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线缆组件、电路板、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0:50


线缆组件、电路板、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组件、电路板、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线缆组件大多是采用socket(插座)与cable(电缆)相配合的结构,但是在未来112G/224G的系统中,由于电路板的损耗不断增加,且socket本身存在一定的高度,因此不利于系统散热。另外,在线缆组件上设置socket,线缆的末端和socket相连,然后socket再与电路板相连,会增加接触界面,从而增加了阻抗不连续点,限制了信号传输的带宽。相关技术中,通过鱼眼结构将线缆直接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相连接,以减少socket的使用。但是,由于通过鱼眼结构将线缆直接与PCB相连接会导致该鱼眼结构的器件在PCB上无法拆卸,因此,会增加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电路板、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能够在降低线缆组件的高度的情况下,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同时达到线缆组件与电路板可拆卸的目的,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包括:

线缆,包括信号线和屏蔽层;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部可弹性形变,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与设置有第一导电接口的电路板进行弹性连接;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屏蔽层,所述第四连接部可弹性形变,所述第四连接部用于与设置有第二导电接口的所述电路板进行弹性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路板,包括:

第一导电接口,用于与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线缆组件连接;第二导电接口,用于与所述线缆组件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包括:

线缆组件,包括线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线缆包括信号线和屏蔽层,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信号线,所述第二连接部可弹性形变,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于所述屏蔽层,所述第四连接部可弹性形变;电路板,包括第一导电接口和第二导电接口;所述第一导电接口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弹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接口与所述第四连接部弹性连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有如第一方面所述的线缆组件,或者包括有如第二方面所述的电路板,或者包括有如第三方面所述的连接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二连接部和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四连接部,当第二连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一导电接口弹性连接以及第四连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二导电接口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与电路板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可以直接连接以传输信号,而无需在线缆组件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从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附图说明

图1是相关技术中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件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子部和第二连接子部的弹性形变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结构的性能仿真结果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线缆组件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提供的线缆组件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流程图中示出了逻辑顺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流程图中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的描述中,多个(或多项)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缆组件、电路板、连接结构及电子设备,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二连接部和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四连接部,当第二连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一导电接口弹性连接以及第四连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二导电接口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与电路板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可以直接连接,而无需在线缆组件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从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所示,目前,线缆组件100大多是采用插座600与线缆110相配合的结构,即在线缆组件100上设置插座600,线缆110的末端和插座600相连,然后插座600再与电路板200相连,会增加接触界面,从而增加了阻抗不连续点,限制了信号传输的带宽。为此,相关技术中,通过鱼眼结构将线缆110直接与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相连接,以减少插座600的使用。但是,由于通过鱼眼结构将线缆110直接与PCB相连接会导致该鱼眼结构的器件在PCB上无法拆卸,因此,会增加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

基于上述分析,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

参照图2,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线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描述线缆组件的结构原理,图2中配以电路板200进行说明。该线缆组件100包括线缆110、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其中,线缆110包括信号线101和屏蔽层102,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该第一连接部121连接于信号线101,第二连接部122可弹性形变,第二连接部122可以用于与设置有第一导电接口210的电路板200进行弹性连接,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131和第四连接部132,第三连接部131连接于屏蔽层102,第四连接部132可弹性形变,第四连接部132可以用于与设置有第二导电接口220的电路板200进行弹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二连接部122和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四连接部132,当第二连接部122与电路板200的第一导电接口210弹性连接以及第四连接部132与电路板200的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100与电路板200可以进行拆卸,易于更换与返修,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200可以直接连接以传输信号,而无需在线缆组件100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100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200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100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从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部121与信号线101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三连接部131与屏蔽层102的连接方式均可以有多种,比如焊接(比如激光焊接)或者注塑等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均为金属化孔,且第一导电接口210的完成孔径和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完成孔径可以小于0.5mm,比如,完成孔径为0.3mm、0.2mm或者其他取值,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可以理解的是,金属化孔为通过化学反应将一层薄铜镀在电路板200的顶层和电路板200的底层之间的孔的内壁而形成的孔,其可以使得电路板200的顶层与底层相互连接。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为圆柱形结构,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屏蔽层102的材料可以为金属材料,也可以是半导电材料,比如,金属材料可以为编织成网状的金属线,也可以为金属薄膜。而且,线缆110的屏蔽层102的外部可以包裹绝缘介质,也可以不包裹绝缘介质,当屏蔽层102的外部包裹绝缘介质(即绝缘层)时,需要将线缆110的屏蔽层102外露,以便于屏蔽层102与第三连接部131连接,隔绝线缆110之间的电磁干扰,保证屏蔽性能。另外,屏蔽层102与被屏蔽的线缆110等电位,并与绝缘层接触,从而避免在线缆110与绝缘层之间发生局部放电。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屏蔽层102可以为单屏蔽层,也可以为多屏蔽层,其中,单屏蔽层可以为单一的屏蔽网或者屏蔽膜,多屏蔽层可以为多个屏蔽网或者屏蔽膜。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二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均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为倒角形或者锥形,该导向结构也可以为其它具有导向性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另外,导向结构具有导向性,且导向结构的形状不影响其本身的导通性能。其中,第二连接部122的导向结构128如图3所示。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122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第四连接部132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第一连接子部123、第二连接子部124、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均可弹性形变。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子部123、第二连接子部124、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均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为倒角形或者锥形,该导向结构也可以为其它具有导向性的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另外,导向结构具有导向性,且导向结构的形状不影响其本身的导通性能。

