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磁吸充电宝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一种磁吸充电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宝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磁吸充电宝。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便携式的移动充电设备逐渐增多,“无线充电”的充电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无线式的充电需求,各种磁吸式的无线充电设备应运而生,无线充电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的设备,通过在发送和接收端各安置一个线圈,发送端线圈在电力的作用下向外界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端线圈收到电磁信号并且将电磁信号转变为电流,从而达到无线充电的目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依赖各种电子设备,特别是手机,更需要随身携带,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电子设备的耗电量也明显增大,而目前移动电源是用户常用的充电方式。现有的移动电源多数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线充电的移动电源,还有一种是无线充电的移动电源,现有的无线充电的移动电源在给手机充电时,无法对手机进行固定,这就导致一旦移动电源就会影响对手机等设备的充电效果,甚至会中断充电。

大多数电子设备通过连接USB数据线的方式进行充电,充电时需要将连接线的一端插入到移动电源的输出接口,另一端插入到电子设备的充电接口,如此导致连接线与移动电源的输出接口频繁的插拔,使得移动电源的输出接口容易磨损,进而导致松动和接触不良等问题,使用户体验不佳。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磁吸充电宝,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此,本发明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磁吸充电宝,包括充电宝本体,充电宝本体的顶部设置有无线充,充电宝本体的外顶部一侧设置有开关按键,充电宝本体的外顶部另一侧设置有TYPE-C接口,充电宝本体的外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LED灯;充电宝本体的内部依次设置有电池包及与电池包相配合的DC控制板。

进一步的,电池包由电池和位于电池一侧的BMS板组成。

进一步的,BMS板包括电芯保护电路。

进一步的,DC控制板包括TYPE-C充放电电路、无线充放电电路、MCU主控制电路及电量指示电路;

其中,TYPE-C充放电电路通过无线充放电电路与MCU主控制电路电连接,MCU主控制电路与电量指示电路电连接。

进一步的,TYPE-C充放电电路包括芯片U1、电容C1、电容C2、电容C8、电容C11、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8、电容C30、电容C33、电容C35、电容C37、电容C40、电容C44、电容C67、电容C73、电容C81、电容C82、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87、电容C98、电阻R10、电阻R13、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7、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3、电阻R38、电阻R44、电阻R46、电阻R50、电阻R51、电阻RT2、磁珠BD1、电感L11、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7、二极管D11及连接器J1;

芯片U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电感L11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芯片U1的第三引脚及第四引脚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8的一端及电容C98的一端连接,电容C98的另一端与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电感L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5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73的一端连接,且电容C15的另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及电容C73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14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第五引脚连接,芯片U1的第十二引脚分别与电阻R21及电容C67的一端连接,电容C67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十四引脚与电阻RT2的一端连接,电阻RT2的另一端与电容C37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37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第十五引脚连接,芯片U1的第十六引脚分别与场效应管Q7的第三引脚及电阻R30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7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33及电阻R38的一端连接,电阻R38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7的第二引脚连接且接地,电阻R30的另一端接VCC,芯片U1的第十七引脚与电阻R29的一端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接VCC,芯片U1的第十八引脚与电阻R27的一端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十九引脚与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十引脚与电阻R46的一端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与电容C33的一端连接,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十一引脚与电阻R50的一端连接,电阻R50的另一端与电容C30的一端连接,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十二引脚与电阻R51的一端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与电容C28的一端连接,电容C28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十三引脚分别与电阻R13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81的一端、电容C20的一端及磁珠BD1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1的另一端、电容C84的一端、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21的一端及芯片U1的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六引脚及第二十七引脚连接,电容C84的另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电容C21的另一端、电容C81的另一端及电容C20的另一端均接地,磁珠BD1的另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1的第五引脚、电容C82的一端、电容C83的一端、电容C35的一端及场效应管Q2的第五引脚连接,电容C82的另一端、电容C83的另一端及电容C35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1的第一引脚分别与场效应管Q1的第三引脚及电容C17的一端连接,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2的第一引脚分别与场效应管Q2的第三引脚及电容C40的一端连接,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2的第四引脚与电容C87的一端连接,电容C87的另一端接地;连接器J1的第六引脚接地,连接器J1的第七引脚分别与连接器J1的第八引脚、二极管D11的一端、电容C44的一端、连接器J1的第十五引脚及第十六引脚连接,二极管D11的另一端接地,连接器J1的第九引脚接地,电容C44的另一端接地。

