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桥专利:专业的专利平台
掌桥专利
首页

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以及旋转机械

文献发布时间:2024-04-18 20:01:55


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以及旋转机械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以及旋转机械。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三相交流马达的各相分别连接有端子部,在各端子部连接有线缆。向三相交流马达的各相供给错开120°相位的交流电流。交流马达收纳于马达壳体内,在马达壳体设置有端子连接构造(参照专利文献1~5)。在端子连接构造设置有保持端子部的端子台。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4-883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13472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1003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96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5-216762号公报

多个端子部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线缆,从各线缆供给的交流电流需要适当地供给至交流马达的各相。设置于马达壳体的多个端子台与交流马达的各相建立对应关系。因此,多个端子部需要分别设置于适当的端子台。然而,在现有的端子连接构造中,难以识别多个端子台,进而在交流马达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多个端子台的配置变化的构造中,导致旋转轴线方向的尺寸扩大,难以实现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公开对抑制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马达壳体的尺寸扩大并且多个端子台容易区分的端子连接构造以及旋转机械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收纳多相的交流马达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该端子连接构造具备:多个端子台,它们设置于马达壳体;多个端子部,它们与交流马达的各相可通电地连接,并且将端子台分别贯通;以及多个端子面,它们是多个端子台各自的外端面,并且露出有端子部。多个端子面设置为沿着与交流马达的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排列,在至少一个端子面与另外的端子面之间,在马达壳体的径向上设置有台阶。与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例如是正交的方向。

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是具备使旋转轴旋转的多相的交流马达和收纳交流马达的马达壳体的旋转机械。交流马达具备:固定于旋转轴的转子、和环绕转子的定子。马达壳体具备:多个端子台;多个端子部,它们与交流马达的各相可通电地连接,并且将端子台分别贯通;以及多个端子面,它们是多个端子台各自的外端面,并且露出有端子部。多个端子面设置为沿着与交流马达的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排列,在至少一个端子面与另外的端子面之间,在马达壳体的径向上设置有台阶。与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例如是正交的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若干方式,能够抑制旋转轴线方向上的马达壳体的尺寸扩大并且多个端子台容易区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械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端子连接构造的放大图。

图3是端子连接构造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公开的各例进行说明。本公开的第一例是收纳多相的交流马达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端子连接构造具备:多个端子台,它们设置于马达壳体;多个端子部,它们与交流马达的各相可通电地连接,并且将端子台分别贯通;以及多个端子面,它们是多个端子台各自的外端面,并且露出有端子部。多个端子面设置为沿着与交流马达的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排列,在至少一个端子面与另外的端子面之间,在马达壳体的径向上设置有台阶。与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例如是正交的方向。

第一例的端子连接构造的多个端子台分别具备露出有端子部的端子面。多个端子面设置为沿着与交流马达的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排列。因此,能够抑制因在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多个端子台的配置而引起的尺寸扩大。此外,在一个端子面与另外的端子面之间,在马达壳体的径向上设置有台阶。利用该台阶,在视觉上容易区分多个端子台。

第二例在第一例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的基础上,交流马达为三相交流马达,多个端子面包括第一端子面、第二端子面以及第三端子面。第二端子面配置于第一端子面与第三端子面之间,多个端子部分别具备以贯通端子台的方式延伸的插塞。多个插塞沿同一方向延伸。基准面包含旋转轴线,且与插塞的延伸方向正交。从基准面到第一端子面以及第三端子面的高度一致,从基准面到第二端子面的高度比从基准面到第一端子面以及第三端子面的高度高。在第二例中,通过以中央的第二端子面相对于第一端子面以及第三端子面相对变高的方式设置台阶,从而容易区分所有的端子台。

