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吸附式制冷装置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19:59:31


一种吸附式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附式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利用空调、冰箱制冷技术有很多(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利用高温烟气余热和/或太阳能制冷、供暖或制取热水等。

专利文献1:中国专利(CN104896787B)提供了一种利用发动机尾气驱动的吸附制冷装置,用于解决汽车发动机排放的高温尾气回收利用这个技术难题,采用高温盐吸附床和中温盐吸附床并联运行的吸附制冷方式,实现连续制冷循环,具有良好适应恶劣工况的能力。

专利文献2:中国专利(CN109489151B)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系统效率的太阳能热空调系统,该发明通过得到的热介质即热水加热吸收式制冷机,利用从该热水加热吸收式制冷机得到的制冷剂进行制冷,确实是一种实施效果较好的技术。

目前国内城市及农村家庭现状是,家用电热水器、冰箱、空调等普遍采用电作为能源,用于烧制洗澡洗漱用热水、冰箱制冷、空调制冷等,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电作为二次能源用于加热,实际综合热利用效率并不高,用于气体压缩制冷,也存在能耗较高的问题。

以家用燃气灶具为例,国内燃气灶具燃气的热利用效率在55%到63%之间,燃气燃烧用于加热炊具如蒸煮锅、热水壶、炒锅等,当灶具为敞开式火焰加热时,燃料的综合热利用效率在14%至20%之间;如燃气灶具采用围绕炊具下部的夹套或水夹套回收热量,燃气的综合热利用效率在35%左右。如能较大幅度提高灶具燃料的综合热利用效率,意义重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舒适性空调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而作为耗能型产品,对电力的供应将是严峻的考验。据相关文献报道,美国每年约23%的电力用于生活制冷/空调,这种比例在中国也将迅速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9月发布的统计数据,上海每100户居民平均拥有空调器167.8台,上海市居民按600万户计,共有空调约1006.8万台,装机电力需求10000MW,一旦夏季来临,气温骤升,投入运行,必然带来严重的电力峰谷问题。最新公布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全国各地2023年11月电网企业代理购电价格陆续公布,以35KV工商业两部制电价作为分析对象,储能和电力市场发现:13个区域峰谷价差超过0.7元/kWh,近五成的区域,11月峰谷价差同比增长,山东峰谷价差同比增长66.87%,江西则为60.82%,等等。而绝大部分空调家用冰箱、空调,采用气体压缩制冷、供热原理,都是家用能源系统中能量消耗的“大户”;汽车、船舶等对制冷空调负荷的需求亦极大,同时其发动机、柴油机等又排放大量的高温烟气而造成浪费及热污染等。因此制冷/空调领域的节能研究意义重大。

上述引用之处未一一注明,在此谨表谢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吸附式制冷装置:

所述吸附式制冷装置包括第一热介质循环过程、吸附式制冷器之制冷剂制冷循环过程、载冷体循环过程和冷却介质循环过程,

所述第一热介质循环过程,包括:

第一热介质吸热、蓄热循环过程:

所述蓄热罐40中的第一热介质经一号循环泵K1或二号循环泵K2、管道D1送入热回收器41,回收高温流体42的热量,高温流体42降低温度成为低温流体43排出,从热回收器41出来的第一热介质经管道D2返回蓄热罐40,从而形成第一热介质的吸热、蓄热循环过程;

和/或从蓄热罐40出来的第一热介质经一号循环泵K1或二号循环泵K2、管道D16、太阳能集热器61吸收太阳能的热量后,经管道D17返回蓄热罐40,从而形成第一热介质的吸热、蓄热循环过程;

第一热介质供热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45处于加热-解吸-冷凝过程时,从蓄热罐40出来的第一热介质经一号循环泵K1或二号循环泵K2、管道D3、二号三通切断阀S2之d和f(e关闭)送入吸附床45的加热/冷却通道48,加热吸附工质对,制冷剂47吸收热量从吸附剂46中解吸出来,从加热/冷却通道48出来的第一热介质再经管道D4、阀门E8返回蓄热罐40,从而形成第一热介质的供热循环过程;