进一步的,二极管D11为双向二极管。

进一步的,电容C19为极性电容。

进一步的,电芯保护电路包括锂电池B1、锂电池B2、锂电池B3、锂电池B4、芯片U4、芯片U5、芯片U7、电容C51、电容C53、电容C57、电阻R42、电阻R49及电阻R57;

锂电池B1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42的一端、锂电池B3的一端、电阻R49的一端及电阻R57的一端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1的一端及芯片U4的第一引脚连接,芯片U4的第二引脚分别与芯片U4的第三引脚、电容C51的另一端、锂电池B2的一端、电容C53的一端、芯片U5的第二引脚及第三引脚、锂电池B4的一端、电容C57的一端及芯片U7的第二引脚及第三引脚,电阻R4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3的另一端及芯片U5的第一引脚连接,电阻R5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7的另一端及芯片U7的第一引脚连接,芯片U4的第四引脚与第五引脚分别与芯片U5的第四引脚与第五引脚及芯片U7的第四引脚与第五引脚连接且接地。

进一步的,MCU主控制电路包括芯片U3、电阻R41、电阻R43、电阻R44、电阻R45、电阻R54、电阻R55、电阻R58、电阻R59、电阻R67、电阻R68、电阻R69、电容C52、电容C54、发光二极管LED7及开关S1;

芯片U3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电阻R41的一端及电容C52的一端连接,电阻R41的另一端接+3.3V,电容C52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U3的第七引脚及电容C54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54的另一端与芯片U3的第八引脚连接,芯片U3的第六引脚与电阻R45的一端连接,电阻R4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7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7的负极接地,芯片U3的第九引脚接+3.3V,芯片U3的第十引脚分别与电阻R58的一端及电阻R59的一端连接,电阻R59的另一端接+3.3V,电阻R58的另一端与开关S1连接且接地,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与电阻R55连接,芯片U3的第十二引脚与电阻R54连接,芯片U3的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及第十五引脚分别与电阻R67的一端、电阻R68的一端及电阻R69的一端连接,电阻R6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8的另一端及电阻R69的另一端连接且接+3.3V,芯片U3的第十七引脚与电阻R44连接,芯片U3的第十八引脚与电阻R43连接。

进一步的,电量指示电路包括发光二极管LED3、发光二极管LED4、发光二极管LED5、发光二极管LED6、电阻R60及电阻R86;

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分别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5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6的正极及LED1电量指示连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分别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负极及电阻R60的一端连接,电阻R60的另一端与LED2电量指示连接,发光二极管LED5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86的一端及发光二极管LED6的负极连接,电阻R86的另一端与LED3电量指示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提供的磁吸充电宝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的特点,使其便于携带并节省空间,并通过独特的磁吸设计保证了超强的吸力,确保磁吸充电宝能够牢固地吸附在其他设备上,避免了意外脱落的风险,该磁吸充电宝还配备了TYPE-C接口和无线充电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灵活的充电选择。

2、本发明通过设置TYPE-C接口能够支持多种快充协议,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充电方式,以快速高效地充电设备,且该磁吸充电宝还具备边充边放的功能,优先使用无线充电方式,多余的输入能量会被转移到电池进行充电,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的原理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BMS板的原理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DC控制板的原理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TYPE-C充放电电路的电路图之一;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TYPE-C充放电电路的电路图之二;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无线充放电电路的电路图之一;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无线充放电电路的电路图之二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电芯保护电路的电路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MCU主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磁吸充电宝中电量指示电路的电路图。

