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无叶送风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1:55:48


无叶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活电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叶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无叶送风装置(即无叶风扇)由于其具有安全性、易清洁、美观等优点被广大用户使用。其中,无叶送风装置噪声的主要来源为风道气动噪声,特别是双出风风道的无叶风扇,两个风道分配的风量不均导致气流紊乱,使无叶送风装置的气动噪声增加,影响无叶送风装置的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叶送风装置,该无叶送风装置可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的气动噪声,提升无叶送风装置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无叶送风装置包括:风道部件,所述风道部件包括风道本体,所述风道本体内具有风道,所述风道具有风道送风口和进风接口;以及机身,所述机身与所述风道部件相连,所述机身包括机身本体和设置在所述机身本体内的送风件,所述送风件具有送风件出风接口、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所述送风件出风接口与所述进风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件进风口位于所述无叶送风装置的纵向中线的相对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无叶送风装置,通过设置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能够从无叶送风装置的纵向中线的相对两侧进风,可以使无叶送风装置的纵向中线的相对两侧进风更加均匀,从而可以使送风件均匀地向进风接口送风,进而可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的气动噪声,提升无叶送风装置的使用体验。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件进风口关于所述纵向中线对称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机身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和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所述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对应且相邻,所述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送风件进风口对应且相邻。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和所述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关于所述纵向中线对称布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均与所述进风接口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位于所述纵向中线的相对两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关于所述纵向中线对称布置,并且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位于所述纵向中线的同一侧,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第二送风件进风口位于所述纵向中线的另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无叶送风装置还包括:分流结构,所述分流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风道的进口端和所述第二风道的进口端之间,所述分流结构设置成用于将来自所述进风接口的风通过分流作用后分别引导至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件出风接口为矩形正对所述分流结构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送风件包括离心风机,所述离心风机的旋转轴线垂直于所述纵向中线。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离心风机包括:蜗壳和风轮,所述蜗壳内具有安装空间,所述风轮设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件进风口分别形成在所述蜗壳的两个轴向侧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件进风口均为圆形。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和所述第二送风件进风口的直径均为DW,所述风轮具有风轮外径D,满足关系式:0.6D<D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蜗壳的两个轴向侧面间的间隔距离为HW,所述风轮的轴向长度为Hf,满足关系式:Hw+0.02D<Hw<H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离心风机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风轮包括:风轮本体和设置在所述风轮本体内的风轮安装板,所述风轮安装板将所述风轮本体沿所述风轮的轴向分隔成长风轮本体和短风轮本体,所述长风轮本体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短风轮本体的轴向长度,所述长风轮本体对应并邻近所述第二送风件进风口,所述短风轮本体对应并邻近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其中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短风轮本体内且与所述风轮安装板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短风轮本体的轴向长度为H1,所述长风轮本体的轴向长度为H2,其中H2和H1满足关系式:0.5≤H1/H2<1。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离心风机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安装板,所述电机安装板围绕所述第一送风件进风口设置。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风轮包括多个叶片,多个所述叶片沿所述风轮的周向间隔开,所述叶片为弧型,所述叶片的弦长为L,满足关系式:15mm≤L≤25mm;相邻的两个所述叶片间的间隔距离为a,满足关系式:0.3L≤a≤0.7L。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叶片的厚度为t,满足关系式:1mm≤t≤3mm;所述叶片的进口角为α,满足关系式:40°≤α≤90°;所述叶片的出口角为θ,满足关系式:120°≤θ≤170°。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蜗壳具有蜗舌侧扩压段和相对的非蜗舌侧扩压段,所述风道送风口与所述蜗舌侧扩压段位于同侧或者所述风道送风口与所述非蜗舌侧扩压段位于同侧。

在本发明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无叶送风装置还包括: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设置在所述风道的与所述风道送风口相对的风道底壁上,所述导流结构用于将所述风道内的风通过导流作用引导至所述风道送风口并从所述风道送风口吹出。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侧视图的截面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风道送风口与蜗舌侧扩压段位于同侧的截面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风道送风口与蜗舌侧扩压段位于不同侧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风道部件的截面图;

图8是图7中B处的放大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离心风机的爆炸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离心风机的风轮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的离心风机的风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无叶送风装置300;

风道部件200;风道本体201;

第一风道2011;第二风道2012;风道送风口2019;进风接口2015;

机身400;

机身本体401;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

送风件402;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

分流结构202;

离心风机100;蜗壳101;安装空间1011;蜗舌侧扩压段1017;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

风轮102;风轮本体1021;风轮安装板1022;长风轮本体1023;短风轮本体1024;叶片1025;

驱动电机105;电机安装板106;

纵向中线203;

导流结构204;迎风面2041;背风面2042;

风道底壁2019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300。

如图1-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无叶送风装置300包括:风道部件200和机身400。风道部件200包括风道本体201,风道本体201内具有风道,风道具有风道送风口2019和进风接口2015,风从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机身400与风道部件200相连,机身400包括机身本体401和设置在机身本体401内的送风件402,送风件402具有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与风道的进风接口2015连通,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位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

