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骨传导扬声器及骨传导耳机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0:46


骨传导扬声器及骨传导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扬声器,尤其涉及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骨传导耳机。

背景技术

通常,人能够听见声音是因为空气通过外耳耳道把振动传递到耳膜,通过耳膜形成的振动驱动人的听觉神经,由此感知声音的振动。而骨传导技术则能够实现通过人的皮肤、皮下组织及骨骼传递到人的听觉神经,从而使人听到声音。

随着骨传导技术的发展,基于骨传导技术的扬声装置,如耳机、MP3等逐渐地进入大众的视野。而由于骨传导扬声装置的开放性、不伤害鼓膜等优点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及骨传导耳机,能够提高支架的强度,进而提高骨传导扬声器的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骨传导扬声器,包括:壳体,定义有一侧开口的容置空间;驱动机构,容置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产生振动信号;支架,设置于所述驱动机构的朝向所述开口的一侧,并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用于传递所述振动信号,其中所述支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接收槽;盖体,设置于所述支架的远离所述驱动机构的一侧,并于所述开口处与所述壳体扣合,用于将所述支架所传递的所述振动信号进一步传递至人体皮肤,其中所述盖体的朝向所述支架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所述接收槽对应的支撑筋,在所述盖体与所述壳体扣合时,每个所述支撑筋伸入对应的所述接收槽内,并与对应的所述接收槽的底壁抵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骨传导耳机,所述骨传导耳机包括两个骨传导扬声器,两个耳挂以及一后挂,所述两个骨传导扬声器分别与所述两个耳挂的一端连接,所述两个耳挂分别用于挂设在使用者的左耳和右耳上,所述两个耳挂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后挂的两端连接,所述后挂用于绕设在所述使用者的脑后,其中,所述骨传导扬声器为如上所述的骨传导扬声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申请骨传导扬声器包括壳体、驱动机构、支架及盖体,其中,壳体上定义有一侧开口的容置空间,驱动机构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用于产生振动信号;支架设置于该驱动机构的朝向开口的一侧,并与驱动机构连接,用于传递振动信号,其中支架上开设有至少一个接收槽,盖体设置于支架的远离驱动机构的一侧,并于开口处与所述壳体扣合,用于将支架所传递的振动信号进一步传递至人体皮肤,其中盖体的朝向支架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接收槽对应的支撑筋,在盖体与壳体扣合时,每个支撑筋伸入对应的接收槽内,并与对应的接收槽的底壁抵触,支撑筋的设置能够提高支架的强度,从而对支架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振动信号等对支架产生的损坏,提高骨传导扬声器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骨传导扬声器一实施方式的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骨传导扬声器一实施方式的另一视角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骨传导扬声器一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骨传导扬声器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骨传导耳机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中的骨传导耳机既可以是单纯的耳机,也可以是具有耳机功能的其它设备,如骨传导MP3、骨传导播放器、骨传导助听器等。

其中,该骨传导耳机可包括两个骨传导扬声器100、两个耳挂200以及一后挂300。

其中,两个骨传导扬声器100分别与两个耳挂200的一端连接,两个耳挂200分别用于挂设在使用者的左耳和右耳上,两个耳挂200的另一端分别与后挂300的两端连接,后挂300用于绕设在使用者的脑后。在使用者佩戴骨传导耳机时,将后挂300绕设于脑后,并将两个耳挂200分别挂设于左耳和右耳,以使得两个骨传导扬声器100分别置于使用者耳周的预设位置处,并与使用者接触。

具体地,请进一步一并参阅图2至图5,骨传导扬声器可包括壳体10、驱动机构20、支架30及盖体40等。

具体地,壳体10定义有一侧开口11的容置空间12,驱动机构20容置于该容置空间12内,用于产生振动信号,具体可通过接收一定的音频信号,进而将音频信号转化为振动信号;支架30则可设置于驱动机构20的朝向开口11的一侧,并与驱动机构20连接,用于将驱动机构20所产生的振动信号向盖体40传递;而盖体40则进一步设置于支架30的远离驱动机构20的一侧,并于开口11处与壳体10扣合,以将驱动机构20及支架30相对封闭地容置于上述容置空间12内。

具体地,盖体40可包括平坦顶壁41以及环状侧壁42,其中,平坦顶壁41可用于与人体皮肤接触,以将支架30所传递的振动信号进一步传递至人体皮肤,而环状侧壁42则与平坦顶壁41的外周缘连接且以弧形过渡方式向平坦顶壁41的侧向延伸,其中,盖体40通过环状侧壁42的远离平坦顶壁41的一端与壳体10扣合。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盖体40包括硬质盖本体43以及软质贴合垫44,软质贴合垫44包裹设置于硬质盖本体43的远离支架30的一侧,在使用时,可通过软质贴合垫44与使用者的皮肤接触。

进一步地,支架30上可开设有至少一个接收槽31,相应地,盖体40的朝向支架30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与接收槽31对应的支撑筋45,在盖体40与壳体10扣合时,每个支撑筋45伸入至对应的接收槽31内,并与对应的接收槽31的底壁抵触。

需要指出的是,支撑筋45的设置能够起到提高支架30的强度的作用,从而对支架30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降低振动信号等对支架30产生的损坏,提高骨传导扬声器的稳定性。

