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连接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6:08:01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在底座装配有第1连接端子及与第1连接端子对应的第2连接端子。第1连接端子具有操作触点片,该操作触点片在一端具有受操作部,在另一端具有与第2连接端子相邻的可动触点。在底座设置有操作杆,通过操作该操作杆,从而由操作凸轮将受操作部压起。该连接器通过对操作杆进行操作,夹持连结部,由操作凸轮将位于一侧的受操作部压起,并夹持连结部,另一侧的可动触点接近第2连接端子。据此,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被可动触点和第2连接端子夹持保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056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例如在排列配置有多个第1连接端子的构成的情况下,与第1连接端子接触的操作凸轮(操作杆)例如需要设为诸如合成树脂那样的不具有导电性的材质。在该情况下,当将该连接器长期暴露于高温、高湿的气氛时,则由于被压起的受操作部的反作用力,操作凸轮逐渐地变形,有可能保持FPC的力减弱。

因此,在本公开中,以提供即使是高温、高湿的气氛也能够良好地保持基板的连接器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具有:

连接器壳体,具有基板收纳空间;

端子零件,以面对所述基板收纳空间的方式装配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及

止动体,在与所述端子零件之间夹着保持配置于所述基板收纳空间的柔性基板,

所述止动体变化为将所述柔性基板朝向所述端子零件按压的按压状态、和将向所述柔性基板的按压解除的非按压状态,

所述止动体为金属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即使是高温、高湿的气氛也能够良好地保持基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中,在基板收纳空间配置有柔性基板、止动体是按压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中的B-B剖视图。

图4是示出在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中,在基板收纳空间配置有柔性基板,止动体为按压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C-C剖视图。

图6是图4中的D-D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中,在基板收纳空间配置有柔性基板,止动体为按压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图7中的E-E剖视图。

图9是图7中的F-F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在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中,在基板收纳空间配置有柔性基板,止动体为按压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中的G-G剖视图。

图12是图10中的H-H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连接器,

(1)具有:连接器壳体,具有基板收纳空间;端子零件,以面对基板收纳空间的方式装配于连接器壳体;以及止动体,在与端子零件之间夹着保持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的柔性基板,止动体变化为将柔性基板朝向端子零件按压的按压状态、和将向柔性基板的按压解除的非按压状态,止动体为金属制。

根据本公开的构成,因为止动体为金属制,所以即使将该连接器长期暴露于高温、高湿的气氛,止动体也不易变形。

(2)优选的是,本公开的连接器设置有弹性按压片,弹性按压片在止动体为按压状态时弹性地按压柔性基板,使柔性基板和端子零件接触。

根据该构成,即使是柔性基板与端子零件之间的尺寸有偏差的情况,也能够利用弹性按压片使柔性基板和端子零件可靠地导通。

(3)优选的是,在本公开的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设置有多个端子零件,多个弹性按压片与多个端子零件分别对应地配置。

根据该构成,即使多个端子零件相对于基板的位置关系有偏差,也能够利用与各端子零件对应的弹性按压片使各端子零件和基板的连接状态良好地成立。

(4)优选的是,本公开的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具有将相邻的端子零件之间隔开的壁部,柔性基板具有与多个端子零件单独地连接的多个图案,在柔性基板形成有将相邻的图案之间切口的形态的插通部,在插通部插通有壁部。

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壁部确保形成于柔性基板的相邻的图案彼此之间的沿面距离。

(5)优选的是,本公开的连接器的弹性按压片与止动体及端子零件的至少任一方设置成一体。

根据该构成,因为在夹着柔性基板的构成的任一方设置弹性按压片,所以与分体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6)优选的是,在本公开的连接器的连接器壳体装配有楔子,所述楔子将连接器壳体保持为装配于基板的状态,止动体在相对于楔子为第1配置状态时变为按压状态,在相对于楔子为第2配置状态时变为非按压状态。

根据该构成,因为楔子与连接器壳体分体,所以能够使楔子的材质与连接器壳体不同。据此,作为楔子的材质,能够选择即使装配有金属制的止动体也不磨损、变形的材质,所以能够将止动体可靠地保持为按压状态。

