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可穿戴设备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8:53


一种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等)的可玩性越来越高,可穿戴设备正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现有的可穿戴设备通常包括托板、主机以及设置在主机中的翻动组件及转动组件。其中,主机通过翻动组件及转动组件与托板相连接,以使得主机可相对托板翻动及转动。

然而,由于翻动组件及转动组件均设置在主机中,导致主机中的空间被翻动组件及转动组件大量的占用,从而导致主机的体积较大、无法小型化设计,进而导致整个可穿戴设备的体积较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其能够解决主机的体积较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公开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

托板;

主机;

支架,所述支架通过转动组件与所述托板可转动地连接,以使所述支架能够相对所述托板在平行于所述托板的平面内转动,所述转动组件位于所述主机外部,所述主机通过翻转组件与所述支架可转动地连接,以使所述主机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所述托板的方向翻转。

可选地,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轴,所述支架位于所述主机外,所述转动轴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所述托板的方向延伸且与所述托板可转动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

底板;

第一连接耳及第二连接耳,所述第一连接耳及所述第二连接耳相对设置于所述底板靠近所述主机的一侧,所述主机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耳及所述第二连接耳之间且通过所述翻转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和/或所述第二连接耳可转动地连接;

所述转动轴的第一端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主机的一侧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摩擦件、第一调节件及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摩擦件与所述托板固定连接,所述转动轴可转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摩擦件中,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摩擦件接触,所述转动轴上设置有第一调节件,所述第一调节件可沿所述转动轴的轴向来回调节,所述第一摩擦件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一调节件之间夹设有第一弹性元件,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摩擦件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及所述第一调节件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转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摩擦件,所述第二摩擦件固定套设在所述转动轴上,所述第二摩擦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摩擦件的远离所述底板的一侧及所述第一弹性元件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元件包括多个蝶片,多个所述蝶片套设在所述转动轴上且相互抵接。

可选地,多个所述蝶片两两一组形成蝶片组,每组所述蝶片组中的所述蝶片同向设置,相邻所述蝶片组的凸出端相贴合且相背设置。

可选地,每组所述蝶片组中的所述蝶片的凸出端相贴合设置。

可选地,所述托板包括表带安装部,所述表带安装部具有容纳腔,至少部分所述转动轴容置在所述容纳腔中。

可选地,所述翻转组件包括:

第一翻转轴,所述第一翻转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所述第二连接耳的方向延伸;

第二翻转轴,所述第二翻转轴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耳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所述第一连接耳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翻转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二翻转轴的轴线共线,所述第一翻转轴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翻转轴的第二端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主机分别与所述第一翻转轴的第二端及第二翻转轴的第二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主机包括靠近所述托板的背面以及与所述背面相背设置的显示面,所述第一翻转轴的轴线与所述背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翻转轴的轴线与所述显示面之间的距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翻转轴的第一端通过阻尼圈与所述第一连接耳可转动地连接;

和/或,

所述第二翻转轴的第一端通过阻尼圈与所述第二连接耳可转动地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翻转轴可转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一连接耳中,所述第一翻转轴上设置有第二调节件,所述第二调节件可沿所述第一翻转轴的轴向来回调节,所述第一连接耳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耳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调节件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元件,所述第二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耳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接耳的一侧及所述第二调节件相抵接;

和/或,

所述第二翻转轴可转动地插设于所述第二连接耳中,所述第二翻转轴上设置有第三调节件,所述第三调节件可沿所述第二翻转轴的轴向来回调节,所述第二连接耳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耳的一侧与所述第三调节件之间夹设有第三弹性元件,所述第三弹性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耳的远离所述第一连接耳的一侧及所述第三调节件相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翻转轴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二调节件为螺母,所述螺母旋接在所述第一翻转轴的第一端;

和/或,

所述第二翻转轴设置有螺纹,所述第三调节件为螺母,所述螺母旋接在所述第二翻转轴的第一端。

可选地,所述托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支架通过转动组件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第一端。

