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管腔支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5:20


管腔支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腔支架。

背景技术

传统的开放性手术治疗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等血管疾病存在创伤大、死亡率高、手术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手术难度高等问题。而采用微创伤介入术治疗血管疾病,具备创伤小、安全性高、有效性高等优点,因此受到医生与患者的肯定,已成为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介入性治疗方法是指用输送系统将血管支架植入患者血管病变段,植入的血管支架通过扩张可以支撑狭窄闭塞段血管或封堵血管夹层破口,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及再塑形,保持管腔血流通畅,防止血管狭窄。

血管支架根据工艺不同,可分为切割支架和编织支架。编织支架由于具有较优的柔顺性,因此可适用于一些具有弯曲腔道的血管疾病的治疗。目前常见的编织支架包括彼此连接的多个波圈,每个波圈上具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波峰及波谷。为使编织支架具有较为稳定的管状构型,相邻波圈间通常采用波峰、波谷全部相互约束的方式进行编织,该约束方式包括将相对的波峰和波谷相互钩挂,或将相对的波峰和波谷缝合连接。采用相互钩挂的方式可以使相邻波圈之间在轴向上具有一定的移动空间,可使支架可较佳的顺应血管腔体,但同时也使支架在释放过程中容易发生短缩。采用缝合连接的方式约束相对的波峰和波谷,可解决支架容易短缩的问题,但令支架的柔顺性变差。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管腔支架,其在释放过程中不易短缩,且兼具较佳的柔顺性,可顺应多种血管腔体的形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腔支架,包括:网状支撑结构,在自然展开状态下,所述网状支撑结构在周向上包括第一网状区域和与所述第一网状区域连接的第二网状区域;所述第一网状区域包括由多根间隔排列的第一方向支撑丝和多根间隔排列的第二方向支撑丝相互交叠形成的多列交叉单元;所述第二网状区域包括至少一列钩挂单元,每列所述钩挂单元包括轴向排列的一个或多个钩挂单元,所述钩挂单元包括第一钩挂件和第二钩挂件,至少部分钩挂单元中的所述第一钩挂件与所述第二钩挂件大致沿轴向相互钩挂,或者,至少部分钩挂单元中的所述第一钩挂件与所述第二钩挂件大致沿轴向相互分离形成间隙,或者,至少部分钩挂单元中的所述第一钩挂件与所述第二钩挂件非钩挂式抵靠。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腔支架包括主体支架,所述主体支架包括近端段、远端段和位于所述近端段和所述远端段之间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包括中间单元及至少一个网状支撑结构,所述网状支撑结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中间单元的外表面在径向方向上形成间隙;所述主体支架具有贯穿所述近端段、远端段及中间单元的内腔,所述间隙与所述内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状支撑结构在周向上包括两个所述第二网状区域,两个所述第二网状区域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网状区域的两侧,所述网状支撑结构通过两侧的所述第二网状区域与所述中间单元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钩挂件包括一个波谷和与所述波谷连接的两根波杆,所述第二钩挂件包括一个波峰和与所述波峰连接的两根波杆,所述第一钩挂件与所述第二钩挂件相互钩挂,以使所述第一钩挂件的波谷与所述第二钩挂件的波峰在轴向上可相对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网状支撑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网状区域连接的连接件,所述网状支撑结构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中间单元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钩挂件及一个所述第二钩挂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一个朝向周向隆起的波,所述波分别与所述第一钩挂件共用一个波杆,且与所述第二钩挂件共用一个波杆。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分别与一个所述第一钩挂件及一个所述第二钩挂件连接,所述连接件包括两条腰及连接两条腰的底边,其中一条腰由所述第一钩挂件的一根波杆延伸形成,另一条腰由所述第二钩挂件的一根波杆延伸形成,两条腰在交汇处可相对滑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腔支架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单元,所述支撑单元设于所述网状支撑结构周向上的边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网状区域自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包括近端区域、中间区域及远端区域;所述中间区域中至少一个钩挂单元的钩挂间隙大于所述近端区域中钩挂单元的钩挂间隙,且大于所述远端区域中钩挂单元的钩挂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钩挂件的远端与所述第二钩挂件的近端相互钩挂,所述第一钩挂件的远端和/或所述第二钩挂件的近端向内弯折。

