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可再生能源因能缓解负荷需求及减少碳排放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光伏,其是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主要连接到配电网中,给配电网带来了快速和随机的电压波动,危害系统的安全运行。与此同时,先进的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及控制技术在配网领域的集成,为协调各分布式资源的运行提供了工程基础,配电网逐渐演变为了配电物联网系统。

配电物联系统中信息与通信系统和物理电力系统相互耦合,其为信息物理电力系统(cyber physical power system,CPPS)耦合网络。信息物理电力系统(cyber physicalpower system,CPPS)是一个实时感知、信息处理与动态控制相互融合的多维异构复杂系统,其通过3C(communication,computation,control)技术将通信网络、物理系统与分析计算系统融为一体。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到现代电网并深刻变革其运行模式,但信息-物理交互机理仍不清晰,现有的电力系统计算与分析模型亦未充分考虑信息因素。信息物理系统概念及理论注重于信息空间和物理系统之间的联系与交互作用,是实现二者融合分析与控制的有效手段,能够解决现代电网面临的运行与控制分析难题。突破空间界限,探索信息空间与物理系统在拓扑连接与功能耦合方面的交互机制;归纳信息过程和物理过程之间的驱动逻辑与演变规律,建立可精确描述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多应用场景及业务的融合模型。

发明内容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发明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鉴于上述现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发明。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能够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包括:

获取配电网拓扑结构数据信息以及历史运行状态信息,建立对应配电网的第一系统框架模型;

结合混合逻辑动态方法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控制逻辑以及物理动态进行仿真,建立第一逻辑模型;

根据配电网信息通讯交互过程,建立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

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框架模型、第一逻辑模型以及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建立配电网融合流模型,并结合预设模型优化框架,对配电网进行基于融合流模型的信息物理孪生建模。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信息节点模型包括量测节点、决策节点以及执行节点,所述信息支路模型包括通信支路的建模以及逆变器混合逻辑动态的建模;

所述量测节点用于完成物理设备运行状态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的投射,其映射可用仿射变换描述:

σ

其中,i为量测节点编号,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决策节点包括,

所述决策节点用于存储各时刻下决策节点的输入量,以及实现从简单的自动控制到复杂的优化问题的决策过程,决策节点j的决策过程表述为:

γ

ρ

其中,δ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通信支路的建模包括,

所述通信支路用于刻画信息空间中信息节点间的通讯连通特性与信息传递特性,根据通讯拓扑,设θ=(u

其中,Π对应着静态的通讯拓扑,为恒定的矩阵,引入同规模的通讯状态矩阵Ψ=(y

此时,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信息关联关系如下:

其中,ρ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逆变器混合逻辑动态的建模包括,

所述逆变器包括四种不同状态,分别为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以及第四状态,当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时无功出力恒定,则该状态为第一状态;

当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时无功出力恒定,则该状态为第二状态;

当无功出力增加时该状态为第三状态;

当无功出力减少时该状态为第四状态。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逆变器混合逻辑动态的建模还包括,

当逆变器处于第一状态时,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上限值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三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且电压幅值小于电压预设下限值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四状态;

当逆变器处于第二状态时,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处于电压预设下限与电压预设上限之间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一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小于电压预设下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四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上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三状态;

当逆变器处于第三状态时,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上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二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且电压幅值小于电压预设上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一状态;

当逆变器处于第四状态时,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下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二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下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一状态。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预设模型优化框架包括,分层分布式优化框架、完全分布式优化框架、集中式优化框架以及就地式优化框架;

当电网的网络结构可获取、通信网络完备、所有就地控制及主站归属于同一运营单位,没有信息隐私交互的限制且考虑设备基础出力结果时,选取分层分布式优化框架进行孪生模型优化建模;

当电网的网络结构可获取、通信网络完备且所有就地控制及主站归属于同一运营单位,有信息隐私交互的限制时,选取完全分布式优化框架进行孪生模型优化建模;

当电网的网络结构可获取、通信网络完备、所有就地控制及主站归属于同一运营单位,没有信息隐私交互的限制且不考虑设备基础出力结果时,选取集中式优化框架进行孪生模型优化建模;

当电网的网络结构不可获取、通信网络不完备且可控设备数量低于第一阈值时,选取就地式优化框架进行孪生模型优化建模。

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型建立模块、第二模型建立模块、第三模型建立模块以及第四模型建立模块,

第一模型建立模块,所述第一模型建立模块用于获取配电网拓扑结构数据信息以及历史运行状态信息,建立对应配电网的第一系统框架模型;

第二模型建立模块,所述第二模型建立模块用于结合混合逻辑动态方法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控制逻辑以及物理动态进行仿真,建立第一逻辑模型;

第三模型建立模块,所述第三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配电网信息通讯交互过程,建立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