吸附式制冷器之制冷剂制冷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制冷循环过程由吸附床45之加热-解吸-冷凝与吸附床45之冷却-吸附-蒸发两个过程交替完成,

吸附床45被第一热介质加热,吸附床45中吸附剂46吸附的制冷剂47解吸出来,经管道D6、阀门E7送入冷凝器49,被一号增压器K3经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的a和b(c关闭)送来的冷却介质冷却形成液态制冷剂,储存在冷凝器49或储液罐50中(储液罐50可不设置),从而完成制冷剂47的加热-解吸-冷凝过程;

吸附床45被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的a和c(b关闭)送来的冷却介质通过加热/冷却通道48时冷却,再经二号三通切断阀S2的f和e(d关闭)、管道D12排出,冷凝器49或储液罐50中(储液罐50可不设置)的液态制冷剂47,经管道D8、节流阀J1送入蒸发器51,吸收从用冷单元56送来的载冷剂的热量,蒸发产生的气态制冷剂经管道D11、阀门E9进入吸附床45,被其中的吸附剂46吸附,从而完成制冷剂47的冷却-吸附-蒸发过程;

载冷体循环过程:

包括相变蓄冷器52,所述载冷体循环回路中设有相变蓄冷器52,吸附式制冷器之制冷剂47处于冷却-吸附-蒸发过程时,载冷体由二号增压器K4提供载冷体循环的动力,经蒸发器51、相变蓄冷器52的载冷体通道54、管道D10返回用冷单元56,蒸发器51释放出来的冷量传递给载冷体,一部分供相变蓄冷器52中的相变工质53吸收,使相变工质53由液态变为固态而蓄冷,另一部分冷量通过载冷体供冷给用冷单元56,从而完成冷却-吸附-蒸发过程中载冷体在蒸发器51中的吸冷、载冷体对相变蓄冷器52充冷而使相变工质53相变蓄冷、载冷体再对用冷单元56进行的供冷过程;

吸附式制冷器之制冷剂47处于加热-解吸-冷凝过程时,所述蓄热罐40中的第一热介质作为吸附式制冷器的热源,蒸发器51停止运行,从用冷单元56出来的载冷体由二号增压器K4提供动力,经管道D9、蒸发器51、相变蓄冷器52的载冷体通道54、管道D10返回用冷单元56,相变蓄冷器52中的相变工质53由固态变为液态,所蓄的冷量释放给载冷体吸收,载冷体再将吸收的冷量供冷给用冷单元56,从而完成加热-解吸-冷凝过程中载冷体在相变蓄冷器52中的充冷、再对用冷单元56进行的供冷过程;

冷却介质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45处于加热-解吸-冷凝过程,

冷却介质为空气时,一号增压器K3为风机,采用开式循环方式,空气经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之a和b(c关闭)送入冷凝器49,冷却从吸附床45解吸出来的气态制冷剂47,气态制冷剂47液化成液体,储存在冷凝器49或储液罐50中(储液罐50可不设置),从冷凝器49出来的升温的空气经管道D13排入大气,

当冷却介质为水或溶液时,一号增压器K3为液体循环泵,冷却介质经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之a和b(c关闭)送入冷凝器49,冷却从吸附床45解吸出来的气态制冷剂47,气态制冷剂47液化成液体,储存在冷凝器49或储液罐50中(储液罐50可不设置),从冷凝器49出来的升温的冷却介质,经管道D13送入冷却塔57冷却,被冷却的冷却介质再从冷却塔57回到一号增压器K3,从而形成冷却介质的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45处于冷却-吸附-蒸发过程,

冷却介质为空气时,一号增压器K3为风机,采用开式循环方式,空气经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之a和c(b关闭)送入吸附床45之加热/冷却通道48,吸收吸附床45之吸附剂46吸附气态制冷剂47时释放的热量,从加热/冷却通道48出来的升温的空气再经二号三通切断阀S2的f和e(d关闭)、管道D12排入大气;