可选地,所述主机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及自由端,所述连接端通过所述翻转组件与所述支架可转动的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端设置有卡扣部,当所述主机朝靠近所述托板的方向翻转至贴合在所述托板上时,所述自由端与所述卡扣部相互卡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在于:

由于支架通过转动组件与托板可转动地连接,因此,支架能够相对托板在平行于托板的平面内转动。在支架能够相对托板在平行于托板的平面内转动的前提下,由于主机通过翻转组件与支架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当主机受到沿平行于托板的方向的转动力时,在转动组件的作用下,可以使得支架相对托板在平行于托板的平面内转动,进而可以使得主机相对托板在平行于托板的平面内转动,至此,则实现了主机相对托板在平行于托板的平面内转动的目的。

由于主机通过翻转组件与支架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当主机受到朝靠近或者远离托板的方向翻转力时,在翻转组件的作用下,可以使得主机相对托板朝靠近或远离托板的方向翻转。至此,则实现了主机相对托板朝靠近或远离托板的方向翻转的目的。

其中,由于支架通过转动组件与托板可转动地连接,且转动组件位于主机外部,这么一来,转动组件将不会占用主机的内部空间。这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转动组件设置在主机中的方式来说,可以减少转动组件对主机的内部空间的占用。如此一来,可以使得主机的体积较小,从而可以使得主机小型化设计,进而可以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的体积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可穿戴设备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的可穿戴设备在A-A位置处的剖面图;

图4是图3中的可穿戴设备在B位置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穿戴设备在B位置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托板;11-表带安装部;12-第一端;13-第二端;131-卡扣部;110-容纳腔;

2-主机;21-背面;22-显示面;23-连接端;24-自由端;

3-支架;31-底板;32-第一连接耳;33-第二连接耳;

4-转动组件;41-转动轴;42-第一摩擦件;43-第一调节件;44-第一弹性元件;440-蝶片组;441-蝶片;45-第二摩擦件;

5-翻转组件;51-第一翻转轴;511-第二调节件;512-第二弹性元件;513-垫片;52-第二翻转轴;521-第三调节件;522-第三弹性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可穿戴设备的分解图。

参见图1及图2,该可穿戴设备包括:托板1、主机2、支架3、转动组件4及翻转组件5。其中,支架3通过转动组件4与托板1可转动地连接,以使支架3能够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转动组件4位于主机2外部,主机2通过翻转组件5与支架3可转动地连接,以使主机2能够朝靠近或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需要使得主机2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时,由于支架3通过转动组件4与托板1可转动地连接,因此,支架3能够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在支架3能够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的前提下,由于主机2通过翻转组件5与支架3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当主机2受到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的转动力时,在转动组件4的作用下,可以使得支架3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进而可以使得主机2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至此,则实现了主机2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的目的。

在需要使得主机2相对托板1朝靠近或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时,由于主机2通过翻转组件5与支架3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当主机2受到朝靠近或者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力时,在翻转组件5的作用下,可以使得主机2相对托板1朝靠近或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至此,则实现了主机2相对托板1朝靠近或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的目的。

其中,由于支架3通过转动组件4与托板1可转动地连接,且转动组件4位于主机2外部,这么一来,转动组件4将不会占用主机2的内部空间。这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转动组件设置在主机2中的方式来说,可以减少转动组件4对主机2的内部空间的占用。如此一来,可以使得主机2的体积较小,从而可以使得主机2小型化设计,进而可以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的体积较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智能手表或者任意可能的可穿戴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2,转动组件4包括:转动轴41,支架3位于主机2外,转动轴41的第一端与支架3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延伸且与托板1可转动地连接。由于支架3位于主机2外,因此,支架3将不会占用主机2的内部空间。当支架3不会占用主机2的内部空间时,可以使得主机2的体积较小,进而可以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的体积较小。

