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车载红外摄像头及其防护控制方法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23


车载红外摄像头及其防护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载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红外摄像头及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车载红外夜视系统具有全天候的使用优势,并且在恶劣天气、夜间可以给驾驶安全带来极大提升。随着红外夜视成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汽车主机厂开始了夜视系统的调研和部分车型的选配安装,红外摄像头将逐渐成为各种车辆上的标配产品。如,近年来,作为新车型发展主力的新能源汽车,也在积极的布局红外摄像头作为车载控制系统的新型传感器来提升车辆综合性能和用户体验。

然而,车载红外摄像头需要部署到车身外,为了保护镜头,目前车载红外摄像头是将镜头模组封装于一个大的保护窗口内。如此设计,通常会导致车载红外摄像头的体积较大,不利于车身上安装和布局,影响车辆外观;其次,车载红外摄像头在车身外容易受到灰尘、雨水、泥土的污染,且在特殊环境气温的影响下会出现起霜、起雾的问题,从而影响红外透射率,进而导致影响图像质量,也是当前一大使用痛点。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结构更紧凑、能够有效减小体积以易于车身布局、且具备扩展防护功能的车载红外摄像头及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红外摄像头,包括:

镜头模组,包括镜筒、收容于所述镜筒内的光学透镜及位于所述光学透镜外侧的保护透镜;

镜头防护组件,包括集成于所述保护透镜内侧的镜头除霜组件和/或镜头清洁组件;

所述镜头除霜组件包括加热元件,且所述加热元件与主控制器连接,以在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对所述保护透镜进行加热除霜;

所述镜头清洁组件包括共振元件,且所述共振元件与主控制器连接,以在所述主控制器的控制作用下对所述保护透镜进行共振清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应用于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车载红外摄像头,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经所述镜头模组收集的光信号形成的红外实时图像,根据所述红外实时图像对所述镜头模组是否存在异物遮挡进行分析;若确定所述镜头模组存在异物遮挡,则控制所述镜头清洁组件启动去污模式;其中,在所述去污模式下,所述共振元件产生预设时长的超声波振动。

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车载红外摄像头,通过于镜头模组的光学透镜的外侧设置保护透镜,使得保护透镜与镜头模组形成一体化,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减小车载红外摄像头的产品整体尺寸;且车载红外摄像头还包括镜头防护组件,包括集成设置于镜头模组的保护透镜内侧的加热元件和/或共振元件,加热元件可以为镜头扩展加热除霜的防护功能,共振元件可以为镜头扩展智能清洁的防护功能,可以在保持产品整体尺寸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扩车外红外摄像头智能防护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车载红外摄像头的实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中,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与对应的车载红外摄像头实施例属于同一构思,从而分别与对应的车载红外摄像头实施例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进一步的,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利用主控制器根据采集到的红外实时图像对镜头模组是否存在异常遮挡进行分析,以智能实现镜头清洁功能,在车载红外摄像头工作期间内可有效确保镜头模组对红外光信号的透射率,免去用户需定期人工对车载红外摄像头做清洁,可以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车载红外摄像头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车载红外摄像头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镜头除霜组件的工作原理图;

图4为一实施例中镜头清洁组件的工作原理图;

图5为一实施例中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一可选示例中除霜模式的控制流程图;

图7为一可选示例中去污模式的控制流程图;

图8为另一可选示例中去污模式的控制流程图。

元件符号说明:

外壳10、镜头壳体11、主机壳体12、后壳13、连接组件131、机芯模组20、成像探测器21、主控制器22、电源接口板23、快门24、镜头模组30、镜筒31、光学透镜32、保护透镜33、调焦手轮34、镜头除霜组件37、加热元件371、柔性电路板连接部372、温度传感器373、加热驱动电源374、控制开关375、镜头清洁组件38、共振元件381、脉冲控制电路382、供电电源38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的表述,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红外摄像头,包括镜头模组30和镜头防护组件。镜头模组30包括镜筒31、收容于镜筒31内的光学透镜32及位于光学透镜32外侧的保护透镜33。镜头防护组件包括集成于保护透镜33内侧的镜头除霜组件37(如图3所示)和/或镜头清洁组件38(如图4所示),镜头除霜组件37包括加热元件371,且加热元件371与主控制器22连接,以在主控制器22的控制作用下对保护透镜33进行加热除霜。镜头清洁组件38包括共振元件381,且共振元件381与主控制器22连接,以在主控制器22的控制作用下对保护透镜33进行共振清洁。

