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针灸定位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3-06-29 06:30:04


一种针灸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灸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针灸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时需要施针者手动将针体刺入穴位,在准确认穴的前提下,对施针者的经验要求和熟练度要求都比较高,穿刺角度的失误或者手部的抖动都会导致针灸穴位的错移,针灸位置错误的话,重复施针无疑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因此,在施针时准确的对针灸针进行定位,是十分有必要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114652607A的发明专利提供了一种中医针灸用定位辅助进针装置,包括外壳和内壳,外壳内安装有顶盖,顶盖底面固定连接有内壳,外壳两侧均开设有第一滑槽,外壳另一侧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滑块,两个滑块之间安装有固定壳,顶盖和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顶盖和滑块之间设有第一丝杆,第一丝杆上螺纹连接有限位块,滑块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柱,顶盖底面转动连接有限位板,限位板和外壳内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限位板上固定连接有滑杆,固定壳内安装有固定板,固定板一端开设有第三滑槽,固定壳内转动连接有第二丝杆,第二丝杆上螺纹连接有紧固块,有利于针灸针的固定,避免针灸时不稳定,从而导致针灸的穴位不准确。

上述进针装置中,虽然便于针灸针的定位和进针,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发现,其仍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

穿刺角度的变化对针灸效果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上述进针装置,并不便于调整进针角度;同时,上述进针装置也无法对银针进行消毒处理。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针灸定位装置。

发明内容

(1)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灸定位装置,具备便于对银针进行定位、便于调整进针角度、能够对银针进行消毒处理的优点。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便于对银针进行定位、便于调整进针角度、能够对银针进行消毒处理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针灸定位装置,包括底环,所述底环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竖架,两个所述竖架之间固定安装有弧形梁,所述弧形梁上滑动设置有针筒,所述针筒的底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转动球,所述转动球转动设置在两个定位座之间,两个所述定位座均通过定位杆固定安装在底环上,还包括相互连接的针柄和针体,所述针柄和针体插设在针筒内;

所述转动球内竖向开设有与针体相对应的针槽,所述针槽内设置有用于喷淋消毒液的环形管;

所述针筒内上下活动设置有移动筒,所述针柄可脱离的固定设置在移动筒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针筒的背面固定安装有滑板,所述滑板滑动设置在弧形槽内,所述弧形槽开设在弧形梁上;

所述滑板上还固定安装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滑动设置在限位槽内,所述限位槽开设在弧形槽的内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滑板的尾端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有锥形柱,所述锥形柱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旋柱。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移动筒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板,所述底板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右侧块,所述右侧块滑动设置在滑动槽内,所述滑动槽开设在针筒右侧的内壁上;

所述底板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左侧块,所述左侧块滑动设置在贯通槽内,所述贯通槽开设在针筒左侧的内壁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移动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旋转筒,所述螺纹筒的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性夹片;

所述移动筒的内壁固定设置有用于推动夹片的凸环,所述针柄上形成有用于卡入夹片末端的凹陷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移动筒内还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压杆,所述压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活动设置在活动腔内,所述活动腔开设在底板内;

所述压杆上还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固定设置在压板的底部与底板的顶部之间;

所述活动腔的一侧通过连通管与环形管相连通,所述连通管上设置有出液单向阀,所述活动腔的另一侧通过进液管与内腔相连通,所述内腔开设在底板的内部,所述进液管上设置有进液单向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针筒的内壁固定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与针筒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有消毒空间,所述消毒空间内设置有消毒管;

所述消毒管通过输液管与塞筒相连通,所述输液管上设置有单向出液阀,所述塞筒内活动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二活塞的左侧通过横轴固定连接有推板,所述第二活塞的右侧与塞筒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

所述塞筒还通过供液管与储液柜相连通,所述储液柜固定安装在针筒的右侧,所述供液管上设置有单向进液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左侧块的末端固定安装有承载柱,所述承载柱内活动伸缩设置有滑柱,所述滑柱滑动设置在转动柱上的弧形引导槽和竖引导槽内,所述弧形引导槽沿转动柱的周壁螺旋开设,所述竖引导槽沿转动柱的轴向由上至下逐渐变浅,并且,弧形引导槽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竖引导槽的顶端和底端相重合;

