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一种驱动装置及摄像模组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30


一种驱动装置及摄像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摄像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装置及应用驱动装置的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被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的用于帮助使用者获取影像的摄像模组的相关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在市场中,消费者对于配置于移动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机)的摄像模组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和多样化,例如对焦功能和防抖功能。

在实现摄像模组的防抖功能时常使用吊簧线将活动部进行悬吊并平移,但是吊簧线具有组装工序繁杂、容易断裂等问题,从而造成马达不作动或补偿效果变差等问题。

因此,期待一种优良的驱动装置以及摄像模组,以满足消费者对于对焦功能和/或防抖功能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及摄像模组,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具有优良的对焦功能和/或防抖功能。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包括:

底座;

防抖框架,所述防抖框架被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底座;

对焦载体,所述对焦载体被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防抖框架;

磁石部,所述磁石部被设置于所述防抖框架,所述磁石部包括第一磁石、第二磁石和第三磁石,所述第二磁石与所述第三磁石相对地设置于所述第一磁石的两侧;

防抖线圈部,所述防抖线圈部被设置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磁石部相对;

对焦线圈部,所述对焦线圈部被设置于所述对焦载体并与所述磁石部相对,其中,所述对焦线圈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磁石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直边段,以及连接于所述直边段并与所述第一磁石的长度方向呈一定夹角的斜边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绕其周侧依次设置的第一侧、第二侧、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一磁石被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磁石被设置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三磁石被设置于所述第四侧,所述第三侧不设置有磁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焦线圈包括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对焦线圈部、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对焦线圈部、位于所述第三侧的第三对焦线圈部以及位于所述第四侧的第四对焦线圈部,所述第一对焦线圈部处于所述第一磁石的磁场范围内,所述第二对焦线圈部处于所述第二磁石的磁场范围内,所述第四对焦线圈部处于所述第三磁石的磁场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焦线圈部包括一所述直边段和连接于所述直边段的至少两个所述斜边段,所述直边段至所述第一磁石的距离小于两个所述斜边段至所述第一磁石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直边段的长度小于所述斜边段的长度,以降低所述第一磁石与所述第一对焦线圈部之间的有效反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对焦线圈为对称结构,所述第二对焦线圈部与所述第四对焦线圈部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对焦线圈部与所述第三对焦线圈部对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抖线圈部包括第一防抖线圈、第二防抖线圈和第三防抖线圈,所述第一防抖线圈被固定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一磁石相对,所述第二防抖线圈被固定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二磁石相对,所述第三防抖线圈被固定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第三磁石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导磁件,所述导磁件包括第一导磁件、第二导磁件和第三导磁件,所述第一导磁件被设置所述第一磁石远离所述第一防抖线圈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磁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二磁石远离所述第二对焦线圈部的一侧,所述第三导磁件被设置于所述第三磁石远离所述第四对焦线圈部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悬持部,所述悬持部包括第一悬持部和侧悬持部,所述第一悬持部连接所述对焦载体和所述防抖框架之间,所述对焦载体藉由所述第一悬持部悬置于所述防抖框架内;所述侧悬持部连接所述防抖框架和所述底座之间,所述防抖框架藉由所述侧悬持部悬置于所述底座内。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包括:

感光组件;

光学镜头,所述光学镜头被保持于所述感光组件的感光路径上;以及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适于驱动所述光学镜头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下列至少一个技术效果:

1、避免非对称力的产生,进而避免对焦载体在非对称力的作用下产生倾斜或旋转等动态姿势差;

2、通过缩小第一对焦线圈部的直边段的长度,来降低第一磁石与对焦线圈之间的有效反应。

在以下描述中部分地阐述了另外的实施方案和特征,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审阅说明书之后将明白或者通过所公开的主题的实践来学习这些实施方案和特征。可通过参考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和附图的其余部分来实现本公开的特点和优点的进一步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摄像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对焦部分的立体爆炸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去除壳体后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磁石部、对焦线圈部和防抖线圈部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磁石部和对焦线圈部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悬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悬持部和磁石部的俯视图;

图8B是图8A的圆形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下悬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悬持部、对焦载体、防抖框架、磁石部的仰视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悬持部、对焦载体、防抖框架、底座、防抖线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包括”,该术语是开放式的。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该术语不排除附加结构或步骤。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申请的具体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如在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语“基本上”、“大约”以及类似的用语用作表近似的用语,而不用作表程度的用语,并且旨在说明将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认识到的、测量值或计算值中的固有偏差。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接触连接或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被配置为”,各种单元、电路或其他部件可被描述为或叙述为“被配置为”执行一项或多项任务。在此类上下文中,“被配置为”用于通过指示单元/电路/部件包括在操作期间执行这一项或多项任务的结构(例如,电路)来暗指该结构。此外,“被配置为”可包括由软件和/或固件操纵的通用结构(例如,通用电路)以能够执行待解决的一项或多项任务的方式操作。“被配置为”还可包括调整制造过程(例如,半导体制作设施),以制造适用于实现或执行一项或多项任务的设备(例如,集成电路)。

在本文描述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方案,而并非旨在进行限制。如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那样,单数形式的“一个”、“一种”和“该”旨在也涵盖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以其他方式明确地指示。还将理解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且涵盖相关联地列出的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项目的任何和全部可能的组合。还将理解的是,术语“包括”和/或“包含”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是指定存在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分组。

如本文中所用,根据上下文,术语“如果”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当...时”或“在...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到”。类似地,根据上下文,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被解释为是指“在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在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到[所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示例性摄像模组

图1至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驱动装置20以及摄像模组1,如图1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模组1被阐明,其包括一感光组件30、被保持于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的一光学镜头10,以及用于驱动光学镜头10移动以实现光学性能调整的一驱动装置20,例如,用于实现防抖、对焦等功能。

相应地,该光学镜头10包括一镜筒和被安装于该镜筒的多个光学透镜,光学镜头10具有一光轴,光学镜头10的光轴也是多个光学透镜的光轴,感光组件30沿光轴方向与光学镜头10相对设置。为了便于描述,以摄像模组1朝向被摄物的一侧为物侧,以摄像模组1朝向感光组件30的一侧为像侧,光轴方向包括沿光轴指向像侧的方向(本申请中简称像侧),及沿光轴指向物侧的方向(本申请中简称物侧),水平方向为垂直于光轴方向的方向,高度方向为沿光轴方向的方向。

继续参照图1,光学镜头10被固定于驱动装置20中,感光组件30被固定于驱动装置20的像侧,进而光学镜头10可以通过驱动装置20被保持于感光组件30的感光路径上,光学镜头10适于被驱动装置20驱动以实现防抖、对焦等功能。

感光组件30包括一芯片线路板32以及电连接于该芯片线路板32的一感光芯片31和多个电子元件33,该感光芯片31用于接收光学镜头10采集的外界光线成像并通过芯片线路板32与外部移动电子设备电连接。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多个电子元件33可以是电阻、电容等无源电子器件和驱动芯片、存储芯片等有源电子器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

该感光组件30进一步还包括一滤光组件34,滤光组件34包括一滤光元件341,滤光元件341被保持于感光芯片31的感光路径上,滤光元件341被设置于光学镜头10和感光芯片31之间,其用于对进入感光芯片31的入射光线进行过滤,滤除入射光线中例如红外光线等成像不需要的杂光。

