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及其调节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1


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及其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及其调节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商用车转向器摇臂轴多为斜齿结构,转向间隙调整为轴向间隙调整,依靠安装在摇臂轴轴轴向位置方向的调整螺栓与侧盖螺纹结构调整,调整时,旋转摇臂轴的调整螺钉将摇臂轴轴向前进或后退,控制摇臂轴与齿条活塞齿轮副的啮合间隙,来达到调整目的。实现变速比输出的商用车转向器,实现变速比结构采用两个偏心轴承对摇臂轴与齿条活塞啮合间隙进行调整,整个调整过程需要保证两个偏心轴承的同步调整,否则摇臂轴在转动过程中,容易发生早期磨损、导致油封损坏出现漏油及转向卡滞;转向器输出力减弱,回正力矩异常增加,轴承异常损坏等故障;但是目前没有合适的调整工具,仅靠人工分步调整,调整麻烦,调整时间长。

发明内容

1、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及其调节方法,它保证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同步调整、同步铆压,防止输出轴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早期磨损、导致油封损坏出现漏油及转向卡滞等风险。

2、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包括机架、安装台、第一调节机构、第二调节机构、第一铆压组件、第二铆压组件和扭矩扳手,所述机架包括调节区和铆压区,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条调节机构对称设置于调节区,所述第一铆压机构和第二铆压机构对称设置于铆压区,所述机架设有滑轨和第五驱动件,所述滑轨由调节区延伸至铆压区,所述安装台与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第五驱动件与安装台连接,所述安装台用于安装转向器,初始工作时,安装台位于调节区,所述第一调节机构用于抵靠第一轴承,所述第二调节机构用于同步抵靠第二轴承,所述扭矩扳手用于套设在转向器输入轴上;调节完毕后,所述第五驱动件驱动安装台沿滑轨移动至铆压区,所述第一铆压组件用于铆压第一轴承,所述第二铆压组件用于铆压第二轴承。

可选的,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件、第一安装板和第一顶板,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第二安装板和第二顶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均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第一驱动件安装在第一安装板一面,第一安装板另一面设有第一导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伸缩端穿过第一安装板与第一顶板连接,所述第一顶板一端与第一导轨滑动连接,第一顶板另一端用于抵靠第一轴承;所述第二驱动件安装在第二安装板一面,第二安装板另一面设有第二导轨,所述第二驱动件的伸缩端穿过第二安装板与第二顶板连接,所述第二顶板一端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第二顶板另一端用于抵靠第二轴承。

可选的,所述机架上对称设有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一安装板转动安装在第一支撑架上,所述第二安装板转动安装在第二支撑架上,所述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之间设有同步机构,所述同步机构包括依次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杆、握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安装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二安装板连接,以使转动握杆时,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同步转动。

可选的,还包括第三安装板和第四安装板,所述第三安装板一面与第一导轨滑动配合,第三安装板另一面设有第三导轨,所述第一顶板与第三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安装板一面与第二导轨滑动配合,第四安装板另一面设有第四导轨,所述第二顶板与第四导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轨和第三导轨相对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导轨和第四导轨相对垂直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顶板设有第一顶针,所述第二顶板设有第二顶针,所述第一顶针用于与第一轴承上的定位孔相配合,所述第二顶针用于与第二轴承上的定位孔相配合。

可选的,所述第二顶针的长度大于第一顶针的长度,所述第二顶针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顶针的外周壁套设有紧固件。

可选的,所述安装台包括基座、立板和转板,所述基座与滑轨滑动配合,所述立板一端安装在基座上,立板另一端与转板转动连接,所述转板设有供转向器输出轴穿过的第一通孔,转板的侧壁设有供插销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立板设有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

可选的,所述第一铆压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架和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二铆压机构包括第四支撑架和第四驱动件,所述第三支撑架和第四支撑架均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第三驱动件安装在第三支撑架上,所述第三驱动件的伸缩端连接有第一铆压头,所述第四驱动件安装在第四支撑架上,所述第四驱动件的伸缩端连接有第二铆压头,所述第一铆压头用于铆压第一轴承,所述第二铆压头用于铆压第二轴承。

