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组合按键及具有该组合按键的自动行走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24:30


组合按键及具有该组合按键的自动行走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花园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组合按键及具有该组合按键的自动行走装置。

背景技术

智能型自动行走装置等自动行走装置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很多家庭也会使用。常见的自动行走装置,其操作面板上通常包括HOME键、START键和停止按键等工作键。按下HOME键后自动行走装置返回基站,按下START键后自动行走装置开始执行割草工作,按下停止按键后自动行走装置停止工作。通常,自动行走装置被设置为直接按下对应的按键即可相应驱动装置做出对应的动作。但是,由于这种按键方式只需要一步操作即可驱动自动行走装置动作,因而存在误操作的风险。当出现误操作时,自动行走装置很容易对周围的人容易造成危险。

现有技术中对上述按键增加了锁定的设计。现有技术一般设计为:在操作面板上设置解锁键,只要按一下该解锁键即可实现解锁,解锁键按下一次后即可对HOME键和START键等工作键进行解锁。如此,用户在仅按一次解锁键后即可对HOME键和START键等工作键进行正常操作。但是,这样的设置仍然存在安全隐患,误操作时,只要触碰到解锁键,就可以随意操作工作键。这样的防护设计仍然存在误操作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组合按键和具有该组合按键的自动行走装置,该组按键中的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锁定状态)时,将工作键锁定,防止对工作键的误操作;切换至解锁状态时,需要始终保持对解锁键施加外力,才能按下工作键从而实现驱动自动行走装置动作,更为有效避免了误操作产生的危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组合按键,其包括解锁键和工作键,还包括限位锁定装置,所述限位锁定装置包括:锁键元件,其设置为与所述解锁键保持同步线性滑动;限位面,其设置为与工作键同步转动;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和限位面之间贴近设置;解锁键线性滑动并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逐渐脱离限位面。

可选的,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的上端面抵接在所述限位面的下端面。

可选的,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所述限位面前端设置有解锁缺口,锁键元件脱离所述限位面后,随着工作键的转动过程,锁键元件逐渐进入所述解锁缺口。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另一种组合按键,其包括解锁键和工作键,还包括限位锁定装置,所述限位锁定装置包括:锁键元件,其设置为与工作键同步转动;限位槽,其为与解锁键同步线性滑动;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位于限位槽内;解锁键线性滑动并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逐渐脱离限位槽。

可选的,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所述限位槽后端设置有脱槽缺口,锁键元件脱离所述限位槽后,随着工作键的转动过程,锁键元件逐渐进入所述脱槽缺口。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又一种组合按键,其包括解锁键和工作键,还包括限位锁定装置。所述限位锁定装置包括:锁键元件,其设置为与所述解锁键保持同步线性滑动;限位面,其设置为与工作键同步上下线性滑动;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和限位面之间贴近设置;解锁键线性滑动并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逐渐脱离限位面;所述锁键元件的线性滑动方向与限位面的线性滑动方向不同。

可选的,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的上端面抵接在所述限位面的下端面。

可选的,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还包括滑动杆,所述工作键的背面或侧面还设置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杆安装在滑动槽内。

可选的,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所述限位面前端设置有解锁缺口,锁键元件脱离所述限位面后,随着工作键的向下滑动过程,锁键元件逐渐进入所述解锁缺口。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再一种组合按键,其包括解锁键和工作键,还包括限位锁定装置。所述限位锁定装置包括:锁键元件,其设置为与所述工作键键保持同步线性上下线性滑动;限位槽,其设置为与解锁键同步线性滑动;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位于限位槽内;解锁键线性滑动并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逐渐脱离限位槽;所述锁键元件的线性滑动方向与限位槽的线性滑动方向不同。

可选的,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所述限位槽后端设置有脱槽缺口,锁键元件脱离所述限位槽后,随着工作键的向下滑动过程,锁键元件逐渐进入所述脱槽缺口。

本发明还同时提供一种自动行走装置,其具有如上所述的组合按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利用组合按键的限位锁定装置,尤其利用其中由解锁键或工作键带动的锁键元件,使锁键元件在初始状态下贴近工作键背面的限位面或限位槽设置,或贴近解锁键的限位槽设置,阻止工作键被按下。解锁键滑动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与限位面或限位槽相对滑动而逐渐脱离限位面或限位槽,解除对工作键的限位。或者,解锁键滑动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由解锁键或工作键带动而逐渐脱离限位面或限位槽,解除对工作键的限位。工作键此时可被按下以驱动自动行走装置动作。如此设计,使用者必须保持对解锁键施加外力才能够对自动行走装置进行解锁,避免了误操作产生的危险。

