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智能锁具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09:55:50


一种智能锁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锁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智能锁具。

背景技术

如今,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使用更方便安全的电子智能锁具。在目前常见的智能锁具中,通常是在锁具内部设置有主控板,在主控板上集成设置有若干具备信息接收或感应的模块,当这些模块接收相关信息后,就会传输到主控板中,然后由主控板发出相关指令至驱动电机以实现电子锁的自身解锁后,再通过机械结构的配合来实现实现刷卡、密码或指纹识别等开锁过程。然而,在现有的智能锁具中,由于通常只配置有一套控制组件,即只有一块控制主板以控制一个驱动电机和驱动传动机构,故当此控制组件发生故障时,就会出现误解锁或无法开锁等困难,进而出现安全隐患或使用不便等情况。而且,锁芯的长度也无法根据门体厚度调节,同时其防水性以及防钻性能也不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锁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智能锁具安全性、调节性。防水性以及防钻性能均需提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锁具,包括:

前把手,具有第一安装腔;

锁芯,与前把手的后端连接,锁芯包括主体件和活动安装在锁芯上的离合凸轮;

异形方轴,异形方轴内置于前把手中,且沿轴向的一端伸出前把手后与锁芯连接;

第一控制组件和第二控制组件,第一控制组件包括第一主控板、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一驱动传动机构,第二控制组件包括第二主控板、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传动机构;第一主控板和第二主控板均内置于第一安装腔中,第一驱动传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传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机构均内置于主体件中;第一驱动传动机构受第一驱动机构驱动,以带动离合凸轮实现离合,前把手转动以带动离合后的离合凸轮转动;在第一控制组件静止时,第二驱动传动机构受第二驱动机构驱动,以带动离合凸轮实现离合,前把手转动以带动离合后的离合凸轮转动;以及,

调节组件,包括调节螺丝和调节螺母,调节螺丝、调节螺母以及异形方轴的长度延伸方向均与前把手的轴向一致;调节螺母固设在第一安装腔中,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带有螺纹的内螺孔,调节螺丝的一端与异形方轴远离锁芯的另一端连接,调节螺丝的另一端套入内螺孔中与调节螺母螺接,调节螺丝可轴向旋转以调整与调节螺母的相对位置。

可选地,前把手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第一端盖,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第一端盖围合形成第一安装腔;第一主控板和第二主控板在第一安装腔内上下层叠式间隔排布,调节组件设于第二主控板的下方。

可选地,前把手还包括内支架,内支架将第一安装腔分隔为第一分腔和第二分腔,第一主控板和第二主控板均内置于第一分腔中;第二主控板限位连接在内支架上,第一主控板与第一壳体的内壁面固定连接;调节组件设于第二分腔中,且调节螺母固设在内支架上;

第一主控板上设有刷卡感应模块,且刷卡感应模块朝向第一壳体设置;第二主控板上设有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

可选地,主体件上设有转动槽,离合凸轮可转动连接在转动槽中;

锁芯还包括转动套筒,转动套筒的前端与异形方轴的伸出前把手的一端连接,转动套筒的后端套设进离合凸轮中,并与离合凸轮限位连接;

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传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以及第二驱动传动机构均内置在转动套筒中。

可选地,锁芯还包括空转轴,空转轴设于离合凸轮的内腔中,且空转轴的前后两侧分别与离合凸轮的内腔腔底以及转动套筒限位连接;

离合凸轮的内腔腔底设有限位卡槽,空转轴的后侧面上设有可适配卡入限位卡槽中的凸起部;空转轴的后侧面上设有四个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凹槽;

第一驱动传动机构包括第一涡杆、第一开锁销钉以及第一传动弹簧,第一涡杆与第一驱动机构的转轴连接;第一涡杆受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而旋转,并带动第一传动弹簧转动而使得第一开锁销钉可沿轴向前后运动而离合进出空转轴的其中一凹槽中;

第二驱动传动机构包括第二涡杆、第二开锁销钉以及第二传动弹簧,第二涡杆与第二驱动机构的转轴连接;第二涡杆受第二驱动机构驱动而旋转,并带动第二传动弹簧转动而使得第二开锁销钉可沿轴向前后运动而离合进出空转轴的另一凹槽中。

