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一种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主动脉壁的真假两腔分离状态。本病少见,发病率每年为十万分之一至二十万分之一,高峰年龄是50~70岁,男 女比例约2~3 : 1。

主动脉夹层近端破口常位于胸主动脉,对远端破口位于四分支区域(即主动脉中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动脉以及左右肾动脉所在的区域),需要对患者进行分支血管的重建。对于夹层患者,其主动脉血管真腔受到假腔的挤压变得空间更为狭小,留给术者的操作空间变小,手术难度极大。开窗支架所需的手术空间较分支支架更小,更适合对于夹层患者的治疗。

同时,对于近肾腹主动脉瘤以及近端累积到肾动脉的腹主动脉瘤,传统的肾下腹主动脉支架单独使用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也需要对患者进行分支动脉的腔内重建。

“支架”对以上患者实施腹主动脉腔内修复,即在腹主动脉植入覆膜支架,并在覆膜支架预设开窗内嵌分支,通过开窗位置导入分支支架进入双肾动脉和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等主要分支血管以实现双肾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重建。术中,在覆膜支架植入动脉血管后,首先需要操作导丝、导管等耗材选入覆膜支架开窗位置,再进一步选入分支血管中。而术者在操作导丝、导管选入时,引导分支导丝到达分支血管是非常困难的,其原因是分支导丝要穿过覆膜支架的开窗内嵌分支到达分支血管,其中,分支导丝的远端对准并穿过覆膜支架的开窗内嵌分支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如何有效地减小分支导丝经由开窗内嵌分支到达分支血管的难度是当前医务人员和医疗研发人员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降低分支导丝从覆膜支架的开窗位置穿出并进入分支血管的操作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包括外鞘管、三叉结构和多腔管;所述外鞘管为中空结构,用于容纳所述开窗支架;所述三叉结构包括主管,所述主管两侧侧壁上各设有一个支管,所述主管内设有安装孔,各所述支管内均设有分支孔;所述多腔管内设有预埋导丝孔,所述多腔管管壁的两侧均设有与所述预埋导丝孔连通的预埋导丝侧孔,所述多腔管滑动设置于所述外鞘管内,所述多腔管一端穿过所述外鞘管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且两个所述预埋导丝侧孔分别与两个所述分支孔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内管组件,所述内管组件包括内管、锥形头和后释放装置;所述多腔管内设有内管孔、后释放导丝孔和预束缚导丝孔,所述预束缚导丝孔内预设预束缚导丝,所述预束缚导丝一端穿过所述预束缚导丝孔后与所述开窗支架连接将所述开窗支架束缚于收缩状态;所述内管设置于所述内管孔内,所述内管的一端穿过所述内管孔与所述锥形头连接,所述锥形头与所述多腔管之间的所述内管上靠近所述多腔管一端设有两个所述后释放装置,靠近所述锥形头的一端设有一个所述后释放装置;所述后释放导丝孔中预设后释放导丝,所述后释放导丝一端穿过所述后释放导丝孔后,依次穿过靠近所述多腔管的两个所述后释放装置及靠近所述锥形头的所述后释放装置连接在所述锥形头上,所述开窗支架两端的裸段通过所述后释放导丝分别压设于靠近所述多腔管的两个所述后释放装置之间以及靠近所述锥形头的所述后释放装置与所述锥形头之间,以将所述开窗支架压紧于所述内管上;释放所述开窗支架时,先释放所述预束缚导丝将所述开窗支架展开,然后释放所述后释放导丝将所述开窗支架释放。

优选地,所述预埋导丝孔内预设左肾动脉预埋导丝和右肾动脉预埋导丝,所述左肾动脉预埋导丝和所述右肾动脉预埋导丝一端分别经两个所述预埋导丝侧孔穿入两个所述分支孔中,另一端由所述开窗支架内分别从所述开窗支架上的左肾动脉窗口和右肾动脉窗口穿出;所述预束缚导丝孔中还预设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所述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一端穿过所述预束缚导丝孔后由所述开窗支架上的肠系膜上窗口穿入所述开窗支架内。

