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及一种微藻培养箱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26:00


一种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及一种微藻培养箱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及一种微藻培养箱。

背景技术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重大水环境问题。湖泊富营养化水体容易形成水华,淡水水域水华致灾生物多为蓝藻,硅藻或绿藻等其他藻类形成的水华比较少见。蓝藻藻华的频繁爆发,对水生生态造成了灾害性的破坏,水源地藻华的爆发更是直接威胁饮用水安全。其中,蓝藻的微囊藻(Microcystis)是一个重要的优势类群,它也是世界各国淡水湖泊中分布广、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一类水华。

为了治理蓝藻水华,国内外学者研究了各种除藻及控藻技术,一般常见方法根据治理原理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物理法是指在水华治理过程中凭借机械捞藻、底泥疏浚、换水、过滤吸附以及超声波、电磁波干扰灭杀等物理手段依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特性减少藻类旺发对水体或养殖区的影响,具体为利用某些设备、反应器、器材在水体中设置特定的安全隔离区,聚集分离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藻类生物或者直接灭杀、驱散藻类生物的方法;但物理法一般原理简单、操作方便,但仅适于浓度较高的藻华水体,特别适用于养殖区等局部水域的蓝藻水华控制应急措施,该类方法大多能耗过大、成本过高,难抑制水华的复发。化学法是指在水华治理时利用化学产品或者矿物质抑制、杀死或去除赤潮生物的方法,是国际上采用最早、目前使用最多、发展最快的一类方法。投加化学试剂可以直接抑制藻类生物繁殖,主要以次氯酸钠、硫酸铜、硫酸锌、季铵盐、强氧化剂或强还原剂等方法为主;但该类方法易引入了化学成分对水域其它生物有毒性,且易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生物法则是利用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生存竞争,通过有目的地培养一些藻华生物存在着营养竞争或者能够相生相克的生物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抑制藻华生物恶性增殖;或者利用一些对藻类生物具有特殊去除效果的生物排泄物及生物制品来起到抑制和去除作用的方法,该方法具有天然性、高效性,被认为是最有前途防治藻类旺发的方法之一;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作用机理非常复杂,影响因子多,可控性难把握。

因此如何利用单细胞藻类之间的天然竞争关系去实现蓝藻旺发的防控技术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和一种微藻培养箱,其能够通过在蓝藻越冬休眠至复苏期对水体进行生长条件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蓝藻种源的复苏,抑制或延迟其形成优势种,从而有效地防止蓝藻在春季之后的增殖和暴发。

本申请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在第一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即在越冬休眠期至复苏期,将蓝藻种源的分布区域的水体引入培养箱中,对所述水体进行原位水培养或单种藻类混合培养,并对培养条件进行调控,以形成蓝藻能够与其他藻体协调共生的生长环境。所述的原位水可以是养殖水箱、池塘、水库、人工景观水体以及小型湖泊等交换性不强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的局域淡水水体。

结合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原位水培养包括:向所述水体内加入絮凝剂进行搅动絮凝沉降藻后,对絮凝沉降后的藻体进行培养。

在所述的原位水培养过程中,所述培养条件是指: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水温和/或营养盐浓度;通过对上述培养条件进行调控,实现藻种间营养、光照、生态位优势等的竞争,使得各藻种相互制约;如当所述藻种为蓝藻、硅藻和绿藻时,所述的光照强度为1000~5000lx,光照时间为L:D=12:12或L:D=14:10或L:D=0:24,水温为≤25℃或≥32℃,营养盐浓度为0.31~100mg/L(可视具体水体情况而定);所述营养盐为磷酸盐和/或硝酸盐;当所述营养盐为磷酸盐时,其浓度为0.31~10mg/L;当所述营养盐为硝酸盐时,其浓度为0.62mg/L~100mg/L。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一些可选示例中,所述单种藻类混合培养包括:将所述原位水中的混合藻类进行分类鉴定检测分析得到水体中的优势藻类,并将优势藻类的单种藻体以相同数量级细胞密度进行混合培养。

在所述单种藻类混合培养过程中,所述培养条件是指:光照强度、光照时间、水温和/或营养盐浓度;通过对上述培养条件进行调控,实现藻种间营养、光照、生态位优势等的竞争,使得各藻种相互制约;如当所述藻种为蓝藻、硅藻和绿藻时,所述的光照强度为1000~5000lx,光照时间为L:D=12:12或L:D=14:10或L:D=0:24,水温为≤25℃或≥32℃℃,营养盐浓度为0.31~100mg/L(可视具体水体情况而定)。所述营养盐为磷酸盐和/或硝酸盐;当所述营养盐为磷酸盐时,其浓度为0.31~10mg/L;当所述营养盐为硝酸盐时,其浓度为0.62mg/L~100mg/L。

