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送风装置和家用电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0:16:30


送风装置和家用电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装置和家用电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风扇多通过单个电机驱动单个风轮,或单个电机驱动多个风轮,因风轮的转速和转向固定,所形成的风形较为单一,无法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用户需求。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风扇,通过两个电机驱动两个相对设置的风轮转动,以使两个风轮的出风气流相互扰动形成新的出风气流,但该风扇限于结构限制,两个风轮分别设于电机的两端,两个风轮的出风气流之间需通过相互扰动才能提供不同的风形,且两个风轮之间存在轴向间距,不利于风扇的整体结构设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电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双轴电机,双轴电机具有向同一方向伸出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第一输出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第二输出轴穿过空心部;第一扇叶组件,套设于第一输出轴上,以在第一输出轴的带动下转动;第二扇叶组件,套设于第二输出轴上,以在第二输出轴的带动下转动,其中,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中的一个设于另一个沿径向的内侧,且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分别独立转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技术方案,送风装置包括双轴电机、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通过双轴电机驱动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分别独立转动。其中,双轴电机具有向同一方向伸出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且第一输出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第二输出轴穿过第一输出轴的空心部并由第一输出轴的伸出端向外伸出,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之间不产生相互干扰,可分别独立运行;第一扇叶组件套设于第一输出轴上,第二扇叶组件套设于第二输出轴上,以在双轴电机运行时,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带动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分别独立转动,其中,第一扇叶组件与第二扇叶组件可以同向转动,也可以反向转动,转动速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此外,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中的一个设于另一个沿径向的内侧,即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的径向尺寸不同,以使送风装置的出风气流形成多层不同风形嵌套的形式,出风气流之间的相互扰动较小,同时,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可在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的带动下分别独立转动,有利于对风形的控制,从而可根据用户的需求对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的转动方向和转速进行调整,以提供不同形式的风形,满足用户的差异化的需求。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送风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组件的转速大于或小于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扇叶组件的转速大于或小于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可通过调整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使送风装置的出风气流形成不同的风形,具体地,在第二扇叶组件设于第一扇叶组件沿径向的内侧且第一扇叶组件的转速大于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时,或者在第一扇叶组件设于第二扇叶组件沿径向的内侧且第一扇叶组件的转速小于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时,送风装置的出风气流为内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小于外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外侧扩散,可使出风气流的辐射范围扩大。而在第二扇叶组件设于第一扇叶组件沿径向的内侧且第一扇叶组件的转速小于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时,或者第一扇叶组件设于第二扇叶组件沿径向的内侧且第一扇叶组件的转速大于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时,送风装置的出风气流为内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大于外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聚拢,可使出风气流相对集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组件的转速等于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扇叶组件的转速等于第二扇叶组件的转速,使得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保持同步旋向,旋转过程接近于一个扇叶旋转,有利于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融合,出风气流相对稳定,可减少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的相互冲击和扰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组件包括:第一扇叶支架和第一扇叶,第一扇叶支架套设于第一输出轴上,第一扇叶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的外侧壁面和/或内侧壁面;第二扇叶组件包括:第二扇叶支架和第二扇叶,第二扇叶支架套设于第二输出轴上,第二扇叶沿周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的外侧壁面和/或内侧壁面。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组件包括第一扇叶支架以及设于第一扇叶支架上的第一扇叶,通过第一扇叶支架对第一扇叶形成支撑,其中,第一扇叶支架套设于第一输出轴上,以在第一输出轴转动时随第一输出轴一同转动,并带动第一扇叶转动,从而通过第一扇叶搅动空气形成气流;第一扇叶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的外侧壁面时,第一扇叶支架位于内侧,第一扇叶沿第一扇叶支架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一扇叶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的内侧壁面时,第一扇叶支架位于外侧,第一扇叶沿第一扇叶支架的径向向内延伸。