(7)优选的是,本公开的连接器的止动体具有与楔子卡止的轴部,止动体绕轴部转动而变化为按压状态和非按压状态。

根据该构成,不进行将止动体定位于连接器壳体的作业,能够使止动体的状态容易从非按压状态变化为按压状态。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方式1]

以下,一边参照图1至3一边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实施方式1的连接器1具备连接器壳体10、端子零件11、楔子12以及止动体13。连接器1将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11电连接。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向连接器壳体10插入柔性基板30侧(图3中的下侧)设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将图3中的左方、右方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2中的下方、上方定义为左方、右方。

[连接器的构成]

连接器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具有形成大致长方体状的端子保持部10A、和形成于端子保持部10A的前方的基板插入持部10B。端子保持部10A具有腔10E(参照图3。)。腔10E在前后方向延伸,在左右方向排列配置有多个(参照图2。)。各腔10E的前端封闭。后述的端子零件11从后方插入到各腔10E。在连接器壳体10设置有多个端子零件11。在腔10E的前侧,上侧开放,形成有基板收纳空间S1。在实施方式1中,基板收纳空间S1是腔10E的上侧开放的区域。连接器壳体10具有基板收纳空间S1。

在基板收纳空间S1中,在相邻的腔10E之间具有将相邻的腔10E隔开的壁部10F(参照图2。)。在各壁部10F的前后中央部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10G(参照图1、2。)。各壁部10F具有将相邻的端子零件11之间隔开的功能。各突出部10G的前侧形成有向前方下降倾斜的倾斜面10H(参照图1。)。

在基板插入持部10B形成有在前后方向贯穿、且在腔10E的排列方向较长地形成的狭缝10D(参照图3。)。狭缝10D的基板插入持部10B的前端的周缘被进行倒角(参照图1、3。)。

端子零件11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成形。如图3所示,端子零件11在整体上成为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形状。端子零件11具有筒状的端子主体11A、和经由压入部11C与端子主体11A的后方相连的基板连接部11B。端子主体11A具有作为弹性按压片的板状的弹簧片11E。弹簧片11E与电极30B弹性地接触,电极30B是在从基板插入持部10B插入并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1内的柔性基板30上所形成的图案。据此,弹簧片11E作为用于将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11以规定的接触压力连接的装置而执行功能。弹簧片11E为从端子主体11A的前端缘折回、并朝向后端延伸的形态,收纳于端子主体11A内。弹簧片11E的前后中央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并突出到比端子主体11A的上表面靠上方。也就是说,多个弹簧片11E与多个端子零件11分别对应地配置。

基板连接部11B与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图案电连接。端子零件11在端子主体11A与基板连接部11B之间具有压入部11C。在压入部11C的左右两侧面设置有多个突起(未图示。)。当压入部11C压入到腔10E的后端部时,则各突起陷入到腔10E的后端部的两侧面而卡止,端子零件11在连接器壳体10保持为防脱状态。端子零件11的端子主体11A面对基板收纳空间S1。

楔子12为金属制。如图2所示,楔子12在整体上形成平板状。楔子12沿着基板收纳空间S1的左右两侧、且连接器壳体10的左右两侧面各装配有一个。楔子12的下端部以与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表面的图案抵接而容易软钎焊的方式向横向弯折地形成。据此,连接器壳体10借助楔子12保持为装配于基板的表面的状态。楔子12在前端和后端分别具有压入部12D(参照图1。)。楔子12通过将压入部12D从上方压入到分别形成于连接器壳体10的左右两侧面部的槽部10K,从而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0的左右两侧面。这些楔子12隔着连接器壳体10的左右方向中央成为线对称的形状。

各楔子12具有多个被卡止部12B。各楔子12的各被卡止部12B在前后方向延伸,下侧朝向左右外侧切出立起。多个被卡止部12B在各楔子12的上侧沿上下排列配置。

止动体13通过对不锈钢等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成形。止动体13具有:在整体上形成为平板状的长方形的止动体主体13A;和卡止部13B,分别设置于腔10E的排列方向的止动体主体13A的两端。在止动体主体13A沿长度方向排列地形成有多个贯穿孔13G,多个贯穿孔13G在板厚方向贯穿。各贯穿孔13G与连接器壳体10的多个突出部10G分别对应。在将止动体13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0的状态下,在各贯穿孔13G中插通突出部10G(参照图2。)。