滤光组件34还包括一滤光元件支架342,滤光元件341被安装固定于该滤光元件支架342且对应于感光芯片31的至少感光区域,滤光元件支架342具有一通光孔,穿过光学镜头10的入射光线通过该通光孔入射至感光芯片31,滤光元件341可以被正贴或者倒贴于滤光元件支架342。

进一步地,滤光元件支架342被固定于芯片线路板32,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感光组件30通过滤光元件支架342固定于驱动装置20的像侧,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感光组件30也可以通过芯片线路板32固定于驱动装置20的像侧。

其中,滤光元件支架342可以是先预制成型后再通过例如粘合介质粘接的方式固定于芯片线路板32,也可以是通过例如模塑工艺等方式一体成型于芯片线路板32,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直接固定于芯片线路板32,本申请并不受此所限。

示例性驱动装置

如图2至图11所示,本申请的驱动装置20可以驱动光学镜头10沿Z轴方向移动,以调整光学镜头10相对感光组件30的距离,实现对焦功能;驱动装置20可以驱动光学镜头10在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移动,以使光学镜头10相对感光组件30平移,以实现防抖功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X轴方向和Y轴方向相互垂直,Z轴方向垂直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在平面,换言之,X轴、Y轴和Z轴构成了三维立体坐标系,X轴方向和Y轴方向所在的XOY平面也称为水平方向所在平面,Z轴趋近于光轴方向或与光轴平行的方向。本申请中,由于组装公差的问题,垂直包括两个物体间的夹角为90°和接近90°这两种情况,平行包括两个物体间的夹角为0°和接近0°这两种情况。即近似垂直也可被视为垂直,近似平行也可被视为平行。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包括一固定部21、一对焦载体22、一防抖框架23、一悬持部24、一磁石部25、一对焦线圈部26和一防抖线圈部27。其中,对焦载体22、防抖框架23、悬持部24、磁石部25、对焦线圈部26和防抖线圈部27被容置于固定部21中,磁石部25被设置于防抖框架23,对焦线圈部26被设置于对焦载体22并与磁石部25相对,防抖线圈部27被设置于固定部21并与磁石部25相对。其中,驱动装置20包括对焦部分和防抖部分,对焦部分用于实现驱动装置20的对焦功能;防抖部分用于实现驱动装置20的防抖功能。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固定部21包括一壳体211和一底座212,壳体211和底座212相互扣合形成固定部21的容纳腔以容纳对焦载体22、防抖框架23、悬持部24、磁石部25、对焦线圈部26和防抖线圈部27等部件,一方面可以避免灰尘进入,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受到撞击时各部件掉落。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底座212包括底座主体2121和被设置于底座主体2121的防抖线圈安置位2122,其中,防抖线圈安置位2122被设置于底座主体2121的顶面,防抖线圈部27被设置于防抖线圈安置位2122内。底座212进一步包括底座凸台2123,底座凸台2123一体地设置于底座主体2121上并朝物侧方向延伸,底座凸台2123被设置于靠近底座主体2121转角的位置处。

其中,固定部21的壳体211和底座212均为定子,在驱动装置20驱动光学镜头10移动时,固定部21保持相对固定,其他部件相对固定部21移动。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感光组件30被固定于固定部21的底座212,进而感光组件30也成为相对固定的部分。该壳体211和该底座212分别具有一通光孔,以使成像光线可以入射被固定于驱动装置20的光学镜头10和可以出射光学镜头10以入射感光组件30。

如图2至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防抖框架23被可活动地连接于固定部21的底座212,该对焦载体22被可活动地连接于防抖框架23,光学镜头10被固定于对焦载体22,从而对焦载体22被驱动装置20驱动时,光学镜头10随对焦载体22移动。

其中,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对焦载体22包括一载体主体221,其中,光学镜头10被固定于载体主体221,载体主体221具有一适用容置光学镜头10的通孔,光学镜头10被固定于对焦载体22的通孔中,具体的,光学镜头10可以通过例如粘合介质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固定于对焦载体22,也可以通过使光学镜头10的镜筒和对焦载体22一体成型的方式固定于对焦载体22,本申请并不受此所限。

对焦载体22被可活动地设置于防抖框架23的内侧,防抖框架23被可活动地设置于对焦载体22和固定部21之间,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防抖框架23被可活动地设置于底座212的上方,防抖框架23包括一框架主体231,框架主体231具有一容置腔2310,对焦载体22被容纳于防抖框架23的容置腔2310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焦载体22既可单独被驱动相对于防抖框架23发生移动,也可以在防抖框架23的带动下随防抖框架23共同移动。进一步的,通过驱动对焦载体22和/或防抖框架23移动来带动光学镜头10移动,以实现对焦和/或防抖功能。

具体地,当防抖框架23保持不动,对焦载体22被驱动相对于防抖框架23运动时,对焦载体22能够带动光学镜头10沿光轴方向移动,以实现对焦功能;当防抖框架23被驱动相对于底座212运动时,防抖框架23能够带动对焦载体22和光学镜头10在垂直于光轴的平面内移动,以实现防抖功能。

参照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磁石部25、对焦线圈部26和防抖线圈部27形成驱动装置20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能够驱动对焦载体22和防抖框架23运动。

磁石部25被设置于防抖框架23,对焦线圈部26被设置于对焦载体22并与磁石部25相对,防抖线圈部27被设置于固定部21的底座212并与磁石部25相对。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磁石部25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对焦线圈部26被固定于对焦载体22的侧面,防抖线圈部27被固定于底座212的顶面。即对焦线圈部26与磁石部25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防抖线圈部27与磁石部25沿高度方向相对设置。

其中,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对焦载体22还包括一被设置于载体主体221侧壁的对焦线圈安置位223,对焦线圈部26被设置于对焦线圈安置位223。当然,对焦线圈部26可以直接绕制于对焦载体22的侧壁,也可以预制成型后安装于对焦载体22的侧壁,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对焦线圈部26可以为空心环绕线圈,即对焦线圈部26为单个线圈,被以环绕的方式设置于对焦载体22的侧壁;对焦线圈部26也可以为空心平面线圈,即对焦线圈部26的数量为至少一个,被以平面贴附的方式设置于对焦载体22的侧壁。

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对焦线圈安置位223由载体主体221的侧壁向内凹陷的凹槽形成,以使得对焦线圈部26被设置于对焦线圈安置位223时不会突出于载体主体221的侧壁,避免了驱动装置20横向尺寸的增加。

其中,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防抖框架23进一步包括磁石安置槽232,磁石部25被设置于磁石安置槽232内。其中,磁石安置槽232具有朝向对焦载体22的沿水平方向的开口,以及朝向底座212的沿高度方向的开口,以使得被设置于磁石安置槽232内的磁石部25的侧面和底面裸露。

进一步的,磁石部25面对对焦线圈部26的侧面裸露,未被防抖框架23覆盖,从而使对焦线圈部26与磁石部25之间的距离可以被设计的较小,以减小驱动装置20的横向尺寸(水平方向的尺寸);磁石部25面对防抖线圈部27的底面裸露,从而使防抖线圈部27与磁石部25之间的距离可以被设计的较小,以减小驱动装置20的高度尺寸(Z轴方向的尺寸)。