基于上一实施例,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处于弹性形变状态时,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之间的距离缩短,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处于弹性形变状态时,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之间的距离缩短。其中,图4为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弹性形变方向的示意图。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122设置有连通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一弹性结构127,第四连接部(图中未示出)设置有连通第三连接部(图中未示出)的第二弹性结构(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一导电接口(图中未示出)弹性连接且第四连接部与第二导电接口(图中未示出)弹性连接时,第一弹性结构127和第二弹性结构均处于弹性形变状态。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件包括连通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一连接臂125和连通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二连接臂126,第二连接件包括连通第三连接部131与第四连接部132的第三连接臂135和连通第三连接部131与第四连接部132的第四连接臂136。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该线缆组件100包括线缆110、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其中,线缆110包括信号线101和屏蔽层102,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五连接部161和第六连接部162,该第五连接部161连接于信号线101,第六连接部162不可弹性形变,第六连接部162可以用于与设置有第一导电接口210的电路板200连接,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七连接部163和第八连接部164,第七连接部163连接于屏蔽层102,第八连接部164不可弹性形变,第八连接部164可以用于与设置有第二导电接口220的电路板200连接,其中,该线缆组件100可以包括固定片140,固定片140上设置有螺钉孔,通过螺钉150将固定片140固定在电路板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线缆组件100包括固定片140,固定片140包括第一固定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固定部(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部121与信号线101的连接处连接第一固定部,第三连接部131与屏蔽层102的连接处连接第二固定部,线缆组件100可以通过固定片140与电路板200稳定连接。其中,线缆组件100可以通过固定片140与电路板200稳定连接的实施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卡扣、铆钉和榫卯等结构连接,以便于线缆组件100与电路板200可以进行拆卸。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可以在固定片140上设置螺钉孔,通过螺钉150将固定片140固定在电路板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固定片140的厚度比socket(插座)的厚度要小,固定片140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该固定片140的外形可以呈多边形,比如三角形、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或者其他形状,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此外,如图8所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路板。该电路板200包括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其中,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均可以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线缆组件连接,以达到信号传输的目的。因此,该电路板200具有由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线缆组件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即通过在线缆组件中的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可弹性形变的第四连接部,线缆组件可与电路板200的第一导电接口210弹性连接以及与电路板200的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弹性连接,并且在线缆组件与电路板200连接之后,线缆组件与电路板200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线缆组件中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200可以直接连接,而无需在线缆组件上设置插座,降低了线缆组件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接触界面,从而减少了电路板200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进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均填充有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均可以通过该导电材料与线缆组件弹性连接。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导电材料可以是导电橡胶、导电银胶、金属细丝、毛纽扣或者金属弹簧等,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导电性能和弹性性能的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另外,导电材料的导电率可以大于100S/m,比如,导电率可以为101S/m、120S/m或者其他取值,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可以理解的是,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线缆110之间的接触力良好,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线缆110之间的接触力良好,并且可确保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线缆110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线缆110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电路板200设置有避让槽230,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均连接于避让槽230,其中,避让槽230的形状不限,以避让槽230的横截面为例,避让槽230的横截面可以呈多边形,比如三角形、正方形、矩形、菱形、梯形或者其他形状,在此不再一一例举。

