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导管组装体以及导管留置体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6:00


导管组装体以及导管留置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进行输液、输血等的情况下使用的导管组装体以及导管留置体。

背景技术

在对患者配置输液、输血的导入部时,例如使用在日本特表2018-511439号公报中公开的导管组装体(导管组件)。该导管组装体具有导管(挠性导管管体)、固定于导管的导管套以及配置于导管内的内针(中空导入针)。导管组装体在使用时,由用户将导管及内针插入患者的体内后,使内针从导管及导管套脱离,并向脱离后的导管套内插入医疗设备,由此作为导入部发挥功能。

另外,在日本特表2018-511439号公报中公开的导管组装体,在导管套内具备可开闭的阀(弹性隔膜)和配置于阀的基端侧的开通部件(阀促动器)。阀在内针脱离时将导管套内的空间封闭,从而防止血液的泄漏。开通部件伴随医疗器具的插入而将阀贯通(开放),由此能够使药液、血液从医疗设备侧向导管侧流动。

然而,如上述那样,在开通部件伴随医疗设备的插入而将阀贯通的结构中,在流体(药液、血液)流出的开通部件的前端与阀之间形成流体难以流动的空间。若存在这种空间,则容易产生药液、血液等的滞留,细菌繁殖等的风险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流体的滞留,从而更加提高使用时的卫生性的导管组装体以及导管留置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导管组装体具备:内针,其在前端具有刃面;导管,其供所述内针插通;导管套,其供所述内针插通并且固定于所述导管的基端;阀,其具有朝向前端方向相互接近的一对倾斜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倾斜部的前端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端面、以及以沿着所述端面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的狭缝,所述阀设置于所述导管套的内部空间;以及开通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并构成为在内侧具有空间部的筒状,并且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所述阀靠基端侧的位置,通过向前端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阀开通,所述开通部件具有将所述空间部与所述开通部件的外部连通的侧孔,所述侧孔在使所述阀开通的状态下位于比所述狭缝的最基端靠前端侧的位置。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导管留置体具备:导管;导管套,其具有内部空间并固定于所述导管的基端;阀,其包括:朝向前端方向相互接近的一对倾斜部、设置于所述一对倾斜部的前端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端面、以沿着所述端面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的前表面狭缝、以及从所述端面的两端形成于一对倾斜部之间的侧面的侧面狭缝;以及开通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并构成为在内侧具有空间部的筒状,并且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所述阀靠基端侧的位置,通过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将所述前表面狭缝与所述侧面狭缝打开,从而使所述阀开通,所述开通部件具有将所述空间部与所述开通部件的外部连通的侧孔,所述侧孔在使所述阀开通的状态下设置于与打开的所述侧面狭缝重叠的位置。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导管留置体具备:导管;导管套,其固定于所述导管的基端;阀,其具有狭缝并设置于所述导管套的内部空间;以及开通部件,其设置于所述内部空间并构成为在内侧具有空间部的筒状,并且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所述阀靠基端侧的位置,通过向前端方向移动从而使所述阀开通,所述开通部件具备能够插入所述狭缝并且具有外周面和内周面的插通部,所述外周面及所述内周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朝向前端方向变为小径的锥状,所述开通部件具备侧孔,该侧孔在使所述阀开通的状态下处于与所述狭缝打开的部位对置的位置,并且将所述空间部与所述开通部件的外部连通。

上述的导管组装体以及导管留置体通过具有侧孔,从而能够使在空间部流动的流体向开通部件、阀的径向外侧的空间流出。即侧孔能够通过开通而使流体在向前端方向倾斜的阀的周围环绕。因此,流体能够在比阀靠前端侧的内部空间中抑制滞留,降低由于流体的滞留而有可能产生的细菌的繁殖等,从而更加提高使用时的卫生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导管组装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导管留置体的导管套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医疗设备插入导管套而使药液流动时的动作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5A是示意地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5B是示意地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6A是示意地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6B是示意地表示第四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7A是示意地表示第五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7B是示意地表示第六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8A是示意地表示第七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8B是示意地表示第八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9A是表示第九变形例的开通部件及导管套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9B是表示在图9A的导管套连接有医疗设备的状态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10是图9B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十变形例的开通部件的立体图。

图12A是表示图11的开通部件及导管套的局部侧面剖视图。图12B是表示在图12A的导管套连接有医疗设备的状态的局部侧面剖视图。

图13A是表示第一应用例的导管组装体的俯视图。图13B是表示第二应用例的导管组装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发明列举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具有插入及留置于患者(生物体)的体内的导管12,为了在输液、输血等中配置液体(药液、血液)的进出部而使用。导管12例如构成为外周静脉导管。另外,导管12也可以是比外周静脉导管长的导管(例如,中心静脉导管、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中线导管等)。另外,导管12并不限于静脉用导管,也可以是外周动脉导管等动脉用导管。