具体地,无叶送风装置300的送风件402工作时,环境中的风同时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流入送风件402,在送风件402的作用下,气流流至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然后气流从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流动至进风接口2015,然后气流从进风接口2015流入风道,最终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其中,无叶送风装置300工作时,通过同时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进风,可以使无叶送风装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进风更加均匀,从而可以使送风件402均匀地向进风接口2015送风,进而可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提升无叶送风装置300的使用体验。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能够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进风,可以使无叶送风装置300的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进风更加均匀,从而可以使送风件402均匀地向进风接口2015送风,进而可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提升无叶送风装置300的使用体验。

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关于纵向中线203对称布置,如此设能够使气流从送风件402的两侧对称进风,可以避免气流在送风件402内紊乱,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

如图2和图3所示,机身本体401上可以设置有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和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对应布置,而且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相邻布置,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与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对应布置,并且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与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相邻布置。其中,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之间可以具有间隙,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与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之间也可以具有间隙,无叶送风装置300的送风件402工作时,外界环境中的风能够从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流动至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同时也能够从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流动至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如此设置能够便于气流流动至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可以减小气流从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流动至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的流动路径,也可以减小气流从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流动至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流动路径,从而更好地降低气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

如图3所示,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和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关于纵向中线203对称布置,如图3所示,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可以设置在纵向中线203的左侧,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可以设置在纵向中线203的右侧,这样设置能够保证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对应,也能够保证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与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对应,可以使第一机身本体进风口4011和第二机身本体进风口4012的布置形式更加合理。

如图2和图9所示,风道可以包括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均与进风接口2015连通,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位于纵向中线203的相对两侧,其中,如图2所示,第一风道2011可以设置在纵向中线203的左侧,第二风道2012可以设置在纵向中线203的右侧,气流从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流动至进风接口2015后,如此设置能够使气流更加均匀地流动至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气流流量差值变小,从而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分配的风量更加均匀,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气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

如图2所示,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关于纵向中线203对称布置,并且第一风道2011和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位于纵向中线203的同一侧,第二风道2012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位于纵向中线203的另一侧,这样设置能够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气流流量差值进一步变小,从而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分配的风量更加均匀,进而可以进一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300的气动噪声。

如图2所示,无叶送风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分流结构202,分流结构202可以设置在第一风道2011的进口端和第二风道2012的进口端之间,分流结构202设置成用于将来自进风接口2015的风通过分流作用后分别引导至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其中,无叶送风装置300工作时,风从风道本体201的进风接口2015流向第一风道2011的进口端和第二风道2012的进口端,在风流入第一风道2011的进口端和第二风道2012的进口端之前,风先流过分流结构202,风被分流结构202分流后,能够将从进风接口2015流出的风更加顺畅和均匀地分流至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内,可以使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出风更加均匀,也可以提升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的出风效果一致性,风吹到用户身上后,可以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从而可以提升用户体验,并且,风被分流结构202分流后,也能够降低风在风道部件200内产生的噪声,可以降低无叶送风装置300工作噪声,从而可以降低对室内环境造成的噪声污染,进而可以提升无叶送风装置300的工作性能。

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可以设置为矩形,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可以正对分流结构202设置,风从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流出后,能够流动至分流结构202,有利于分流结构202对气流进行分流,可以将风均匀地分流至第一风道2011和第二风道2012内。

如图2所示,送风件402可以包括离心风机100,离心风机100的旋转轴线垂直于纵向中线203,风流入离心风机100后,能够使风向上流动,可以便于将风吹向送风件出风接口4021,从而使离心风机100的布置方式更加合理。

如图10所示,离心风机100可以包括:蜗壳101和风轮102,蜗壳101内具有安装空间1011,风轮102设置于安装空间1011内,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分别形成在蜗壳101的两个轴向侧面上,其中,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形成在蜗壳101的左侧面上,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形成在蜗壳101的右侧面上。

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均可以设置为圆形,这样设置能够便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设置,可以降低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设置难度,从而可以减小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设置时间。

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和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直径均设置为D

蜗壳101的两个轴向侧面间的间隔距离为HW,风轮102的轴向长度为H

如图3和图10所示,离心风机100还可以包括:驱动电机105,风轮102可以包括:风轮本体1021和设置在风轮本体1021内的风轮安装板1022,风轮安装板1022将风轮本体1021沿风轮102的轴向分隔成长风轮本体1023和短风轮本体1024,风轮102的轴向方向是指图2中的左右方向,长风轮本体1023的轴向长度大于短风轮本体1024的轴向长度,长风轮本体1023对应并邻近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设置,短风轮本体1024对应并邻近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设置,其中驱动电机105设置在短风轮本体1024内,而且驱动电机105与风轮安装板1022相连,当驱动电机105工作时,驱动电机105可以驱动风轮安装板1022转动,从而使风轮102转动。