该对焦线圈部26在电流激励下产生磁场与磁石部25的磁场相互作用,进而对焦线圈部26被驱动,对焦线圈部26沿Z轴方向移动,对焦载体22随对焦线圈部26移动,从而实现对焦功能;该防抖线圈部27在电流激励下产生磁场与磁石部25的磁场相互作用,进而磁石部25被驱动,磁石部25在X轴方向和/或Y轴方向移动,防抖框架23随磁石部25移动,被设置于防抖框架23的对焦载体22随防抖框架23移动,从而实现防抖功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磁石部25得到复用,磁石部25既在实现对焦功能的过程中被用于与对焦线圈部26相互作用,也在实现防抖功能的过程中被用于与防抖线圈部27相互作用,使得驱动装置20的结构设计集约化、小型化。

如图2至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磁石部25包括一第一磁石251、一第二磁石252和一第三磁石253,第一磁石251、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沿逆时针顺序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的磁石安置槽232内,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被相对地设置于第一磁石251的两侧,三者大致呈“匚”形结构排列。

对焦线圈部26包括一对焦线圈261,对焦线圈261环绕于对焦载体22的侧壁,被设置于对焦载体22侧壁的对焦线圈安置位223内。对焦线圈261被配置为与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沿水平方向相对设置,对焦线圈261在电流激励下产生磁场与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相互作用,从而驱动对焦线圈部26和对焦载体22相对磁石部25和防抖框架23移动。

防抖线圈部27包括一第一防抖线圈271、一第二防抖线圈272和一第三防抖线圈273,第一防抖线圈271被固定于底座212的防抖线圈安置位2122内,第一防抖线圈271与第一磁石251沿高度方向相对,第二防抖线圈272被固定于底座212的防抖线圈安置位2122内,第二防抖线圈272与第二磁石252沿高度方向相对,第三防抖线圈273被固定于底座212的防抖线圈安置位2122内,第三防抖线圈273与第三磁石253沿高度方向相对。

具体地,第一防抖线圈271、第二防抖线圈272和第三防抖线圈273沿逆时针顺序被固定于底座212的顶面,第二防抖线圈272和第三防抖线圈273被设置于第一防抖线圈271的两侧,三者大致呈“匚”形结构排列。进一步的,第一防抖线圈271、第二防抖线圈272和第三防抖线圈273被平铺在底座212的顶面上。

第一防抖线圈271与第一磁石251相对设置,第二防抖线圈272与第二磁石252相对设置,第三防抖线圈273与第三磁石253相对设置,从而第一防抖线圈271、第二防抖线圈272和第三防抖线圈273分别在电流激励下产生磁场与第一磁石251、第二磁石252、第三磁石253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驱动磁石部25、防抖框架23、对焦线圈部26和对焦载体22相对固定部21的底座212移动。

当防抖框架23被驱动沿X轴方向水平移动时,第二磁石252与第二防抖线圈272之间相互作用,第三磁石253与第三防抖线圈273之间相互作用,以产生沿X轴方向的驱动力;当防抖框架23被驱动沿Y轴方向水平移动时,第一磁石251与第一防抖线圈271之间相互作用,以产生沿Y轴方向的驱动力。本申请中,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的长度方向与Y轴方向平行。

也就是说,当防抖框架23被驱动沿X轴方向水平移动时,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均参与工作;当防抖框架23被驱动沿Y轴方向水平移动时,由于第一磁石251的对侧未设置磁石,因此仅有第一磁石251参与工作,会造成沿该方向的驱动力较小。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申请中,将第一磁石251实施为多级磁石,以增加第一磁石251与第一防抖线圈271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磁推力,例如,第一磁石251可以为四极磁石。

如图5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石251包括一第一磁力部分251a和一第二磁力部分251b,第一磁力部分251a和第二磁力部分251b沿水平方向(垂直于光轴的方向)层叠设置,第二磁力部分251b位于第一磁力部分251a远离光轴的一侧,第二磁力部分251b位于第一磁力部分251a远离对焦载体22的一侧,第一磁力部分251a位于对焦载体22和第二磁力部分251b之间,第一磁力部分251a的上方为N极,第一磁力部分251a的下方为S极,第一磁力部分251a的磁极方向向下,第二磁力部分251b的上方为S极,第二磁力部分251b的下方为N极,第二磁力部分251b的磁极方向向上,这样第一磁石251面对第一防抖线圈271一侧具有N极和S极。需注意的是,在本申请中,磁极方向(N-S)是指N极向S极延伸的方向。

当然,在本申请,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可以被实施为两极磁石,第二磁石252中靠近光轴的一侧为N极,远离光轴的一侧为S极;第三磁石253中靠近光轴的一侧为N极,远离光轴的一侧为S极。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也可以为多极磁石,例如四极磁石,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防抖线圈271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第二防抖线圈272和第三防抖线圈273沿长度方向的尺寸,以增加第一磁石251与第一防抖线圈271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磁推力。

在本申请中,磁石部25的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被复用,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既在实现对焦功能的过程中被用于与对焦线圈部26相互作用,也在实现防抖功能的过程中被用于与防抖线圈部27相互作用。即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可以同时提供对焦线圈部26和防抖线圈部27所需要的磁场。

由于第一磁石251不用于驱动对焦线圈部26和对焦载体22移动,因此,第一磁石251在高度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第一磁石251的顶面的高度也低于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的顶面的高度。

如前述,磁石部25包括第一磁石251、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三个磁石,磁石部25仅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三侧,驱动装置20的其中一侧未设置磁石部25,第一磁石251的对侧未设置磁石。可以理解的是,当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20在应用到阵列模组中时,另一阵列模组的摄像模组单体可以设置在驱动装置20未设有磁石部25的一侧,这样,驱动装置20的磁石部25不会对相邻的摄像模组造成磁场干扰。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磁石部25也可以仅包括第一磁石251和第二磁石252两个磁石,此时,防抖线圈部27包括与第一磁石251相对的第一防抖线圈271和与第二磁石252相对的第二防抖线圈272。减少一个磁石(第三磁石253),可以进一步缩小驱动装置20的尺寸,但也使得驱动装置20的驱动力减小,使得在实现对焦功能时,仅有一侧设有用于驱动的对焦线圈261和第二磁石252,由于该对焦线圈261和该第二磁石252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焦载体22易于产生相对Z轴(光轴)倾斜的问题,最终造成摄像模组1成像模糊。

在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磁石部25可以进一步包括第四磁石,从而使得驱动装置20的四侧均设有磁石,磁石部25包括四个磁石,但是当驱动装置20的四侧均设有磁石时,当驱动装置20被使用在阵列模组中时,位于该驱动装置20相邻侧的摄像模组与第四磁石相邻的一侧不能设置线圈-磁石对,以避免第四磁石对与第四磁石相邻的摄像模组的线圈-磁石对造成电磁干扰。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包括绕其周侧依次设置的第一侧201、第二侧202、第三侧203和第四侧204,其中,第一磁石251被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第一侧201,第二磁石252被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与第一侧201相邻的第二侧202,第三磁石253被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与第二侧202相对的第四侧204,第三侧203不设置有磁石。

如图5和图6所示,对焦线圈261被环绕地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第一侧201、第二侧202、第三侧203和第四侧204,其中,对焦线圈261包括位于第一侧201的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位于第二侧202的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位于第三侧203的第三对焦线圈部2613以及位于第四侧204的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可见,被设置于同侧的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处于第一磁石251的磁场范围内,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处于第二磁石252的磁场范围内,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处于第三磁石253的磁场范围内,也就是说,在对焦线圈261通电后,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石251的磁场相互作用,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产生的磁场与第二磁石252的磁场相互作用,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产生的磁场与第三磁石253的磁场相互作用。

