板112,所述第一表面1131用于透过光线。所述第二表面1132与所述第一表面1131相背设置,用于反射自所述第一表面1131入射至所述反射板113的光线至所述导光板112。所述反射板113还部分对应所述导光板112设置。

所述第一表面1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曲面、或其他形状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一表面1131为近似于U字型的表面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表面1131的形状设计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反射板113的限定。所述第一表面1131可以为部分朝向所述发光单元111设置,并用于接收所述发光单元111出射的光线,所述第一表面1131可以为部分朝向所述导光板112设置,并用于出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板112。

所述第二表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曲面、或其他形状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表面1132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表面1132的形状设计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反射板113的限定。所述第二表面1132与所述第一表面1131相背设置,所述第二表面11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贴合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第一表面1131及所述第二表面1132的尺寸大小,可根据所述背光模组11实际应用中的暗影现象的情况进行调整,即所述背光模组11中所述发光单元111的数量设置不同、或所述发光单元111的规格设置不同时、或所述导光板112与所述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不同时,暗影问题产生的实际影响区域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所述第一表面1131与所述第二表面1132的尺寸大小可根据实际产品应用情况中暗影问题产生进行调整,从而保障所述背光模组11的暗影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所述反射板113还部分对应于所述导光板112设置,即所述反射板113的第一表面1131至少部分正对于所述导光板112设置,从而便于所述反射板113反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板112的暗影部分,并用于对所述导光板112的暗影部分进行光线补强,从而保障了所述背光模组11具有均匀良好的显示效果。

请再次参阅图4。所述反射板113包括反射本体1133及遮光层1134。所述反射本体1133具有所述第一表面1131及所述第二表面1132,所述第一表面1131包括沿背离所述发光单元111的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子表面113a、第二子表面113b及第三子表面113c。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与所述发光单元111至少部分正对。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与所述导光板112至少部分正对。所述遮光层1134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31,且所述遮光层1134设置于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

所述反射本体113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呈U字形、或长方体、或其他形状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示意图中,以所述反射本体1133为U字形的设计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在所述反射本体1133的中心位置设置所述遮光层1134。所述反射本体1133可以为透明的材质,从而便于光线的入射及出射。

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与所述发光单元111至少部分正对,从而便于接收所述发光单元111未出射至所述导光板112的光线。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大致为平面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111的尺寸范围,可根据所述背光模组11实际应用中的暗影现象的情况进行调整,即所述背光模组11中所述发光单元111的数量设置不同、或所述发光单元111的规格设置不同时、或所述导光板112与所述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不同时,暗影问题产生的实际影响区域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111的尺寸范围可根据实际产品应用情况中暗影问题产生进行调整,从而保障所述背光模组11的暗影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可以为正对于或部分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111与所述导光板112之间的间隙进行设置,从而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承载所述遮光层1134后,可有效防止所述反射板113将光线反射至所述发光单元111与所述导光板112之间的间隙,避免引起所述背光模组11的显示不良的产生。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大致为平面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的尺寸大小,可根据所述背光模组11实际应用中的情况进行调整,即所述背光模组11中所述发光单元111的数量设置不同、或所述发光单元111的规格设置不同时、或所述导光板112与所述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不同时,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的尺寸大小可做相应调整,以保证光线不会从所述发光单元111与所述导光板112之间的间隙射出,进而避免产品的不良的产生。

