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二次电池及其盖板组件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26


二次电池及其盖板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盖板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二次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二次电池作为动力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领域中,对二次电池的使用性能及安全性要求日益升高。

二次电池的盖板组件作为二次电池中的一个配件,一个作用是与壳体焊接后形成与外部隔绝的容置腔,另一个作用是连接内外电路,把二次电池内部电流输送到外部。

盖板组件包括光铝板、极柱以及绝缘件。绝缘件设置于极柱和光铝板之间,以实现电绝缘。光铝板设置有注液孔。在通过注液孔注入电解液时,电解液容易溢出至绝缘件处,导致绝缘件的绝缘效果降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及其盖板组件,降低注液孔处电解液沾染到绝缘件的概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二次电池的盖板组件,包括盖主体、极柱、绝缘件以及第一阻挡部。盖主体用于封盖二次电池的壳体的敞口,以与壳体围设形成容置腔,盖主体具有注液孔,注液孔与容置腔连通,以通过注液孔向容置腔内注入电解液;极柱穿设于盖主体,一部分位于容置腔外,另一部分位于容置腔内;绝缘件夹设于极柱与盖主体之间,以使得极柱与盖主体电绝缘,绝缘件和注液孔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阻挡部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以使得盖主体背向容置腔一侧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第一阻挡部的至少部分在第一方向位于注液孔和绝缘件之间,以阻挡电解液由注液孔向绝缘件漫延。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阻挡部环设于注液孔外。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阻挡部为封闭环形;或者,第一阻挡部为具有开口的环形,开口位于第一阻挡部在第一方向背离绝缘件一侧。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阻挡部为长条状,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延伸,可选地,第二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或者,第一阻挡部为波浪形,在延伸路径上,交替地朝绝缘件和注液孔凸出;或者,第一阻挡部为“V”字形,在延伸路径上,朝绝缘件或注液孔凸出。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盖板组件还包括第二阻挡部,第二阻挡部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以使得盖主体背向容置腔一侧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第二阻挡部的至少部分在第一方向位于注液孔和绝缘件之间,以阻挡电解液由注液孔向绝缘件漫延;其中,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中的一者使得盖主体背向容置腔一侧表面形成凸起,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中的另一者使得盖主体背向容置腔一侧表面形成凹陷。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阻挡部与盖主体的边缘的最小间距为L1mm,盖主体为平板状,盖主体的厚度为T1mm、盖主体在第一阻挡部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尺寸为L2mm,注液孔的外径为D1mm,满足如下关系式:

0.1*T1+1.8≤L1≤D1/4+1.75,其中,L2≤15;

0.1*T1+1.8≤L1≤L2/4,其中,L2>15。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阻挡部与盖主体的边缘的最小间距为L1mm,盖主体在第一阻挡部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尺寸为L2mm,满足如下关系式:

2≤L1≤3.75,其中,L2≤15;

2≤L1≤L2/4,其中,L2>15。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阻挡部和注液孔的边缘的最小间距为L3mm,满足如下关系式:2≤L3≤25。

除了上述公开的一个或多个特征之外,或者作为替代,第一阻挡部使得盖主体背向容置腔一侧表面形成凸起时,第一阻挡部凸出高度为H1,极柱凸出于盖主体背向容置腔一侧表面的高度为H2,满足如下关系式:H1≤H2;

可选地,盖板组件还包括盖板贴片,盖板贴片至少贴附于第一阻挡部的背向盖主体一侧表面,盖板贴片的厚度为T2,满足如下关系式:H1+T2≤H2。

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二次电池,包括壳体、盖板组件以及电极组件。壳体的一侧具有敞口;盖板组件盖设于壳体的敞口,并与壳体围设形成容置腔;电极组件容置于容置腔;其中,盖板组件为上述任一盖板组件。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第一阻挡部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以使得盖主体背向容置腔一侧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第一阻挡部的至少部分在第一方向位于注液孔和绝缘件之间,以阻挡电解液由注液孔向绝缘件漫延。由此,降低了注液孔处电解液沾染到绝缘件的概率。另外,第一阻挡部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一方面保证了第一阻挡部和盖主体连接处的密闭性,另一方面,制造工艺成熟,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是本申请二次电池一实施例的三维分解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盖板组件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盖板组件的俯视图(局部);

图5是图3所示盖板组件的剖视图(局部);

图6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盖板组件的俯视图(局部);

图8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0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1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3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16是本申请盖板组件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01-壳体;103-盖板组件;105-电极组件;107-绝缘保护膜;109-防爆阀;111-盖主体;113-注液孔;115-极柱;117-导电体;119-铆接件;116-绝缘件;121-下塑胶;123-顶面;125阻挡部;127-开口;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解释本申请,并不是为了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二次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材料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