如图1所示,导管组装体10具有由内针14和固定于内针14的基端的针套16构成的操作体18。另外,导管组装体10具有由上述导管12和固定于导管12的基端的导管套20构成的导管留置体22。

导管组装体10在使用前的初始状态(产品提供状态)下,从导管留置体22的基端侧组装有操作体18,由此形成在导管12插通有内针14的多重构造针11。多重构造针11使内针14的针尖14a突出,并能够将内针14及导管12一体地穿刺于生物体。此外如图2所示,在导管套20的内部收容有阀24、开通部件26以及固定部件28。

医生、护士等用户在使用图1所示的导管组装体10的过程中,把持针套16进行操作,由此将多重构造针11穿刺于患者的体内并成为使针尖14a到达血管的穿刺状态。进而,用户一边维持穿刺状态、一边使导管12相对于内针14相对地进出,由此插入于血管内。之后,使内针14相对于导管12后退并从导管套20拔出内针14,由此将导管12留置于血管内。导管12在留置状态下在导管套20连接有医疗设备100(参照图4),能够实施给予药液、血液、采血等处理。以下,关于该导管组装体10的各结构进行详述。

如图1及图2所示,导管组装体10(操作体18)的内针14构成为具有能够刺穿生物体的皮肤的刚性的中空管,在其前端具备锋利的针尖14a。在内针14的内部沿着轴向设置有中空部15。针尖14a具有刃面14as,该刃面14as相对于内针14的轴向倾斜规定角度,并从内针14的规定的周向位置面向内针14的外侧。在内针14的外周面设置有在血管穿刺时将血液向基端侧引导的反流用的槽32。另外,内针14也可以是代替槽32而具备与中空部15连通的孔(未图示)的结构。

作为内针14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不锈钢、铝或者铝合金、钛或者钛合金那样的金属材料、或者硬质树脂、陶瓷等。内针14通过熔接、粘接、嵌入成形等适当的固定手段而牢固地固定于针套16。

针套16在组装有导管留置体22和操作体18的初始状态下,构成用户把持的把手部分。针套16具备:用户直接把持的筒状的套主体34、和与套主体34的前端一体成形的内针支承部36。

套主体34形成为能够稳定地操作多重构造针11的形状及尺寸。套主体34的基端侧形成为圆筒状,而朝向前端侧逐渐变形为方筒状,在其内部具有截面圆形状的空洞34a。套主体34构成为具备突条部的基端侧的圆筒部分能够相对于前端侧分离,另外在基端侧的圆筒部分的空洞34a设置有过滤器(未图示)。

内针支承部36形成为从套主体34向前端方向突出的圆柱状,在其中心部内保持内针14的基端部。在内针支承部36的外表面的前端侧的部分沿着周向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肋38。

针套16的构成材料不做特别地限定,例如能够应用聚丙烯、聚碳酸酯、聚酰胺、聚砜、聚芳酯、甲基丙烯酸酯-丁烯-苯乙烯共聚物等热塑性树脂。

另一方面,导管组装体10的导管12构成为在内侧形成有管腔13的具有挠性的中空体。导管12的外形以及管腔13在与轴向正交的剖面观察时形成为正圆形状,并沿着导管12的轴线方向延伸。管腔13与形成于导管12的前端的前端开口13a和形成于导管12的基端的基端开口13b(参照图3)连通。

构成导管12的材料不做特别地限定,但应用具有透明性的软质树脂材料较好。例如,作为导管12的构成材料,可列举出聚四氟乙烯(P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全氟烷氧基氟树脂(PFA)等氟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聚氨酯、聚酯、聚酰胺、聚酯尼龙树脂、烯烃系树脂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混合物等。

导管12的长度不做特别地限定,能够根据用途、各条件等适当设计,例如设定为14~500mm左右。导管12的基端插入导管套20的内部并固定。

导管套20在将导管12插入于患者的血管内的状态下在患者的皮肤上露出,并通过胶带等粘贴而与导管12一起被留置。构成导管套20的材料不做特别地限定,例如适当采用在针套16中列举的材料较好。

如图2及图3所示,导管套20形成为向前端方向前端变细的筒状。在导管套20的内侧设置有内部空间50,该内部空间50在前端侧与导管12的管腔13(基端开口13b)连通,并且在基端侧与导管套20的基端打开部52连通。在内部空间50收容有上述的阀24、开通部件26以及固定部件28。另外,在导管套20的基端侧的外周面设置有沿着周向延伸的凸缘54。