第三例在第一例或第二例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的基础上,具备多个汇流条,多个汇流条与交流马达的各相连接,并沿着交流马达的定子的外周配置。多个端子部分别具备以贯通端子台的方式延伸的插塞。多个汇流条分别具备与插塞连接的端子连接部。多个端子连接部配置于定子的周向的不同的位置。基准面包含旋转轴线,且与插塞的延伸方向正交。从基准面到多个端子连接部的高度之差被台阶吸收,多个插塞的长度相同。多个汇流条配置于定子的周向的不同的位置。在第三例中,即使多个端子连接部相对于基准面的高度具有差,但该差被端子台的台阶吸收。因此,不需要以与多个端子台分别对应的方式准备长度不同的插塞,能够利用同一长度的插塞,能够实现插塞的通用化。其结果,能够防止插塞相对于端子台的安装错误等。

第四例在第一例~第三例中的任一例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的基础上,端子部具备:插塞,其以贯通端子台的方式延伸;和树脂制的插塞安装部,其安装于插塞的外周,对插塞与端子台之间的间隙进行堵塞。在第四例中,通过用插塞安装部堵塞插塞与端子台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防止液体等经由端子台的间隙,从外部侵入到马达壳体内。

第五例在第四例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的基础上,端子部具备包围线缆与插塞的连接部分的盖部。盖部具备线缆安装部,该线缆安装部沿从插塞的延伸方向弯曲的方向延伸,并且外装于线缆。在第五例中,通过利用盖部包围线缆与插塞的连接部分,从而能够保护该连接部分。

第六例在第五例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的基础上,具备多个线缆,具备分别外装于多个线缆的多个线缆安装部。多个线缆安装部朝向从插塞的延伸方向弯曲的方向、并且是多个线缆收束的方向延伸。在第六例中,由于线缆安装部分别朝向线缆收束的方向延伸,因此容易将多个线缆集中起来。

第七例是收纳多相的交流马达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具备:多个端子台,它们设置于马达壳体;和多个端子部,它们与交流马达的各相可通电地连接,并且将端子台分别贯通。相邻的多个端子台中的至少一个端子台设置为相对于相邻的另外的端子台突出。另外,在第七例中也可以应用上述的第二例~第六例中的任一例的结构。

第八例在第七例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的基础上,相对于另外的端子台突出的端子台具备侧面,该侧面相对于另外的端子台形成台阶,并且避开设置于另外的端子台的端子部。

第九例为具备第一例~第八例中的任一例的马达壳体的端子连接构造的旋转机械。例如,第九例的旋转机械具备:多相的交流马达,其使旋转轴旋转;和马达壳体,其收纳交流马达。交流马达具备:固定于旋转轴的转子、和环绕转子的定子。马达壳体具备:多个端子台;多个端子部,它们与交流马达的各相可通电地连接,并且将端子台分别贯通;以及多个端子面,它们是多个端子台各自的外端面,并且露出有端子部。多个端子面设置为沿着与交流马达的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排列,在至少一个端子面与另外的端子面之间,在马达壳体的径向上设置有台阶。与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例如是正交的方向。

在第九例的旋转机械的马达壳体设置有多个端子台。多个端子台分别具备露出有端子部的端子面,多个端子面设置为沿着与交流马达的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排列。因此,能够抑制因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多个端子台的配置而引起的尺寸扩大。此外,在一个端子面与另外的端子面之间,在马达壳体的径向上设置有台阶。利用该台阶,在视觉上容易区分多个端子台。与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例如是正交的方向。

接下来,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示出实施方式的旋转机械1的一个例子,例如是电动增压器。旋转机械1具备:多相的交流马达3;通过交流马达3的驱动而旋转的旋转轴2;以及控制交流马达3的驱动的逆变器。在实施方式中,作为交流马达3例示三相交流马达,但也可以是二相或者四相以上的交流马达。

交流马达3具备:固定于旋转轴2的转子31、和配置为包围转子31的定子32。定子32具备卷绕于齿的三相的线圈33。三相的线圈33经由导电性板状的汇流条4与端子部5连接。以下,以交流马达3的旋转轴线L为基准,将比旋转轴线L更接近端子部5的方向作为上方或者上进行说明,进而将配置于上方的部分作为上部进行说明。另外,将相对于旋转轴线L的上方的相反侧的方向作为下方或者下进行说明,进而将配置于下方的部分作为下部进行说明。