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与所述导光板112至少部分正对,从而便于所述反射板113出射光线至所述导光板112。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大致为平面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正对于所述导光板112的尺寸范围,可根据所述背光模组11实际应用中的暗影现象的情况进行调整,即所述背光模组11中所述发光单元111的数量设置不同、或所述发光单元111的规格设置不同时、或所述导光板112与所述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不同时,暗影问题产生的实际影响区域范围也会有所不同,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正对于所述导光板112的尺寸范围可根据实际产品应用情况中暗影问题产生进行调整,从而保障所述背光模组11的暗影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所述遮光层1134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遮光胶带、或遮光棉、或其他不透光的材料等。所述遮光层1134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1131,且所述遮光层1134设置于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所述第二子表面113b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对于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及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向背离所述导光板112的方向凹陷,即所述反射本体1133的横截面为U字形时,所述遮光层1134可以为设置于所述反射本体1133凹陷的部分内,当所述反射本体1133为长方体时,所述遮光层1134可以为显露设置于所述反射本体1133的第一表面1131。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反射本体1133为U字形,所述遮光层1134设置于所述反射本体1133的凹陷的部分内为例进行示意。所述遮光层1134可以为正对于或部分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111与所述导光板112之间的间隙进行设置,从而防止所述反射板113将光线反射至所述发光单元111与所述导光板112之间的间隙,避免引起所述背光模组11的显示不良的产生。所述遮光层1134的尺寸范围,可根据所述背光模组11实际应用中的情况进行调整,即所述导光板112与所述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不同时,所述遮光层1134的尺寸范围可做相应调整,以保证光线不会从所述发光单元111与所述导光板112之间的间隙射出,进而避免产品的不良的产生。

请参阅图4及图5,图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沿A-A线的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及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均显露于所述背板114。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凹槽1141的表面平齐或者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凹陷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凹槽1141的表面。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凹槽1141的表面平齐或者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凹陷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凹槽1141的表面。

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显露于所述背板114,且与所述发光单元111至少部分正对,从而便于接收所述发光单元111未出射至所述导光板112的光线。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凹槽1141的表面平齐(图4)或者所述第一子表面113a凹陷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凹槽1141的表面(图5),可以防止光线自所述反射板113的端面出射而降低光线的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反射补强到背光模组11暗影处的光线的充足,进而使得窄边框模组产生的暗影不良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显露于所述背板114,且与所述导光板112至少部分正对,从而便于将光线反射至所述导光板112,并对所述背光模组11的暗影处进行光线的补强。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凹槽1141的表面平齐(图4)或者所述第三子表面113c凹陷于所述背板114设置所述凹槽1141的表面(图5),可以防止光线自所述反射板113的端面出射而降低光线的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反射补强到背光模组11暗影处的光线的充足,进而使得窄边框模组产生的暗影不良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请再次参阅图4。所述反射板113还包括第一端面1135及第二端面1136。所述第一端面1135与所述第一表面1131及所述第二表面1132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表面1131及所述第二表面1132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1135的同一侧。所述第一端面1135贴合所述背板114形成所述凹槽1141的内壁设置。所述第二端面1136与所述第一端面1135相背设置。所述第二端面1136与所述第一表面1131及所述第二表面1132弯折连接,且所述第一表面1131及所述第二表面1132均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1136的同一侧。所述第二端面1136贴合所述背板114形成所述凹槽1141的内壁设置。

所述第一端面1135可以为所述反射板113靠近所述发光单元111的一侧的端面或所述反射板113靠近所述导光板112的一端的端面中的一者,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一端面1135为所述反射板113靠近所述发光单元111的一侧的端面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一端面113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大致为平面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一端面1135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进行工艺的加工与设计。

所述第二端面1136可以为所述反射板113靠近所述发光单元111的一侧的端面或所述反射板113靠近所述导光板112的一端的端面中的另一者,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端面1136为所述反射板113靠近所述导光板112的一端的端面为例进行示意。所述第二端面1136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面或大致为平面的设计,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端面1136为平面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进行工艺的加工与设计。

所述第一端面1135与所述第一表面1131及所述第二表面1132弯折连接。所述第一端面1135与所述第一表面1131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或大致为90°。所述第一端面1135与所述第二表面1132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或大致为90°。所述第一端面1135可以为贴合所述背板114形成所述凹槽1141的内壁设置,可以防止光线自所述反射板113的端面出射而降低光线的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反射补强到背光模组11暗影处的光线的充足,进而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产生的暗影不良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所述第二端面1136与所述第一端面1135相背设置。所述第二端面1136与所述第一表面1131及所述第二表面1132弯折连接。所述第二端面1136与所述第一表面1131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或大致为90°。所述第二端面1136与所述第二表面1132的弯折角度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90°或大致为90°。所述第二端面1136贴合所述背板114形成所述凹槽1141的内壁设置,可以防止光线自所述反射板113的端面出射而降低光线的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反射补强到背光模组11暗影处的光线的充足,进而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产生的暗影不良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请参阅图6、图7、图8、图9及图10,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沿A-A线的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是对比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沿A-A线的截面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对比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光线折射示意图。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具有分布区1123,且所述分布区1123在所述导光板112上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反射板113在所述导光板112上的投影范围。所述导光板112包括导光板本体1124及多个网点1125。所述多个网点1125设置于所述分布区1123。