另外,由于转动轴41的第一端与支架3连接、第二端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延伸且与托板1可转动地连接,因此,在需要实现支架3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时,首先可以使得支架3受到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的转动力,在支架3受到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的转动力时,在转动轴41的作用下可以使得支架3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也即是,通过转动轴41即可使得支架3实现相对托板1在平行于托板1的平面内转动的目的,结构设计非常简单,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转动组件4的制作成本,进而可以降低整个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成本。

其中,转动轴41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焊接、胶水粘接或者螺纹连接等任意可能的方式与支架3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支架3包括:底板31、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连接耳33。其中,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连接耳33相对设置于底板31靠近主机2的一侧,主机2位于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连接耳33之间且通过翻转组件5分别与第一连接耳32和第二连接耳33可转动地连接。转动轴41的第一端与底板31远离主机2的一侧连接。

由于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连接耳33相对设置于底板31靠近主机2的一侧,因此,第一连接耳32、第二连接耳33及底板31三者可以大致构成一个“U”形结构,由于主机2位于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连接耳33之间且通过翻转组件5分别与第一连接耳32和第二连接耳33可转动地连接,因此,主机2将被夹持在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连接耳33之间,也即是,主机2将被夹持在“U”形结构的两个竖板之间,这样,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连接耳33可以在主机2的两侧保护主机2,进而可以使得主机2更稳定地连接在支架3上。

由于转动轴41的第一端与底板31远离主机2的一侧连接,又由于转动轴41的第二端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延伸,因此,整个转动轴41将不会占用主机2的内部空间。当转动轴41不会占用主机2的内部空间时,可以使得主机2的体积较小,进而可以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的体积较小。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主机2也可以通过翻转组件5只与第一连接耳32和第二连接耳33中的一者可转动地连接,只需能够使得主机2够朝靠近或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当主机2通过翻转组件5只与第一连接耳32和第二连接耳33中的一者可转动地连接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整个翻转组件5的零部件的数量。

示例性地,假设翻转组件5包括翻转轴,当主机2通过翻转组件5分别与第一连接耳32和第二连接耳33可转动地连接时,翻转组件5需包括两个翻转轴,两个翻转轴中的一者对应第一连接耳32、且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一连接耳32上,两个翻转轴中的另一者对应第二连接耳33、且可旋转地设置在第二连接耳33上。当主机2通过翻转组件5只与第一连接耳32和第二连接耳33中的一者可转动地连接时,显然,只需一个翻转轴即可实现,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整个翻转组件5的零部件的数量。

需要说明的是,底板31、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连接耳33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转动组件4还包括第一摩擦件42、第一调节件43及第一弹性元件44,其中,第一摩擦件42与托板1固定连接,转动轴41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一摩擦件42中,底板31与第一摩擦件42接触,转动轴41上设置有第一调节件43,第一调节件43可沿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一摩擦件42的远离底板31的一侧与第一调节件43之间夹设有第一弹性元件44,第一弹性元件44分别与第一摩擦件42的远离底板31的一侧及第一调节件43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当支架3相对托板1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转动时,可以使得转动轴41跟随支架3转动,进而使得转动轴41相对托板1转动,由于第一摩擦件42与托板1固定连接,转动轴41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一摩擦件42中,因此,当转动轴41跟随支架3转动时,可以使得转动轴41相对第一摩擦件42转动。由于转动轴41上设置有第一调节件43,第一摩擦件42的远离底板31的一侧与第一调节件43之间夹设有第一弹性元件44,第一弹性元件44分别与第一摩擦件42的远离底板31的一侧及第一调节件43相抵接,因此,通过沿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一调节件43,可以使得第一弹性元件44夹紧在第一摩擦件42与第一调节件43之间,进而使得第一弹性元件4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一弹性元件44具有弹力。