其中,镜头模组30主要是指车载红外摄像头中实现光信号处理部分的光学镜头,如主要包括镜筒31及位于镜筒31内用于收集红外光信号使其汇聚后射向后方的机芯模组20的多个光学透镜32。

本实施例中,通过于镜头模组30的光学透镜32的外侧设置保护透镜33,使得保护透镜33与镜头模组30形成一体化,从而可以最大程度减小车载红外摄像头的产品整体尺寸;且车载红外摄像头还包括镜头防护组件,包括集成设置于镜头模组30的保护透镜33内侧的加热元件371和/或共振元件381,加热元件371可以为镜头扩展加热除霜的防护功能,共振元件381可以为镜头扩展智能清洁的防护功能,可以在保持产品整体尺寸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扩车外红外摄像头智能防护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车载红外摄像头的实用价值。

可选的,车载红外摄像头还包括外壳10及盖设于外壳10后端的后壳13。外壳10包括主机壳体12及与主机壳体12前端连接的镜头壳体11。镜头壳体11用于收容镜头模组20,主机壳体12用于收容包含主控制器22的机芯模组20。其中,机芯模组20还包括与主控制器22连接的成像探测器21。保护透镜33设于镜头模组30的光学透镜32的外侧,可以是指保护透镜33设于镜筒31内且位于镜筒31的前端;或者,保护透镜33设于镜头壳体11的前端。

镜头壳体11的形状、尺寸与镜头模组30的形状、尺寸匹配,镜头壳体11呈圆筒状,承载光学投影的镜筒31整体呈圆柱状且收容于镜头壳体11内。主机壳体12的形状、尺寸与机芯模组20的形状、尺寸匹配,机芯模组20主要是指车载摄像头中实现图像成像和控制相关的电信号处理部分的电路结构,如成像探测器21、主控制器22、电源接口板23、快门24等。主机壳体12呈矩形,以适配机芯模组20内设置成像探测器21的探测器板、设置主控制器22的控制电路板、电源接口板23和快门24等电路板的装设。镜头防护组件中,加热元件371和共振元件381分别为镜头除霜组件37和镜头清洁组件38具体执行防护作用的防护执行元件,镜头防护组件还包括控制防护执行元件工作的功能控制电路,其中,防护执行元件集成于镜头模组30内,功能控制电路相应集成于机芯模组20内,在无需增加车载红外摄像头整体尺寸的基础上,可实现对镜头进行防护功能的扩展。

后壳13可拆卸地盖设于主机壳体12远离镜头壳体11的一侧。后壳13上可以设有连接组件131,便于将车载红外摄像头安装于车辆外指定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车载红外摄像头通过外壳10提供整体结构支持,将车载红外摄像头的内部结构划分为实现光信号处理部分的镜头模组30及实现电信号处理部分的机芯模组20,保护透镜33设于光学透镜32的前方,外壳10设计为分别收纳机芯模组20的主机壳体12和收纳镜头模组30的镜头壳体11,利用保护透镜33与镜头模组30形成一体化,并将镜头模组30和机芯模组20封装于外壳10内,如此,车载红外摄像头的产品整体尺寸可仅根据装配镜头模组30和机芯模组20在外壳10内的要求实现最小化,使得结构更紧凑、能够有效减小车载红外摄像头的体积以易于车身布局;其次,镜头防护组件,将对镜头的智能防护的控制集成于机芯模组20的主控制器22,可以在保护产品整体尺寸不增加的前提下,实现扩车外红外摄像头智能防护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车载红外摄像头的实用价值。

其中,镜头壳体11呈圆筒状,镜头壳体11于远离主机壳体12的一端设有开口;保护透镜33装设于开口内、或者保护透镜33直接设计为镜筒31内靠近开口的最外侧光学透镜32。以图2所示为例,保护透镜33装设于镜头壳体11前端的开口内,将设有光学透镜32的镜筒31密封地封装于外壳10内,起到防尘、防潮以及保护光学透镜32的作用。可选的,保护透镜33也可以是设于镜筒31内面向光信号入射一侧的最外侧光学透镜32,也即,保护透镜33被设计为起到对镜筒31内的光学透镜32防尘、防潮以及保护作用的基础上,同时也作为用于实现汇聚成像场景内的红外光信号的光学透镜32之一。