同样地,第二扇叶组件包括第二扇叶支架以及设于第二扇叶支架上的第二扇叶,通过第二扇叶支架对第二扇叶形成支撑,其中,第二扇叶支架套设于第二输出轴上,以在第二输出轴转动时随第二输出轴一同转动,并带动第二扇叶转动,从而通过第二扇叶搅动空气形成气流;第二扇叶沿周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的外侧壁面时,第二扇叶支架位于内侧,第二扇叶沿第二扇叶支架的径向向向外延伸,第二扇叶沿周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的内侧壁面时,第二扇叶支架位于外侧,第二扇叶沿第二扇叶支架的径向向内延伸。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的旋向与第二扇叶的旋向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第一扇叶的旋向与第二扇叶的旋向相同,则在转动过程中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保持相同的转动方向,送风装置出风气流的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的接触面的扰动小,有利于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的融合。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的旋向与第二扇叶的旋向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定第一扇叶的旋向与第二扇叶的旋向相反,以在转动过程中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保持相反的转动方向,并向同一方向出风,此时,送风装置的出风气流的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产生一定地相互冲击和扰动,使得出风气流的强度下降,并逐渐向外扩散,辐射范围扩大,出风气流更加柔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支架为环形,第二扇叶组件设于第一扇叶支架沿径向方向的内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支架为环形,通过第二扇叶组件设于第一扇叶支架沿径向方向的内侧,使得第一扇叶的出风面与第二扇叶的出风面不产生重叠,进而使第一扇叶产生的气流为圆筒状,第二扇叶产生的气流为圆柱状,且圆柱状的气流沿圆筒状气流的中空部分流动,从而向同一方向同时送出不同风形的气流。

进一步地,第一扇叶支架靠近双轴电机的一端套设于第一输出轴上并与第一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扇叶组件设于第一扇叶支架沿轴向的内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支架沿径向的内侧为中空结构,且第一扇叶支架靠近双轴电机的一端套设于第一输出轴上并与第一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扇叶支架远离双轴电机的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二扇叶组件由第一扇叶支架远离双轴电机的一端伸入第一扇叶支架内,从而使第一扇叶组件与第二扇叶组件形成内外嵌套结构,有效缩减了送风装置的轴向尺寸,减少了空间占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支架靠近双轴电机的一端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过风通道,过风通道与第二扇叶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扇叶支架靠近双轴电机的一端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过风通道,以使空气可以沿轴向穿过第一扇叶支架正常流动,过风通道与第二扇叶对应设置,以在第二扇叶转动时确保进风侧的空气不被阻挡。可以理解,若第一扇叶支架靠近双轴电机的一端端面为封闭结构,将阻挡第二扇叶进风侧的空气流动,严重影响送风装置的正常出风。

可选地,过风通道可以是孔状、格栅装或其他形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扇叶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扇叶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二扇叶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扇叶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即第二扇叶的叶根至叶尖的尺寸大于第一扇叶的叶根至叶尖的尺寸,从而加强第二扇叶的出风气流,使送风装置整体出风气流的内侧风量大于外侧风量,以免外侧风量较大时对内侧气流造成冲击,造成出风气流紊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扇叶支架为环形,第一扇叶组件设于第二扇叶支架沿径向方向的内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扇叶支架为环形,通过第一扇叶组件设于第二扇叶支架沿径向方向的内侧,使得第二扇叶的出风面与第一扇叶的出风面不产生重叠,进而使第二扇叶产生的气流为圆筒状,第一扇叶产生的气流为圆柱状,且圆柱状的气流沿圆筒状气流的中空部分流动,从而向同一方向同时送出不同风形的气流。