当冷却介质为水或溶液时,一号增压器K3为液体循环泵,冷却介质经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之a和c(b关闭)送入吸附床45之加热/冷却通道48,吸收吸附床45之吸附剂46吸附气态制冷剂47时释放的热量,从加热/冷却通道48出来的升温的冷却介质再经二号三通切断阀S2之f和e(d关闭)、管道D12送入冷却塔57冷却,被冷却的冷却介质再从冷却塔57回到一号增压器K3,从而形成冷却介质的循环过程;

上述四个过程交替进行,从而完成载冷体对用冷单元56的连续供冷过程。

设有暖风机60:从蓄热罐40出来的第一热介质经一号循环泵K1或二号循环泵K2、阀门E10、管道D14、暖风机60、管道D15返回蓄热罐40,从而完成蓄热罐40中第一热介质对暖风机的供热过程。

所述相变蓄冷器52由封装相变工质53的腔体空间和载冷体通道54的腔体空间组成,采用间壁传热换冷方式;

装填相变蓄冷器52相变工质53的腔体,留有足够的膨胀空间;

所述载冷体通道54的腔体连接引进、引出管道;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的吸附床45之吸附工质对腔体空间采取强化传热措施。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的吸附床45之加热/冷却通道48的腔体空间采取强化传热措施。

所述相变蓄冷器52之载冷剂通道54的腔体空间采取强化传热措施。

所述相变蓄冷器52之相变工质(53)的腔体空间采取强化传热措施。

所述载冷体为空气、水或乙二醇的水溶液等;

所述的用冷单元56为冰箱或制冷用空调、汽车制冷空调、船舶制冷空调等;

所述的相变蓄冷器52可按一定时间段的最大冷负荷的一半以上确定相变工质53用量,确保吸附式制冷器对载冷体的连续供冷输出。

所述的相变蓄冷器52采用耐相变工质腐蚀的材料如耐腐蚀不锈钢等。

由于相变蓄冷器52采用相变工质封闭在相变蓄冷器中的工艺设计,相变工质与载冷体工质并不接触,因此相变工质中的水不会形成蒸气挥发到载冷体中,从而有效避免了载冷体在蒸发器51处的结霜,从而减轻了除霜回路的能耗。

固态的吸附剂46和制冷剂47组成吸附工质对,包括但不限于活性炭-甲醇、沸石-水、硅胶-水、氯化钙-氨、氯化锶-氨、活性炭-乙醇等,吸附剂46在实际应用中多为与粘接剂复合而形成的复合吸附剂多孔固体颗粒。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热源温度的高低选择适用的吸附工质对,并根据实际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制冷循环方式。

所述的第一热介质为水、辛烷、乙醇、丙醇、丁醇和异丁醇等。

所述的高温流体42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灶具燃料、汽车发动机燃料、柴油机燃料、中小型渔船内燃机燃料等燃烧利用后释放的高温尾气。

所述的相变工质53包括但不限于水或者共晶盐,共晶盐蓄冷材料如NaCl、MgCl

本装置中设置必要的排气阀。

本装置的吸收式制冷器可采用必要的回热、回流、回质等措施。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如安全附件、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等,采用现有公知技术进行配套,可将现有的成熟可靠的合理技术措施应用于本系统。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1、利用相变蓄冷器中封装的相变工质进行蓄冷,在吸附式制冷装置中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处于加热-解吸-冷凝阶段时,释放出相变蓄冷器所蓄的冷量进行供冷,从而实现间歇制冷方式的单台吸附式制冷器对用冷单元的连续供冷;