可选地,智能锁具还包括第一加密板和第二加密板,第一加密板和第二加密板间隔并行设置在转动套筒中;

连接第一驱动机构的两导线分别通过第一加密板和第二加密板而与第一主控板连接,连接第二驱动机构的两导线分别通过第一加密板和第二加密板而与第二主控板连接。

可选地,异形方轴远离锁芯的一端设有限位部,调节螺丝与限位部限位连接;

限位部为一侧敞口设置的限位槽,异形方轴的朝向调节螺母的前侧板上开设有缺口,缺口与限位槽连通并呈同侧敞口设置,调节螺丝的螺帽与异形方轴的前侧板的内板面限位抵接。

可选地,异形方轴的朝向锁芯的后端处设有连接凸环,连接凸环与锁芯限位连接;

异形方轴设有轴向延伸且中空设置的过线通道,过线通道与锁芯的内部连通,异形方轴上设有与过线通道相通的过线孔。

可选地,智能锁具还包括后把手和防钻组件,锁芯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把手和后把手;

防钻组件包括第一防钻件和第二防钻件,第一防钻件设于主体件上,第二防钻件设于转动套筒朝向前把手的前端,转动套筒通过第二防钻件与前把手限位连接。

可选地,前把手包括均呈筒状设置的前把手壳、第一端盖和防水圈,前把手壳具有沿轴向一端敞口的第一安装腔,第一端盖与前把手壳可拆卸连接,且第一端盖罩盖住第一安装腔的敞口;

防水圈套设在前把手壳上,且防水圈的内环面与前把手壳的外周璧面弹性抵接,防水圈的外环面与第一端盖的内璧面弹性抵接。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锁具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一种智能锁具具有使用安全性高,可适于门体厚度调节,防水性能和防钻性能高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的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的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部分结构的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部分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的又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的去除第一壳体后的爆炸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部分结构的又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1为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的再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部分结构的再一角度的爆炸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智能锁具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左、右、上和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智能锁具。

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6至图7,在一实施例中,该智能锁具包括前把手100、锁芯200、第一控制组件800以及第二控制组件900。其中,前把手100具有第一安装腔110;锁芯200与前把手100的后端连接,锁芯200包括主体件210和活动安装在锁芯200上的离合凸轮220。第一控制组件800包括第一主控板810、第一驱动机构820和第一驱动传动机构830;第一主控板810内置于第一安装腔110中,第一驱动传动机构830和第一驱动机构820均内置于主体件210中;第一主控板810与第一驱动机构820电连接,第一驱动传动机构830受第一驱动机构820驱动,以带动离合凸轮220实现离合,然后,通过把手,例如前把手100转动以带动离合后的离合凸轮220转动而实现开锁。同样地,第二控制组件900包括第二主控板910、第二驱动机构920和第二驱动传动机构930;第二主控板910内置于第一安装腔110中,第二驱动传动机构930和第二驱动机构920均内置于主体件210中,第二主控板910与第二驱动机构920电连接,在第一控制组件800静止时,第二驱动传动机构930受第二驱动机构920驱动,以带动离合凸轮220实现离合,然后,通过把手,例如前把手100转动以带动离合后的离合凸轮220转动而实现开锁。换言之,本智能锁具采用的是一种半自动的开锁方式,第一控制组件800或第二控制组件900只能实现离合凸轮220的离合,而不能做到完全自动开锁,只有当离合凸轮220离合后,然后再转动把手带动离合凸轮220转动,才能实现完全开锁,此半自动开锁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接收相关信号后误开锁的情形发生,有利于提高本智能锁具的安全性。