第四模型建立模块,所述第四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框架模型、第一逻辑模型以及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建立配电网融合流模型,并结合预设模型优化框架,对配电网进行基于融合流模型的信息物理孪生建模。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提出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获取配电网拓扑结构数据信息以及历史运行状态信息,建立对应配电网的第一系统框架模型;结合混合逻辑动态方法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控制逻辑以及物理动态进行仿真,建立第一逻辑模型;根据配电网信息通讯交互过程,建立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根据所述第一系统框架模型、第一逻辑模型以及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建立配电网融合流模型,并结合预设模型优化框架,对配电网进行基于融合流模型的信息物理孪生建模。实现归纳信息过程和物理过程之间的逻辑与演变规律,建立可精确描述电网信息物理系统多应用场景及业务的融合模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的分层分布式的信息物理协同优化框架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的完全分布式的信息物理协同优化框架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的集中式的信息物理协同优化框架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的就地式的信息物理协同优化框架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的逆变器有限自动机的状态转移过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的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本发明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发明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

同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的“上、下、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或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同样可以是机械连接、电连接或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照图1-7,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包括:

获取配电网拓扑结构数据信息以及历史运行状态信息,建立对应配电网的第一系统框架模型;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配电网拓扑结构数据信息至少包括配电网中的各种元器件之间的拓扑连接结构信息、拓扑等级信息、拓扑结构功能信息,历史运行状态至少包括正常状态、异常状态、正常-异常切换状态以及异常-正常切换状态。

更进一步的,结合混合逻辑动态方法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控制逻辑以及物理动态进行仿真,建立第一逻辑模型;

更进一步的,根据配电网信息通讯交互过程,建立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

可选的,信息节点模型包括量测节点、决策节点以及执行节点,信息支路模型包括通信支路的建模以及逆变器混合逻辑动态的建模;

可选的,量测节点用于完成物理设备运行状态从物理空间到信息空间的投射,其映射可用仿射变换描述:

σ

其中,i为量测节点编号,

代表c量测节点的量测向量,即χ

可选的,决策节点用于存储各时刻下决策节点的输入量,以及实现从简单的自动控制到复杂的优化问题的决策过程,决策节点j的决策过程表述为:

γ

ρ

其中,δ

可选的,通信支路用于刻画信息空间中信息节点间的通讯连通特性与信息传递特性,根据通讯拓扑,设θ=(u

其中,Π对应着静态的通讯拓扑,为恒定的矩阵,引入同规模的通讯状态矩阵Ψ=(y

此时,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信息关联关系如下:

其中,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逆变器包括四种不同状态,分别为第一状态、第二状态、第三状态以及第四状态,当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时无功出力恒定,则该状态为第一状态;

当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时无功出力恒定,则该状态为第二状态;

当无功出力增加时该状态为第三状态;

当无功出力减少时该状态为第四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逆变器处于第一状态时,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且电压幅值(此处为逆电器所属设备并网节点处的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上限值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三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且电压幅值小于电压预设下限值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四状态;

当逆变器处于第二状态时,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处于电压预设下限与电压预设上限之间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一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小于电压预设下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四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上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三状态;

当逆变器处于第三状态时,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上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二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且电压幅值小于电压预设上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一状态;

当逆变器处于第四状态时,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异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下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二状态;

若主站与就地控制器通讯正常,且电压幅值大于电压预设下限时,逆变器状态变为第一状态。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光伏逆变器的电压状态方程及无功输出方程为:

电压幅值及无功出力的变化量为:

无功出力的上限为:

其中,V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第一系统框架模型、第一逻辑模型以及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建立配电网融合流模型,并结合预设模型优化框架,对配电网进行基于融合流模型的信息物理孪生建模。

可选的,预设模型优化框架包括,分层分布式优化框架、完全分布式优化框架、集中式优化框架以及就地式优化框架;

当电网的网络结构可获取、通信网络完备、所有就地控制及主站归属于同一运营单位,没有信息隐私交互的限制且考虑设备基础出力结果时,选取分层分布式优化框架进行孪生模型优化建模;

当电网的网络结构可获取、通信网络完备且所有就地控制及主站归属于同一运营单位,有信息隐私交互的限制时,选取完全分布式优化框架进行孪生模型优化建模;

当电网的网络结构可获取、通信网络完备、所有就地控制及主站归属于同一运营单位,没有信息隐私交互的限制且不考虑设备基础出力结果时,选取集中式优化框架进行孪生模型优化建模;

当电网的网络结构不可获取、通信网络不完备且可控设备数量低于第一阈值时,选取就地式优化框架进行孪生模型优化建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阈值取值可为原基础可控设备的50%,第一阈值的取值本申请中不做限制,其他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使用其他数值表示第一阈值也应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系统,包括第一模型建立模块、第二模型建立模块、第三模型建立模块以及第四模型建立模块,