具体地,支架30可包括环状底部32、第一延伸部33、第二延伸部34及多个加强筋35。其中,环状底部32与驱动机构20连接,并定义有一中心孔321。

第一延伸部33则环绕中心孔321设置于环状底部32上,并朝远离驱动机构20的方向延伸,第一延伸部33的延伸方向具体可垂直于环状底部32的主表面(即面积较大的表面);多个加强筋35则设置于第一延伸部33远离中心孔321的一侧,并沿中心孔321的周向彼此间隔设置的,具体地,每个加强筋35可沿远离第一延伸部33的方向延伸设置,且延伸方向可垂直于第一延伸部33的对应位置处的延伸方向;第二延伸部34自环状底部32朝远离驱动机构20的方向延伸,并与多个加强筋35的远离第一延伸部33的一端连接。

其中,第二延伸部34沿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横截面可以为环形,此时,第二延伸部34可环绕于整个第一延伸部33的外围;或者,第二延伸部34沿垂直于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为一环段,从而仅环绕于部分的第一延伸部33的外围。

进一步地,第一延伸部3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子延伸部331和第二子延伸部332,以及连接第一子延伸部331和第二子延伸部332的第一过渡部333和第二过渡部334,其中,第一过渡部333设置于第一子延伸部331和第二子延伸部332的一端,而第二过渡部334则设置于第一子延伸部331和第二子延伸部332的另一端。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子延伸部331相对于环状底部32的高度可高于第二子延伸部332,其中,第一过渡部333和第二过渡部334的高度可呈连续状态在第一子延伸部331和第二子延伸部332之间过渡,从而使得第一延伸部33相对于环状底部32的高度呈连续变化。当然,第一过渡部333和第二过渡部334也可设置为使得第一延伸部33相对于环状底部32的高度整体呈阶梯式变化,此处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地,骨传导扬声器的壳体10的内侧壁于靠近开口11处设置有一环形台阶面13,支架30的环状底部32的背离第一延伸部33的一侧抵靠于该环形台阶面13上,盖体40则抵靠于第一子延伸部331和第二子延伸部332,从而使得盖体40与人体皮肤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与驱动机构20的振动方向倾斜设置,即盖体40与人体皮肤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与驱动机构20的振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0°,90°)。

其中,驱动机构20可包括设置于中心孔321内且与支架30连接的传振片、吊设于传振片上的磁路组件以及设置于中心孔321的外围与支架30连接的线圈。具体地,驱动机构20的振动方向可以与线圈的中轴线、磁路组件的中轴线等平行。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将盖体40与人体皮肤的接触面的法线方向与驱动机构20的振动方向倾斜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骨传导耳机的发音音质。

进一步地,支架30上开设的至少一个接收槽31可包括多个第一接收槽311以及多个第二接收槽312。其中,多个第一接收槽311沿中心孔321的周向间隔设置于第一延伸部33上,第二接收槽312则沿中心孔321的周向间隔设置于第二延伸部34上。

相应地,盖体40的内壁上设置的支撑筋45可包括多个第一支撑筋451和多个第二支撑筋452。具体地,第一支撑筋451和第二支撑筋452均可设置于盖体40的平坦顶壁41和环状侧壁42的弧形过渡区,并与平坦顶壁41和环状侧壁42连接。具体地,第一支撑筋451和第二支撑筋452以及加强筋35均可以为设置于盖体40的内壁上的立面。

其中,多个第二接收槽312分别与多个第一接收槽311一一对应设置,在盖体40与壳体10扣合时,每个第二接收槽312和对应的第一接收槽311共同接收同一个对应的第一支撑筋451,从而使得第一支撑筋451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接收槽311和第二接收槽312的底壁抵接,从而起到强化支架30的作用,提高骨传导扬声器的稳定性。

具体地,多个第一接收槽311分别间隔设置于第一子延伸部331或者间隔设置于第一子延伸部331、第一过渡部333和第二过渡部334上。

在一个应用场景中,第一接收槽311、第二接收槽312以及第一支撑筋451的数量均为四个,其中的两个第一接收槽311分别间隔设置于第一子延伸部331上,一个第一接收槽311设置于第一过渡部333上,另一个第一接收槽311设置于第二过渡部334上。相应地,第二延伸部34仅对应围设在第一子延伸部331、靠近第一子延伸部331的部分第一过渡部333以及靠近第一子延伸部331的部分第二过渡部334的外围,且在该第二延伸部34上则间隔设置四个分别与四个第一接收槽311一一对应的第二接收槽312。进一步地,两个加强筋35分别设置于第一子延伸部331与第一过渡部333的连接处、第一子延伸部331与第二过渡部334的连接处,另外两个加强筋35则分别设置于第一过渡部333和第二过渡部334上。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筋452可沿中心孔321的周向与第一支撑筋451间隔设置。具体地,多个第一支撑筋451与多个第二支撑筋452可相互交叉间隔设置,或者多个第一支撑筋451设置于盖体40的部分区域,而多个第二支撑筋452则设置于盖体40的另一部分区域而不相互交叉,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此处不做具体限定。其中,在盖体40与壳体10扣合时,多个第二支撑筋452可均抵靠在环形底部的远离驱动机构20的一侧,或相互配合而分别抵靠在环形底部的朝向驱动机构20的一侧,以及朝向盖体40的一侧,从而起到进一步稳定支架30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相关技术
  • 骨传导扬声器模块及设置有骨传导扬声器模块的骨传导耳机
  • 骨传导扬声器保护结构、骨传导装置和骨传导耳机
技术分类

06120113078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