所述转动柱的顶端通过顶轴转动设置在侧柜的内顶壁上,所述转动柱的底端通过底轴转动设置在侧柜的内底壁上;

所述底轴上还固定安装有偏心轮,所述偏心轮活动设置在推板上。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针筒的内底壁上开设有供使针体穿过的穿槽,所述穿槽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锥形板,所述锥形板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锥形软套。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针灸定位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针灸定位装置,针体穿过针筒,其末端位于转动球处,针柄位于移动筒内,拧动旋转筒能够使螺纹筒旋转,螺纹筒旋转逐渐下移并带动若干个夹片下移,若干个夹片下移在凸环的作用下缓缓收拢,从而能够夹紧针柄,有效的固定住针柄的位置,使移动筒能够带动针柄移动。

2、该针灸定位装置,针灸时,将底环放置在人体上,并使转动球的针槽对准需要针灸的位置,对准后,使针筒内的移动筒下移便可带动针体下移,针体下移穿过针槽,从而能够进行针灸,将转动球的针槽对准待针灸的穴位,可通过针筒在弧形梁上的位置调整而任意选择施针角度,同时针体的针尖也能够始终对准针槽,提高了针灸的成功率,减小了患者的痛苦。

3、该针灸定位装置,通过转动旋转筒以锁定针柄位置的同时,环形管处也会喷洒出消毒液(此时针体的针尖位于针槽内),从而能够对针体的针尖处进行消毒处理,提高了针灸的安全性,有效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底环部分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针筒部分的后视图;

图4为本发明弧形梁部分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针筒部分的剖视图一;

图6为本发明图5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夹片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针筒部分的剖视图二;

图9为本发明转动柱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图8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图8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图8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中:1、底环;2、环形胶垫;3、竖架;4、弧形梁;5、针筒;6、针柄;7、针体;8、连接杆;9、转动球;10、针槽;11、定位座;12、定位杆;13、滑板;14、弧形槽;15、限位板;16、限位槽;17、锥形柱;18、旋柱;19、移动筒;20、螺纹筒;21、旋转筒;22、夹片;23、凸环;24、凹陷部;25、压板;26、第一弹簧;27、压杆;28、第一活塞;29、活动腔;30、连通管;31、环形管;32、底板;33、右侧块;34、滑动槽;35、左侧块;36、贯通槽;37、侧柜;38、转动柱;39、弧形引导槽;40、竖引导槽;41、滑柱;42、承载柱;43、底轴;44、偏心轮;45、推板;46、第二活塞;47、塞筒;48、第二弹簧;49、输液管;50、消毒管;51、隔板;52、锥形板;53、锥形软套;54、托板;55、丝母;56、丝杆;57、调节柜;58、旋钮;59、储液柜。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

图7,一种针灸定位装置,包括底环1,底环1顶部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竖架3,两个竖架3之间固定安装有弧形梁4,弧形梁4上滑动设置有针筒5,针筒5的底部通过连接杆8固定连接有转动球9,转动球9转动设置在两个定位座11之间,两个定位座11均通过定位杆12固定安装在底环1上,如图5所示,还设置有相互连接的针柄6和针体7,针柄6和针体7插设在针筒5内,如图3所示,转动球9内竖向开设有与针体7相对应的针槽10,针槽10内设置有用于喷淋消毒液的环形管31;

在本实施例中,针筒5内上下活动设置有移动筒19,针柄6可脱离的固定设置在移动筒19内;

针灸时,将底环1放置在人体上,并使转动球9的针槽10对准需要针灸的位置,对准后,使针筒5内的移动筒19下移便可带动针体7下移,针体7下移穿过针槽10,从而能够进行针灸,将转动球9的针槽10对准待针灸的穴位,可通过针筒5在弧形梁4上的位置调整而任意选择施针角度,同时针体7的针尖也能够始终对准针槽10,提高了针灸的成功率,减小了患者的痛苦。