本发明提供的管腔支架的第二网状区域由于包括钩挂单元,且至少部分钩挂单元中相互钩挂的第一钩挂件和第二钩挂件之间可相对滑移,故具备较优的柔顺性,而第一网状区域包括由多根间隔排列的第一方向支撑丝和多根间隔排列的第二方向支撑丝相互交叠形成的多列交叉单元,通过与第二网状区域连接,第一网状区域能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二网状结构的短缩。从而使本发明的管腔支架在释放过程中不易短缩,且兼具较佳的柔顺性,可顺应多种血管腔体的形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管腔支架中的中间主体覆膜的截面图;

图3为图1示出的管腔支架中的第二中间覆膜和分支支架的相连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管腔支架中的网状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网状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中钩挂单元的第一钩挂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4中钩挂单元的第二钩挂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4中钩挂单元的第三钩挂状态示意图;

图9为图4中钩挂单元的第一钩挂件和第二钩挂件向外翘起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一钩挂件和第二钩挂件的波形角度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钩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网状支撑结构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19为图17的管腔支架植入狭窄血管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7的管腔支架隔绝瘤体的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的管腔支架植入主动脉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构思,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具体说明,以下具体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本申请的结构,此处限定术语“近端”及“远端”为介入医疗领域惯用术语。具体而言,“远端”表示血液流出的一端,“近端”表示血液流入的一端,例如,支架植入后,血液从支架的近端朝向远端流动;“轴向”表示其长度方向,“径向”表示垂直于“轴向”的方向。

本发明中的“波圈”(亦可称为波形环状物)为闭合的环状结构,“波形单元”为弧形结构。“波圈”、“波形单元”由金属弹性材料或高分子材料编织或切割制成。该金属弹性材料包括植入医疗器械中的已知材料或各种生物相容性材料的组合,例如钴、铬、镍、钛、镁、铁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金属的合金,以及316L不锈钢、镍钛钽合金等,或者其它具有生物相容性的金属弹性材料。高分子材料包括聚乳酸等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波圈”、“波形单元”均具有径向膨胀能力,可在外力作用下实现径向收缩,并在外力撤销后自膨胀或通过机械膨胀(例如,通过球囊扩张膨胀)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保持初始形状,由此植入管腔后可通过其径向支撑力紧贴管腔内壁。“波圈”、“波形单元”中波的波形不受限制,包括Z形波、M形波、V形波、正弦波等。“波圈”、“波形单元”均包括多个波峰(又称近端顶点)、多个波谷(又称远端顶点),及连接相邻的波峰和波谷的波杆。其中,一个顶点(近端顶点或远端顶点)和与该顶点连接的两个波杆形成一个波。

本发明中的“覆膜”可一定程度的隔绝液体,其可由聚四氟乙烯 (Poly tetrafluoroethylene,简称PTF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简称PET)等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管腔支架100整体呈两端具有开口的中空管状结构,包括主体支架1和设于主体支架1内的分支支架2,主体支架1的内腔和分支支架2的内腔连通。

主体支架1包括主体支撑部和主体覆膜,可在主体支撑部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设置主体覆膜,或者,可在主体支撑部的部分内表面设置主体覆膜,部分外表面设置主体覆膜。

主体支架1沿轴向可被划分为近端段10、远端段50和位于所述近端段10和所述远端段50之间的中间段30。

近端段10包括管状的近端支撑部11和近端主体覆膜12,近端主体覆膜12可通过缝合、粘接、热熔等方法覆于近端支撑部11的内侧和/或外侧。近端支撑部11包括多个轴向间隔排列的主体波圈111。

远端段50包括管状的远端支撑部51和远端主体覆膜52,远端主体覆膜52亦可通过缝合、粘接、热熔等方法覆于远端支撑部51的内侧和/或外侧。远端支撑部51包括多个轴向间隔排列的主体波圈111。