各卡止部13B具有内壁部13C、上壁部13D、外壁部13E以及卡止部主体13F。内壁部13C从止动体主体13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向上方弯折地延伸。上壁部13D从各内壁部13C的顶端朝向左右外侧延伸。外壁部13E从各上壁部13D的顶端垂下。卡止部主体13F从各外壁部13E的下端朝向左右内侧。各卡止部主体13F位于比止动体主体13A靠下方。

止动体13以在基板收纳空间S1内配置止动体主体13A及内壁部13C的方式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0。各外壁部13E以将楔子12的被卡止部12B从左右外侧覆盖的方式配置。卡止部主体13F与上侧或者下侧的被卡止部12B的下端从下方卡止。止动体13借助楔子12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0。

例如在没有将柔性基板30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1的情况下,卡止部主体13F设为与上侧的被卡止部1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并且,在将柔性基板30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1的情况下,卡止部主体13F设为与下侧的被卡止部1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

(柔性基板的构成)

柔性基板30采用FPC。柔性基板30是具有柔软性并且能变形的构成,形成在变形的情况下也维持电气特性的构成。例如,柔性基板30的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0的端部30A以在上表面贴附有加强板(未图示)、并在下表面露出多个电极30B的方式设置,多个电极30B在前后方向延伸且相互平行地配置。在柔性基板30贯穿形成有多个插通孔30C,多个插通孔30C是将相邻的电极30B之间切口的形态的插通部。各插通孔30C与连接器壳体10的多个突出部10G分别对应。在将柔性基板30的端部30A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0的状态下,在各插通孔30C中插通突出部10G(参照图2。)。

(柔性基板和端子零件的连接)

对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11的连接进行说明。在将柔性基板30的端部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1前的状态下,止动体13的卡止部主体13F设为与上侧的被卡止部1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

接着,将柔性基板30的端部30A插入到基板插入持部10B的狭缝10D。于是,端部30A与在连接器壳体10的突出部10G形成的倾斜面10H接触。进一步地,当端部30A的插入前进时,则端部30A被形成于突出部10G的倾斜面10H向上方抬起。并且,当端部30A的插入进一步前进时,则各突出部10G插通于各插通孔30C,抬起的端部30A以返回原来姿势的方式向下方下降(参照图2。)。此时,端部30A的各电极30B与各端子主体11A的弹簧片11E接触。也就是说,柔性基板30具有与多个端子零件11单独地连接的多个电极30B。这样,端部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1。此时,止动体13是相对于楔子12的第2配置状态,且是将向柔性基板30的按压解除的非按压状态。

接着,将止动体13设为朝向端子零件11按压柔性基板30的按压状态。具体地,将卡止部主体13F设为与下侧的被卡止部1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参照图2。)。据此,柔性基板30的端部30A被止动体主体13A向接近端子零件11的方向按压。具体地,柔性基板30的端部30A变为被弹簧片11E向上方稍微抬起的状态,利用止动体主体13A将向上方抬起的端部30A向下方按压。也就是说,在端子零件11设置有弹簧片11E,弹簧片11E在止动体13为按压状态时弹性地按压柔性基板30,使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11接触。此时,在止动体主体13A的贯穿孔13G插通连接器壳体10的突出部10G(参照图2。)。此时,止动体13的状态是相对于楔子12的第1配置状态,且是按压柔性基板30的按压状态。也就是说,止动体13在与端子零件11之间夹着保持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1的柔性基板30。此时,柔性基板30是在插通孔30C插通有连接器壳体10的突出部10G的状态被止动体13保持的状态(参照图2。)。因此,柔性基板30变为被限制从连接器壳体10脱落的状态。

柔性基板30的相邻的电极30B通过插通于插通孔30C的突出部10G确保沿面距离(参照图2。)。

接着,说明实施方式1的作用效果。

本公开的连接器1具有连接器壳体10、端子零件11以及止动体13。连接器壳体10具有基板收纳空间S1。端子零件11以面对基板收纳空间S1的方式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0。止动体13在与端子零件11之间夹着保持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1的柔性基板30。止动体13变化为将柔性基板30朝向端子零件11按压的按压状态、和将向柔性基板30的按压解除的非按压状态。止动体13为金属制。