进一步地,第二扇叶支架远离双轴电机的一端套设于第二输出轴上并与第二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一扇叶组件设于第二扇叶支架沿轴向的内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扇叶支架沿径向的内侧为中空结构,且第二扇叶支架远离双轴电机的一端套设于第二输出轴上并与第二输出轴固定连接,第二扇叶支架靠近双轴电机的一端为开口结构,第一扇叶组件由第二扇叶支架靠近双轴电机的一端伸入第二扇叶支架内,从而使第一扇叶组件与第二扇叶组件形成内外嵌套结构,有效缩减了送风装置的轴向尺寸,减少了空间占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扇叶支架远离双轴电机的一端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过风通道,过风通道与第一扇叶组件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二扇叶支架远离双轴电机的一端端面上设有至少一个过风通道,以使空气可以沿轴向穿过第二扇叶支架正常流动,过风通道与第一扇叶对应设置,以在第一扇叶转动时确保出风侧的空气不被阻挡。可以理解,若第二扇叶支架远离双轴电机的一端端面为封闭结构,将阻挡第一扇叶出风侧的空气流动,严重影响送风装置的正常出风。

可选地,过风通道可以是孔状、格栅装或其他形状。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扇叶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扇叶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扇叶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扇叶的叶根至叶尖的尺寸大于第二扇叶的叶根至叶尖的尺寸,从而加强第一扇叶的出风气流,使送风装置整体出风气流的内侧风量大于外侧风量,以免外侧风量较大时对内侧气流造成冲击,造成出风气流紊乱。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组件的出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的出风面在同一平面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中的一个呈环形结构时,通过限定第一扇叶组件的出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的出风面在同一平面内,可使第一扇叶组件的出风气流与第二扇叶组件的出风气流由同一起点送出,以免相互之间产生扰动。可以理解,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有一定地扩散,若第一扇叶组件的出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的出风面不在同一平面,会使出风面靠近双轴电机的出风气流对出风面远离双轴电机的出风气流的形成产生一定地干扰,尤其是在第一扇叶组件与第二扇叶组件之间存在轴向间距时,会导致靠近双轴电机的一个扇叶组件对远离双轴电机的一个扇叶组件的进风气流形成扰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扇叶组件的进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的进风面在同一平面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中的一个呈环形结构时,通过限定第一扇叶组件的进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的进风面在同一平面内,可使第一扇叶组件的进风气流与第二扇叶组件的进风气流由同一起点分别进入两个扇叶组件,以免相互之间产生干扰。可以理解,在扇叶组件的进风面存在一定的吸力,若第一扇叶组件的进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的进风面不在同一平面,容易在吸力作用下造成两个扇叶组件的进风量的相互影响,而在第一扇叶组件与第二扇叶组件存在轴向间距时,还会造成靠近双轴电机的一个扇叶组件对远离双轴电机的一个扇叶组件的进风气流形成扰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双轴电机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定子结构和第一转子结构,第一输出轴与第一转子结构固定连接;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定子结构和第二转子结构,第二输出轴与第二转子结构固定连接,其中,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在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独立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双轴电机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其中,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定子结构、第一转子结构和第一输出轴,第一输出轴用于连接第一扇叶组件,且第一输出轴与第一转子结构固定连接,以在第一驱动组件通电时,第一定子结构驱动第一转子结构旋转,并带动第一输出轴转动,实现驱动第一扇叶组件转动;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定子结构、第二转子结构和第二输出轴,第二输出轴用于连接第二扇叶组件,且第二输出轴与第二转子结构固定连接,以在第二驱动组件通电时,第二定子结构驱动第二转子结构旋转,并带动第二输出轴转动,实现驱动第二扇叶组件转动。通过第二输出轴由第一输出轴的一端伸入并由另一端伸出,形成相互嵌套的结构,使得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在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独立转动,以驱动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分别独立转动,从而提供差异化的风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的轴线重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限定第一输出轴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的轴线重合,即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同轴设置,且第一驱动组件的转动中心线与第二驱动组件的转动中心线重合,一方面可使第二输出轴的外侧壁沿径向的任意角度至第一输出轴的内侧的距离相等,防止第一输出轴与第二输出轴转动过程中发生相互干涉,另一方面有利于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的径向定位。此外,由于两个输出轴的轴线重合,还有利于第一驱动组件和第二驱动组件以及其他连接结构的安装和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送风装置还包括机壳,机壳的一端设有通孔,双轴电机设于机壳内,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穿过通孔向外伸出,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设于机壳外。

