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蓄电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2:11:54


蓄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该蓄电元件具有容器。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广为人知具备具有容器的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蓄电装置),其在具有收纳箱(容器)的电池单元(蓄电元件)之间并列设置导热板,并从并列设置方向两侧夹持这些导热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064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现有结构的蓄电装置中,蓄电元件的容器有可能会损伤。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损伤的蓄电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一个形态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其具有形成有接合部的容器;支承部件,其在所述容器的外侧、且所述容器的侧面部中沿着所述接合部的位置,以沿着所述接合部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并支承所述侧面部。

本发明不仅能作为这样的蓄电装置实现,还能够作为该蓄电装置所具备的支承部件(以及保持部件)实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蓄电装置,能够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蓄电装置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将实施方式中的蓄电装置分解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示出将实施方式中的蓄电单元分解的情况爱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蓄电元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端部间隔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中的端部间隔件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说明实施方式中的蓄电装置所取得的效果的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一中的支承部件以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二中的支承部件以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三中的支承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四中的支承部件与第一连接部件以及第二连接部件一起配置于蓄电元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四中的支承部件、第一连接部件以及第二连接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上述现有结构的蓄电装置中,蓄电元件的容器有可能损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蓄电装置中,蓄电元件的容器(收纳箱)具有利用盖体封闭箱主体的开口部的结构,因此若随着蓄电元件的使用而容器膨胀,则应力集中于箱主体和盖体的接合部,从而该接合部有可能损伤。

本发明一个方式的蓄电装置具备:蓄电元件,其具有形成有接合部的容器;支承部件,其在所述容器的外侧、且所述容器的侧面部中沿着所述接合部的位置,以沿着所述接合部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并支承所述侧面部。

由此,蓄电装置在蓄电元件的容器的外侧、且容器的侧面部中沿着接合部的位置具备沿着接合部呈长条状地延伸设置并支承侧面部的支承部件。这样地,通过在蓄电元件的容器的侧面部中沿着接合部的位置配置支承部件,在容器膨胀的情况下,能够使应力集中于侧面部中被支承部件支承的位置和未被支承的位置的交界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容器的接合部,能够抑制接合部损伤,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损伤。

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从所述侧面部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以跨越所述接合部的状态沿着所述接合部呈长条状地延伸设置。

由此,支承部件以跨越接合部的状态沿着接合部呈长条状延伸设置。这样,通过将支承部材跨越接合部配置,能够加强接合部,并且在容器膨胀时,能够使应力集中于侧面部中被支承部件支承的位置和未被支承的位置的交界部分。由此,能够加强接合部,并且抑制应力集中于接合部,因此能够抑制接合部损伤。

所述蓄电元件也可以具有电极体,所述电极体配置在所述容器的内侧,并在与所述侧面部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平坦部,从所述侧面部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所述支承部件的从所述接合部向所述平坦部的方向的端缘配置在所述接合部和所述平坦部之间。

由此,从蓄电元件的容器的侧面部的法线方向观察时,支承部件的从接合部朝向电极体的平坦部的方向的端缘配置于接合部和该平坦部之间。在蓄电元件的容器中,与侧面部中的与电极体的平坦部对置的部分容易膨胀。因此,将支承部件的端缘配置在蓄电元件的容器的接合部和电极体的平坦部之间。由此,侧面部中的被支承部件支承的位置和未被支承的位置的交界部分配置在接合部和该平坦部之间,因此在容器膨胀的情况下,能够使应力集中于接合部和该平坦部之间。若能够使应力集中于接合部和该平坦部之间,则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接合部,能够抑制接合部损伤,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损伤。

还可以具有保持所述支承部件的保持部件,所述支承部件的刚性比所述保持部件的刚性高。

由此,支承部件形成为刚性比保持支承部件的保持部件的刚性高。这样,通过利用刚性比较高的支承部件支承蓄电元件的容器的侧面部,能够牢固地支承侧面部。若能够利用支承部件牢固地支承侧面部,则在容器膨胀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容器的接合部。由此,能够抑制接合部损伤,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损伤。

所述支承部件可以是金属部件,所述保持部件是与所述支承部件一体形成的树脂部件。

由此,作为金属部件的支承部件与作为树脂部件的保持部件一体形成。这样,通过将金属制的支承部件与树脂制的保持部件一体形成,能够利用保持部件容易地保持支承部件,并且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并且能够提高电绝缘性,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蓄电装置。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损伤的结构。

所述支承部件也可以具有:延伸设置部,其与所述侧面部对置,并且沿着所述接合部延伸设置;突出部,其从所述延伸设置部向与所述侧面部交叉的方向突出。

由此,支承部件具有沿着蓄电元件的容器的接合部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和从延伸设置部突出的突出部。这样,通过在支承部件设置突出部,能够加强支承部件,因此利用高强度的支承部件,能够牢固地支承容器的侧面部。由此,在容器膨胀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容器的接合部,能够抑制接合部损伤,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损伤。

所述突出部也可以以沿着所述接合部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

由此,支承部件的突出部以沿着蓄电元件的容器的接合部延伸设置的方式延伸配置。这样,通过支承部件的突出部沿着接合部延伸设置,能够加强沿着支承部件的接合部的位置,因此能够牢固地支承容器的侧面部的沿着接合部的位置。由此,在容器膨胀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应力集中于容器的接合部,能够进一步抑制接合部损伤,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损伤。

所述蓄电装置也可以具备多个所述蓄电元件,并且具备第一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沿着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在所述多个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上延伸设置,并与所述支承部件连接。