2、节电、节能效果显著:采用回收的高温烟气余热蓄热后,作为吸附式制冷器的热源,拖动冷用户如制冷空调或冰箱,与采用气体压缩制冷方式的空调或冰箱相比,因压缩式制冷机与能力、参数相仿的吸附式制冷装置两者辅助设备的电能消耗相近,而目前最先进的透平压缩机平均每制1千兆焦耳冷量,需要消耗292兆焦耳电能,通过对压缩式制冷机和吸收式制冷器的能量指标进行比较表明:利用废热加热的吸附式制冷器,显然具有极大的节电、节能潜力;

3、适用于汽车发动机等尾气余热的回收、制冷,结合相变工质蓄冷技术,装置紧凑且噪音极小,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吸附式制冷装置流程示意图。

图1中:40-蓄热罐,41-热回收器,42-高温流体,43-低温流体,44-蓄热罐气空间,45-吸附床,46-吸附剂,47-制冷剂,48-加热/冷却通道,49-冷凝器,50-储液罐,51-蒸发器,52-相变蓄冷器,53-相变工质,54-载冷体通道,55-相变工质膨胀空间,56-用冷单元,57-冷却塔,58-强化转热传质元件,59-风机,60-暖风机,61-太阳能集热器;K1-一号循环泵,K2-二号循环泵,K3-一号增压器(冷却介质为空气时,K3为风机;冷却介质为水或溶液时,K3为液体循环泵),K4-二号增压器(载冷体为空气时,K4为风机;载冷体为水或溶液时,K4为载冷体循环泵);E1至E10为阀门;S1-一号三通切断阀(a、b、c三个阀端进行切换操作,如a、c开通,b关闭;或a、b开通,c关闭);S2-二号三通切断阀(f、e、d三个阀端进行切换操作,如f、d开通,e关闭;或f、e开通,d关闭);J1-节流阀;B1-安全阀;D1至D17为连接管道。

图2一种吸附式制冷装置流程示意图。

图2中:40-蓄热罐,41-热回收器,42-高温流体,43-低温流体,44-蓄热罐气空间,45-吸附床,46-吸附剂,47-制冷剂,48-加热/冷却通道,49-冷凝器,50-储液罐,51-蒸发器,52-相变蓄冷器,53-相变工质,54-载冷体通道,55-相变工质膨胀空间,56-用冷单元,60-暖风机,61-太阳能集热器;K1-一号循环泵,K2-二号循环泵,K3-一号增压器(冷却介质为空气时,K3为风机;冷却介质为水或溶液时,K3为液体循环泵),K4-二号增压器(载冷体为空气时,K4为风机;载冷体为水或溶液时,K4为载冷体循环泵);E1至E10为阀门;S1-一号三通切断阀(a、b、c三个阀端进行切换操作,如a、c开通,b关闭;或a、b开通,c关闭);S2-二号三通切断阀(d、e、f三个阀端进行切换操作,如f、d开通,e关闭;或f、e开通,d关闭);J1-节流阀;B1-安全阀;D1至D17为连接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吸附式制冷装置,具体实施例如下:

所述吸附式制冷装置包括第一热介质循环过程、吸附式制冷器之制冷剂制冷循环过程、载冷体循环过程和冷却介质循环过程,

所述第一热介质循环过程,包括:

第一热介质吸热、蓄热循环过程:

所述蓄热罐40中的第一热介质经一号循环泵K1或二号循环泵K2、管道D1送入热回收器41,回收高温流体42的热量,高温流体42降低温度成为低温流体43排出,从热回收器41出来的第一热介质经管道D2返回蓄热罐40,从而形成第一热介质的吸热、蓄热循环过程;

和/或从蓄热罐40出来的第一热介质经一号循环泵K1或二号循环泵K2、管道D16、太阳能集热器61吸收太阳能的热量后,经管道D17返回蓄热罐40,从而形成第一热介质的吸热、蓄热循环过程;

第一热介质供热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45处于加热-解吸-冷凝过程时,从蓄热罐40出来的第一热介质经一号循环泵K1或二号循环泵K2、管道D3、二号三通切断阀S2之d和f(e关闭)送入吸附床45的加热/冷却通道48,加热吸附工质对,制冷剂47吸收热量从吸附剂46中解吸出来,从加热/冷却通道48出来的第一热介质再经管道D4、阀门E8返回蓄热罐40,从而形成第一热介质的供热循环过程;