优选地,还包括导引导管和导引导丝,所述导引导管内设有通孔和盲孔,所述导引导管侧壁上设有与所述盲孔底部连通的导引导丝侧孔,所述导引导丝侧孔一侧设有可区分方向的显影结构,所述导引导管通过所述通孔沿所述左肾动脉预埋导丝、所述右肾动脉预埋导丝或所述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穿入到人体中到达预定位置,使所述导引导丝侧孔与左肾动脉孔、右肾动脉孔或肠系膜上动脉孔对齐;所述导引导丝通过所述盲孔和所述导引导丝侧孔穿入至左肾动脉、右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

优选地,所述内管组件还包括导丝导引管,所述导丝导引管套设于两端的所述后释放装置之间的所述内管上,所述后释放导丝穿过一端的所述后释放装置后,先穿过所述导丝导引管,然后再穿过另一端的所述后释放装置;所述多腔管外套设有加强管,所述加强管设置于所述外鞘管内,所述加强管一端穿过所述外鞘管延伸至所述安装孔内并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孔内。

优选地,还包括保护壳,所述外鞘管靠近所述三叉结构的一端、所述外鞘管与所述三叉结构之间的所述多腔管以及所述三叉结构均设置于所述保护壳内,所述外鞘管能够轴向滑动于所述保护壳内,所述三叉结构固定安装于所述保护壳内。

优选地,还包括固定握持部和滑动组件,所述固定握持部固定套设于所述保护壳靠近所述锥形头的一端,所述保护壳紧邻所述固定握持部的一段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并设有轴向延伸的滑槽;所述外鞘管靠近所述三叉结构的一端外壁上固定套设有外管套,所述外管套外壁上固定设有防转块,所述防转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滑槽中;

所述滑动组件包括滑动壳、滑动套、滑动尾盖、弹簧、滑动板、压套和滑动按钮,所述滑动套套设于所述保护壳外,所述滑动套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压套套设于所述滑动套外,所述压套与所述滑动套轴向相对滑动连接,周向相对固定连接,所述压套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滑动尾盖套设于所述保护壳外并与所述滑动套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滑动板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滑动套外侧壁上,所述转轴两侧的所述滑动板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相对应,所述第一端内侧面上设有滑动牙;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滑动套外,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所述滑动尾盖和所述压套相抵,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所述弹簧挤压所述压套使所述压套径向向内挤压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通孔使所述滑动牙与所述外螺纹啮合,同时所述第二端伸入至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滑动壳套设于所述压套、所述弹簧和所述滑动尾盖外,所述滑动壳上设有滑孔,所述滑动按钮穿过所述滑孔与所述压套固定连接,推动所述滑动按钮压缩所述弹簧时,所述压套径向向内挤压所述第二端使所述滑动牙与所述外螺纹脱离啮合,所述滑动壳内设有一圈旋转槽,所述防转块穿过所述滑槽伸入至所述旋转槽中,所述防转块能够相对转动于所述旋转槽中。

优选地,所述保护壳远离所述锥形头的一端设有导丝管,所述导丝管内设有导丝共用孔,所述导丝共用孔与所述多腔管远离所述外鞘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导丝管上设有能够拆卸的后释放头和预束缚释放头,所述后释放头和所述预束缚释放头内均设有能够拆卸的释放柱,所述释放柱内设有多个导丝固定孔;所述后释放导丝穿过所述导丝共用孔后通过所述导丝固定孔固定连接在所述后释放头内的所述释放柱上,所述预束缚导丝穿过所述导丝共用孔后通过所述导丝固定孔固定连接在所述预束缚释放头内的所述释放柱上,所述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穿过所述导丝共用孔。

优选地,所述后释放装置包括后释放套管,所述后释放套管内设有与所述内管相配合的后释放内管孔,所述后释放套管外周面上均匀设有三个凸起,各所述凸起中均设有一个导丝穿入孔,所述导丝穿入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后释放内管孔的轴线,各所述导丝穿入孔内均穿设一根所述后释放导丝。