在该技术方案中,送风装置好包括机壳,双轴电机设于机壳内,以通过机壳对双轴电机起到安全保护作用,以免双轴电机与外界物体发生接触,同时,机壳还可起到防尘作用。机壳的一端设有通孔,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穿过通孔向外伸出,以在机壳外分别与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相连接,并驱动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转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送风装置还包括:第一网罩,设于机壳上设有通孔的一端,第一网罩与机壳可拆卸连接;第二网罩,设于第一网罩远离机壳的一侧,第二网罩与第一网罩可拆卸连接,且在第一网罩与第二网罩连接后内部形成容纳空腔,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设于容纳空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送风装置还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网罩和第二网罩,第一网罩设于靠近机壳的一端并与机壳可拆卸连接,以进行位置固定,第二网罩设于远离机壳的一端,以在第一网罩和第二网罩连接后内部形成容纳空腔,容纳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且第一网罩和第二网罩均为网状格栅结构,不会对气流造成阻挡,可确保气流正常穿过。通过第一网罩和第二网罩对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起到安全保护作用,防止扇叶与外界物体防止接接触或碰撞造成损坏,同时也防止在扇叶转动过程中与人体接触造成安全事故。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送风装置;家用电器是台扇、落地扇、吊扇、壁扇、塔扇、冷风扇或暖风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技术方案,家用电器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送风装置,因而具有上述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送风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此外,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可以有多种用途,因而本发明的家用电器可以是台扇、落地扇、吊扇、壁扇、塔扇、冷风扇或暖风机,均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风形。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分解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双轴电机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落地扇的剖视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双轴电机,11第一输出轴,12第二输出轴,13第一驱动组件,131第一定子结构,132第一转子结构,133第一罩体,14第二驱动组件,141第二定子结构,142第二转子结构,143第二罩体,2第一扇叶组件,21第一扇叶,22第一扇叶支架,3第二扇叶组件,31第二扇叶,32第二扇叶支架,4过风通道,5机壳,61第一网罩,62第二网罩,7落地扇,71送风装置,72支撑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送风装置和家用电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71,包括双轴电机1、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其中,双轴电机1具有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第一输出轴11为空心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且第一输出轴11由双轴电机1内向一端伸出,第二输出轴12的外径小于第一输出轴11的内径,且第二输出轴12的长度大于第一输出轴11的长度,第二输出轴12的一端穿过第一输出轴11的空心部,并由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向外伸出,第一输出轴11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12的轴线重合。第一扇叶组件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第二扇叶组件3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的伸出端,且第二扇叶组件3设于第一扇叶组件2沿径向的内侧,以使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出风气流形成内外嵌套的形式,以提供差异化的风形。具体地,第一扇叶组件2包括第一扇叶21和第一扇叶支架22,第一扇叶支架2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第一扇叶21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的外侧壁面,并沿第一扇叶支架2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二扇叶组件3包括第二扇叶31和第二扇叶支架32,第二扇叶支架32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上,第一扇叶21沿轴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32的外侧壁面,并由第二扇叶支架32的径向向外延伸。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7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第一扇叶支架22为环形,第一扇叶支架22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且与第一输出轴11固定连接,第一扇叶支架22远离双轴电机1的一端呈开口状,第二扇叶组件3由第一扇叶支架22的开口一端伸入第一扇叶支架22内,并整体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沿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内侧,即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形成嵌套结构,以使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出风气流形成内外嵌套的形式,且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分别在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的带动下独立转动。第一扇叶支架22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沿径向设有多个过风通道4,多个过风通道4绕第一输出轴11的周向均匀设置且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二扇叶31对应设置,以使第二扇叶31的进风侧的气流可穿过过风通道4正常流动。