交流马达3收纳于马达壳体6。马达壳体6是环绕定子32的金属制的框体,且是沿着旋转轴线L的方向(以下为旋转轴线方向Da)的长度比与旋转轴线L正交的方向的宽度短的大致筒状体。马达壳体6具备下壁部61、上壁部62以及一对侧壁部63。在从旋转轴线方向Da观察马达壳体6的情况下(参照图1)、即在正面观察时,下壁部61是配置为沿着定子32的下部的截面圆弧状的壁部。上壁部62是配置在与下壁部61相反的一侧,并配置为沿着定子32的上部的截面圆弧状的壁部。上壁部62的圆弧的长度比下壁部61的圆弧的长度长。侧壁部63是从下壁部61朝向上壁部62立设的平板状的壁部。一对侧壁部63从连接于下壁部61的下端到连接于上壁部62的上端,以彼此的间隔逐渐扩大的方式倾斜。

在上壁部62设置有端子连接构造7。端子连接构造7具备保持端子部5的多个端子台8。端子台8设置有与多相的交流马达3的各相对应的数量。在实施方式中,与三相的交流马达3对应地设置于三处。在端子台8形成有组装孔81,组装孔81以将马达壳体6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方式贯通。端子部5以嵌入组装孔81的方式安装于端子台8。端子部5具备插塞10(图4参照),插塞10在安装于组装孔81的状态下以贯通端子台8的方式延伸。多个端子部5的多个插塞10设置为长度方向为同一方向,即贯通端子台8的延伸方向Db(参照图2)相同。

端子台8设置为从上壁部62的弯曲成凸曲面状的外周面突出。端子台8的前端(外端面)是端子面9,设置有作为组装孔81的上端的开口。端子面9实质上是平坦面,端子部5的一部分从端子面9露出。在从上方观察端子连接构造7的情况下(参照图3)、即在俯视时,多个端子面9沿着与旋转轴线L交叉的方向Dc排列。与旋转轴线L交叉的方向Dc例如是正交的方向。另外,在相邻的端子面9彼此之间形成有台阶Ld(参照图1以及图2)。台阶Ld意味着相对于旋转轴线L的径向Dd的距离具有差。另外,在假定了包含旋转轴线L且与插塞10的延伸方向Db正交的基准面S的情况下,意味着距基准面S的距离(高度)具有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端子部5向同一方向(以下为突出方向Df)突出,也可以将与突出方向Df正交且包含旋转轴线L的面考虑为基准面S。

在正面观察时(参照图1、图2),多个端子台8从左起依次为第一端子台8A、第二端子台8B、第三端子台8C。即,第二端子台8B配置于第一端子台8A与第三端子台8C之间。从基准面S到第一端子台8A的端子面9(第一端子面9A)的距离(高度Ha)与从基准面S到第三端子台8C的端子面9(第三端子面9C)的距离(高度Ha)一致。另一方面,中央的第二端子台8B比第一端子台8A以及第三端子台8C进一步突出,从基准面S到第二端子台8B的端子面9(第二端子面9B)的距离(高度Hb)比从基准面S到第一端子面9A以及第三端子面9C的高度Ha高。

即,关于第二端子台8B,实施了能够根据第一端子台8A以及第三端子台8C进行识别的改进。另外,第一端子台8A以及第三端子台8C的高度Ha一致,但通过在第一端子台8A与第三端子台8C之间配置第二端子面9B,也能够进行第一端子台8A和第三端子台8C的识别。另外,实施方式的第二端子台8B的突出方向Df与连接旋转轴线L和第二端子台8B的径向Dd一致。另外,第一端子台8A以及第三端子台8C也向与第二端子台8B相同的方向突出,径向Dd与突出方向Df实质上相同。假设在多个端子台8向不同的方向突出的情况下,径向Dd能够作为从旋转轴线L朝向各端子台8的半径方向或者离心方向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端子部5具备:轴状(棒状)且能够通电的金属制的插塞10、安装于插塞10的外周的树脂制(具有电绝缘性)的插塞安装部11、以及安装于插塞安装部11的树脂制的盖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端子部5为相同的构造、尺寸而被通用化。以下,以一个端子部5为代表进行详细地说明。