请参阅图3,镜头除霜组件37中,加热元件371为贴设于保护透镜33表面的环形的加热柔性电路板,镜头除霜组件37还包括设于加热柔性电路板和保护透镜33之间的温度传感器373,用于检测所述保护透镜33的温度。环形的加热柔性电路板的外径可与保护透镜33的直径相同,温度传感器373贴设于加热柔性电路板与保护透镜33之间,加热柔性电路板贴设于保护透镜33的内侧,可以沿保护透镜33的周向对其进行均匀地加热,且有利于将加热元件371稳定的、快速地装配于镜头模组30内。其中,镜头除霜组件37还包括加热驱动电源374及连接于加热驱动电源374和加热柔性电路板之间的控制开关375;主控制器22根据温度传感器373采集到的保护透镜33的温度,控制控制开关375导通或断开,以控制加热柔性电路板开启、调节加热功率或关闭。其中,加热驱动电源374可以是与机芯模组20内电源接口板23连接的电源芯片,用于将从电源接口板23处获得的电压转换为加热元件371工作所需的加热工作电压。本实施例中,机芯模组20内设有控制电路板,主控制器22、加热驱动电源374和控制开关375均集成地设置于控制电路板上,加热柔性电路板的一侧设有长条状的柔性电路板连接部372延伸至主机壳体12内,柔性电路板连接部372内设有连接电路,以将加热柔性电路板、温度传感器373与主控制器22电连接;主控制器22根据温度传感器373检测到的当前实时温度是否低于预设温度,若不低于预设温度,控制控制开关375导通,开启除霜模式;在除霜模式开启后,可以通过加热驱动电源374调节输出电压,以调节加热元件371的加热功率;若高于预设温度,控制控制开关375断开,关闭除霜模式。

请参阅图4,镜头清洁组件38中,共振元件381为套设于镜筒31和镜头壳体11之间的超声波换能器,超声波换能器的一端与保护透镜33相贴合。将超声波换能器设计为环形筒状,且套设于镜筒31和镜头壳体11之间,如此,超声波换能器的厚度可以尽量薄,而通过最大程度增加超声波换能器与镜头壳体11的接触面积来提升对设于镜头壳体11上的保护透镜33的振动作用力,达到理想的振动去污效果。镜头清洁组件38中,控制共振元件381工作的功能控制电路包括连接于超声波换能器和主控制器22之间的脉冲控制电路382,超声波换能器为压电陶瓷。仍以机芯模组20内设有控制电路板,主控制器22、加热驱动电源374和控制开关375均集成地设置于控制电路板的示例为例,脉冲控制电路382及其脉冲供电电源383均集成地设置于控制电路板上,压电陶瓷靠近主机壳体12一侧的底端焊接有导线,通过导线与脉冲控制电路382连接;主控制器22根据车载摄像头实时采集的红外实时图像进行分析,以判断镜头模组30是否存在异物遮挡,若存在异物遮挡,主控制器22控制启动去污模式,通过脉冲控制电路382输出脉冲电流,压电陶瓷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产生一定范围的超声波振动频率,来推动超声波换能器产生超声波振动,能量传输到贴合一起的保护透镜33上,让水、雾气、灰尘、造成脏污的遮挡物体产生共振而从保护透镜33上脱落,达到除水除污的作用;若不存在异物遮挡,则主控制器22控制脉冲控制电路382不输出,去污模式不开启。

可选的,镜头模组30还包括螺纹连接于镜头壳体11外侧的调焦手轮34,调焦手轮34通过螺纹相对于镜头壳体11正向旋拧或反向旋拧,以调节镜头模组30伸缩运动进行焦距调节。调焦手轮34与镜筒31之间可设有相配合的限位结构,镜头壳体11于限位结构的相应位置可设有镂空部,以使得调焦手轮34相对于镜头壳体11正向旋拧或反向旋拧的过程中,通过限位结构将调焦手轮34的旋拧转动转换为镜筒31的直线伸缩运动。目前,镜头壳体11外侧的调焦手轮34的设置,可提供专业人员在将镜头模组30、机芯模组20装配于外壳10内后进行调焦变倍,外置的调焦手轮34可以在装机完成后再进行焦距调节,方便出厂前做自动对焦处理,定焦后再通过密封胶固定调焦手轮34,起到固定和进一步密封的作用,可大大降低对车载红外摄像头的装配精度要求,同时可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且用户在使用产品时无需再调节,提升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5,本申请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所述防护控制方法可以于前述实施例的车载红外摄像头,所述方法包括:

S101,获取经所述镜头模组收集的光信号形成的红外实时图像,根据所述红外实时图像对所述镜头模组是否存在异物遮挡进行分析;

