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27:33


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铸造模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铸造模具是指铸造成形工艺中,用以成形铸件所使用的模具,一般分为重力铸造模具、高压铸造模具(压铸模)、低压铸造模具、挤压铸造模具等。是铸造生产中最重要的工艺装备之一,对铸件的质量影响很大。

现有的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虽然可以将所需壳体给铸造出来,但是铸造出来的壳体上可能会出现气孔,然出现这样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模具进料孔进入的熔化状态下的液体流速过大,即导致空气未及时排出,留在铸造模具中,从而留在壳体上,继而导致制造出来的壳体质量降低。

因此,需要提出新的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以解决现有的大部分铸造模具不能控制液体进入铸造模具内部的流速,即不能保证铸造模具内部气体的及时排出,从而无法避免铸造出来的壳体上出现气孔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包括铸造机构,所述铸造机构的顶部设置有辅助机构;

所述辅助机构包括导料管,所述导料管的内部靠近出口处活动套接有第一圆柱,所述第一圆柱的顶端固定有圆管,所述圆管的外壁固定有绞龙叶片,所述圆管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圆柱,所述第二圆柱的外表面固定有两个相对称的连接块,两个所述连接块的底部均固定有限位杆,两个所述限位杆的外表面靠近底部位置均活动贯穿有第一手拧螺丝,所述导料管的外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螺纹槽,所述导料管的外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二螺纹槽,两个所述限位杆的外表面均活动套接有弹簧,所述第二圆柱的顶端开设有第三螺纹槽,所述第三螺纹槽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手拧螺丝,所述第二手拧螺丝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圆环槽,每个所述圆环槽的内部均设置有密封环,所述导料管的外壁固定有安装架。

优选的,所述圆管处于导料管的内部,所述绞龙叶片的外表面与导料管的内壁相接触,所述第二圆柱的下端处于导料管的内部,两个所述限位杆的顶端均活动贯穿导料管的下侧。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一手拧螺丝的一端分别螺纹连接在两个第一螺纹槽的内部,两个所述弹簧的底端分别与两个限位杆的上侧相安装,两个所述弹簧的上端均与导料管的下侧相安装,所述连接杆的底端从上到下依次活动贯穿第三螺纹槽的内壁底部和第一圆柱的顶端。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处于圆管的内部,所述导料管的底部、第一圆柱的底端和连接杆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个所述密封环均处于圆管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铸造机构包括下模具,所述下模具的顶部设置有上模具,所述安装架安装在上模具的顶部,所述下模具的底部和上模具的顶部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梯形槽,上方两个所述梯形槽的内部均设置有梯形块,两个所述梯形块的内壁底部均固定有两个卡杆。

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两侧均滑动嵌设有卡块,两个所述卡块的相对一侧分别滑动嵌设在上模具的两侧,四个所述卡杆共分为两组,两组所述卡杆的底端从上到下依次分别活动贯穿上方两个梯形槽的内壁底部和下方两个梯形槽的顶部。

优选的,每组所述卡杆的底端均从上到下分别活动贯穿每个卡块的顶部和每个卡块的内壁底部,每组所述卡杆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安装槽,四个所述安装槽共分为两组,每组所述安装槽的内部之间均设置有压块。

优选的,两个所述梯形块的相背一侧均开设有环形槽,所述上模具的内壁底部固定连通有增压管,所述上模具的顶部四角和下模具的底部四角均开设有圆柱槽,所述上模具的内壁顶部开设有进料孔,所述导料管的底端处于进料孔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上模具的两侧和下模具的两侧均活动贯穿有两个手拧螺栓杆,每个所述手拧螺栓杆的一端分别螺纹连接在每个圆柱槽的内壁上,所述上模具的底部开设有多个限位槽,所述下模具的顶部固定有多个限位块。

优选的,每个所述限位块分别处于每个限位槽的内部,八个所述圆柱槽共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圆柱槽的内部均设置有圆杆,八个所述手拧螺栓杆共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所述手拧螺栓杆的一端分别活动贯穿四个圆杆的外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通过设置辅助机构,可以让进入铸造模具的熔化状态下的液体流速降低,即保证铸造模具内部的空气能及时排出,从而有效地保证制作出来的壳体上不含有气孔,即有效地提高增压铸造模具的使用效率,当需要降低液体流进铸造模具内部的速度时,此时先利用第二手拧螺丝将连接杆完全取出,随后利用限位杆、连接块、第二圆杆和圆管的配合,将第一圆柱移出导料管的出料口,接着利用第一手拧螺丝和第二螺纹槽的配合,即实现让移动后的第一圆柱不发生移动,这时再注入液体,此时通过绞龙叶片、圆管和导料管的配合,直接实现降低液体进入铸造模具的流速,即保证铸造模具内部的气体能及时被排出。