插塞10具备:与汇流条4连接的下部接点部10a、与线缆端子20a连接的上部接点部10b、以及设置于下部接点部10a与上部接点部10b之间的躯干部10c。在下部接点部10a例如形成有螺纹孔10d。插塞10通过旋合于螺纹孔10d的螺栓10e(紧固部件)而固定于汇流条4的端子连接部41。

上部接点部10b具备:通过螺母10f(紧固部)旋合而将线缆端子20a紧固的轴部10g、和从轴部10g伸出并供线缆端子20a抵接的凸缘部10h。线缆端子20a例如是圆型端子,具备压接于线缆20的端部的铆接部20b、和可通电地安装于上部接点部10b的环状部20c。环状部20c穿过轴部10g并与凸缘部10h抵接,通过螺母10f的紧固而固定于凸缘部10h。

躯干部10c被插塞安装部11包围。躯干部10c具备:靠近上部接点部10b的上躯体部10j、和靠近下部接点部10a的下躯体部10k,在上躯体部10j的外周设置有与插塞安装部11卡合的套环部10m。套环部10m与插塞安装部11干涉,防止插塞安装部11在躯干部10c的长度方向上偏移。下躯体部10k的内径比上躯体部10j的内径大。

插塞安装部11安装为环绕躯干部10c的外周。插塞安装部11具备:包围躯干部10c的筒状的主体部11a、从主体部11a的外周突出的板状的卡止部11b、以及安装于主体部11a的密封部件11c。在主体部11a的内周设置有内径与收纳套环部10m的槽和下躯体部10k对应地扩大的扩径区域。

主体部11a的下部是插入于端子台8的组装孔81的部分。在主体部11a与端子台8之间、具体而言在主体部11a的外周面与组装孔81的内周面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为了堵塞该间隙,设置有O形环等环状的密封部件11c。在主体部11a的外周面形成有保持槽11j,保持槽11j用于将密封部件11c保持于固定位置。

主体部11a的上部以及卡止部11b是从端子面9露出到外部的部分。例如,在卡止部11b形成有遊嵌孔11k。穿过遊嵌孔11k的螺栓等紧固部件11m旋合于端子台8的螺纹孔11n。其结果,卡止部11b被紧固部件11m紧固而固定于端子面9上的规定位置。在主体部11a的上部的外周形成有卡止槽11p,卡止槽11p收纳盖部12的卡止片13a。

盖部12安装于插塞安装部11,包括线缆20与插塞10的连接部分。盖部12具备安装于插塞安装部11上部的外周的环状的头部13。在头部13的内周设置有收纳于插塞安装部11的卡止槽11p内并一体化的卡止片13a。盖部12具备筒状的线缆安装部14,线缆安装部14从头部13弯曲地延伸,并外装于线缆20。固定于线缆20的端部的线缆端子20a被收纳于线缆安装部14内。线缆端子20a在盖部12内与插塞10的上部接点部10b可通电地连接。线缆20与控制交流马达3的驱动的逆变器连接。

线缆安装部14沿从插塞10的延伸方向Db弯曲的方向延伸。多个盖部12分别具备线缆安装部14,在各线缆安装部14分别安装有不同的线缆20。多个线缆安装部14朝向多个线缆20收束的方向延伸。以下,参照图3进行具体地说明。

例如,假定在从上方观察端子连接构造7的俯视图中,多个线缆安装部14配置在同一平面上。在此,第一线缆安装部14A安装于第一线缆20A。第一线缆20A与由第一端子台8A保持的第一端子部5A连接。第二线缆安装部14B安装于第二线缆20B。第二线缆20B与由第二端子台8B保持的第二端子部5B连接。第三线缆安装部14C安装于第三线缆20C。第三线缆20C与由第三端子台8C保持的第三端子部5C连接。