如图4所示,针筒5的背面固定安装有滑板13,滑板13滑动设置在弧形槽14内,弧形槽14开设在弧形梁4上,滑板13上还固定安装有限位板15,限位板15滑动设置在限位槽16内,限位槽16开设在弧形槽14的内壁上;

通过滑板13在弧形槽14内的滑动设置、限位板15在限位槽16内的滑动设置,从而便于调整针筒5在弧形梁4上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弧形梁4是以转动球9为圆心的梁,其绕转动球9转动。

在滑板13的尾端还螺纹连接有螺纹杆,螺纹杆的末端固定连接有锥形柱17,锥形柱17的末端固定连接有旋柱18,旋动旋柱18,能够使螺纹杆往滑板13内移动或逐渐脱离滑板13,当螺纹杆往滑板13内移动时,锥形柱17会卡到弧形槽14的两内壁之间,从而,通过锥形柱17在弧形槽14的两内壁之间的卡设,能够对滑板13进行限位,进而对针筒5进行限位。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底环1的底部还固定设置有环形胶垫2,通过环形胶垫2的摩擦力,更便于底环1在人体上的放置。

本实施例中,针柄6可脱离的固定设置在移动筒19内,具体的:

如图6和图7所示,移动筒19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板32,底板32的右侧固定安装有右侧块33,右侧块33滑动设置在滑动槽34内,滑动槽34开设在针筒5右侧的内壁上,底板32的左侧固定安装有左侧块35,左侧块35滑动设置在贯通槽36内,贯通槽36开设在针筒5左侧的内壁上;

通过右侧块33在滑动槽34内的滑动设置、左侧块35在贯通槽36内的滑动设置,能够使整个移动筒19和底板32在针筒5内平稳的上下移动,并可利用摩擦力进行定位(保持位置);

本实施例中,移动筒19的内壁螺纹连接有螺纹筒20,螺纹筒20的顶部固定安装有旋转筒21,螺纹筒20的底部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弹性夹片22,移动筒19的内壁固定设置有用于推动夹片22的凸环23,针柄6上形成有用于卡入夹片22末端的凹陷部24;

针体7穿过针筒5,其末端位于转动球9处,针柄6位于移动筒19内,拧动旋转筒21能够使螺纹筒20旋转,螺纹筒20旋转逐渐下移并带动若干个夹片22下移,若干个夹片22下移在凸环23的作用下缓缓收拢,从而能够夹紧针柄6,有效的固定住针柄6的位置,使移动筒19能够带动针柄6移动。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5和图6,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移动筒19内还设置有压板25,压板25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压杆27,压杆27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活塞28,第一活塞28活动设置在活动腔29内,活动腔29开设在底板32内,活动腔29的一侧通过连通管30与环形管31相连通,连通管30上设置有出液单向阀,活动腔29的另一侧通过进液管与内腔相连通,内腔开设在底板32的内部,进液管上设置有进液单向阀,本实施例中,在压杆27上还套设有第一弹簧26,第一弹簧26固定设置在压板25的底部与底板32的顶部之间;

从而,转动旋转筒21以锁定针柄6位置的同时,夹片22下移并收拢也会推动压板25下移,压板25下移通过压杆27带动第一活塞28下移(同时也压缩第一弹簧26),第一活塞28下移把活动腔29内的消毒液通过连通管30挤出,挤出的消毒液通过环形管31排出,从而能够对针体7的针尖处进行消毒处理,提高了针灸的安全性,有效避免细菌交叉感染;

反之,当夹片22上移时,压板25会在第一弹簧26的弹力作用下复位,进而通过压杆27带动第一活塞28复位,第一活塞28复位通过进液管把内腔中的消毒液吸至活动腔29中,以便于下一次的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连通管30由右侧块33延伸而出,经过滑动槽34后,依次经过针筒5的壁体、连接杆8和转动球9与环形管31相连通,其中,连通管30位于滑动槽34内的一截具有弹性。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8-