由此,配置有沿着多个蓄电元件延伸设置并与支承部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这样,通过将第一连接部件连接于支承部件,能够将支承部件定位至规定的位置。能够利用第一连接部件加强多个蓄电元件。

所述蓄电装置也可以具备在所述排列方向上将所述多个蓄电元件夹在中间的两个所述支承部件,所述两个支承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连接。

由此,将多个蓄电元件在其排列方向夹在中间的两个支承部件分别与第一连接部件连接。这样地,通过利用两个支承部件将多个蓄电元件在其排列方向夹在中间,即使多个蓄电元件要在其排列方向上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膨胀,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的接合部损伤。

所述两个支承部件各自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所述蓄电装置还具备供所述两个支承部件各自的另一端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件。

由此,两个支承部件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件连接,两个支承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件连接。这样,通过在两个支承部件的两端连接两个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以及第二连接部件),形成利用两个支承部件和两个连接部件包围多个蓄电元件的周围的结构。由此,即使多个蓄电元件要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加牢固地抑制膨胀,因此进一步能够抑制蓄电元件的容器的接合部损伤。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的蓄电装置。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全部是包含或者具体的例子。在以下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数值、形状、材料、构成要素、构成要素的配置位置以及连接方式、制造工序、制造工序的顺序等是一例,其意并非限定本发明。对于在以下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未记载于表示最上位概念的独立权利要求中的结构要素,作为任意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在各图中,尺寸等没有严格地图示。

在以下的说明以及附图中,以蓄电元件的排列方向、间隔件(中间间隔件、端部间隔件)的排列方向、端板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长侧面的对置方向、或者该容器的厚度方向定义为X轴方向。以一个蓄电元件中的电极端子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的短侧面的对置方向、或者侧板的排列方向定义为Y轴方向。以蓄电装置的外装体主体和盖的排列方向、蓄电元件的容器主体和盖的排列方向、相对于蓄电元件的汇流条框架以及汇流条的排列方向、或者上下方向定义为Z轴方向。这些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相互交叉(本实施方式中正交)的方向。根据使用形态Z轴方向也可以不是上下方向,以下为了说明的方便,将Z轴方向作为上下方向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X轴正方向表示X轴的箭头方向,X轴负方向表示与X轴正方向相反的方向。对于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也相同。

(实施方式)

[1蓄电装置1的整体说明]

首先,使用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进行整体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分解的情况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将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单元20分解的状态下的各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蓄电装置1是能够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并向外部放电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例如,蓄电装置1是用于电力贮藏用途或者电源用途等的电池模块(组电池)。具体而言,蓄电装置1用作电动机动车(EV)、混合动力机动车(HEV)或插电式混合动力机动车(PHEV)等机动车、机动二轮车、船舶、雪地摩托、农业机械、建设机械、或者电车、单轨或者磁悬浮等电气轨道用的铁路车辆等移动体的驱动用或者发动机启动用的电池等。

如图1所示,蓄电装置1具备外装体10,如图2所示,在外装体10的内部收纳有由含有蓄电元件100等的蓄电单元20,电装件托盘30以及汇流条41、42等。

外装体10是构成蓄电装置1的外装体的箱形(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容器(模块箱)。即,外装体10配置在蓄电单元20、电装件托盘30以及汇流条41、42等的外侧,并将这些蓄电单元20等配置于规定位置,保护免受冲击等。外装体10由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硫醚树脂(PPS)、聚对苯二甲酸(PET)、聚醚醚酮(PEEK)、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PFA)、聚四氟乙烯(PTF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醚砜(PES)、ABS树脂、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由此,外装体10避免蓄电单元20等与外侧的金属部件等接触。

外装体10具有构成外装体10的主体的外装体主体11,和构成外装体10的盖体的外装体盖体12。外装体主体11是形成开口的有底矩形筒状的壳体(框体),收纳有蓄电单元20等。外装体盖体12是封闭外装体主体11的开口的扁平矩形状的部件,设置有正极外侧端子13和负极外侧端子14。蓄电装置1经由该正极外侧端子13和负极外侧端子14充入来自外部的电并和向外部放电。外装体主体11以及外装体盖体12可以由相同材质的部件形成,也可以用不同材质的部件形成。

蓄电单元20具有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汇流条200等,经由汇流条41、42而与在外装体盖体12上设置的正极外侧端子13和负极外侧端子14电连接。在蓄电单元20中,多个蓄电元件100以纵向放置的状态沿X轴方向排列,并配置于外装体主体11内。蓄电单元20从上方被外装体盖体12覆盖,并收纳于外装体10的内部。对于蓄电单元20的详细结构的说明之后详述。

电装件托盘30是对汇流条41、42、其他的继电器等电装部件、电路基板、配线类等(未图示)进行保持,并能够使该汇流条41、42等与其他部件电绝缘、以及能够对该汇流条41、42等的位置进行限制的部件。电装件托盘30由PC、PP、PE、PPS、PET、PEEK、PFA、PTFE、PBT、PES、ABS树脂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汇流条41、42是将蓄电单元20内的汇流条200、和在外装体盖体12上设置的正极外侧端子13以及负极外侧端子14电连接的导电性的部件。汇流条41、42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形成。

接着,详细说明蓄电单元20的结构。如图3所示,蓄电单元20具备多个蓄电元件100、多个汇流条200、多个中间间隔件300、一对端部间隔件400、一对端板500、一对侧板600、汇流条框架700、隔热板800。

蓄电元件100是能够充电并且能够放电的二次电池(单电池),更具体地,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等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蓄电元件100具有扁平的长方体形状(正方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12个蓄电元件100沿X轴方向并排排列。蓄电元件100的形状以及排列的蓄电元件100的个数没有限定。蓄电元件100不限于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也可以是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以外的二次电池,也可以是电容器。蓄电元件100也可以是层压型的蓄电元件。对于该蓄电元件10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之后详述。