然而,由于本申请中,磁石部25仅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三侧,第一磁石251的对侧未设置磁石,即与第一侧201相对的第三侧203并未设置磁石,这使得在对焦线圈261通电后,仅有对焦载体22的三侧受到驱动力的作用,对焦载体22在非对称力作用下会产生倾斜。

进一步地,对焦载体22在驱动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沿Z轴方向平移的运动以及绕Z轴方向旋转的运动,即对焦载体22会受到平移推力和旋转推力的作用,而在实现对焦功能时,要尽量减小对焦载体22产生的绕Z轴方向旋转的运动。由于第一磁石251的对侧未设置磁石,当对焦载体22的一侧受到第一磁石251与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时,对焦载体22的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未受到驱动力的作用,即对焦载体22的相对的两侧没有相互对称的力以抵消旋转力的作用,无法减小对焦载体22产生绕Z轴旋转的运动,使得对焦载体22容易产生动态姿势差。

在本申请中,磁石部25的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被复用,而磁石部25的第一磁石251不被复用,即第一磁石251仅在实现防抖功能的过程中被用于与第一防抖线圈271相互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减小第一磁石251与对焦线圈261的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减小第一磁石251与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产生的驱动力对对焦载体22的影响,进而避免对焦载体22在非对称力的作用下产生倾斜或旋转等动态姿势差。

如图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对焦线圈261的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包括与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的直边段2611a,以及连接于直边段2611a并与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呈一定夹角的斜边段2611b、2611c,其中,斜边段2611b、2611c的数量为二,两个斜边段2611b、2611c分别自直边段2611a的两端朝向光轴方向延伸,即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包括一直边段2611a和连接于直边段2611a的两个斜边段2611b、2611c。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斜边段2611b、2611c可以为直线段,或者斜边段2611b、2611c也可以为曲线段,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一方面,当磁石的磁力线与线圈平面垂直时,穿过线圈的磁通量最大,磁石与线圈之间的有效反应最强。由此可见,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与第一磁石251的磁力线相互垂直,当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的长度越长时,对焦线圈261穿过的磁力线越多,穿过对焦线圈261的磁通量越大,对焦线圈261与第一磁石251之间的有效反应越强,对焦线圈261与第一磁石251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对对焦载体22的影响越大。

另一方面,沿光轴方向看其平面,即从俯视方向看,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距离第一磁石251更近,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斜边段2611b、2611c距离第一磁石251更远,即直边段2611a至第一磁石251的距离小于两个斜边段2611b、2611c至第一磁石251的距离,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与第一磁石251之间的有效反应更大。当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的长度越长时,与之相连的两个斜边段2611b、2611c的长度越短,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与第一磁石251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对焦线圈261与第一磁石251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强,对对焦载体22的影响越大。

综上所述,本申请中通过缩小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的长度,来降低第一磁石251与对焦线圈261之间的有效反应。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的长度小于斜边段2611b、2611c的长度,其中,直边段2611a的长度缩短到最低尺寸。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直边段2611a的长度范围为:0.1mm-1mm;进一步的,直边段2611a的长度范围为:0.2mm-0.4mm。一方面能够使得对焦线圈261穿过的磁力线减小,对焦线圈261与第一磁石251之间的有效反应降低;另一方面能够使得第一线圈部距离第一磁石251更远,对焦线圈261与第一磁石251之间的相互作用越弱,进而减小了非对称力对对焦载体22的影响。并且,这种设计还可以有效降低非需要区域的电阻值。可以理解的是,直边段2611a的尺寸不能无限小,避免造成对焦线圈261的制造成型更加困难。

在本申请另一具体示例中,对焦线圈261的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为弧形结构或近似弧形结构,此时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不具有直边段2611a,更加能够实现降低第一磁石251与对焦线圈261之间的有效反应的效果。

继续参考图6,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对焦线圈261为对称结构,即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与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对称设置,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与第三对焦线圈部2613对称设置。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对焦线圈261的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仅具有直边段而不具有斜边段,即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沿第二磁石252的长度方向延伸,与第二磁石252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对焦线圈261的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仅具有直边段而不具有斜边段,即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沿第三磁石253的长度方向延伸,与第三磁石253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和第二磁石252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磁推力F2,与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和第三磁石253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磁推力F3之和在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和第一磁石251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磁推力F1的20倍以上。也就是说,F2与F3之和跟F1的比值越大,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和第一磁石251之间相互作用越小,对焦载体22产生非对称力的作用越小,进而避免对焦载体22产生切斜或旋转等运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第一磁石251的长度、第二磁石252的长度、第三磁石253的长度、以及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和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的长度是由驱动装置20的尺寸决定的。本申请中,通过调整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的直边段2611a的长度,调整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和第一磁石251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磁推力F1的大小。

其中,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载体主体221包括绕其周侧依次设置的第一侧壁2210、第二侧壁2211、第三侧壁2212和第四侧壁2213,其中,第一侧壁2210和第三侧壁2212相对,第二侧壁2211与第四侧壁2213相对。对焦线圈261围绕载体主体221的第一侧壁2210、第二侧壁2211、第三侧壁2212和第四侧壁2213设置,对焦线圈261的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位于第一侧壁2210,对焦线圈261的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位于第二侧壁2211,对焦线圈261的第三对焦线圈部2613位于第三侧壁2212,对焦线圈261的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位于第四侧壁2213,对焦线圈261的第一对焦线圈部2611、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第三对焦线圈部2613、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与对焦载体22的第一侧壁2210、第二侧壁2211、第三侧壁2212、第四侧壁2213的形状相适配。

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侧壁2210和第三侧壁2212为凹面结构,第一侧壁2210和第三侧壁2212具有朝向光轴的开口,第一侧壁2210和第三侧壁2212相对于对焦载体22的通孔对称设置;第二侧壁2211和第四侧壁2213为平面结构,第二侧壁2211和第四侧壁2213相对于对焦载体22的通孔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一导磁件28,导磁件28被设置于磁石部25与防抖框架23之间,用于增强磁石部25的磁场强度。其中,导磁件28包括第一导磁件281、第二导磁件282和第三导磁件283,第一导磁件281作用于第一磁石251,第二导磁件282作用于第二磁石252,第三导磁件283作用于第三磁石253。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导磁件28被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于防抖框架23的磁石安置槽232内;在本申请另一具体示例中,导磁件28通过例如嵌件成型等工艺被嵌合于防抖框架23的框架主体231。

第一导磁件281被设置于第一磁石251远离第一防抖线圈271的一侧,即第一导磁件281被设置于第一磁石251的上方,这种设置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磁石251的磁力线往下方集中,以增加第一磁石251的磁场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第一磁石251的磁力外溢,进而避免第一磁石251与对焦线圈261之间相互作用,避免造成对焦载体22受到非对称力的作用。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导磁件281为U型结构,具有朝向第一防抖线圈271的开口,第一导磁件281可以将第一磁石251的顶面和侧面包覆,以避免第一磁石251的磁力外溢。在本申请另一具体示例中,第一导磁件281为平面结构,仅覆盖第一磁石251的顶面。