图中:

1、充电宝本体;2、无线充;3、开关按键;4、TYPE-C接口;5、LED灯;6、电池包;601、电池;602、BMS板;6021、电芯保护电路;7、DC控制板;701、TYPE-C充放电电路;702、无线充放电电路;703、MCU主控制电路;704、电量指示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发明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的优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磁吸充电宝。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磁吸充电宝,包括充电宝本体1,充电宝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无线充2,充电宝本体1的外顶部一侧设置有开关按键3,充电宝本体1的外顶部另一侧设置有TYPE-C接口4,充电宝本体1的外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LED灯5;充电宝本体1的内部依次设置有电池包6及与电池包6相配合的DC控制板7。

其中,电池包6由电池601和位于电池601一侧的BMS板602组成。

其中,如图3所示,BMS板602包括电芯保护电路6021。

其中,如图4所示,DC控制板7包括TYPE-C充放电电路701、无线充放电电路702、MCU主控制电路703及电量指示电路704。

其中,TYPE-C充放电电路701通过无线充放电电路702与MCU主控制电路703电连接,MCU主控制电路703与电量指示电路704电连接。

其中,TYPE-C充放电电路701包括芯片U1、电容C1、电容C2、电容C8、电容C11、电容C14、电容C15、电容C16、电容C17、电容C19、电容C20、电容C21、电容C28、电容C30、电容C33、电容C35、电容C37、电容C40、电容C44、电容C67、电容C73、电容C81、电容C82、电容C83、电容C84、电容C87、电容C98、电阻R10、电阻R13、电阻R21、电阻R22、电阻R27、电阻R29、电阻R30、电阻R33、电阻R38、电阻R44、电阻R46、电阻R50、电阻R51、电阻RT2、磁珠BD1、电感L11、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Q7、二极管D11及连接器J1。

芯片U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电阻R10的一端、电感L11的一端、电容C14的一端、芯片U1的第三引脚及第四引脚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8的一端及电容C98的一端连接,电容C98的另一端与电容C8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电感L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5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电容C73的一端连接,且电容C15的另一端、电容C16的另一端及电容C73的另一端均接地,电容C14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第五引脚连接,芯片U1的第十二引脚分别与电阻R21及电容C67的一端连接,电容C67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十四引脚与电阻RT2的一端连接,电阻RT2的另一端与电容C37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37的另一端与芯片U1的第十五引脚连接,芯片U1的第十六引脚分别与场效应管Q7的第三引脚及电阻R30的一端连接,场效应管Q7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33及电阻R38的一端连接,电阻R38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7的第二引脚连接且接地,电阻R30的另一端接VCC,芯片U1的第十七引脚与电阻R29的一端连接,电阻R29的另一端接VCC,芯片U1的第十八引脚与电阻R27的一端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十九引脚与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十引脚与电阻R46的一端连接,电阻R46的另一端与电容C33的一端连接,电容C33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十一引脚与电阻R50的一端连接,电阻R50的另一端与电容C30的一端连接,电容C30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十二引脚与电阻R51的一端连接,电阻R51的另一端与电容C28的一端连接,电容C28的另一端接地,芯片U1的第二十三引脚分别与电阻R13的一端、电容C11的一端、电容C81的一端、电容C20的一端及磁珠BD1的一端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1的另一端、电容C84的一端、电容C19的一端、电容C21的一端及芯片U1的第二十五引脚、第二十六引脚及第二十七引脚连接,电容C84的另一端、电容C19的另一端、电容C21的另一端、电容C81的另一端及电容C20的另一端均接地,磁珠BD1的另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1的第五引脚、电容C82的一端、电容C83的一端、电容C35的一端及场效应管Q2的第五引脚连接,电容C82的另一端、电容C83的另一端及电容C35的另一端均接地,场效应管Q1的第一引脚分别与场效应管Q1的第三引脚及电容C17的一端连接,电容C17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2的第一引脚分别与场效应管Q2的第三引脚及电容C40的一端连接,电容C40的另一端接地,场效应管Q2的第四引脚与电容C87的一端连接,电容C87的另一端接地;连接器J1的第六引脚接地,连接器J1的第七引脚分别与连接器J1的第八引脚、二极管D11的一端、电容C44的一端、连接器J1的第十五引脚及第十六引脚连接,二极管D11的另一端接地,连接器J1的第九引脚接地,电容C44的另一端接地。