进一步,本发明还通过在停止按键前端设置能够托起工作键的托起部,通过托起部使得工作键与停止按键之间产生联动,按下停止按键即可通过托起部托起工作键,使工作键复位,使所述自动行走装置停止工作。

此外,由于固定停止按键的第二转轴,其上侧贴近地设置在所述锁键元件的下端面,锁键元件位于第二转轴和限位面之间。锁键元件由此可在初始状态时获得其下侧第二转轴的支撑,避免因工作键的误操作而对锁键元件施加过大的压力使其断裂或变形。由此,锁键元件可选择较为轻薄的结构,减小组合按键的厚度。

进一步,本发明还分别在解锁键和工作键背侧设置有沿其活动方向设置的复位装置,其中,解锁键所对应的复位装置设置为接近水平,工作键的复位装置设置为接近垂直。由此,在撤出对按键的操作后能够由复位装置直接驱动相应的工作键和解锁键恢复原本的初始状态,进一步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提供的第一种组合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种组合按键中安装解锁键的控制盒结构;

图3是本发明第一种组合按键中解锁键的安装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种组合按键中解锁键所连接的锁键元件与其复位装置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第一种组合按键中锁键元件与解锁键的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一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一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与解锁键的安装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A-A截面在初始状态下锁键元件与工作键的位置关系在的示意图;

图9是图7中A-A截面在解锁状态下锁键元件与工作键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二种组合按键中解锁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二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二种组合按键在初始状态下锁键元件与工作键的位置关系在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种组合按键过渡至解锁状态下锁键元件与工作键的位置关系在的示意图;

图14本发明组合按键中停止按键与工作键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组合按键中第二转轴与锁键元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具有该组合按键的自动行走装置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第三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的安装壳体结构;

图18是本发明第三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的安装方式的底部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第三种组合按键中解锁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第三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的示意图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三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与解锁键的在初始状态下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第三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与解锁键的在解锁状态下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第四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第四种组合按键中解锁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第四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与解锁键的在初始状态下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第四种组合按键中工作键与解锁键的在解锁状态下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和技术方案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发明中所述的“前、后”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组合按键本身而言,解锁键滑动解锁的方向为前,反之为后,或者,而非对本发明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本发明中所述的“左、右”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组合按键本身而言,组合按键滑动解锁方向的左边即为左,反之即为右,而非对本发明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本发明中所述的“上、下”的含义指的是相对于组合按键本身而言,组合按键供用户操作的一面为上,反之为下,而非对本发明的装置机构的特定限定。

本发明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的初始状态即锁定状态,是指工作键被限制而不能够被按下以触发自动行走装置相应的工作的状态。本发明中所述的解锁状态,是指工作键脱离限制而能够被按下以触发自动行走装置相应的工作的状态。

参考图1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组合按键1,包括解锁键3、工作键2和限位锁定装置。所述工作键具体又可包括分列于所述解锁键3左右两侧的工作键2。工作键包括Start键和Home键。参考图2所示,所述限位锁定装置被设置于控制盒10上。参考图3至图9,所述限位锁定装置包括:锁键元件8,其设置为与所述解锁键3保持同步滑动;限位面11,其设置在所述工作键的背面。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如图8所示,所述锁键元件8和限位面11之间贴近设置,所述锁键元件8被设置在所述工作键被向下按下的行程起始位置附近,进而在工作键被误操作时抵接该工作键的限位面11,阻止其继续向下运动。由于锁键元件8对限位面11的抵接,工作键在初始状态下无法被按下,从而避免其被误操作。锁键元件8随解锁键3滑动而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如图9所示,所述锁键元件8逐渐脱离限位面11,锁键元件对工作键运动行程的限制被撤销。因而,当使用者保持解锁键推动锁键元件脱离初始状态的情况下,工作键可被按下,不受锁键元件的限制。如上的过程中,当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解锁键与工作键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解锁键的滑动方向垂直于所述工作键所连接的转轴,向前滑动为解锁,向后滑动为锁定。工作键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键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方向分列于解锁键的两侧。