中间段30包括中间单元31及网状支撑结构32。中间单元31包括中间主体覆膜34及中间支撑部33(在其他实施例中可省略)。中间主体覆膜34围合形成的内腔与近端主体覆膜12围合形成的内腔及远端主体覆膜52围合形成的内腔连通。网状支撑结构32周向上的两侧分别与中间主体覆膜34通过缝合、粘接、热熔等方式固定连接,且网状支撑结构32至少一部分与中间单元31的外表面间形成间隙(或称空隙、腔体),该间隙可与分支支架2的内腔连通。当需要为分支血管植入桥接支架3时,桥接支架3可穿过网状支撑结构32与分支支架2连通,在该重建分支的过程中,血流可通过分支支架2进入网状支撑结构32与中间单元31之间的间隙中,再从未设覆膜的网状支撑结构32进入分支血管,避免分支血管在重建分支的过程中出现长时间缺血的问题;对于扭曲的管腔,尤其是真腔较小的管腔,通过设置网状支撑结构32与中间单元31之间的间隙为术中提供一个更加稳定的操作空间,可避免因管腔对中间单元31的挤压而压缩该操作空间。

本实施例中,网状支撑结构32大致呈弧面形,且网状支撑结构32 在径向平面上的投影所对应的圆心角小于或等于120度,以使网状支撑结构32具有良好的径向支撑力,且保证中间单元31内具有足够空间可供血流通过,同时可使中间段30的径向压缩尺寸较为适宜。

请同时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中间主体覆膜34包括具有弧形片状体结构的第一中间覆膜35及与第一中间覆膜35相连形成周向上密封腔体的第二中间覆膜36。第一中间覆膜35缝合、粘接、热熔等方法覆于中间支撑部33的内侧和/或外侧。中间支撑部33包括多个沿轴向间隔排列的中间波形单元331。网状支撑结构32至少一部分与第二中间覆膜36的外表面间形成间隙。此外,第二中间覆膜36为大体在同一个平面上的片状结构,或者,第二中间覆膜36为弧形片状结构,但其弧度较第一中间覆膜35的弧度更小,以使第二中间覆膜36 与网状支撑结构32之间的间隙足够大,可以为植入桥接支架3提供更为适宜的操作空间。

参照图3,分支支架2可包括分支支撑部和管状分支覆膜。分支覆膜可通过缝合、粘结、热熔等方式覆于分支支撑部的内侧和/或外侧。

分支支架2包括设于近端段10内的近端管体21、设于远端段50 内的远端管体24。近端管体21与近端段10的内腔连通,且与中间单元31的外表面和网状支撑结构32形成的间隙连通。远端管体24与远端段50的内腔连通,且与中间单元31的外表面和网状支撑结构32形成的间隙连通。其中,近端管体21和远端管体24可分别只设置0 个或多个。例如,在将其应用于主动脉弓时,近端管体21可设置2 个,远端管体24可设置1个;或者近端管体21设置1个,远端管体 24可设置2个,或全部设置在近端或远端,具体可根据需要接入的桥接支架3的数目及位置而进行相应设置及选择,因而其在临床使用中可满足急诊手术的需要。近端管体21和远端管体24的有无及设置数目可根据实际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相对应设置,从而设计多种规格的管腔支架100供临床急诊需要进行最优选择,因而其具体实施方式并不以上述已例举的实施例为限。

本实施例中,近端管体21通过近端过渡段22与第二中间覆膜36 连接,远端管体24通过远端过渡段23与第二中间覆膜36连接,近端过渡段22与近端管体21贯通,远端过渡段23与远端管体24贯通,近端过渡段22的远端端部具有与间隙连通的近端外开口,远端过渡段23的近端端部具有与间隙连通的远端外开口,近端过渡段22的近端外开口与远端过渡段23的远端外开口相对设置。近端过渡段22、远端过渡段23均可设置成喇叭状,且喇叭状的近端过渡段22的缩小端朝向主体的近端,喇叭状的远端过渡段23的缩小端朝向主体的远端。在手术过程中,可通过近端外开口和远端外开口接入桥接支架3。近端过渡段22和远端过渡段23的扩大端均朝向中间段30,也即均朝向网状支撑结构32,并朝向远离网状支撑结构32的方向逐渐收缩,这样可给桥接支架3在植入的初始阶段提供一个相对较大的植入导向路径,方便桥接支架3迅速植入,并逐渐收缩其植入路径,从而方便桥接支架3更精准、更稳固地植入,桥接支架3植入分支支架2后,由于网状支撑结构32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固定,因而可以避免桥接支架3随血流而摆动,使得桥接支架3相对更稳固。此外,分支支架2 可与网状支撑结构32位于管腔支架100的同侧,以减少桥接支架3 接入分支支架2的路径长度,方便桥接支架的植入。