导管12与导管套20通过铆接、熔接、粘接等适当的固定手段被固定。在图3中,将铆接销56插入导管套20的内部空间50,将导管12夹在导管套20的内壁20a与铆接销56之间而对铆接销56进行铆接,由此将导管12固定。

收容于内部空间50的阀24构成为切断从导管12的管腔13向内部空间50流入的血液从基端打开部52漏出的止血阀。作为阀24的一个例子,可列举出应用鸭嘴阀。

例如阀24具有:固定于导管套20的内壁20a的圆环部58、和从圆环部58朝向前端方向突出的阀主体60。另一方面,在导管套20的内壁20a设置有直径变小的台阶部21a、和在从台阶部21a向基端侧分离的位置设置有卡止凸部21b,阀24通过圆环部58被台阶部21a与卡止凸部21b夹住而固定为不能移动。

阀主体60形成为圆环部58侧形成为圆筒形状并且具有朝向前端方向而相互接近的一对倾斜部62的筒状。在阀24的内侧形成有朝向前端方向变窄的阀空间25。

另外,在一对倾斜部62的前端形成有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端面63。另外,阀主体60具有狭缝64。狭缝64具备从正面观察时以沿着端面63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的前表面狭缝64a、和在从端面63的两端起构成一对倾斜部62之间的内筒侧部66(侧面)具备侧面狭缝64b。前表面狭缝64a与侧面狭缝64b连续,另外,侧面狭缝64b相对于阀24的轴向平行地延伸并延伸至圆环部58的前端。该狭缝64在初始状态下使内针14插通,并伴随着内针14从阀主体60的拔出而自封闭。另外,一对倾斜部62通过将配置在阀24的基端侧的开通部件26插入,从而相互较大地分离而将狭缝64打开(开通)(也参照图4)。由此,能够减小插通后述的开通部件26的力。此外,阀24通过包括一对倾斜部62和前表面狭缝64a以及侧面狭缝64b的结构,由此难以产生使开通部件26向基端侧返回的力,因此容易维持插通于阀24的状态。

开通部件26在初始状态下配置在比内部空间50的阀主体60靠基端侧的位置。开通部件26具有:圆筒状的筒体部68、与筒体部68的前端相连并向前端方向突出的插通部70、以及与筒体部68的基端相连并向基端方向突出的一对延伸部72。在筒体部68及插通部70的内部形成有开通部件26的空间部74。

筒体部68形成为比导管套20的内部空间50的直径稍小的外形,并在内侧具备作为空间部74的一部分的筒体部侧空间74a。筒体部68的外形(外周面)在与开通部件26的轴向正交的剖面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状。筒体部侧空间74a与设置于筒体部68的基端的基端开口68a连通。

插通部70在开通部件26与阀24相对地向前端方向移动时,穿过阀24的狭缝64,将阀主体60(一对倾斜部62)撑开。插通部70形成为比筒体部68的外径小很多的外径的圆筒状,在初始状态下,其前端部配置在阀24的圆环部58的内侧(阀空间25)。另外,筒体部68与插通部70的阶梯差(筒体部68的前端面)在开通部件26向前端方向移动时钩挂于阀24的圆环部58,由此限制开通部件26向前端方向的移动。

在插通部70的内部形成有作为空间部74的一部分的插通部侧空间74b。插通部侧空间74b沿着插通部70的轴向延伸,其前端与形成于插通部70的前端的前端开口78连通,其基端与筒体部侧空间74a连通。另外,在插通部70的前端侧外周面形成有朝向开通部件26的前端方向变成小径的锥形面71。

另外,插通部70在比锥形面71的形成部位靠基端侧的位置具有一对侧孔80。一对侧孔80隔着插通部侧空间74b而相互对置。各侧孔80设置在相对于前端开口78分离规定间隔的位置,并(沿厚度方向)贯通插通部70的外周面70a和内周面70b,将插通部侧空间74b与插通部70的外部连通。

开通部件26在初始状态下以形成于阀24的内筒侧部66的狭缝64与一对侧孔80成为相同相位(周向位置)的方式设定侧孔80的位置。这样形成的各侧孔80在开通部件26伴随医疗设备100的插入而将阀主体60开通时,与阀24(内筒侧部66)的狭缝64打开的部位对置。即,一对侧孔80在开通部件26将阀24开通的状态下,位于比狭缝64的最基端靠前端侧(也参照图4)的位置。

另一方面,设置于筒体部68的基端的一对延伸部72相互对置,并形成为朝向基端方向以规定长度延伸的长方形状的片。各延伸部72形成为与筒体部68的形状相应的圆弧状,其基端比固定部件28的内周面向内侧突出。由此,在向导管套20插入医疗设备100的公连接器102(参照图4)时,公连接器102的前端与一对延伸部72的基端。因此开通部件26受到公连接器102的按压力而向前端方向移动。