在此需说明的是,本智能锁具的第一控制组件800和第二控制组件900是两套相互独立的控制系统,都可以在相应的条件下完成智能开锁的过程。在实际使用时,用户可通过刷卡、输入指纹或密码以及手机APP等方式,使得内置在前把手100中的第一主控板810或第二主控板910接收到相关信息,然后判断该信息正确后发出控制指令,对应的驱动机构接收相关控制指令后,就可以通过对应的驱动传动机构驱动离合凸轮220离合,在离合凸轮220离合后,再通过把手带动智能锁具上的相关机械结构转动,从而实现开锁。在此,第一驱动机构820和第二驱动机构920可以但不限于为驱动电机即马达等。以智能锁具的轴向即长度方向为前后方向,前把手100通过异形方轴300与锁芯200前端连接,在第一控制组件800或第二控制组件900实现电子解锁后,还可以通过转动前把手100以带动异形方轴300转动而进一步带动离合凸轮220转动而实现完全开锁。此外,如图1、图2和图4所示,该智能锁具还包括后把手500和后轴组件600,前把手100位于后把手500的前方,后把手500通过后轴组件600与锁芯200的后端连接,具体地,后轴组件600包括可调节的后轴610和另一方轴620,可调节的后轴610的后端伸入后把手500中,其前端伸入锁芯200的主体件210中,然后通过内置在主体件210中的另一方轴620间接与离合凸轮220连接,这样,通常位于室内的后把手500转动时,就能带动相应的方轴620转动,并进一步带动离合凸轮220转动,从而实现通过转动后把手500而开锁的过程。

基于此结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在智能锁具中设有两套相互独立的控制组件,其中第一控制组件800中的第一主控板810在接收对应的信息后,就能发出相关的控制指令而控制第一驱动机构820驱动第一驱动传动机构830使离合凸轮220实现离合,并配合前把手100带动异形方轴300的转动而实现离合后的离合凸轮220的转动,进而实现完整的开锁过程;同理,第二控制组件900中的第二主控板910在接收对应的信息后,也能控制第二驱动机构920驱动第二驱动传动机构930使离合凸轮220实现离合,并配合前把手100带动异形方轴300的转动而实现离合后的离合凸轮220的转动,进而同样实现完整的开锁过程。这样,在实际使用时,可将第一控制组件800作为日常使用的主控制系统,而将第二控制组件900作为备用的控制系统,如此,不但可实现多种智能开锁方式,而且由于设有备用的控制系统,故当主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还可以通过备用的第二控制组件900同样实现开锁过程,从而可有效避免只有一套控制系统时带来的智能锁具无法使用的风险,极大的提高了本智能锁具的使用便利。

请参阅图2、图4和图5,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前把手100包括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130以及第一端盖140,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130和第一端盖140围合形成第一安装腔110;第一主控板810和第二主控板910在第一安装腔110内层叠式间隔排布。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控板810和第二主控板910还可以在第一安装腔110内呈其他方式排布,但在本实施例中,这种两主控板层叠间隔排布的集成式设计,能尽可能节省空间,减少前把手100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2、图8和图1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前把手100还包括内支架150,内支架150将第一安装腔110分隔为第一分腔111和第二分腔112,第一主控板810和第二主控板910均内置于第一分腔111中,同时,在第二分腔112中则容置有电池700,这样,就可以实现两主控板和电池700的分隔放置,以避免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且两主控板设于位于上方的第一分腔111中也有利于两主控板上的相应模块接收信息。此外,在电池700的前端和第一端盖140之间还设有加强的电池压片710,在第一端盖140装配好后,第一端盖140会抵压电池压片710,使得电池700能够紧紧抵压电池700仓内部的电极和弹簧,这样,当需要更换电池700时,就可以直接将第一端盖140取下,此时,电池700就会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弹出,以方便拆装电池700。

具体地,第二主控板910限位连接在内支架150上,第一主控板810与第一壳体120的内壁面固定连接,且第一主控板810和第二主控板910之间还设有若干隔离支撑块190。其中,第一壳体120的内壁面上设有螺接柱,第一主控板810通过螺丝与螺接柱的连接,而稳固地固定在第一壳体120的内侧空间即第一分腔111中。同时,第二壳体130包括面向锁芯200的后端板131,后端板131的前侧面上设有朝向第一端盖140延伸并前后贯通的限位筒132;限位筒132的外周壁上设有朝向第一壳体120凸出的限位台阶133,内支架150上设有与限位台阶133相对的插接槽151,第二主控板910的前端插置于插接槽151中,第二主控板910的后端搭接在限位台阶133上。然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控板810和第二主控板910还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固定,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控板810与第一壳体120的内侧螺接,第二主控板910与内支架150一端插接另一端搭接的方式,能够使两主控板的装配更加便利,且也有利于后续的拆卸维修。