此外,第二扇叶31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扇叶21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即第二扇叶31的叶根至叶尖的距离大于第一扇叶21的叶根至叶尖的距离,以增大第二扇叶31的出风面积。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71,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或旋转方向,以使送风装置71的出风气流形成不同的风形。具体地,第二扇叶组件3设于第一扇叶组件2沿径向的内侧,在第一扇叶组件2的转速大于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时,送风装置71的出风气流为内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小于外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外侧扩散,可使出风气流的辐射范围扩大;在第一扇叶组件2的转速小于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时,送风装置71的出风气流为内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大于外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聚拢,可使出风气流相对集中;在第一扇叶组件2的转速等于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时,两个扇叶的旋转过程接近于一个扇叶旋转,有利于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融合,出风气流保持相对稳定,可减少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的相互冲击和扰动。

进一步地,在第一扇叶21与第二扇叶31的旋向相同时,即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的旋转方向相同时,送风装置71出风气流的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的接触面的扰动小,有利于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的融合;在第一扇叶21与第二扇叶31的旋向相反时,即在送风装置71的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的旋转方向相反时,送风装置71的出风气流的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产生一定地相互冲击和扰动,使得出风气流的强度下降,并逐渐向外扩散,辐射范围扩大,出风气流更加柔和。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71,包括双轴电机1、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其中,双轴电机1具有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第一输出轴11为空心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且第一输出轴11由双轴电机1内向一端伸出,第二输出轴12的外径小于第一输出轴11的内径,且第二输出轴12的长度大于第一输出轴11的长度,第二输出轴12的一端穿过第一输出轴11的空心部,并由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向外伸出,第一输出轴11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12的轴线重合。第一扇叶组件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第二扇叶组件3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的伸出端,且第一扇叶组件2设于第二扇叶组件3沿径向的内侧。

具体地,第一扇叶组件2包括第一扇叶21和第一扇叶支架22,第一扇叶支架2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第一扇叶21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的外侧壁面,并沿第一扇叶支架2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二扇叶组件3包括第二扇叶31和第二扇叶支架32,第二扇叶支架32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上,第一扇叶21沿轴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32的外侧壁面,并由第二扇叶支架3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分别在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的带动下独立转动,以提供差异化的风形。其中,第二扇叶支架32为环形,具体地,第二扇叶支架32远离双轴电机1的一端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上且与第二输出轴12固定连接,第二扇叶支架32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呈开口状,第一扇叶组件2由第二扇叶支架32的开口一端伸入第二扇叶支架32内,并整体设于第二扇叶支架32沿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内侧,即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形成嵌套结构,以使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出风气流形成内外嵌套的形式。第二扇叶支架32远离双轴电机1的一端沿径向设有多个过风通道4,多个过风通道4绕第二输出轴12的周向均匀设置且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一扇叶21对应设置,以使第一扇叶21的出风侧的气流可穿过过风通道4正常流动。

此外,第一扇叶21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扇叶31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扇叶21的叶根至叶尖的距离大于第二扇叶31的叶根至叶尖的距离,以增大第一扇叶21的出风面积。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71,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和旋转方向,以使送风装置71的出风气流形成不同的风形。具体地,第一扇叶组件2设于第二扇叶组件3沿径向的内侧,在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大于第一扇叶组件2的转速时,送风装置71的出风气流为内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小于外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外侧扩散,可使出风气流的辐射范围扩大;在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小于第一扇叶组件2的转速时,送风装置71的出风气流为内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大于外侧气流的风量和风速,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逐渐聚拢,可使出风气流相对集中;在第一扇叶组件2的转速等于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时,两个扇叶的旋转过程接近于一个扇叶旋转,有利于出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融合,出风气流保持相对稳定,可减少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的相互冲击和扰动。

进一步地,在第一扇叶21与第二扇叶31的旋向相同时,即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的旋转方向相同时,送风装置71出风气流的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的接触面的扰动小,有利于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的融合;在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31的旋向相反时,即在送风装置71的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的旋转方向相反时,送风装置71的出风气流的内侧气流与外侧气流之间产生一定地相互冲击和扰动,使得出风气流的强度下降,并逐渐向外扩散,辐射范围扩大,出风气流更加柔和。