在所述单种藻类混合培养过程中,将各单种藻体接种至液体培养基中进行混合培养时的细胞密度的数量级为:10

在所述单种藻类混合培养过程中,将各单种藻体进行混合培养时,所用的培养基为液体培养基,优选为M11培养基,即:100mg/L NaNO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剂为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与粘土、土壤和沙子中的至少一种混合而成,其体积质量比为1:1~50。本申请所述絮凝剂是将粘土、土壤或沙子通过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改性,使其发生相互的交联转化成天然高效絮凝剂,具有电中和凝聚以及粘结架桥絮凝的双重作用,且在很宽的pH范围内都具有很好的絮凝作用,对藻细胞的絮凝力和沉降力都兼具显著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所述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为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和/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所述粘土为滑石、高岭土、轻质页岩、陶土、凹凸棒、硅泥、伊利土、铁矾土、云母、斜发沸石、蒙脱土、轻骨料浮石、白石、沸石、海泡石、浮石、火山渣、硅藻土和瓷土的一种或几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所述土壤来源于水域本地或异地的各种天然泥土成分的一种或几种。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所述沙子来源于天然河道、沙滩、沙漠,为河沙、海沙和石英砂的一种或几种。

相较于现有的化学类絮凝剂,在达到相同絮凝效果的前提下,本申请所述的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投加量低,本身无毒,易于生物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如当本申请所述絮凝剂的投加量为1~50mg/L时,10

在第二方面,本申请示例提供了一种微藻培养箱,即一种藻类生态模拟培养水箱,为实现对微藻单种生长或混合生长所需温度、光照、空气、营养盐浓度等条件的调控,并具有投料、取样、曝气、水体扰动、水质跟踪监测、控温等功能,本申请将所述培养箱设置为如下所述的结构:

其包括:

培养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开口;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为了便于控制水位,可将所述箱体设置为立方体;

顶盖,所述顶盖设置于培养箱体的开口处;

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设置于顶盖上;

曝气管,所述曝气管设置于所述培养箱体上,用于给所述培养箱体内的水体补充空气,进一步对培养箱体内的氧化还原条件进行调节,同时给培养箱体内的藻类提供碳源以便其进行光合作用;

搅拌器,所述搅拌器设置于所述培养箱体上,用于搅拌所述培养箱体内的水体。

结合第二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示例中,为了便于控制箱体的敞开或封闭,将所述顶盖设置为带有合页的顶盖,并且所述合页的两侧可分别完全呈90°打开;同时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为了便于观察箱体内的培养体系以及最大化利用外界条件(如太阳光等),本申请所述的顶盖采用有机玻璃材质。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进料口被设置为楔形槽结构,并且配有硅胶密封圈与盖子;为了同时完成投料、取样和水质跟踪监测等功能,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将所述进料口设置了四个,并分布在所述顶盖的四角上。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示例中,将所述曝气管设置为微孔管式曝气管,用于产生1-3mm的均匀微小气泡;进一步地,所述微孔管式曝气管包括接头、堵头和外层膜管、内层膜管,所述外层膜管内径7cm,所述内层衬管有效内径6.4cm,所述接头用于外接培养箱体外的动力设备后输送给培养箱体空气,所述堵头设在培养箱体内部,保证微孔管式曝气管管身产生1-3mm的均匀微小气泡;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微孔管式曝气管须在箱体内的水体液面以下;所述微孔管式曝气管的氧气利用率为30%左右,充气量≥2L/min。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示例中,将所述搅拌器设置为包括L型转动杆和桨叶;所述L型转动杆穿设于所述培养箱体,所述桨叶设置在所述培养箱体内,并连接在所述L型转动杆的一端;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个,所述搅拌器的L型转动杆在箱体内的杆长为50cm,转动杆的截面直径为0.6cm,桨叶的直径为7.5cm,L型转动杆与桨叶连接的短杆部分长度为2.5cm,可以提供40-300rpm的转速;同样的,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搅拌器的桨叶须在箱体内的水体液面以下,位于整个箱体居中位置,用于扰动培养箱体内的水体,以使得培养箱体内的藻体更好地沉降絮凝。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或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培养箱还包括:灯具,所述灯具设置于所述培养箱体内,用于给培养箱体内的培养体系提供光照。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所述灯具选用可进行调光的LED灯管,并设置在所述培养箱体内的顶部;当然在本申请某些可能的示例中,也可以利用自然光对培养箱体内的培养体系进行光照。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或第四种或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培养箱还包括:加热棒,所述加热棒设置于所述培养箱体内,用于加热所述培养箱体的水体;当然在本申请某些可能的示例中,也可以利用外界媒介对整个培养箱体内的培养体系进行加热或者恒温的操作。