在第一弹性元件44具有弹力之后,在第一弹性元件44的弹力作用下,底板31与第一摩擦件42将接触,第一弹性元件44与第一摩擦件42也将接触,这么一来,当转动轴41相对第一摩擦件42转动时,底板31与第一摩擦件42之间将产生摩擦力,上述摩擦力可以起到阻尼的效果,也即是,支架3相对托板1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转动时,支架3与托板1之间具有阻尼,如此一来,当支架3相对托板1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转动时,一方面,转动的更加平稳,不会松松垮垮。另一方面,在支架3相对托板1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转动到目标位置之后,在阻尼的作用下,支架3还可以保持在该目标位置上,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的人性化,使用效果更好。

通过设置第一调节件43,由于第一调节件43可沿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因此,通过沿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一调节件43,可以调节第一弹性元件44发生弹性形变的形变量,进而可以调节第一弹性元件44的弹力的大小,在第一弹性元件44的弹力的大小可以调节的情况下,可以使得底板31与第一摩擦件42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可以调节,进而使得支架3与托板1之间的阻尼的大小可以调节,从而使得该可穿戴设备的性能更好。

其中,上述第一调节件43可以为螺母,当第一调节件43为螺母时,转动轴41上可以设置有螺纹,这样,通过旋转第一调节件43,即可实现沿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一调节件43的目的,实现方式非常的简单,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成本。

当然,第一调节件43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元器件,比如,第一调节件43还可以为调节圈,调节圈套在转动轴41上,调节圈上设置有朝向转动轴41的顶丝,这样,当需要在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调节圈时,首先可以朝着第一方向旋转顶丝,使得顶丝靠近转动轴41的一端朝远离转动轴41的方向移动,直至顶丝靠近转动轴41的一端与转动轴41之间脱离接触,接着,可以沿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调节圈,当调节圈被调节到目标位置之后,可以朝着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顶丝,使得顶丝的靠近转动轴41的一端朝靠近转动轴41的方向移动,直至顶丝抵接在转动轴41上,这样,即可使得调节圈保持在该目标位置上。依此方法可以实现沿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一调节件43的目的。也即是,只需使得第一调节件43能够沿转动轴41的轴向来回调节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调节件43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弹性元件44可以为弹片、蝶片等,只需能够产生弹力,使得底板31与第一摩擦件42接触、第一弹性元件44与第一摩擦件42之间也接触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第一弹性元件44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转动组件4还包括第二摩擦件45,第二摩擦件45固定套设在转动轴41上,第二摩擦件45分别与第一摩擦件42的远离底板31的一侧及第一弹性元件44相抵接。当转动组件4还包括第二摩擦件45时,由于第二摩擦件45固定套设在转动轴41时,因此,当转动轴41相对第一摩擦件42转动时,可以使得第二摩擦件45相对第一摩擦件42转动,由于第二摩擦件45分别与第一摩擦件42的远离底板31的一侧及第一弹性元件44相抵接,因此,当第二摩擦件45相对第一摩擦件42转动时,可以使得第二摩擦件45与第一摩擦件42之间产生摩擦力,进而使得支架3与托板1之间具有阻尼,从而使得当支架3相对托板1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转动时,一方面,转动的更加平稳,不会松松垮垮。另一方面,在支架3相对托板1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转动到目标位置之后,在阻尼的作用下,支架3还可以保持在该目标位置上,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的人性化,使用效果更好。

通过设置第二摩擦件45,可以避免第一弹性元件44直接与第一摩擦件42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摩擦件42被第一弹性元件44划伤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第一弹性元件44被第一摩擦件42划伤的情况发生。