参考图4所示,该向后滑动的锁定的过程可通过复位装置实现。复位装置,包括弹性体9,其一端抵接于所述解锁键的底部,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控制盒10的内壁上。当施加于解锁键的外力解除后,弹性体9推动所述解锁键,将其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弹性体其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为通过弹簧实现。

参考图8或图9所示,所述限位面前还可设置有容纳锁键元件8的解锁缺口12,锁键元件脱离所述限位面后,随着工作键的转动过程,锁键元件逐渐进入所述解锁缺口。由此,工作键可绕第一转轴7,在初始状态和解锁状态两个角度内转动。初始状态下,工作键绕其第一转轴转动的角度被所述锁键元件限制在限位面前;解锁状态下,工作键绕其第一转轴转动的角度被所述锁键元件限制在所述解锁缺口12的深度范围内。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组合按键,参考图10至图13,其包括安装在解锁键3和工作键2之间的限位锁定装置。本实施例中的限位锁定装置具体为:

锁键元件8,其设置为与工作键2同步转动;

限位槽32,其为与解锁键3同步线性滑动;

解锁键3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8位于限位槽32内;解锁键3线性滑动并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8逐渐脱离限位槽32。

参考图10所示,所述的解锁键3其底端设置有限位槽32,限位槽32的后侧设置有脱槽缺口33。所述解锁键3还包括复位装置,复位装置可选择为弹簧等弹性部件,以在施加于解锁键3的外力解除后,将解锁键3恢复至初始状态。

参考图11所示,工作键2的背面或侧面设置有能够容纳于限位槽32内的锁键元件8。所述锁键元件8为杆状或片状。图12至图13所示,由锁定状态切换至解锁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解锁键3由使用者推动,沿自动行走装置所在平面向前运动,运动过程中,所述的限位槽32随着解锁键3同步的向前运动,使得锁键元件8的下端面脱离所述限位槽32的上端面台阶结构而进入脱槽缺口33的范围。由于脱槽缺口33其下侧设置有空缺,不会对锁键元件8在竖直方向的运动进行主挡,因而此时的解锁状态下,工作键2不会被锁键元件8或限位槽32阻挡,此时的解锁状态下,工作键2能够由使用者按下以触发自动行走装置进入相应的工作状态。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下,将上述的组合按键被应用于图16所示的自动行走装置。该自动行走装置13,包括:机壳,机壳下方设置有行走轮,机壳的上部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组合按键的按键盒14。

所述自动行走装置包括机壳,其上部设置有按键盒14。按键盒14内包括有:第一转轴7,其上穿设有工作键2。平行于所述第一转轴,在其前部还设置有第二转轴6。参考图14、图15所示,停止按键5可绕绕第二转轴6旋转;设置在控制盒上的解锁键3,可在控制盒10内前后滑动。设置在控制盒上的弹性体9,一端固定在控制盒10上,另一端可对解锁键3施力,在解锁键不受外力的时候保持其在初始状态。设置固定在解锁键3上或在工作键2上的锁键元件8,可随解锁键3或工作键2一起运动。锁键元件8通过与Home键上限位面11或与解锁键3上限位槽32的配合,限制Home键的可旋转运动。

在上述自动行走装置被水平放置的状态下,所述锁键元件8或解锁键3的线性滑动是沿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方向、相对自动行走装置主体结构向前或向后进行滑动。

如图6所示,借助外力克服弹性体9的作用,推动锁键13带动锁键元件8向前滑动,锁键元件8脱离Home键上限位面11的配合,到Home键上的解锁缺口12位置,此时Home键可进行旋转运动。

参考图14、图15所示,停止按键5,其设置在解锁键的后侧;所述停止按键包括停止按键主体和设置在停止按键主体前端的托起部。第二转轴6穿设于所述停止按键主体及其托起部之间,使得停止按键被按下时,托起部相应的被向上抬起。所述托起部设置在所述工作键的下侧,使得工作键随停止按键被按下而被其托起部抬起。由此,自动行走装置停止工作。而当所述停止按键位于初始状态未被按下时,所述托起部位于所述工作键绕轴转动的运动轨迹的终点位置,不与工作键接触,工作键此时可根据解锁按键解锁而被操作人员按下。