S103,若确定所述镜头模组存在异物遮挡,则控制所述镜头清洁组件启动去污模式;其中,在所述去污模式下,所述共振元件产生预设时长的超声波振动。

车载红外摄像头在开启使用的过程中,车载行驶场景内的红外光信号透过保护透镜进入外壳内,经镜头模组汇聚后射向成像探测器,由成像探测器转换为电信号得到原始图像数据,主控制器可以是图像处理器,也可以是集成有图像处理算法的其它控制芯片,如,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OC(System on Chip)等,根据成像探测器的原始图像数据经图像处理算法处理后形成红外实时图像。主控制器与车辆内的车载控制系统电连接,红外实时图像传送至车辆内的车载控制系统,在驾驶室内的显示屏中进行实时显示。本实施例中,主控制器内还加载有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的计算机程序。如图6所示,在一个可选示例中,主控制器对红外实时图像进行检测,基于红外实时图像中污渍遮挡分析结果判断镜头模组当前是否存在异物遮挡,包括如下步骤:

S11,对红外实时图像进行污渍检测;

S12,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存在污渍遮挡;若是,执行S13,若否,执行S14;

S13,开启去污模式;返回步骤S11。

S14,关闭去污模式。

当识别到红外实时图像中存在遮挡物(即镜头模组位于光线入射方向的最外侧的保护透镜上存在遮挡物)时,则主控制器可以向镜头清洁组件中的脉冲控制电路发出清洁控制指令,脉冲控制电路根据清洁控制指令向共振元件输出预设时长的脉冲电流,控制共振元件产生预设时长的超声波振动来驱使保护透镜上遮挡物脱落,以智能地启动去污模式。

上述实施例中,车载红外摄像头通过主控制器对采集到的红外实时图像进行检测,以智能地识别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镜头上是否存在遮挡物来启动去污模式,即使在车辆使用过程中遇到车载红外摄像头需要清洁的情况,也可以确保不影响正常行驶进行智能清洁,实时确保采集到的行驶场景图像的清晰度,也可以免去需要用户定期手动地检查车载红外摄像头的清洁度和定期手动清洗的必要性,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保护透镜的当前实时温度;

若所述当前实时温度低于预设温度,则控制所述镜头除霜组件启动除霜模式;其中,在所述除霜模式下,所述加热元件对所述保护透镜进行预设时长的加热。

如图7所示,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温度传感器对保护透镜进行实时温度采集,主控制器获取温度传感器采集到的当前实时温度来对除霜模式进行智能控制,包括如下步骤:

S21,获取当前实时温度。

S22,判断当前实时温度是否低于预设温度;若是,执行S23;若否,执行S24。

S23,开启除霜模式,控制加热驱动电源向加热元件供电持续预设时长T;返回S21。

S24,关闭除霜模式,关闭加热驱动电源向加热元件供电。

将除霜模式的控制流程集成于主控制器内,通过在车载红外摄像头的使用过程中,实时监测保护透镜表面的温度来智能开启或关闭除霜模式,一次开启过程中,加热元件开启和关闭的温度阈值、加热时长均可以预先设置,或提供参数界面由用户设定调节,在需要除霜的时候达到除霜目的,并在不需要除霜的时候关闭加热器,降低功耗。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在启动去污模式之后,还包括:

再次获取经所述镜头模组收集的光信号形成的最新红外实时图像,根据所述最新红外实时图像对所述镜头模组是否存在异物遮挡进行分析;

若确定所述镜头模组不再存在异物遮挡,则所述主控制器控制所述镜头清洁组件退出去污模式;

若确定所述镜头模组存在异物遮挡、且未超过设定去污次数,则再次控制所述镜头清洁组件启动去污模式;

若确定所述镜头模组存在异物遮挡、且达到设定去污次数,则控制所述镜头清洁组件退出去污模式,并发出告警提示信息。

本实施例中,在开启去污模式执行一次去污之后,主控制器会重新控制镜头模组采集新的红外实时图像进行异物遮挡分析,判断去污是否成功。如图8所示,在一个可选的示例中,主控制器的智能去污控制流程包括:

S31,车载红外摄像头采集红外实时图像;

S32,主控制器对红外实时图像进行清晰度评价;

S33,判断清晰度是否低于阈值;若是,执行34;若否,输出无遮挡的提示信息;

S34,开启去污模式,控制脉冲控制电路持续输出设定时长;