汇流条200配置于多个蓄电元件100的上方,是将多个蓄电元件100的电极端子彼此电连接的矩形状并且平板状的部件。汇流条200由铝、铝合金、铜、铜合金等金属制的导电部件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汇流条200将蓄电元件100每3个并联地连接而构成四组蓄电元件组,并将该4套蓄电元件组直列连接。汇流条200将在正极外侧端子13侧(X轴正方向侧)配置的蓄电元件组内的3个蓄电元件100的正极端子和汇流条41连接。而且,汇流条200将在负极外侧端子14侧(X轴负方向侧)配置的蓄电元件组内的3个蓄电元件100的负极端子和汇流条42连接。汇流条200也可以将12个蓄电元件100全部串联连接,也可以是其他结构。

中间间隔件300以及端部间隔件400配置在蓄电元件100的侧方(X轴正方向或者X轴负方向),是将蓄电元件100和其他部件电绝缘并抑制蓄电元件100膨胀的间隔件。中间间隔件300以及端部间隔件400(除了后述的支承部件50)由PC、PP、PE、PPS、PET、PEEK、PFA、PTFE、PBT、PES、ABS树脂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中间间隔件300以及该端部间隔件400只要具有电绝缘性则也可以利用树脂以外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陶瓷、或者通过聚集并结合云母片而构成的云母板等形成。多个中间间隔件300以及一对该端部间隔件400也可以全部由相同材质的材料形成。

中间间隔件300以被夹在相邻的两个蓄电元件100之间的方式配置,是将该两个蓄电元件100间电绝缘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间隔件。在本实施方式中,12个蓄电元件100与11个中间间隔件300彼此相邻地配置,在X轴方向上排列,但在蓄电元件100的个数是12个以外的情况下,中间间隔件300的个数也会根据蓄电元件100的个数变更。

端部间隔件400以被夹在多个蓄电元件100中的端部的蓄电元件100和端板500之间的方式配置,是将该蓄电元件100和端板500之间电绝缘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间隔件。对于该端部间隔件400的结构的详细说明之后详述。

端板500以及侧板600是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从外侧按压蓄电元件100的部件。即,端板500以及侧板600通过从该排列方向的两侧夹持多个蓄电元件100,而从该排列方向的两侧对包含于多个蓄电元件100的各个蓄电元件100进行按压。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蓄电装置1是压缩型(加压约束方式)的蓄电装置。

端板500配置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X轴方向两侧,是将多个蓄电元件100从该多个蓄电元件10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的两侧夹持并保持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夹持部件。端板500从确保强度的观点等出发,由不锈钢、铁、电镀钢板、铝、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材料形成。端板500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由高强度的电绝缘性的材料形成,也可以实施绝缘处理。端板500也可以不是板状而是块状等。

侧板600是两端安装于端板500并约束多个蓄电元件100的长条状且板状的约束部件(约束杆)。即,侧板600配置成以跨越多个蓄电元件100、多个中间间隔件300以及一对端部间隔件400的方式在X轴方向延伸设置,相对于该多个蓄电元件100等给与在这些元件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的约束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Y轴方向两侧方配置有两个侧板600。由此,两个侧板600对该多个蓄电元件100等从X轴方向的两侧以及Y轴方向的两侧进行夹持约束。侧板600可以由任何材质的材料形成,但从确保强度的观点等出发,由与端板500相同的材质的材料形成。侧板600也可以不是板状而是块状或者棒状的部件等。

汇流条框架700是将汇流条200和其他部件电绝缘、以及对汇流条200进行位置限制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部件。具体地,汇流条200载置于汇流条框架700上并被定位,另外,汇流条框架700载置于多个蓄电元件100上并相对多个蓄电元件100定位。由此,汇流条200相对多个蓄电元件100定位。汇流条框架700由PC、PP、PE、PPS、PET、PEEK、PFA、PTFE、PBT、PES、ABS树脂以及它们的复合材料等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隔热板800是在蓄电元件100的气体排出阀的排气流路上配置的具有隔热性的板状部件,并载置于汇流条框架700。

[2蓄电元件100的结构的说明]

接着,对蓄电元件1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蓄电元件100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地,图4对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透视地示出蓄电元件100的内部。蓄电单元20所具有的全部蓄电元件100具有如图4所示的结构。

如图4所示,蓄电元件100具备容器110、两个电极端子120(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在容器110的内部配置有两个集电体130(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电极体140。在容器110的内部也封入有电解液(非水电解质),但省略图示。在电极端子120和容器110之间、以及在集电体130和容器110之间配置有垫片,但省略详细说明。而且,除了上述构成要素之外,也可以配置在电极体140和容器110之间配置的间隔件、以及覆盖电极体140的绝缘片等。

容器110是大致长方体形状(正方形)的容器,其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容器主体111、封闭容器主体111的开口的容器盖体112。容器主体111是构成容器110的主体部的矩形筒状并具备底部的部件,在X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两个长侧面部111a,在Y轴方向两侧的侧面具有两个短侧面部111b,在Z轴负方向侧具有底面部111c。长侧面部111a是形成容器110的长侧面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壁部,并与容器盖体112相邻地配置。短侧面部111b是形成容器110的短侧面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壁部,并与容器盖体112相邻地配置。即,短侧面部111b形成为外表面的面积比长侧面部111a小。底面部111c是形成容器110的底面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壁部。容器盖体112是在容器主体111的Z轴正方向侧配置并构成容器110的盖部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壁部,设置有两个电极端子120。