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所述工作键的解锁缺口12前侧还设有复位凸起;所述停止按键的托起部设置在所述复位凸起的下侧,并位于复位凸起转动的运动轨迹上。所述停止按键的托起部和所述停止按键主体可分别位于第一转轴7的前后两侧,实现对所述复位凸起的托起,进而托起所述工作键,避免其被误触发。

参考图15。上述的组合按键,其中,所述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转轴6的上侧贴近地设置在所述锁键元件的下端面,锁键元件位于第二转轴和限位面之间,由所述第二转轴承担了支撑限位面因工作键被按下而造成的压力。由此,锁键元件可选择较为轻薄的材料而无需担心其机械强度是否足以承担工作键被按下时的力度。由此,锁键元件可在其上端面设有凸起,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通过该凸起贴近设置或抵接在所述限位面的下端面,实现对工作键的限位与防止误触发。

上述的锁键元件,较为典型的可选择为杆状或片状。其他能够实现类似上述锁定、解锁功能的结构,同样均属于本申请中锁键元件的范畴。其他能够实现上述锁定、解锁功能的结构同样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方便所述自动行走装置感应上述各按键的状态,所述停止按键主体或所述托起部或所述工作键还可设置有磁性体。所述组合按键的控制盒下侧,与所述磁性体相对的位置还设置有霍尔元件。通过霍尔元件对所述磁性体的感应,可知晓各按键被抬起或被按下,进而相应的控制自动行走装置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切换。

与上述实施例并列的,在其他的实现方式下,参考图17所示,工作键2卡接于组合按键1中的安装架41内,工作键2下方与安装架41的底面之间抵接有复位装置9,以使得外力撤销时所述的工作键2能够恢复初始位置。安装Start键和Home键的所述的两个安装架41之间还设置有锁定键3的定位框。参考图18所示,所述定位框的前端面或后端面还设置有弹性件支架42,以供安装用于控制锁定键3复位的弹性件。该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弹性件支架42上,其另一端抵接于锁定键3底部的抵接板表面,在使用者不对锁定键3施加推力时,将锁定键3恢复至初始状态。

参考图19至图22,所述限位锁定装置包括:

锁键元件8,其设置为与所述解锁键3保持同步线性滑动;

限位面11,其设置为与工作键2同步上下线性滑动;

解锁键3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8和限位面11之间贴近设置;解锁键3线性滑动并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8逐渐脱离限位面11。

参考图19所示,解锁键的两侧壁设置有朝旁边工作键2突出的锁键元件8。参考图20所示,。参考图21所示,工作键2中接近解锁键3的侧壁表面设置有接近L型的凹槽,凹槽的转角部位朝前,转角部位的上侧形成有限位面11,L型凹槽的垂直槽口设置为解锁缺口12。

处于初始状态时,参考图21,所述锁键元件8和限位面11之间贴近设置,所述锁键元件8被设置在所述工作键被向下按下的行程起始位置附近,进而在工作键被误操作时抵接该工作键的限位面11的下端面,阻止其继续向下运动。由于锁键元件8对限位面11的抵接,工作键在初始状态下无法被按下,从而避免其被误操作。

锁键元件8随解锁键3向前线性滑动而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锁键元件8的线性滑动方向为水平方向或接近水平方向,如图22所示,所述锁键元件8逐渐脱离限位面11进入解锁缺口12的下部,锁键元件8对工作键运动行程的限制被撤销。因而,当使用者保持解锁键推动锁键元件脱离初始状态的情况下,工作键可被按下,其连接的锁键元件8能够容纳于解锁缺口12的空间内,以使得工作键不受锁键元件的限制。锁键元件8脱离所述限位面11后,随着工作键2的向下滑动过程,锁键元件8逐渐进入所述解锁缺口12。如上的过程中,当解锁键处于初始状态时,解锁键与工作键位于同一平面,所述解锁键的滑动方向基本与其安装的自动行走装置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所述工作键的边缘连接有相对组合按键1整体结构固定的滑动杆,所述工作键2的背面或侧面还设置有滑动槽4,所述滑动杆安装在滑动槽4内以提供导向,限制工作键仅能够被向下按或由复位装置9向上弹起。尤其,滑动杆固定在装置的外壳上,工作键上下滑动。锁止状态和解锁状态时,滑动杆分别位于滑动槽的底部和顶部。解锁键向前滑动为解锁,向后滑动为锁定。解锁键也包括复位装置9,用于当施加于解锁键3的外力解除后,将解锁键3恢复至初始状态。工作键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键沿所述第一转轴的轴向方向分列于解锁键的两侧。

