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1-17 01:16:56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显示器(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是当今平板显示器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与液晶显示器相比,OLED具有低能耗、低成本、自发光、宽视角及响应速度快等优点,目前,在手机、PDA、数码相机等显示领域OLED已经开始取代传统的液晶显示屏。随着客户对于显示屏显示均一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显示均一性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显示均一性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邻接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信号线,设于所述基板上;且所述信号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

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设于所述信号线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与所述信号线绝缘设置;以及,

第一辅助走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且与所述信号线电性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辅助走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二者相互绝缘。

上述显示面板,通过在第一触控电极所在的膜层结构上设置第一辅助走线,并将第一辅助走线与信号线电性连接,相当于使第一辅助走线用于传输信号。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线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另一方面,在制备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加掩膜板,节省了制造成本;再一方面,无需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又一方面,通过在非显示区(边框区)设置第一辅助走线降低信号线的负载,从而可以在不更改非显示区(边框区)尺寸的情况下,降低信号线的负载,提高显示均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辅助走线直接叠设于所述信号线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表面或通过多个过孔结构连接所述信号线。

这样,可以使第一辅助走线与信号线的电连接方式比较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第二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第二触控电极设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第二辅助走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第二辅助走线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二者相互绝缘;

其中,所述第二辅助走线与所述信号线电性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材质与所述第一辅助走线的材质相同。

具体地,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的材质与所述第二辅助走线的材质相同。

这样,可以在第二触控电极所在的膜层结构上设置第二辅助走线,进一步降低信号线的负载,以降低信号线的压降,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辅助走线叠设于所述信号线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上或者叠设于所述第一辅助走线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上。

具体地,所述第二辅助走线叠设于所述第一辅助走线背离所述基板的表面上。

这样,可以使第二辅助走线与信号线的电连接方式比较简单。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驱动电路层,所述驱动电路层设于所述基板朝向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层包括栅极和源漏极;

所述信号线包括至少两层金属层,所述至少两层金属层层叠设置,且电性连接,所述至少两层金属层中的一层金属层与所述栅极同层设置,另一层金属层与所述源漏极同层设置。

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信号线的负载,以降低信号线的压降,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板上的虚拟走线,所述虚拟走线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辅助走线与所述虚拟走线电性连接。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虚拟走线在显示区的静电,从而降低虚拟走线对显示效果的影响,进而提高显示均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辅助走线,所述第三辅助走线设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第三辅助走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或所述第二触控电极同层设置;所述第三辅助走线的一端与所述虚拟走线电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辅助走线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线包括VDD信号线、VSS信号线、ECK信号线、SVK信号线、PVGH信号线和PVGL信号线中的至少一种。

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设置第一辅助走线降低上述任一种信号线的负载。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具有邻接的显示区和非显示区;该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提供基板;

于所述基板上形成信号线;所述信号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非显示区;以及,

于所述信号线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形成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一辅助走线;其中,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位于所述显示区内,所述第一辅助走线位于所述非显示区内,所述第一辅助走线与所述信号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辅助走线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二者相互绝缘。

上述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通过在第一触控电极所在的膜层结构上设置第一辅助走线,并将第一辅助走线与信号线电性连接,相当于使第一辅助走线用于传输信号。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线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另一方面,在制备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加掩膜板,节省了制造成本;再一方面,无需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的轻薄化;又一方面,通过在非显示区(边框区)设置第一辅助走线降低信号线的负载,从而可以在不更改非显示区(边框区)尺寸的情况下,降低信号线的负载,提高显示均一性。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中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显示面板。

上述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的第一触控电极所在的膜层结构上设置第一辅助走线,并将第一辅助走线与信号线电性连接,相当于使第一辅助走线用于传输信号。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线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显示均一性;另一方面,在制备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加掩膜板,节省了制造成本;再一方面,无需增加显示面板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又一方面,通过在非显示区(边框区)设置第一辅助走线降低信号线的负载,从而可以在不更改非显示区(边框区)尺寸的情况下,降低信号线的负载,提高显示均一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显示面板的显示区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显示面板;10a、显示区;10b、非显示区;11、基板;12、信号线;121、第一金属层;122、第二金属层;131、第一触控电极;132、第一辅助走线;133、第三辅助走线;141、第二触控电极;142、第二辅助走线;143、第四辅助走线;15、第一有机层;151、第一导电柱;16、第二有机层;161、第二导电柱;162、第四导电柱;17、无机层;171、第三导电柱;18、虚拟走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当一元件例如层、膜或基板被指为在另一元件“上”时,其能直接在其他元件上或亦可存在中间元件。进一步说,当层被指为在另一层“下”时,其可直接在下方,亦可存在一或多个发光单元。亦可以理解的是,当层被指为在两层“之间”时,其可为两层之间的唯一层,或亦可存在一或多个发光单元。