具体地,容器110构成为在将电极体140等收纳于容器主体111的内部后,容器主体111和容器盖体112通过焊接等接合而形成接合部113,由此内部被密封。即,在容器110的侧面(X轴方向两侧以及Y轴方向两侧的面)形成有容器主体111和容器盖体112相互接合的接合部113。容器110(容器主体111以及容器盖体112)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例如不锈钢、铝、铝合金、铁、电镀钢板等可以焊接(可接合)的金属。在容器盖体112设置有在容器110内部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使该压力释放的气体排出阀112a、以及注入电解液的注液部(未图示)等,但省略详细的说明。

电极端子120是经由集电体130而与电极体140的正极板以及负极板电连接的端子(正极端子以及负极端子)。即,电极端子120是将电极体140中储存的电向蓄电元件100的外侧空间导出并为了向电极体140储存电而将电导入蓄电元件100的内部空间的金属制的部件。电极端子120由铝、铝合金、铜或者铜合金等形成。

电极体140是能够储存电的蓄电要素(发电要素),具备正极板、负极板和分隔件,该正极板、负极板以及分隔件在X轴方向层叠而形成。具体地,电极体140是正极板、负极板以及分隔件绕卷绕轴(穿过电极体140中心的Y轴方向上的假想轴)卷绕而形成的卷绕式的电极体,并与集电体130电连接。正极板是在由铝或者铝合金等组成的长条状的金属箔即正极基材层的表面形成有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电极板。负极板是在由铜或者铜合金等组成的长条状的金属箔即负极基材层的表面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电极板。分隔件是由树脂组成的微多孔性的片。作为用于正极活性物质层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活性物质以及负极活性物质,只要是可以吸收放出锂离子的活性物质,则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关于分隔件,只要不损害蓄电元件100的性能则可以适当使用公知的材料。

电极体140从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具有长圆形状,因此将该长圆形状中的对置的一对直线部分称为平坦部141,将对置的一对曲线部分称为弯曲部142。即,平坦部141以及弯曲部142是通过将正极板、负极板和分隔件卷绕成长圆形状而形成的部分。平坦部141以及弯曲部142是在正极板或者负极板的形成有活性物质的区域内配置的部分。

具体地,平坦部141是具有将一对弯曲部142连接的平坦形状的部分,配置在电极体140的X轴方向两侧。即,平坦部141是在电极体140配置在容器110内的状态下与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对置的领域(具体而言是抵接的领域),是通过电极体140膨胀而施加压力的领域。在电极体140和容器110之间配置由绝缘片的情况下,平坦部141与容器110不直接而间接地抵接。在电极体140从容器110取出的状态下,在对电极体140在X轴方向按压的情况下,平坦部141也是平坦的部分。弯曲部142具有将一对平坦部141连接的弯曲形状,是从卷绕轴方向观察时大致U字形状的部分,配置在电极体140的Z轴方向两侧。

集电体130配置在电极体140和容器110的侧壁之间,是与电极端子120和电极体140电连接的具有导电性和刚性的部件(正极集电体以及负极集电体)。具体地,集电体130与电极体140的Y轴方向的端部通过焊接等接合。正极侧的集电体130由与正极板的正极基材层相同的铝或者铝合金等形成,负极侧的集电体130由与负极板的负极基材层相同的铜或者铜合金等形成。

[3端部间隔件400的结构的说明]

接着,对端部间隔件40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端部间隔件400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地,图5(a)是示出图3中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间隔件4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5(b)是示出端部间隔件400所具有的支承部件5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端部间隔件400的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地,图6(a)示出以图5(a)的VIa-Via截面切断的情况下的结构,图6(b)示出以图5(a)的VIb-Vib截面切断的情况下的结构。图6中,通过图示蓄电元件100,也示出蓄电元件100和端部间隔件400以及支承部件50的位置关系。图3中,X轴正方向侧以及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间隔件400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省略关于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间隔件400的说明。

首先,如图5所示,端部间隔件400具有间隔件主体部410、间隔件端部420、支承部件50。间隔件主体部410是构成端部间隔件400的主体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部位,并与端部的蓄电元件100的长侧面部111a对置地配置。间隔件端部420配置在端部间隔件400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是在Y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长条状的部位。支承部件50配置在间隔件端部420的内部,是在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截面呈L字状的板状的部位。

间隔件主体部410以及间隔件端部420如上所述由树脂等电绝缘性的部件形成。支承部件50由不锈钢、铝、铝合金、铁、电镀钢板等金属制的部件形成。因此,支承部件50的刚性比间隔件主体部410以及间隔件端部420的刚性高。所谓的刚性高,是指相对外力较强的状态,可以定义为相对于弯曲或者扭转的力而尺寸变化小的状态。即,所谓的支承部件50的刚性比间隔件端部420刚性高,是指对支承部件50以及间隔件端部420以相同的力在相同大小的区域的中央部分按压时,支承部件50的尺寸变化(挠曲量)更小的情况。也可以说是对于为了产生相同尺寸变化所必要的力,支承部件50比间隔件端部420更大的情况。刚性的定义不限于上述情况,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通常解释的范围内的定义就可以。

支承部件50与间隔件端部420(以及间隔件主体部410)一体化。即,通过例如嵌件成型,支承部件50与间隔件端部420(以及间隔件主体部410)一体形成。具体地,向配置有支承部件50的模具注入树脂,形成由支承部件50和间隔件端部420(以及间隔件主体部410)构成的一体成型件。由此,间隔件端部420以覆盖支承部件50的周围的方式配置,确保电绝缘性。这样地,间隔件端部420(以及间隔件主体部410)是保持支承部件50的部位,是保持部件的一例。