2、本发明通过设置铸造机构,可以将熔化状态下的液体给铸造成所需形状的壳体,当需要将液体铸造成壳体时,此时直接利用梯形块、卡杆、卡块、安装槽和压块的配合,即可实现将下模具和上模具紧紧地固定住,接着直接利用辅助机构将液体给倒入铸造模具中,随后在利用增压管和外接增压泵的配合,即可实现壳体的铸造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的辅助机构部分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的辅助机构部分剖视立体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的部分爆炸图;

图5为本发明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的第二手拧螺丝、连接杆、圆环槽和密封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的第一圆柱、圆管、连接块和进料孔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的俯视角度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的铸造机构部分立体图。

图中:1、铸造机构;101、下模具;102、上模具;103、梯形槽;104、梯形块;105、卡杆;106、卡块;107、安装槽;108、压块;109、环形槽;110、增压管;111、圆柱槽;112、进料孔;113、手拧螺栓杆;114、限位槽;115、限位块;2、辅助机构;201、导料管;202、第一圆柱;203、圆管;204、绞龙叶片;205、第二圆柱;206、连接块;207、限位杆;208、第一手拧螺丝;209、第一螺纹槽;210、第二螺纹槽;211、弹簧;212、第三螺纹槽;213、第二手拧螺丝;214、连接杆;215、圆环槽;216、密封环;217、安装架;3、圆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条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壳体铸造用增压铸造模具,包括铸造机构1,铸造机构1的顶部设置有辅助机构2;

辅助机构2包括导料管201,导料管201的内部靠近出口处活动套接有第一圆柱202,第一圆柱202的顶端固定有圆管203,圆管203的外壁固定有绞龙叶片204,圆管203的顶部固定有第二圆柱205,第二圆柱205的外表面固定有两个相对称的连接块206,两个连接块206的底部均固定有限位杆207,两个限位杆207的外表面靠近底部位置均活动贯穿有第一手拧螺丝208,导料管201的外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一螺纹槽209,导料管201的外壁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第二螺纹槽210,两个限位杆207的外表面均活动套接有弹簧211,第二圆柱205的顶端开设有第三螺纹槽212,第三螺纹槽212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二手拧螺丝213,第二手拧螺丝213的一端固定有连接杆214,连接杆214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圆环槽215,每个圆环槽215的内部均设置有密封环216,导料管201的外壁固定有安装架217。

根据图2和图3所示,圆管203处于导料管201的内部,绞龙叶片204的外表面与导料管201的内壁相接触,第二圆柱205的下端处于导料管201的内部,两个限位杆207的顶端均活动贯穿导料管201的下侧,方便在限位杆207和连接块206的配合下,可以让第二圆柱205进行垂直上下移动。

根据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两个第一手拧螺丝208的一端分别螺纹连接在两个第一螺纹槽209的内部,两个弹簧211的底端分别与两个限位杆207的上侧相安装,两个弹簧211的上端均与导料管201的下侧相安装,连接杆214的底端从上到下依次活动贯穿第三螺纹槽212的内壁底部和第一圆柱202的顶端,可以在第三螺纹槽212和第二手拧螺丝213的配合下,防止连接杆214在圆管203上移动。

根据图2、图3、图5和图6所示,连接杆214处于圆管203的内部,导料管201的底部、第一圆柱202的底端和连接杆214的底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每个密封环216均处于圆管203的内部,方便在密封环216的作用下,可以增加连接杆214与圆管203之间的密封性。

根据图1、图2、图4、图7和图8所示,铸造机构1包括下模具101,下模具101的顶部设置有上模具102,安装架217安装在上模具102的顶部,下模具101的底部和上模具102的顶部均开设有两个相对称的梯形槽103,上方两个梯形槽103的内部均设置有梯形块104,两个梯形块104的内壁底部均固定有两个卡杆105,方便在梯形块104和梯形槽103的配合下,可以让卡杆105准确地移动到卡块106上。

根据图4、图7和图8所示,下模具101的两侧均滑动嵌设有卡块106,两个卡块106的相对一侧分别滑动嵌设在上模具102的两侧,四个卡杆105共分为两组,两组卡杆105的底端从上到下依次分别活动贯穿上方两个梯形槽103的内壁底部和下方两个梯形槽103的顶部,方便在卡杆105的作用下,可以防止卡块106从上模具102和下模具101之间移出。

根据图8所示,每组卡杆105的底端均从上到下分别活动贯穿每个卡块106的顶部和每个卡块106的内壁底部,每组卡杆105的外表面均开设有安装槽107,四个安装槽107共分为两组,每组安装槽107的内部之间均设置有压块108,可以在压块108和安装槽107的配合下,防止卡杆105发生移动。

根据图2-图4、图7和图8所示,两个梯形块104的相背一侧均开设有环形槽109,上模具102的内壁底部固定连通有增压管110,上模具102的顶部四角和下模具101的底部四角均开设有圆柱槽111,上模具102的内壁顶部开设有进料孔112,导料管201的底端处于进料孔112的内部,方便在导料管201和进料孔112的配合,可以将熔化状态下的液体给导流到铸造模具中,即上模具102和下模具101组成的空间内部。