所述分布区1123的尺寸范围可以对应于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出光面1122产生Hot spot现象的区域进行设置。所述分布区112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方形、半圆形或其他不规则的形状,可以理解地,所述分布区1123可以根据暗影问题的实际分布区1123域来进行设置,从而针对Hot spot现象问题进行解决,所述分布区1123的形状设计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的限定。

所述导光板本体112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方体或大致为长方体。所述导光板本体1124用于传播光线,并将点光源转化为面光源进行出射。

所述网点1125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四个、八个、十个或多个,可以理解地,所述网点1125的数量可针对所述背光模组11的暗影问题进行设置,所述网点1125的数量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背光模组11的限定。

所述网点112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二维或三维散射网点1125,所述网点1125可以用于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在传统的背光模组的设计中(图7),一般在所述导光板112的底面设置网点1125,当光线进入导光板112后会在上下两个底面发生全反射,当光线碰到二维或三维散射网点1125时,光线的全反射会被破坏,从而使得光线从导光板112的出光面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图6),将所述网点1125的设置区域调整至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出光面1122的分布区1123,所述分布区1123在所述导光板112上的投影范围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反射板113在所述导光板112上的投影范围,即所述反射板113与所述分布区1123均针对于所述背光模组11的Hot spot现象的分布区域进行设置,从而将所述网点1125与所述反射板113相互配合来解决所述背光模组11产生的暗影问题。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述网点1125从传统的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2底部的设计,调整为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2的顶部,从而便于反射板113将光线至所述导光板112的底部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12,防止所述反射板113出射的光线因被所述导光板112底部的网点1125改变传播方向而无法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12内。所述网点1125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出光面1122,可以便于利用网点1125的分布来调整所述导光板112在暗影区域的光线出射情况,进而针对所述背光模组11的Hotspot现象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在窄边框的应用场景下也可以实现均匀良好的显示效果。

请再次参阅图6、图7、图8及图9。所述发光单元111为多个,所述多个发光单元111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分布区1123包括多个第一子分布区112a及多个第二子分布区112b。所述第一子分布区112a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11设置。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对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设置。位于所述第一子分布区112a的网点1125的密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的网点1125的密度。

所述发光单元111为多个,所述多个发光单元111之间具有间隙,且所述多个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等或大致相等。

所述第一子分布区112a对应所述发光单元111设置,所述第一子分布区112a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正对或大致正对于所述发光单元111的出光面进行设置,且所述第一子分布区112a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沿所述发光单元111排列方向的尺寸范围与所述发光单元111的尺寸范围相等或大致相等,即所述第一分布区1123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1产生Hotspot区域的亮区。

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对应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设置,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正对或大致正对于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进行设置,且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沿所述发光单元111排列方向的尺寸范围与所述相邻的两个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的尺寸范围相等或大致相等,即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11产生Hot spot区域的暗区。