第二导磁件282被设置于第二磁石252远离对焦线圈261的一侧,即第二导磁件被282设置于第二磁石252远离第二对焦线圈部2612的一侧,从而可以增加第二磁石252面对对焦线圈261一侧的磁场强度。第三导磁件283被设置于第三磁石253远离对焦线圈261的一侧,即第三导磁件283被设置于第三磁石253远离第四对焦线圈部2614的一侧,从而可以增加第三磁石253面对对焦线圈261一侧的磁场强度。进一步的,第二磁石252还可以通过与第二导磁件282之间的磁吸作用被固定于第二导磁件282,或者第二磁石252通过与第二导磁件282之间的磁吸作用被更牢固的吸附在框架主体231上;第三磁石253也可以通过与第三导磁件283之间的磁吸作用被固定于第三导磁件283或者被更牢固的吸附在框架主体231上。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导磁件28可以不含有磁性,如导磁件28可以由铁氧体制成,或者,导磁件28本身可以为永磁体,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如图2、图4、图7至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悬持部24被设置于对焦载体22、防抖框架23和底座212,以使得对焦载体22被悬持地设置于防抖框架23中,防抖框架23被悬持地设置于底座212中。其中,悬持部24包括一第一悬持部241和一侧悬持部242,第一悬持部241连接对焦载体22和防抖框架23之间,用于限制对焦载体22沿光轴方向的运动,对焦载体22藉由第一悬持部241悬置于防抖框架23内;侧悬持部242连接防抖框架23和底座212之间,用于限制防抖框架23沿垂直于光轴方向(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运动,防抖框架23藉由侧悬持部242悬置于底座212内。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持部241包括沿光轴方向被间隔地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一第一弹片2414和一第二弹片2415,第一弹片2414被设置于对焦载体22的物侧,第二弹片2415被设置于对焦载体22的的像侧,以将对焦载体22可复位地悬持于防抖框架23内,对焦载体22在第一弹片2414和第二弹片2415的作用下被悬置于防抖框架23内。

其中,第一弹片2414和第二弹片2415的整体呈薄片状结构,第一弹片2414分别连接于防抖框架23的顶面和对焦载体22的顶面,第二弹片2415分别连接于防抖框架23的底面和对焦载体22的底面,以对对焦载体22的移动进行支撑和限位,不仅有助于改善驱动装置20的结构稳定性,也能够使得对焦载体22在一定的行程范围内进行移动。

更具体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悬持部241包括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的外廓2411,被固定于对焦载体22的内廓2412,以及一体地连接外廓2411和内廓2412的变形部2413。其中,变形部2413自外廓2411弯折地延伸至内廓2412,以便为对焦载体22的移动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不仅可以为对焦载体22的移动行程提供保障,也可以减小对焦载体22的驱动阻力,改善驱动装置20的光学对焦灵敏度。

可以理解的是,当变形部2413的长度越长,变形部2413的弯折越多,则变形部2413在产生形变后其本身的变形很小,在变形部2413受到拉伸后更容易复位。在本申请一个具体示例中,变形部2413为由弹性材料(如橡胶、塑料等)制成的弹性线状结构;在本申请另一个具体示例中,变形部2413也可以是由刚性材料(如金属等)制成的弹性线状结构。

第一弹片2414的外廓2411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的顶面,第一弹片2414的内廓2412被固定于对焦载体22的顶面,第一弹片2414的变形部2413一体地连接第一弹片2414的外廓2411和第一弹片2414的内廓2412;第二弹片2415的外廓2411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的底面,第二弹片2415的内廓2412被固定于对焦载体22的底面,第二弹片2415的变形部2413一体地连接第二弹片2415的外廓2411和第二弹片2415的内廓2412。这种设置方式使得对焦载体22被夹持于第一弹片2414和第二弹片2415之间,使得对焦载体22被悬持于防抖框架23内。

第一弹片2414的内廓2412和外廓2411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诸如粘接或者热铆的方式被固定地附着于对焦载体22和防抖框架23上;第二弹片2415的内廓2412和外廓2411可以通过但不限于诸如粘接或热铆的方式被固定地附着于对焦载体22和防抖框架23上。当对焦载体22被驱动沿Z轴方向移动时,第一弹片2414和第二弹片2415发生形变以积蓄弹性力,当对焦载体22被停止驱动时,第一弹片2414和第二弹片2415积蓄的弹性力得以释放,进而带动对焦载体22回复原位。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片2414可以具有一体式结构,第二弹片2415具有分体式结构,第二弹片2415可以用于实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第一弹片2414在被安装的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较好的一致性,使得第一弹片2414的整个平面产生较少的安装公差。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弹片2414具有分体式结构,第二弹片2415具有分体式结构,第一弹片2414和第二弹片2415均可以用于实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

第一弹片2414为对称结构,当对焦载体22沿Z轴方向移动时,对称的第一弹片2414能够抑制对焦载体22产生绕Z轴旋转的运动。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弹片2414为分体式结构,其包括被设置于对焦载体22和防抖框架23四角的四个第一弹片部件,以对对焦载体22提供更加平稳的支撑,还能够为对焦载体22提供对称的回复力。在本申请另一具体示例中,第一弹片2414为分体式结构,其包括被对称地设置于对焦载体22和防抖框架23之间的两个第一弹片部件;或者,在本申请再一具体示例中,第一弹片2414为一体式结构,其具有一个共同的内廓2412、四个外廓2411和四个变形部2413。

第二弹片2415为对称结构,当对焦载体22沿Z轴方向移动时,对称的第二弹片2415能够抑制对焦载体22产生绕Z轴旋转的运动。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二弹片2415为分体式结构,其包括两个轴对称设置的两个部分,即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轴对称的第二弹片2415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二弹片2415的平整性,以减小驱动装置20的倾斜公差,提高驱动装置20的组装精度。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沿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相对于第一磁石251的中线对称分布。即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被对称地设置于对焦载体22的底面。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弹片2415的每个部分,即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分别具有两个外廓2411,两个变形部2413和一个内廓2412,其中,内廓2412的一端连接一个变形部2413,该变形部2413的另一端连接一个外廓2411;内廓2412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变形部2413,该变形部2413的另一端连接另一个外廓2411。也就是说,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的结构为:外廓2411、变形部2413、内廓2412、变形部2413、外廓2411。

具体地,第二弹片2415的第一下弹片24151包括第一外廓2411a、第二外廓2411b、第一内廓2412a、连接第一内廓2412a和第一外廓2411a的第一变形部2413a、以及连接第一内廓2412a和第二外廓2411b的第二变形部2413b。

其中,第一内廓2412a被固定于对焦载体22,第一外廓2411a和第二外廓2411b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外廓2411a和第二外廓2411b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相对的两侧,例如第一侧201和与之相对的第三侧203。

第二弹片2415的第二下弹片24152包括第三外廓2411c、第四外廓2411d、第二内廓2412b、连接第二内廓2412b和第三外廓2411c的第三变形部2413c、以及连接第二内廓2412b和第四外廓2411d的第四变形部2413d。其中,第二内廓2412b被固定于对焦载体22,第三外廓2411c和第四外廓2411d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三外廓2411c和第四外廓2411d被固定于防抖框架23相对的两侧,例如第一侧201和与之相对的第三侧203。

第二弹片2415的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被相对地设置于靠近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的一侧。第二磁石252与第三磁石253被设置于对焦线圈261相对的两侧,对焦线圈261通电后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与对焦线圈261相互作用,产生对称的作用力驱动对焦线圈261和对焦载体22沿光轴方向移动。第二弹片2415的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由此可以产生对称的复位力,以使得对焦载体22能够平稳移动。