通常情况下,二次电池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及电解液。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活性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出。隔离膜设置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隔离的作用。电解液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起到传导离子的作用。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二次电池一实施例的三维分解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包括壳体101、盖板组件103(图示中两个)以及电极组件105。壳体101的一侧具有敞口。盖板组件103盖设于壳体101的敞口,并与壳体101围设形成容置腔。电极组件105容置于容置腔。

具体地,图1所示实施例中,壳体101大体上为矩形盒状,其两侧均具有敞口。两个盖板组件103分别盖设于壳体101的两侧的敞口处,并围设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还容置有电解液。电极组件105包括上述的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05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卷绕而成。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105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隔离膜层叠而成。为使得电极组件105与壳体101之间绝缘,二次电池还包括绝缘保护膜107。绝缘保护膜107套设于电极组件105外。壳体101还设置有防爆阀109,在二次电池热失控时释放容置腔内的高压气体。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也可以为常规的方形电池,即壳体101仅一侧具有敞口,只有一个盖板组件103。

本申请对二次电池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制,本申请的改进点主要在于盖板组件103。

请参阅图2。图2是相关技术中盖板组件103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在相关技术中,盖板组件103包括盖主体111、极柱115、绝缘件116以及下塑胶121。

盖主体111用于封盖二次电池的壳体101的敞口,以与壳体101围设形成容置腔。具体地,盖主体111大体上呈平板状。盖主体111的材质可以为铝或铝合金。盖主体111与壳体101之间可以采用激光焊接。

盖主体111具有顶面123和底面(图不可见)。其中,顶面123为盖主体111背向容置腔一侧的表面,底面为盖主体111朝向容置腔一侧的表面。

下塑胶121设置于盖主体111的底面一侧。下塑胶121能够避免电极组件105与盖主体111接触。

盖主体111具有注液孔113。注液孔113在顶面123和底面间隔方向贯穿盖主体111。注液孔113与容置腔连通,以通过注液孔113向容置腔内注入电解液。

极柱115穿设于盖主体111,一部分位于容置腔外,另一部分位于容置腔内。具体地,极柱115包括导电体117以及铆接件119。导电体117穿设于盖主体111,一部分位于容置腔外,另一部分位于容置腔内。铆接件119与导电体117位于容置腔外的部分铆接。其中,导电体117位于容置腔内的部分与电极组件105电性连接。

绝缘件116夹设于极柱115与盖主体111之间,以使得极柱115与盖主体111电绝缘。具体地,绝缘件116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型于极柱115与盖主体111之间。

绝缘件116和注液孔113在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由于盖主体111的顶面123较为平坦,在通过注液孔113注入电解液的过程中,电解液容易溢出,并在顶面123上流淌,从而沾染到绝缘件116,造成绝缘件116的绝缘性能下降。

为降低电解液沾染绝缘件116的概率,本申请的下述实施例,在相关技术的基础上,还设置有阻挡部。阻挡部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111,以使得盖主体111背向容置腔一侧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阻挡部的至少部分在第一方向X位于注液孔113和绝缘件116之间,以阻挡电解液由注液孔113向绝缘件116漫延,从而降低了注液孔113处电解液沾染到绝缘件116的概率。另外,阻挡部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111,一方面保证了阻挡部和盖主体111连接处的密闭性,另一方面,制造工艺成熟,制造成本低。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盖板组件103的各实施例。

请参阅图3、图4以及图5。图3是本申请盖板组件103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示盖板组件103的俯视图(局部)。图5是图3所示盖板组件103的剖视图(局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液孔113包括沉槽1131以及贯穿孔1132。沉槽1131位于盖主体111的顶面123。沉槽1131为圆形,直径为D1mm。贯穿孔1132位于沉槽1131的中央,贯穿盖主体111。贯穿孔1132为圆形孔。注液孔113的外径为D1mm。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注液孔113不具有沉槽1131,也即,注液孔113为贯穿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注液孔113为矩形开口、椭圆形开口或其它非规则形状开口。在注液孔113为非圆形形状时,注液孔113的外径为外接圆的直径。

注液孔113的具体形状不作限定,能够使得电解液进入容置腔内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部125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111,以使得盖主体111顶面123形成凸起。具体地,阻挡部125由盖主体111的一部分拉深而成。从盖主体111的底面一侧观察,阻挡部125为凹陷。从盖主体111的顶面123一侧观察,阻挡部125为凸起。阻挡部125环设于注液孔113外。具体地,阻挡部125为封闭环形。在图示实施例中,阻挡部125为圆环形状,可替代地,阻挡部125也可以为椭圆形状、矩形框状或非规则图案形状。