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分支支架2可省略,而是在中间单元31上进行开窗以设置一个或多个窗口,供桥接支架3通过窗口与主体支架 1连通。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管腔支架100既可包括分支支架2,又可在中间单元31上设置一个或多个窗口。但需要注意的是,若省略分支支架2,则中间单元31两端需尽量与近端主体覆膜12及远端主体覆膜52密封连接,例如,通过近端密封膜(图未示)与近端段 10密封连接,且通过远端密封膜(图未示)与远端段50密封连接。

可以理解地,上述近端支撑部11、远端支撑部51、中间支撑部33 均为主体支撑部的一部分,其结构、形状、尺寸以及制作所用材料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上述近端主体覆膜12、远端主体覆膜52及中间主体覆膜34均为主体覆膜的一部分,其可为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例如,可通过多块覆膜拼接而成)。此外,近端主体覆膜12、远端主体覆膜52及中间主体覆膜34的厚度、所用材料可以相同或不同。

本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32通过支撑丝一体编织形成。在其他实施例中,网状支撑结构32可通过支撑丝分别编织再拼接而成,或者,也可以通过切割的方式制成。

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中,网状支撑结构32包括第一网状区域 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在周向上间隔排列,且相互连接。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均可在外力作用下实现径向收缩,并在外力撤销后自膨胀或通过机械膨胀(例如,通过球囊扩张膨胀)恢复至初始形状并保持初始形状。

第一网状区域37包括多根间隔排列的第一方向支撑丝371和多根间隔排列的第二方向支撑丝372。第一方向支撑丝371大致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方向支撑丝372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支撑丝371和第二方向支撑丝372相互交叠(或称交织)形成多列四边形网孔373及多列交叉单元374。每列四边形网孔373包括多个大致沿轴向排列的四边形网孔373,且相邻的四边形网孔373之间相互连接。每列交叉单元374包括大致沿轴向间隔排列的多个交叉单元374。请同时参照图5,四边形网孔373大致呈菱形,也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等其他形状;该四边形网孔373的四个角的位置对应设置有四个交叉单元374。每个交叉单元374包括第一方向支撑丝371和第二方向支撑丝372相互交叠形成的交叉点,在该交叉点处,第一方向支撑丝 371和第二方向支撑丝372之间可相对滑动。其中,部分交叉单元374 中第一方向支撑丝371位于第二方向支撑丝372的外侧,部分交叉单元374中第一方向支撑丝371位于第二方向支撑丝372的内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网状区域37中第一方向支撑丝371均位于第二方向支撑丝372的外侧,或者,第一方向支撑丝371均位于第二方向支撑丝372的内侧。

请同时参照图6~图8,第二网状区域38包括至少一列钩挂单元 381,一列钩挂单元381包括轴向间隔排列的多个钩挂单元381,每个钩挂单元381包括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其中,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均是支撑丝的一部分;第一钩挂件382包括一个朝向远端方向隆起的波,即包括一个波谷385(又称远端顶点) 和与该波谷385连接的两根波杆387;第二钩挂件383则包括一个朝向近端方向隆起的波,即包括一个波峰386(又称近端顶点)和与该波峰386连接的两根波杆387。本实施例中,每个钩挂单元381的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大致沿轴向相互钩挂。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大致沿轴向”是指第一钩挂件382的远端顶点和第二钩挂件的近端顶点之间的连线和网状支撑结构32的轴线平行,或者该连线与网状支撑结构3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或等于45°。

