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喷头改进结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37:30


一种喷头改进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头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手动式喷雾器为手扣式或揿压式结构,其通过手扣按压扳手或揿压喷头开关,可以将容器内的液体雾化喷出。

本申请人的在先申请《手扣式喷雾器》(专利号:ZL201110087206.9)披露了一种结构,其包括有揿压装置;阀杆,能在揿压装置驱动下沿轴向移动,该阀杆上设置有喷头,该阀杆开设有和所述喷头的喷嘴相连通的喷腔;瓶盖,连接于喷雾器的瓶体上,该瓶盖沿轴向开设有通孔;泵组件,包括有泵体、顶杆和弹簧,所述泵体设置于通孔内,顶杆容置于泵体中并能相对于该泵体轴向移动,弹簧的一端设置于顶杆上,该弹簧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泵体内腔的底部;吸管,连接于泵体的底部;泵组件还包括有容置于泵体内的活塞,该活塞的外侧壁上半部呈倒锥形,泵体的内腔形成有沿周向布置且能与活塞的倒锥形面相抵的凸筋,活塞的外侧壁下半部沿周向还间隔地设置有能与凸筋相抵的凸块,并且,活塞开设有轴孔,该轴孔内壁沿周向设置有一圈环形凸起,顶杆呈圆柱形,该顶杆插设在所述活塞的轴孔中并能相对于该活塞轴向移动,顶杆的外侧壁上还设置有排压槽。

上述结构能实现较好的喷射稳定性好,且能适应高黏度液体的正常雾化,但是,由于其弹簧为金属弹簧,不便于回收利用;并且,其顶杆与活塞、下连杆之间均存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移,在短期内能保证较好的密封性,但长期使用后容易因各部件配合不稳定而影响密封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便于回收利用、具有持久高密封性的喷头改进结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喷头改进结构,包括

连接座,具有用于与瓶体连接的螺圈;

泵体,上部插置在连接座的螺圈中且具有上端口,底部具有下端口;

阀杆,能上下移动地穿过所述螺圈布置,所述阀杆的下部穿过上端口伸入泵体的内腔中,且所述阀杆下端具有能与泵体的内周壁相贴紧的活塞,所述阀杆内部中空形成贯通的流道;

密封件,设于所述泵体中,用于将泵体的下端口打开或封闭;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弹性件,使阀杆始终保持向上移动的趋势;

上装配座,上端插置在所述阀杆的下端口中且随阀杆同步移动,所述上装配座的上部形成竖向延伸的导流段、下部为内径较导流段扩大的安装腔,所述上装配座的外周壁上开有与安装腔的上部相连通的通孔;

下装配座,上端插置在所述上装配座的安装腔下部且随上装配座同步移动,所述下装配座的上端开有对应导流段的插口、下端为盲端;

小活塞,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安装腔中,该小活塞的中央部位具有竖向延伸且与导流段的下端口弹性密封的柱头,该柱头的外周间隔布置有能与安装腔内壁贴紧并在上移后将通孔堵住、在下移后将通孔露出的活塞片;以及

第二弹性件,插置在所述插口中且上端与小活塞的下端相抵,使小活塞始终保持向上移动的趋势。

优选地,所述安装腔的上壁面自中央部位向边缘逐渐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斜面,所述柱头的外径自下上逐渐减小并在上端处形成圆弧面。第一斜面与柱头的结构有利于上行的流体起到导向作用。

优选地,所述活塞片呈上端大、下端小的锥形套状,且所述活塞片的外边缘与第一斜面下侧的安装腔内壁相贴紧,所述通孔靠近第一斜面的下边缘布置。上述结构有利于提高密封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为多棱柱形的套筒状结构,且多棱柱形结构的直边与插口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弹性件可采用硅胶、橡胶等柔性材质制作,上结构有利于提高第二弹性件的弹性。

