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纺车式卷线器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19 19:28:50


纺车式卷线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纺车式卷线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纺车式卷线器具备卷线器主体、卷筒轴、卷筒及拖曳操作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拖曳操作部件配置于卷筒轴的前方。拖曳操作部件的抓持部从卷筒的前凸缘向前方突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297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般来说,纺车式卷线器中,通过倾斜导环臂,将导环配置于拖曳操作部件的前方。该状态下,通过旋转手柄,将钓线卷取在卷筒。

现有的纺车式卷线器中,当将导环配置于拖曳操作部件的前方时,担心钓线从前凸缘的缘部朝向拖曳操作部件的前方弯曲,并与拖曳操作部件的抓持部缠结。例如,钓线越细越软,越容易发生该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线与拖曳操作部件的缠结的纺车式卷线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具备括卷线器主体、卷筒轴、卷筒、卷筒环及拖曳操作部件。卷筒轴相对于卷线器主体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地受到支撑。

卷筒连结于卷筒轴。卷筒具有外周卷绕有钓线的卷线主体部、及从卷线主体部的前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前凸缘。卷筒环配置于前凸缘的径向外侧。拖曳操作部件用于调整卷筒的拖曳力。拖曳操作部件配置于卷筒轴的前方。

这里,定义了与卷筒环的径向外侧部相切的球面。从径向外侧观察卷筒环时,通过球面及径向外侧部的切点且与球面相切的切线和与卷筒轴正交且通过切点的直线所成的角度为45度以下。拖曳操作部件配置于球面的内侧。

本纺车式卷线器中,与所述的球面相切的切线和所述直线所成的角度为45度以下,拖曳操作部件配置于所述的球面的内侧,因此能够抑制线与拖曳操作部件的缠结。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中,优选地,还具备用于将卷筒环固定于卷筒的固定环。该情况下,固定环配置于球面的内侧。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中,优选地,设置于卷筒环中的径向最外侧的第一缘部配置于比设置于前凸缘中的径向最外侧的第二缘部更为前方处。该情况下,第一缘部及第二缘部的轴向间隔为2.0mm以上。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中,优选地,拖曳操作部件具有配置于卷筒轴的前方的环状部、及从环状部向前方突出的抓持部。该情况下,抓持部沿着包含卷筒轴的轴心的平面延伸。抓持部具有设置于平面的两侧的一对外表面。一对外表面分别具有4.0以上的曲率。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中,优选地,卷筒环的外径相对于环状部的外径的比率为95%以下。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中,优选地,还具备用于将卷筒环固定于卷筒的固定环。该情况下,环状部的前表面及固定环的前表面的轴向间隔为0mm以上且0.5mm以下。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中,优选地,径向外侧部的外表面具有0.3以上的曲率。

发明效果

本发明中,能够在纺车式卷线器中抑制线与拖曳操作部件的缠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的侧视图。

图2是纺车式卷线器的侧盖及主体防护被取下后的侧视图。

图3是卷筒的侧视图。

图4是卷筒、卷筒环、固定环33及拖曳操作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卷筒、卷筒环、固定环33及拖曳操作部件的侧视图。

图6是卷筒、卷筒环、固定环33及拖曳操作部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采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纺车式卷线器1具备卷线器主体3、手柄5、卷筒7及转子9。如图2所示,纺车式卷线器1还具备括手柄轴11、驱动齿轮13、卷筒轴15、小齿轮17、摇摆机构21及拖曳机构29。纺车式卷线器1还具备卷筒环31及固定环33。

另外,图2是图1所示的纺车式卷线器1的侧盖1a及主体防护1b被取下后的图。

如图1所示,手柄5可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3。本实施方式中,示出手柄5配置于卷线器主体3的左侧时的例子。手柄5也可配置于卷线器主体3的右侧。手柄5安装于手柄轴11。

如图2所示,手柄轴11可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3。驱动齿轮13以与手柄轴11可一体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手柄轴11。驱动齿轮13与小齿轮17啮合。

卷筒轴15相对于卷线器主体3在前后方向上可往复移动地受到支撑。卷筒轴15插通至筒状的小齿轮17的内周部。卷筒轴15通过摇摆机构21的作动,相对于卷线器主体3在前后方向上往复移动。