优选地,所述预埋导丝孔为长圆孔,所述长圆孔的两个直边中部向内凸出呈弧形并与两个圆弧边平滑连接,所述预束缚导丝孔和所述后释放导丝孔设置于所述预埋导丝孔的一侧,所述内管孔设置于所述预埋导丝孔的另一侧。所述长圆孔的独特设计,使得所述多腔管的管径规格在17F及以下时,仍可以实现负载两个分支支架并进行输送操作。

所述预埋导丝孔为异形孔,使获得最大尺寸,方便分支支架通过异形孔,且所述异形孔为“花生”形状结构,一方面可以在三叉侧孔(分支孔)进入预埋导丝孔时获得较大的转弯半径,方便分支支架进入,同时“花生”形状的中间较细端直径略小于分支支架,保证分支支架在对应侧的预埋孔,方便分支支架从预埋孔进入分支血管。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通过外鞘管、三叉结构和多腔管的配合使用将开窗支架输送至血管内,通过预埋导丝孔可以不用退出人体直接进行内部超选并送入分支支架,有效地降低分支导丝从覆膜支架的开窗位置穿出并进入分支血管的操作难度,降低了手术难度。

进一步地,本系统预束缚导丝及后释放导丝和后释放装置的设置在保持便捷的同时更安全,不会误操作,降低手术失败风险。

进一步地,本系统可以精准控制释放支架程度,也可快速完全释放支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的A-A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多腔管的侧视图;

图5为图4中多腔管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内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多腔管和加强管与三叉结构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导引导管的剖视图;

图9为图8中导引导管中的C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中的D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中的E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为图3中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中的F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中后释放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后释放装置的侧视图;

图15为本发明中后释放头和预束缚释放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中后释放头和预束缚释放头的侧视图;

图17为图16中后释放头和预束缚释放头的G-G剖视图;

图18为本发明中释放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中释放柱的剖视图;

图20为本发明中滑动组件中除去滑动壳后的侧视图;

图21为图20中滑动组件中除去滑动壳后的H-H剖视图;

图22为本发明中滑动组件中除去滑动壳后爆炸图;

图23为本发明中旋转滑动壳缓慢释放支架时的操作示意图;

图24为本发明中通过滑动按钮快速释放支架时的操作示意图;

图中:1-外鞘管、2-三叉结构、3-多腔管、4-内管组件、5-导引导管、6-主管、7-支管、8-安装孔、9-分支孔、10-预束缚导丝孔、11-后释放导丝孔、12-预埋导丝孔、13-内管孔、14-预埋导丝侧孔、15-内管、16-锥形头、17-后释放装置、18-通孔、19-盲孔、20-导引导丝侧孔、21-显影结构、22-导丝导引管、23-加强管、24-保护壳、25-固定握持部、26-滑动组件、27-外螺纹、28-滑槽、29-外管套、30-防转块、31-滑动壳、32-滑动套、33-滑动尾盖、34-弹簧、35-滑动板、36-压套、37-滑动按钮、38-第一通孔、39-第二通孔、40-第一端、41-第二端、42-滑动牙、43-滑孔、44-旋转槽、45-导丝管、46-后释放头、47-预束缚释放头、48-释放柱、49-导丝固定孔、50-后释放套管、51-后释放内管孔、52-凸起、53-导丝穿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地降低分支导丝从覆膜支架的开窗位置穿出并进入分支血管的操作难度。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图2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开窗支架的输送系统,包括外鞘管1、三叉结构2和多腔管3;外鞘管1为中空结构,用于容纳开窗支架;三叉结构2包括主管6,主管6两侧侧壁上各设有一个支管7,主管6内设有安装孔8,各支管7内均设有分支孔9;多腔管3内设有预埋导丝孔12,多腔管3管壁的两侧均设有与预埋导丝孔12连通的预埋导丝侧孔14,多腔管3滑动设置于外鞘管1内,多腔管3一端穿过外鞘管1固定安装于安装孔8内,且两个预埋导丝侧孔14分别与两个分支孔9连通。