实施例六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71,包括双轴电机1、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其中,双轴电机1具有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第一输出轴11为空心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且第一输出轴11由双轴电机1内向一端伸出,第二输出轴12的外径小于第一输出轴11的内径,且第二输出轴12的长度大于第一输出轴11的长度,第二输出轴12的一端穿过第一输出轴11的空心部,并由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向外伸出,第一输出轴11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12的轴线重合。第一扇叶组件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第二扇叶组件3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的伸出端,具体地,第一扇叶组件2包括第一扇叶21和第一扇叶支架22,第一扇叶支架2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第一扇叶21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的外侧壁面,并沿第一扇叶支架2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二扇叶组件3包括第二扇叶31和第二扇叶支架32,第二扇叶支架32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上,第一扇叶21沿轴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32的外侧壁面,并由第二扇叶支架3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分别在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的带动下独立转动,以提供差异化的风形。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扇叶支架22为环形,具体地,第一扇叶支架22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且与第一输出轴11固定连接,第一扇叶支架22远离双轴电机1的一端呈开口状,第二扇叶组件3由第一扇叶支架22的开口一端伸入第一扇叶支架22内,并整体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沿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内侧,即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形成嵌套结构,以使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出风气流形成内外嵌套的形式。第一扇叶支架22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沿径向设有多个过风通道4,多个过风通道4绕第一输出轴11的周向均匀设置且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二扇叶31对应设置,以使第二扇叶31的进风侧的气流可穿过过风通道4正常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扇叶组件2的出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3的出风面在同一平面内,即两个出风面在竖直方向上平齐;第一扇叶组件2的进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3的进风面在同一平面,即两个进风面在竖直方向上平齐,同时使得送风装置71的第一扇叶21与第二扇叶31沿轴向的尺寸大小相等,在转动过程中,送风装置71整体的进风面和出风面保持相对稳定,减少相互之间的扰动。

实施例七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送风装置71,包括双轴电机1、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其中,双轴电机1具有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第一输出轴11为空心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且第一输出轴11由双轴电机1内向一端伸出,第二输出轴12的外径小于第一输出轴11的内径,且第二输出轴12的长度大于第一输出轴11的长度,第二输出轴12的一端穿过第一输出轴11的空心部,并由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向外伸出,第一输出轴11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12的轴线重合。第一扇叶组件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第二扇叶组件3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的伸出端,具体地,第一扇叶组件2包括第一扇叶21和第一扇叶支架22,第一扇叶支架2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第一扇叶21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的外侧壁面,并沿第一扇叶支架2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二扇叶组件3包括第二扇叶31和第二扇叶支架32,第二扇叶支架32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上,第一扇叶21沿轴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32的外侧壁面,并由第二扇叶支架32的径向向外延伸。其中,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分别在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的带动下独立转动,以提供差异化的风形。

如图3所示,双轴电机1具体包括第一驱动组件13和第二驱动组件14。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13进一步包括第一定子结构131、第一转子结构132和第一罩体133,第一罩体133为一端设有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一罩体133的开口朝向第一扇叶组件2,第一定子结构131设于第一罩体133内的中空部分,第一转子结构132沿周向设于第一罩体133的内侧面上,第一罩体133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输出轴11相匹配的通孔,第一输出轴11靠近第二驱动组件14的一端伸入第一罩体133的通孔内并与第一罩体133固定连接,通过第一罩体133实现第一转子结构132与第一输出轴11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在第一转子结构132旋转过程中带动第一输出轴1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扇叶组件2旋转。同样地,第二驱动组件14进一步包括第二定子结构141、第二转子结构和第二罩体143,第二罩体143为一端设有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二罩体143的开口背向第一扇叶组件2,第二定子结构141设于第二罩体143内的中空部分,第二转子结构沿周向设于第二罩体143的内侧面上,第二罩体143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二输出轴12相匹配的通孔,第二输出轴12的一端穿过第二罩体143的通孔内并与第二罩体143固定连接,第二输出轴12穿过第二罩体143的一端穿过第一输出轴11的空心部并向外伸出,通过第二罩体143实现第二转子结构与第二输出轴12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在第二转子结构旋转过程中带动第二输出轴12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扇叶组件3旋转。