第一模型建立模块,第一模型建立模块用于获取配电网拓扑结构数据信息以及历史运行状态信息,建立对应配电网的第一系统框架模型;

第二模型建立模块,第二模型建立模块用于结合混合逻辑动态方法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控制逻辑以及物理动态进行仿真,建立第一逻辑模型;

第三模型建立模块,第三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配电网信息通讯交互过程,建立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

第四模型建立模块,第四模型建立模块用于根据第一系统框架模型、第一逻辑模型以及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建立配电网融合流模型,并结合预设模型优化框架,对配电网进行基于融合流模型的信息物理孪生建模。

上述各单元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7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运营商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配电网拓扑结构数据信息以及历史运行状态信息,建立对应配电网的第一系统框架模型;

结合混合逻辑动态方法对配电网运行过程中控制逻辑以及物理动态进行仿真,建立第一逻辑模型;

根据配电网信息通讯交互过程,建立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

根据第一系统框架模型、第一逻辑模型以及信息节点模型以及信息支路模型建立配电网融合流模型,并结合预设模型优化框架,对配电网进行基于融合流模型的信息物理孪生建模。

实施例2

参照图2-5,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基于融合流模型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孪生建模方法及系统,为了验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对比实验进行科学论证。

若采用分层分布式的优化框架,一轮闭环的物联网优化过程如图2所示,包含了元件级的就地式控制和系统级的集中式控制。控制步骤如下所示:

1)步骤一:各量测节点定时采集节点及物理设备的状态,并将设备及节点的状态按预设的时间间隔上传至主站,将设备及部分节点的状态按预设时间间隔上传至相应的本地控制器。

2)步骤二:经过照预设的就地控制间隔后,本地控制器根据就地量测值及MLD模型计算设备出力。

3)步骤三:本地控制器将控制指令下发至设备及上传至主站。

4)步骤四:经过预设的集中优化间隔,主站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出力及负荷,并求解全局优化问题,得到各个设备的基准出力值。此外,主站将本地控制器的控制指令及量测数据存储于数据库。

5)步骤五:主站将优化结果下发至就地控制器,就地控制器更新MLD模型。

若采用完全分布式的优化框架,一轮闭环的物联网优化过程如图3所示,包含了元件级的就地式控制和系统级的完全分布式主站协同控制。控制步骤如下所示:

1)步骤一:各量测节点定时采集节点及物理设备的状态,并将设备及节点的状态按预设的时间间隔上传至相应主站,将设备及部分节点的状态按预设时间间隔上传至相应的本地控制器。

2)步骤二:经过照预设的就地控制间隔后,本地控制器根据逆变器就地量测值及MLD模型计算设备出力。

3)步骤三:本地控制器将控制指令下发至所管理的设备及上传至相应的主站。

4)步骤四:经过预设的分布式优化间隔,各主站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出力及负荷;随后,各主站交换边界信息并进行优化问题的迭代求解,最终得到全局优化问题的等效解,即得到各个设备的基准出力值。此外,主站将本地控制器上传的控制指令及量测数据存储于数据库。

5)步骤五:各个主站将优化结果下发至就地控制器,就地控制器更新MLD模型。

若采用集中式的优化框架,一轮闭环的物联网优化过程如图4所示,仅包含集中式主站控制。控制步骤如下所示:

1)步骤一:各量测节点定时采集节点及物理设备的状态,并将设备及节点的状态按预设的时间间隔上传至相应主站。

2)步骤二:经过预设的集中式优化间隔,主站根据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可再生能源出力及负荷;随后,主站进行优化问题的求解,最终得到全局优化问题的等效解,即得到各个设备的基准出力值。

3)步骤三:各个主站将优化结果下发至逆变器(执行节点),逆变器调整可再生能源系统并网的功率。

若采用就地式的优化框架,一轮闭环的物联网优化过程如图5所示,仅涉及就地控制器的实时调节。控制步骤如下所示:

1)步骤一:各量测节点定时采集节点及物理设备的状态,将设备及部分节点的状态按预设时间间隔上传至相应的本地控制器。

2)步骤二:经过照预设的就地控制间隔后,本地控制器根据逆变器就地量测值及MLD模型计算设备出力。

3)步骤三:本地控制器将控制指令下发至所管理的设备,逆变器调整可再生能源系统并网的功率。

上述为配电物联网中的四种优化框架,其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如下述表1所示:

表1不同类型信息物理系统优化框架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可以采用各种计算机语言实现,例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Java和直译式脚本语言JavaScript等。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相关技术
  • 配电网信息物理系统模型、建模方法以及应用
  • 基于有限状态机的配电网信息物理元件建模方法及系统
技术分类

0612011651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