在此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主控板810上设有刷卡感应模块(未示出),且刷卡感应模块朝向第一壳体120设置,第一壳体120的上表面上对应刷卡感应模块的位置处还设有刷卡标识,如此,可实现刷卡开锁;第二主控板910上设有无线通信模块(未示出),无线通信模块与移动终端通信连接,在此,移动终端可以但不限于是手机等,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和手机等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输,就可以实现手机APP开锁等智能开锁方式。当然,第一主控板810和第二主控板910上还可以设有其他用于信息感应接收的模块,以实现其他类型的开锁方式,例如但不限于指纹或密码开锁等。

请参阅图2、图6、图7,在本实施例中,主体件210上设有转动槽211,离合凸轮220可转动连接在转动槽211中;智能锁具还包括一端从第一安装腔110中胜出的异形方轴300,锁芯200还包括转动套筒230,转动套筒230的前端与异形方轴300的伸出前把手100的一端连接,转动套筒230的后端套设进离合凸轮220中,并与离合凸轮220限位连接;第一驱动机构820、第一驱动传动机构830、第二驱动机构920和第二驱动传动机构930均内置在转动套筒230中。可以理解,转动套筒230主要起连接异形方轴300和离合凸轮220以及容置两驱动机构和两驱动传动机构的作用。当异形方轴300与转动套筒230连接后,通过转动前把手100就可以带动离合凸轮220转动预定角度;换言之,相对于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完全靠电控板控制开锁的电子锁而言,本智能锁具是一种半自动的开锁方式,需要在电子控制解锁后再加上人工的前把手100转动动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完整开锁过程,从而可以有效避免信息误发时导致的误开锁情况发生。

具体地,如图3、图4、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实现完整的电子开锁过程,锁芯200还包括空转轴240,空转轴240设于离合凸轮220的内腔中,且空转轴240的前后两侧分别与离合凸轮220的内腔腔底以及转动套筒230限位连接;离合凸轮220的内腔腔底设有限位卡槽221,空转轴240的后侧面上设有可适配卡入限位卡槽221中的凸起部241,当空转轴240转动时,就可带动离合凸轮220转动。空转轴240的后侧面上设有四个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凹槽242,如此可实现预设角度的空转,例如当四个凹槽242呈十字分布时,就可以实现前把手100的90度空转。第一驱动传动机构830包括第一涡杆831、第一开锁销钉832以及第一传动弹簧833,第一涡杆831与第一驱动机构820的转轴连接;第一涡杆831受第一驱动机构820驱动而旋转,并带动第一传动弹簧833转动而使得第一开锁销钉832可沿轴向前后运动而离合进出空转轴240的其中一凹槽242中;第二驱动传动机构930包括第二涡杆931、第二开锁销钉932以及第二传动弹簧933,第二涡杆931与第二驱动机构920的转轴连接;涡杆受第二驱动机构920驱动而旋转,并带动第二传动弹簧933转动而使得第二开锁销钉932可沿轴向前后运动而离合进出空转轴240的另一凹槽242中。此外,空转轴240和转动套筒230之间还设有连接件250,连接件250上设有分别可供两开锁销钉进出的通孔,连接件250的前侧与转动套筒230的后端限位连接,连接件250的后侧则适配套接在空转轴240中。

进一步地,如图2至图6以及图10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智能锁具还包括第一加密板840和第二加密板940,第一加密板840和第二加密板940间隔并行设置在转动套筒230中;连接第一驱动机构820的两导线分别通过第一加密板840和第二加密板940而与第一主控板810连接,连接第二驱动机构920的两导线分别通过第一加密板840和第二加密板940而与第二主控板910连接。在此,加密板可以看成是驱动机构例如电机的驱动控制板,加密板可以和对应的主控板之间进行双向加密验证,如果验证不通过,或设定时间内没有收到加密板反馈的信息,则会导致开锁失败,进而确保锁具安全;若验证通过的话,则加密板会控制对应的驱动机构运行,从而完成正常的开锁过程。