并且,由于驱动电机105设置在蜗壳101内,驱动电机105会占用蜗壳101内空间,驱动电机105与送风件402进风口对应设置时,会影响送风件402进风口的进风效果。因此本申请通过将驱动电机105设置在短风轮本体1024内,能够避免驱动电机105影响第二送风件进风口1016的进风量,可以保证离心风机100的进风量,从而可以保证离心风机100的工作性能,同时,通过风轮安装板1022将长风轮本体1023和短风轮本体1024分隔开,能够避免长风轮本体1023内的气流和短风轮本体1024内的气流相互影响,可以降低离心风机100内的噪音,也可以提升离心风机100的工作效率,可减小驱动电机105轴向长度,有利于离心风机100的动平衡。

如图11所示,短风轮本体1024的轴向长度为H1,长风轮本体1023的轴向长度为H2,其中H2和H1满足关系式:0.5≤H1/H2<1,其中,H1可以设置为42mm,H2可以设置为75mm,这样设置能够保证长风轮本体1023的轴向长度大于短风轮本体1024的轴向长度,可以使长风轮本体1023的轴向长度和短风轮本体1024的轴向长度更加适宜,从而可以更好地保证进风量,进而可以保证离心风机100的工作效率。

如图10所示,离心风机100还可以包括:用于安装驱动电机105的电机安装板106,电机安装板106围绕第一送风件进风口1015设置,其中,电机安装板106可以设置在蜗壳101的内表面。其中,离心风机100装配完成后,驱动电机105安装在电机安装板106上,如此设置能够把驱动电机105可靠地固定在电机安装板106上,驱动电机105工作时,可以降低驱动电机105的振动,从而可以进一步降低离心风机100的工作噪音。

如图11和图12所示,风轮102可以包括多个叶片1025,例如:叶片1025可以设置为个,多个叶片1025沿风轮102的周向间隔开布置,叶片1025可以设置为弧型,叶片1025的弦长为L,满足关系式:15mm≤L≤25mm,其中,叶片1025的弦长可以设置为18mm,相邻的两个叶片1025间的间隔距离为a,满足关系式:0.3L≤a≤0.7L。并且,叶片1025的厚度设置为t,满足关系式:1mm≤t≤3mm,优选地,叶片1025的厚度设置为1.5mm。

同时,叶片1025的进口角为α,满足关系式:40°≤α≤90°,优选地,叶片1025的进口角为70°,叶片1025的出口角为θ,满足关系式:120°≤θ≤170°,叶片1025的出口角为165°,需要说明的是,叶片1025的进口角指叶片1025的内端和风轮102内径的交点处的切线与风轮102内径和叶片1025的内端的交点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叶片1025的出口角指叶片1025的外端和风轮102外径的交点处的切线与风轮102外径和叶片1025的外端的交点处的切线之间的夹角。另外,叶片1025的安装角可以设置为25°-40°,优选地,叶片1025的安装角为32°。通过上述内容设置的多个叶片1025,能够使得相邻叶片1025之间的流道为加速流道,由叶片1025的内端向外端的方向,流道宽度由大变小,气流流过风轮102后,可以形成足够的高速高压的气流进入风道,从而可以更好地克服风道阻力。

蜗壳101具有蜗舌侧扩压段1017和相对的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需要说明的是,蜗舌侧扩压段1017和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相对布置,风道送风口2019与蜗舌侧扩压段1017位于同侧或者风道送风口2019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于同侧。需要解释的是,如图5所示,风道送风口2019与蜗舌侧扩压段1017位于同侧,此时风道送风口2019位于风道的前侧,蜗舌侧扩压段1017位于蜗壳101的前侧,如图6所示,风道送风口2019与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于同侧,此时风道送风口2019位于风道的后侧,非蜗舌侧扩压段1018位于蜗壳101的后侧,这样设置能够实现无叶送风装置300在不同侧吹风。

如图7所示,无叶送风装置300还可以包括:导流结构204,导流结构204设置在风道的与风道送风口2019相对的风道底壁20191上,导流结构204用于将风道内的风通过导流作用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并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导流结构204具有迎风面2041和背风面2042,迎风面2041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小于背风面2042与风道底壁20191的夹角。

其中,风道沿上下方向延伸布置,风在风道内流动过程中,在风道内由下至上的方向,风道内的风量会逐渐减小,则会使风道中的风速越来越小,会导致风道内风速不均匀,风在风道内流动时会增加气体流动噪音,具体地,在风道内由下至上的方向,由于风速变小,则气流的动压变小,静压变大,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会不均匀,导致风道送风口2019噪音变大,而且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变大,风容易吹头,风吹到用户身上后,风感较差。

在本申请中,通过在风道底壁20191上设置导流结构204,风沿上下方向流动至导流结构204的迎风面2041后,能够改变气流的风速和流动方向,将风引导至风道送风口2019,能够减小气流的动压与静压的差值,风从风道送风口2019吹出后会更加均匀,可以降低风道送风口2019噪音,也可以增加风道送风口2019的送风距离,并且,在导流结构204的引导作用下,能够使风的吹出方向与水平面的出风夹角变小,风不容易吹头,风吹到用户身上后,能够使用户感到更加舒适,可以提升用户体验。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相关技术
  • 用于无叶送风装置的离心风机
  • 一种风道及使用该风道的无叶送风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1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