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相互钩挂的连接状态至少包括第一钩挂状态、第二钩挂状态及第三钩挂状态。参照图6,第一钩挂状态是:在自然展开状态下,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相互钩挂,且在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385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之间存在钩挂间隙L0(即相隔一段距离),故对第一钩挂件382可向近端或远端方向移动,第二钩挂件383也可向近端或远端方向移动,但钩挂间隙L0限制了第一钩挂件382向近端移动及第二钩挂件383 向远端移动的距离。参照7,第二钩挂状态是:在自然展开状态下,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相互钩挂,且在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385及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处形成抵接(钩挂间隙L0为0),故对第一钩挂件382向近端移动且对第二钩挂件383向远端移动存在约束。参照图8,第三钩挂状态是:在自然展开状态下,第一钩挂件 382和第二钩挂件383相互钩挂,且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385及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处相互约束(例如,通过焊接、相互缠绕、用钽丝等绕丝缠绕等方式相互约束),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 383不可在轴向上相对滑移。本实施例中,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相互钩挂的连接状态均为第一钩挂状态或者均为第二钩挂状态,使得钩挂单元381中的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在轴向上可相对活动(即可滑动连接),且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385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可在轴向上相对移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钩挂件202和第二钩挂件203相互钩挂的连接状态可为上述三种钩挂状态中的一种或多种。

参照图10,本实施例的第二网状区域38自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包括近端区域38a、中间区域38b及远端区域38c。在自然展开状态下,中间区域38b中所有的钩挂单元381均为第一钩挂状态,近端区域38a 和远端区域38c中的钩挂单元381可以是第一钩挂状态、第二钩挂状态及第三钩挂状态中的一种或多种,且中间区域38b中所有钩挂单元 381的钩挂间隙L0均大于近端区域38a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 L0,也大于远端区域38c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故中间区域 38b的钩挂单元381中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分别向两端移动的空间更大。当管腔支架100中网状支撑结构32所在的一侧向外弯曲时,中间区域38b可被拉伸的程度更大,使管腔支架100可更好的顺应弯曲的管腔,并更好的与管腔内壁贴合。此外,由于近端区域38a和远端区域38c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更小,故钩挂单元381中的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之间相互限制程度更大,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385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处不易如图 9所示向外翘起或拱起,从而可降低管腔支架100对管腔内壁的刺激及损伤。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间区域38b中部分钩挂单元381(例如,至少一个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大于近端区域38a中钩挂单元 381的钩挂间隙L0,且大于远端区域38c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 L0,只要可使中间区域38b可被拉伸的程度更大即可。

在其他实施例中,近端区域38a、中间区域38b及远端区域38c 中的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也可大致相等,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定。

参照图11,为了进一步降低管腔支架100对管腔内壁的刺激和损伤,可将第二网状区域38中第一钩挂件382的波形角度α及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形角度β(即波杆387之间的夹角)的范围设为30°~120°,在其他实施例中,波形角度α、β的范围可为75°~110°。此外,还可使中间区域38b中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形角度小于或等于近端区域38a和远端区域38c中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形角度,以进一步防止管腔支架100弯曲时,近端区域38a 和远端区域38c中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向外翘起。

参照图12,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钩挂件382在靠近其波谷385 的位置向内弯曲(即第一钩挂件382的远端向内弯曲),和/或,第二钩挂件383在靠近其波峰386的位置向内弯曲(即第二钩挂件383的近端向内弯曲),第一钩挂件382靠近其波谷385位置的弯曲角度与第二钩挂件383靠近其波峰386位置处的弯曲角度可相同或者不同,弯曲角度γ的范围可为0~45°。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在管腔支架100弯曲时,可降低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向外翘起的程度,另一方面避免了第一钩挂件382的波峰386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直接抵靠管腔内壁,取而代之的是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上相对圆滑的弯曲部位与管腔内壁接触,因而,进一步降低了钩挂单元381损伤管腔内壁的可能。

第二网状区域38可通过缝合、粘接等方式与中间单元31连接,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网状区域38均与第二中间覆膜36通过缝合的方式连接,且抵靠在第一中间覆膜35和第二中间覆膜36连接处,这种连接方式操作简便且可降低在使用过程中第二网状区域38边缘的支撑丝对覆膜及管腔内壁产生损伤的概率。

本实施例的第一网状区域37可一定程度的限制第二网状结构的短缩,且第一网状区域37弯曲后的表面较为平滑,对管腔内壁刺激较小。而第二网状区域38具备更优的柔顺性,可顺应多种血管腔体的形态,且回直力较小,可降低对弯曲的管腔内壁造成压迫和损伤。当需要植入桥接支架3时,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的网孔可在植入桥接支架3的过程中通过外力作用使其变大,以方便桥接支架3穿过网孔,而在植入桥接支架3后,通过撤销外力,可使网孔恢复初始大小,以对桥接支架3起到一定的支撑和限位作用,降低桥接支架3随血液或心脏搏动而摆动的情况发生,以保证分支血运的稳定性;此外,由于第一网状区域37的延伸率较高,故其可更好的带动与其连接的钩挂单元381轴向延展(例如,第一钩挂件382向近端移动、第二钩挂件383向远端移动),从而使第二网状区域38中网孔可扩张得足够大,更方便桥接支架3从第二网状区域38中穿过。