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悬持部242被设置于防抖框架23和底座212的侧壁。第一弹片2414被设置于防抖框架23的顶面,第二弹片2415被设置于防抖框架23的底面,侧悬持部242自防抖框架23的底面延伸至防抖框架23的侧面。侧悬持部242的一端连接于防抖框架23,侧悬持部242的另一端连接于底座212,以对防抖框架23进行支撑和限位,不仅有助于改善驱动装置20的结构稳定性,也能够使得防抖框架23在一定的行程范围内进行移动和复位。

其中,参考图7至图10,侧悬持部242包括至少两个侧弹片,每个侧弹片包括连接于防抖框架23的第一连接端2425,连接于底座212的第二连接端2426,以及一体地连接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的弹性变形部2427。其中,弹性变形部2427包括多个相互连接的沿X方向延伸弯折段以及多个相互连接的沿Y方向延伸弯折段,其中,多个相互连接的沿X方向延伸弯折段与多个相互连接的沿Y方向延伸弯折段相互连接。弹性变形部2427受到X方向和Y方向的拉伸后产生形变,以在X方向和Y方向产生相应的复位力,使得防抖框架23在侧悬持部242的作用下回复原位(原位即防抖框架23在移动前的位置)。

侧悬持部242具有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的平面结构242a和竖立结构242b,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延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平面结构242a,弹性变形部2427沿高度方向延伸形成竖立结构242b。即侧悬持部242包括连接防抖框架23和底座212的平面结构242a,以及自平面结构242a弯折并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竖立结构242b。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平面结构242a沿水平方向延伸一体地连接第二弹片2415,竖立结构242b自平面结构242a弯折并沿高度方向延伸。也可以说,多个侧弹片由第二弹片2415所在的水平面沿高度方向向上弯折形成。

第一连接端2425与弹性变形部2427之间具有一弯折部2428,第二连接端2426与弹性变形部2427之间具有一弯折部2428,以将侧悬持部242由水平方向延伸弯折为高度方向延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悬持部242包括四个侧弹片,四个侧弹片中的两个侧弹片被设置于防抖框架23的一侧,四个侧弹片中的另外两个侧弹片被对称地设置于防抖框架23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例如,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四个侧弹片中的两个侧弹片被设置于第一侧201,四个侧弹片中的另外两个侧弹片被对称地设置于与第一侧201相对的第三侧203。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四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被对称地设置于防抖框架23上第一磁石251所在的一侧以及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例如第一侧201和第三侧203。

其中,位于同侧的两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相互重合;位于对侧的两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例如,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四个侧弹片中的两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第一侧201,位于该侧的两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相互重合;四个侧弹片中的另外两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第三侧203,位于该侧的两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相互重合;位于第一侧201的一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与位于第三侧203的一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

每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形成的竖立结构242b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平行。沿高度方向看其平面,每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形成的竖立结构242b的长度方向与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相同。

如图8A和图8B所示,图8B是图8A的圆形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沿高度方向看其平面,即从俯视的角度看,竖立结构242b沿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具有一定宽度W1,竖立结构242b沿第一磁石252的宽度方向(或者说沿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的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宽度W2,其中,竖立结构242b沿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的宽度W1大于竖立结构242b沿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的长度方向的宽度W2,也就是W1>W2。

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的长度方向为Y轴方向,由此可见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沿X轴方向和沿Y轴方向的宽度不同,因此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的X轴方向的K值和Y轴方向的K值有较大差异。沿高度方向看其平面,弹性变形部2427宽度较小的方向K值较小,弹性变形部宽度较大的方向K值较大。

其中,沿高度方向看其平面,即从俯视的角度看,弹性变形部2427宽度较小的方向与防抖线圈部27驱动第一磁石251移动的方向相同;弹性变形部2427宽度较大的方向与防抖线圈部27驱动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移动的方向相同。

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的沿Y轴方向的宽度较小,弹性变形部2427的K值较小,其在较小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就可产生形变,因此在沿X轴方向配置第一磁石251,通过第一磁石251和第一防抖线圈271作用产生沿Y轴方向的驱动力驱动弹性变形部2427发生形变;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的沿X轴方向的宽度较大,其在较大的驱动力的作用下可产生形变,因此在沿Y轴方向配置第二磁石252和第三磁石253,第二磁石252、第三磁石253与第二防抖线圈272、第三防抖线圈273相互作用产生沿X轴方向的驱动力驱动弹性变形部2427发生形变。

进一步地,沿高度方向看其平面,弹性变形部2427宽度较小的方向与第一磁石251被驱动的方向相同;弹性变形部2427宽度较大的方向与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被驱动的方向相同。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弹性变形部2427宽度较小的方向为Y轴方向,第一磁石251与第一防抖线圈271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的方向为Y轴方向;弹性变形部2427宽度较大的方向为X轴方向,第二磁石252、第三磁石253与第二防抖线圈272、第三防抖线圈273相互作用产生驱动力的方向为X轴方向。

这种设置方式可根据弹性变形部2427的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薄厚确定在该方向配置的磁石,一方面使得侧悬持部242的各个部分的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另一方面当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20在应用到阵列模组中时,本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1侧可近距离的放置另一阵列模组的摄像模组单体,而不会产生干涉,本申请的设置方式还有助于降低成本。

在本申请中,侧悬持部242的各个侧弹片可以与第一弹片2414或第二弹片2415连接为一体。可以理解的是,侧悬持部242的各个侧弹片可以是在与第一弹片2414或第二弹片2415一体成型后再次弯折而形成,侧悬持部242的各个侧弹片也可以是先制造成型后再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于第一弹片2414或第二弹片2415,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然而,当侧悬持部242与第一弹片2414连接于一体时,侧悬持部242靠近于驱动装置20的物侧,侧悬持部242的承靠面更高。若底座212的高度较低,则需要将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延伸较长的长度,以使得侧悬持部242的第二连接端2426可以连接于底座212。而这种情况会造成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延伸的长度很长,可控性较低,在制造过程中难度更大;若增加底座212的高度,将其朝向物侧延伸,则会造成底座212的可靠性较低,进而会降低整个驱动装置20的可靠性。进一步的,若通过第一弹片2414和侧悬持部242实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则会造成导电结构更加复杂,使得成本增加。

在本申请中,采用将侧悬持部242与第二弹片2415连接于一体的结构,即侧悬持部242与第二弹片2415连接于一体,侧悬持部242自驱动装置20的像侧朝向物侧方向延伸,侧悬持部242自防抖框架23的底面延伸至防抖框架23的侧面,防抖框架23在侧悬持部242的作用下被悬置于底座212内。进一步地,侧悬持部242的第二连接端2426通过但不限于诸如粘接或者热铆的方式被固定地附着于底座212的底座凸台2123上,侧悬持部242的第一连接端2425通过连接于第二弹片2415的方式被间接地固定于防抖框架23。

其中,底座凸台2123上连接第二连接端2426的位置所在的平面低于防抖框架23上连接第一连接端2425的位置所在的平面。这种设置方式使得侧悬持部242在底座212上的承靠面可以做的更低,使得底座212的成型更加简单而且可靠性更高。