在使用本文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了明确的限定用语,例如“仅”、“由……组成”等,否则还可以添加另一部件。除非相反地提及,否则单数形式的术语可以包括复数形式,并不能理解为其数量为一个。

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还应当理解的是,在解释元件时,尽管没有明确描述,但元件解释为包括误差范围,该误差范围应当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确定的特定值可接受的偏差范围内。例如,“大约”、“近似”或“基本上”可以意味着一个或多个标准偏差内,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在说明书中,短语“平面分布示意图”是指当从上方观察目标部分时的附图,短语“截面示意图”是指从侧面观察通过竖直地切割目标部分截取的剖面时的附图。

此外,附图并不是1:1的比例绘制,并且各元件的相对尺寸在附图中仅以示例地绘制,而不一定按照真实比例绘制。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可以是有机发光半导体(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Display,简称LCD)、次毫米发光二极管(Mini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Mini LED)显示面板或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 LED)显示面板。

具体地,参照图1、图2和图3所示,显示面板10具有邻接的显示区10a和非显示区10b。

该显示面板10包括基板11以及设置在该基板11上的信号线12、第一触控电极131以及第一辅助走线132。

其中,信号线12设于基板11上,且信号线12的至少部分位于非显示区10b内。在一个示例中,信号线12设于基板11沿自身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一触控电极131位于显示区10a,第一触控电极131设于信号线12背离基板11的一侧,且与信号线12绝缘设置。第一辅助走线132位于非显示区10b,第一辅助走线132与信号线12电性连接。进一步地,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一触控电极131同层设置,且二者相互绝缘。

需要说明的是,基板11可以是柔性基板、刚性玻璃或薄形金属片等,柔性基板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基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Terephthalate,简称PET)基板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基板。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对其他材质的基板11进行详细论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种类的材料即可。可以理解的是,非显示区10b包括边框区。

可以理解的是,显示面板10由多个膜层结构相叠加形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同层设置”指的是两种不同功能的走线设于同一膜层结构上。在这里,还需要解释的是,“第一触控电极131设于信号线12背离基板11的一侧”指:第一触控电极131设于信号线12所在的那层膜层结构的背离基板11的一侧。而并不应该仅狭义地理解为:第一触控电极131设于信号线12背离基板11的一侧,且与信号线12背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正对。

通过使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一触控电极131同层设置,一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在同一步工艺中形成第一辅助走线132和第一触控电极131,无需分别采用单独的工艺制程形成第一辅助走线132和第一触控电极131,减少了工艺步骤以及掩膜板的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技术中,第一触控电极131所在的膜层结构上,只有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第一触控电极131用于传输触控信号,而另一部分区域并无其他作用。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与第一触控电极131同层的第一辅助走线132,相当于利用了第一触控电极131所在的膜层结构上的空白区域,在该空白区域内设置第一辅助走线132,如此,不仅提高了第一触控电极131所在的膜层结构的空间利用率,还降低了信号线12的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一辅助走线132和第一触控电极131同层设置,但是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一触控电极131之间相互电性绝缘,这样,可以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辅助走线132可以是一整片的面状结构。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辅助走线132可以是网格状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通过在第一触控电极131所在的膜层结构上设置第一辅助走线132,并将第一辅助走线132与信号线12电性连接,相当于使第一辅助走线132用于传输信号。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均一性;另一方面,在制备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加掩膜板,节省了制造成本;再一方面,无需增加显示面板10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10的轻薄化。

在传统技术中,第一触控电极131在非显示区10b(边框区)的空间利用率较低。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在非显示区10b(边框区)设置第一辅助走线132,从而可以在不更改非显示区10b(边框区)尺寸的情况下,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提高显示均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辅助走线132直接叠设于信号线12背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或通过多个过孔结构连接信号线12。

在一个示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一辅助走线132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信号线12背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上,即:二者形成面连接。这样,可以使二者的电连接方式更稳定。

在另一个示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辅助走线132与信号线12通过过孔结构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3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二触控电极141以及第二辅助走线142。其中,第二触控电极141位于显示区10a内,第二触控电极141设于第一触控电极131背离基板11的一侧。第二辅助走线142位于非显示区10b内,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二触控电极141同层设置,且二者相互绝缘。第二辅助走线142与信号线12电性连接。具体地,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性连接,以实现与信号线12电性连接。