本实施例中,网状支撑结构32包括一个第一网状区域37及两个第二网状区域38,两个第二网状区域38在周向上分设于第一网状区域37两侧。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设置多个第一网状区域37及多个第二网状区域38,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仅设置一个第一网状区域37及一个第二网状区域38,本发明对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的数量并不限定。

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的面积比对网状支撑结构32 的性能存在影响。该面积比过大,会使网状支撑结构32的柔顺性较差、回直力较大、延伸率较高;该面积比过小,会使网状支撑结构 32更易短缩,且网孔不易于变形,不便于桥接支架3植入。参照图4,图4为网状支撑结构32的平面展开图,本实施例的第一网状区域37 (图中用波点填充第一网状区域37中的网孔373)与第二网状区域 38(图中网孔未填充波点的区域)的面积之比为1~2,使网状支撑结构32具备较佳的柔顺性、较小的回直力,且径向展开过程中及展开后的形态更加稳定,同时也便于桥接支架3植入。

请同时参照图10、图13,第二网状区域38还设有多个连接件388a。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388a分别与一个第一钩挂件382及一个第二钩挂件383连接。连接件388a包括一个朝向周向上的一侧隆起的波,该波分别与第一钩挂件382共用一个波杆387,且与第二钩挂件 383共用一个波杆387。一个连接件388a和与之连接的第一钩挂件382、第二钩挂件383共同围合成一个第二网状区域38的网孔。可通过缝合、粘接等方法,将连接件388a与中间单元31固定连接。由于该连接件388a具有一个朝向周向突出的顶点,通过在该顶点的位置与中间单元31固定连接,可使该连接更加牢固。

本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32的径向支撑力可通过调整第一网状区域37、第二网状区域38中支撑丝的密度、丝径、网孔的形状、尺寸等实现,此外,第一网状区域37中网孔的形状、尺寸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网状区域38中网孔的形状、尺寸也可以相同或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部分或全部钩挂单元381的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385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不相互钩挂,而是大致沿轴向相互分离形成间隙,或者,相互非钩挂式抵靠。上述非钩挂式抵靠包括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385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大致沿轴向相互抵靠,或者,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 在径向上存在部分区域相互交叠。不相互钩挂的钩挂单元381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第二网状区域38的柔顺性,且更有利于第一网状区域37 带动与其连接的钩挂单元381轴向延展(例如,第一钩挂件382向近端移动、第二钩挂件383向远端移动),从而使第二网状区域38中网孔可扩张更大,更方便桥接支架从第二网状区域38中穿过。

实施例2

参照图1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中的管腔支架100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连接件388b的形状不同。请同时参照图15,本实施例的连接件388b大致呈三角形,且沿轴向方向间隔排列。该连接件388b 包括两条腰3881及连接两腰3881的底边3882,其底边3882大致沿轴向延伸,其中一条腰3881由第一钩挂件382的一根波杆387延伸形成,另一条腰3881则与该第一钩挂件382相邻且不与之钩挂的第二钩挂件383的一根波杆387延伸形成,连接件388b的两腰3881交汇处形成顶点,在该顶点位置,两腰3881可相对滑移。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连接件388b还可以是水滴形或其他任何适宜的形状。

可通过缝合的方式连接中间单元31和连接件388b的底边3882,以实现中间单元31和网状支撑结构32的固定连接,本实施例的连接件388b可方便缝合操作,且可对缝线起到限位作用,防止连接件388b 从缝线中滑脱出来;此外,该连接件388b的顶点处交叠的支撑丝可相对滑移,从而可保证网状支撑结构32边缘的柔顺性,且可使第二网状区域38的网孔大小可变,方便桥接支架3植入;此外,当本实施例1与本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32与整体尺寸相同时,由于增加连接件388b,使得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形角度更小,更易被径向压缩,从而便于装配。