进一步地,侧悬持部242在防抖框架23侧面延伸的高度低于防抖框架23的顶面,也就是说当侧悬持部242与第二弹片2415连接于一体,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沿高度方向的延伸长度可以进一步缩短,进而使得侧悬持部242的可控性更高,制造成型更加简单。当然,第二弹片2415更靠近于底座212,可以使用更加简单的导电结构实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中的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沿高度方向朝向物侧延伸,由于弹性变形部2427的延伸高度较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取消了在弹性变形部2427的顶端设置阻尼胶,在驱动装置20中减少了设置阻尼胶所需要的空间,进而实现了驱动装置20尺寸的减小。

侧悬持部242与第二弹片2415为一体式结构,侧悬持部242进行弯折可以使得侧悬持部242和第二弹片2415的K值(弹性系数)明显上升,进而支撑整个防抖框架23,使得防抖框架23被悬持于底座212内。进一步的,侧悬持部242的弹性变形部2427可以延伸较小的高度,有助于降低成本。

如图7和图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悬持部242包括一第一侧弹片2421、一第二侧弹片2422、一第三侧弹片2423和一第四侧弹片2424。其中,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与第二弹片2415的第一下弹片24151连接于一体以形成第一下悬持组件2401,第三侧弹片2423、第四侧弹片2424和第二弹片2415的第二下弹片24152连接于一体以形成第二下悬持组件2402,其中,第一下悬持组件2401和第二下悬持组件2402被对称地设置。即第一侧弹片2421和第二侧弹片2422被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一侧,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被设置于驱动装置20的与该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以使得防抖框架23移动后受到对称的复位力作用。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侧弹片2421和第二侧弹片2422分别位于靠近第二磁石252的一侧,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分别位于靠近第三磁石253的一侧。即第一下悬持组件2401沿第二磁石252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下悬持组件2402沿第三磁石253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一下悬持组件2401和第二下悬持组件2402相互对称。

具体地,第一侧弹片2421的第一连接端2425通过连接第二弹片2415的第一外廓2411a间接地连接于防抖框架23,第一侧弹片2421的第二连接端2426直接连接于底座212;第二侧弹片2422的第一连接端2425通过连接第二弹片2415的第二外廓2411b间接地连接于防抖框架23,第二侧弹片2422的第二连接端2426连接于底座212;第三侧弹片2423的第一连接端2425通过连接第二弹片2415的第三外廓2411c间接地连接于防抖框架23,第三侧弹片2423的第二连接端2426直接连接于底座212;第四侧弹片2424的第一连接端2425通过连接第二弹片2415的第四外廓2411d间接地连接于防抖框架23,第四侧弹片2424的第二连接端2426直接连接于底座212。

其中,第一侧弹片2421的第二连接端2426、第二侧弹片2422的第二连接端2426、第三侧弹片2423的第二连接端2426和第四侧弹片2424的第二连接端2426固定于底座凸台2123,以使得的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连接于底座212。

参考图9,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弹片2415的至少一部分与侧悬持部242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下悬持组件,也可以说,驱动装置20包括至少一下悬持组件,下悬持组件包括下弹片和一体地连接于下弹片的至少两个侧弹片,至少一下悬持组件被设置于底座212与防抖框架23之间,用于对防抖框架23进行支撑和限位。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下弹片和两个侧弹片的结构均可以沿用前述侧悬持部242和第二弹片2415的结构。

其中,下悬持组件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下悬持组件被对称地设置于防抖框架23的底面,防抖框架23在下悬持组件的作用下被悬置于底座212内。当驱动组件驱动防抖框架23相对于底座212移动时,下悬持组件的至少两个侧弹片发生形变以积蓄弹性力,当对防抖框架23被停止驱动时,下悬持组件的至少两个侧弹片积蓄的弹性力得以释放,进而带动防抖框架23回复原位。

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下悬持组件的数量为二,包括第一下悬持组件2401和第二下悬持组件2402。其中,下弹片包括第一下弹片24151和第二下弹片24152,至少两个侧弹片包括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和第一下弹片24151连接于一体形成第一下悬持组件2401;第三侧弹片2423、第四侧弹片2424和第二下弹片24152连接于一体形成第二下悬持组件2402。第一下悬持组件2401和第二下悬持组件2402被对称地设置于防抖框架23和底座212之间,以为防抖框架23提供更加对称的复位力。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中,至少两个侧弹片包括连接底座212和下弹片的平面结构242a,自平面结构242a弯折并沿高度方向延伸的竖立结构242b,以及连接平面结构242a和竖立结构242b的弯折部2428,其中,至少两个侧弹片的平面结构242a位于弯折部2428的同一侧。也可以说,当至少一下悬持组件被平铺于水平面上,每个侧弹片的平面结构242a被设置于竖立结构242b的同一侧,每个侧弹片的竖立结构242b从平面结构242a的同一侧沿同一方向弯折,这种设置方式可以提高至少一下悬持组件的一致性,也可以提高至少一下悬持组件的平整度。

下弹片被设置于至少两个侧弹片之间,下弹片包括一个内廓2412、连接于一个内廓2412的两个变形部2413、以及连接于两个变形部2413的两个外廓2411,两个侧弹片的平面结构242a沿同一方向延伸,并分别连接于两个外廓2411。

具体地,每个侧弹片包括连接于下弹片2415的外廓2411的第一连接端2425,连接于底座212的第二连接端2426,以及一体地连接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的弹性变形部2427,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延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平面结构242a,弹性变形部2427沿高度方向延伸形成竖立结构242b。

更具体地,第一连接端2425与弹性变形部2427之间具有一弯折部2428,第二连接端2426与弹性变形部2427之间具有一弯折部2428,弯折部2428将每个侧弹片由水平方向延伸沿同一方向弯折为高度方向延伸。

继续参考图9,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弹片2421和第二侧弹片2422的平面结构242a均位于弯折部2428的同一侧,第一侧弹片2421和第二侧弹片2422沿同一方向弯折;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的平面结构242a均位于弯折部2428的同一侧,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沿同一方向弯折。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第四侧弹片2424的平面结构242a均位于弯折部2428的同一侧,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第四侧弹片2424均沿同一方向弯折。

其中,与下弹片连接于一体的两个侧弹片沿相同方向延伸,两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均位于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的同一侧,也可以说,两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弯折方向一致。例如,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形成第一下悬持组件2401的第一侧弹片2421和第二侧弹片2422的平面结构242a设置于竖立结构242b的同一侧,即第一侧弹片2421和第二侧弹片2422沿同一方向弯折;形成第二下悬持组件2402的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的平面结构242a设置于竖立结构242b的同一侧,即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沿同一方向弯折。

可以理解的,在本申请中,也可以将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第四侧弹片2424的平面结构242a设置于竖立结构242b的同一侧,即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均沿同一方向弯折。

在本身申请中,沿同一方向弯折的结构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弯折治具的设计难度,使得侧悬持部242或至少两个侧弹片或下悬持组件更加容易脱模,使得良率提升,成本下降。这是由于为了保证弹性变形部2427可折弯在90°±3°以内,治具设计必须折弯过100°,弹性变形部2427回弹后才能控制在90°附近;若弹性变形部2427的弯折方向不一致,则会造成因治具折弯方向不同而无法脱模,使得良率下降,成本增加。