可选的,所述第二铆压头设有用于容纳输出轴的容槽。

一种上文所述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的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安装台位于调节区,转动转板,使转板上的第一通孔朝上,将转向器放入第一通孔内,转动转板,使转向器的第一轴承朝向第一调节机构,使转向器的第二轴承朝向第二调节机构,将插销依次穿过立板上的第三通孔和转板上的第二通孔,固定转板;

(2)转动握杆,使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同步转动,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顶板抵靠第一轴承,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顶板同步抵靠第二轴承;

(3)将扭矩扳手套设在转向器输入轴上,转动扭矩扳手套,查看扭矩扳手套上的扭矩值,直到扭矩值调整至要求范围;

(4)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顶板远离第一轴承,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顶板远离第二轴承,第五驱动件驱动安装台移动至铆压区;

(5)第三驱动件驱动第一铆压头对第一轴承进行铆压,第四驱动件驱动第二铆压头对第二轴承进行铆压;

(6)铆压结束,第四驱动件驱动第二铆压头远离第二轴承,第三驱动件驱动第一铆压头远离第一轴承,拔出插销,旋转转板,取下转向器。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定义位于转向器侧盖端的轴承为第一轴承,位于转向器输出轴端的轴承为第二轴承,初始工作时,第一调节机构抵靠第一轴承,第二调节机构同步抵靠第二轴承,然后将扭矩扳手套设在转向器输入轴上,转动扭矩扳手,通过扭矩扳手可直接查看扭矩值,当扭矩值调整至要求范围,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退出,第五驱动件驱动安装台沿滑轨移动至铆压区,第一铆压组件对第一轴承进行铆压,第二铆压组件对第二轴承进行铆压,保证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同步调整、同步铆压,防止输出轴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早期磨损、导致油封损坏出现漏油及转向卡滞等风险。

(2)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沿转向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轴向方向设置,第三导轨和第四导轨沿转向器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径向方向设置,当第一顶板与第一轴承之间的位置存在偏差,第二顶板与第二轴承之间的位置存在偏差时,可通过第三导轨沿第三安装板移动对第一顶板进行调整,通过第四导轨沿第四安装板移动对第一顶板进行调整。

(3)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当第二顶针与第二轴承配合时,第二顶针沿输出轴周向设置,由于输出轴具有一定长度,为了留出容纳输出轴的位置,第二顶针也具有一定长度,但是较长的第二顶针容易发生位移偏差,紧固件套设将多个第二顶针套设在内,起到限位的作用,紧固件并不与输出轴相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的第二顶针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第二顶针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的第一调节机构和第二调节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第一调节机构的放大图。

图6为图4中第二调节机构的放大图

各附图中的标记为:1、机架;11、滑轨;12、第五驱动件;13、第一支撑架;14、第二支撑架;2、安装台;21、基座;22、立板;221、第三通孔;23、转板;231、第一通孔;3、第一调节机构;31、第一驱动件;32、第一安装板;321、第一条形孔;322、第一连板;33、第一顶板;34、第一导轨;35、第三安装板;36、第三导轨;37、第一顶针;4、第二调节机构;41、第二驱动件;42、第二安装板;421、第二条形孔;422、第二连板;43、第二顶板;44、第二导轨;45、第四安装板;46、第四导轨;47、第二顶针;48、紧固件;5、第一铆压组件;51、第三支撑架;52、第三驱动件;53、第一铆压头;6、第二铆压组件;61、第四支撑架;62、第四驱动件;63、第二铆压头;7、同步机构;71、第一连杆;72、握杆;73、第二连杆;8、转向器;81、第一轴承;82、第二轴承;83、输出轴;84、输入轴;9、插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内容,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本发明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语,是为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方便而设置,并没有特定的限定作用,均为泛指,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不构成限定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同一实施例中的多个技术方案,以及不同实施例的多个技术方案之间,可进行排列组合形成新的不存在矛盾或冲突的技术方案,均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1