基于上一实施例,避让槽包括第一避让口和第二避让口,第一导电接口连接于第一避让口,第二导电接口连接于第二避让口,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可以在第一避让口231与第一导电接口210之间设置过渡孔240,在第二避让口232与第二导电接口220之间设置过渡孔240,其中,第一避让口231可以起到避让第二连接部122的作用以及对第二连接部122插入第一导电接口210起到导向作用,第二避让口232可以起到避让第四连接部132的作用以及对第四连接部132插入第一导电接口210起到导向作用,过渡孔240中可以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在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中可以不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

此外,如图2所示,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连接结构,该连接结构包括线缆组件100和电路板200,其中,线缆组件100包括线缆110、第一连接件(图中未示出)和第二连接件(图中未示出),线缆110包括信号线101和屏蔽层102,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第一连接部121连接于信号线101,第二连接部122可弹性形变,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131和第四连接部132,第三连接部131连接于屏蔽层102,第四连接部132可弹性形变;电路板200包括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

当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第二连接部122弹性连接且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第四连接部132弹性连接时,第二连接部122和第四连接部132均处于弹性形变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二连接部122和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四连接部132,当第二连接部122与电路板200的第一导电接口210弹性连接以及第四连接部132与电路板200的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100与电路板200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200可以直接连接以传输信号,而无需在线缆组件100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100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200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100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从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趋肤效应,第二连接部122插入第一导电接口210以及第四连接部132插入第二导电接口220后,即便第二连接部122和第四连接部132发生弹性形变,但是不影响SI(Signal Integrity,信号完整性)性能。另外,信号传输带宽会受第一导电接口210的孔径和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孔径的影响,但是只要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一导电接口210接触,以及第四连接部132与第二导电接口220接触,就不会对信号传输带宽造成影响。其中,信号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上分布不平均,大量信号聚集在第一连接件的表面和第二连接件的表面,越往第一连接件的中心和第二连接件的中心,信号越少,该现象称为趋肤效应。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线缆组件100包括固定片140,固定片140包括第一固定部(图中未示出)和第二固定部(图中未示出),第一连接部121与信号线101的连接处连接第一固定部,第三连接部131与屏蔽层102的连接处连接第二固定部,线缆组件100可以通过固定片140与电路板200稳定连接。其中,线缆组件100可以通过固定片140与电路板200稳定连接的实施方式有很多,比如,通过卡扣、铆钉和榫卯等结构连接,以便于线缆组件100与电路板200可以进行拆卸。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可以在固定片140上设置螺钉孔,通过螺钉150将固定片140固定在电路板上,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基于上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200设置有避让槽230,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均连接于避让槽230,避让槽230的尺寸与固定片140的尺寸相匹配,固定片140可以安装于该避让槽230中,以降低线缆组件100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

一可选的实施方式,避让槽230的厚度与固定片140的厚度相等,固定片140可以完全镶嵌在该避让槽230中,以降低线缆组件100由于固定片140所产生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线缆组件100包括线缆110、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其中,线缆110包括信号线101和屏蔽层102,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三连接部131和第四连接部132,该第一连接部121连接于信号线101,第三连接部131连接于屏蔽层102,第二连接部122和第四连接部132均可弹性形变,电路板200包括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当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一导电接口210连接,第四连接部132与第二导电接口220连接,第二连接部122和第四连接部132均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其中,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中均可以不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二连接部122和第四连接部132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的接触力良好,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第四连接部132之间的接触力良好,并且可确保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第四连接部132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二连接部122和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四连接部132,当第二连接部122与电路板200的第一导电接口210弹性连接以及第四连接部132与电路板200的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100与电路板200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200可以直接连接以传输信号,而无需在线缆组件100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100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200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100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从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基于上一实施例,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122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第四连接部132可以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第一连接子部123、第二连接子部124、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均可弹性形变。当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均与第一导电接口210连接,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均与第二导电接口220连接,第一连接子部123、第二连接子部124、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均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即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之间的距离缩短,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之间的距离缩短。