卷筒轴15具有卷筒轴心X1。前后方向是卷筒轴心X1延伸的方向。在未特别说明时,轴向是卷筒轴心X1延伸的方向。径向是离开卷筒轴心X1的方向。周向及旋转方向是绕卷筒轴心X1的方向。

卷筒7卷绕有钓线。卷筒7构成为与卷筒轴15一起相对于卷线器主体3在前后方向上可移动。卷筒7连结于卷筒轴15。例如,卷筒7经由拖曳机构29而连结于卷筒轴15的前端部。在卷筒7连结于卷筒轴15的状态下,卷筒7的中心轴心X2与卷筒轴心X1同轴。

如图3所示,卷筒7具有卷线主体部7a、前凸缘7b及裙部7c。卷线主体部7a的外周卷绕有钓线。卷线主体部7a形成为筒状。前凸缘7b从卷线主体部7a的前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前凸缘7b与卷线主体部7a形成为一体。前凸缘7b形成为圆板状。裙部7c一体形成于卷线主体部7a的后端。

如图4及图5所示,卷筒环31配置于卷筒7的前方。如图5所示,卷筒环31配置于前凸缘7b及固定环33的轴向之间。卷筒环31配置于前凸缘7b的径向外侧。覆盖前凸缘7b的外周面7b1。图5中由虚线表示前凸缘7b被卷筒环31覆盖的部分。

如图4及图5所示,固定环33用于将卷筒环31固定于卷筒7。如图5所示,固定环33配置于前凸缘7b的前方。固定环33配置于卷筒环31的径向内侧。固定环33配置于拖曳操作部件37及卷筒环31的轴向之间。

如图2所示,摇摆机构21与手柄轴11的旋转连动以使卷筒轴1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摇摆机构21配置于卷线器主体3的内部空间。摇摆机构21具有蜗轴23、滑块25及蜗轴齿轮27。

蜗轴23旋转以使卷筒轴15及滑块25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蜗轴23与卷筒轴15平行配置。蜗轴23可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3。

滑块25安装于卷筒轴15。例如,滑块25固定于卷筒轴15的后端。滑块25因蜗轴23的旋转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例如,滑块25经由未图示的爪部件并通过蜗轴23的旋转而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蜗轴齿轮27安装于蜗轴23的端部。蜗轴齿轮27与蜗轴23一体旋转。蜗轴齿轮27与小齿轮17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例如,经由配置于小齿轮17及蜗轴齿轮27之间的减速机构19,蜗轴齿轮27与小齿轮17的旋转连动地旋转。

小齿轮17形成为筒状。小齿轮17可旋转地支撑于卷线器主体3。小齿轮17配置于卷筒轴15的径向外侧。小齿轮17相对于卷筒轴15旋转。小齿轮17绕卷筒轴心X1旋转。

如图1及图2所示,转子9用于将钓线卷绕在卷筒7。转子9配置于卷线器主体3的前部。转子9构成为相对于卷线器主体3可旋转。转子9配置于小齿轮17的径向外侧。转子9可一体旋转地安装于小齿轮17。

当手柄轴11因手柄5的旋转操作而旋转时,驱动齿轮13旋转。驱动齿轮13的旋转被传递至小齿轮17。转子9与小齿轮17的旋转连动地旋转。由此,卷筒7例如在卷线主体部7a卷绕有钓线。

拖曳机构29制动卷筒7的旋转。例如,拖曳机构29使拖曳力作用于卷筒7。如图2所示,拖曳机构29配置于卷筒轴15的径向外侧处的卷筒7的内周部例如卷线主体部7a的内周部。

拖曳机构29具有摩擦部35、中间部件36及拖曳操作部件37。摩擦部35配置于拖曳操作部件37及卷筒7的轴向之间。详细来说,摩擦部35配置于卷筒轴15的径向外侧处的中间部件36及卷筒7的轴向之间。

摩擦部35包含未图示的多个摩擦盘。多个摩擦盘中的至少1块卡止于卷筒7。摩擦部35被拖曳操作部件37推压。例如,摩擦部35经由中间部件36被拖曳操作部件37推压。

中间部件36安装于卷筒轴15的前端。中间部件36配置于摩擦部35的前方。中间部件36配置于摩擦部35及拖曳操作部件37的轴向之间。中间部件36推压摩擦部35。例如,在拖曳操作部件37旋转的情况下,中间部件36朝向摩擦部35移动,推压摩擦部35。