请参阅图2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异形方轴300的朝向锁芯200的后端处设有连接凸环320,连接凸环320与转动套筒230限位连接;异形方轴300设有轴向延伸的中空设置的过线通道360,过线通道360与转动套筒230的内腔连通,且异形方轴300上设有与过线通道360相通的过线孔330。具体的,异形方轴300的截面呈方形设置,从第一主控板810以及第二主控板910上引出的导线可以从该过线孔330中进入过线通道360,然后从异形方轴300的后端开口进入转动套筒230中而与对应的加密板连接,如此,就可以使导线得到很好的收纳保护,且整个走线过程顺畅简便。

请参阅图2至图9,在一实施例中,该本智能锁具还包括调节组件400。其中,调节组件400包括调节螺丝410和调节螺母420,调节螺丝410、调节螺母420以及异形方轴300的长度沿伸方向均与前把手100的轴向一致,调节螺母420固设在第一安装腔110中,并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带有螺纹的内螺孔,调节螺丝410的一端与异形方轴300远离锁芯200的另一端连接,调节螺丝410的另一端套入内螺孔中与调节螺母420螺接,调节螺丝410可轴向旋转以调整与调节螺母420的相对位置。

基于此结构设计,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异形方轴300的一端与锁芯200连接,异形方轴300的另一端通过调节螺丝410与调节螺母420连接,故在实际安装时,就可以通过外用工具,例如与调节螺丝410适配的外六角扳手等,实现调节螺丝410的轴向转动,进而可实现调节螺丝410与调节螺母420之间相互位置的改变,可使得锁芯200相对前把手100的距离可调。换言之,在本申请中,可通过旋转调节螺丝410而实现锁芯200长度在预设范围内的连续性调节,不但结构简单操作便利,而且由于是螺纹调节,故还具有调节精度高的优点。