一可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子部123、第二连接子部124、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形状均可以为弧形,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具体地,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的弧形边具有弹性和导向性,当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接触第一导电接口210时,由于第一连接子部123的底部和第二连接子部124的底部的截面面积比第一导电接口210的截面面积小,因此,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可以导向进入第一导电接口210。在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逐渐插入第一导电接口210的过程中,当第一导电接口210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的横截面积,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发生弹性形变,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之间的距离缩短,直至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完全插入第一导电接口210,此时,第一连接子部123和第二连接子部124与第一导电接口210实现电连接。同样地,第三连接子部133和第四连接子部134与第二导电接口220的连接过程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五连接部161和第六连接部162,第二连接件包括第七连接部163和第八连接部164,该第五连接部161连接于信号线101,第七连接部163连接于屏蔽层102,第六连接部162和第八连接部164均不可弹性形变,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均填充有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第一导电接口210通过导电材料与第六连接部162弹性连接,第二导电接口220通过导电材料与第八连接部164弹性连接,以达到信号传输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第六连接部162之间的接触力良好,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第八连接部164之间的接触力良好,并且可确保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第六连接部162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第八连接部164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保护第六连接部162和第八连接部164不受损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中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当第六连接部162与电路板200的第一导电接口210弹性连接以及第八连接部164与电路板200的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100与电路板200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200可以直接连接以传输信号,而无需在线缆组件100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100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200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100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从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9所示,第一连接件包括连通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一连接臂125和连通第一连接部121与第二连接部122的第二连接臂126,第二连接件包括连通第三连接部131与第四连接部132的第三连接臂135和连通第三连接部131与第四连接部132的第四连接臂136。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均填充有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第一导电接口210通过导电材料与第二连接部122弹性连接,第二导电接口220通过导电材料与第四连接部132弹性连接,以达到信号传输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电接口210可以容纳第一连接臂125和第二连接臂126,第二导电接口220可以容纳第三连接臂135和第四连接臂136,当第一导电接口210通过导电材料与第二连接部122弹性连接,第二导电接口220通过导电材料与第四连接部132弹性连接时,可以通过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保护第一连接臂125、第二连接臂126、第三连接臂135和第四连接臂136不受损坏。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导电材料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的接触力良好,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第四连接部132之间的接触力良好,并且可确保第一导电接口210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导电接口220与第四连接部132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中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当第二连接部122与电路板200的第一导电接口210弹性连接以及第四连接部132与电路板200的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100与电路板200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200可以直接连接以传输信号,而无需在线缆组件100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100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200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100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从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在一实施例中,电路板设置有第一避让口和第二避让口,第一导电接口连接于第一避让口,第二导电接口连接于第二避让口,其中,第一导电接口和/或者第二导电接口中可以填充有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或者,如图9所示,可以在第一避让口231与第一导电接口210之间设置过渡孔240,在第二避让口232与第二导电接口220之间设置过渡孔240,其中,第一避让口231可以起到避让第二连接部122的作用以及对第二连接部122插入第一导电接口210起到导向作用,第二避让口232可以起到避让第四连接部132的作用以及对第四连接部132插入第一导电接口210起到导向作用,过渡孔240中可以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在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中可以不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当过渡孔240中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第一避让口231的孔径可以容纳第二连接部122,第二避让口232的孔径可以容纳第四连接部132,并且过渡孔240的孔径可以比第一避让口231的孔径和第二避让口232的孔径小,比第一导电接口210的孔径和第二导电接口220的孔径大,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一可行的实施例,如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线缆组件100可以与如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的电路板200配合使用,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部122设置有连通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一弹性结构127,第四连接部(图中未示出)设置有连通第三连接部(图中未示出)的第二弹性结构(图中未示出),第二连接部122与第一导电接口(图中未示出)弹性连接且第四连接部与第二导电接口(图中未示出)弹性连接时,第一弹性结构127和第二弹性结构均处于弹性形变状态。其中,第一导电接口210和第二导电接口220中均可以不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也可以填充可弹性形变的导电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弹性结构127和第二弹性结构均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第一导电接口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的接触力良好,第二导电接口与第四连接部之间的接触力良好,并且可确保第一导电接口与第二连接部122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以及第二导电接口与第四连接部之间的电气接触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连接部122设置第一弹性结构127,在第四连接部设置第二弹性结构,当第二连接部122与电路板的第一导电接口弹性连接以及第四连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二导电接口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与电路板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可以直接连接以传输信号,而无需在线缆组件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增加了SI性能,从而能够提高信号传输的带宽。