在间隔件端部420的Z轴正方向侧的前端部的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部位形成有向X轴正方向凹陷的一对第一间隔件凹部421以及第二间隔件凹部422。一对第一间隔件凹部421是为了避免与蓄电元件100所具有的一对电极端子120干涉而在间隔件端部420的Y轴方向两端部中的配置有该一对电极端子120的位置形成的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凹部(参照图6(a))。第二间隔件凹部422是为了避免与蓄电元件100所具有的气体排出阀112a干涉而在间隔件端部420的Y轴方向中央部中的配置有气体排出阀112a的位置形成的在Y轴方向上延伸的凹部。由此,在一对第一间隔件凹部421和第二间隔件凹部422之间形成向X轴负方向突出并沿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间隔件突出部423(参照图6(b))。

支承部件50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51、从延伸设置部51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一对第一支承突出部52、第二支承突出部53以及一对第三支承突出部54。延伸设置部51是从间隔件端部420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到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与YZ平面平行的长条状且平板状的部位。一对第一支承突出部52是从延伸设置部51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Y轴方向两端部向X轴负方向突出并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长条状的部位。第二支承突出部53是从延伸设置部51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Y轴方向中央部向X轴负方向突出并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长条状的部位。一对第三支承突出部54是配置在一对第一支承突出部52和第二支承突出部53之间、比一对第一支承突出部52以及第二支承突出部53更向X轴负方向侧突出并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长条状且平板状的部位。

一对第一支承突出部52配置在与间隔件端部420的一对第一间隔件凹部421对应的位置(参照图6(a))。第二支承突出部53配置在与间隔件端部420的第二间隔件凹部422对应的位置。一对第三支承突出部54配置在间隔件端部420的一对间隔件突出部423的内侧(参照图6(b))。本实施方式中,在蓄电元件100中电极端子120比气体排出阀112a在X轴方向的宽度更大,因此,第一间隔件凹部421以比第二间隔件凹部422向X轴正方向的凹入量更大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一支承突出部52以比第二支承突出部53向X轴负方向的突出量更小的方式形成。

在以上的结构中,如图6所示,支承部件50与间隔件端部420一起在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外侧、且在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上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以沿着接合部113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具体地,支承部件50从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以跨越接合部113的状态以沿着接合部113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即,支承部件50以在Y轴方向上比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更长的方式形成,并且以覆盖在Y轴方向延伸的接合部113的方式配置。由此,支承部件50经由间隔件端部420与长侧面部111a间接抵接,按压长侧面部111a,并支承长侧面部111a。

具体地,在支承部件50中,延伸设置部51配置在与长侧面部111a对置的位置(长侧面部111a的X轴正方向侧),并且以沿着接合部113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更具体地,延伸设置部51配置成在从长侧面部111a的法线方向(X轴方向)观察时延伸设置部端缘55位于比接合部113更偏向Z轴负方向侧。延伸设置部端缘55是延伸设置部51的从接合部113朝向蓄电元件100的电极体140的平坦部141的方向(Z轴负方向)的端缘。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设置部端缘55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接合部113和平坦部141之间。详细地说,延伸设置部端缘55在从X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接合部113和平坦部141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缘之间的大致中央位置、且与电极体140的弯曲部142对置的位置。这样地,延伸设置部51从X轴方向观察时配置于比电极体140的平坦部141更靠外侧。

一对第一支承突出部52、第二支承突出部53以及一对第三支承突出部54从延伸设置部51向与长侧面部111a交叉的方向(X轴负方向)突出,并且沿着接合部113以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具体地,第一支承突出部52以及第一间隔件凹部421配置在蓄电元件100的电极端子120的X轴正方向侧。第二支承突出部53以及第二间隔件凹部422配置在蓄电元件100的气体排出阀112a的X轴正方向侧。第三支承突出部54以及间隔件突出部423配置在电极端子120和气体排出阀112a之间。

这样地,支承部件50以及间隔件端部420在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X轴正方向侧且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即,X轴正方向侧和Z轴正方向侧の角部)以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件端部420以与容器110的X轴正方向侧以及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抵接的方式配置,但也可以是从该端部的一部分离开地配置。但是,间隔件端部420在以从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离开地配置的情况下,配置在当容器110膨胀时与该端部抵接的位置。由此,当容器110膨胀时,支承部件50与长侧面部111a间接地抵接并支承长侧面部111a。

[4效果说明]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具备在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外侧、且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上的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沿着接合部113呈长条状延伸设置并支承长侧面部111a的支承部件50。这样,通过在长侧面部111a上的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配置支承部件50,而在容器110膨胀的情况下,能够使应力集中于长侧面部111a上的被支承部件50支承的位置和未被支承的位置的交界部分(与延伸设置部端缘55对应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在容器110的接合部113集中应力。

具体地,如图7(a)所示,在蓄电元件100未配置有支承部件50的情况下,长侧面部111a以容器110的容器主体111和容器盖体112的接合部113的位置(点P1的位置)为起点进行膨胀,因此,应力集中于接合部113。与此相对,如图7(b)所示,在蓄电元件100配置有支承部件50的情况下,长侧面部111a以长侧面部111a中的与支承部件50的延伸设置部端缘55对置的位置(点P2的位置)为起点进行膨胀,因此,应力集中于与该延伸设置部端缘55对置的位置。这样,通过在蓄电元件100配置支承部件50,能够将应力集中的部位从接合部113的位置转移到与延伸设置部端缘55对置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接合部113。由此,能够抑制接合部113损伤,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图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蓄电装置1所取得的效果的图。具体地,图7(a)是在蓄电元件100未配置有支承部件50的情况的概念图,图7(b)是在蓄电元件100上配置有支承部件50的情况的概念图。