根据本公开的构成,因为止动体13为金属制,所以即使将连接器1长期暴露于高温、高湿的气氛,止动体13也不易变形。

在本公开的连接器1设置有弹簧片11E,弹簧片11E在止动体13为按压状态时弹性地按压柔性基板30,使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11接触。

根据该构成,即使是柔性基板30与端子零件11之间的尺寸有偏差的情况,也能够利用弹簧片11E使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11可靠地导通。

在本公开的连接器1的连接器壳体10设置有多个端子零件11,多个弹簧片11E与多个端子零件11分别对应地配置。

根据该构成,即使多个端子零件11相对于柔性基板30的位置关系有偏差,也能够利用与各端子零件11对应的弹簧片11E使各端子零件11和柔性基板30的连接状态良好地成立。

本公开的连接器1的连接器壳体10具有将相邻的端子零件11之间隔开的壁部10F。柔性基板30具有与多个端子零件11单独地连接的多个电极30B。在柔性基板30形成有将相邻的电极30B之间切口的形态的插通孔30C,在插通孔30C插通有壁部10F的突出部10G。

根据该构成,能够利用壁部10F的突出部10G确保形成于柔性基板30的相邻的电极30B彼此之间的沿面距离。

本公开的连接器1的弹簧片11E与端子零件11设置成一体。

根据该构成,因为在夹着柔性基板30的构成中的端子零件11一体设置弹簧片11E,所以与分体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在本公开的连接器1的连接器壳体10装配有楔子12,楔子12将连接器壳体10保持为装配于基板的状态。止动体13在相对于楔子12为第1配置状态时变为按压状态,在相对于楔子12为第2配置状态时变为非按压状态。

根据该构成,因为楔子12与连接器壳体10分体,所以能够使楔子12的材质与连接器壳体10不同。据此,作为楔子12的材质,能够选择即使金属制的止动体13卡止也不磨损、变形的材质,能够将止动体13可靠地保持为按压状态。

[实施方式2]

参照图4至6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2。实施方式2的连接器2在端子零件21为带状的方面、和在止动体23设置有作为弹性按压片的弹簧片23C的方面等与实施方式1不同。关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结构、作用及效果的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向连接器壳体20插入柔性基板30侧(图6中的下侧)设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将图6中的左方、右方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5中的下方、上方定义为左方、右方。

端子零件21为金属制。如图6所示,端子零件21在整体上形成带状,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端子零件21的前侧是端子主体21a,端子零件21的后侧是基板连接部21b。端子主体21a配置于比基板连接部21b靠上方。端子主体21a沿着基板收纳空间s2的底面配置。端子主体21a面对基板收纳空间s2而配置。端子主体21a的前端与基板插入持部20b的狭缝20d的后端对置。在端子主体21A形成有向上方呈曲面状敲出的形态的压花21F。压花21F与柔性基板30的电极30B点接触(参照图5。)。端子主体21A和基板连接部21B由中间部21C连结。中间部21C从端子主体21A的后端朝向基板连接部21B下降倾斜。在端子主体21A的后端部设置有压入部21D。当压入部21D压入到腔20E的后端部时,通过压入部21D,端子零件21在连接器壳体20保持为防脱状态。

如图5所示,止动体23具有止动体主体23A、卡止部23B、以及作为弹性按压片的弹簧片23C。止动体主体23A在整体上形成为平板状的长方形,在左右方向延伸。各卡止部23B分别设置于腔20E的排列方向的止动体主体23A的两端并垂下。在各卡止部23B的下端设置有朝向左右内侧延伸的卡止部主体23D。弹簧片23C是从止动体主体23A的前端缘折回并朝向后端延伸的形态,配置于止动体主体23A的下方(参照图6。)。弹簧片23C的前后中央部向下方弯曲(参照图6。)。

止动体23以利用止动体主体23A将基板收纳空间S2的上侧覆盖的方式装配于连接器壳体20。各卡止部23B以将楔子12的被卡止部12B从左右外侧覆盖的方式配置。卡止部主体23D与上侧或者下侧的被卡止部12B的下端从下方卡止。止动体23借助楔子12装配于连接器壳体20。

(柔性基板和端子零件的连接)