请参阅图4至图5以及图8至图9,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前把手100如前所述的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130、第一端盖140以及内支架150,第一壳体120和第二壳体130适配拼合形成第一安装腔110,第一端盖140与第一壳体120以及第二壳体130的远离锁芯200的前端连接,以适配罩盖住第一安装腔110的前端敞口,如此设计可方便前把手100壳体的装配以及第一安装腔110中的各个部件的安装。内支架150内置于第一安装腔110中,并将第一安装腔110分隔为第一分腔111和第二分腔112,调节螺丝410和调节螺母420均设于第一分腔111中,且调节螺母420固设在内支架150上。具体来说,内支架150与第一壳体120的内侧面以及第一端盖140之间围合形成第一分腔111,内支架150与第二壳体130的内侧面以及第一端盖140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分腔112。在第一分腔111中,内设有异形方轴300、调节螺丝410、调节螺母420、第一主控板810以及第二主控板910等,两个主控板间隔位于异形方轴300、调节螺丝410以及调节螺母420的上方,在第一壳体120上还设有与主控板连接的按键160等。在第二分腔112中,内支架150与第二壳体130的内壁面之间围合形成可供若干电池700装载的电池仓。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130、第一端盖140以及内支架150的具体结构和装配关系还可根据实际需求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支架150包括支架主体151、前端板152以及螺母柱153,前端板152与支架主体151远离锁芯200的前端连接,螺母柱153自前端板152的后板面朝向锁芯200延伸形成;螺母柱153上设有沿轴向前后贯通的贯通孔154,调节螺母420内嵌在贯通孔154中。具体地,内支架150包括多个沿轴向延伸的支柱151a,在各个支柱151a的朝向锁芯200的自由端设有内螺孔,这样就可通过螺丝穿设第二壳体130的前侧板上的通孔而将内支架150牢固固定在第二壳体130中,而螺母柱153则可以一体式形成在支架主体151上。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内支架150和第二壳体130之间以及螺母柱153和支架主体151之间还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例如但不限于卡接或焊接等。可以理解,由于内支架150是稳固固定在第一安装腔110中的,而内嵌有调节螺母420的螺母柱153是一体式固设在内支架150上的,故内支架150和螺母柱153的设计可以使得调节螺母420能够稳定的固定在前把手100内,如此就更利于调节螺丝410与调节螺母420之间调节便利,而不会发生因螺母位置不稳定而导致调节无法顺利完成的情况。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9,在本实施例中,异形方轴300远离锁芯200的一端设有限位部,调节螺丝410与限位部限位连接。具体地,限位部为一侧敞口设置的限位槽310,异形方轴300的朝向前端板152的前侧板上开设有缺口,缺口与限位槽310连通并呈同侧敞口设置,调节螺丝410的螺帽与异形方轴300的前侧板的内板面限位抵接。在装配时,可将调节螺丝410的螺帽直接从限位槽310的敞口处卡入,调节螺丝410的螺柱从缺口中伸出后与调节螺母420螺接,安装十分便利。同时,由于调节螺丝410的螺帽限位卡置在限位槽310中,故当调节螺丝410发生位置调节时,就能够带动异形方轴300沿轴向前后运动,进而实现对锁芯200长度的连续调节。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前端板152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贯通孔154相通,且第一通孔、贯通孔154以及调节螺丝410均同轴设置,调节螺丝410伸入贯通孔154中的一端设有内六角槽;第一通孔上安装有内六角螺丝440。在安装过程中,若需要对锁芯200长度进行调节以更好的适应门的厚度,就可以先将第一端盖140拆卸下来,在显露出内六角螺丝440后,使用配套的外六角扳手将内六角螺丝440拆卸下来,然后,将外六角扳手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伸入贯通孔154中,最后适配插置在调节螺丝410前端的内六角槽中,这样,转动外六角扳手就可以实现调节螺丝410的旋转,进而实现对锁芯200长度的连续调节;当锁芯200的长度调节到位后,就可以将外六角扳手取出,然后将内六角螺丝440安装上以封堵孔位。当然,在前端板152和第一端盖140之间还会设有若干隔板,在这些隔板上也会设置位置对应的通孔,以使内六角螺丝440或外六角扳手能够穿过。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8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30的后端板131的前侧面上设有朝向第一端盖140延伸的限位筒132,限位筒132呈前后贯通设置,异形方轴300的一端穿设限位筒132后与调节螺丝410连接;限位筒132的外周壁上设有朝向第一壳体120凸出的限位台阶133。可以理解,限位套筒的设置,一方面可使得异形方轴300通过套设在限位套筒中而稳固固定,进而有利于锁芯200长度调节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在异形方轴300、调节螺丝410以及调节螺母420上方间隔设有第二主控板820以及第一主控板810,而设于限位套筒上的限位台阶133也可起到限位放置第二主控板820的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异形方轴300中的过线通道360与锁芯200的内部连通,异形方轴300上设有与过线通道360相通的过线孔330。这样,从第一主控板810和第二主控板820上引出的导线就可以从过线孔330中进入异形方轴300中,然后经过过线通道后与锁芯200内部的相应部件连接,从而实现主控板与锁芯200之间的电连接。具体地,为方便过线,在异形方轴300面向第二主控板820的上侧面上设有避空槽340,而过线孔330即设置在该避空槽340的槽底,避空槽340具有容置导线的作用,可有利于锁芯200长度调节时的安装便利。此外,一并参考图2,在异形方轴300的上侧面上,邻近避空槽340处还设有弹簧350,且弹簧350的上端与第二主控板820抵接,以起到对第二主控板820的弹性支撑作用。

请参阅图10,在一实施例中,该智能锁具包括设于轴向前后两端的前把手100和后把手500以及智能锁具防钻结构。该智能锁具防钻结构包括锁芯200以及防钻组件;锁芯200的前后两端分别连接前把手100和后把手500,锁芯200包括主体件210、离合凸轮220、驱动组件、传动组件以及转动套筒230,主体件210具有转动槽211,离合凸轮220设于转动槽211中并可相对主体件210转动,转动套筒230套设在主体件210和离合凸轮220的内腔中,且第一驱动机构820、第二驱动机构830、第一驱动传动机构830以及第二驱动传动机构930内置于转动套筒230中;防钻组件包括第一防钻件261和第二防钻件262,第一防钻件261设于主体件210上,第二防钻件262设于转动套筒230朝向前把手100的前端,转动套筒230通过第二防钻件262与前把手100限位连接。