当转动组件4还包括第二摩擦件45时,第二摩擦件45及第一摩擦件42均可以为端面凸轮,且第二摩擦件45凸轮所在的一侧和第一摩擦件42凸轮所在的一侧相互接触,如此一来,当第二摩擦件45相对第一摩擦件42转动时,在第二摩擦件45的凸轮及第一摩擦件42的凸轮的作用下,第二摩擦件45和第一摩擦件42之间可以形成档位,使得支架3相对托板1沿平行于托板1的方向转动时,功能更加的丰富,进而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的人性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及图4,第一弹性元件44包括多个蝶片441,多个蝶片441套设在转动轴41上且相互抵接。由于蝶片441被限位在第一调节件43及第一摩擦件42之间,因此,通过使得蝶片441套设在转动轴41上,可以避免蝶片441脱离转动轴41的情况发生,使得转动组件4的性能更加的稳定。

通过使得蝶片441的数量为多个,可以使得第一弹性元件44提供更大的弹力,进而可以使得支架3与托板1之间的阻尼效果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多个蝶片441两两一组形成蝶片组440,每组蝶片组440中的蝶片441同向设置,相邻蝶片组440的凸出端相贴合且相背设置。通过使得蝶片441两两一组形成蝶片组440,每组蝶片组440中的蝶片441同向设置,一方面,每个蝶片441可以充分的利用空间,进而可以起到节省空间的作用,从而可以使得整个转动组件4更加的小巧。另一方面,由于每组蝶片组440中的蝶片441是同向设置的,因此,蝶片441之间可以互相保护、互相支撑,进而可以提高蝶片441的使用寿命,从而可以提高整个转动组件4的使用寿命。

通过使得相邻蝶片组440的凸出端相贴合且相背设置,可以使得每个蝶片441的受力更加的均匀,进而可以避免多个蝶片441中的个别蝶片441容易破损毁坏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每组蝶片组440中的蝶片441的凸出端相贴合设置。通过使得每组蝶片组440中的蝶片441的凸出端相贴合设置,可以使得每个蝶片441的受力更加的均匀,进而可以更好地避免多个蝶片441中的个别蝶片441容易破损毁坏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及图3,托板1包括表带安装部11,表带安装部11具有容纳腔110,至少部分转动轴41容置在容纳腔110中。通过使得至少部分转动轴41容置在容纳腔110,一方面,表带安装部11可以将转动轴41保护起来,进而可以避免转动轴41刮伤用户的情况发生,使得该可穿戴设备更加的安全。另一方面,通过将至少部分转动轴41容置在容纳腔110中,可以避免转动轴41的该部分结构位于主机2中的情况发生,进而可以使得主机2变得小巧。

其中,容纳腔110可以为柱状容纳腔或者立方体容纳腔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容纳腔110的形状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翻转组件5包括:第一翻转轴51及第二翻转轴52。其中,第一翻转轴5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耳32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端朝靠近第二连接耳33的方向延伸。第二翻转轴52第一端与第二连接耳33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端朝靠近第一连接耳32的方向延伸,第一翻转轴51的轴线与第二翻转轴52的轴线共线,第一翻转轴51的第二端与第二翻转轴52的第二端之间存在间隙。主机2分别与第一翻转轴51的第二端及第二翻转轴52的第二端连接。

由于第一翻转轴51的第一端与第一连接耳32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端朝靠近第二连接耳33的方向延伸,第二翻转轴52第一端与第二连接耳33可转动地连接、第二端朝靠近第一连接耳32的方向延伸,第一翻转轴51的轴线与第二翻转轴52的轴线共线,主机2分别与第一翻转轴51的第二端及第二翻转轴52的第二端连接,因此,当主机2受到朝靠近或者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力时,第一翻转轴51可以相对第一连接耳32转动,第二翻转轴52也可以相对第二连接耳33转动,这样,即可以使得主机2相对托板1朝靠近或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至此,则实现了主机2相对托板1朝靠近或远离托板1的方向翻转的目的。