固定部件28是防止配置于导管套20的内部空间50的开通部件26脱落的内部件。另外,固定部件28具有限制开通部件26相对于导管套20的周向旋转的功能。固定部件28在将开通部件26收容于内部空间50的状态下,嵌合于导管套20的内壁20a,由此固定于导管套20。另外,导管套20与固定部件28的固定方法不做特别地限定,可以是粘接、熔接等。

固定部件28具备:具有贯通孔82a的固定筒体82、和设置于固定筒体82的基端的环状凸部84。固定筒体82的基端构成导管套20的基端打开部52。在固定筒体82形成有供开通部件26的一对延伸部72配置的一对切口86。一对切口86设置于隔着贯通孔82a的对置位置,并从固定筒体82的前端朝向基端方向延伸。环状凸部84配置于形成于导管套20的基端的凸缘54的内侧的环状槽部54a,从而限制固定部件28向前端方向的位移。

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基本上如以上那样构成,以下对其动作进行说明。

如上述的那样,导管组装体10在向患者配置输液、输血及采血等的出入部时使用。用户对图1所示的初始状态的导管组装体10的针套16进行把持操作,将多重构造针11穿刺于患者。

若内针14的针尖14a到达血管,则血液通过内针14的槽32向导管12的管腔13流动。由此,用户能够对血液的反流进行视觉确认,对管腔13接入了血管的情况进行确认。该血液若在导管12的管腔13向基端方向流动,则从基端开口13b流入导管套20的内部空间50。在内部空间50中,虽然阀24插通内针14,但将内针14的周围密闭,防止血液向阀24的基端方向流出。

在穿刺状态下,用户使导管12与内针14相对地进出,将导管12插入于血管。在将导管12某种程度地插入至血管的阶段,使操作体18相对于导管留置体22后退。由此内针14相对于导管12脱离。

在导管套20内,若内针14的针尖14a从阀24拔出,则阀主体60弹性恢复而将狭缝64封闭。因此防止血液向阀24的基端侧移动。此外,若使内针14及针套16后退,则内针14从导管套20的基端开口13b脱离。即,操作体18相对于导管留置体22分离,用户将导管套20内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的导管留置体22留置于患者。

在导管留置体22的留置状态下,如图4所示,用户将医疗设备100(输液线的管体、注射器等)的公连接器102从导管套20的基端开口13b插入内部空间50。公连接器102若在固定部件28的内侧进出,则与比固定部件28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开通部件26(一对延伸部72)的基端接触。由此,用户在公连接器102连接(插入)时将开通部件26向前端方向推入。在开通部件26推入时,一对延伸部72被固定部件28的一对切口86引导而移动,从而限制开通部件26的周向的旋转。

开通部件26伴随公连接器102的推入而在阀24的内侧移动,插通部70使一对倾斜部62相互分离,从而将狭缝64打开。而且,在公连接器102嵌合于导管套20(固定部件28)的插入完成状态下,开通部件26的插通部70使一对倾斜部62较大地分离。阀24的狭缝64沿着开通部件26的外形变形,侧面狭缝64b随着朝向前端方向而间隙变大。即,随着一对倾斜部62的变形,侧面狭缝64b从基端朝向前端面相对于阀24的轴线向倾斜方向变形。而且在插入完成状态下,设置于插通部70的一对侧孔80配置于狭缝64(侧面狭缝64b)打开的部位的对置位置。

医疗设备100在药液(流体)的给药中,使药液从公连接器102的流动102a流入导管套20的内部空间50。该药液向内部空间50的前端方向流动,通过开通部件26的空间部74。而且一部分药液从插通部70的前端开口78向比阀24靠前端侧的内部空间50流出,进而流入与内部空间50的前端侧连通的导管12的管腔13。流入到管腔13的药液被从插入到患者的血管内的导管12的前端开口13a给药。

另外,设置于插通部70的一对侧孔80在药液经由开通部件26流动时,也使药液的一部分向插通部70的径向外侧移动。从侧孔80流出的药液通过打开的狭缝64而碰到导管套20的内壁20a。然后碰到内壁20a的药液以环绕阀主体60的周围(从内筒侧部66向一对倾斜部62)的方式流动。在此,在为在阀24(鸭嘴阀)的阀主体60的周围假设仅使来自插通部70的前端开口78的药液流出的结构的情况下,存在流体(药液、血液)易滞留的滞留空间88(参照图4中的双点划线)。