对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21的连接进行说明。在将柔性基板30的端部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2前的状态下,止动体23的卡止部主体23D设为与上侧的被卡止部1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此时,止动体23的状态相对于楔子12为第2配置状态。接着,将柔性基板30的端部30A插入到基板插入持部20B的狭缝20D。于是,各压花21与端部30A的各电极30B接触。端部30A一边维持各压花21F与各电极30B接触的状态一边进行插入。并且,当端部30A的顶端到达基板收纳空间S2的后端部时,将止动体23设为按压状态。

具体地,将卡止部主体23D设为与下侧的被卡止部1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参照图5。)。于是,止动体23的弹簧片23C与端部30A的上侧的面(贴附有加强板的面)接触,弹簧片23C向接近止动体主体23A的方向挠曲。也就是说,柔性基板30被止动体23的弹簧片23C向柔性基板30的端部30A接近端子零件21的方向按压。也就是说,在止动体23设置有弹簧片23C,弹簧片23C在止动体23为按压状态时弹性地按压柔性基板30,使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21接触。此时,止动体23的状态是相对于楔子12的第1配置状态,且是按压柔性基板30的按压状态。

本公开的连接器2设置有弹簧片23C,弹簧片23C在止动体23为按压状态时弹性地按压柔性基板30,使柔性基板30和端子零件21接触。

根据该构成,即使是柔性基板30与端子零件21之间的尺寸有偏差的情况,也能够利用弹簧片23C使柔性基板30与端子零件21可靠地导通。

本公开的连接器2的弹簧片23C与止动体23设置成一体。

根据该构成,因为在夹着柔性基板30的构成中的止动体23一体设置弹簧片23C,所以与分体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实施方式3]

参照图7至9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3。实施方式3的连接器3的连接器壳体40的形态、楔子22的形态、端子零件31的形态、止动体33的形态以及柔性基板130的形态等与实施方式1、2不同。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柔性基板130在连接器壳体40引出侧(图9中的下侧)作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将图9中的左方、右方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8中的下方、上方定义为左方、右方。

[连接器的构成]

连接器壳体40具有形成大致长方体状的端子保持部40A和形成于端子保持部40A前方的基板配置部40B。端子保持部40A具有腔40E(参照图9。)。在相邻的腔40E之间设置有将相邻的腔40E隔开的壁部40F(参照图8。)。形成各壁部40F的上端面的各边被进行倒角(参照图8。)在实施方式3中,基板收纳空间S3包括腔40E的上侧开放的区域、及基板配置部40B的上侧的区域。在基板收纳空间S3中,各壁部40F的前端位于基板收纳空间S3的前后中央部。

在基板收纳空间S3中,基板配置部40B的底面和腔40E的底面形成为同一面(参照图9。)。在基板收纳空间S3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向上方立起的侧壁部40H(参照图8。)。侧壁部40H的上端面的周缘被进行倒角(参照图8。)。在基板收纳空间S3的壁部40F的前方,两个凸起40D向上方突出,并在腔40E的排列方向排列设置(参照图7。)。这些凸起40D的外径相同。

端子零件31为金属制。如图9所示,端子零件31在整体上形成带状,在前后方向延伸地形成。端子零件31的前侧是端子主体31A,端子零件31的后侧是基板连接部31B。端子主体31A位于比基板连接部21B靠上方。端子主体31A沿着基板收纳空间S3的底面配置。端子主体31A面对基板收纳空间S3内而配置。端子主体31A的前端位于比壁部40F的前端靠后方。端子主体31A和基板连接部31B由中间部31C连结。中间部31C从端子主体31A的后端朝向基板连接部31B下降倾斜。在端子主体31A的后端部设置有压入部31D。当压入部31D压入到腔40E的后端部时,通过压入部31D,端子零件31在连接器壳体40保持为防脱状态。

楔子32为金属制。如图8所示,楔子32在整体上形成平板状。楔子32沿着基板收纳空间S3的左右两侧且连接器壳体40的左右两侧面各装配有一个。楔子32的下端部设置有多个突起32F,多个突起32F在形成于未图示的基板的贯穿孔中插通。据此,连接器壳体40借助楔子32固定于基板的表面。楔子32在前端和后端分别具有压入部32D(参照图7。)。楔子32通过将压入部32D从上方压入到在连接器壳体40的左右两侧面部分别形成的槽部40K,从而装配于连接器壳体40的左右两侧面。各楔子32具有一个被卡止部32B。在各楔子32装配于连接器壳体40的状态下,各被卡止部32B在前后方向延伸,下侧朝向左右外侧切出立起。