基于此结构设计,在一实施例中,本申请智能锁具防钻结构中,由于在锁芯200的主体件210上设有第一防钻件261,以及在锁芯200的转动套筒230前端设有与前把手100限位连接的第二防钻件262,故在智能锁具遭受电钻破坏时,第一防钻件261和第二防钻件262就能从前方和侧边阻挡电钻进一步破坏锁芯200,从而可有效避免暴力开锁,极大地提高智能锁具的安全性能。

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为达到防止电钻破坏的目的,防钻组件的材料性质,特别是硬度应达到较高的标准。具体地,防钻组件由洛氏硬度大于或等于58的材料制成。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防钻组件由SUJ2轴承钢制成。SUJ2轴承钢为日本JIS标准的SUJ2高碳铬轴承钢,由该轴承钢制成的部件可全硬处理,其硬度可达HRC58-61,甚至HRC 61~64,该种材料除了具备轴承的耐磨性,其钢性也得到了加强;此外,SUJ2轴承钢还具有加工性佳,并可直接加工成型,在淬火、回火时尺寸变化不大,抗疲劳性能好等优点,很适合用于本智能锁具防钻结构中。

此外,除了前述的第一防钻件261和第二防钻件262之外,主体件210或转动套筒230由洛氏硬度大于90的材料制成,例如,主体件210和转动套筒230采用SUS304钢材制成。在此,防钻结构主要是通过采用SUJ2高碳铬轴承钢制成的第一防钻件261和第二防钻件262,从而起到防止从锁芯正面钻入的效果。

具体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防钻件261呈柱状,主体件210上设有防钻安装孔212,第一防钻件261内嵌在防钻安装孔212中;转动套筒230包括沿轴向适配连接的第一套筒231和第二套筒232,智能锁具还包括异形方轴300和第一加密板840以及第二加密板940,两个加密板均内置于第二套筒232中;异形方轴300具有从前把手100的后端伸出的伸出端,第二防钻件262凸设于第二套筒232的前端面上,第二套筒232通过第二防钻件262与异形方轴300限位连接。可以理解,由于加密板是智能锁具的核心控制部件,故应作为防电钻破坏的重点,而第一防钻件261内嵌在防钻安装孔212中,以及内置有加密板的第二套筒232的前端设置第二防钻件262的设计,就能形成对加密板的多方位保护,以进一步提高锁具的安全性能。

进一步地,第一防钻件261呈柱形并邻近第二套筒232设置,第一防钻件261的轴向垂直于第二套筒232的外周面。这样,当电钻从斜侧面破坏锁芯200时,就会受到第一防钻件261的阻挡,从而确保锁芯200的安全。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防钻件261的具体形状和与第二套筒232的外周面的夹角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设置,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防钻要求。

在一实施例中,异形方轴300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过线通道360,第二防钻件262上设有两侧分别与过线通道360以及第二套筒232的内腔连通的通孔,第二防钻件262适配套接在异形方轴300的伸出端中。这样,就可以做到过线与防钻两者结合,确保智能锁具既可以正常使用又不会使锁芯200遭受电钻暴力破坏。

请参阅图11至图14,在一实施例中,该智能锁具防水结构包括前把手100和防水圈180。其中,前把手100包括均呈筒状设置的前把手壳170和第一端盖140,前把手壳170具有沿轴向一端敞口的第一安装腔110,第一端盖140与前把手壳170可拆卸连接,且第一端盖140罩盖住第一安装腔110的敞口;防水圈180套设在前把手壳170上,且防水圈180的内环面与前把手壳170的外周璧面弹性抵接,防水圈180的外环面与第一端盖140的内周璧面弹性抵接。

在此需说明的是,在一实施例中,防水圈180优选硅胶材质制成,当然防水圈180也可以由其他弹性材料制成。本智能锁具防水结构可使得具有该结构的智能锁具的防水等级达到IPX5级别。