根据图4和图7所示,上模具102的两侧和下模具101的两侧均活动贯穿有两个手拧螺栓杆113,每个手拧螺栓杆113的一端分别螺纹连接在每个圆柱槽111的内壁上,上模具102的底部开设有多个限位槽114,下模具101的顶部固定有多个限位块115,可以在限位块115和限位槽114的配合下,让上模具102和下模具101进行准确的对接操作。

根据图1、图4和图7所示,每个限位块115分别处于每个限位槽114的内部,八个圆柱槽111共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圆柱槽111的内部均设置有圆杆3,八个手拧螺栓杆113共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手拧螺栓杆113的一端分别活动贯穿四个圆杆3的外表面,方便在手拧螺栓杆113的作用下,可以将圆杆3稳定地固定在所对应的圆柱槽111内部。

其整个机构达到的效果为:当需要进行壳体铸造时,此时先在下模具101上的每个圆柱槽111内部都放置上圆杆3,随后在利用第二手拧螺丝213将其进行固定,接着将上模具102和下模具101通过限位槽114和限位块115对接在一起,之后将两个卡块106分别安装在上模具102和下模具101之间,再接着利用梯形块104带动与之连接的卡杆105移动,当梯形块104移动到所对应的梯形槽103的内部时,此时所对应的卡杆105刚好穿过所对应的卡块106,即通过卡块106、卡杆105和梯形块104的配合,将上模具102和下模具101紧紧地固定在一起,这时为了防止梯形块104发生移动,此时直接通过所对应的安装槽107和压块108的配合,将其进行固定,在之后将辅助机构2上的导料管201的底端放入进料孔112的内部,最后利用安装架217和工作人员准备的螺丝配合使用,即可将辅助机构2固定在上模具102上,当一切都准备好时,此时直接将第二手拧螺丝213从第三螺纹槽212的内部取出,当第二手拧螺丝213开始发生移动时,此时移动的第二手拧螺丝213会带动与之连接的连接杆214移动,而移动的连接杆214也会带动所对应的密封环216移动,当连接杆214的底端完成从第三螺纹槽212的内部移出后,直接再将增压管110的输入端与外接增压泵相连接,随后将两个第一手拧螺丝208分别从两个第一螺纹槽209的内部取出,且不将第一手拧螺丝208从所对应的限位杆207移出,当两个第一手拧螺丝208均完成取出操作时,此时直接将两个限位杆207同步向上推动,当两个限位杆207开始移动时,此时移动的每个限位杆207都会使得与之连接的弹簧211被压缩,同时移动的两个限位杆207都会在两个连接块206的配合下,一起带动第二圆柱205上移,而移动的第二圆柱205也会在所对应的圆管203配合使用下,直接带动与之连接的第一圆柱202和绞龙叶片204移动,当两个第一手拧螺丝208的一端刚好移动到与所对应的第二螺纹槽210的螺纹口相持平时,此时直接停止两个限位杆207的移动,这时第一圆柱202的底端刚好移出导料管201的出料口处,接着在利用两个第一手拧螺丝208和两个第二螺纹槽210的配合,将两个限位杆207进行固定,即可向导料管201的进口处倒入熔化状态下的液体,当液体进入导料管201的内部时,此时在圆管203和绞龙叶片204的配合下,可以极大地降低液体流到铸造模具内部的速度,即让液体顺着导料管201的内壁滑落到铸造模具的内部,从而有效地避免因流速过快而导致铸造模具内部的气体未来的急排出的情况,当液体不断地进入铸造模具内部时,此时铸造模具内部的气体也会在连接杆214贯穿的通孔和圆管203的配合,直接输送到第三螺纹槽212的内部,最后从第三螺纹槽212的螺纹口排出,当铸造模具内部注入适量的液体后,直接利用第二手拧螺丝213带动连接杆214复位,这时移动的连接杆214也会带动所对应的密封环216复位,当连接杆214完成复位后,直接将两个第一手拧螺丝208分别从与之连接的第二螺纹槽210移出,接着利用弹簧211、限位杆207、连接块206、第二圆柱205和圆管203的配合,直接让第一圆柱202复位到初始位置,同时在第一圆柱202完成进行复位时,移动的第一圆柱202也会在连接杆214的配合下,将处于导料管201出口处的液体给挤压回铸造模具中,当第一圆柱202完成复位后,再次利用第一手拧螺丝208和第一螺纹槽209的配合,将两个限位杆207进行固定,最后在利用增压管110和外接增压泵的配合,对铸造模具内部的液体进行增压即可,当铸造模具内部的液体冷却成壳体时,此时直接依次取下压块108、卡杆105和卡块106,即可将上模具102和下模具101分开,取出铸造好的壳体。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22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