在阻挡部125为圆环形状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部125的外径为D2mm,阻挡部125的内径为D3mm,满足如下关系式:(D3-D2)/2≥2。在一些实施例中,(D3-D2)/2的取值为2.5、3.6或4。

在阻挡部125为圆环形状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主体111在阻挡部125处、在第二方向Y的尺寸为L2mm,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满足如下关系式:(L2-D2)/2≥2。也即,阻挡部125与盖主体111的边缘的最小间距L1不小于2mm。在一些实施例中,L1的取值为3、5或6。

在阻挡部125为圆环形状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125和注液孔113的边缘的最小间距为L3mm,满足如下关系式:2≤L3≤25。在一些实施例中,L3的取值为2、5或7。

由于阻挡部125为封闭环形,即使部分电解液从注液孔113处溢出,也会存储于阻挡部125所围设形成的空间内,并最终通过注液孔113注入容置腔内。由此,从注液孔113处溢出的电解液的溢出量小于预定值时,不仅不会沾染到绝缘件116,还不会沾染到盖主体111。

当从注液孔113处溢出的电解液的溢出量大于预定值时,电解液还是会从阻挡部125围设的空间内溢出。为此,还可以在阻挡部125的顶部(背离顶面123一端)设置缺口(图未示),该缺口位于阻挡部125在第一方向X背离绝缘件116一侧。通过缺口引导从阻挡部125围设的空间内溢出的电解液流动,使得电解液朝背离绝缘件116一侧流动。由此,进一步地降低了注液孔113处电解液沾染到绝缘件116的概率。

请参阅图6和图7。图6是本申请盖板组件103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所示盖板组件103的俯视图(局部)。

下面重点介绍图5所示实施例与图3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部125为具有开口127的环形,开口127位于阻挡部125在第一方向X背离绝缘件116一侧。阻挡部125大体上呈“C”字状。

该实施例中,从注液孔113处溢出的电解液在开口127的引导下朝背离绝缘件116一侧流动,由此,降低了注液孔113处电解液沾染到绝缘件116的概率。

在阻挡部125为“C”字状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部125的外径为D2mm,阻挡部125的内径为D3mm,满足如下关系式:(D3-D2)/2≥2。在一些实施例中,(D3-D2)/2的取值为2.5、3.6或4。

在阻挡部125为“C”字状的情况下,盖主体111在阻挡部125处、在第二方向Y的尺寸为L2mm,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满足如下关系式:(L3-D2)/2≥2。也即,阻挡部125与盖主体111的边缘的最小间距L1不小于2mm。在一些实施例中,L1的取值为3、5或6。

在阻挡部125为“C”字状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27在第二方向Y的尺寸为L4mm,满足如下关系式:0<L4≤D3。

在阻挡部125为“C”字状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125和注液孔113的边缘的最小间距为L3mm,满足如下关系式:2≤L3≤25。在一些实施例中,L3的取值为2、5或7。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盖板组件103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下面重点介绍图8所示实施例与图3所示实施例不同之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部125为长条状,在与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延伸。具体地,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阻挡部125为长条状,使得冲压模具更便于制造。

该实施例中,从注液孔113处溢出的电解液在顶面123漫延的过程中遇到阻挡部125的阻挡,便不会继续朝绝缘件116一侧继续漫延,由此,降低了注液孔113处电解液沾染到绝缘件116的概率。

在阻挡部125为长条状的情况下,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125和注液孔113的边缘的最小间距为L3mm(见图16),满足如下关系式:2≤L3≤25。在一些实施例中,L3的取值为2、10或25。

请参阅图9至图12。图9至图12分别是本申请盖板组件103不同实施例的俯视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125为波浪形,在延伸路径上,交替地朝绝缘件116和注液孔113凸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125为“V”字形,在延伸路径上,朝绝缘件116或注液孔113凸出。

阻挡部125的具体形状不限于上述举例,只要阻挡部125能够阻碍电解液在顶面123漫延即可,阻挡部125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具体需要设置。

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盖板组件103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阻挡部125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111,以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凹陷。具体地,阻挡部125由盖主体111的一部分拉深而成。从盖主体111的底面一侧观察,阻挡部125为凸起。从盖主体111的顶面123一侧观察,阻挡部125为凹陷。阻挡部125的至少部分在第一方向X位于注液孔113和绝缘件116之间,以阻挡电解液由注液孔113向绝缘件116漫延。

图13所示实施例中,阻挡部125为长条状,在与第一方向X相交的第二方向Y延伸。具体地,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

从注液孔113溢出的电解液在顶面123漫延的过程中,遇到阻挡部125后,进入阻挡部125形成的凹陷中,从而停止漫延。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凹陷中电解液会逐渐蒸发。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主动清洁凹陷中的电解液。