结合第二方面和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或第三种或第四种或第五种或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示例中,所述培养箱还包括控温器,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箱体内水体的温度,避免培养箱体内的水体温度过高或过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培养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顶盖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太湖原位水藻体絮凝后在开放-光照培养体系下培养75天后的显微镜下示意图;

图4为太湖原位水藻体絮凝后在开放-光照培养体系下蓝藻、硅藻和绿藻的比例变化图;

图5为蓝藻微囊藻、硅藻小环藻和绿藻并联藻在加富培养基里开放-光照培养体系下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6为蓝藻微囊藻、硅藻小环藻和绿藻并联藻在加富培养基里封闭-光照培养体系下藻细胞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7为蓝藻微囊藻、硅藻小环藻和绿藻并联藻在低氮处理的培养基里开放-光照培养体系下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8为蓝藻微囊藻、硅藻小环藻和绿藻并联藻在低氮处理的培养基里封闭-黑暗培养体系下所占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9为蓝藻铜绿微囊藻单种藻细胞母液在不同培养温度下的生长情况变化图;

图10为蓝藻铜绿微囊藻单种藻细胞母液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情况变化图;

图11为在Low P-open-light实验组中微藻混合生长情况图;

图12为在Low P-open-dark实验组中微藻混合生长情况图;

图13为在Low P-close-light实验组中微藻混合生长情况图;

图14为在Low P-close-dark实验组中微藻混合生长情况图;

图15为在Low N-open-light实验组中微藻混合生长情况图;

图16为在Low N-open-dark实验组中微藻混合生长情况图;

图17为在Low N-close-light实验组中微藻混合生长情况图;

图18为在Low N-close-dark实验组中微藻混合生长情况图。

图标:100-进料口,200-曝气管,300-搅拌器,301-L型转动杆,302-桨叶,400-顶盖,500-灯具,600-加热棒,700-控温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不应视为限制本申请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获得的常规产品。

以下针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所述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即在越冬休眠期至复苏期,在蓝藻种源的分布区域使用絮凝剂进行搅动絮凝沉降藻后,通过调控生长条件,利用藻间竞争达到抑制蓝藻的旺发。具体来说,本申请所述方法是将越冬休眠到复苏时期的原位水取回进行培养,加入絮凝剂使得藻体絮凝沉降,并对培养条件进行调控,利用藻间竞争来达到抑制蓝藻成为优势的目的。或先将原位水体中的混合藻类进行分类鉴定检测分析得到水体中的优势藻类,再将优势藻类的单种藻体以相同数量级密度的细胞接种至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分析。所述的原位水可以是养殖水箱、池塘、水库、人工景观水体以及小型湖泊等交换性不强且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的局域淡水水体。

所述絮凝剂为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溶液与粘土、土壤和沙子中的至少一种混合而成,其体积质量比为1:1~50。本申请所述絮凝剂是将粘土、土壤或沙子通过天然高分子聚合物改性,使其发生相互的交联转化成天然高效絮凝剂,具有电中和凝聚以及粘结架桥絮凝的双重作用,且在很宽的pH范围内都具有很好的絮凝作用,对藻细胞的絮凝力和沉降力都兼具显著效果。所述天然高分子聚合物为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和/或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所述粘土为滑石、高岭土、轻质页岩、陶土、凹凸棒、硅泥、伊利土、铁矾土、云母、斜发沸石、蒙脱土、轻骨料浮石、白石、沸石、海泡石、浮石、火山渣、硅藻土和瓷土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土壤来源于水域本地或异地的各种天然泥土成分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沙子来源于天然河道、沙滩、沙漠,为河沙、海沙和石英砂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絮凝剂的投加量为1~50mg/L。