吸附式制冷器之制冷剂制冷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制冷循环过程由吸附床45之加热-解吸-冷凝与吸附床45之冷却-吸附-蒸发两个过程交替完成,

吸附床45被第一热介质加热,吸附床45中吸附剂46吸附的制冷剂47解吸出来,经管道D6、阀门E7送入冷凝器49,被一号增压器K3经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的a和b(c关闭)送来的冷却介质冷却形成液态制冷剂,储存在冷凝器49或储液罐50中(储液罐50可不设置),从而完成制冷剂47的加热-解吸-冷凝过程;

吸附床45被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的a和c(b关闭)送来的冷却介质通过加热/冷却通道48时冷却,再经二号三通切断阀S2的f和e(d关闭)、管道D12排出,冷凝器49或储液罐50中(储液罐50可不设置)的液态制冷剂47,经管道D8、节流阀J1送入蒸发器51,吸收从用冷单元56送来的载冷剂的热量,蒸发产生的气态制冷剂经管道D11、阀门E9进入吸附床45,被其中的吸附剂46吸附,从而完成制冷剂47的冷却-吸附-蒸发过程;

载冷体循环过程:

包括相变蓄冷器52,所述载冷体循环回路中设有相变蓄冷器52,吸附式制冷器之制冷剂47处于冷却-吸附-蒸发过程时,载冷体由二号增压器K4提供载冷体循环的动力,经蒸发器51、相变蓄冷器52的载冷体通道54、管道D10返回用冷单元56,蒸发器51释放出来的冷量传递给载冷体,一部分供相变蓄冷器52中的相变工质53吸收,使相变工质53由液态变为固态而蓄冷,另一部分冷量通过载冷体供冷给用冷单元56,从而完成冷却-吸附-蒸发过程中载冷体在蒸发器51中的吸冷、载冷体对相变蓄冷器52充冷而使相变工质53相变蓄冷、载冷体再对用冷单元56进行的供冷过程;

吸附式制冷器之制冷剂47处于加热-解吸-冷凝过程时,所述蓄热罐40中的第一热介质作为吸附式制冷器的热源,蒸发器51停止运行,从用冷单元56出来的载冷体由二号增压器K4提供动力,经管道D9、蒸发器51、相变蓄冷器52的载冷体通道54、管道D10返回用冷单元56,相变蓄冷器52中的相变工质53由固态变为液态,所蓄的冷量释放给载冷体吸收,载冷体再将吸收的冷量供冷给用冷单元56,从而完成加热-解吸-冷凝过程中载冷体在相变蓄冷器52中的充冷、再对用冷单元56进行的供冷过程;

冷却介质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45处于加热-解吸-冷凝过程,

冷却介质为水,一号增压器K3为液体循环泵,冷却介质经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之a和b(c关闭)送入冷凝器49,冷却从吸附床45解吸出来的气态制冷剂47,气态制冷剂47液化成液体,储存在冷凝器49或储液罐50中(储液罐50可不设置),从冷凝器49出来的升温的冷却介质,经管道D13送入冷却塔57冷却,被冷却的冷却介质再从冷却塔57回到一号增压器K3,从而形成冷却介质的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45处于冷却-吸附-蒸发过程,

冷却介质为水,一号增压器K3为液体循环泵,冷却介质经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之a和c(b关闭)送入吸附床45之加热/冷却通道48,吸收吸附床45之吸附剂46吸附气态制冷剂47时释放的热量,从加热/冷却通道48出来的升温的冷却介质再经二号三通切断阀S2之f和e(d关闭)、管道D12送入冷却塔57冷却,被冷却的冷却介质再从冷却塔57回到一号增压器K3,从而形成冷却介质的循环过程;