所述预埋导丝孔12为异形孔,使获得最大尺寸,方便分支支架通过异形孔,且所述异形孔为“花生”形状结构,一方面可以在三叉侧孔(分支孔9)进入预埋导丝孔12时获得较大的转弯半径,方便分支支架进入,同时“花生”形状的较细端直径略小于分支支架,保证分支支架在对应侧的预埋孔,方便分支支架从预埋孔进入分支血管。

多腔管3至少包含三个圆孔以及一个外形如花生/葫芦的预埋导丝孔12,其中三个圆孔,一个用于放置内管(即金属管),一个用于容纳后释放导丝(通常三根),一个用于容纳预束缚导丝以及肠系膜上动脉的预埋导丝;其中金属管所在圆孔位于下端,保证整个覆膜支架形态稳定,其他两个圆孔位于上端,避免切割异形孔腔(预埋导丝孔12),保证双肾分支支架入路畅通。多腔管3外径6.2mm,为保证加工质量,壁厚0.3mm,则经过相关计算该“花生”形预埋导丝孔12大圆直径2.96 mm。

通过外鞘管1、三叉结构2和多腔管3的配合使用将开窗支架输送至血管内,通过预埋导丝孔12可以不用退出人体直接进行内部超选并送入分支支架,有效地降低分支导丝从覆膜支架的开窗位置穿出并进入分支血管的操作难度,降低了手术难度。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内管组件4,内管组件4包括内管15、锥形头16和后释放装置17;多腔管3内设有内管孔13、后释放导丝孔11和预束缚导丝孔10,预束缚导丝孔10内预设预束缚导丝,预束缚导丝一端穿过预束缚导丝孔10后与开窗支架连接将开窗支架束缚于收缩状态;内管15设置于内管孔13内,内管15的一端穿过内管孔13与锥形头16连接,锥形头16与多腔管3之间的内管15上靠近多腔管3一端设有两个后释放装置17,靠近锥形头16的一端设有一个后释放装置17;后释放导丝孔11中预设后释放导丝,后释放导丝一端穿过后释放导丝孔11后,依次穿过靠近多腔管3的两个后释放装置17及靠近锥形头16的后释放装置17连接在锥形头16上,开窗支架两端的裸段通过后释放导丝分别压设于靠近多腔管3的两个后释放装置17之间以及靠近锥形头16的后释放装置17与锥形头16之间,以将开窗支架压紧于内管15上;释放开窗支架时,先释放预束缚导丝将开窗支架展开,然后释放后释放导丝将开窗支架释放,保证医生操作时不会误操作,降低手术失败风险。

本实施例中,预埋导丝孔12内预设左肾动脉预埋导丝和右肾动脉预埋导丝,左肾动脉预埋导丝和右肾动脉预埋导丝一端分别经两个预埋导丝侧孔14穿入两个分支孔9中,另一端由开窗支架内分别从开窗支架上的左肾动脉窗口和右肾动脉窗口穿出;预束缚导丝孔10中还预设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一端穿过预束缚导丝孔10后由开窗支架上的肠系膜上窗口穿入开窗支架内。左肾动脉预埋导丝、右肾动脉预埋导丝以及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能够起到导向作用,方便下述导引导管5的导入,从而便于通过导引导管5将各分支支架的分支导丝(泥鳅导丝)导入分支血管中。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导引导管5和导引导丝,导引导管5内设有通孔18和盲孔19,导引导管5侧壁上设有与盲孔19底部连通的导引导丝侧孔20,导引导丝侧孔20一侧设有显影结构21,导引导管5通过通孔18沿左肾动脉预埋导丝、右肾动脉预埋导丝或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穿入到人体中到达预定位置,使导引导丝侧孔20与左肾动脉孔、右肾动脉孔或肠系膜上动脉孔对齐;导引导丝通过盲孔19和导引导丝侧孔20穿入至左肾动脉、右肾动脉或肠系膜上动脉。其中,导引导丝侧孔20一侧的显影结构21为可区分方向的显影结构,例如“C”形、“U”形等结构,“C”形和“U”形的显影结构的开口与导引导丝侧孔20开口方向一致,以便于进行后续的超选。外鞘管1靠近锥形头16的一端具有显影环,方便术中确定位置。