基于此结构设计,在一实施例中,由于在前把手壳170上设有防水圈180,且防水圈180的内环面与前把手壳170的外周璧面弹性抵接,防水圈180的外环面与第一端盖140的内周璧面弹性抵接,故在前把手100上最易进水的地方,即前把手壳170和第一端盖140的连接处,就能通过防水圈180的设置而防止水进入前把手100的内部,进而有效提高了智能锁具特别是前把手100的防水性能。

请参阅图13至图14,在一实施例中,前把手壳170包括第一壳体120和第二壳体130,第一壳体120的长度延伸方向以及第二壳体130的长度延伸方向均与前把手壳170的轴向一致;第一壳体120和第二壳体130适配拼合形成第一安装腔110。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前把手壳170也可以一体设置,但在一实施例中,前把手壳170分体设置,即第一壳体120和第二壳体130的拼合连接设置则有利于第一安装腔110内的部件装配便利。在实际装配时,可先将电池700、内支架150、异形方轴300、调节组件400、第一主控板810和第二主控板910安装包到位,然后第一壳体120与第二壳体130适配盖合形成前把手壳170后,第一端盖140在罩盖住前把手壳170的前端敞口,其装配过程十分便利。

具体如图13和图1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0的的外周璧面上邻近第一端盖140处设有第一嵌槽181,第二壳体130的的外周璧面上邻近第一端盖140处设有第二嵌槽182;第一嵌槽181与第二嵌槽182拼合形成一可供防水圈180嵌置的防水嵌槽183,且防水圈180的外环面凸出于防水嵌槽183。实际上,防水圈180的安装在第一壳体120与第二壳体130适配盖合形成前把手壳170之后,在第一端盖140安装之前。在此,防水嵌槽183的设置可使得防水圈180能够牢固固定在前把手壳170上,而不易移动或脱落,从而可确保防水圈180的防水性能,而防水圈180的外环面凸出于防水嵌槽183的设置,可使得防水圈180的外环面能够与第一端盖140的内璧面弹性抵接。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40的内周璧面上邻近敞口边缘处设有避位台阶184,防水圈180的外环面与避位台阶184弹性抵接,如此,不但有利于第一端盖140的安装便利,也能确保防水圈180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3、图14,在一实施例中,智能锁具防水结构还包括按键160,第一壳体120上设有可供按键160伸出的键装配孔121;按键160由弹性材料制成,按键160包括凸出部161和卡接裙边162,凸出部161与键装配孔121适配,且凸出部161凸出于第一壳体120的外周璧面,第一壳体120上于键装配孔121的孔缘处设有朝向第二壳体130延伸的防水凸缘163,卡接裙边162上设有可供防水凸缘163适配插置的防水卡槽164。在此,按键160可优选由硅胶等弹性材料一体注塑成型。在第一壳体120与第二壳体130安装好后,按键160的凸出部161会从键装配孔121中凸出,而防水凸缘163会插置在防水卡槽164中;此时,由于按键160与第一壳体120处于弹性抵压的状态,故防水凸缘163也会抵压防水卡槽164的槽底,故水也无法从键装配孔121的孔隙处进入前把手100内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前把手100的防水性能。

请参阅图13至图15,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壳体130具有朝向第一壳体120且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侧第二安装端面134,第二安装端面134上设有沿第二壳体13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防水卡接筋135,第一壳体120的内璧面上设有与防水卡接筋135适配卡接的卡扣122。具体的,防水卡接筋135上设有向外延伸的卡凸部,在第一壳体120的卡扣122与防水卡接筋135扣合后,该卡凸部就具有一定的防水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水从第一壳体120与第二壳体130的连接缝隙处进入前把手100内部。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前把手壳170与第一端盖140可拆卸螺接。然本设计不限于此,前把手壳170与第一端盖140之间还可以通过例如但不限于卡接等方式连接,但在一实施例中,出于锁具安全性以及连接稳固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故优选前把手壳170与第一端盖140通过螺丝连接。此外,这种更稳固的螺接方式,能够持续提供对防水圈180的挤压力,从而确保防水圈180的防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技术分类

06120112357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