优选地,所述下装配座的下部具有竖向延伸且与插口相贯通的压缩腔。该结构有利于增大可压缩空气的体积,提高液体泵出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螺圈位于连接座的下部,所述连接座的上部具有与螺圈相贯通的连接套,该连接套的内壁上在靠近上端处形成有第一内肩,所述连接套中设置有能上下移动且在向上移动到位后与该第一内肩相抵限位的闷盖,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端与该闷盖的下壁面相抵、下端与泵体的上边缘相抵,所述阀杆与闷盖相联动并能带动闷盖向下移动。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上下贯通的热塑性弹簧,具有多个在轴向上的弹性单元,各弹性单元之间圆滑过渡使该热塑性弹簧在轴向上形成波浪状起伏的结构。采用上述结构,从而使阀杆下行时可压缩第一弹性件,并在阀杆下行完毕后,利用第一弹性件的压力量为阀杆提供复位的弹力,由于第一弹性件为面积及体积都较大的热塑性弹簧,弹性更好,有利于提高喷雾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优选地,所述连接套的侧上方转动有扳手,所述阀杆的上部成形为倒置的L形结构,该L形结构的拐角处设置有与扳手转动配合的凸轴,该L形结构的竖向部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竖向延伸且下端与闷盖上壁面相抵的第一凸棱。L形结构的横向部分端部连接有喷头。上述结构便于将阀杆与闷盖及第一弹性件相联动,用于压缩第一弹性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套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能对阀杆位置进行锁定的锁套,所述第一凸棱的外边缘对应锁套内侧布置,所述第一凸棱上部向外延伸形成能与锁套的上端相抵的第二凸棱,所述锁套的内周壁上开有供第二凸棱穿过的滑槽。转动锁套至第二凸棱与滑槽错位状态下,第二凸棱的下端与锁套上端相抵,阀杆无法向下移动;转动锁套至第二凸棱与滑槽相对齐,允许阀杆向下移动,第二凸棱与滑槽导向配合。

作为喷头的另一种按压方式,所述第一弹性件为上下贯通的热塑性弹簧,且在轴向上形成波浪状起伏的结构,所述第一弹性件套置在阀杆的外周且下端约束在泵体和/或螺圈上,所述阀杆上方连接有头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上端与头帽相抵。

优选地,所述泵体上部开有与内腔相连通的通气口,在所述阀杆复位状态下,所述活塞将该通气口关闭,在所述阀杆下行状态下,所述活塞将该通气口打开。该结构便于向瓶体中补充空气。

为了便于对泵体进行密封,所述泵体下部在靠近下端口处内径减小形成衔接口,所述的密封件为弹珠,所述弹珠能上下移动地置于衔接口上;或者

所述的密封件为阀片,所述阀片具有外圈及通过弹性条连接在该外圈中的内片,所述阀片约束在衔接口上方,所述内片在自然状态下将衔接口封闭、在受到向上的挤压力状态下将衔接口打开;或者

所述的密封件包括阀圈、弹性件及阀柱,所述阀圈约束在泵体中且位于衔接口上方,所述弹性件的上端与阀圈相连接,所述弹性件的下端与阀柱相连接,所述弹性件使阀柱始终保持向下移动从而将衔接口封闭的趋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将第一弹性件套置在阀杆外周且设于泵体上方,不受泵体本身结构的限制,可采用全塑料弹簧,从而便于回收利用;并且,套置在阀杆外周的第一弹性件与其它部件的弹性接触面更大,稳定性及可靠性更好;本发明还改进了泵体内的负压产生结构及产生原理,采用上装配座、下装配座、小活塞、第二弹性件的配合实现,由于上装配座与下装配座之间紧配为一体且均随阀杆同步移动,小活塞及第二弹性件都位于上装配座与下装配座所形成的内腔中,持久密封性能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局部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分解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5中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7中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喷头改进结构包括连接座1、泵体2、阀杆3、密封件、第一弹性件10、上装配座5、下装配座6、小活塞7及第二弹性件20。