其中,二极管D11为双向二极管,电容C19为极性电容。

具体的,如图5-图6所示,TYPE-C充放电电路701中芯片U1是整个充放电电路701的核心控制芯片,负责协调和控制充电宝与充电设备之间的通信和电能传输;电容在电路中起到储存和平滑电流的作用,确保稳定的电能传输和供应;电阻用于限制电流、分压、调整电路的工作参数等,以确保电路的正常运行;磁珠BD1是用于滤波和抑制电磁干扰的元件,在电路中起到过滤和隔离作用,提高电路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电感L11用于储存和释放电能,平滑电流波形,提供稳定的电流输出;场效应管Q1、场效应管Q2、场效应管7是用于控制电流通断的元件,根据芯片U1的指令,控制电能的传输和输出;二极管D11起到反向电流保护的作用,防止电流倒流,保护电路的安全性;连接器J1用于与充电设备(如手机、电脑等)进行连接,实现充电和数据传输功能。

具体的,TYPE-C充放电电路701负责处理磁吸充电宝的TYPE-C接口4的充电和放电功能,它与充电设备之间进行通信,支持多种快充协议,并控制充电宝与设备之间的电能传输。

其中,电芯保护电路6021包括锂电池B1、锂电池B2、锂电池B3、锂电池B4、芯片U4、芯片U5、芯片U7、电容C51、电容C53、电容C57、电阻R42、电阻R49及电阻R57。

锂电池B1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42的一端、锂电池B3的一端、电阻R49的一端及电阻R57的一端连接,电阻R4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1的一端及芯片U4的第一引脚连接,芯片U4的第二引脚分别与芯片U4的第三引脚、电容C51的另一端、锂电池B2的一端、电容C53的一端、芯片U5的第二引脚及第三引脚、锂电池B4的一端、电容C57的一端及芯片U7的第二引脚及第三引脚,电阻R4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3的另一端及芯片U5的第一引脚连接,电阻R5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57的另一端及芯片U7的第一引脚连接,芯片U4的第四引脚与第五引脚分别与芯片U5的第四引脚与第五引脚及芯片U7的第四引脚与第五引脚连接且接地。

具体的,如图9所示,锂电池B1、锂电池B2、锂电池B3及锂电池B4是电芯保护电路6021中的主要电源,它们与其他元件连接提供电流;芯片U4、芯片U5、芯片U7是锂电池充放电保护芯片;负责监测和保护锂电池的工作状态;电容C51、电容C53、电容C57在电路中起到储存和平滑电流的作用,确保电路的稳定运行,电阻R42、电阻R49、电阻R57用于限制电流、分压和调整电路参数,使电芯保护电路6021正常工作。

具体的,电芯保护电路6021负责监测和保护电池的工作状态,包括过充、过放、过流和短路等情况,它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以防止电池受损或过热等问题。

其中,无线充放电电路702包括芯片U2、电阻R1、电阻R2、电阻R4、电阻R5、电阻R6、电阻R7、电阻R8、电阻R9、电阻R11、电阻R12、电阻R14、电阻R15、电阻R16、电阻R17、电阻R18、电阻R19、电阻R23、电阻R25、电阻R26、电阻R34、电阻R35、电阻R36、电阻70、电阻70、电阻R73、电阻R74、电阻R87、电容C3、电容C4、电容C5、电容C6、电容C9、电容C10、电容C12、电容C13、电容C18、电容C22、电容C23、电容C24、电容C26、电容C27、电容C29、电容C31、电容32、电容C34、电容C36、电容C38、电容C39、电容C41、电容C42、电容C43、电容C45、电容C46、电容C47、电容C48、电容C49、电容C50、电容CL1、二极管D9、二极管D13、二极管D14、无源晶振Y1、场效应管Q4及场效应管Q5。