结合附图1-6,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包括机架1、安装台2、第一调节机构3、第二调节机构4、第一铆压组件5、第二铆压组件6和扭矩扳手,所述机架1包括调节区和铆压区,所述第一调节机构3和第二条调节机构对称设置于调节区,所述第一铆压机构和第二铆压机构对称设置于铆压区,所述机架1设有滑轨11和第五驱动件12,所述滑轨11由调节区延伸至铆压区,所述安装台2与滑轨11滑动配合,所述第五驱动件12与安装台2连接,所述安装台2用于安装转向器8,初始工作时,安装台2位于调节区,所述第一调节机构3用于抵靠第一轴承81,所述第二调节机构4用于同步抵靠第二轴承82,所述扭矩扳手用于套设在转向器8输入轴84上;调节完毕后,所述第五驱动件12驱动安装台2沿滑轨11移动至铆压区,所述第一铆压组件5用于铆压第一轴承81,所述第二铆压组件6用于铆压第二轴承82。定义位于转向器8侧盖端的轴承为第一轴承81,位于转向器8输出轴83端的轴承为第二轴承82,初始工作时,第一调节机构3抵靠第一轴承81,第二调节机构4同步抵靠第二轴承82,然后将扭矩扳手套设在转向器8输入轴84上,转动扭矩扳手,通过扭矩扳手可直接查看扭矩值,当扭矩值调整至要求范围,第一调节机构3和第二调节机构4退出,保证第一轴承81和第二轴承82同步调整,防止输出轴83在转动过程中发生早期磨损、导致油封损坏出现漏油及转向卡滞等风险。调整结束后,第五驱动件12驱动安装台2沿滑轨11移动至铆压区,第一铆压组件5对第一轴承81进行铆压,第二铆压组件6对第二轴承82进行铆压,非常便利,节省人工转移时间。

实施例2

结合附图1-6,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与实施例1的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第一调节机构3包括第一驱动件31、第一安装板32和第一顶板33,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第二驱动件41、第二安装板42和第二顶板43,所述第一安装板32和第二安装板42均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第一驱动件31安装在第一安装板32一面,第一安装板32另一面设有第一导轨34,所述第一驱动件31的伸缩端穿过第一安装板32与第一顶板33连接,所述第一顶板33一端与第一导轨34滑动连接,第一顶板33另一端用于抵靠第一轴承81;所述第二驱动件41安装在第二安装板42一面,第二安装板42另一面设有第二导轨44,所述第二驱动件41的伸缩端穿过第二安装板42与第二顶板43连接,所述第二顶板43一端与第二导轨44滑动连接,第二顶板43另一端用于抵靠第二轴承82。第一驱动件31驱动第一顶板33沿第一安装板32移动,第二驱动件41驱动第二顶板43沿第二安装板42移动,和第一驱动件31第二驱动件41同时驱动第一顶板33和第二顶板43相向运动,使第一顶板33和第二顶板43同步抵靠第一轴承81和第二轴承82。第一驱动件31的输出端和第三安装板35通过第一连板322连接,第一安装板32设有供第一连板322穿过的第一条形孔321,第二驱动件41的输出端和第四安装板45通过第二连板422连接,第二安装板42设有供第二连板422穿过的第二条形孔421,第一驱动件31、第二驱动件41、第三驱动件52、第四驱动件62、第五驱动件12可均为气缸、液压缸或者滚珠丝杆。

实施例3

结合附图1和2,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与实施例1或2的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机架1上对称设有第一支撑架13和第二支撑架14,所述第一安装板32转动安装在第一支撑架13上,所述第二安装板42转动安装在第二支撑架14上,所述第一安装板32和第二安装板42之间设有同步机构7,所述同步机构7包括依次呈角度连接的第一连杆71、握杆72和第二连杆73,所述第一连杆71与第一安装板32连接,所述第二连杆73与第二安装板42连接,以使转动握杆72时,第一安装板32和第二安装板42同步转动。

实施例4

结合附图5和6,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与实施例1-3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还包括第三安装板35和第四安装板45,所述第三安装板35一面与第一导轨34滑动配合,第三安装板35另一面设有第三导轨36,所述第一顶板33与第三导轨36滑动连接,所述第四安装板45一面与第二导轨44滑动配合,第四安装板45另一面设有第四导轨46,所述第二顶板43与第四导轨46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导轨34和第三导轨36相对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导轨44和第四导轨46相对垂直设置。这里的垂直设置并不是指绝对意义上的垂直,也可以有所偏斜,第一导轨34和第二导轨44沿转向器8第一轴承81和第二轴承82的轴向方向设置,第三导轨36和第四导轨46沿转向器8第一轴承81和第二轴承82的径向方向设置,当第一顶板33与第一轴承81之间的位置存在偏差,第二顶板43与第二轴承82之间的位置存在偏差时,可通过第三导轨36沿第三安装板35移动对第一顶板33进行调整,通过第四导轨46沿第四安装板45移动对第一顶板33进行调整。

