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及背光模组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16:40


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及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其体积轻薄、占用空间小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电器行业内,并逐渐替代了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本身不会发光,因此需要在液晶显示器上安装背光模组等可提供光源的组件,来为液晶显示器提供亮度充分的平面光。常在液晶显示器中设置直下式背光模组,直下式背光模组采用阵列式LED面光源,包括LED基板、Mini-LED光源、量子点膜、扩散片和增亮膜片,由于Mini-LED光源散发出的光线接近朗伯型分布,因此中心亮度高于四周亮度,因此造成亮度不均的现象。目前多采用扩散片混光或者在荧光膜中加入散射雾度粒子混光,但是会导致光线的穿透率降低,从而影响面光源的整体亮度。

相关技术中的mura补偿的直下式MiniLED背光模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PCB基板、反射罩和光学膜片组,光学膜片组包括至少一块半透反射膜片和至少一块扩散膜片;半透反射膜片满足R10>R30>R50;在扩散膜片的出光侧和/或入光侧设置多个微透镜结构,以形成微透镜结构面。光线在反射罩与扩散膜片以及半透反射膜片之间多次反射,从而实现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度。但是相关技术中的mura补偿的直下式MiniLED背光模组在发光时的出光均匀度仍较低。

因此上述相关技术中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存在出光均匀性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提升背光模组的出光均匀性,本申请提供一种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及背光模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包括反射罩底板以及设置在反射罩底板上的若干灯杯,所述灯杯包括第一灯杯、第二灯杯和中心灯杯,所述第一灯杯设置在所述反射罩底板最外层边缘,所述第二灯杯与所述第一灯杯相邻设置,所述中心灯杯与所述第二灯杯相邻设置,所述第一灯杯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灯杯的高度,所述第二灯杯的高度低于所述中心灯杯的高度;

相邻所述第一灯杯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相邻所述第二灯杯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相邻所述中心灯杯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三夹角。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反射罩在使用时,反射罩与扩散板相贴合,由于中心灯杯的高度高于第二灯杯的高度,第二灯杯的高度高于第一灯杯的高度,中心灯杯的周壁与扩散板相贴合,从而改善分区之间窜光的现象,限制了中心灯杯处的光线向外扩散;由于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三夹角,因此第二灯杯的周壁和第一灯杯的周壁均未与扩散板贴合,第一灯杯和第二灯杯处会有更多的光线反射到扩散板的四周边缘,同时通过该反射罩结构反射到扩散板上的光线更加均匀。

优选的,所述第一灯杯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一底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一底壁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内夹角,所述第二灯杯包括第二侧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二底壁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内夹角,所述中心灯杯包括第三侧壁和第三底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三底壁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内夹角,所述第一内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内夹角,所述第二内夹角大于所述第三内夹角。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内夹角大于第二内夹角,使得第一灯杯反射的光线更多,第二内夹角大于第三内夹角,使得第二灯杯反射的光线更多,从而降低光损,使得第一灯杯、第二灯杯和中心灯杯所对应的扩散板上的光线更加均匀。

优选的,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在115°~120°之间,所述第二夹角的角度在82°~90°之间,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在60°~70°之间。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夹角的角度在115°~120°之间,第二夹角的角度在82°~90°之间,第三夹角的角度在60°~70°之间,第一灯杯和第二灯杯处会有更多的光线反射到扩散板的四周边缘,从而使得第一灯杯、第二灯杯和中心灯杯所对应的扩散板上的光线更加均匀。

优选的,所述第一内夹角的角度在145°~155°之间,所述第二内夹角的角度在130°~140°之间,所述第三内夹角的角度在80°~90°之间。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内夹角的角度在145°~155°之间,第二内夹角的角度在130°~140°之间,第三内夹角的角度在80°~90°之间,在该角度范围内的光损更低,反射到扩散板上的光线更加均匀。

优选的,所述第一灯杯和所述第二灯杯之间的高度差等于所述中心灯杯和所述第二灯杯之间的高度差。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第一灯杯和第二灯杯的高度差与第二灯杯和中心灯杯的高度差相同,使得第一灯杯、第二灯杯和中心灯杯反射到扩散板上的光线更均匀。

优选的,所述第一灯杯和所述第二灯杯之间的高度差在0.5mm~1mm之间。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控制第一灯杯和第二灯杯的高度差与第二灯杯和中心灯杯的高度差位于0.5mm~1mm之间,限制带有该反射罩的背光模组的厚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压铸件和中铁框,所述压铸件和所述中铁框可拆卸连接,所述压铸件和所述中铁框之间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灯板和扩散板,所述灯板与所述扩散板之间设置有反射罩,所述反射罩用于控制光线的发散方向,以使光线导入所述扩散板内。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压铸件与中铁框可拆卸连接,压铸件和中铁框组成一放置空间,从而便于将灯板、扩散板和反射罩放入到该放置空间内;灯板作为光源发出光线,光线通过反射罩反射到扩散板上,通过该反射罩使得反射到扩散板上的光线更加均匀,从而提升了该背光模组的整体面均匀性。