在本实施方式中,位于所述第一子分布区112a的网点1125的密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的网点1125的密度。在传统的背光模组的设计中(图9),为了解决Hot spot暗影问题,将所述网点1125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2靠近所述背板114的一侧,且所述网点1125设置于Hot spot亮区的密度小于所述网点1125设置于Hot spot暗区的密度,导光板112内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网点1125处会改变传播路径并经由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出射,即所述网点1125在Hot spot暗区的分布较密集,从而使得所处导光板112在暗区部分出射光线较多,来针对暗区部分的光线进行增强,所述网点1125在Hot spot亮区的分布较稀疏,从而使得所述导光板112在亮区部分出射的光线较少,来针对亮区部分的光线进行减弱,但仅仅这样效果仍然不够理想,Hot spot暗影现象依然存在。在本实施方式提供的示意图中(图8),将网点1125设置于导光板112背离所述背板114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子分布区112a的网点1125的密度大于位于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的网点1125的密度,从而利用网点1125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的特点来与所述反射板113相互配合来解决Hot spot暗影问题。所述导光板112内的光线反射至所述网点1125处会改变传播路径并再次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12内,所述网点1125在所述第一子分布区112a的密度较大,即所述网点1125在Hot spot亮区的分布较密集,从而使得所述导光板112内的光线在Hot spot亮区发生较多的散射并再次入射至所述导光板112内,所述网点1125在所述第二子分布区112b的密度较小,即所述网点1125在Hot spot暗区的分布较稀疏,使得所述导光板112内的光线易于透过Hot spot暗区进行出射。所述网点1125分布的设计与所述反射板113针对而光线在Hot spot区域光线的补强相互配合,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在Hot spot暗区得到充分的光线补充,且对Hot spot亮区的光线进行平衡,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的Hot spot暗影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充分提高了光线的利用效率,进而使得所述背光模组11可应用于极窄边框的产品设计,且保障了所述背光模组11具有均匀的显示效果。

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背光模组11还包括边框115,所述边框115在所述导光板112的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上的正投影部分覆盖于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出光面1122。所述导光板112具有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发光单元111指向所述导光板112的方向。所述边框115在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上的正投影覆盖于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的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范围为L

所述边框115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胶或金属或其他复合材料等。所述边框115在所述导光板112的所述第二出光面1122上的正投影部分覆盖于所述导光板112的第二出光面1122,从而用于收容固定所述发光单元111及所述导光板112等。

所述导光板112具有第一方向D

所述分布区1123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尺寸范围为L

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10,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2及所述背光模组11,所述背光模组11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2的一侧,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12提供面光源。

所述显示装置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所述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2及所述背光模组11,所述背光模组11设置于所述显示面板12的一侧,用于向所述显示面板12提供面光源,所述显示面板12可以为用于接收所述背光模组11提供的面光源,并进行画面的显示。

所述背光模组11包括发光单元111、导光板112、反射板113及背板114。所述背光模组11的制备方法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第一方面,在背板114对应于所述导光板112与所述发光单元111之间的间隙位置进行开槽,得到所述凹槽1141,所述凹槽1141可以为不穿透所述背板114,从而防止所述背光模组11产生漏光。第二方面,提供反射板113,所述反射板1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横截面为U字形的设计,将所述反射板113装入所述背板114的凹槽1141中。第三方面,提供发光单元111及导光板112,贴附所述发光单元111及所述导光板112。所述发光单元111可以为多个,所述多个发光单元111组成灯条组件。所述导光板112可以在背离所述背板114的一侧,且与所述反射板113对应的区域设置网点1125。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模组11的反射板113利用光的全反射原理,将光线经多次反射补强到所述背光模组11的暗影处,从而有效解决暗影不良问题。所述背光模组11相较于传统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光线利用效率,因而可减少发光单元111的数量设置,从而降低了发光单元111组件的制造成本,进而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满足制造成本的降低需求以及满足所述显示装置10对极窄边框的需求,且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在极窄边框的应用场景中依然具有优良的光学品味。

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1,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壳体20及所述显示装置10,所述壳体20用于收容所述显示装置10。

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手机、或手表、或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Computer,Tablet PC)、或笔记本电脑(Notebook,NB)、或电视(Television,TV)、或其他便携式电子设备1等。所述壳体20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胶、或金属、或合金、或其他复合材料等,在此不做限定。所述壳体20用于收容所述显示装置10。所述显示装置10通过应用所述背光模组11可以有效解决Hot spot暗影不良问题,使得所述显示装置10可以满足在极窄边框的设计并且具有均匀良好的显示效果,从而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满足极窄边框的设计需求的同时具有优良的显示效果。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此外,还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在相互之间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形成又一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的实施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相关技术
  • 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一种棱镜组件、光源模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背光模组的封装方法
  • 红外背光单元、检测模组、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分类

06120115919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