如图8所示,止动体33具有止动体主体33A、多个卡止部33B、以及作为弹性按压片的多个弹簧片33C。止动体主体33A在整体上形成为平板状的长方形。在止动体主体33A的前侧形成有向下方凹陷形成的凹部33G(参照图9。)。在凹部33G,以在腔40E的排列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有两个贯穿孔33H(参照图7。)。这些贯穿孔33H的内径相互相同。这些贯穿孔33H与凸起40D对应。各卡止部33B在腔40E的排列方向的止动体主体33A的两端分别垂下地设置。在各卡止部33B的下端设置有朝向左右内侧延伸的卡止部主体33D。

如图9所示,各弹簧片33C从在止动体主体33A的前后中央部形成的开口的后端折回,朝向后端延伸,配置于止动体主体33A的下方。各弹簧片33C与各端子零件31对应。弹簧片33C朝向后方向下方倾斜。弹簧片33C的顶端侧朝向止动体主体33A弯折,向前方折回。在弹簧片33C的基端侧形成有向下方呈曲面状敲出的形态的压花33F。压花33F与柔性基板130的端部130A的贴附有加强板的面点接触。

如图8所示,止动体23以利用止动体主体33A将基板收纳空间S3的上侧覆盖的方式装配于连接器壳体40。各卡止部33B以将楔子12的被卡止部12B从左右外侧覆盖的方式配置。卡止部主体33D与被卡止部32B的下端从下方卡止。止动体33借助楔子32装配于连接器壳体40。

例如,在没有将端部1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3的情况下,止动体33不装配到连接器壳体40。并且,在将端部1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3的情况下,卡止部主体33D设为与被卡止部1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

(柔性基板的构成)

柔性基板130的配置于连接器壳体40的端部130A在上表面贴附有加强板(未图示)。如图8所示,在柔性基板130的下表面露出地设置有多个电极130B。这些电极130B在前后方向延伸并相互平行地配置。在端部130A的相邻的电极130B之间形成有作为插通部的狭缝130C。通过这些狭缝130C,端部130A设为多个长方形的形状在左右方向排列的形态(未图示。)。各狭缝130C与连接器壳体40的多个壁部40F分别对应。在将端部1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3的状态下,在各狭缝130C插通壁部40F。在端部130A的前侧,在柔性基板130的宽度方向排列形成有两个插入孔130D(参照图9。)。此外,在图9中,插入孔130D仅图示一个。这些插入孔130D的内径相互相同。这些插入孔130D与两个凸起40D分别对应。

(柔性基板和端子零件的连接)

对柔性基板130和端子零件31的连接进行说明。在将柔性基板130的端部1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3前的状态下,止动体33为没有装配于连接器壳体40的状态。此时,止动体33是相对于楔子32的第2配置状态,且是将向柔性基板130的按压解除的非按压状态。接着,将柔性基板130的端部1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3。此时,在各插入孔130D中插通各凸起40D,并且在各狭缝130C插通壁部40F。

接着,将止动体33装配于连接器壳体40而设为按压状态。具体地,在各贯穿孔33H中插通各凸起40D,并且将各弹簧片33C配置于各壁部40F之间。并且,将止动体33的卡止部主体33D设为与楔子32的被卡止部3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参照图8。)。于是,止动体33的各弹簧片33C与配置有各电极130B的端部130A的上侧的面(贴附有加强板的面)接触,各弹簧片33C向接近止动体主体33A的方向挠曲。并且,压花33F与端部130A的上侧的面点接触。此时,止动体33的状态是相对于楔子32的第1配置状态,且是按压柔性基板130的按压状态。此时,柔性基板130为在插入孔130D中插通有连接器壳体40的凸起40D的状态被止动体33保持的状态(参照图9。)。因此,柔性基板130变为被限制从连接器壳体40脱落的状态。

本公开的连接器3的连接器壳体40具有将相邻的端子零件31之间隔开的壁部40F。柔性基板130具有与多个端子零件31单独地连接的多个电极130B。在柔性基板130形成有使相邻的电极130B之间切口的形态的狭缝130C,在狭缝130C插通壁部40F。