上述连接座1下部具有用于与瓶体连接的螺圈11,上部为与螺圈11相贯通的连接套12,连接套12的侧壁上设置有向上延伸的连接臂13,该连接臂13上转动连接有向上拱起的弧形扳手14。泵体2的上部插置在连接座1的螺圈11中且具有对应连接套12布置的上端口,泵体2的顶部边缘处具有托置在螺圈11内顶壁上的托沿21,泵体2底部具有与吸管连接的下端口22。阀杆3设于连接座1上且能在扳手14驱动下上下移动。阀杆3的下部穿过连接套12伸入泵体2的内腔200中,且阀杆3下端具有能与泵体2的内周壁相贴紧的活塞31,阀杆3内部中空形成贯通的流道32。密封件设于泵体2中,用于将泵体2的下端口22打开或封闭,本实施例的密封件为弹珠4,泵体2下部在靠近下端口22处内径减小形成衔接口220,弹珠4能上下移动地置于衔接口220上。

本实施例的第一弹性件10设于连接套12中且套置在阀杆3的外周,使阀杆3始终保持向上移动的趋势。上装配座5上端插置在阀杆3的下端口中,上装配座5的外周壁与阀门3的内周壁通过凸筋与凹圈相配合锁紧,使上装配座5随阀杆3同步移动。上装配座5的上部形成竖向延伸的导流段51、下部为内径较导流段51扩大的安装腔52,如图3、4所示,上装配座5的外周壁上开有与安装腔52的上部相连通的通孔53。

下装配座6上端插置在上装配座5的安装腔52下部,下装配座6的外周壁与安装腔52下部的内周壁通过凸筋与凹圈相配合锁紧,使下装配座6随上装配座5同步移动。下装配座6的上端开有对应导流段51的插口61、下端为盲端。如图2所示,下装配座6的下部具有竖向延伸且与插口61相贯通的压缩腔62,该结构有利于增大可压缩空气的体积,提高液体泵出稳定性。

小活塞7能上下移动地设于安装腔52中,该小活塞7的中央部位具有竖向延伸且与导流段51的下端口弹性密封的柱头71,该柱头71的外周间隔布置有能与安装腔52内壁贴紧并在上移后将通孔53堵住、在下移后将通孔53露出的活塞片72。安装腔52的上壁面自中央部位向边缘逐渐向下延伸形成第一斜面521,柱头71的外径自下上逐渐减小并在上端处形成圆弧面711。第一斜面521与柱头71的结构有利于上行的流体起到导向作用。活塞片72呈上端大、下端小的锥形套状,且活塞片72的外边缘与第一斜面521下侧的安装腔52内壁相贴紧,通孔53靠近第一斜面521的下边缘布置,有利于提高密封性。

第二弹性件20插置在插口61中且上端与小活塞7的下端相抵,使小活塞7始终保持向上移动的趋势。第二弹性件20为多棱柱形的套筒状结构,且多棱柱形结构的直边与插口61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第二弹性件20可采用硅胶、橡胶等柔性材质制作,上结构有利于提高第二弹性件20的弹性。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套12的内壁上在靠近上端处形成有第一内肩121,连接套12中设置有能上下移动且在向上移动到位后与该第一内肩121相抵限位的闷盖8,第一弹性件10的上端与该闷盖8的下壁面相抵、下端与泵体2的上边缘相抵。阀杆3与闷盖8相联动并能带动闷盖8向下移动。第一弹性件10为上下贯通的热塑性弹簧,具有多个在轴向上的弹性单元101a,各弹性单元101a之间圆滑过渡使该热塑性弹簧在轴向上形成波浪状起伏的结构。采用上述结构,使阀杆3下行时可压缩第一弹性件10,并在阀杆3下行完毕后,利用第一弹性件10的压力量为阀杆3提供复位的弹力,由于第一弹性件10为面积及体积都较大的热塑性弹簧,弹性更好,有利于提高喷雾器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上述阀杆3的上部成形为倒置的L形结构33,该L形结构33的拐角处设置有与扳手14转动配合的凸轴331,该L形结构33的竖向部分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竖向延伸且下端与闷盖8上壁面相抵的第一凸棱332。L形结构33的横向部分端部连接有喷头333,以产生喷雾。