实施例3

参照图1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实施例2中的管腔支架100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32在周向上的两侧边缘还设有支撑单元389,网状支撑结构32通过两侧的支撑单元 389与中间单元31连接。该支撑单元389可以是由多个如实施例2所述的连接件388b在轴向上相互钩挂形成,可增强网状支撑结构32边缘的支撑效果,且可提高网状支撑结构32边缘形态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单元389包括支撑杆(图未示),该支撑杆自近端向远端延伸,且与第二网状区域38的边缘连接,该支撑杆可以是一体式的杆状结构,通过焊接、粘接等方式与第二网状区域38的边缘连接。该支撑杆不仅可增强网状支撑结构32边缘的支撑效果,还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状支撑结构32及主体支架1短缩。

实施例4

请参照图1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管腔支架200,该管腔支架200 包括网状支撑结构62,该网状支撑结构62整体呈中空管状且两端具有开口,包括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第一网状区域37 和第二网状区域38在周向上间隔排列,且相互连接。

本实施例的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的具体形状和结构与实施例1-3的相同之处在此不作赘述,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的数量及具体的尺寸关系。本实施例中,网状支撑结构62包括多个第一网状区域37和多个第二网状区域38 (例如,四个第一网状区域37和四个第二网状区域38)。

请同时参照图18,该网状支撑结构62通过一体编织的方式制成,其横截面大致呈圆形,包括多排第一波形单元621和多排第二波形单元622,第一波形单元621的波谷与第二波形单元622的波峰钩挂形成钩挂单元381,且第一波形单元621的波杆和第二波形单元622的波杆相互交叠形成交叉单元374。其中,网状支撑结构62的内径为 D1,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1∈[0,1/9π×D1)。第一排(例如,最近端)的第一波形单元621的波高和最末排(例如,最远端)的第二波形单元622的波高大致相等,均为L2。除第一排的第一波形单元 621外的其他第一波形单元621的波高和除末排的第二波形单元622 外的其他第二波形单元622的波高大致相等,均为L3∈(2/3L2,3L2),第一排中第一波形单元621的波峰和与之相邻的第二波形单元622的波峰之间的周向距离为L4,周向上相邻的钩挂单元381的周向距离为L5∈(1.5L4,3L4)。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述各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本实施例的管腔支架200为裸支架,可应用于多种场景。例如,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的管腔支架200可用于撑起狭窄血管300,保持狭窄血管300管腔通畅,也可支撑起夹层,保持狭窄血管300管腔空间。如图20所示将该管腔支架200作为覆膜支架500的一部分一同植入体内,起到既能隔绝瘤体600,修复损伤动脉,同时保证分支血流通畅及重建分支的路径,第一网状区域37的网孔为平行四边结构,可塑性很高,也便于从外部桥接的支架从网孔中穿过。裸支架可以改变瘤体内管腔血流动力学,使得更少的血液进入瘤体600内,加快瘤内血液逐步血栓化。此外,还可通过设置网孔的孔隙率(网状支撑结构62中所有网孔的面积占整个网状支撑结构62面积的百分比) 及网孔密度实现特定的效果,例如,通过降低网孔的孔隙率、增加网孔密度,从而达到有效降低瘤体600内血流流速的目的。又如,本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62还可套设在中间单元31外,且两端分别与近端段10、远端段50连接,同时中间单元31的外表面与网状支撑结构 62间均形成间隙。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可更好的避免中间单元31 受到管腔内壁的挤压,以保证中间单元31血流的通畅和稳定,此外,可从多个方向植入桥接单元,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场景。

实施例5

请参照图21,本实施例的管腔支架700和实施例4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二网状区域38的钩挂间隙L0不同。本实施例的第二网状区域38自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包括近端区域38a、中间区域38b及远端区域38c。在自然展开状态下,中间区域38b中所有的钩挂单元381均为第一钩挂状态,近端区域38a和远端区域38c 中的钩挂单元381也均为第一钩挂状态。中间区域38b中所有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均大于近端区域38a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也大于远端区域38c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故中间区域38b的钩挂单元381中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分别向两端移动的空间更大。当管腔支架700中网状支撑结构72所在的一侧向外弯曲时,中间区域38b可被拉伸的程度更大,使管腔支架700 可更好的顺应弯曲的管腔,并更好的与管腔内壁贴合。此外,由于近端区域38a和远端区域38c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更小,故钩挂单元381中的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之间相互限制程度更大,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385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386处不易于向外翘起(或拱起),从而可降低管腔支架700对管腔内壁的刺激及损伤。在其他实施例中,中间区域38b中部分钩挂单元381(例如,至少一个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大于近端区域38a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且大于远端区域38c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只要可使中间区域38b可被拉伸的程度更大即可。