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导管组装体10通过使药液从一对侧孔80流出,从而使药液在阀主体60的周围环绕。其结果,药液促进流体的流动,能够良好地消除滞留空间88。即,从开通部件26流出的药液在比阀24靠前端侧的内部空间50整体地流动,并向管腔13供给。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是能够沿着发明的主旨进行各种改变。例如,设置于导管套20内的阀24并未如上述那样限定为鸭嘴阀,可采用各种结构。作为阀24的其他例子,能够代替上述的阀主体60而应用在平坦状的膜具备可开闭的狭缝64的结构(所谓的盘阀)。

另外,开通部件26不仅在插通部70具备两个(一对)侧孔80,还可以是具备一个或三个以上的侧孔80的结构。此外,开通部件26也可以是如图3中虚线所示那样,在插通部70的前端具有外侧突部71a(伞部)的结构。外侧突部71a在插通部70的插通状态下钩挂于构成狭缝64的阀24的边缘部分,从而能够牢固地维持基于开通部件26的阀24的开通状态。

以下,参照图5A~图8B对其他变形例进行详述。另外,在之后的说明中,对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结构或者相同功能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一变形例〕

如图5A所示,第一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A与上述的开通部件26的不同点在于,将插通部70的一对侧孔80的直径φs形成得比插通部70的前端开口78的直径φf大。例如,一对侧孔80的直径φs设定为相对于前端开口78的直径φf为1.2~2倍左右的大小较好。另外,插通部70的前端具有从构成插通部70的侧壁(包含锥形面71)向内侧突出而形成前端开口78的前端壁90。

这样构成的开通部件26A在使药液流动时,抑制来自前端开口78的药液的流出量,使来自一对侧孔80的药液的流出量增加。因此能够使在阀主体60的周围环绕的药液的量增加,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流体的滞留。

〔第二变形例〕

如图5B所示,第二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B与上述的开通部件26、26A的不同点在于,插通部70整体从筒体部68的前端朝向前端方向形成为前端变细的圆锥状(锥形部92)。因此构成插通部侧空间74b的内周面也根据插通部70的外形而形成为朝向前端方向变成小径的锥形内周面92a。

另外,插通部70的一对侧孔80的直径φs形成为比前端开口78的直径φf大。特别是在本变形例中,侧孔80具有比侧孔80的形成部位的插通部侧空间74b的直径φn大的直径φs。这样构成的开通部件26B在插通部侧空间74b中使药液顺畅地流动,并使来自一对侧孔80的药液的流出量增加。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抑制流体的滞留,并且能够将药液从前端开口78强势地排出。

〔第三变形例〕

如图6A所示,第三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C与上述的开通部件26、26A、26B的不同点在于,在插通部70的内周面70b设置有突起94。该突起94设置在比一对侧孔80靠基端侧(药液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并向插通部侧空间74b的径向内侧较低地突出。另外,突起94沿着内周面70b的周向较短地延伸,并且沿着周向设置有多个。另外,突起94也可以形成为沿周向连续环绕内周面70b的环状。

这样构成的开通部件26C通过在插通部侧空间74b流动的药液碰到突起94而使药液的湍流较大。湍流变大的药液大多被向形成在突起94的下游侧的一对侧孔80引导。因此来自一对侧孔80的药液的流出量增加,能够进一步抑制流体的滞留。

另外,突起94并不限于形成于侧孔80的上游侧附近位置。例如如图6A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开通部件26C也可以在从侧孔80向基端方向分离的位置具备突起94a。这是因为若通过突起94a产生药液的湍流,则药液向侧孔80的流出量增加。另外,例如开通部件26C也可以是在比侧孔80靠前端侧(药液的流动方向下游侧)具备突起94b的结构。这样形成的突起94b通过使药液以靠内侧的方式流动,从而还能够易将药液向侧孔80引导。

〔第四变形例〕

如图6B所示,第四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D与上述的开通部件26、26A~26C的不同点在于,在插通部70的内周面70b形成有螺旋状的槽部96。该槽部96作用为使药液呈漩涡状流动,使药液易朝向一对侧孔80流动。因此即使是该开通部件26D,也能够与上述的开通部件26、26A~26C同样,使来自一对侧孔80的药液的流出量增加,进一步抑制流体的滞留。

〔第五变形例〕

如图7A所示,第五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E与上述的开通部件26、26A~26D的不同点在于,在插通部70的内周面70b形成有波状的槽部98。即使是波状的槽部98,也能够使在插通部侧空间74b流动的药液产生湍流,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开通部件26、26A~26D同样的效果。