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第一侧弹片2421与第二侧弹片2422沿Y轴方向延伸,第一侧弹片2421的竖立结构242b位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第一侧弹片2421的弯折部2428位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第二侧弹片2422的竖立结构242b位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第二侧弹片2422的弯折部2428位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第一侧弹片2421的竖立结构242b和第二侧弹片2422的竖立结构242b分别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沿水平方向朝向高度方向弯折。也就是说,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第一侧弹片2421的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的左侧,第二侧弹片2422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第二侧弹片2422的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的左侧,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和第二侧弹片2422的弹性变形部2427均从左侧沿水平方向朝向高度方向弯折。当然,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和第二侧弹片2422的弹性变形部2427也可以均从右侧沿水平方向朝向高度方向弯折,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同理,第三侧弹片2423与第四侧弹片2424沿Y轴方向延伸,第三侧弹片2423的竖立结构242b位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第三侧弹片2423的弯折部2428位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第四侧弹片2424的竖立结构242b位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第四侧弹片2424的弯折部2428位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第三侧弹片2423的竖立结构242b和第四侧弹片2424的竖立结构242b从平面结构242a的左侧沿水平方向朝向高度方向弯折。也就是说,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第三侧弹片2423的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的左侧,第四侧弹片2424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第四侧弹片2424的第一连接端2425和第二连接端2426的左侧,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和第四侧弹片2424的弹性变形部2427均从左侧沿水平方向朝向高度方向弯折。当然,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和第四侧弹片2424的弹性变形部2427也可以均从右侧沿水平方向朝向高度方向弯折,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如图7、图8A和图10所示,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与第二侧弹片2422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与第四侧弹片2424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相互平行,四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被设置于第一磁石251所在的一侧和与该侧相对的另一侧。

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第一磁石251所在的一侧,例如第一侧201,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侧弹片2422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与第一磁石251所在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例如与第一侧201相对的第三侧203,第二侧弹片2422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与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互相平行;第一下弹片24152位于防抖框架23的底面并靠近第四侧204。

进一步地,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第一磁石251所在的一侧,例如第一侧201,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平行;第四侧弹片2424的弹性变形部2427位于与第一磁石251所在的一侧相对的一侧,例如与第一侧201相对的第三侧203,第四侧弹片2424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与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互相平行;第二下弹片24151位于防抖框架23的底面并靠近第二侧202。

也就是说,第一侧弹片2421和第三侧弹片2423被设置于第一磁石251的同侧,第二侧弹片2422和第四侧弹片2424被设置于第一磁石251的对侧,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第二侧弹片2422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第四侧弹片2424的弹性变形部2427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磁石251的长度方向平行,以为防抖框架23提供更加对称的复位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中,可通过被设置于第一磁石251对侧的第二侧弹片2422和第四侧弹片2424实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可以提高驱动装置20的空间利用率。当然,也可以通过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实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其中,如图4所示,框架主体231进一步包括被设置于其四个转角处的第一缩口2311、第二缩口2312、第三缩口2313和第四缩口2314,第一缩口2311、第二缩口2312、第三缩口2313和第四缩口2314可以自第一侧201和第三侧203向内凹陷形成,也可以自第二侧202和第四侧204向内凹陷形成。第一缩口2311、第二缩口2312、第三缩口2313和第四缩口2314可以为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提供安置空间,即缩口的凹陷方向与第一侧弹片2421、第二侧弹片2422、第三侧弹片2423和第四侧弹片2424的延伸方向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侧弹片2421的弹性变形部2427、第二侧弹片2422的弹性变形部2427、第三侧弹片2423的弹性变形部2427和第四侧弹片2424的弹性变形部2427被设置于框架主体231的第一缩口2311、第二缩口2312、第三缩口2313和第四缩口2314内,以避免四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在形变中由于碰触到防抖框架23而发生损坏。也就是说,每个侧弹片的仅有两个固定端,每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部2427的端点是悬空的,并不与其他结构相互接触。

综上所述,对焦载体22的物侧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弹片2414,对焦载体22的像侧设置有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弹片2415和与第二弹片2415连接于一体的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多个侧弹片。多个侧弹片由第二弹片2415所在的水平面沿高度方向向上弯折形成,多个侧弹片所在平面与驱动装置20内安装的光学镜头10的调焦轴线平行设置,即与光轴平行设置,因此多个侧弹片的弹性变形方向与光学镜头10的径向方向一致,用于实现防抖功能;同理,第一弹片2414和第二弹片2415沿光学镜头10的径向方向设置,其弹性变形方向与光学镜头10的光轴方向一致,用于实现对焦功能。

如图1、图2、图4和图1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一防抖线路板29,防抖线路板29被设置于底座212,防抖线圈部27被设置于并电连接于防抖线路板29,用于实现防抖线圈部27与防抖线路板29之间的电路导通。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侧悬持部242进一步包括一电连接部2429,电连接部2429自第二连接端2426一体地向下弯折并延伸至防抖线路板29,以通过第二弹片2415、侧悬持部242实现对焦线圈261与防抖线路板29之间的电路导通。

对焦线圈261被设置于对焦载体22,对焦载体22的侧壁具有至少两个绕线柱222,对焦线圈261的一端缠绕于对焦载体22,对焦线圈261的另一端绕线于绕线柱222上。被设置于绕线柱222上的对焦线圈261可以与第二弹片2415相互接触,第二弹片2415一体连接于侧悬持部242的第一连接端2425,侧悬持部242通过一体连接的第二连接端2426和电连接部2429将防抖线路板29中的电流导通至对焦线圈261。

侧悬持部242中的至少两个侧弹片设置有电连接部2429,设置电连接部2429的侧弹片可以被设置于与第一磁石251相对的一侧,以避免对第一磁石251的设置产生干涉,提高了驱动装置20的空间利用率。在本申请一具体示例中,被设置于第一磁石251对侧的第二侧弹片2422和第四侧弹片2424设置有电连接部2429,即第二侧弹片2422的电连接部2429自第二侧弹片2422的第二连接端2426一体向下弯折延伸,电连接于防抖线路板29;第四侧弹片2424的电连接部2429自第四侧弹片2424的第二连接端2426一体向下弯折延伸,电连接于防抖线路板29。

由于第二弹片2415和多个侧弹片与防抖线路板29的距离更近,因此可以降低驱动装置20电路的复杂程度,进而可降低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防抖线路板29可以向下延伸电连接于感光组件30的芯片线路板32,以实现驱动装置20的电路导通。当然,防抖线路板29也可以直接向外延伸至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主板,直接电连接于电子设备主板,以实现驱动装置20与感光组件30的单独控制。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装置20进一步包括位置感测部(未示出),位置感测元件可以为霍尔元件、驱动IC或TMR。位置感测部包括对焦位置感测部(未示出)和防抖位置感测部(未示出)。其中,对焦位置感测部与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相对设置,当对焦载体22移动时,对焦位置感测部与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根据对焦位置感测部感测到的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的磁场强弱,可以确定对焦载体22的位置,进而调整对焦线圈261的电流以使得对焦载体22移动到需要的位置。

防抖位置感测部与第一磁石251相对设置,以及防抖位置感测部与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相对设置,当防抖框架23移动时,防抖位置感测部与第一磁石251、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根据防抖位置感测部感测到的第一磁石251、第二磁石252或第三磁石253的磁场强弱,可以确定防抖框架23的位置,进而调整防抖线圈部27的电流以使得防抖框架23移动到需要的位置。

以上描述了本申请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申请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申请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申请的原理,在不脱离本申请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申请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内。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技术分类

0612011655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