在阻挡部125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凹陷的情况下,阻挡部125的具体形状不限于长条状,还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形状,例如,圆环状、“C”字状、波浪状、“V”字状。

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盖板组件103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组件103包括阻挡部125a和阻挡部125b。阻挡部125a和阻挡部125b均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111。其中,阻挡部125a和阻挡部125b中的一者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凸起,阻挡部125a和阻挡部125b中的另一者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凹陷。图14所示实施例中,阻挡部125a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凸起,阻挡部125b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凹陷。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阻挡部125a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凹陷,阻挡部125b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凸起。

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地降低电解液沾染绝缘件116的概率。另外,阻挡部125a和阻挡部125b相邻设置,且均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于盖主体111,二者拉深方向相反。可以在一次冲压动作过程中同时成型阻挡部125a和阻挡部125b。在冲压成型过程中,盖主体111的受力均衡,更容易保证尺寸精度。

阻挡部125a和阻挡部125b中的一者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凸起,阻挡部125a和阻挡部125b中的另一者使得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凹陷的情况下,阻挡部125a或阻挡部125b的具体形状可以为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形状,例如,圆环状、“C”字状、波浪状、“V”字状。

请参阅图15。图15是本申请盖板组件103一实施例的侧视图。

通常二次电池在第三方向Z的最大尺寸由极柱115凸出顶面123的高度决定。第三方向Z分别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

在阻挡部125在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形成凸起的实施例中,为避免阻挡部125影响二次电池在第三方向Z的最大尺寸,还作如下限定。

阻挡部125凸出顶面123高度为H1,极柱115凸出顶面123高度为H2,满足如下关系式:H1≤H2。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还包括盖板贴片(图未示),盖板贴片至少贴附于阻挡部125的背向盖主体111一侧的表面。具体地,盖板贴片可以通过吸塑的工艺方式贴附于盖主体111的顶面123以及包覆阻挡部125,且盖板贴片不包覆极柱115。盖板贴片的厚度为T2。对应地,满足如下关系式:H1+T2≤H2。

请参阅图16。图16是本申请盖板组件103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阻挡部125与盖主体111的边缘在第二方向Y具有最小间距L1,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最小间距L1越小,阻挡部125在第一方向X上的阻挡效果越好。但由于阻挡部125由冲压工艺成型,最小间距L1越小,制造难度越大,例如,可能导致盖主体111的边缘变形。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次电池需要包覆绝缘膜(图未示),绝缘膜在盖主体111的顶面123处收口。最小间距L1越小,也会导致绝缘膜的包覆难度增大,例如,可能导致绝缘膜在收口处起翘的概率增大。

为此,需要合理设置最小间距L1的尺寸范围。满足如下关系式:

0.1*T1+1.8≤L1≤D1/4+1.75,其中,L2≤15;

0.1*T1+1.8≤L1≤L2/4,其中,L2>15。

关系式中,T1为盖主体111的厚度,单位为mm;D1为注液孔113的外径,单位为mm;L2为盖主体111在阻挡部125处、在第二方向Y的尺寸,单位为m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阻挡部125与盖主体111的边缘的最小间距为L1mm,盖主体111在第一阻挡部125处、在垂直于第一方向X的尺寸为L2mm,满足如下关系式:

2≤L1≤3.75,其中,L2≤15;

2≤L1≤L2/4,其中,L2>15。

为了验证最小间距L1的尺寸范围合理性,进行了下述对比测试:

下述对比测试中,分别采用包含了图3、图8以及图14所示的盖板组件的二次电池进行测试。其中,采用包含图3所示的盖板组件的二次电池的测试结果见表1。采用包含图8所示的盖板组件的二次电池的测试结果见表2。采用包含图14所示的盖板组件的二次电池的测试结果见表1。

下述实施例以及比较例的其它结构相同。每一个实施例和比较例中的二次电池均选取30个样本。对每一个样本注入电解液以及包覆绝缘膜。计算每一个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包覆绝缘膜合格率以及绝缘件未污染的概率。

表1。

表2:

表3:

由上表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限定最小间距L1的尺寸范围,在保证能够冲压成型的基础上,能够降低绝缘件116被污染的概率,同时还能提高包覆绝缘膜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二次电池及其盖板组件,能够降低注液孔处电解液沾染到绝缘件的概率。

以上步骤所提供的介绍,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结构及核心思想。对于本技术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同样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相关技术
  • 二次电池顶盖组件、含该组件的二次电池及装配方法
  • 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 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及二次电池用电极组件的制造方法
  • 电极组件、制造该电极组件的方法及二次电池和电池组
  • 二次电池盖板组件及采用该盖板组件的二次电池
  • 一种圆柱形二次电池盖板组件及使用该盖板组件的电池
技术分类

0612011649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