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一种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线路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GIS配电装置通常采用户内布置,GIS出线架伸出至户外的出线阳台上。

为了方便A、B、C三相线出线,且保证必要的相间距离和回路间距离,现有技术中配电装置楼的A、B、C三相线呈一字形水平同排布置。由于三相线间及不同回路间需要预留一定的距离,这种出线方式会使配电装置楼横向尺寸很大,最终会导致配电装置楼体积增加,占地面积大,从而提高配电装置楼的造价。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两组回路的A、B、C三相线水平同排布置时,地线1'设置在A、B、C三相线上方,出线阳台上紧邻GIS出线套管2'的出线侧布置有三相避雷器3',在A相避雷器3''附近布置有A相电压互感器4',GIS出线套管2'、三相避雷器3'及A相电压互感器4'沿出线方向依次设置。

专利号为ZL201420366718.8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户内变电站品字形出线结构,通过优化三相线的位置,将每组回路中的A相线、B相线、C相线成品字形布置,从而减少横向间隙,减少配电装置楼整体占地面积,节省配电装置楼出线人字柱及横梁,节约土地并降低配电装置楼造价。

然而,这种品字形布置的三相线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横向距离,但为了保证相间距离符合要求,该发明专利B相线连接的GIS出线套管与A相线、C相线分别连接的GIS出线套管之间相互独立,这种GIS出线套管属于需要单独特殊制造的设备,将增加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能够大大减少配电装置楼横向尺寸从而减少占地面积,且安全性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包括用于安装GIS配电装置的配电装置楼、伸出至配电装置楼外的GIS出线架,以及设于所述GIS出线架上方、由平行设置的A相线、B相线和C相线组成的回路;

所述A相线与所述GIS出线架通过A相线路引下线连接,所述B相线与所述GIS出线架通过B相线路引下线连接,所述C相线与所述GIS出线架通过C相线路引下线连接;其中

所述C相线位于所述A相线的正上方,所述B相线位于所述C相线的正上方;

所述A相线、B相线和C相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d1>相间距离最小允许值;

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B相线路引下线及C相线路引下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d2>相间距离最小允许值;

所述配电装置楼上设有与所述A相线、所述B相线及所述C相线对应挂接的绝缘固定件,所述绝缘固定件远离所述配电装置楼的一端设有挂点,每组回路中的所述A相线、所述B相线及所述C相线的挂点与所述配电装置楼外墙的距离均不相等。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C相线连接的挂点与配电装置楼外墙的距离大于所述B相线连接的挂点与配电装置楼外墙的距离,所述A相线连接的挂点与配电装置楼外墙的距离大于所述C相线连接的挂点与配电装置楼外墙的距离。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C相线上设有与所述A相线连接的第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以及与所述B相线连接的第二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

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及所述第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沿所述A相线远离其挂点的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所述第二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及所述第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沿所述C相线远离其挂点的方向依次设置;

所述B相线路引下线及所述第二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沿所述B相线远离其挂点的方向依次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与所述A相线挂接的所述绝缘固定件包括第一耐张绝缘子串,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串首尾连接起来的第一延长环,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的一端与C相线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延长环,且与C相出线套管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与所述C相线挂接的所述绝缘固定件均包括第二耐张绝缘子串,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串首尾连接起来的第二延长环,所述B相线路引下线的一端与B相线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延长环和第一延长环,且与B相出线套管连接。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GIS出线架设有A相出线套管、B相出线套管及C相出线套管,所述A相出线套管与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连接的一端,以及所述C相出线套管与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连接的一端均向背离所述配电装置楼外墙一侧延伸设置,且所述A相出线套管与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连接的一端,以及所述C相出线套管与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连接的一端相互背离;

所述B相出线套管与所述B相线路引下线连接的一端向靠近所述配电装置楼外墙一侧延伸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通过导线与所述B相线连接的B相避雷器,所述B相避雷器设置在配电装置楼外墙与C相出线套管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与所述A相线连接的A相电压互感器,所述A相电压互感器设置在所述配电装置楼外墙与所述A相出线套管之间。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通过导线与所述A相线连接的A相避雷器和通过导线与所述C相线连接的C相避雷器;

所述配电装置楼外设有出线阳台,所述GIS出线架设置在所述出线阳台上,所述A相避雷器和C相避雷器设置在独立于所述出线阳台的支架上,且所述A相电压互感器、所述A相出线套管及所述A相避雷器依次设置,所述B相避雷器、所述C相出线套管及所述C相避雷器依次设置。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设于所述B相线上方的地线,所述配电装置楼的顶部设有支架,所述地线及所述B相线的绝缘固定件均与所述支架固定,所述A相线连接的绝缘固定件及所述C相线连接的绝缘固定件均与所述配电装置楼外墙固定。