支承部件50在跨越接合部113的状态下沿着接合部113呈长条状延伸设置。这样,通过跨越接合部113配置支承部件50,能够加强接合部113,并在容器110膨胀的情况下,能够使应力集中于长侧面部111a中的被支承部件50支承的位置和未被支承的部位的交界部分。由此,能够加强接合部113,并且抑制应力集中于接合部113,因此能够抑制接合部113损伤。

支承部件50在从长侧面部111a的法线方向观察时,从接合部113向电极体140的平坦部141的方向侧的端缘即延伸设置部端缘55配置于接合部113和平坦部141之间。在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中,长侧面部111a上的与电极体140的平坦部141对置的部分容易膨胀。因此,将支承部件50的延伸设置部端缘55配置于容器110的接合部113和电极体140的平坦部141之间。由此,长侧面部111a上的被支承部件50支承的位置和未被支承的位置的交界部分配置在接合部113和平坦部141之间,因此在容器110膨胀的情况下,能够使应力集中于接合部113和平坦部141之间应力集中。若能够使应力集中于接合部113和平坦部141之间,则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接合部113,能够抑制接合部113损伤,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

支承部件50以刚性比保持支承部件50的保持部件(间隔件端部420(以及间隔件主体部410))的刚性高的方式形成。这样地,通过利用刚性比较高的支承部件50支承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能够牢固地支承长侧面部111a。若能够利用支承部件50牢固地支承长侧面部111a,则在容器110膨胀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容器110的接合部113。由此,能够抑制接合部113损伤,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

作为金属部件的支承部件50与作为树脂部件的保持部件一体形成。这样,通过将金属制的支承部件50与树脂制的保持部件一体形成,能够容易地利用保持部件保持支承部件50,并且能够实现部件数量的减少,并且能够提高电绝缘性,因此,能够使蓄电装置1的制造更容易。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的结构。

支承部件50具有沿着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接合部113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51、和从延伸设置部51突出的突出部(一对第一支承突出部52、第二支承突出部53以及一对第三支承突出部54)。这样,通过在支承部件50上设置突出部,能够加强支承部件50,因此能够利用强度高的支承部件50牢固地支承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由此,在容器110膨胀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容器110的接合部113,能够抑制接合部113损伤,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

支承部件50的该突出部以沿着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接合部113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这样,通过支承部件50的该突出部沿着接合部113延伸设置,能够加强支承部件50的沿着接合部113的部位,因此,能够牢固地支承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中的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由此,在容器110膨胀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应力集中于容器110的接合部113,能够进一步抑制接合部113损伤,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特别地,虽然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的中央部分最容易膨胀,但能够利用该突出部牢固地支承该中央部分,因此能够抑制该中央部分膨胀。由此,在容器110膨胀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接合部113损伤,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

多个蓄电元件100中的端部的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更有膨胀倾向,但通过在端部间隔件400设置支承部件50,能够抑制该端部的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

[5变形例的说明]

(变形例一)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变形例一进行说明。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变形例一的支承部件50a以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地,图8(a)省略了蓄电装置所具备的外装体盖体、汇流条框架、汇流条等,图示出外装体主体11、多个蓄电元件100、一对支承部件50a以及一对保持部件15等。图8(b)放大示出支承部件50a以及其周围的结构。

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是不具备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部间隔件400、端板500以及侧板600等对蓄电元件100按压的部件的无压缩型(非加压据置方式、非加压静置方式)的蓄电装置。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在外装体10的外装体主体11安装有对金属制等的支承部件50a进行保持的树脂制等的保持部件15。

支承部件50a是与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部件50相同地在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外侧、且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的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以沿着接合部113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的支承长侧面部111a的部件。具体地,支承部件50a具有:与长侧面部111a对置并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延伸设置部51a;从延伸设置部51a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向X轴正方向突出并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支承突出部52a。延伸设置部51a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支承部件50的延伸设置部51相同的结构。支承突出部52a向从蓄电元件100离开的方向突出,并且由于不需要考虑和电极端子120以及气体排出阀112a的干涉,因此以向X轴正方向以相同突出量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

保持部件15具有:与长侧面部111a对置并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保持部15a;从第一保持部15a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向X轴正方向突出斌沿Y轴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保持部15b。第一保持部15a是将延伸设置部51a配置于内侧的部位,第二保持部15b是将支承突出部52a配置于内侧的部位。即,支承部件50a和保持部件15例如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形成(一体化)。与支承部件50a一体化的保持部件15安装于外装体主体11的侧壁11a。

将保持部件15安装至外装体主体11的安装方法可以是基于卡合、嵌合或插入等的固定、利用粘合剂或者双面胶带等的粘合、热熔接等的熔接、利用螺钉或者螺栓·螺母等的紧固、铆接或者基于焊接等的接合等,无论何种方法都可以。保持部件15也可以与外装体主体11一体形成,也可以安装在外装体主体11的侧壁11a以外的部位,也可以安装于外装体盖体12。对于蓄电元件100的结构以及上述以外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特征,因此,能够取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即,在无压缩型的蓄电装置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能够取得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等效果。

(变形例二)

接着,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二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变形例二的支承部件50a以及其周围的结构的剖视图。具体地,图9(a)是省略了蓄电装置所具备的外装体盖体、汇流条等,并图示出外装体主体11、多个蓄电元件100、以及具有一对支承部件50a的汇流条框架710等。图9(b)放大示出支承部件50a以及其周围的结构。