上述四个过程交替进行,从而完成载冷体对用冷单元56的连续供冷过程。

设有暖风机60:从蓄热罐40出来的第一热介质经一号循环泵K1或二号循环泵K2、阀门E10、管道D14、暖风机60、管道D15返回蓄热罐40,从而完成蓄热罐40中第一热介质对暖风机的供热过程。

所述相变蓄冷器52由封装相变工质53的腔体空间和载冷体通道54的腔体空间组成,采用间壁传热换冷方式;

装填相变蓄冷器52相变工质53的腔体,留有足够的膨胀空间;

所述载冷体通道54的腔体连接引进、引出管道;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的吸附床45之吸附工质对腔体空间采取强化传热措施。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的吸附床45之加热/冷却通道48的腔体空间采取强化传热措施。

所述相变蓄冷器52之载冷剂通道54的腔体空间采取强化传热措施。

所述相变蓄冷器52之相变工质(53)的腔体空间采取强化传热措施。

所述载冷体为空气、水或乙二醇的水溶液等;

所述的用冷单元56为冰箱或制冷用空调、汽车制冷空调、船舶制冷空调等;

所述的相变蓄冷器52可按一定时间段的最大冷负荷的一半以上确定相变工质53用量,确保吸附式制冷器对载冷体的连续供冷输出。

所述的相变蓄冷器52采用耐相变工质腐蚀的材料如耐腐蚀不锈钢等。

由于相变蓄冷器52采用相变工质封闭在相变蓄冷器中的工艺设计,相变工质与载冷体工质并不接触,因此相变工质中的水不会形成蒸气挥发到载冷体中,从而有效避免了载冷体在蒸发器51处的结霜,从而减轻了除霜回路的能耗。

固态的吸附剂46和制冷剂47组成吸附工质对,包括但不限于活性炭-甲醇、沸石-水、硅胶-水、氯化钙-氨、氯化锶-氨、活性炭-乙醇等,吸附剂46在实际应用中多为与粘接剂复合而形成的复合吸附剂多孔固体颗粒。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热源温度的高低选择适用的吸附工质对,并根据实际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制冷循环方式。

所述的第一热介质为水、辛烷、乙醇、丙醇、丁醇和异丁醇等。

所述的高温流体42包括但不限于家庭灶具燃料、汽车发动机燃料、柴油机燃料、中小型渔船内燃机燃料等燃烧利用后释放的高温尾气。

所述的相变工质53包括但不限于水或者共晶盐,共晶盐蓄冷材料如NaCl、MgCl

本装置中设置必要的排气阀。

本装置的吸收式制冷器可采用必要的回热、回流、回质等措施。

本发明未涉及部分如安全附件、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等,采用现有公知技术进行配套,可将现有的成熟可靠的合理技术措施应用于本系统。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吸附式制冷装置,具体实施例如下:

冷却介质循环过程: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45处于加热-解吸-冷凝过程,

冷却介质为空气,一号增压器K3为风机,采用开式循环方式,空气经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之a和b(c关闭)送入冷凝器49,冷却从吸附床45解吸出来的气态制冷剂47,气态制冷剂47液化成液体,储存在冷凝器49或储液罐50中(储液罐50可不设置),从冷凝器49出来的升温的空气经管道D13排入大气;

所述吸附式制冷器之吸附床45处于冷却-吸附-蒸发过程,

冷却介质为空气,一号增压器K3为风机,采用开式循环方式,空气经一号增压器K3、管道D5、一号三通切断阀S1之a和c(b关闭)送入吸附床45之加热/冷却通道48,吸收吸附床45之吸附剂46吸附气态制冷剂47时释放的热量,从加热/冷却通道48出来的升温的空气再经二号三通切断阀S2的f和e(d关闭)、管道D12排入大气;

其余同实施例1。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它们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之精神和范围内,自当可作各种变化或润饰,同样属于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在S+C+L波段内支持八种模式的椭圆芯光子灯笼
  • 一种在S+C+L波段内支持八种模式的椭圆芯光子灯笼
技术分类

0612011652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