图12,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针筒5的内壁还固定安装有隔板51,隔板51与针筒5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有消毒空间,消毒空间内设置有消毒管50,消毒管50喷洒消毒液,喷洒的消毒液充斥在消毒空间内,针体7经过消毒空间内,通过飘洒或挥发的消毒液,也能够对针体7进行消毒。

如图11所示,针筒5的内底壁上开设有供使针体7穿过的穿槽,穿槽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锥形板52,锥形板52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锥形软套53,锥形软套53紧紧的缚在针体7上,从而能够保证穿槽处的密封性;

在本实施例中,针筒5的底部还可拆卸连接有收集瓶,通过收集瓶能够对用过的消毒液进行收集,锥形的锥形板52,便于消毒液的排出。

如图10所示,消毒管50通过输液管49与塞筒47相连通,输液管49上设置有单向出液阀,塞筒47内活动设置有第二活塞46,第二活塞46的左侧通过横轴固定连接有推板45,第二活塞46的右侧与塞筒47的内侧壁之间固定设置有第二弹簧48,塞筒47还通过供液管与储液柜59相连通,储液柜59固定安装在针筒5的右侧,供液管上设置有单向进液阀;

推板45移动通过横轴能够带动第二活塞46左右移动,当第二活塞46右移时,其一方面会压缩第二弹簧48,另一方面会把塞筒47内的消毒液通过输液管49挤出,进而通过消毒管50喷出;

反之,当第二活塞46左移时,其会通过供液管把储液柜59内的消毒液吸入至塞筒47中,进而便于下一次的使用。

本实施例中,推板45的移动依靠移动筒19的上下移动来实现,具体的:

左侧块35的末端固定安装有承载柱42,承载柱42内活动伸缩设置有滑柱41,滑柱41滑动设置在转动柱38上的弧形引导槽39和竖引导槽40内,弧形引导槽39沿转动柱38的周壁螺旋开设,竖引导槽40沿转动柱38的轴向由上至下逐渐变浅,并且,弧形引导槽39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竖引导槽40的顶端和底端相重合,从而,当承载柱42和滑柱41(相对转动柱38)由上至下移动时,滑柱41会沿竖引导槽40滑动(由于竖引导槽40的顶端较深,深于弧形引导槽39的顶端),而当承载柱42和滑柱41(相对转动柱38)由下至上移动时,滑柱41会沿弧形引导槽39滑动(由于竖引导槽40的底端较浅,浅于弧形引导槽39的底端),进而驱动转动柱38转动;

从而,移动筒19由上至下移动以带动针体7下移进行针灸时,转动柱38并不会旋转,反之当移动筒19由下至上移动以带动针体7上移取针时,转动柱38则会产生旋转;

转动柱38的顶端通过顶轴转动设置在侧柜37的内顶壁上,转动柱38的底端通过底轴43转动设置在侧柜37的内底壁上,在底轴43上还固定安装有偏心轮44,偏心轮44活动设置在推板45上,从而,转动柱38旋转时,会通过底轴43带动偏心轮44旋转,偏心轮44旋转即可循环推动推板45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滑动槽34内还设置有托板54,托板54起到阻挡限位的作用,通过调节托板54的位置,能够调整移动筒19的最深下移距离,进而可以调整针体7的进针深度;

托板54通过连接块与丝母55固定相连,丝母55的内壁螺纹连接有丝杆56,丝杆56转动设置在调节柜57内,调节柜57固定安装在针筒5的外壁上,并且丝杆56的底端延伸至调节柜57的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旋钮58;

拧动旋钮58能够使丝杆56旋转,丝杆56旋转带动其外壁螺纹连接的丝母55上下移动,丝母55上下移动通过连接块即可带动托板54上下移动。

相关技术
  • 一种轴类工件定位装置及具有该轴类工件定位装置的焊接系统
  • 一种防落梁钢制挡块定位器组件、定位装置及定位方法
  • 一种户外人员定位装置、定位系统及定位方法
  • 一种异型预制复合桩的施工定位装置及其施工定位方法
  • 针灸仪定位装置及贴片针灸仪定位装置
  • 一种针灸科用定位针灸装置
技术分类

0612011602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