S35,根据车载红外摄像头采集的新的红外实时图像,进行清晰度评价;

S36,判断清晰度是否提升;若清晰度有提升且仍低于阈值,执行S37;若清晰度无提升且仍低于阈值,执行S38;

S37,输出有遮挡可去除的提示信息,返回S34;

S38,判断当前去污次数是否超过设定次数;若是,执行S39;若否,返回S34。

S39,输出有遮挡无法去除的提示信息。

主控制器对镜头清洁组件的智能控制流程中,可以输出三种判断结果,分别是“无遮挡”、“有遮挡可去除”、“有遮挡无法去除”。当判断为“无遮挡”,即此时无需开启去污模式,若处于去污模式已开启的情况则关闭当前去污。判断为“有遮挡可去除”,此时开启去污模式,并对红外实时图像的清晰度做实时评价,直到清晰度不再提示即关闭去污模式,去污操作完成。判断为“有遮挡无法去除”将给出报警提示,认为需要干预清除镜头污渍,比如手动清洗镜头等操作。其中,清晰度评价,即表示对图像中是否存在污渍遮挡的判断。

可选的,所述车载红外摄像头的防护控制方法,还包括:

基于检测到对设定按键的操作获得去污指令,根据所述去污指令控制所述镜头清洁组件启动去污模式。

该实施例中,去污模式的启动,设置为支持用户手动控制来实现,如车载控制系统的程序界面中提供开启去污模式的虚拟按键,或车载红外摄像头的外壳上设置物理按键,供用户手动操作按键来开启去污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手动操作按键,通常是按键按压一次,则视为接收到一次去污命令,启动一次去污,便于用户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清洁次数。

上述实施例中,主控制器对去污模式的智能控制可以针对镜头有遮挡且不能去除的情况进行区分识别,当无法通过镜头清洁组件达到去污目的时,及时提醒用户人工介入,以避免出现车辆行驶过程中采集到的行驶场景图像的清晰度不够而影响到驾驶安全性。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红外实时图像对所述镜头模组是否存在异物遮挡进行分析,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基于所述红外实时图像,对图像中相邻行做减法求绝对值得到图像纵向梯度,对图像中相邻列做减法求绝对值得到图像横向梯度,根据所述图像纵向梯度和所述图像横向梯度求和得到梯度总量,若所述梯度总量小于预设值则确定所述镜头模组存在异物遮挡;

基于所述红外实时图像,通过高斯滤波得到低频分量图像,根据所述红外实时图像的原始图像与所述低频分量图像的差,取绝对值求和,得到包含图像细节的细节图,根据所述细节图与预设阈值的比较,小于所述预设阈值的细节数量小于预设值则确定所述镜头模组存在异物遮挡;

基于所述红外实时图像,分别计算第一预设区域的像素均值和第二预设区域的像素均值,比较所述像素均值之差与设定阈值的大小,若小于所述设定阈值则确定所述镜头模组存在异物遮挡。

关于图像的清晰度评价,可以采用图像梯度、高频细节图和图像动态范围中一种方式、或多种方式综合来判断。图像梯度方式,通过计算图像纵向梯度和图像横向梯度求和得到梯度总量,基于梯度总量可以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区块性物体成像区域,依此判断是否存在异物遮挡。高频细节图,通过计算细节图,统计细节图中灰度值与预设阈值比较的结果所表示细节数量是否小于预设值,可以判断图像中是否存在区块性物体成像区域,依此判断是否存在异物遮挡。图像动态范围,根据车载行驶场景中行驶场景图像的特点,将行驶场景图像中天空成像区域设为第一预设区域,将车辆前方道路成像区域设为第二预设区域,计算第一预设区域的像素均值和第二预设区域的像素均值之差与设定阈值的大小,可以判断车辆前方道路成像区域中是否存在遮挡物,依此判断是否存在异物遮挡。本实施例中,主控制器采用图像梯度、高频细节图和图像动态范围分别判断是否存在异物遮挡,当至少两种方式的判断结果均出现异物遮挡时,则视为存在异物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方法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车载产品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方法。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之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相关技术
  • 一种虚拟化管理平台中网络查询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 一种车辆管理方法、装置、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一种线阵相机触发时序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 一种相机位姿的估计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机器人
  • 一种相机标定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一种虚拟化管理下的相机调用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
  • 虚拟化基础设施管理装置、虚拟化基础设施管理系统、虚拟化基础设施管理方法和用于记录虚拟化基础设施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
技术分类

0612011654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