〔第六变形例〕

如图7B所示,第六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F与上述的开通部件26、26A~26E的不同点在于,沿插通部70的轴向具备多个侧孔80(在图7B中为第一侧孔80a、第二侧孔80b、第三侧孔80c这三个)。第一~第三侧孔80a~80c沿插通部70的周向各设置有一对。另外,插通部70的前端通过具备前端壁90,从而将前端开口78的直径φf设定得比插通部侧空间74b的直径φn小。

例如,沿轴向排列的三个侧孔80中的位于中间部的第二侧孔80b的直径φs2,形成得比插通部70的前端开口78的直径φf大。第一及第三侧孔80a、80c的直径φs1、直径φs3形成得比第二侧孔80b的直径φs2小。这样,通过使沿轴向排列的侧孔80的大小不同,从而能够适当地改变向插通部70的径向外侧流出的药液的流出量。即第一~第三侧孔80a~80c能够相对于滞留空间88将药液分配为适当的量而使其流动。

另外,沿着插通部70的轴向设置的多个侧孔80的尺寸、配置不做特别地限定。例如,第一侧孔80a也可以形成得比第二侧孔80b、第三侧孔80c大。另外,例如也可以是仅设置有图7B中的第一侧孔80a、第二侧孔80b的结构,还可以是仅设置有图7B中的第二侧孔80b、第三侧孔80c的结构。侧孔80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者比本变形例所记载的数量多。

〔第七变形例〕

如图8A所示,第七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G的侧孔81A的形状形成为沿着插通部70的轴向具有长轴的椭圆形(椭圆形状)。即使这样形成侧孔81A,也能够使药液的流出量增加。

〔第八变形例〕

如图8B所示,第八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H的侧孔81B的形状形成为沿着插通部70的轴向较长的长方形状。另外,长方形状的角部呈倒角状。总之,侧孔80、81A、81B的形状不做特别地限定,可以采用能够使药液流动的各种形状。

〔第九变形例〕

如图9A、图9B及图10所示,第九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I具有长圆形的侧孔81C,并且形成为插通部70的外周面70a及内周面70b朝向前端方向变成小径的锥状。该侧孔81C设置于插通部70的轴向中间部,且形成为占插通部70的轴向长度的1/2以上的比例。例如,侧孔81C的长轴尺寸(沿着插通部70的轴向的方向的长度)设定得比阀24的侧面狭缝64b沿着轴向的长度长(或者相同程度)。此外,侧孔81C的长轴尺寸设定为前端开口78的内径的2倍或者2倍以上。另外,侧孔81C的短轴尺寸设定为接近插通部70的前端开口78的直径的值。侧孔81C的面积比前端开口78的面积大。由此流体变得容易向侧孔81C流动。插通部70具有:相对于筒体部68突然前端变细的基端侧部分、和与基端侧部分平滑地相连并且比基端侧部分平缓地前端变细的前端侧部分。插通部70的前端侧部分的轴向长度形成得比阀24的轴向长度长。

开通部件26I能够转移到图9A所示的初始状态和图9B所示的插入完成状态。若对作为初始状态的导管留置体22插入医疗设备100的公连接器102,则开通部件26I的插通部70将狭缝64撑开。进而,若插通部70的基端侧部分与阀24的圆环部58接触,则成为插入完成状态。插通部70在该状态下在比阀24的前端靠前端侧一定程度处配置前端开口78。阀24的侧面狭缝64b以相对于阀24的轴朝向前端而变远的方式弯曲。

在插入完成状态下,开通部件26I使侧孔81C沿阀24的侧面狭缝64b的几乎全长(沿着轴向的长度)对置。侧孔81C的最基端与扩展的侧面狭缝64b的基部附近重叠。在插入完成状态的侧面剖视图中,具有侧孔81C与阀24的内筒侧部66中的重叠的部分A1和A2、及侧孔81C与阀24的内筒侧部66的未重叠的部分B。重叠的部分A1与A2的面积之和比未重叠的部分B的面积小。由此,在开通部件26I的插通部侧空间74b流动的药液从侧孔81C经由侧面狭缝64b向比阀24靠前端侧的内部空间50大量地流出。另外,插通部70的内周面70b将药液从筒体部68向前端方向顺畅地引导,并且在基端侧部分中产生适度的湍流,由此使来自前端侧部分的侧孔81C的药液的流出量增加。

关于从侧孔81C流出的药液的流动,若在作为图9B的X-X线剖视图的图10中进行说明,则如下所述。从医疗设备100导入的药液,通过插通部侧空间74b并由一对侧孔81C及前端开口78(参照图9B)流入比阀24靠前端侧的内部空间50。此时,药液从打开的状态的侧面狭缝64b对置的面64c之间进入导管套20的内壁20a。在此药液的流动被分为图中上侧的流动R1及L1、和下侧的流动R2与L2。各流动以沿着内壁20a与阀主体60的倾斜部62的外表面之间的空间的方式前进。此外,流动R1与L1、流动R2与L2分别到达滞留空间88而合流,将容易滞留的滞留空间88的液体推向前端侧(图中为近前侧)。这样,通过使药液在阀主体60的周围环绕,从而使药液促进流体的流动,能够良好地消除滞留空间88。