芯片U2的第一引脚与电容C18的一端连接,电容C1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22的一端、电容C12的一端、电容C13的一端、电容C23的一端、二极管D14的正极、芯片U2的第四十引脚及第四十一引脚连接且接地,电容C12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10的一端及芯片U2的第三十九引脚连接,电容C10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的一端、电阻R12的一端及电容C13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6的一端及电阻R4的一端连接且接VC,电容C6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电阻R12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9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9的正极与电阻R87的一端连接,电阻R87的另一端分别与二极管D13的正极及D14的负极连接且接ADC3,二极管D13的另一端接5V,电容C22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第二引脚连接,电容C2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70的一端及芯片U2的第三引脚连接,电阻R70的另一端接VIN,芯片U2的第四引脚与电阻R14连接,芯片U2的第五引脚与电容C26的一端连接,电容C26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第七引脚连接,芯片U2的第六引脚及第八引脚分别与电阻R14及电阻R17连接,芯片U2的第九引脚与电容C31的一端连接,电容C31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第十一引脚连接,芯片U2的第十引脚与电阻R19连接,芯片U2的第十二引脚与电容C32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32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第十三引脚,芯片U2的第十四引脚与电容C34的一端连接,电容C34的另一端与电容C36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36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第十五引脚连接,芯片U2的第十六引脚与电阻R23连接,芯片U2的第十七引脚与电阻R25连接,芯片U2的第二十一引脚及第二十三引脚分别与电阻R74及电阻R73连接,芯片U2的第二十四引脚分别与无源晶振Y1的第一引脚及电容C27的一端连接,电容C27的另一端分别与无源晶振Y1的第二引脚、无源晶振Y1的第四引脚及电容C24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24的另一端分别与无源晶振Y1的第三引脚及芯片U2的第二十五引脚连接,芯片U2的第二十六引脚与测试点P3端连接,芯片U2的第三十二引脚及第三十三引脚分别与测试点P2及测试点P1连接,芯片U2的第三十四引脚分别与电阻R8的一端及电容C9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9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5的一端、电阻R9的一端及芯片U2的第三十七引脚连接,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8的另一端及芯片U2的第三十五引脚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电容C5的一端连接,电容C5的另一端与芯片U2的三十八引脚连接及电容C4的一端连接,电容C4的另一端与电容C3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1及电阻R2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接I_OUT;电阻R18的一端分别与电阻R15的一端及电容C29的一端连接,电容C29的另一端与电阻R18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电阻R15的另一端接VIN;电阻R26的一端接信号VBYSA1,电阻R26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38的一端、电容C39的一端、电容C42的一端、电容C41的一端、场效应管Q5的D1引脚及场效应管Q4的D1引脚连接且接VIN,电容C38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2的另一端、场效应管Q5的S2引脚、电容C48的一端、电容C50的一端、场效应管Q4的S2引脚及电阻R40的一端连接,电容C39的另一端与电容C41的另一端连接且接地,电阻R40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48的另一端与电阻R34的一端连接,电阻R34的另一端分别与场效应管Q5的S1引脚、电容C43的一端、电容C45的一端、电容C46的一端及电容C47的一端连接,电容C43的另一端分别与电容C45的另一端、电容C46的另一端、电容C47的另一端、电阻R35的一端及电容CL1的第一引脚连接,电阻R35的另一端与电容C49的一端连接,电容C49的另一端接地,电容CL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电阻R36的一端及场效应管Q4的S1引脚连接,电阻R36的另一端与电容C50的另一端连接。