实施例八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71,包括双轴电机1、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其中,双轴电机1具有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第一输出轴11为空心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且第一输出轴11由双轴电机1内向一端伸出,第二输出轴12的外径小于第一输出轴11的内径,且第二输出轴12的长度大于第一输出轴11的长度,第二输出轴12的一端穿过第一输出轴11的空心部,并由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向外伸出,第一输出轴11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12的轴线重合。第一扇叶组件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第二扇叶组件3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的伸出端,具体地,第一扇叶组件2包括第一扇叶21和第一扇叶支架22,第一扇叶支架2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第一扇叶21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的外侧壁面,并沿第一扇叶支架2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二扇叶组件3包括第二扇叶31和第二扇叶支架32,第二扇叶支架32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上,第一扇叶21沿轴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32的外侧壁面,并由第二扇叶支架3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分别在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的带动下独立转动,以提供差异化的风形。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扇叶支架22为环形,具体地,第一扇叶21支架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且与第一输出轴11固定连接,第一扇叶支架22远离双轴电机1的一端呈开口状,第二扇叶组件3由第一扇叶支架22的开口一端伸入第一扇叶支架22内,并整体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沿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内侧,即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形成嵌套结构,以使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出风气流形成内外嵌套的形式。第一扇叶支架22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沿径向设有多个过风通道4,多个过风通道4绕第一输出轴11的周向均匀设置且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二扇叶31对应设置,以使第二扇叶31的进风侧的气流可穿过过风通道4正常流动。

此外,如图2所示,送风装置71还包括机壳5、第一网罩61和第二网罩62。双轴电机1设于机壳5内,机壳5的一端设有通孔,双轴电机1的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穿过机壳5的通孔向外伸出,并在机壳5外分别与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相连接。第一网罩61沿轴向设于机壳5与第一扇叶组件2之间,并与机壳5朝向第一扇叶组件2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二网罩62设于第一网罩61远离机壳5的一端,第二网罩62与第一网罩61可拆卸地连接,且在第二网罩62与第一网罩61连接后内部形成容纳空腔,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容置于该容纳空间内。第一网罩61和第二网罩62均设有沿径向呈辐射状的格栅,以使气流可以正常穿过第一网罩61和第二网罩62。

实施例九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71,包括双轴电机1、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其中,双轴电机1具有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第一输出轴11为空心轴,内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空心部,且第一输出轴11由双轴电机1内向一端伸出,第二输出轴12的外径小于第一输出轴11的内径,且第二输出轴12的长度大于第一输出轴11的长度,第二输出轴12的一端穿过第一输出轴11的空心部,并由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向外伸出,第一输出轴11的轴线与第二输出轴12的轴线重合。第一扇叶组件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的伸出端,第二扇叶组件3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的伸出端,具体地,第一扇叶组件2包括第一扇叶21和第一扇叶支架22,第一扇叶支架22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第一扇叶21沿周向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的外侧壁面,并沿第一扇叶支架22的径向向外延伸;第二扇叶组件3包括第二扇叶和第二扇叶支架32,第二扇叶支架32套设于第二输出轴12上,第一扇叶21沿轴向设于第二扇叶支架32的外侧壁面,并由第二扇叶支架32的径向向外延伸。

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扇叶支架22为环形,具体地,第一扇叶支架22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套设于第一输出轴11上且与第一输出轴11固定连接,第一扇叶支架22远离双轴电机1的一端呈开口状,第二扇叶组件3由第一扇叶支架22的开口一端伸入扇叶支架内,并整体设于第一扇叶支架22沿径向方向和轴向方向的内侧,即第一扇叶组件2与第二扇叶组件3形成嵌套结构,以使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出风气流形成内外嵌套的形式。第一扇叶支架22靠近双轴电机1的一端沿径向设有多个过风通道4,多个过风通道4绕第一输出轴11的周向均匀设置且在轴向方向上与第二扇叶31对应设置,以使第二扇叶31的进风侧的气流可穿过过风通道4正常流动。