实施例5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与实施例1-4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第一顶板33设有第一顶针37,所述第二顶板43设有第二顶针47,所述第一顶针37用于与第一轴承81上的定位孔相配合,所述第二顶针47用于与第二轴承82上的定位孔相配合。

实施例6

结合附图1-3,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与实施例1-5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第二顶针47的长度大于第一顶针37的长度,所述第二顶针47有多根,多根所述第二顶针47的外周壁套设有紧固件48。当第二顶针47与第二轴承82配合时,第二顶针47沿输出轴83周向设置,由于输出轴83具有一定长度,为了留出容纳输出轴83的位置,第二顶针47也具有一定长度,但是较长的第二顶针47容易发生位移偏差,紧固件48套设将多个第二顶针47套设在内,起到限位的作用,紧固件48并不与输出轴83相接触。

实施例7

结合附图1和4,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与实施例1-6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安装台2包括基座21、立板22和转板23,所述基座21与滑轨11滑动配合,所述立板22一端安装在基座21上,立板22另一端与转板23转动连接,所述转板23设有供转向器8输出轴83穿过的第一通孔231,转板23的侧壁设有供插销9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立板22设有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三通孔221。工作之初,转动转板23,使第一通孔231朝上,将转向器8安装在第一通孔231内,然后旋转转板23,使第一轴承81朝向第一顶板33,第二轴承82朝向第二顶板43,将插销9插入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221,将转板23固定在立板22上。

实施例8

结合附图1-4,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与实施例1-7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第一铆压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架51和第三驱动件52,所述第二铆压机构包括第四支撑架61和第四驱动件62,所述第三支撑架51和第四支撑架61均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第三驱动件52安装在第三支撑架51上,所述第三驱动件52的伸缩端连接有第一铆压头53,所述第四驱动件62安装在第四支撑架61上,所述第四驱动件62的伸缩端连接有第二铆压头63,所述第一铆压头53用于铆压第一轴承81,所述第二铆压头63用于铆压第二轴承82。

实施例9

结合附图1-4,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与实施例1-8任一项技术方案相比,可改进如下:所述第二铆压头63设有用于容纳输出轴83的容槽。铆压时,输出轴83位于第二铆压头的容槽内,防止第二铆压头对输出轴造成影响。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的转向器轴承调间隙工装的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安装台2位于调节区,转动转板23,使转板23上的第一通孔231朝上,将转向器8放入第一通孔231内,转动转板23,使转向器8的第一轴承81朝向第一调节机构3,使转向器8的第二轴承82朝向第二调节机构4,将插销9依次穿过立板22上的第三通孔221和转板23上的第二通孔,固定转板23;

(2)转动握杆72,使第一安装板32和第二安装板42同步转动,第一驱动件31驱动第一顶板33抵靠第一轴承81,第二驱动件41驱动第二顶板43同步抵靠第二轴承82;

(3)将扭矩扳手套设在转向器8输入轴84上,转动扭矩扳手套,查看扭矩扳手套上的扭矩值,直到扭矩值调整至要求范围;

(4)第一驱动件31驱动第一顶板33远离第一轴承81,第二驱动件41驱动第二顶板43远离第二轴承82,第五驱动件12驱动安装台2移动至铆压区;

(5)第三驱动件52驱动第一铆压头53对第一轴承81进行铆压,第四驱动件62驱动第二铆压头63对第二轴承82进行铆压;

(6)铆压结束,第四驱动件62驱动第二铆压头63远离第二轴承82,第三驱动件52驱动第一铆压头53远离第一轴承81,拔出插销9,旋转转板23,取下转向器8。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相关技术
  • 一种轴承轴向间隙调节装置及轴承轴向间隙调节方法
  • 一种轴承轴向间隙调节装置及轴承轴向间隙调节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483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