此外,本实施例的管腔支架700还设有四个显影点73,分别位于相对的两个第一网状区域37的近端和远端。通过显影点73的设置,可方便操作者在术中更准确的定位。

实施例6

请参照2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管腔支架800,该管腔支架800包括网状支撑结构82,该网状支撑结构82通过一体编织的方式制成,整体呈中空管状且两端具有开口,包括第一网状区域37、第二网状区域38和第三网状区域83。本实施例的网状支撑结构82具有两个第二网状区域38,每个第二网状区域38在周向上一侧连接第一网状区域37,另一侧连接第三网状区域83。在其他实施例中,管腔支架800 具有两个第一网状区域37、一个第二网状区域38和一个第三网状区域83,第二网状区域38在周向上两侧分别连接一个第一网状区域37,第三网状区域83在周向上两侧也分别连接一个第一网状区域37。其中,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在实施例1-5中均已详细描写,在此不作赘述。

本实施例的第三网状区域83包括轴向上间隔排列的一个或多个波形单元组84,该波形单元组84包括轴向上相互钩挂的两个波形单元,分别为第三波形单元841和第四波形单元842。其中,第三波形单元841的波谷与第四波形单元842的波峰相互钩挂。

相较于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第三网状区域83 具有更优的柔顺性,更易于弯折。参照图23,当本实施例的管腔支架800的目标植入管腔为主动脉弓600时,由于主动脉弓600具有大弯侧610(即弯曲程度较小,曲率半径较大的一侧)与小弯侧620(即弯曲程度较大,曲率半径较小的一侧),在植入时,可使第一网状区域37和第二网状区域38朝向大弯侧610,第三网状区域83朝向小弯侧620,使管腔支架800更易弯折,更好的顺应管腔的弯曲形态。

进一步地,第二网状区域38自近端向远端方向依次包括近端区域38a、中间区域38b及远端区域38c。在自然展开状态下,中间区域 38b中所有的钩挂单元381均为第一钩挂状态,近端区域38a和远端区域38c中的钩挂单元381也均为第一钩挂状态。中间区域38b中所有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均大于近端区域38a中钩挂单元381 的钩挂间隙L0,也大于远端区域38c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故中间区域38b的钩挂单元381中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 分别向两端移动的空间更大。当管腔支架800中网状支撑结构82所在的一侧向外弯曲时,中间区域38b可被拉伸的程度更大,使管腔支架800可更好的顺应弯曲的管腔,并更好的与管腔内壁贴合。此外,由于近端区域38a和远端区域38c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更小,故钩挂单元381中的第一钩挂件382和第二钩挂件383之间相互限制程度更大,第一钩挂件382的波谷和第二钩挂件383的波峰处不易于向外翘起(或拱起),从而可降低管腔支架800对管腔内壁的刺激及损伤。

在自然展开状态下,本实施例的第三网状区域83的波形单元组 84均为第一钩挂状态,且第三波形单元841的波谷和第四波形单元 842的波峰之间形成的钩挂间隙(图未标)小于第二网状区域38中钩挂单元381的钩挂间隙L0。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网状区域83的波形单元组84中两个波形单元可为第二钩挂状态和/或第三钩挂状态,即第三网状区域83的波形单元组84中两个波形单元的钩挂间隙为0,从而可使第三网状区域83位于小弯侧620时,波形单元组84中的波峰和波谷不会因小弯侧620的挤压而向外翘起,进而可进一步降低管腔支架800对管腔内壁的刺激及损伤。

上述具体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说明书不能对本发明构思的所有实施例做穷举,且上述不同实施例的部分特征可以相互替换或组合,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做简单替换,本发明的构思以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管腔支架预制件及由管腔支架预制件制备的管腔支架
  • 管腔支架预制件及由管腔支架预制件制备的管腔支架
技术分类

06120116084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