此外,第二扇叶31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扇叶21的内缘与外缘之间的距离,即第二扇叶31的叶根至叶尖的距离大于第一扇叶21的叶根至叶尖的距离,以增大第二扇叶31的出风面积。第一扇叶组件2的出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3的出风面在同一平面内,即两个出风面在竖直方向上平齐;第一扇叶组件2的进风面与第二扇叶组件3的进风面在同一平面,即两个进风面在竖直方向上平齐,同时使得送风装置71的第一扇叶21与第二扇叶31沿轴向的尺寸大小相等,在转动过程中,送风装置71整体的进风面和出风面保持相对稳定,减少相互之间的扰动。

其中,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分别在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的带动下独立转动,以提供差异化的风形。如图3所示,双轴电机1具体包括第一驱动组件13和第二驱动组件14。具体地,第一驱动组件13进一步包括第一定子结构131、第一转子结构132和第一罩体133,第一罩体133为一端设有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一罩体133的开口朝向第一扇叶组件2,第一定子结构131设于第一罩体133内的中空部分,第一转子结构132沿周向设于第一罩体133的内侧面上,第一罩体133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一输出轴11相匹配的通孔,第一输出轴11靠近第二驱动组件14的一端伸入第一罩体133的通孔内并与第一罩体133固定连接,通过第一罩体133实现第一转子结构132与第一输出轴11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在第一转子结构132旋转过程中带动第一输出轴1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扇叶组件2旋转。同样地,第二驱动组件14进一步包括第二定子结构141、第二转子结构和第二罩体143,第二罩体143为一端设有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二罩体143的开口背向第一扇叶组件2,第二定子结构141设于第二罩体143内的中空部分,第二转子结构沿周向设于第二罩体143的内侧面上,第二罩体143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设有与第二输出轴12相匹配的通孔,第二输出轴12的一端穿过第二罩体143的通孔内并与第二罩体143固定连接,第二输出轴12穿过第二罩体143的一端穿过第一输出轴11的空心部并向外伸出,通过第二罩体143实现第二转子结构与第二输出轴12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在第二转子结构旋转过程中带动第二输出轴12转动,进而带动第二扇叶组件3旋转。

另外,如图2所示,送风装置71还包括机壳5、第一网罩61和第二网罩62。双轴电机1设于机壳5内,机壳5的一端设有通孔,双轴电机1的第一输出轴11和第二输出轴12穿过机壳5的通孔向外伸出,并在机壳5外分别与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相连接。第一网罩61沿轴向设于机壳5与第一扇叶组件2之间,并与机壳5朝向第一扇叶组件2的一端可拆卸地连接;第二网罩62设于第一网罩61远离机壳5的一端,第二网罩62与第一网罩61可拆卸地连接,且在第二网罩62与第一网罩61连接后内部形成容纳空腔,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容置于该容纳空间内。第一网罩61和第二网罩62均设有沿径向呈辐射状的格栅,以使气流可以正常穿过第一网罩61和第二网罩62。

实施例十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家用电器,具体地,家用电器为一种落地扇7,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送风装置71以及支撑底座72,通过支撑底座72对送风装置71提供支撑,使送风装置71位于合适的送风高度,同时通过送风装置71的双轴电机1驱动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分别独立运行,从而通过调整第一扇叶组件2和第二扇叶组件3的转速以及转动方向,提供差异化的风形。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本发明中的家用电器并不限于落地扇,还可以是台扇、吊扇、壁扇、塔扇、冷风扇或暖风机。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形成嵌套结构,且可实现第一扇叶组件和第二扇叶组件分别独立转动,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差异化的风形,出风气流内部的扰动小,便于送风装置整体的结构设置。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转子、电机、食物处理机、送风装置、家用电器、电动车辆及发电装置
  • 送风装置和家用电器
技术分类

0612011248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