〔第十变形例〕

如图11所示,第十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J在插通部70的外周面70a具有一个以上(在本变形例中为一对)肋99。另外,除肋99以外的开通部件26J的形状(包括侧孔81C)由于与第九变形例的开通部件26I相同,因此省略具体的说明。

一对肋99形成于相对于一对侧孔81C沿插通部70的周向错开90°相位的位置。如图11及图12A所示,一对肋99设置于倾斜平缓的插通部70的前端侧部分,其基端与插通部70的基端侧部分相连。在从外周面70a分离的位置延伸的一对肋99的突出部分99a与开通部件26J(插通部70)的轴向平行地延伸。

如图12B所示,具有以上的肋99的开通部件26J当插通部70在阀主体60向前端方向移动时,刚好各肋99与一对倾斜部62的内表面接触,而使阀主体60中的一对倾斜部62在径向上尽可能地扩开较大。由此,在转移为插入完成状态时,一对侧孔81C将对置的侧面狭缝64b更大地打开,具有将滞留的血液、药液推出的效果。

〔第一应用例〕

另外,如图13A所示的第一应用例那样,导管组装体10构成为在组装状态下,使阀24的侧面狭缝64b在刃面14as面对的内针14的周向位置对置。即,阀24的侧面狭缝64b、开通部件26、26A~26J的侧孔80、81A~81C被组装为与内针14的刃面14as成为相同的相位。

在此,导管组装体10在其组装时从导管套20的基端侧插入保持于针套16的内针14,并经过开通部件26、26A~26J、阀24而使导管12通过。特别是导管组装体10即使内针14的真直度减小,但通过成为上述的相位,从而在针尖14a(刃面14as)通过阀24的前表面狭缝64a时,能够抑制扎入于阀24而顺畅地通过。内针14具有在形成槽32、反流用凹口时,朝向刃面14as面对的周向位置(或者与周向位置相反侧位置)弯曲(真直度减小)的可能性。导管组装体10通过使刃面14as与侧面狭缝64b对置,从而真直度减小的内针14向沿着前表面狭缝64a的方向(图13A中的纸面内侧方向或者纸面外侧方向)弯曲,因此能够容易地允许内针14的插通。因此,根据图13A中的配置关系,能够良好地组装导管组装体10。

〔第二应用例〕

另外,如图13B所示的第二应用例那样,导管组装体10也可以构成为在组装状态下,使阀24的一对倾斜部62的一方在刃面14as面对的内针14的周向位置对置。即,阀24的侧面狭缝64b、开通部件26、26A~26J的侧孔80、81A~81C被组装为成为与内针14的刃面14as正交的位置。

这样构成的导管组装体10的针尖14a(刃面14as)的宽度方向与阀24的前表面狭缝64a相互平行。因此,在导管组装体10组装时,避免了刃面14as沿着倾斜部62进出而扎入于阀24。因此即使是图13B中的配置关系,也能够良好地组装导管组装体10。

另外,上述的各开通部件26、26A~26J的结构当然能够取出其一部分的结构而应用于其他开通部件26、26A~26J,同样地第一及第二应用例的配置关系也能够应用于各个例子。

以下对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把握的技术思想及效果进行记载。

导管组装体10通过具有在使阀24开通的状态下,位于比狭缝64的最基端靠前端侧的侧孔80、81A~81C,从而能够使在空间部74流动的流体向开通部件26、26A~26J、阀24的径向外侧的空间流出。即,侧孔80能够通过开通使流体在向前端方向倾斜的阀24的周围环绕。因此流体能够在比阀24靠前端侧的内部空间50中抑制滞留,降低由于流体的滞留而有可能产生的细菌的繁殖等,来更加提高使用时的卫生性。

另外,狭缝64与一对倾斜部62之间的侧面(内筒侧部66)连续地延伸。导管组装体10能够通过狭缝64沿着内筒侧部66延伸,从而经由侧孔80、81A~81C使流体良好地在阀24的周围流动。

另外,侧孔80在使阀24开通的状态下与在侧面打开的狭缝64对置。由此,开通部件26、26A~26J能够通过侧孔80及阀24的侧面的狭缝64而使流体流出,来使流体遍布阀24的前端侧的内部空间50整体。由此,能够更加抑制流体的滞留。