在这里,还需要解释的是,“第二触控电极141设于第一触控电极131背离基板11的一侧”指:第二触控电极141设于第一触控电极131所在的那层膜层结构的背离基板11的一侧。而并不应该仅狭义地理解为:第二触控电极141设于第一触控电极131背离基板11的一侧,且与第一触控电极131背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正对。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的材质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的材质相同。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触控电极141的材质与第二辅助走线142的材质相同。

这样,可以在第二触控电极141所在的膜层结构上设置第二辅助走线142,进一步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均一性。

具体地,通过使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二触控电极141同层设置,一方面,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在同一步工艺中形成第二辅助走线142和第二触控电极141,无需分别采用单独的工艺制程形成第二辅助走线142和第二触控电极141,减少了工艺步骤以及掩膜板的数量,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制造成本;另一方面,在传统的技术中,第二触控电极141所在的膜层结构上,只有一部分区域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141用于传输触控信号,而另一部分区域并无其他作用。本申请实施例通过设置与第二触控电极141同层的第二辅助走线142,相当于利用了第二触控电极141所在的膜层结构上的空白区域,在该空白区域内设置第二辅助走线142,如此,不仅提高了第二触控电极141所在的膜层结构的空间利用率,还降低了信号线12的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第二辅助走线142和第二触控电极141同层设置,但是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二触控电极141之间相互电性绝缘,这样,可以避免短路现象的发生。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示例中,第二辅助走线142可以是一整片的面状结构。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辅助走线142可以是网格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辅助走线142叠设于信号线12背离基板11的表面上或者叠设于第一辅助走线132背离基板11的表面上。

这样,可以使第二辅助走线142与信号线12的电连接方式比较简单。

在一个示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二辅助走线142叠设于第一辅助走线132背离基板11的表面上。这样,第一辅助走线132和第二辅助走线142形成面连接,可以使二者的电连接方式更稳定。

在另一个示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二辅助走线142和第一辅助走线132通过过孔结构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包括驱动电路层(图未示出),驱动电路层设于基板11朝向第一触控电极131的一侧,驱动电路层包括栅极和源漏极。信号线12包括至少两层金属层,该至少两层金属层层叠设置,且电性连接,至少两层金属层中的一层金属层与栅极同层设置,另一层金属层与源漏极同层设置。

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以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10的显示均一性。

具体地,信号线12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其中,第一金属层121与源漏极同层设置,第二金属层122与栅极同层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示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之间可以是面连接,即: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层叠设置且直接接触;在另一个示例中,参照图3所示,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之间可以通过导电柱电性连接;在再一个示例中,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之间的电连接可以是面连接和导电柱连接相结合的方式。

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金属层121可以是SD1金属,第二金属层122可以是SD2金属。第一触控电极131可以是TPM1金属,第二触控电极141可以是TPM2金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触控电极131的材质包括钛铝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的材质包括钛铝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触控电极141的材质包括钛铝钛。

通过将第一触控电极131、第一金属层121、第二金属层122和第二触控电极141的材质设为钛铝钛,可以降低显示面板10的功耗。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触控电极131、第一金属层121、第二金属层122和第二触控电极141的材质还可以为其他导电金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一辅助走线132的至少部分叠设于第二金属层122背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进一步地,第二辅助走线142的至少部分叠设于第一辅助走线132背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进一步地,第二金属层122的至少部分结构叠设于第一金属层121背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这样,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之间、第二金属层12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之间、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二辅助走线142之间均采用面连接的电性连接方式,由于面连接方式的电接触面积较大,因此,可以进一步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均一性。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的这种设置方式,相当于设置了层叠的四层走线用于传输驱动信号,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两层走线,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10和显示装置的显示均一性。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三层走线用于传输驱动信号,例如:在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上只设置一层走线(第一辅助走线132或第二辅助走线142),这样,也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10和显示装置的显示均一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一有机层15、第二有机层16和无机层17,其中,第一有机层15设置于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之间,第一有机层15中设置有第一导电柱151,第一导电柱151电性连接第一金属层121和第二金属层122。第二有机层16设置于第二金属层12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之间,第二有机层16中设置有第二导电柱161,第二导电柱161电性连接第二金属层12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无机层17设置于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二辅助走线142之间,无机层17中设置有第三导电柱171,第三导电柱171电性连接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二辅助走线142。这样,可以使各信号线12之间、信号线1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之间、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二辅助走线142之间的电性连接方式简单,降低制作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金属层121与第二金属层122之间、第二金属层12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之间、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二辅助走线142之间也可以通过面连接和导电柱连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设置于基板11上的虚拟走线18,虚拟走线18位于显示区10a。第一辅助走线132与虚拟走线18电性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辅助走线132与信号线12电性连接,因此,虚拟走线18与信号线12也电性连接。