如图9所示,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取代了上述变形例一中的保持部件15而具有保持部件711,保持部件711与汇流条框架710一体形成。即,汇流条框架710一体地具有与上述变形例一中保持部件15相同的形状的、与支承部件50a一体化的保持部件711。具有这样结构的汇流条框架710和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相同地可以通过嵌件成型来形成。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特征,因此,能够取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本变形例中,例示了无压缩型的蓄电装置,但是也能够使用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压缩型的蓄电装置。

(变形例三)

然后,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三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三的支承部件50b的结构的立体图。具体地,图10图示出在蓄电元件100安装支承部件50b时的结构。

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中的支承部件50b以包围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即,支承部件50b具有与容器110的两个长侧面部111a对置的两个延伸设置部51b、与容器110的两个短侧面部111b对置的两个延伸设置部51c。

具体地,延伸设置部51b是在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上的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以沿着接合部113沿Y轴方向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并支承长侧面部111a的部位。即,延伸设置部51b是以夹着容器110的两个长侧面部111a的方式在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延伸设置部51以及变形例一、二的延伸设置部51a相同的位置配置的相同的形状的部位。

延伸设置部51c是在容器110的短侧面部111b上的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以沿着接合部113沿X轴方向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并支承短侧面部111b的部位。即,延伸设置部51c的两端与延伸设置部51b连接并以夹着容器110的两个短侧面部111b的方式配置的矩形状且平板状的部位。

在支承部件50b是金属制等的导电部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绝缘涂装等对支承部件50b进行绝缘处理,或利用树脂制等的电绝缘性的保持部件保持。如上述变形例二,也可以将支承部件50b与汇流条框架或者其他部件一体形成。即,该汇流条框架等也可以具有保持支承部件50b的保持部件、刚性比该保持部件高的支承部件50b。支承部件50b也可以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变形例一、二的突出部(第一支承突出部52、第二支承突出部53以及第三支承突出部54、或者支承突出部52a)相同的突出部。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中,也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特征,因此能够取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地,在本变形例中,对于蓄电元件内的全部的蓄电元件100能够配置支承部件50b,因此能够抑制该全部的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

(变形例四)

接着,说明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四。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四的支承部件50d、50e与第一连接部件60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0b一起配置于蓄电元件100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四的支承部件50d、50e、第一连接部件60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0b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中的支承部件50d以及50e与第一连接部件60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0b一起以包围多个蓄电元件100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的周围的方式形成为环状(框架形状)。即,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X轴正方向侧配置有支承部件50d,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X轴负方向侧配置有支承部件50e。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Y轴正方向侧配置有第一连接部件60a,在多个蓄电元件100的Y轴负方向侧配置有第二连接部件60b。而且,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和第一连接部件60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0b以包围多个蓄电元件100的周围的方式沿着接合部113呈环状(框状)配置。

具体地,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在X轴方向两侧的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上的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以沿着接合部113呈长条状延伸设置的方式配置并支承长侧面部111a。第一连接部件60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0b沿着多个蓄电元件100沿多个蓄电元件100的排列方向(X轴方向)延伸设置,并与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分别连接。即,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各自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部件60a,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各自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连接部件60b。通过这样的结构,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将多个蓄电元件100在其排列方向(X轴方向)上夹在中间,第一连接部件60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0b将多个蓄电元件100在Y轴方向上夹在中间。

更具体地,如图12所示,支承部件50d具有与上述变形例一、二中的与支承部件50a相同的结构。即,支承部件50d具有与支承部件50a的延伸设置部51a相同的结构的延伸设置部51d、与支承部件50a的支承突出部52a相同的结构的支承突出部52d。支承部件50e是使支承部件50d绕Z轴旋转180°的结构,并具有延伸设置部51e、支承突出部52e。

第一连接部件60a是具有与XZ平面平行且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侧壁部61a、和从侧壁部61a向Y轴负方向突出并与XY平面平行且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上壁部62a的从X轴方向观察时呈L字状的部件。上壁部62a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在Y轴方向的宽度扩大,在该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接合)有支承部件50d的支承突出部52d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上壁部62a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Y轴方向的宽度扩大,在该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接合)有支承部件50e的支承突出部52e的Y轴正方向侧的端部。

同样地,第二连接部件60b具有与XZ平面平行且在X轴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侧壁部61b、从侧壁部61b向Y轴正方向突出并与XY平面平行且沿X轴方向延伸设置的上壁部62b的从X轴方向观察时呈L字状的部件。上壁部62b的X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在Y轴方向的宽度扩大,在该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接合)有支承部件50d的支承突出部52d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上壁部62b的X轴负方向侧的端部在Y轴方向的宽度扩大,在该端部通过焊接等连接(接合)有支承部件50e的支承突出部52e的Y轴负方向侧的端部。

如上所述,在本变形例的蓄电装置中,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特征,因此能够取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特别地,在本变形例中,配置有沿着多个蓄电元件100延伸设置并与支承部件50d(或者50e)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件60a。这样,通过将第一连接部件60a连接于支承部件50d(或者50e),能够将支承部件50d(或者50e)定位至规定的位置。利用第一连接部件60a能够加强多个蓄电元件100。

将多个蓄电元件100在其排列方向夹在中间的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分别与第一连接部件60a连接。这样地,通过利用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将多个蓄电元件100夹在中间,即使是多个蓄电元件100要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膨胀,因此能够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接合部113损伤。

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的一端与第一连接部件60a连接,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部件60b连接。这样地,通过将两个连接部件(第一连接部件60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0b)与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的两端连接,形成利用两个支承部件50d以及50e和两个连接部件包围多个蓄电元件100的周围的结构。由此,即使是多个蓄电元件100要膨胀的情况下,也能够更牢固地抑制膨胀,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接合部113损伤。