另外,阀24使沿侧面延伸的狭缝64在刃面14as面对的内针14的周向位置对置。由此,即使内针14的真直度减小,导管组装体10也能够在组装时抑制针尖14a扎入于阀24而良好地通过狭缝64。因此,能够使导管组装体10的组装成品率高,并且有效地实施。

另外,阀24使一对倾斜部62的一方在刃面14as面对的内针14的周向位置对置。即使在该情况下,导管组装体10也能够在组装时将刃面14as向倾斜部62的一方引导,抑制针尖14a扎入于阀24而良好地通过狭缝64。

另外,开通部件26、26A~26J具备能够插入于狭缝64且具有外周面70a和内周面70b的插通部70,外周面70a及内周面70b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朝向前端方向而变成小径的锥状。由此,导管组装体10能够使药液在插通部70中靠向轴心部并使药液从侧孔80、81A~81C良好地流出。

另外,在插通部70的外周面70a设置有向阀24打开的方向突出的肋99。由此,当插通部70通过阀24的狭缝64(侧面狭缝64b)时,能够使一对倾斜部62更加分离,狭缝64较大地打开。因此开通部件26J能够通过狭缝64而使药液向侧方良好地流出。

另外,开通部件26A、26B、26F具有与空间部74连通的前端开口78,侧孔80的直径φs优选大于前端开口78的直径φf。开通部件26A、26B、26F通过侧孔80的直径φs大于前端开口78的直径φf,从而能够从侧孔80排出更多的流体。由此,能够更加抑制流体的滞留。

另外,也可以是构成空间部74的内周面(锥形内周面92a)形成为朝向前端方向而变成小径的锥状,侧孔80设置于该侧孔80的直径φs比锥形内周面92a的直径φn大的位置。开通部件26B通过侧孔80的直径φs比锥形内周面92a的直径φn大,从而能够从侧孔80排出更多的流体。

另外,也可以是开通部件26C~26E在构成空间部74的内周面70b具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94、和/或向与空间部74的轴向不同的方向引导流体的槽部96、98。开通部件26C~26E能够利用突起94、槽部96、98使在空间部74流动的流体产生湍流,并能够利用该湍流将较多的流体向侧孔80引导。

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开通部件26F沿着空间部74的轴向具有多个侧孔80(第一~第三侧孔80a~80c)。由此,开通部件26F能够向多个侧孔80适当地分配流体而向阀24的径向外侧流出,并能够使流体在阀24的外侧环绕。

另外,导管留置体22具备:导管12;导管套20,其具有内部空间50并固定于导管12的基端;阀24,其包括朝向前端方向相互接近的一对倾斜部62、设置于一对倾斜部62的前端并沿宽度方向延伸的端面63、以沿着端面63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形成的前表面狭缝64a以及从端面63的两端形成于一对倾斜部62之间的侧面(内筒侧部66)的侧面狭缝64b;以及开通部件26、26A~26J,它们设置于内部空间50,并构成为在内侧具有空间部74的筒状,且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阀24靠基端侧,通过向前端方向移动而将前表面狭缝64a与侧面狭缝64b打开从而使阀24开通,开通部件26、26A~26J具有将空间部74与开通部件26、26A~26J的外部连通的侧孔80、81A~81C,侧孔80、81A~81C在使阀24开通的状态下设置于与打开了的侧面狭缝64b重叠的位置。

另外,阀24具有内筒侧部66,在插入完成状态的侧面剖视图中,侧孔80、81A~81C与内筒侧部66具有重叠的部分A1、A2和不重叠的部分B,重叠的部分A1、A2的面积之和小于不重叠的部分B的面积。由此,导管留置体22能够通过侧孔80、81A~81C使流体向阀24的侧方大量地流动。

另外,导管留置体22具备:导管12;导管套20,其固定于导管12的基端;阀24,其具有狭缝64并设置于导管套20的内部空间50;以及开通部件26、26A~26J,它们设置于内部空间50并构成为在内侧具有空间部74的筒状,且在初始状态下位于比阀24靠基端侧,通过向前端方向移动从而使阀24开通,开通部件26、26A~26J具备能够插入于狭缝64且具有外周面70a和内周面70b的插通部70,外周面70a及内周面70b中的至少一方形成为朝向前端方向而变成小径的锥状,开通部件26、26A~26J具备侧孔80、81A~81C,侧孔80、81A~81C在使阀24开通的状态下,处于与狭缝64打开了的部位对置的位置,且将空间部74与开通部件26、26A~26J的外部连通。

如上述那样,导管留置体22通过简单的结构降低流体的滞留,从而能够更加提高使用时的卫生性。

相关技术
  • 导管组装体以及导管留置体
  • 导管及导管组装体
技术分类

06120112919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