实施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优化三相线的位置,将每组回路中的三相线分层布置,具体所述C相线位于所述A相线的正上方,所述B相线位于所述C相线的正上方,在配电装置楼外墙布线时,横向只需要预留回路之间的间距,不需要预留相间距离,相间距离利用的是配电装置楼外墙的高度,因此减小了各回路在配电装置楼外墙占据的横向尺寸,减少了配电装置楼整体占地面积,节约土地并降低配电装置楼造价。

所述C相线位于所述A相线的正上方,所述B相线位于所述C相线的正上方,使配电装置楼外墙上的出线点排布与所述线路铁塔上A相线、B相线和C相线的接线点排列方位一致,即均为竖向排布,避免三相线在空中三维交叉,进一步降低了大风天气线路舞动时发生相间短路的概率,安全性高。

GIS出线架设置在三相线的下方,三相线通过各相线路引下线分别与GIS出线架上的套管连接时,由于每组回路中三相线的挂点与配电装置楼外墙的距离均不相等,使得各相线挂点沿相线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各相线路引下线,尤其是位于上部的相线在通过该相线路引下线与GIS出线架上的套管连接时,与位于下部的相线及其他相线路引下线能够错开一定距离,在减少横向间距的同时,轻松实现各相线路之间的安全间距。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GIS出线阳台上设备平面布置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种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的一实施例结构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出线阳台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种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的一实施例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的一实施例,具体包括用于安装GIS配电装置的配电装置楼1、伸出至配电装置楼1外的GIS出线架2,以及设于所述GIS出线架2上方、由平行设置的A相线、B相线和C相线组成的回路;所述A相线与所述GIS出线架2通过A相线路引下线3连接,所述B相线与所述GIS出线架2通过B相线路引下线4连接,所述C相线与所述GIS出线架2通过C相线路引下线5连接;其中所述C相线位于所述A相线的正上方,所述B相线位于所述C相线的正上方,所述A相线、B相线和C相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1,d1>相间距离最小允许值;所述配电装置楼1设有与所述A相线、所述B相线及所述C相线对应挂接的绝缘固定件,所述绝缘固定件上设有与所述A相线、所述B相线或所述C相线对应挂接的挂点a,每组回路中的所述A相线、所述B相线及所述C相线的挂点a与所述配电装置楼1外墙的距离均不相等;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3、B相线路引下线4及C相线路引下线5之间的最小距离为d2,d2>相间距离最小允许值。

本实施例通过优化三相线的位置,将每组回路中的三相线分层布置,具体所述C相线位于所述A相线的正上方,所述B相线位于所述C相线的正上方,在配电装置楼外墙布线时,横向只需要预留回路之间的间距,不需要预留相间距离,相间距离利用的是配电装置楼外墙的高度,因此减小了各回路在配电装置楼外墙占据的横向尺寸,减少了配电装置楼整体占地面积,节约土地并降低配电装置楼造价。

所述C相线位于所述A相线的正上方,所述B相线位于所述C相线的正上方,使配电装置楼1外墙上的出线点排布与所述线路铁塔上A相线、B相线和C相线的接线点排列方位一致,即均为竖向排布,避免三相线在空中三维交叉,进一步降低了大风天气线路舞动时发生相间短路的概率。

GIS出线架2设置在三相线的下方,三相线通过各相线路引下线分别与GIS出线架2上的套管连接时,由于每组回路中A相线、所述B相线及所述C相线的挂点a与配电装置楼1外墙的距离均不相等,使得各相线挂点a沿相线的长度方向错开设置,各相线路引下线,尤其是位于上部的相线在通过该相线路引下线与GIS出线架2上的套管连接时,与位于下部的相线及其他相线路引下线能够错开一定距离,在减少横向间距的同时,轻松实现各相线路之间的安全间距。

同时,通过各相线路引下线与各相线连接的各相套管均设置在三相线下方的GIS出线架2上,不需为了保证相间安全间距而将某个出线装置(套管)单独设置在楼顶,各出线套管集中设置,使得运行维护方便;且该GIS出线架2为电力输送行业中的通用设备,不需要另行特制出线装置(套管),成本低。

本实施例将GIS出线架2具体设置在配电装置楼1外的出线阳台12上,所述GIS出线架2设有A相出线套管21、B相出线套管22及C相出线套管23,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3连接所述A相线与所述A相出线套管21,所述B相线路引下线4连接所述B相线与所述B相出线套管22,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5连接所述C相线与C相出线套管23。