具体的,如图7-图8所示,无线充放电电路702的中的芯片U2是无线充放电电路的控制芯片,负责控制电路的充电和放电过程,若干电阻用于限制电流、分压和调整电路的参数,确保电路正常工作,并通过电容器能够储存和平滑电流,以确保电路的稳定运行,同时无源晶振Y1提供无线充放电电路702所需的时钟信号。

具体的,通过芯片U2的控制和管理,能够实现无线充放电电路702对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的控制,并通过若干电阻、电容器、二极管和场效应管的配合使用实现了无线充放电电路702的保护、整流和功率调节功能,进而使得无线充放电电路702能够实现安全、高效的无线充放电功能。

其中,MCU主控制电路703包括芯片U3、电阻R41、电阻R43、电阻R44、电阻R45、电阻R54、电阻R55、电阻R58、电阻R59、电阻R67、电阻R68、电阻R69、电容C52、电容C54、发光二极管LED7及开关S1。

芯片U3的第四引脚分别与电阻R41的一端及电容C52的一端连接,电阻R41的另一端接+3.3V,电容C52的另一端分别与芯片U3的第七引脚及电容C54的一端连接且接地,电容C54的另一端与芯片U3的第八引脚连接,芯片U3的第六引脚与电阻R45的一端连接,电阻R45的另一端与发光二极管LED7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LED7的负极接地,芯片U3的第九引脚接+3.3V,芯片U3的第十引脚分别与电阻R58的一端及电阻R59的一端连接,电阻R59的另一端接+3.3V,电阻R58的另一端与开关S1连接且接地,芯片U3的第十一引脚与电阻R55连接,芯片U3的第十二引脚与电阻R54连接,芯片U3的第十三引脚、第十四引脚及第十五引脚分别与电阻R67的一端、电阻R68的一端及电阻R69的一端连接,电阻R67的另一端分别与电阻R68的另一端及电阻R69的另一端连接且接+3.3V,芯片U3的第十七引脚与电阻R44连接,芯片U3的第十八引脚与电阻R43连接。

具体的,如图10所示,通过芯片U3的控制和管理,MCU主控制电路703能够实现对整个电路的运行和控制,电阻和电容器的组合可以调整电路的参数和稳定性,而发光二极管LED7和开关S1可视化和控制电路的状态,进而通过MCU主控制电路703能够实现精确的控制和管理,使整个电路正常运行。

其中,电量指示电路704包括发光二极管LED3、发光二极管LED4、发光二极管LED5、发光二极管LED6、电阻R60及电阻R86。

发光二极管LED3的负极分别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正极、发光二极管LED5的负极、发光二极管LED6的正极及LED1电量指示连接,发光二极管LED3的正极分别与发光二极管LED4的负极及电阻R60的一端连接,电阻R60的另一端与LED2电量指示连接,发光二极管LED5的正极分别与电阻R86的一端及发光二极管LED6的负极连接,电阻R86的另一端与LED3电量指示连接。

具体的,如图11所示,通过控制发光二极管LED3、发光二极LED4、发光二极LED5及发光二极LED6的亮灭来显示不同的电量状态,并通过电阻R60和电阻R86的配合工作能够控制发光二极管的亮度,从而实现不同电量状态的显示,进而通过电量指示电路704能够方便地显示电池或设备的电量情况。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的磁吸充电宝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的特点,使其便于携带并节省空间,并通过独特的磁吸设计保证了超强的吸力,确保磁吸充电宝能够牢固地吸附在其他设备上,避免了意外脱落的风险,同时,该磁吸充电宝还配备了TYPE-C接口和无线充电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多种灵活的充电选择;本发明通过设置TYPE-C接口能够支持多种快充协议,使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充电方式,以快速高效地充电设备,且该磁吸充电宝还具备边充边放的功能,优先使用无线充电方式,多余的输入能量会被转移到电池进行充电,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分类

0612011655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