参考图19所示,该向后滑动的锁定的过程可通过复位装置实现。复位装置9,包括弹性体,其一端抵接于所述解锁键的底部,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定位框的内壁上。当施加于解锁键的外力解除后,弹性体推动所述解锁键,将其恢复至初始状态。所述弹性体其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为通过弹簧实现。

本发明还提供另一种组合按键,参考图23至图26,其包括解锁键3和工作键2,其还包括限位锁定装置,所述限位锁定装置包括:

锁键元件8,其设置为与所述工作键2键保持同步线性上下线性滑动;

限位槽32,其设置为与解锁键3同步线性滑动;限位槽32的线性滑动为水平方向或接近水平方向。

解锁键3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锁键元件8位于限位槽32内;解锁键3线性滑动并逐渐脱离初始状态的过程中,所述锁键元件8逐渐脱离限位槽32。

参考图23或图24所示,锁键元件8突出于所述工作键2的侧壁表面向解锁键3的侧壁延伸。参考图24,所述的解锁键3下部设置有限位槽32,锁键元件8在初始状态下,其下端面抵接在限位槽32的上端面。限位槽32的上端面与解锁键3的上端面之件形成有用于容纳图23所示锁键元件8的凹槽。该凹槽向前延伸形成脱槽缺口33。

参考图26,所述限位槽32前所设置的容纳锁键元件8的脱槽缺口33,锁键元件8脱离所述限位槽32后,随着工作键被按下的过程,锁键元件8逐渐进入所述脱槽缺口33。由此,工作键可沿滑动槽4的方向,在初始状态和解锁状态两个高度范围内移动。初始状态下,工作键被所述锁键元件限制在限位面以下;解锁状态下,工作键绕沿滑动槽4的方向向下运动,被所述锁键元件限制在所述脱槽缺口33的范围内。

而当施加于上述解锁键3和工作键2的作用力撤走后,设置于解锁键3和工作键2背后的复位装置9分别对其施加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作用力,使其分别恢复到初始状态。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下,将上述的组合按键被应用于图16所示的自动行走装置。该自动行走装置,包括:机壳13,机壳下方设置有行走轮,机壳的上部设置有如上所述的组合按键的按键盒14。

所述自动行走装置包括机壳13,其上部设置有按键盒14。按键盒14内包括有:上述的组合按键。如图22或11所示,借助外力克服弹性体9的作用,推动解锁键向前滑动,锁键元件脱离限位面或限位槽32的限制而到达解锁缺口12或脱槽缺口33的位置,此时工作键可被按下以触发自动行走装置改变工作状态。

在上述自动行走装置被水平放置的状态下,所述工作键的线性滑动是沿水平或接近水平的方向、相对自动行走装置主体结构向前或向后进行滑动。

参考图25、图26所示,停止按键5,其设置在解锁键的后侧;所述停止按键包括停止按键主体和设置在停止按键主体前端的托起部。一个转轴穿设于所述停止按键主体及其托起部之间,使得停止按键被按下时,托起部相应的被向上抬起。所述托起部设置在所述工作键的下侧,使得工作键随停止按键被按下而被其托起部抬起。由此,自动行走装置停止工作。而当所述停止按键位于初始状态未被按下时,所述托起部位于所述工作键绕轴转动的运动轨迹的终点位置,不与工作键接触,工作键此时可根据解锁按键解锁而被操作人员按下。

上述的锁键元件,较为典型的可选择为杆状或片状。其他能够实现类似上述锁定、解锁功能的结构,同样均属于本申请中锁键元件的范畴。其他能够实现上述锁定、解锁功能的结构同样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为方便所述自动行走装置感应上述各按键的状态,所述停止按键主体或所述托起部或所述工作键还可设置有磁性体。所述组合按键的安装架的下侧,与所述磁性体相对的位置还设置有霍尔元件。通过霍尔元件对所述磁性体的感应,可知晓各按键被抬起或被按下,进而相应的控制自动行走装置在不同工作状态下切换。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组合按键及具有该组合按键的自动行走装置
  • 组合按键及具有该组合按键的自动行走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215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