在本变形例中,在支承部件50d、50e是金属制等导电部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绝缘涂装等对支承部件50d、50e进行绝缘处理,或利用树脂制等的电绝缘性的保持部件进行保持。也可以如上述变形例二将支承部件50d、50e与汇流条框架或者其他的部件一体形成。即,该汇流条框架等也可以具有保持支承部件50d、50e的保持部件、刚性比该保持部件高的支承部件50d、50e。对于第一连接部件60a以及第二连接部件60b也相同。

(其他变形例)

以上,说明了本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的蓄电装置,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即,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在所有方面只是示例而不非限定,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表示,并且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中,支承部件50、50a设置在端部间隔件400、外装体主体11或者汇流条框架710,但设置有该支承部件的部件没有特别限定。该支承部件也可以设置于中间间隔件300,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多个蓄电元件100中的端部以外的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而且,该支承部件也可以设置在端部间隔件400和中间间隔件300这两者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抑制全部的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损伤。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中,支承部件50、50a是金属部件,并嵌件成型于作为树脂部件的保持部件。但是,该支承部件以及保持部件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该支承部件也可以是树脂部件或者进过绝缘涂装的金属部件,并保持于作为金属部件的保持部件。该支承部件也可以通过与嵌件成型不同的方法来与保持部件一体形成。而且,该支承部件也可以不与保持部件一体形成,也可以通过基于接合、嵌合或者插入等固定、利用粘合剂或者双面胶带等的粘合、热熔固等的熔固、利用螺钉或者螺栓·螺母等的紧固、铆接或者基于焊接等的接合等来保持于保持部件。

上述实施的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中,支承部件50、50a配置在与该支承部件的形状相应的保持部件的内侧,并经由保持部件支承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但是,保持部件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该支承部件也可以从保持部件露出。在这种情况下,该支承部件也可以不经由保持部件而直接支承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二中,保持部件一体地设置于端部间隔件400或者汇流条框架710。但是,保持部件也可以与上述变形例一相同地,与端部间隔件400或者汇流条框架710分体地构成,并安装于端部间隔件400或者汇流条框架7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四中,支承部件50、50a、50d、50e配置在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长侧面部111a,并支承长侧面部111a。但是,该支承部件也可以配置在蓄电元件100的容器110的短侧面部111b,并支承短侧面部111b。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一、二、四中,支承部件50、50a、50d、50e的突出部(第一支承突出部52、第二支承突出部53、第三支承突出部54、支承突出部52a、52d、52e)从该支承部件的Z轴正方向侧的端部向X轴方向的一个方向(正方向或者负方向)突出,并且沿着接合部113延伸设置。但是,该突出部也可以从该支承部件的Z轴负方向侧的端部或者Z轴方向中央部等无论哪个位置突出,突出方向也没有限定,也可以向与X轴方向的该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或者向两个方向突出。该突出部也可以是不沿着接合部113延伸设置而突出的结构。该支承部件也可以没有该突出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中,接合部113形成在容器110的侧面部(长侧面部111a以及短侧面部111b)侧。但是,接合部113也可以形成在容器110的上面部(容器盖体112)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支承部件只要配置在容器110的侧面部的沿着接合部113的位置,就能够抑制容器110的侧面部膨胀,因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接合部113,能够抑制容器110损伤。接合部113可以在容器110的侧面部(长侧面部111a或者短侧面部111b)以沿Z轴方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形成等,可以在容器110的无论哪个位置形成,无论哪种情况,均能够利用支承部件抑制容器110损伤。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中,蓄电元件100的电极体140是具有Y轴方向的卷绕轴并卷绕极板而形成的所谓纵卷的卷绕型电极体。但是,电极体140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具有Z轴方向的卷绕轴的所谓横卷的卷绕型电极体,也可以是将极板以波纹状折叠的波纹型电极体、或者层叠多张平板状极板的堆叠型电极体。在电极体140是波纹型或者堆叠型电极体的情况下,形成与极板的活性物质的部分(凸边以外的部分)是平坦部141。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中,X轴正方向侧的支承部件以及其周围的结构和X轴负方向侧的支承部件以及其周围的结构双方具有上述结构。但是,该两者中任何一方也可以不具有上述结构。

将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所具备的各构成要素任意组合而构建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本发明不仅能够作为这样的蓄电装置实现,还能够作为该蓄电装置所具备的支承部件(以及保持部件)实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备锂离子二次电池等蓄电元件的蓄电装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蓄电装置;

10:外装体;

11:外装体主体;

15、711:保持部件;

15a:第一保持部;

15b:第二保持部;

50、50a、50b、50d、50e:支承部件;

51、51a、51b、51c、51d、51e:延伸设置部;

52:第一支承突出部;

52a、52d、52e:支承突出部;

53:第二支承突出部;

54:第三支承突出部;

55:延伸设置部端缘;

60a:第一连接部件;

60b:第二连接部件;

61a、61b:侧壁部;

62a、62b:上壁部;

100:蓄电元件;

110:容器;

111:容器主体;

111a:长侧面部;

111b:短侧面部;

113:接合部;

140:电极体;

141:平坦部;

400:端部间隔件;

410:间隔件主体部;

420:间隔件端部;

421:第一间隔件凹部;

422:第二间隔件凹部;

423:间隔件突出部;

700、710:汇流条框架。

相关技术
  • 蓄电装置用粘接剂组合物、蓄电装置用功能层、蓄电装置和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
  • 蓄电装置用粘结剂组合物、蓄电装置电极用浆料组合物、蓄电装置用电极及蓄电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320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