拖曳操作部件37用于调整卷筒7的拖曳力。拖曳操作部件37配置于卷筒轴15的前方。详细来说,拖曳操作部件37配置于中间部件36的前方。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拖曳操作部件37具有环状部38及抓持部39。环状部38配置于卷筒轴15的前方。环状部38配置于中间部件36的前方。环状部38卡合于中间部件36,且与中间部件36一体旋转。

抓持部39从环状部38向前方突出。抓持部39与环状部38形成为一体。例如,如图5所示,抓持部39沿着包含卷筒轴心X1的平面PL延伸。详细来说,抓持部39从环状部38的前表面起,在包含卷筒轴心X1的平面PL上一边弯曲一边向前方延伸。

因抓持部39的旋转,环状部38将中间部件36推压至摩擦部35侧。中间部件36朝向摩擦部35移动,来推压摩擦部35。由此,拖曳力作用于卷筒7。

图4所示的卷筒环31、固定环33及拖曳操作部件37如以下般构成。如图5及图6所示,定义了卷筒环31中与卷筒环31的径向外侧部32相切的球面SH。拖曳操作部件37配置于球面SH的内侧。固定环33配置于球面SH的内侧。

从径向外侧观察卷筒环31时,通过球面SH及卷筒环31的径向外侧部32的切点CP且与球面SH相切的切线CL和与卷筒轴15正交且通过切点CP的直线SL所成的角度θ为45度以下。

另外,图5及图6中,仅针对2个切点CP中的1个切点CP示出所述角度θ。直线SL对应于在与卷筒轴15正交且通过切点CP的平面上从径向外侧观察卷筒环31时的直线。

如图5及图6所示,卷筒环31具有外径R1。卷筒环31的外径R1由设置于卷筒环31中的径向最外侧的第一缘部32a1定义。第一缘部32a1设置于卷筒环31的径向外侧部32的外周面32a。

环状部38具有外径R2。环状部38的外径R2由位于抓持部39中的径向最外侧的部分定义。卷筒环31的外径R1相对于环状部38的外径R2的比率为95%以下。

卷筒环31的第一缘部32a1配置于比设置于前凸缘7b中的径向最外侧的第二缘部7b2更为前方处。第二缘部7b2设置于前凸缘7b的外周面7b1。例如,第二缘部7b2设置于前凸缘7b中的径向最外侧。

卷筒环31的第一缘部32a1及卷筒环31的第二缘部7b2的轴向间隔D1为2.0mm以上。环状部38的前表面及固定环33的前表面的轴向间隔D2为0mm以上且0.5mm以下。

卷筒环31的径向外侧部32的外周面32a具有0.3以上的曲率。例如,卷筒环31的径向外侧部32的外周面32a优选具有0.3以上且1.5以下的曲率。

如图6所示,抓持部39具有设置于平面PL的两侧的一对外表面39a。一对外表面39a分别具有4.0以上的曲率。例如,一对外表面39a分别优选具有4.0以上且7.0以下的曲率。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于纺车式卷线器。

符号的说明:

1 纺车式卷线器

3 卷线器主体

7 卷筒

7a卷线主体部

7b前凸缘

7b1 前凸缘的外周面

7b2 前凸缘的第二缘部

15卷筒轴

31卷筒环

32卷筒环的径向外侧部

32a 卷筒环的径向外侧部的外表面

32a1卷筒环的第一缘部

33固定环

37拖曳操作部件

38环状部

39抓持部

39a 抓持部的外表面

D1第一缘部及第二缘部的轴向间隔

D2环状部的前表面及固定环的前表面的轴向间隔

SH球面

CL与球面相切的切线

CP球面及卷筒环的径向外侧部的切点

PL包含卷筒轴心的平面

R1卷筒环的外径

R2抓持部的环状部的外径

SL与卷筒轴正交且通过切点的直线

X1卷筒轴心

θ 切线和直线所成的角度。

技术分类

0612011592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