其中,由于第一翻转轴51的第二端与第二翻转轴52的第二端之间存在间隙,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整个翻转组件5的用料,进而达到节省制作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更加的轻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主机2包括靠近托板1的背面21以及与背面21相背设置的显示面22,第一翻转轴51的轴线与背面2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翻转轴51的轴线与显示面22之间的距离。通过使得第一翻转轴51的轴线与背面21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一翻转轴51的轴线与显示面22之间的距离,在转动组件4与翻转组件5的配合下,不仅可以使得主机2的背面21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翻转,直至主机2的背面21贴合在托板1上,还可以使得主机2的显示面22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翻转,直至主机2的显示面22贴合在托板1上,结构设计非常的巧妙,进而使得可穿戴设备的功能更加的丰富,可玩性更高。

其中,上述主机2的背面21只是用于指示与显示面22相背设置的一个面,并不作其他方面的限制,比如,主机2的背面21也可以为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面,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轴51的第一端通过阻尼圈与第一连接耳32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一翻转轴51的第一端通过阻尼圈与第一连接耳32可转动地连接时,可以使得主机2与支架3之间具有阻尼,这样,当主机2相对托板1翻转时,一方面,翻转的更加平稳,不会松松垮垮。另一方面,在阻尼的作用下,主机2可以在任意位置悬停,进而可以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的人性化,使用效果更好。

进一步地,第二翻转轴52的第一端通过阻尼圈与第二连接耳33可转动地连接。当第二翻转轴52的第一端也通过阻尼圈与第二连接耳33可转动地连接时,其能够带来跟第一翻转轴51的第一端通过阻尼圈与第一连接耳32可转动地连接相同或者类似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更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轴51的第一端通过阻尼圈与第一连接耳32可转动地连接的同时,第二翻转轴52的第一端也通过阻尼圈与第二连接耳33可转动地连接,这样,当主机2相对托板1翻转时,可以翻转的更加平稳,性能也更加的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一翻转轴51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一连接耳32中,第一翻转轴51上设置有第二调节件511,第二调节件511可沿第一翻转轴51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一连接耳32的远离第二连接耳33的一侧与第二调节件511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元件512,第二弹性元件512分别与第一连接耳32的远离第二连接耳33的一侧及第二调节件511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当主机2相对支架3翻转时,由于主机2与第一翻转轴51的第二端连接,第一翻转轴51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一连接耳32中,因此,可以使得第一翻转轴51相对第一连接耳32转动,由于第一翻转轴51上设置有第二调节件511,第一连接耳32的远离第二连接耳33的一侧与第二调节件511之间夹设有第二弹性元件512,第二弹性元件512分别与第一连接耳32的远离第二连接耳33的一侧及第二调节件511相抵接,因此,通过沿第一翻转轴51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二调节件511,可以使得第二弹性元件512夹紧在第一连接耳32的远离第二连接耳33的一侧及第二调节件511之间,进而使得第二弹性元件512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第二弹性元件512具有弹力。

在第二弹性元件512具有弹力之后,在第二弹性元件512的弹力作用下,第二弹性元件512与第一连接耳32的远离第二连接耳33的一侧将接触,这么一来,当第一翻转轴51相对第一连接耳32转动时,第二弹性元件512与第一连接耳32之间将产生摩擦力,上述摩擦力可以起到阻尼的效果,也即是,主机2相对支架3翻转时,主机2与支架3之间具有阻尼,如此一来,当主机2相对支架3翻转时,一方面,翻转的更加平稳,不会松松垮垮。另一方面,在阻尼的作用下,主机2可以在任意位置悬停,进而可以使得可穿戴设备更加的人性化,使用效果更好。