首先,若以中央的第二线缆20B为基准考虑时,第一线缆20A以越远离第一端子部5A越接近第二线缆20B的方式倾斜。即,第一线缆安装部14A和第二线缆安装部14B朝向第一线缆20A与第二线缆20B相互交叉而收束的方向延伸。另外,第三线缆20C以越远离第三端子部5C越接近第二线缆20B的方式倾斜。即,第三线缆安装部14C和第二线缆安装部14B朝向第三线缆20C与第二线缆安装部14B相互交叉而收束的方向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第二线缆20B为基准来考虑,但例如也可以配置为第二线缆20B以及第三线缆20C相对于第一线缆20A收束。另外,作为多个线缆20也可以是两根或四根以上的线缆20。另外,也可以是以所有线缆20收束于一处的方式聚集的方式、一部分的线缆20收束于一处的方式、形成线缆20的多个组并在各组中分别收束于不同的场所那样的方式。

另外,在朝向多个线缆20收束的方向延伸的方式中,对端子台8也实施了改进。若进行具体地说明,则中央的第二端子台8B相对于相邻的第一端子台8A以及第三端子台8C突出。第二端子台8B具备:与第一端子台8A相邻的第一侧面82、和与第三端子台8C相邻的第二侧面83。第一侧面82不是与第二线缆安装部14B延伸的长度方向平行,而是以沿着第一线缆安装部14A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倾斜,避开与第一线缆安装部14A的干涉。另外,第二侧面83不是与第二线缆安装部14B的长度方向平行,而是以沿着第三线缆安装部14C的长度方向的方式倾斜,避开与第三线缆安装部14C的干涉。即,第一侧面82形成为避开第一端子部5A,第一侧面82形成为避开第二端子部5B。

接下来,对多个端子部5与定子32的连接进行说明。如图1以及图2所示,交流马达3具备沿着定子32的外周配置的三个(多个)汇流条4。多个汇流条4分别与形成交流马达3的各相的线圈33连接。各汇流条4具备环状的端子连接部41。端子连接部41设置为从沿着定子32的外周的位置向马达定子的半径方向(以旋转轴线L为中心的离心方向)突出,并与端子部5的插塞10连接(参照图4)。

如图1所示,各汇流条4的端子连接部41与不同的端子部5连接。例如,第一汇流条4A的端子连接部41与第一端子部5A连接,第二汇流条4B的端子连接部41与第二端子部5B连接,第三汇流条4C的端子连接部41与第三端子部5C连接。

多个端子连接部41配置于定子32的周向的不同位置,距基准面S的高度具有差。具体而言,相对于通过旋转轴线L并与插塞10的延伸方向Db正交的基准面S,从该基准面S到第一汇流条4A的端子连接部41的高度Hc、以及到第三汇流条4C的端子连接部41的高度Hc一致。另一方面,从基准面S到第二汇流条4B的端子连接部41的高度Hd比高度Hc高。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端子连接部41相对于基准面S的高度产生差。另外,由于本实施方式的端子连接部41为环状,因此将端子连接部41的中心作为端子连接部41的位置进行了比较验证,但也能够将端子连接部41的下端、上端作为端子连接部41的位置来进行比较验证。

如上述那样,在第二汇流条4B的端子连接部41连接有第二端子部5B,第二端子部5B由第二端子台8B保持。第二端子台8B比第一端子台8A以及第三端子台8C沿径向Dd突出,在第二端子台8B与第一端子台8A之间形成有台阶Ld。该台阶Ld吸收第二汇流条4B的端子连接部41的高度Hd与第一汇流条4A的端子连接部41的高度Hc之差。另外,该台阶Ld吸收第二汇流条4B的端子连接部41的高度Hd与第三汇流条4C的端子连接部41的高度Hc之差。利用台阶Ld吸收多个端子连接部41的高度之差,从而能够消除端子部5由端子台8保持的区域的尺寸差。其结果,在多个端子部5中能够使用相同的构造且相同的尺寸(长度)的插塞10,能够实现插塞10的通用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旋转轴线L到第一汇流条4A的端子连接部41的距离与从旋转轴线L到第三汇流条4C的端子连接部41的距离一致。另一方面,从旋转轴线L到第二汇流条4B的端子连接部41的距离比上述的距离长。