为了在实施上述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对微藻单种生长或混合生长所需温度、光照、空气、营养盐浓度等条件的调控,并使投料、取样、曝气、水体扰动、水质跟踪监测、控温等操作手段更易实施,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对现有的培养箱进行了结构改进,即提供了一种新的培养箱,如图1所示,其包括:

培养箱体,所述箱体具有开口;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为了便于控制水位,可将所述箱体设置为立方体;当然,在本申请所述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也可为圆柱形、长方体等形状,这里并不做特别的限定,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顶盖400,所述顶盖设置于培养箱体的开口处;为了便于控制箱体的敞开或封闭,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将所述顶盖设置为带有合页的顶盖,并且所述合页的两侧可分别完全呈90°打开;同时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为了便于观察箱体内的培养体系以及最大化利用外界条件(如太阳光等),本申请所述的顶盖采用有机玻璃材质;

进料口100,所述进料口100设置于顶盖400上;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100被设置为楔形槽结构,并且配有硅胶密封圈和盖子;为了同时完成投料、取样和水质跟踪监测等功能,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将所述进料口100设置了四个,并分布在所述顶盖400的四角上;进料方向如图1中箭头一所示方向;

曝气管200,所述曝气管200设置于所述培养箱体上,用于给所述培养箱体内的水体补充空气,进一步对培养箱体内的氧化还原条件进行调节,同时给培养箱体内的藻类提供碳源以便其进行光合作用;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将所述曝气管200设置为微孔管式曝气管,用于产生1-3mm的均匀微小气泡;进一步地,所述微孔管式曝气管包括接头、堵头和外层膜管、内层膜管,所述外层膜管内径7cm,所述内层衬管有效内径6.4cm,所述接头用于外接培养箱体外的动力设备,所述堵头设在培养箱体内部,保证微孔管式曝气管管身产生1-3mm的均匀微小气泡;在使用过程中,所述微孔管式曝气管须在箱体内的水体液面以下;所述微孔管式曝气管的氧气利用率为30%左右,充气量≥2L/min;曝气方向如图1中箭头二所示方向;

搅拌器300,所述搅拌器300设置于所述培养箱体上,用于搅拌所述培养箱体内的水体;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将所述搅拌器300设置为包括L型转动杆301和桨叶302;所述L型转动杆301穿设于所述培养箱体,所述桨叶302设置在所述培养箱体内,并连接在所述L型转动杆301的一端;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个,所述搅拌器的L型转动杆301在箱体内的杆长为50cm,所述L型转动杆301的截面直径为0.6cm,所述桨叶302的直径为7.5cm,L型转动杆301与桨叶302连接的短杆部分长度为2.5cm;同样的,在使用过程中,所述搅拌器的桨叶302须在箱体内的水体液面以下,用于扰动培养箱体内的水体,以使得培养箱体内的藻体更好地沉降絮凝。

为了更好地控制培养箱体内的培养体系所需的光照强度以及光照时间,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所述培养箱中还设置了灯具500,用于给培养箱体内的培养体系提供光照。在本申请一些可选的示例中,所述灯具500选用可进行调光的LED灯管,并设置在所述培养箱体内的顶部;当然在本申请某些可能的示例中,也可以利用自然光对培养箱体内的培养体系进行光照。

为了更好地控制培养箱体内的培养体系所需的水温,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所述培养箱中还设置了加热棒600,用于加热所述培养箱体的水体;当然在本申请某些可能的示例中,也可以利用外界媒介对培养箱体内的培养体系进行加热。结合加热棒600,本申请在某些实施例中还设置了控温器700,用于控制所述培养箱体内水体的温度,避免培养箱体内的水体温度过高或过低;在本申请某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总长为38cm,宽度2cm,以确保是使用过程中,加热棒处于培养箱体内水体的液面以下。

淡水中蓝藻水华最常见的则是微囊藻属,其广泛分布于富营养湖泊,如滇池、太湖或巢湖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饮水中微量微囊藻毒素与人群中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有很大相关性,慢性微囊藻毒素染毒引起了巢湖渔民实质性的肝损伤。1996年在巴西造成100多名急性肝功能障碍,7个月内至少50人死于藻毒素产生的急性效应,引起举世瞩目的关注。淡水水体中的蓝藻毒素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地经常发生蓝藻毒素中毒事件。因此,本申请在实际操作中,以铜绿微囊藻作为抑制对象开展了研究,并提供了以两种研究思路为方案的实施例:

实施例1

以原位水进行培养实验,即:在体积为1m

通过上述方法对原位湖水中藻体培养75天后,通过进料口100取出水样进行检测,可发现培养箱中优势种由蓝藻微囊藻转为硅藻的针杆藻,如图3所示,图中箭头1所指的是硅藻针杆藻,箭头2所指的是绿藻小球藻;本申请对水样中藻类进行培养前后的比例分析,如图4所示,培养后的硅藻比例达到65.6%,绿藻比例11.7%,蓝藻比例9.8%。

实施例2

先将实施例1原位水体中的混合藻类进行分类鉴定检测分析得到水体中的优势藻类,再将蓝藻优势单种和其他类藻的优势单种藻体接种至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分析;在1m

在对本申请所述方法中所涉及的各参数进行确定前,本申请对藻类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条件进行了筛选实验,下面结合实验例对本申请所述生长条件的设置进行详细说明:

实验例1

为研究不同培养温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例将铜绿微囊藻单种藻细胞母液接种至M11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并将培养过程中的光照处理条件控制为3000lx、12L:12D,设置三组不同培养温度的实验组,即15℃组、25℃组和30℃组,培养24天,观察24天内微囊藻的细胞密度随温度的变化,结果如图9所示。

由图9可以看出,虽然三个温度实验组在24天里都完成一轮生命周期,但是在25℃下可达到最大细胞密度,在30℃下生长速率最快且最早达到密度峰值,在15℃下生长最缓慢且生长增殖期最长。因此,模拟越冬休眠期至复苏期这个窗口期原位湖水的藻类生长实施例1可以选择在14~26℃温度范围内开展,考虑季节特殊性选择15℃;而单种藻在人工模拟液体培养基中的混合培养实验可选择大多数淡水藻均适宜生长的25℃。

实验例2

为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本实验例将培养温度设置为25℃,将光照日周期处理条件设置为12L:12D,设置三组不同光照强度的实验组,即2000lx组、3000lx组和4000lx组,培养24天,观察24天内铜绿的细胞密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结果如图10所示。

由图10可以看出,相较于2000lx组和4000lx组,铜绿微囊藻在3000lx光照强度下细胞增殖期最长且细胞密度可达最高,为保持各光照培养体系下的结果的可比性,统一将12L:12D或L:D=14:10光照日周期下培养体系的光照强度设置为3000lx。

实验例3

在实验例1和2以及实施例2的基础上,为研究降低培养基中无机氮营养盐或无机磷营养盐浓度后,在不同的生长条件下,混合生长的蓝藻铜绿微囊藻、硅藻湖北小环藻、绿藻柯氏并联藻三种藻类的细胞密度变化;本实验例是这样设置的:

在1m

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设置8组实验,分别为:

Low P-open-light组:即5μM磷酸营养盐,培养体系为开放状态,光照处理条件为12L:12D;

Low P-open-dark组:即5μM磷酸营养盐,培养体系为开放状态,光照处理条件为0L:24D;

Low P-close-light组:即5μM磷酸营养盐,培养体系为封闭状态,光照处理条件为12L:12D;

Low P-close-dark组:即5μM磷酸营养盐,培养体系为封闭状态,光照处理条件为0L:24D;

Low N-open-light组:即10μM硝酸营养盐,培养体系为开放状态,光照条件为12L:12D;

Low N-open-dark组:即10μM硝酸营养盐,培养体系为开放状态,光照处理条件为0L:24D;

Low N-close-light组:即10μM硝酸营养盐,培养体系为封闭状态,光照处理条件为12L:12D;

Low N-close-dark组:即10μM硝酸营养盐,培养体系为封闭状态,光照处理条件为0L:24D。

分别观察三种藻类的细胞密度在上述8组实验组中随培养时间的变化,结果详见图11-图18:

如图11所示在Low P-open-light组,蓝藻微囊藻的生长虽占明显优势,但是绿藻并联藻也能以约低于其一半密度共生;在图13所示的Low P-close-light组中绿藻并联藻可占明显优势;而在其他实验组中三种藻均可协调共生(图12,图14-图18);在低氮或低磷生长环境中,蓝藻微囊藻在无光的黑暗生长条件下很难生长起来(图12、图14、图16、图18);在低氮环境中,绿藻并联藻对光照表现出最优秀的利用能力;与低磷营养盐实验组相比,低氮营养盐实验组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良好的抑制效果且更适宜多种藻类协调共生(图15-图18)。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一种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及一种微藻培养箱
  • 一种抑制蓝藻旺发的方法及一种微藻培养箱
技术分类

06120112927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