本实施例连接套12的上端转动连接有能对阀杆3位置进行锁定的锁套9,第一凸棱332的外边缘对应锁套9内侧布置,第一凸棱332上部向外延伸形成能与锁套9的上端相抵的第二凸棱334,锁套9的内周壁上开有供第二凸棱334穿过的滑槽91。转动锁套9至第二凸棱334与滑槽91错位状态下,第二凸棱334的下端与锁套9上端相抵,阀杆3无法向下移动;转动锁套9至第二凸棱334与滑槽91相对齐,允许阀杆3向下移动,第二凸棱334与滑槽91导向配合。

本实施例的泵体2上部开有与内腔200相连通的通气口23,在阀杆3复位状态下,活塞31将该通气口23关闭,在阀杆3下行状态下,活塞31将该通气口23打开。该结构便于向瓶体中补充空气。

使用本实施例的喷雾器时:

初次使用,按压扳手14,向下按压阀杆3,带动上装配座5、下装配座6以及小活塞7、第二弹性件20一起向下移动,此时,活塞片72将通孔53关闭;随着阀杆3下行,不断对泵体2中下连接座6下方的空气进行压缩,当该部分空气压强增大后,该部分空气挤压活塞片72后进入安装腔52,并在安装腔52将小活塞7向下抵压,小活塞7压缩第二弹性件20发生产生向下的较小的位移,使柱头71与导流段51之间产生缝隙,空气经导流段51、阀杆3的流道32排出;

松开扳手14,阀杆13在第一弹性件10的作用下复位;在该复位过程中,由于泵体2内腔200中的空气已排出,从而产生负压,使液体自泵体2下端口22冲开弹珠4而进入泵体2内腔200中;

再次按压扳手14,泵体2内腔200中的液体如上述空气排出过程一样,先进入安装腔52,再经导流段51、阀杆3的流道32排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如图5、6所示,本实施例的密封件为阀片4’。阀片4’具有外圈41’及通过弹性条42’连接在该外圈41’中的内片43’,阀片4’通过紧配方式安装在衔接口220上方,内片43’在自然状态下将衔接口220封闭、在受到向上的挤压力状态下将衔接口220打开。

本实施例的阀片为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的塑料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如图7、8所示,本实施例的密封件包括阀圈101、弹性件102及阀柱103,阀圈101通过紧配方式安装在泵体2内且间隔位于衔接口220上方,弹性件102的上端与阀圈101相连接,弹性件102的下端与阀柱103相连接,弹性件102使阀柱103始终保持与阀圈101相背离从而将衔接口220封闭的趋势,当阀柱103受到向上的挤压力时,将衔接口220打开。

上述弹性件102包括三条呈螺旋状延伸的弹性条,该弹性条与阀圈101、阀柱103通过注塑一体成型。上述结构可使密封件具有很好的弹性,提高密封性,一体成型的结构也便于生产制造。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如图9、10所示,本实施例中不设置扳手14,而是直接在第一弹性件10的上方设置头帽70,头帽70的出口处设置有喷雾喷头。

相应的,本实施例的阀杆3’为竖直结构,本实施例的连接座1也不需要设置用于安装扳手的连接套,第一弹性件10套置在阀杆3’的外周且下端约束在泵体2上,头帽70连接在阀杆3’上方,第一弹性件10的上端与头帽70相抵。按压头帽70,可实现出液。

相关技术
  • 一种喷头改进结构
  • 一种喷头改进结构
技术分类

06120112995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