优选的,所述扩散板包括边缘部和中心部,所述边缘部和所述中心部一体设置,所述边缘部的厚度低于所述中心部的厚度。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减小扩散板边缘部的厚度,提升扩散板四周边缘处的透光率,从而提升背光模组四周的亮度,进而提升背光模组的面均匀性,从而解决背光模组四周光学效果暗、整体面均匀性低的问题,提升了背光模组的整体画质感。

优选的,所述反射罩与所述灯板之间设置有反射罩固定胶,所述反射罩固定胶用于加强所述反射罩与所述灯板之间的固定。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反射罩固定胶将反射罩粘接固定在灯板上,避免反射罩出现松动脱落、移位等不良现象。

优选的,所述灯板上设置有多个LED灯,所述反射罩上设置有灯杯,所述LED灯与所述灯杯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灯板与所述压铸件之间设置有导热胶,所述导热胶用于导出所述LED灯散发出的热量。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LED灯与灯杯一一对应设置,从而避免邻区之间出现窜光的现象,LED灯发光时会产生热量,通过导热胶将热量散发出去,避免灯板被烧坏。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中心灯杯的高度高于第二灯杯的高度,第二灯杯的高度高于第一灯杯的高度,中心灯杯的周壁与扩散板相贴合,从而改善分区之间窜光的现象;由于第一夹角大于第二夹角,第二夹角大于第三夹角,第一灯杯和第二灯杯处会有更多的光线反射到扩散板的四周边缘,通过该反射罩结构反射到扩散板上的光线更加均匀;

2.第一内夹角大于第二内夹角,使得第一灯杯反射的光线更多,第二内夹角大于第三内夹角,使得第二灯杯反射的光线更多,从而降低光损;

3.减小扩散板边缘部的厚度,提升扩散板四周边缘处的透光率。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绘示了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3绘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的侧视图;

图4绘示了图3不同视角的侧视图;

图5绘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绘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扩散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绘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扩散板的侧视图;

图9绘示了图8不同视角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压铸件;20、导热胶;30、灯板;31、LED灯;40、反射罩;41、反射罩底板;42、灯杯;43、第一灯杯;431、第一底壁;432、第一侧壁;433、第一内夹角;44、第二灯杯;441、第二底壁;442、第二侧壁;443、第二内夹角;45、中心灯杯;451、第三底壁;452、第三侧壁;453、第三内夹角;46、第一夹角;47、第二夹角;48、第三夹角;50、反射罩固定胶;60、背光材料;61、扩散板;611、边缘部;612、中心部;62、分光膜;63、扩散膜;64、下增光膜;65、中增光膜;66、防窥膜;70、中铁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9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申请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王”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

参照图1,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包括反射罩底板41和若干灯杯42,反射罩底板41为长方形,若干灯杯42采用阵列式排布设置在反射罩底板41上,光线通过灯杯42进行反射,能有效降低光损。

参照图2,灯杯42包括多个第一灯杯43、多个第二灯杯44和多个中心灯杯45,多个第一灯杯43组合形成第一圈灯杯,第一圈灯杯的形状为长方形,且第一圈灯杯设置在反射罩底板41的最外围边缘处;多个第二灯杯44一体连接形成第二圈灯杯,第二圈灯杯的形状为长方形,第二圈灯杯的长方形小于第一圈灯杯的长方形,第二圈灯杯与第一圈灯杯相邻设置,且第二圈灯杯与第一圈灯杯一体连接设置;中心灯杯45设置在第二灯杯44的内侧,多个中心灯杯45组合形成中心圈灯杯,中心圈灯杯的形状为长方形。

参照图3和图4,第一灯杯43包括第一侧壁432和第一底壁431,第一侧壁432与第一底壁431一体连接,第一侧壁432与第一底壁431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内夹角433,第一内夹角433的角度可为145°、147°、149°、151°、153°或155°。

参照图3和图4,第二灯杯44包括第二底壁441和第二侧壁442,第二侧壁442与第二底壁441一体连接,第二侧壁442与第二底壁441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内夹角443,第二内夹角443的角度可为130°、132°、134°、136°、138°或140°。

参照图3和图4,中心灯杯45包括第三底壁451和第三侧壁452,第三侧壁452与第三底壁451一体连接,第三侧壁452与第三底壁451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内夹角453,第三内夹角453的角度可为80°、82°、84°、86°、88°或90°,第一内夹角433大于第二内夹角443,第二内夹角443大于第三内夹角453,使得第一灯杯43和第二灯杯44反射的光线更多,从而降低光损,使得第一灯杯43、第二灯杯44和中心灯杯45反射到扩散板61上的光线更加就均匀。