一可行的实施方式,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第一避让口和第二避让口均可以是非金属化孔,而过渡孔、第一导电接口和第二导电接口可以是金属化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线缆组件中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线缆的数量均不限,比如,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件120、第二连接件130和线缆1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也可以为1个,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同样地,电路板中的第一导电接口和第二导电接口的数量均不限,比如,第一导电接口和第二导电接口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针对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连接结构,下面以具体的示例对本申请中连接结构的性能进行测试:

在一实施例中,当第一导电接口的完成孔径和第二导电接口的完成孔径为0.3mm,第一导电接口和第二导电接口中的导电材料均为毛纽扣,该连接结构的信号传输带宽可以高达40GHz,如图11所示,其中,横坐标显示的是频率,该频率的单位为GHz,纵坐标显示的是幅值,该幅值的单位为dB,在频率0~40GHz之间,两条曲线的差值均大于5dB。

值得注意的是,线缆组件100中的线缆110可以但不限于与电路板200连接(如图12所示),也可以与芯片300连接(如图13所示),比如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芯片,在此不做具体限制。可以理解的是,当线缆组件与芯片连接,芯片与上述所有实施例中的电路板具有相同的发明构思,因此也具有相同的实现原理以及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详述。具体地,如图12所示,光模块中的可插拔式的线缆接头400中的线缆110直接与芯片300连接,而芯片300可以通过锡球500与电路板200连接;或者,如图13所示,光模块中的可插拔式的线缆接头400中的线缆110直接与电路板200连接,其中,芯片300可以通过锡球500与电路板200连接。

另外,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有上述实施例的线缆组件,或者包括有上述实施例的电路板,或者包括有上述实施例的连接结构。因此,该电子设备具有由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线缆组件、电路板或者连接结构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即通过在线缆组件的第一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二连接部和在第二连接件上设置可弹性形变的第四连接部,当第二连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一导电接口弹性连接以及第四连接部与电路板的第二导电接口的弹性连接后,线缆组件与电路板可以进行拆卸,节省了维修和返工的生产成本。另外,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电路板可以直接连接以传输信号,而无需在线缆组件上设置插座,从而降低了线缆组件的高度,有利于系统散热,同时,减少了电路板与插座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以及插座与线缆组件所产生的阻抗不连续点,进而能够提高该电子设备的信号传输带宽。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文中所公开方法中的全部或某些步骤、系统可以被实施为软件、固件、硬件及其适当的组合。某些物理组件或所有物理组件可以被实施为由处理器,如中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或微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或者被实施为硬件,或者被实施为集成电路,如专用集成电路。这样的软件可以分布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或非暂时性介质)和通信介质(或暂时性介质)。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术语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在用于存储信息(诸如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其他数据)的任何方法或技术中实施的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可移除和不可移除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RAM、ROM、EEPROM、闪存或其他存储器技术、CD-ROM、数字多功能盘(DVD)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盒、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装置、或者可以用于存储期望的信息并且可以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的介质。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是,通信介质通常包含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模块或者诸如载波或其他传输机制之类的调制数据信号中的其他数据,并且可包括任何信息递送介质。

相关技术
  • 蓄电器件的检查方法及制造方法
  • 蓄电器件的检查方法及制造方法
  • 蓄电器件用外包装材料的成形工序中的品质管理方法、蓄电器件的制造方法、蓄电器件用外包装材料和蓄电器件
  • 蓄电器件用外包装材料、蓄电器件用外包装材料的制造方法和蓄电器件
技术分类

0612011653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