本实施例所述B相线位于所述C相线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述A相线、B相线、C相线为配电装置楼出线回路的三相线,在本技术方案中三者间并无明显区别,文中将其区分开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由于与A相出线套管21、B相出线套管22及C相出线套管23均设置在同一个GIS出线架2上,连接B相线与B相出线套管22的B相线路引下线4,其长度较连接所述C相线与C相出线套管23的C相线路引下线5更长,为使B相线路引下线4的稳定性,降低水平风偏影响,本实施例优选将所述C相线连接的挂点a与配电装置楼1外墙的距离设置成大于所述B相线连接的挂点a与配电装置楼1外墙的距离。同样地,将所述A相线连接的挂点与配电装置楼外墙的距离设置成大于所述C相线连接的挂点与配电装置楼外墙的距离。如此,在不增加占地面积情况下,巧妙解决竖直布置线路引下线相间绝缘的问题,此外,实现了在不需要将各相出线套管分开不同地方布置的前提下,达到相间安全距离要求。

为进一步提升B相线路引下线4及C相线路引下线5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与所述A相线挂接的所述绝缘固定件包括第一耐张绝缘子串61,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一耐张绝缘子串61首尾连接起来的第一延长环62,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的一端与C相线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延长环62,且与C相出线套管23连接。与所述C相线挂接的所述绝缘固定件均包括第二耐张绝缘子串71,以及用于将所述第二耐张绝缘子串71首尾连接起来的第二延长环72,所述B相线路引下线的一端与B相线相连,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二延长环72和第一延长环62,且与B相出线套管22连接。如此,B相线路引下线4和C相线路引下线5的中部均得到固定,B相线路引下线4和C相线路引下线5整体布置更稳定,减轻了水平风偏对其的影响。

此外,本实施例优选在所述C相线上设有与所述A相线连接的第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1,以及与所述B相线连接的第二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2。具体地,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及所述第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1沿所述A相线远离其挂点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所述第二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2及所述第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1沿所述C相线远离其挂点的方向依次设置;所述B相线路引下线及所述第二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2沿所述B相线远离其挂点的方向依次设置。

第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1与第二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2质量轻且刚性强,安装在竖直的两相导线之间,相邻两相导线的位置进一步得到固定,进一步避免导线因风偏等原因导致放电短路,安全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配电装置楼上的绝缘固定件之间的距离可以进一步压缩,从而减小对配电装置楼的高度要求。

本实施例配电装置楼1的顶部设有支架,所述B相线的绝缘固定件与所述支架固定,所述支架上在B相线的上方还设有地线9。所述A相线连接的绝缘固定件及所述C相线连接的绝缘固定件均与所述配电装置楼1外墙固定。

由于第一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1与第二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82的设置,使得配电装置楼1的外墙在A相线的下方留有足够的安全空间的前提下,还能够在A相线的正上方布置C相线,仅在支架上布置地线9和B相线,可以减轻配电装置楼1顶部支架的负荷,对比现有通过在配电装置楼1的顶部设置塔架,将竖向排列的至少两相线及地线设置在塔架上情形,安装成本更低。

为满足最新国家规范要求,本实施例的配电出线紧凑型布置结构还融合布置了敞开式避雷器和A相电压互感器101,避雷器具体包括与所述A相线连接的A相避雷器102、与所述B相线连接的B相避雷器103,以及与所述C相线连接的C相避雷器104,A相电压互感器101与所述A相线连接。

为方便布线连接,所述A相电压互感器101及B相避雷器103均设置在所述出线阳台12上,且所述A相电压互感器101设置在所述配电装置楼1外墙与所述A相出线套管21之间;所述B相避雷器103设置在配电装置楼1外墙与C相出线套管23之间,帮助减少出线阳台12的宽度。

为进一步减少出线阳台12的宽度,减少配电装置楼整体占地面积,所述A相避雷器102和C相避雷器104设置在独立于所述出线阳台12的支架上,且所述A相电压互感器101、所述A相出线套管21及所述A相避雷器102依次设置,所述B相避雷器103、所述C相出线套管23及所述C相避雷器104依次设置。

为增大A相线路引下线3与C相线路引下线5之间、B相线路引下线4与C相线路引下线5之间的安全净距,所述A相出线套管21、所述B相出线套管22及所述C相出线套管23形成平面梅花形结构,即所述A相出线套管21与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3连接的一端,以及所述C相出线套管23与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5连接的一端均向背离所述配电装置楼1外墙一侧延伸设置,且所述A相出线套管21与所述A相线路引下线3连接的一端,以及所述C相出线套管23与所述C相线路引下线5连接的一端相互背离;所述B相出线套管22与所述B相线路引下线4连接的一端向靠近所述配电装置楼1外墙一侧延伸设置。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分类

0612011592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