参照图3和图4,相邻第一侧壁432之间的夹角为第一夹角46,相邻第二侧壁442之间的夹角为第二夹角47,相邻中心灯杯45的第三侧壁452之间的夹角为第三夹角48,第一夹角46的角度可为115°、117°或120°,第二夹角47的角度可为82°、84°、86°或90°,第三夹角48的角度可为60°、64°、68°或70°,第一夹角46大于第二夹角47,第二夹角47大于第三夹角48,因此第一灯杯43和第二灯杯44处会有更多的光线反射到扩散板61的四周边缘,使得扩散板61上四周边缘的亮度与扩散板61中心的亮度相同,从而提升扩散板61上光线的面均匀性。

参照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内夹角433的角度为149°,第二内夹角443的角度为133°,第三内夹角453的角度为123°,第一夹角46的角度为118°,第二夹角47的角度为86°,第三夹角48的角度为66°,该角度下第一灯杯43、第二灯杯44和中心灯杯45组成的反射罩40的反射效果较好,从而提升扩散板61上光线的面均匀性。

参照图3,第一灯杯43的高度低于第二灯杯44的高度,第二灯杯44的高度低于中心灯杯45的高度,第一灯杯43与第二灯杯44之间的高度差和第二灯杯44与中心灯杯45之间的高度差相等,且该高度差可为0.5mm、0.7mm或1.0mm,中心灯杯45的周壁与扩散板61相贴合,从而改善分区之间窜光的现象,限制了中心灯杯45处的光线向外扩散,从而使得扩散板61上的光线更加均匀。

参照图3,第一灯杯43的高度为1.10mm,第二灯杯44的高度为1.80mm,中心灯杯45的高度为2.50mm,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高度差为0.7mm,此时有反射罩40反射到扩散板61上的光线更加均匀。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导光均匀的反射罩结构的实施原理为:第一灯杯43、第二灯杯44和中心灯杯45的高度逐渐降低,第一内夹角433大于第二内夹角443,第二内夹角443大于第三内夹角453,第一夹角46大于第二夹角47,第二夹角47大于第三夹角48,使得更多的光线进入到扩散板61的四周边缘处,提升扩散板61上四周边缘处的亮度,从而提升背光模组的整体面均匀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背光模组。

参照图5,背光模组包括压铸件10和中铁框70,压铸件10和中铁框70相卡接,压铸件10设置在中铁框70的下方,中铁框70和压铸件10组成放置空间,该放置空间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灯板30、反射罩40和背光材料60,灯板30作为光源提供亮度,反射罩40将灯板30散发出的光线反射出去,从而减小光损,背光材料60用于提升光线的均匀性、亮度等。

参照图6,灯板30上设置有多个LED灯31,反射罩40上设置有灯杯42,LED灯31与灯杯42一一对应设置,灯板30与反射罩40之间设置有反射罩固定胶50,通过反射罩固定胶50粘接在灯板30上,避免反射罩40出现松动脱落、以为等不良现象,从而避免因移位问题导致的背光模组的显示效果不良的问题。

参照图6,灯板30和压铸件10之间设置有导热胶20,灯板30上的LED灯31在发光时会产生热量,通过导热胶20将LED灯31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避免背光模组中灯板30的烧毁。

参照图5,背光材料60包括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在压铸件10上的扩散板61、分光膜62、扩散膜63、下增光膜64、中增光膜65和防窥膜66,扩散板61将LED灯31发出的光线充分散射,从而使得背光模组发出的光线更加柔和,提升背光模组的照射效果;分光膜62可减小杂光,提升光学效率;扩散膜63将分光膜62分选出的光线均匀向外发射;下增光膜64和中增光膜65将扩散膜63发出的光线进行增强,从而提升照射的光学效果。

参照图7、图8和图9,扩散板61包括边缘部611和中心部612,边缘部611与中心部612一体化设置,边缘部611的厚度低于中心部612的厚度,其中边缘部611与中心部612的厚度差为0.3mm,通过由中心部612向边缘部611的厚度逐渐降低,提升边缘部611的穿透率,从而提升背光模组边缘部611处的亮度,提升背光模组的面均匀性和整体画质感。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背光模组的实施原理为:导光均匀的反射罩40与扩散板61配合使用,扩散板61的边缘部611的厚度低于中心部612的厚度,使得灯板30上LED灯31发出的光线通过扩散板61均匀的散发出去,光线依次通过分光膜62、扩散膜63、下增光膜64、中增光膜65和防窥膜66,过滤杂光,增强光线,从而提升背光模组整体的面均匀性,同时提升背光模组的整体画质感。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导光组件、光准直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导光组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量子点结构、导光溶液及制备方法、导光结构及背光模组
  • 环形导光结构及采用该环形导光结构的背光模组
技术分类

0612011585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