其中,第二弹性元件512可以与第一弹性元件44的结构相同或者类似,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保护第二弹性元件51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二弹性元件512与第二调节件511之间可以设置垫片513,第二弹性元件512与第一连接耳32之间也可以设置垫片513,且垫片套设在第一翻转轴51上,这样,一方面,垫片513可以保护第二弹性元件512,避免第二弹性元件512被刮伤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垫片513也可以保护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调节件511,进而可以避免第一连接耳32及第二调节件511被刮伤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翻转轴52可转动地插设于第二连接耳33中,第二翻转轴52上设置有第三调节件521,第三调节件521可沿第二翻转轴52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二连接耳33的远离第一连接耳32的一侧与第三调节件521之间夹设有第三弹性元件522,第三弹性元件522分别与第三调节件521及第二连接耳33的远离第一连接耳32的一侧相抵接。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翻转轴52、第二连接耳33、第三调节件521及第三弹性元件522之间的位置关系、动作原理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翻转轴51、第一连接耳32中、第二调节件511及第二弹性元件512之间的位置关系、动作原理类似,具体可参照上述实施例中的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为了保护第三弹性元件522,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三弹性元件522与第三调节件521之间可以设置垫片513,第三弹性元件522与第二连接耳33之间也可以设置垫片513,且垫片513套设在第二翻转轴52上,这样,一方面,垫片513可以保护第三弹性元件522,避免第三弹性元件522被刮伤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垫片513也可以保护第二连接耳33及第三调节件521,进而可以避免第二连接耳33及第三调节件521被刮伤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翻转轴51设置有螺纹,第二调节件511为螺母,螺母旋接在第一翻转轴51上。这样,通过旋转第二调节件511,即可实现沿第一翻转轴51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二调节件511的目的,实现方式非常的简单,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成本。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翻转轴52设置有螺纹,第三调节件521为螺母,螺母旋接在第二翻转轴52上。这样,通过旋转第三调节件521,即可实现沿第二翻转轴52的轴向来回调节第三调节件521的目的,实现方式非常的简单,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该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成本。

当然,也可以在第一翻转轴51设置有螺纹,第二调节件511为螺母,螺母旋接在第一翻转轴51上的同时,第二翻转轴52设置有螺纹,第三调节件521为螺母,螺母旋接在第二翻转轴52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托板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2及第二端13,支架3通过转动组件4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一端12。通过使得支架3通过转动组件4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一端12,可以使得支架3通过转动组件4可转动的连接在托板1的端部,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托板1的除第一端12之外的其他部位空出来,结构设计更加的合理。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主机2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23及自由端24,连接端23通过翻转组件5与支架3可转动的连接。如此设置,可以使得自由端24与翻转组件5之间的力臂更长,进而使得主机2相对托板1翻转时,更加的节省翻转所需的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端13设置有卡扣部131,当主机2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翻转至贴合在托板1上时,自由端24与卡扣部131相互卡接。通过在第二端13设置卡扣部131,这样,当主机2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翻转至贴合在托板1上时,自由端24与卡扣部131将相互卡接起来,如此一来,可以避免主机2相对托板1晃动的情况发生。

其中,卡扣部131可以设置有磁吸件,自由端24上也可以设置有磁吸件,这样,当主机2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翻转至贴合在托板1上时,自由端24与卡扣部131将通过磁吸件之间的吸附作用连接起来。

当然,自由端24与卡扣部131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起来,比如,在一些实施例中,自由端24上可以设置有与卡扣部131相匹配的卡合部,这样,当主机2朝靠近托板1的方向翻转至贴合在托板1上时,卡合部与卡扣部131将卡接起来,进而可以使得自由端24与卡扣部131将相互卡接起来。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支架3通过转动组件4与托板1可转动地连接,且转动组件4位于主机2外部,这么一来,转动组件4将不会占用主机2的内部空间。这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将转动组件设置在主机2中的方式来说,可以减少转动组件4对主机2的内部空间的占用。如此一来,可以使得主机2的体积较小,从而可以使得主机2小型化设计,进而可以使得整个可穿戴设备的体积较小。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可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可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相关技术
  • 一种通过可穿戴设备进行支付的方法、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可穿戴设备的信息显示方法及装置
  • 一种可穿戴设备的表盘更换方法、系统及可穿戴设备
  •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主单元、可穿戴设备的固定单元及可穿戴设备的控制方法
  • 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交互方法及可穿戴设备系统的交互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06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