本实施例中,内管组件4还包括导丝导引管22,导丝导引管22套设于两端的后释放装置17之间的内管15上,后释放导丝穿过一端的后释放装置17后,先穿过导丝导引管22,然后再穿过另一端的后释放装置17;多腔管3外套设有加强管23,加强管23设置于外鞘管1内,加强管23一端穿过外鞘管1延伸至安装孔8内并固定安装于安装孔8内。通过导丝导引管22的设置,保证后释放导丝不会弯曲,进而保证释放行程。通过加强管23的设置,提高强度,避免多腔管3弯曲而影响使用。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保护壳24,外鞘管1靠近三叉结构2的一端、外鞘管1与三叉结构2之间的多腔管3以及三叉结构2均设置于保护壳24内,外鞘管1能够轴向滑动于保护壳24内,三叉结构2固定安装于保护壳24内。通过保护壳24能够对其内部的结构进行保护,防止内部结构受损。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握持部25和滑动组件26,固定握持部25固定套设于保护壳24靠近锥形头16的一端,保护壳24紧邻固定握持部25的一段外周面上设有外螺纹27,并设有轴向延伸的滑槽28;外鞘管1靠近三叉结构2的一端外壁上固定套设有外管套29,外管套29外壁上固定设有防转块30,防转块30滑动设置于滑槽28中;

滑动组件26包括滑动壳31、滑动套32、滑动尾盖33、弹簧34、滑动板35、压套36和滑动按钮37,滑动套32套设于保护壳24外,滑动套32侧壁上设有第一通孔38,压套36套设于滑动套32外,压套36与滑动套32轴向相对滑动连接,周向相对固定连接,压套36侧壁上设有第二通孔39,滑动尾盖33套设于保护壳24外并与滑动套32一端固定连接,滑动板35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滑动套32外侧壁上,转轴两侧的滑动板35分别为第一端40和第二端41,第一端40和第二端41分别与第一通孔38和第二通孔39相对应,第一端40内侧面上设有滑动牙42;弹簧34套设于滑动套32外,弹簧34两端分别与滑动尾盖33和压套36相抵,弹簧34处于压缩状态,弹簧34挤压压套36使压套36径向向内挤压第一端40,第一端40通过第一通孔38使滑动牙42与外螺纹27啮合,同时第二端41伸入至第二通孔39内;滑动壳31套设于压套36、弹簧34和滑动尾盖33外,滑动壳31上设有滑孔43,滑动按钮37穿过滑孔43与压套36固定连接,推动滑动按钮37压缩弹簧34时,压套36径向向内挤压第二端41使滑动牙42与外螺纹27脱离啮合,滑动壳31内设有一圈旋转槽44,防转块30穿过滑槽28伸入至旋转槽44中,防转块30能够相对转动于旋转槽44中。其中,滑动按钮37与压套36一体成型制作。精准控制释放支架程度时,只需缓慢旋转滑动壳31即可,滑动壳31带动压套36和滑动套32一起旋转,由于滑动牙42与外螺纹27啮合,从而使得滑动壳31在保护壳24上螺旋移动,移动更加精准,通过旋转槽44和防转块30的设置,滑动壳31带动外鞘管1轴向移动,进而实现精准控制释放支架程度的目的;快速释放支架时,推动滑动按钮37,使滑动牙42与外螺纹27脱离啮合,滑动壳31能够直接沿轴向快速移动,从而带动外鞘管1轴向快速移动,实现支架的快速释放。

本实施例中,保护壳24远离锥形头16的一端设有导丝管45,导丝管45内设有导丝共用孔,导丝共用孔与多腔管3远离外鞘管1的一端连通,导丝管45上设有能够拆卸的后释放头46和预束缚释放头47,后释放头46和预束缚释放头47内均设有能够拆卸的释放柱48,释放柱48内设有多个导丝固定孔49;后释放导丝穿过导丝共用孔后通过导丝固定孔49固定连接在后释放头46内的释放柱48上,预束缚导丝穿过导丝共用孔后通过导丝固定孔49固定连接在预束缚释放头47内的释放柱48上,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穿过导丝共用孔。设置可拆卸的后释放头46和预束缚释放头47以及可拆卸的释放柱48,便于将各导丝进行固定以及后续的释放。