接下来,对实施方式的端子连接构造7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端子连接构造7的多个端子面9、例如第一端子面9A、第二端子面9B以及第三端子面9C,沿着与交流马达3的旋转轴线L交叉的方向Dc并排设置。与旋转轴线L交叉的方向Dc例如是正交的方向。因此,与在旋转轴线方向Da配置多个端子台8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因多个端子台8的配置而引起的尺寸扩大。另外,在第二端子面9B(一个端子面9)与第一端子面9A以及第三端子面9C(另外的端子面9)之间,在马达壳体6的径向Dd上设置有台阶Ld。利用该台阶Ld,在视觉上容易区分多个端子台8。其结果,抑制旋转轴线方向Da上的马达壳体6的尺寸扩大并且容易区分多个端子台8。

另外,多个端子部5分别与交流马达3的各相连接,需要向各相分别供给相位不同的交流电流。因此,需要在多个端子台8分别设置与各相对应的适当的端子部5。即,多个端子台8的识别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对端子台8设置适当的端子部5,能够防止经由端子部5连接线缆20时的电连接错误。

另外,从基准面S到第一端子面9A以及第三端子面9C的高度Ha一致,从基准面S到第二端子面9B的高度Hb比从基准面S到第一端子面9A以及第三端子面9C的高度高。即,以中央的第二端子面9B相对于第一端子面9A以及第三端子面9C相对变高的方式设置有台阶Ld,中央的第二端子台8B变得显眼。其结果,与第二端子台8B相比较而容易区分第一端子台8A,另外,与第二端子台8B相比较而容易区分第三端子台8C。因此,容易区分所有端子台8。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汇流条4的端子连接部41配置于定子32的周向的不同位置。多个端子连接部41距基准面S的高度具有差,该差被台阶Ld吸收,多个端子部5的插塞10的长度相同。因此,不需要根据多个端子台8分别准备长度不同的插塞,能够实现插塞10的通用化。例如,在根据多个端子台分别设置长度不同的插塞的情况下,必须在设置时选定尺寸合适的适当的插塞,需要考虑防止插塞的安装错误。通过将插塞10通用化,能够本质上消除插塞10的结构上的安装错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备将插塞10与端子台8之间的间隙堵塞的树脂制的插塞安装部11,因此能够防止液体等经由端子台8的间隙而从外部侵入到马达壳体6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具备盖部12,因此能够保护线缆20与插塞10的连接部分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另外,多个盖部12分别具备线缆安装部14,线缆安装部14分别朝向多个线缆20收束的方向延伸。其结果,容易将多个线缆20集中起来。

另外,根据具备上述的端子连接构造7的旋转机械1,能够抑制旋转轴线方向Da上的马达壳体6的尺寸扩大并且容易区分多个端子台8。即,多个端子台8的识别变得容易,从而能够对端子台8设置适当的端子部5,能够防止经由端子部5连接线缆20时的电连接错误。

本公开不只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旋转机械的一个例子对电动增压器进行了说明,但能够广泛应用于通过交流马达的驱动而旋转的旋转机械,例如也可以是电动辅助型的增压器等。

附图标记说明

1…旋转机械;2…旋转轴;3…交流马达;4…汇流条;5…端子部;6…马达壳体;7…端子连接构造;8…端子台;9…端子面;9A…第一端子面;9B…第二端子面;9C…第三端子面;10…插塞;11…插塞安装部;12…盖部;14…线缆安装部;20…线缆;31…转子;32…定子;41…端子连接部;Da…旋转轴线方向;Db…插塞的延伸方向;Dc…与旋转轴线交叉的方向;Dd…径向;L…旋转轴线;Ld…台阶;S…基准面。

相关技术
  • 一种地下储气库单井注采层确定方法
  • 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单井注采同管双向计量装置及计量方法
技术分类

06120116566570