这样,可以将虚拟走线18上的静电通过信号线12传导出去,从而有效降低虚拟走线18在显示区10a的静电,进而降低虚拟走线18对显示效果的影响,进而提高显示均一性。

可以理解的是,虚拟走线18用于降低显示区10a内各区域间的金属密度差异,改善显示面板10的显示均一性。具体地,虚拟走线18可以包括沿显示面板10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布的多条第一虚拟走线(图未示出),以及沿显示面板10的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条第二虚拟走线(图未示出)。多条第一虚拟走线和多条第二虚拟走线形成网格状结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交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三辅助走线133,第三辅助走线133设于显示区10a内,第三辅助走线133与第一触控电极131或第二触控电极141同层设置;第三辅助走线133的一端与虚拟走线18电性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性连接。

这样,可以使虚拟走线18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的电连接方式比较简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辅助走线133与第一触控电极131同层设置,且第三辅助走线133的至少部分结构叠设于虚拟走线18远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上。进一步地,第三辅助走线133背离基板11的一侧表面还设置有第四辅助走线143。这样,可以降低虚拟走线18与第一辅助走线132之间的电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信号线12包括VDD信号线、VSS信号线、ECK信号线、SVK信号线、PVGH信号线和PVGL信号线中的至少一种。

这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设置第一辅助走线132降低上述任一种信号线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均一性。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线12为VDD信号线,VDD信号线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11上的两层金属层。其中,至少一层金属层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线12为VSS信号线,VSS信号线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11上的两层金属层。其中,至少一层金属层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线12为ECK信号线,ECK信号线包括层叠设置在基板11上的两层金属层。其中,至少一层金属层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线12为SVK信号线,两层SVK信号线层叠设置在基板11上的两层金属层。其中,至少一层金属层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线12为PVGH信号线,两层PVGH信号线层叠设置在基板11上的两层金属层。其中,至少一层金属层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信号线12为PVGL信号线,两层PVGL信号线层叠设置在基板11上的两层金属层。其中,至少一层金属层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第二辅助走线142与第一辅助走线132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该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可以用于制备第一方面中的显示面板10。

具体地,参照图5所示,该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

S100:提供基板11。基板11可以是柔性基板、刚性玻璃或薄形金属片等,柔性基板可以是聚酰亚胺(Polyimide,简称PI)基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GlycolTerephthalate,简称PET)基板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简称PMMA)基板。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对其他材质的基板11进行详细论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种类的材料即可。

S200:于基板11上形成信号线12。信号线12的至少部分位于非显示区10b内。示例性的,信号线12的材质可以是钛铝钛。

S300:于信号线12背离基板11的一侧形成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一辅助走线132。其中,第一触控电极131位于显示区10a内,第一辅助走线132位于非显示区10b内,第一辅助走线132与信号线12电性连接。第一辅助走线132与第一触控电极131同层设置,且二者相互绝缘。示例性的,第一触控电极131和第一辅助走线132的材质可以是钛铝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制备方法,通过在第一触控电极131所在的膜层结构上设置第一辅助走线132,并将第一辅助走线132与信号线12电性连接,相当于使第一辅助走线132用于传输信号。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10的显示均一性;另一方面,在制备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加掩膜板,节省了制造成本;再一方面,无需增加显示面板10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10的轻薄化。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附图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附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中的显示面板10。

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电视、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导航装置、智能手表、虚拟现实设备等具有显示面板10的移动或固定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在显示面板10的第一触控电极131所在的膜层结构上设置第一辅助走线132,并将第一辅助走线132与信号线12电性连接,相当于使第一辅助走线132用于传输信号。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信号线12的负载,从而降低信号线12的压降,进而提高了显示面板10和显示装置的显示均一性;另一方面,在制备过程中,无需额外增加掩膜板,节省了制造成本;再一方面,无需增加显示面板10的厚度,有利于显示面板10和显示装置的轻薄化。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柔性显示面板、柔性显示装置及柔性显示面板制备方法
  •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一种电致发光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一种薄膜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控制方法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 EL显示面板、包含EL显示面板的EL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以及EL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10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