本实施例中,后释放装置17包括后释放套管50,后释放套管50内设有与内管15相配合的后释放内管孔51,后释放套管50外周面上均匀设有三个凸起52,各凸起52中均设有一个导丝穿入孔53,导丝穿入孔53的轴线平行于后释放内管孔51的轴线,各导丝穿入孔53内均穿设一根后释放导丝,能够将开窗支架更加稳定的压紧于内管15上。其中,锥形头16与多腔管3之间的内管15上,靠近多腔管3的一端设有两个后释放装置17,靠近锥形头16的一端设有一个后释放装置17。设置两个后释放装置17能够保证后释放导丝更加稳定。

本实施例中,预埋导丝孔12为长圆孔,长圆孔的两个直边中部向内凸出呈弧形并与两个圆弧边平滑连接,预束缚导丝孔10和后释放导丝孔11设置于预埋导丝孔12的一侧,内管孔13设置于预埋导丝孔12的另一侧。预埋导丝孔12的设置更有利于导引导管5的通过。

开窗支架输送系统使用过程如下:

将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和左右肾动脉预埋导丝沿由髂动脉切口从左锁骨下动脉穿出。

借助X射线成像设备显示覆膜支架上的第二开孔显影环(肠系膜上窗口边缘的显影环)与患者肠系膜上动脉水平重合来确定系统到达预定位置。

释放外鞘管1至肠系膜上动脉开口:将一只手放在固定握持部25上,稳住输送系统,然后用另一只手顺时针旋转滑动壳31,露出覆膜支架上第一个显影点“6”,旋转输送系统,保证支架上显影点“6”处于正位。继续旋转滑动壳31直至外鞘管显影环与支架中间的显影点“6”重合。

调整覆膜支架肠系膜上动脉开孔显影环前后位置,确保显影环位置与患者肠系膜上动脉开口重合。

肠系膜上动脉超选:将准备好的穿刺鞘从左锁骨下沿导丝穿入到人体中,然后从导引导管5近端锥形头部的通孔18中穿入肠系膜上动脉预埋导丝,并将导引导管5送入人体中,同时借助X射线显示屏监控导引导管5头部显影结构21(显影点或显影柱)的移动,直至显影结构21到达预定位置,导引导管5的头端抵住外鞘管1。旋转导引导管5,使导引导丝侧孔20与肠系膜上动脉孔对齐。

将导引导丝(泥鳅导丝)从导引导管5的盲孔19送入,从导引导丝侧孔20穿出进入肠系膜上动脉。

调整外鞘管1位置,使开窗支架完全露出外鞘管1。

左右肾动脉超选:将准备好的导引导管5沿左肾动脉预埋导丝从三叉结构2中的左支管7中的分支孔9中穿入,同时借助X射线显示屏监控导引导管5头部显影结构21(显影点或显影柱)的移动,直至显影结构21到达预定位置。旋转导引导管5,使导引导丝侧孔20与左肾动脉孔对齐。将导引导丝(泥鳅导丝)从导引导管5的盲孔19送入,从导引导丝侧孔20穿出进入左肾动脉。右肾重复上述操作超选。

释放预束缚与裸段固定输送系统,拧松预束缚释放头47上的小螺头,将预束缚释放头47往远端拉,释放预束缚导丝,直至覆膜支架预束缚弹开。

拧松后释放头46上的小螺头,将后释放头46缓缓向远端拉,释放后释放导丝,直至覆膜支架远端裸段完全弹开。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用于输送设备的可移动支架系统
  • 一种平开窗排水系统及平开窗
  • 支架系统及其输送装置、后释放结构与支架
  • 一种预开窗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和使用方法
  • 一种预开窗主动脉覆膜支架及其输送系统和使用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06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