根据该构成,通过壁部40F,能够确保形成于柔性基板130的相邻的电极130B彼此之间的沿面距离。

在本公开的连接器3的连接器壳体40装配有楔子32,楔子32将连接器壳体40保持为装配于基板的状态。止动体33在相对于楔子32为第1配置状态时变为按压状态,在相对于楔子32为第2配置状态时变为非按压状态。

根据该构成,因为楔子32与连接器壳体40分体,所以能够使楔子32的材质与连接器壳体40不同。据此,作为楔子32的材质,能够选择即使装配有金属制的止动体33也不磨损、变形的材质,所以能将止动体33可靠地保持为按压状态。

[实施方式4]

参照图10至12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4。实施方式4的连接器4在止动体43转动自由地装配于楔子42的方面、和在柔性基板230的相邻的电极230B之间形成有作为插通部的长孔230C的方面等与实施方式1至3不同。关于与实施方式1至3相同的构成,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结构、作用及效果的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从连接器壳体50引出柔性基板230侧(图12中的下侧)设为前侧,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2中的左方、右方定义为上方、下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11中的下方、上方定义为左方、右方。

[连接器的构成]

连接器壳体50具有形成大致长方体状的端子保持部50A、和形成于端子保持部50A的前方的基板配置部50B。端子保持部50A具有腔50E(参照图12。)。在腔50E的前侧,上侧开放,形成有基板收纳空间S4。在实施方式4中,基板收纳空间S4包括腔50E的上侧开放的域、及基板配置部50B的上侧的区域。在基板收纳空间S4中,在相邻的腔50E之间设置有将相邻的腔50E隔开的壁部50F(参照图11。)。各壁部50F的前端位于基板收纳空间S4的前端(即基板配置部50B的前端)(参照图12。)。在基板收纳空间S4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向上方立起的侧壁部50H(参照图11。)。

端子主体21A沿着基板收纳空间S4的底面配置。端子主体21A面对基板收纳空间S4内而配置。端子主体21A的前端位于基板收纳空间S4前后中央部。压花21F与柔性基板230的电极230B点接触。

如图11所示,楔子42的下端部设置有多个突起42F,多个突起42F插通于在未图示的基板形成的贯穿孔。楔子42通过将压入部42D从上方压入到在连接器壳体50的左右两侧面部分别形成的槽部50K,从而装配于连接器壳体50的左右两侧面(参照图10。)。

各楔子42具有两个被卡止部42B(参照图10。)。各被卡止部42B在前后方向延伸,下部朝向左右外侧切出立起。在各楔子42中,两个被卡止部42B在前后排列配置。在各楔子42的两个被卡止部42B之间贯穿形成有贯穿孔42C(参照图10。)。

如图10所示,止动体43具有止动体主体43A、多个卡止部43B、作为弹性按压片的多个弹簧片43C、以及多个轴部43E。止动体主体43A在整体上形成为平板状的长方形。如图11所示,各卡止部43B在腔50E的排列方向的止动体主体43A的两端分别垂下地设置。在各卡止部43B的下端设置有朝向左右内侧延伸的卡止部主体43D。

如图12所示,各弹簧片43C从止动体主体43A的前端折回,朝向后端延伸,配置于止动体主体43A的下方。各弹簧片43C与各端子零件21对应。弹簧片43C的顶端侧朝向止动体主体43A弯折,向前方折回。在弹簧片43C的基端侧形成有向下方呈曲面状敲出的形态的压花43F。

各轴部43E设置于各卡止部43B。各轴部43E与楔子42卡止。各轴部43E折弯成从各卡止部43B向左右内侧突出的筒状而形成。各轴部43E的外形比楔子42的贯穿孔42C的内径稍小。

止动体43将各轴部43E从左右外侧插通于楔子42的贯穿孔42C而装配于连接器壳体50。止动体43借助楔子42装配于连接器壳体40。

例如,在没有将柔性基板230的端部2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4的情况下,止动体43在轴部43E插通于楔子42的贯穿孔42C的状态下,设为卡止部主体43D与被卡止部42B不卡止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止动体43绕轴部43E转动自由。此时,止动体43是相对于楔子42的第2配置状态,且是将向柔性基板230的按压解除的非按压状态。并且,在将端部2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4的情况下,使止动体43绕轴部43E转动,而设为将止动体主体43A的卡止部主体43D与位于楔子42前侧的被卡止部4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此时,止动体43的状态是相对于楔子42的第1配置状态,且是按压柔性基板230的按压状态。

(柔性基板的构成)

如图11所示,在柔性基板230的下表面露出地设置有多个电极230B。这些电极230B在前后方向延伸,相互平行地配置。在柔性基板230的端部230A的相邻的电极230B之间贯穿形成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230C。各长孔230C与连接器壳体50的多个壁部50F分别对应。在各长孔230C中,在将端部2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4的状态下插通壁部50F。

(柔性基板和端子零件的连接)

对柔性基板230和端子零件31的连接进行说明。在将柔性基板230的端部2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4前的状态下,止动体43在轴部43E插通于楔子42的贯穿孔42C的状态下,设为卡止部主体43D与被卡止部42B不卡止的状态,且设为非按压状态。接着,将端部230A配置于基板收纳空间S4。此时,在各长孔230C中插通各壁部50F。

接着,将止动体43设为按压状态。具体地,在将轴部43E插通于楔子42的贯穿孔42C的状态下,使止动体43绕轴部43E转动而使止动体主体43A接近基板收纳空间S4。并且,将卡止部主体43D设为与位于楔子42的前侧的被卡止部42B各自的下端从下方卡止的状态。此时,各弹簧片43C配置于各壁部50F之间。(参照图11。)。于是,各弹簧片43C与配置有各电极230B的端部230A的上侧的面(贴附有加强板的面)接触,各弹簧片43C向接近止动体主体43A的方向挠曲。并且,压花43F与端部230A的上侧的面点接触。这样,止动体43绕轴部43E转动而变化为按压状态和非按压状态。这样,止动体43变为按压柔性基板230的按压状态。此时,柔性基板230为利用止动体43保持在长孔230C中插通有壁部50F的状态的状态(参照图11。)。因此,柔性基板230变为被抑制从连接器壳体50脱落的状态。

本公开的连接器4的止动体43具有与楔子42卡止的轴部43E,止动体43绕轴部43E转动而变化为按压状态和非按压状态。

根据该构成,不进行将止动体43定位于连接器壳体50的作业,能够使止动体43的状态容易地从非按压状态变化为按压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欲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请求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也包括如下述的实施方式。

(1)在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止动体的材质使用不锈钢,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金属。

(2)在实施方式1中,将止动体的卡止部主体与楔子中的下侧的被卡止部卡止的状态设为第1配置状态,将止动体的卡止部主体与楔子中的上侧的被卡止部卡止的状态设为第2配置状态。不限于此,也可以将从楔子拆卸止动体的状态设为第2配置状态。

(3)也可以是将弹性按压片设置于止动体及端子零件两方的形态。

附图标记说明

1、2、3、4:连接器

10、20、40、50:连接器壳体

10A、40A、50A:端子保持部

10B、20B:基板插入持部

10D、20D:狭缝

10E、20E、40E、50E:腔

10F、40F、50F:壁部

10G:突出部

10H:倾斜面

10K、40K、50K:槽部

11、21、31:端子零件

11A、21A、31A:端子主体

11B、21B、31B:基板连接部

11C、21D、31D:压入部

11E、23C、33C、43C:弹簧片

12、22、32、42:楔子

12B、32B、42B:被卡止部

12D、32D、42D:压入部

13、23、33、43:止动体

13A、23A、33A、43A:止动体主体

13B、23B、33B、43B:卡止部

13C:内壁部

13D:上壁部

13E:外壁部

13F、23D、33D、43D:卡止部主体

13G:贯穿孔

21C、31C:中间部

21F、31F:压花

30、130、230:柔性基板

30A、130A、230A:端部

30B、130B、230B:电极(图案)

30C:插通孔(插通部)

32F、42F:突起

33F、43F:压花

33G:凹部

33H:贯穿孔

40B、50B:基板配置部

40D:凸起

40H、50H:侧壁部

42C:贯穿孔

43E:轴部

130C:狭缝(插通部)

130D:插入孔

230C:长孔(插通部)

S1、S2、S3、S4:基板收纳空间

技术分类

0612011471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